第17章 (1)
〔王允和呂布設計終于除掉了董卓,一場暴政結束了。但王允的褊狹使得和平的曙光一閃而逝,朝廷和天子繼續掌握在軍閥們的手中。對此,有人漠視,有人投機。曹操的使者歷盡千辛萬苦,只為表達對漢室的敬意,卻遭到了冷遇,這究竟是為什麽?〕
【一、前仆後繼】
北面的戰事暫告一段落,讓我們再來看看同一時刻西邊發生的事。
初平二年(191年)夏天,董卓退入函谷關以西的關中地區。在他率軍進入長安城的時候,文武百官都到郊外迎接。當他如願地看到跪地迎接的人裏有他希望見到的那個人時,始終懸着的一顆心終于放下了,臉上露出志得意滿的笑容。
匍匐在董卓腳下的這個人是他曾經的領導,前左将軍、現在已被剝奪兵權并降職為禦史中丞的皇甫嵩。董卓走下馬來,握着皇甫嵩的手說:“義真(皇甫嵩的字),你怕不怕我(怖未乎)?”皇甫嵩說:“以德服人,天下共慶,人民歡喜,我怕什麽?如果濫殺無辜,全國人民都怕,豈只是我?”
董卓看到老領導氣兒還不是很順,呵呵笑了笑,暫時不去理他。
連威震天下的皇甫嵩都臣伏在自己腳下,董卓覺得現在的事業很有成就感。他感到當個太師有點委屈自己,于是授意心腹,打算讓他們參照周朝開國宰相姜子牙的先例,給自己上個尊稱,叫“尚父”。
董卓要幹的事,自然沒人敢反對。大家心裏說你願意叫自己太空人都沒有關系,反正保住我們的腦袋要緊。但尚父這個稱呼豈是誰都能叫得的,弄不好很容易鬧出歷史笑話來。最後還是蔡邕站出來提醒董卓,現在關東未平,再上尊號容易成為敵人攻擊的口實,不如等消滅了關東聯軍,再上尊號也不遲。董卓想想也有道理,就暫時作罷。董卓自己鎮守長安,讓女婿牛輔屯駐在河東郡、函谷關以及關中一線,伺機出動向東部各郡騷擾一下。
不久,最能打的孫堅戰死了,關東聯軍爆發了嚴重內讧,無暇顧及關中的董卓,董卓感到已沒有人能把自己怎麽樣,就過起了驕奢淫逸的生活。
史書沒有記載董卓兒子的事,可能他沒有兒子,但至少有一個女兒,他的女婿牛輔深受他的信任。此外,他還擢升兄弟董、侄子董璜等為高級将領,掌握守衛長安的大權。董家的親戚都當了高官,就連董卓小妾抱着的嬰兒都被封了侯爵。他吃的、用的、穿的都跟皇帝一樣,朝廷各部門實際上處于放長假狀态,日常工作都改到太師府處理。
董卓還嫌玩得不過瘾,又突發奇想,在他的封地縣(今陝西眉縣)修建大型城堡(塢)。據記載,城堡牆高七丈,厚度也是七丈,裏面儲存了可供全城吃三十年的糧食。董卓說:“大功如可成,稱雄天下;如果不成,守着它安度晚年!”
可是,有些人不想看到惡貫滿盈的董卓也有一個幸福的晚年,他們無時無刻不想把這個禍國殃民的匹夫除掉。他們就是從洛陽被裹挾至此的士人們。
他們多是何進在位時引進的,與袁紹有着割不斷的聯系。在他們的同志伍瓊、周毖被殺後,他們忍辱負重,一面迎和董卓,一面繼續在董卓身邊當卧底。他們認為現在的亂局都是董卓一個人造成的,如果把他殺了,然後奪取兵權,趁着涼州軍群龍無首,占據函谷關,“挾王朝以號令天下”,則大事可成。所以,他們開始謀劃除掉董卓的行動。
這個小團體裏有荀攸、鄭泰、何、種輯、伍孚、士孫端、華歆等人,了解他們計劃并給予支持的還有荀爽、王允、黃琬等。鄭泰善于忽悠、尤其在忽悠董卓方面比較有經驗。他出了一個主意,由董卓比較信任的司徒王允出面提出一個建議,任命護羌校尉楊瓒為左将軍,朝廷秘書局副局長(尚書仆射)士孫端為南陽郡太守,領兵由武關道(由陝南沿漢水通豫鄂方向)攻擊袁術。
他們的想法是先抓到一部分兵權,控制武關道,說是征讨袁術,實際上放袁術由武關道進入關中。然而,董卓此時的戰略是防守,能守住就行,對于主動出擊沒有興趣,這個軍事計劃就泡湯了。
士人們等得實在有點不耐煩了,伍孚決定铤而走險。這個伍孚,有的書上也說跟伍瓊是一個人,其實伍瓊之前已經被董卓殺了。對于伍孚,我們所知甚少,大概是跟伍瓊、何一類的俠士吧。
一天,伍孚內穿小铠,外套朝服,懷裏藏把刀來見董卓。談完事,趁着跟董卓并行之機,伍孚突然拔刀直刺董卓。董卓是行伍出身,身手也不錯,躲過了這一刺,伍孚随後被董卓的衛士拿下。
董卓氣憤地說:“你小子想造反不成?”
伍孚道:“你我不是君臣,何來造反之有?你這個亂臣賊子,我恨不得誅殺你,将你車裂于市以謝天下!”
伍孚随後被殺。
但是,一個伍孚倒下了,又有好幾個伍孚站了起來。
在何策劃下,他們又迅速制定了新的暗殺計劃,參與的人包括鄭泰、種輯、荀攸、華歆等人,結果計劃提前暴露,鄭泰、華歆僥幸逃脫,輾轉出了武關,投奔袁術去了。何、荀攸被捕。何不堪酷刑,在獄中自殺。
袁紹要是知道何死了,一定痛惜不已。袁紹早期的事業一直離不開這個俠客兼策士的輔助,作為“奔走之友”的重要成員,何東奔西走、南下北上,為袁紹積極聯絡各路英雄,做了大量幕後工作。
此時已身在東郡的曹操和荀如果知道何死了也會傷心,他們彼此都是老朋友了,何應該比他們大得多,在曹操還是小青年、荀還更小的時候,何就看出他們不是一般人物,給予高度評價,使二人的知名度大增。
荀攸在獄中倒泰然自若,該吃就吃,該喝就喝,董卓居然沒有殺他。荀攸一直坐牢到董卓被殺以後,他在出獄時看到了勝利的那一刻。
三次計劃均告失敗,從伍孚到何,士人們付出了慘重代價,卻拿董卓無可奈何。尤其是第三次計劃的失敗,使士人們的有生力量幾乎全部喪失,現在只剩下王允、荀爽和黃琬這幾位了,年輕人沒有幹成的事,他們能接着幹完嗎?
【二、終于把董卓殺了】
看到董卓一次次躲過暗殺,有一個人心急如焚,他就是王允。
王允此時五十五歲,作為政治家是一個成熟的年齡,作為暗殺行動的策劃者和實施者,也許有些力不從心了。尤其是賴以引為同志的何他們被殺的殺、關的關、逃的逃,王允覺得再挑戰董卓幾乎已不太可能。
難道就讓這個惡人繼續逍遙地活下去,繼續危害國家社稷?王允心裏充滿了仇恨,心緒難平。環顧左右,能幫上忙的也就是楊彪、荀爽、黃琬等人,但他們年齡普遍偏大,黃琬、楊彪雖比自己小幾歲,也超過了五十歲,荀爽比自己年齡還大。搞政治還可以,搞暗殺沒有經驗。勉強能幫上自己的,只有在尚書臺供職的士孫端。
其實,士人隊伍裏還有一個人,此時深得董卓的信任,可以經常出入太師府面見董卓,這個人就是蔡邕。但一提起他,王允就氣不打一處來。這個蔡邕,曾經也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是士林中的一員,自從來到董卓身邊,立即變了個人似的,極盡讨好、奉承之能事。董卓當太師,就是蔡邕帶頭倡議的。
王允對蔡邕的成見還可以追溯到二人許多年前在胡廣府裏共事的時候。王允曾是胡廣的首席幕僚,蔡邕是胡廣的得意弟子,二人一起共事,互相知根知底,但關系卻很一般,這與他們的性格有關。王允好激動,蔡邕好沉靜;王允路見不平一聲吼,蔡邕唯唯諾諾明哲保身。王允有點看不慣蔡邕。
現在,王允和蔡邕雖然都深受董卓的信任,但在王允看來,這有本質的區別。自己是卧薪嘗膽,等待時機消滅董卓,而蔡邕是結結實實的士林敗類,已經完全淪為董卓的走狗。所以,圖謀董卓的事,不僅不能跟蔡邕商量,還要提防着他才行。
就在王允冥思苦想不得要領之際,一個人進入他的視線,他的同鄉李肅。
李肅也是并州人。現在,像他們一樣在長安的并州人還有不少,當年丁原手下人多勢衆,在呂布、張遼的帶領下都歸順了董卓,一同來到了長安。
但他們來了以後卻感到很失落,與涼州軍相比,并州軍得不到重視。以李肅為例,不僅在并州軍倒戈事件中立了大功,而且還協助涼州軍與關東聯軍作戰,在抗拒孫堅的戰鬥中卓有戰功。但是,他的職務升得很慢,勉強當了個大校師長(騎都尉),不僅與董家的弟兄子侄不能比,與涼州軍系統的牛輔、李、郭汜、樊稠、張濟等人相比,也差得遠。
李肅如此,并州軍的領頭人呂布也好不到哪去,他為董卓立下的功勞更大,職務僅比李肅高半格,是個準将(中郎将)。并州軍其他人的情況可想而知。
因為同鄉的關系,李肅和王允有了一定交往,言談間常流露出來不滿和牢騷。王允腦海中靈光一閃:難道這是個機會?
王允不露聲色地加緊了與李肅的往來,通過李肅又聯絡上了呂布,大家都是老鄉,搞個同鄉會什麽的,一塊吃吃飯、郊游郊游,總還不至過于引起大家的注意。一來二去,他們越說越投機,越說越能說到一塊。
他們談論的中心議題是:董卓太不夠意思,太對不起并州的弟兄們了,大家舍生忘死、背井離鄉跟随董卓到長安來,頭上頂着忘恩負義、賣主求榮的罵名,為董卓的事業出生入死、玩命打拼,到頭來得到的卻是如此不公。
說心裏話,王允對呂布的為人也看不上,光是賣主求榮這一條,王允就能鄙視他一輩子。但現在為了反董大業,王允也跟呂布套上了近乎,随聲附和,添油加醋,有時還會編一些不利于董卓和呂布團結的小道消息,讓呂布越想越恨,越想越覺得跟董卓這一步棋走錯了。
偏偏這個時候,董卓跟呂布之間又發生了兩件小插曲,加速了呂布反董的步伐。
對這兩件事陳壽和範晔的記載均相同。
一件是:董卓這個人性格急躁,沖動起來不計後果。有次因為一件小事對呂布不滿意,拔出手戟(一種防身的短兵器)就朝呂布擲去,幸虧呂布身手好,躲過了,不然就沒命了。事後呂布主動承認錯誤,董卓的氣也消了,對董卓來說這事可能就過去了,對于呂布,心有餘悸之下又增添了許多新的不滿(由是陰怨卓)。
另一件是:呂布可以經常出入董卓的內室(中),一來二去跟一個侍婢私通上了,呂布怕這個事最終被董卓發現,心中一直惴惴不安。
這是正史對這兩件事的全部記載,沒有更多的細節了。至于把這兩件事合并成一件,并且指明了事發地點(如鳳儀亭)和當事人姓名(如貂禪),那就純粹是虛構了。關于這方面的考據文章有很多,在此就不予贅述了。
反正幾種因素一綜合,王允居然把呂布成功策反,答應除掉董卓!
董卓撤回長安後,老将朱俊被任命為河南尹,留守洛陽一帶。朱俊馬上打出反董大旗,與關東聯軍相呼應,陶謙表奏朱俊為車騎将軍,還給朱俊增援了三千人馬。
陶謙支持朱俊可以理解,但他不該沒事找事,明知車騎将軍已經有主了,即聯軍總指揮袁紹,還要表奏朱俊,這不是讓袁紹難堪嗎?這筆賬袁紹先給他記下了,日後有翻臉的時候。
為了對抗朱俊,董卓派牛輔駐紮在陝縣,派李、郭汜等人率主力數萬人征讨朱俊。朱俊實力不夠,被擊敗。
涼州軍團主力此時東進,給王允、呂布消滅董卓創造了機會。
據王粲的《英雄記》記載,呂布刺殺董卓的這一天是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二十三日。當天,生病很長時間的獻帝劉協大病初愈,按照制度這也是一件大事,劉協将在長安的未央殿接見文武百官,董卓穿着朝服,乘車前往。董卓有很多特權,他的車子可以一直到達殿門外,但他還嫌不夠安全,沿路布置了很多警衛,夾道布崗,一邊是步兵,一邊是騎兵,搞得密不透風,無洩可擊。
但這次再嚴密的保衛措施也将不堪一擊,因為負責董卓保衛工作的是中郎将呂布。呂布已事先布置好,讓李肅帶着壯士秦誼、陳衛(《九州春秋》說還有一個人叫李黑)等十幾個人混在衛士中間。董卓的車子一進宮門,李肅手疾眼快,舉戟刺向董卓前胸!
這一下來得太突然了,董卓身手再好,也來不及反應,加上董卓在車上,不好騰挪,這一戟就給刺上了。沒料到董卓朝服之內穿着鐵甲,戟沒有刺進去,戟鋒滑了下來,只刺傷了董卓的手臂。董卓從車上一頭栽下。
董卓大喊:“呂布快來!”
呂布其實就在他身後,手裏拿的不是兵器,而是不知從何而來的一份聖旨。
呂布高聲宣布:“奉皇帝诏書,在此處決逆臣!”然後他抄起鐵矛,直刺董卓。
董卓在臨死前一刻還在大罵:“狗東西,好大的膽子(庸狗,敢如是邪)?!”
董卓的随行親信田儀等人想上來營救,呂布手起矛落又殺了三個人。呂布宣布:“诏書指定只誅殺董賊一個人,與其他人一概無關。”于是沒有人再反抗了。
被範晔評論為罪惡滔天、冒犯天、地、人的常道,被陳壽評論為兇狠殘忍、暴虐不仁的一代奸雄終于斃命。
消息傳出,整個長安城都沸騰了,壓抑已久的人們終于揚眉吐氣,大家載歌載舞,舉行了盛大的狂歡。有人賣掉了珠寶手飾和漂亮衣服,換來酒肉進行慶賀。長安城大小街道上都是人,一片歡樂。
董卓的弟弟董、侄子董璜以及留在塢的全體董氏家族成員均被誅殺,董卓的屍體被拖到長安城的市場上示衆,首級已被呂布剁下來拿走了。董卓的屍體搞完展覽後,又被人焚燒。袁家的門生故吏還覺得不解恨,他們看着殘渣燒成灰燼,然後揚撒在路旁。
【三、蔡邕的一聲嘆息】
董卓以最徹底的方式被消滅了,王允頓時感到一陣輕松,他多年來忍辱負重期待的正是這一刻。作為一名忠于漢室的士人,他在關鍵時刻挽狂瀾于既倒,有足夠的理由為自己感到驕傲。感到驕傲的還有呂布,是他一矛刺死了董卓,整個計劃是他制定和付諸實施的,沒有他,一切都無從談起。
但是,論功行賞的時候,呂布再一次失望了,王允宣布自己以司徒的身份主持朝廷日常工作(錄尚書事),僅僅給他一個奮威将軍(與袁紹給韓馥的名號一模一樣),這讓呂布很失落。呂布想,為什麽受傷的總是我?
王允對呂布從心底裏瞧不起,一則認為他是個武人,二則認為他多變,缺乏節操。王允的政治潔癖又犯了,盡管他也曾低眉順眼地侍奉董卓,但他認為那是地下工作的需要,而別人要這麽做,那就不能容忍。
除了看不上呂布,王允還看不上蔡邕。
王允迫不及待地下令把蔡邕關進監獄,理由據說是蔡邕聽到董卓被殺的消息後,當衆嘆息了一聲。
這一聲嘆息最終要了蔡邕的命,盡管太尉馬日等很多人出面求情,蔡邕本人也寫信給王允,表示認罪,願意像司馬遷一樣承受宮刑或黥首刖足之刑以求保全一命,讓自己能夠完成正在寫作的當朝國史《後漢紀》,但王允堅決不從。
一代才子最終血灑長安,終年六十一歲。
張寫的《漢紀》一書說王允後來也後悔了(允悔欲止),但沒有來得及制止。這其實是不可能的,王允殺蔡邕的意志十分堅決,因為大家是老熟人,互相知道的東西太多,而蔡邕偏偏又提到了司馬遷,這對王允是一個重要提醒。如果當朝國史任由蔡邕來寫,不知道會寫成什麽樣。
所以,蔡邕必須死。
柏楊先生進一步分析說,這些年來,王允“如果不把董卓的馬屁拍得舒舒服服,董卓焉能把中央大權全部托付,其中一些醜态畢露的行為,蔡邕先生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王允不得不預防蔡邕洩漏他的底細”。冠冕堂皇的理由虛晃一槍,真正的理由因為太卑鄙的緣故,往往說不出口。
蔡邕被殺後,有一個十六歲的年輕人備感痛心疾首,他的名字叫王粲,字仲宣,山陽國高平縣人,前面已經提到,他是何進的秘書長(長史)王謙之子。
王謙這時候已因病去世。獻帝西遷後,王粲來到長安。當時,蔡邕深得董卓厚遇,又是名滿天下的大學者,家中經常賓客盈坐,如果來晚了,在蔡邕家門口的街巷裏連個停車位都不好找(常車騎填巷)。
有一次,蔡邕家高朋滿座,他正跟大家談話,家人遞上來一張名貼,說有人在外求見,蔡邕看了一眼,竟慌忙從座上起來趕緊跑出去迎接,結果一着急把鞋子都穿反了(倒屣相迎)。大家納悶,這是什麽樣的重量級人物,能讓蔡大師如此激動呢?
等進來一看,大家都傻眼了,蔡邕陪着進來的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不光年齡小,而且其貌不揚,個子不高(容狀短小),又黑又瘦,結果舉座盡驚。
蔡邕給大家介紹道:“這是王公(王暢)的孫子,很有才能,我不如他。”蔡邕同時宣布:“我家裏的藏書,死後全部給他。”
蔡邕的反常舉動讓人十分不解,王粲即使再有才,也不至于以十幾歲的年齡就能讓名滿天下的大學者折服吧?蔡邕厚遇王粲,要猜測一下的話,或許跟他的女兒有關。
蔡邕的女兒蔡琰,字文姬,在蔡邕的影響下,自幼博學多才,在音樂、詩詞方面很有造詣,作為少年天才的代表,事跡有幸也入選過南北朝時期編纂的那部《神童傳》中。一般認為蔡琰生于177年前後,與王粲同齡。
蔡琰結過一次婚,丈夫出身于河東郡的世族,名叫衛仲道,是個讀書人,夫婦很恩愛,但就在前不久,衛仲道病逝。衛家人有點嫌棄她,認為她剛嫁進衛家的門就克死了丈夫。蔡琰無法忍受,回到了娘家。
關于蔡琰離開夫家後到了哪裏,也就是她最後在什麽地方被南匈奴人擄走,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她回到了故鄉陳留郡,在那兒被擄走的;另一種說法是她來到了長安,是在長安被擄的。如果蔡琰在長安,王粲應該能見到她。蔡邕刻意栽培王粲,并且說出那些不同尋常的話,也許有把女兒蔡琰許配給他的意思。
王粲跟曹操一樣,因為“容狀短小”在政壇和社交場所沒少吃虧,不過他似乎很招人喜歡,蔡邕想招他為婿,以後劉表也有這個想法,只可惜王粲似乎都沒有那個緣分。
蔡邕被殺後,王粲悲痛不已,後來王允想招王粲任黃門侍郎,他堅決不從。長安大亂後,王粲南下荊州投奔祖父的學生劉表去了。
王粲到荊州去,最可能走的是武關道,作為當時最有才情的詩人之一,王粲在路上回首長安歲月,不禁哀從心起,于是寫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詩》,記述了此次南下荊州的過程,裏面有“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以及“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這樣的詩句。蔡琰最終沒有跟王粲走到一起,在一片亂局中,她被南匈奴首領擄到了異鄉,直到許多年以後,被曹操以重金贖回。關于她的故事,以後再說。
【四、賈诩一謀動千危】
處理完蔡邕的事,王允面對着如何解決涼州軍的問題。當時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讓老将皇甫嵩重新出山,統帥涼州軍,以皇甫将軍的威名,應該可以鎮住他們;另一種意見認為應把涼州軍全部殺掉。前一種意見占大多數,持後一種意見的,是呂布等并州派。
并州派想借用士人和社會力量趁機消滅涼州派,然後自己獨霸朝廷。王允沒有采納呂布的主意,但自己又是個沒有主見的人,他一會兒想赦免涼州将領的罪過,一會兒又想下令解散涼州軍,弄得外面謠言四起,都說王允要大開殺戒,最少要殺十萬人。
後來王允決定還是解散涼州軍,馬上有人表示異議,說如此一來涼州軍人都會人人自危,天下必亂。
然而王允認為,關東聯軍是自己的盟友,現在董卓死了,還把大軍駐紮在函谷關、陝縣一帶,必然讓盟友疑心。他堅持将涼州軍就地解散。
涼州軍人都在想,蔡邕那樣的人王允尚且不放過,現在我們要是被解散了,馬上就會成為任人宰割的魚肉。所以,當李肅帶人拿着诏書到陝縣宣布解散涼州軍的時候,牛輔等人起兵反抗,李肅大敗而回。呂布斬殺了李肅,親自迎戰牛輔。
還沒等呂布動手,牛輔自己先出了事。晚上大營裏發生夜驚,全營一片混亂,牛輔心驚膽顫,準備只身逃走,結果被手下人幹掉了。
李、郭汜、張濟等涼州大将聽說牛輔被攻,急忙馳援陝縣,到達後牛輔已死。李等人沒了主意,派人到長安向王允請降,王允既沒有立即同意,也沒有說不能赦免。他的回答很有意思:“一年之內,不能有兩次赦令。”
本年的正月裏曾經大赦過一次,一年不能有兩次大赦,這倒也是制度規定。王允這時候變成了遵章守紀的模範,只不過在此時這非常不合時宜。
李等人六神無主了,他們原來都是跟着董卓混世界的,所有的大主意都由董卓拿,他們只管打打殺殺,他們既來不了文的,也搞不了政治,只想榮華富貴,能過上花天酒地的生活。現在領路人董卓、牛輔都死了,他們還真不知道怎麽辦好。
既然人家不願意現在赦免他們,等明年可以頒布赦免令時再打報告上去的話,這中間還有大半年時間,顯然不大可能。李等人簡單商議一下,決定讓隊伍自行解散,大家化整為零繞道逃回家鄉涼州。
這時候,原牛輔所部的一個師長(讨虜校尉)出來對大家說,這樣做萬萬不可。他警告道:“如果分散突圍,必然會個個擊破,不如向西進攻長安,給董太師報仇,事情成功可以擁戴皇上,號令天下;事情不成,再跑也不遲。”
他一下子把大家說醒了:是呀,跑什麽呀,咱們實力也不差,幹嘛求人呢?于是集齊人馬,大家向西挺進。
出這個主意的人叫賈诩,字文和,涼州刺史部武威郡人,此時四十五歲,比曹操大八歲。
賈诩早年也被舉孝廉為郎,後因有病辭官回武威郡老家,路上遇見氐人,與其同行的幾十個人全部被抓。搶完東西之後,氐人要把他們活埋。賈诩騙他們說:“我是段太尉的外孫,你們別埋我,我家必然拿錢來贖。”段太尉即“涼州三明”之一的段,大名威震西土,賈诩拿這話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還與他磕頭拜把子,送他回去。
董卓當了太尉以後,賈诩以涼州出身的緣故被聘為太尉府裏的處長(太尉掾),後來升為黃河上的平津渡口守衛司令(平津都尉),再升為師長(讨虜校尉),駐紮在陝縣一帶,歸牛輔指揮。
後世多認為,賈诩的這個主意闖下了大禍,使得有可能出現的和平契機化為烏有,令帝國再次陷入混亂狀态。
裴松之注《三國志·賈诩傳》的時候忍不住評論說:這個時候,元兇已除,天地始開,但随之國家又四分五裂,黎民百姓再次遭受塗炭,這一切難道不都是因為賈诩的一句話嗎(豈不由賈诩片言乎)?賈诩的罪過,竟然如此之大!
将天下重新陷入動蕩的罪過全部歸于賈诩一人,未免誇大了他那一句話的作用。沒有賈诩,天下該亂還會亂,只不過,此時此刻,他的一個主意至少改變了局部事态的發展。李等人率兵殺來,路上涼州軍越聚越多,除李、郭汜、張濟、賈诩外,樊稠、李蒙等涼州将領也來加入,人數達十多萬。此時長安的守軍也就一兩萬人而已,形勢危急。
偏偏這個時候,守軍裏有人反水,這是一支特殊的部隊,名叫“叟兵”。
叟人是西南的一個少數民族,叟兵以打仗勇猛而著稱,這支叟兵人數不詳,可能是益州牧劉焉派來的。這夥人打仗有一套,戰場上随機應變更有一套,作為川軍裏的雇傭軍團,他們犯不着跟別人一塊送死。
王允、呂布等人守了八天,叟兵打開城門,涼州軍殺入長安。呂布不敵,帶領幾百名騎兵殺出城去,這一行人裏,應該有張遼、高順等人。呂布臨走時不忘把董卓的人頭挂在馬鞍上,這個東西他見着袁術、袁紹時還用得上。
呂布路過青瑣門的時候,招呼王允一塊走,王允不想走,就請呂布帶話給關東諸位首領,要他們設法來救皇上。
太常卿種拂、太仆卿魯馗、大鴻胪卿周奂、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颀等大臣在混亂中被殺,和他們一同被殺的有一萬多人。司徒王允、司隸校尉黃琬、左馮翊郡太守宋翼、右扶風郡太守王宏等被抓,幾天之後一塊兒被涼州軍處死。
李脅迫獻帝任命自己為揚武将軍,郭汜為揚烈将軍,樊稠為中郎将。三個月後李又任車騎将軍兼司隸校尉,郭汜、樊稠分別為右将軍和後将軍,他們三個人組成領導小組共同主持朝政(朝政)。張濟為骠騎将軍,出屯潼關以東的弘農郡一帶。
與涼州集團關系密切的韓遂、馬騰等人聽說長安大亂,也帶兵前來湊熱鬧,看能不能混水摸魚。“三人小組”任命韓遂為鎮西将軍,屯駐金城(今甘肅蘭州);任命馬騰為征西将軍,屯駐董卓昔日苦心經營的大本營塢。
這些多年來與朝廷水火不容的叛軍,被正式任命為朝廷的高級将領。此時同在長安的皇甫嵩,以及将要來到長安的朱俊等老将看了之後想必無言以對。
涼州軍人又把持了朝政,和平的曙光雖曾一閃,但再次與帝國無緣。接下來,将是無休無止的混戰。
【五、通使長安】
李、郭汜、樊稠等主持朝廷工作的“三人小組”成員雖然都是行伍出身,但也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對于關東聯軍,他們不想繼續打下去了,為此,初平三年(192年)八月,由獻帝下诏派太傅馬日、太仆卿趙歧為正副特使,前往關東宣達罷兵诏,撫慰天下。
這二位都與已故著名經學大師馬融有親戚關系。馬日是馬融的族孫,小時候曾得到馬融的親自教導;趙歧是馬融哥哥馬續的女婿。馬日此時年齡不詳,但不會小于七十歲,而趙歧已高達八十四歲。
“三人小組”把這兩位老同志搬出來實在是動了一番腦筋,因為馬家跟袁家關系不一般。袁紹和袁術有一位很有名氣的嬸娘,也就是袁隗的妻子,一代才女馬倫,正是馬融的女兒。按這個論法,馬日跟袁紹和袁術是平輩,趙歧是他們的長輩。
“三人小組”大打名士牌和親情牌,讓既是士人領袖、又是袁家親戚的馬、趙二人前往關東,化解他們與關東聯軍之間的矛盾,哪怕争取一個互不侵犯、劃地為安的局面也行。當然,這僅是他們的一廂情願而已。
馬特使和趙副特使從長安出發後分成兩路,馬日去南陽郡找袁術,趙歧去冀州找袁紹。馬日此去頗費周折,到南陽郡時袁術已不在這裏,後來他輾轉到揚州刺史部九江郡的壽春縣才找到袁術。《獻帝春秋》一書記載,袁術見到馬日就把他扣了下來,壓根不談正事,袁術先是要借馬日的符節(皇帝親頒的信物,馬日作為朝廷特派員的憑據)看看,看完就耍起了無賴,再不說歸還的事。
不僅如此,袁術還讓馬日以朝廷特使的身份任命他手下人的官職,名單報上來,馬日差點沒氣暈:這份候任幹部名單上多達一千多人。
馬日請求袁術放他走,袁術不放。馬日又急又氣,最後在憂憤中死于壽春。
相比較而言,趙歧還算幸運。
聽說長輩來了,袁紹親自迎出了數百裏,據《後漢書·趙歧傳》記載,在迎接趙副特使的隊伍裏,還有已經身為兖州牧的曹操。
趙歧分別給陶謙、公孫瓒等人寫信,傳達朝廷“罷兵安人”之道。公孫瓒經界橋戰敗後,仍然與袁紹在冀州北部、幽州以及青州一帶全面開戰,雙方目前均處于疲憊期,打不動了仍然硬扛着。趙歧的到來給了雙方一個休戰的臺階,公孫瓒立即送來一封言辭懇切的回信,表示尊重朝廷,熱愛和平,立即停戰。
袁紹、曹操等還與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