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1)
〔困惑和苦悶中,老朋友鮑信的話提醒了曹操,他南渡黃河,開辟了新的根據地。失意中的曹操迎來了重要的人生機遇,他小心地把它抓住,一點點擴大勝利成果。現在,他不僅有了自己的地盤,還得到了張良那樣的人才。〕
【一、袁紹的心結】
袁紹正在忙活的是另立新帝。
在袁紹的心裏,被董卓殺掉的前少帝劉辯才是靈帝的法定繼承人,現任皇帝劉協不僅登基的程序不合法,是不是靈帝的血統都有疑問。袁紹在給袁術寫的信裏,就宣稱劉協不是靈帝的兒子(帝非孝靈子)。
在這點上,袁紹與衆不同。別人是反董卓不反皇帝,袁紹是董卓、皇帝一塊反。他的本意是消滅董卓,擁立劉辯複位,哪知董卓下手更快,把劉辯毒死了。
袁紹不甘心,劉辯死了,他就在其他劉氏宗親裏尋找,反正就是不承認董卓挾持下的僞皇帝。最近袁紹一直醉心于這件事,他的想法得到了韓馥的支持。
袁紹執意此舉可以解釋為他野心的一種暴露。就當前而言,消滅董卓才是當務之急,即使他這邊立了一位新帝,也不能指望董卓讓劉協退位,結果就是兩個皇帝并立,國家将因此陷入分裂。
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可袁紹沒考慮那麽多,他就是要另立一個朝廷,與董卓抗衡。作為這個朝廷的締造者,他應當具有無可争辯的地位。問題是,找誰當這個皇帝呢?袁紹最終把目光停在了幽州牧劉虞的身上。
劉虞是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的五世孫,出身正統,德高望重,外放幽州牧以來,安撫邊界少數民族,深得衆望。去年,董卓為了拉攏劉虞,借用了一個大司馬的名號,派人到幽州送給劉虞,同時進封為襄贲侯。此前,本朝的三公及以上的高位均在朝廷中任命和就職,三公由外官兼任,劉虞開了先河。
方案一定,袁紹、韓馥就大造輿論,他們暗中安排人,說發現了一顆印,上面居然有“虞為天子”四個字。袁紹還聲稱,當年光武帝劉秀登基前,擔任的職務是大司馬領河北軍政,劉虞擔任的大司馬領幽州牧與其相仿,這是天意。
袁紹還寫信給各路聯軍首領陳述想法,尋求支持。對于袁紹的這個建議,大多數人都認為沒有必要,但也不便公開反對,就遲遲不予答複。
答複最快、最明确的是袁術,他表示反對。袁術此人,當皇帝的瘾比乃兄更大,只是現在條件不成熟隐而不發,豈容別人插隊?袁紹再寫信給袁術,說我們全家都被董卓所殺,我們怎麽能向他稱臣?袁術回信說:“全家被殺是董卓的主意,與天子何幹?我一片赤心,志在消滅董卓,不知道其他的事(不識其他)。”
袁紹仍然不死心,派前樂浪郡(今朝鮮半島北部)太守張歧攜擁戴書前往幽州,向劉虞奉上皇帝的尊號。哪知劉虞壓根不領情,他斥責道:“天下分崩離析,天子蒙難,我等深受重恩,不思雪恥,反而行叛逆之事,于情于理何堪?”
袁紹得到回報立刻心灰意冷。韓馥心有不甘,他又派人懇請劉虞“錄尚書事”,就是主持朝廷日常工作,這樣可以代表皇帝任命官職,可劉虞仍然拒絕。
劉虞還放出狠話,如果再逼,他就投奔南匈奴人。韓馥只好不再提。
後一個舉動是韓馥一個人幹的,袁紹沒有參與。韓馥此舉看似為國着想,結束誰都可以表奏封官的亂局,實際上矛頭暗指袁紹。行使表奏大權最多的是袁紹,他封自己為車騎将軍,然後想封誰就封誰,俨然成了皇帝第二。
如果劉虞真的接受了皇帝的封號,董卓還是挺緊張的。董卓的戰略是,不與關東聯軍死磕,讓他們內鬥。如果群龍有首,內鬥的計劃就不好實施了。所以董卓挺感激劉虞,袁隗被殺後,董卓把太傅的名號給了劉虞,只是道路阻隔,無法派人前往宣布任命。
這一次擁立新帝的鬧劇又無果而終。曹操千辛萬苦從南方募兵回來,正趕上這出戲。上一次曹操就不同意王芬等人另立合肥侯,這一次更不會給予支持。不過他明白自己現在的身份和處境,當袁紹征求他的意見時,他只是笑了笑。
親曹派史學家王沈寫的《魏書》有兩則記載。一則是曹操答複袁紹的話,他說:“董卓之罪,暴于四海,我們合大衆、舉義兵,天下莫不響應,這是因為義的緣故。現在幼主微弱,制于奸臣之手,但還沒到亡國的地步,一旦改易,天下誰來安定(孰其安之)?你們且面朝北,我獨自面向西(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另一則是袁紹得了一顆玉印,可能就是王定獻的那顆,拿着它在曹操面前晃了晃,很得意的樣子。曹操大笑說:“我不相信你。”袁紹派人再去說服曹操,對曹操說:“現在袁公勢盛兵強,二子已長大,天下群雄,誰能超過?”曹操仍然不應,從此之後對袁紹更為反感,暗中打算要誅滅他。
這兩則記載都是奉承之言,不可全信。雖然“諸君北面,我自西向”擲地有聲,成為曹操名言錄裏的又一條,但他在當時實在不大可能說出這些話來。事實上,曹操現在沒有太多的發言權,說他“笑之”可能更符合真實。好在這出鬧劇無疾而終,用不着在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真的與袁紹翻臉。現在的情況是,自己的力量過于弱小,還得依靠袁紹的支持。
擁立是一件大事,曹操一生多次面臨這個問題,他的态度也深為當世人及後世人所關注,親曹派的史學家們必須給出一點都不帶含糊的交待。
這時,一起來懷縣的周昂脫離了曹操,直接聽從袁紹的調遣,這意味着所剩不多的丹陽兵也不再聽從曹操的指揮。袁紹給了周昂一個新任命:豫州刺史。如果大家還記得的話,這已經是第三個豫州刺史了:朝廷任命的孔,袁術的孫堅,袁紹任命的周昂。
袁紹此舉實在有點不懷好意。周氏兄弟雖算不上自己的嫡系,但也是南方的實力派,派他去豫州,正好搗一下亂。二袁相鬥的序幕就此拉開,在未來七八年的時間裏,中原地區陷入一片混戰,交戰的雙方主要就是他們這兩大集團。
從這時起到次年的七月,曹操一直随袁紹駐紮在黃河北岸的河內郡。這一段時間是他比較苦悶的時候,初舉義兵便連遭挫折,他現在能做的,只能等待時局變化,尋找新的機會。
【二、公孫度和劉表】
在介紹曹操下一步動向之前,還有兩個人要作以交待:公孫度和劉表。
公孫度字升濟,原籍幽州刺史部遼東郡襄平縣,到他父親公孫延的時候,為了避難逃到玄菟郡(治所在今遼寧沈陽一帶),跟董卓手下的猛将徐榮成了同鄉。公孫度小時候名叫公孫豹,這個名字給他帶來了好運。
客居在玄菟郡的公孫延一家人,過的是背井離鄉、四處打工、朝不保夕的生活,不可能送兒子公孫度上學。玄菟郡太守叫公孫,有個兒子也叫公孫豹,跟公孫度年齡相仿,公孫太守家的兒子死得比較早,太守見到這個公孫豹,很是喜歡,就出錢送他讀書,又幫他娶了妻室,當成自己的兒子一樣。
公孫度後來被推薦到朝廷任尚書臺的辦事員(尚書郎),以後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高升,最高做到了冀州刺史,後來因為別的事被免了官。
公孫度與徐榮不僅是同鄉,而且關系很好,徐榮連敗袁紹、曹操、孫堅之後,深受董卓的信任。董卓遷都長安前後,考慮任命一批人到地方任職,目的是往關東聯軍地盤裏滲透。徐榮得到消息,力薦老鄉公孫度擔任遼東郡太守。
遼東郡大體相當于今天的整個遼東半島,治所就在公孫度的老家襄平縣(今遼寧遼陽),管轄面積很大,看來靈帝時的“三互法”到現在執行得已經不那麽嚴格了。公孫度走馬上任,開始并不順利。
在家門口當官,很多人對他都知根知底,覺得這家人過去在這裏見誰都點頭哈腰的,怎麽搖身一變成了人上人?有人心理上接受不了,有點不太服氣,襄平縣令公孫昭就是這麽一位。
公孫度想,必須找點事來立威,目标選中了公孫昭。他找了個茬,将公孫昭抓起來,于集市上公開審判并判刑,一頓板子下去,将公孫昭活活打死。
這還不夠,公孫度大搞掃黑行動,對于當地的不法豪強以及黑惡勢力大開殺戒,将田韶等百餘戶豪強滅族(夷滅百餘家),舉郡震撼,沒有人再敢跟他叫板。公孫度還整頓人馬,讨伐玄菟郡的烏桓人和高句麗人,勢頭很猛。
遼東與內地遠隔千山萬水,幽州牧劉虞雖然是公孫度的頂頭上司,也沒有力量管他。公孫度有了實力,就搞開地方自治,把勢力不斷向周邊發展,新設郡縣,自行任命太守,成了獨立王國。
與公孫度到東北上任的同時,董卓還任命了一位荊州刺史,就是劉表。
前面已經介紹過劉表,他與現任三公之一的王暢同是山陽國(今在山東境內)人,王暢是他的老師,師生二人都很有名氣,同時列為“八俊”之一。何進掌權時,對劉表很信任,任命他為北軍聯合參謀長(北軍中侯)。
從劉表的政治傾向來看,他與袁紹等人關系一般,加上他是劉氏宗親,對朝廷忠心耿耿。董卓正是看中這一點,在袁術、孫堅等人即将控制荊州的情況下,任命劉表為荊州刺史。董卓希望這個能幹的人到荊州攪和一下,給袁術、孫堅制造點麻煩。
劉表單人匹馬到了荊州,他取得的成果遠遠超出了董卓的期望,沒用多長時間居然把袁術和孫堅的勢力擠出了荊州,而且殺掉了孫堅。
司馬彪所著一本叫《戰略》的書對劉表創業經過有詳細記述。當時荊州一代擁兵自重的人很多,袁術、孫堅不用說,還有蘇代、貝羽、張虎、陳生、蒯越、龐季、蔡瑁、黃祖等人。荊州刺史部的治所原來在漢壽(今湖南常德附近),劉表一個人先到了宜城,和他曾一同在何進大将軍府共過事的老朋友蒯越就在這裏。
在蒯越的支持下,蒯良、蔡瑁、龐季、黃祖等都來投奔劉表。劉表向他們請教取得整個荊州的策略,蒯良認為取荊州重點是取南郡,取南郡重點是取襄陽,只要守住襄陽,奉行仁政,安頓百姓,荊州其它各郡可傳檄而定。
蒯家、蔡家在襄陽一帶很有勢力,在他們的協助下,劉表迅速控制了南郡的大部分地區,只剩下張虎、陳生領兵守在襄陽。蒯越和龐季二人進城,勸說他們投降,劉表成功占據了南郡。
劉表索性把荊州刺史部的治所搬到襄陽來,不再去漢壽就任。正如蒯良分析的,南郡平定之後,不費一兵一卒,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桂陽郡都歸順了劉表,荊州七郡中,只有南陽郡在袁術控制之下。
此時袁術坐鎮魯陽,孫堅北伐,聯軍一路勢如破竹,攻占了洛陽,把董卓趕向關中,孫堅正準備乘勝追擊。新到荊州的劉表讓袁術很不爽,同時,袁紹在背後也搞起了小動作,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跑來搶地盤。面對這些新的情況,袁術命令孫堅火速回師,商議對策。
看來,董卓把劉表安插到袁術、孫堅的後面實在是一招妙棋,關鍵時刻還真替自己解了圍。
據晉人張勃所撰《吳錄》一書說,孫堅聽說袁紹派周昂來搶地盤,傷心得落了淚。他說:“大家同舉義兵,搶救社稷,董卓逆賊眼看就要滅亡,還有誰能跟我合力同心呢(吾當與誰戮力乎)?”
孫堅回師,出兵迎擊周昂,周昂大敗。袁術和孫堅共同對付南面的劉表。
初平二年(191年),袁術派孫堅出兵攻打襄陽,劉表派手下将領黃祖在樊城、鄧縣一帶迎擊。黃祖大敗,孫堅率軍渡過漢水,包圍了襄陽。
劉表閉門不戰,同時派黃祖乘夜出城調集軍隊再戰,結果又被打敗。黃祖敗逃至襄陽西郊的岘山,孫堅追擊途中,遭黃祖手下人從竹林間發射暗箭的襲擊,一代名将孫堅中箭而亡!
陳壽對孫堅的評價是:勇猛果毅,從社會底層開始奮鬥,建立了功業,勸說張溫殺董卓,收複洛陽後修補宮室陵墓,有忠壯之烈。但陳壽同時指出,孫堅和他兒子孫策一樣,行事輕率暴躁(皆輕佻果躁),以至于因為意外事故而喪生,招致整個事業的失敗。
孫堅死時,他遠在舒縣的長子孫策僅十六歲,次子孫權九歲。在程普、黃蓋、韓當等一批追随孫堅多年征戰老部下的扶持下,孫策迅速成長,挑起了續寫家族榮耀的重任。
孫堅之死對袁術是個沉重打擊,袁術本質上是個花花公子,盡管野心比誰都大,但實際才能卻有限。孫堅在時,袁術可以整天守在魯陽老窩坐享其成,現在孫堅不在了,他不敢貿然攻擊,先守住南陽郡看看形勢再說吧。
這樣,荊州刺史部除南陽郡以外,都掌握在了劉表的手中。
【三、往何處安身】
現在,我們來盤點一下初平二年(191年)年初全國的形勢。
一、幽州刺史部:轄涿郡、上谷郡、廣陽郡、代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東郡、遼西郡、玄菟郡、樂浪郡等十郡,治所為薊縣(今北京附近)。州牧劉虞,兼任大司馬。在他的地盤上,還有兩個難對付的人物:公孫瓒和公孫度。公孫瓒的正式職務是北部邊防軍司令(降虜校尉),公孫度的正式職務是遼東郡太守。
二、冀州刺史部:轄魏郡、钜鹿郡、常山國、中山國、安平國、河間國、清河國、渤海郡等十郡國,治所邺縣(今河北臨漳)。州牧韓馥,在他的地盤上有一個更難對付的人物:袁紹。袁紹的正式職務是渤海郡太守,但他以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車騎将軍)自稱,毫不客氣地當上了韓馥的領導。
三、青州刺史部:轄濟南國、平原國、樂安國、北海國、東萊郡等五郡國,治所臨淄(今山東臨淄)。刺史焦和,兵多糧足,但不善帶兵,總被弱小勢力欺負。大約在去年底,袁紹又表奏了一個青州刺史,即酸棗會盟時大出風頭的臧洪。公孫瓒後來也不甘落後,任命田楷為青州刺史。一年前,本州所轄的北海國來了一個名人當國相,此人就是孔融。這裏地處偏遠,鬥争形勢卻很複雜。
四、兖州刺史部:轄陳留郡、東郡、東平國、任城國、泰山郡、濟北國、山陽郡、濟陰郡等八郡國,治所昌邑(今山東金鄉附近)。刺史劉岱,酸棗會盟的主要參與者。轄區有濟北國相鮑信、東郡太守王肱、陳留郡太守張邈、山陽郡太守袁遺等實力派人物。
五、徐州刺史部:轄東海郡、琅邪國、彭城國、廣陵郡、下邳國等五郡國,治所郯縣(今山東郯城),刺史陶謙,控制主要郡縣,轄區內的廣陵郡太守張超是張邈的弟弟。
六、豫州刺史部:轄穎川郡、汝南郡、沛國、梁國、陳國、魯國等六郡國,治所谯縣(今安徽亳州)。刺史有三個,朝廷任命的孔,袁術任孫堅(此時尚未戰死),袁紹任命的周昂。
七、司隸校尉部:轄河南尹、河內郡、河東郡、弘農郡、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等七郡國,治所洛陽。此處的司隸校尉好像不太有名,查了萬斯同《漢季方鎮年表》,得知此人叫劉嚣,跟他的上一任宣播一樣,都為大家所不熟悉,應該是董卓所署。所轄河內郡太守為王匡,河南尹為老将朱俊。
八、并州刺史部:轄上黨郡、太原郡、上郡、西河郡、五原郡、雲中郡、定襄郡、雁門郡、朔方郡等九郡,治所在晉陽縣(今山西太原附近)。轄區內有大量黃巾軍餘部,著名的有黑山軍、白波軍等。董卓一直兼任并州牧。
九、荊州刺史部:轄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長沙郡、桂陽郡、武陵郡等七郡,原治所漢壽,現治所襄陽(今湖北襄樊)。刺史為劉表,控制全部七郡中的六個,另外一個南陽郡由袁術控制。
十、揚州刺史部:轄九江郡、廬江郡、丹陽郡、吳郡、會稽郡、豫章郡等六郡,治所歷陽(今安徽和縣附近)。刺史陳溫,曾支持曹洪募兵。轄區內丹陽郡太守周颀,支持過曹操的募兵行動。
十一、益州刺史部:轄蜀郡、漢中郡、廣漢郡、巴郡、犍為郡、郡、越郡、益州郡、永昌郡等九郡,治所雒縣(今四川廣漢附近)。州牧為劉焉。
十二、涼州刺史部:轄隴西郡、漢陽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郡、北地郡、武威郡、張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等十郡,治所隴縣(今甘肅天水附近)。刺史韋端,由朝廷任命。轄區內除董卓集團外,還有叛亂武裝韓遂、馬騰等。
十三、交州刺史部:轄南海郡、蒼梧郡、九真郡、日南郡、交趾郡、郁林郡、合浦郡等七郡,治所番禺(今廣州附近),包括兩廣、海南(時稱朱崖洲)及越南一部分,地處偏遠,與內地交往有限,常常作為流放發配之地。刺史為朱符。
以上是全國十三個州的情況,在這些主要地方實力派中,支持董卓或擁戴朝廷的有劉虞、劉表、劉焉、陶謙、焦和、公孫度、公孫瓒以及涼州、司隸校尉、交州等勢力;參加關東聯軍或給予聲援的包括袁紹、袁術、韓馥、孫堅、劉岱、孔、陳溫、王匡、張邈、曹操、鮑信、橋瑁、袁遺、張超、周颀等。
由于劉表、劉焉、陶謙、劉虞、焦和等實力派沒有公開表态支持關東聯軍,一舉擊垮董卓集團的局面并沒有出現。
從初平元年(190年)下半年南方募兵回來,曹操一直呆在河內郡懷縣,這裏是袁紹的大本營。在将近一年的時間裏,曹操過着無所事事的日子,他所能控制的不到二千人中,大多數人遠離家鄉,由于看不到光明前景,隊伍中不斷有人開小差,人數在逐漸減少。
曹操也沒有到附近招募新兵的打算,畢竟這是袁紹和王匡的地盤,跟他們搶兵源必然遭致猜忌。
此時,曹操派人把卞氏接到了懷縣,一同接來的還有十六歲的長子曹昂、五歲的曹丕和一歲多的曹彰。曹昂已經長成了大人模樣,騎馬射箭都像那麽回事,他一心想上前線打仗。作為曹家的長子,曹操覺得有必要讓他早點接受鍛煉,就把他放在曹仁手下,接受正規的軍事訓練。
在這段日子裏,曹操寫下了那首題為《薤露行》的名詩。詩中寫道:“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強。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薤露”就是薤菜葉子上面的露水,意謂人的生命就像它一樣,太陽一曬,就會幹掉。《薤露行》屬于樂府《相和歌》歌辭,和另一首比較流行的樂府歌《蒿裏行》一樣,都是古人出喪時所唱的歌。曹操借舊瓶裝新酒,借古樂府寫當下的時事,在詩中寫了董卓之亂,哀嘆國家不幸、君王遭難、百姓受殃,寫得悲涼慷慨。對這首詩,後人給予了極高評價,使曹操與杜甫一樣也獲得了“詩史”的稱號(明代鐘惺《古詩歸》:“漢末實錄,真詩史也。”)。
酸棗那邊又出了內讧,加上糧食告急,幾路人馬最終散了,回到各自駐地。袁紹正在密謀與韓馥争權的事,顧不上曹操。只有鮑信回到濟北國後,重新召集了不少人馬,期間他曾到懷縣來過,跟曹操有一次密談。
鮑信對袁紹有着清醒的認識,他對曹操說袁紹其人野心很大,整天謀劃自己的事,将來難免成為另一個董卓。鮑信說:“想制止袁紹,但力量又達不到,貿然行事只有招來禍患。唯今之計,可以暫到大河(黃河)之南,等待他內部發生變化(且可規大河之南,以待其變)。”
鮑信的這些話,正說到了曹操的心裏。對于袁紹的看法,他比鮑信更清楚,但以他現在的地位和實力,還不能有任何表露。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袁紹仍是一面旗幟,可以一呼百應,而他沒有這樣的天然優勢。
不過鮑信的話提醒了他,曹操在考慮,繼續呆在袁紹的身邊不會有任何前途,只能作為袁紹的附庸存在。他應當尋找機會,脫離袁紹獨立發展。黃河之南似乎是最好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四、曹操的意外收獲】
正當曹操苦苦尋找機會的時候,機會竟然主動來了。帶給曹操這個機會的,是黑山軍。黑山軍與黃巾軍一樣,都是農民起義軍,有人也把他們算為黃巾軍餘部。其實,他們與黃巾軍沒有隸屬關系,當黃巾起義的高潮過去之後,這股力量反而逐漸壯大,在一片亂局中脫穎而出,成為數此後十年裏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黑山也叫墨山,是太行山的餘脈,在太行山的南端。太行山介于冀州、并州之間,東面是華北平原,西面是高原。太行山主脈高峰疊起,大多數山峰海拔都在兩千米以上,其中分布着無數條由平原通往高原的山谷和陉道。
由于地勢錯綜複雜,便于出擊和隐藏,這些山谷很多都由農民起義軍發展為基地。在張角等人起事的同時,這些地方也出現了大大小小許多支農民起義隊伍。據史料記載,活動在這一地區的主要變民領袖多達二三十人,他們的名字很有趣,如“黃龍、白波、左校、郭大賢、于氐根、青牛角、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掾哉、雷公、浮雲、飛燕、白雀、楊鳳、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畦固、苦哂”等,每支隊伍多者二三萬人,少則六七千人,活動區域主要在中山國、常山郡、趙郡、上黨郡、河內郡等地。
這些頭領都出身于社會底層,從他們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常活動在白波谷的就叫“白波”,騎白馬的就叫“張白騎”,動作麻利的就叫“張飛燕”,說話嗓門大的就叫“張雷公”,胡子多的就叫“于氐根”,眼睛大的就叫“李大目”。這些人裏,最有名氣的是常山人張燕。
以上這些隊伍統稱為“黑山軍”,內部比較松散,有了戰事相互幫忙,為了戰利品也互相打架。關于他們的總人數,《後漢書》認為多達百萬,實際上沒有那麽多,或者人數雖然有那麽多,但不全是戰鬥人員,還包括随軍家屬和後勤人員。造反是誅九族的大罪,隊伍轉移到哪裏,家屬們也得跟到哪裏。
以前皇甫嵩、朱俊、公孫瓒等人都與他們交過手,黑山軍吃了不少敗仗,但由于有太行山地勢的依托,打得了就打,打不了就跑,朝廷也拿他們沒有辦法。大約在董卓進入洛陽之前,張燕厭倦了整天奔命的生活,主動向朝廷投降。朝廷在此設置黑山獨立師(黑山校尉)進行管理。
中原大亂時,各派勢力忙于攻伐,黑山軍又活躍起來。他們一方面趁勢壯大實力,另一方面逐漸向外圍的魏郡、東郡、陽平郡等地作嘗試性進攻。
關東聯軍忙着對抗董卓,沒料到斜刺裏殺出這麽一彪人馬,被打得措手不及。初平二年(191年)秋天,于毒、白繞、眭固等幾股黑山軍聯合作戰,人數約十餘萬,攻擊魏郡和東郡等地。
東郡屬兖州刺史部,在黃河兩岸,治所濮陽縣是黃河上的著名城市,也是戰略要地,自古以來常有大戰在此發生。當時黃河是主要航運河道,濮陽的地位有點像現在長江上的重慶、武漢或者南京。袁紹曾在此當過縣長,曹操在距此不遠的頓丘縣當過縣令。
黑山軍越過魏郡、河內郡後,迅速進入東郡境內。當時的東郡太守是王肱,他組織人馬迎戰黑山軍,但不是對手,被打得落花流水。史書未記載王肱是否戰死,但其後再不見關于此人的記載。
東郡眼看要落入黑山軍的手中,袁紹十分着急。東郡雖屬兖州刺史部,但它與袁紹的大本營河內郡相鄰,若東郡陷落,袁紹的側冀将完全暴露在敵人面前,唯今之計是盡快收複東郡,趕走黑山軍。
但袁紹既抽不開身,又派不出人。他與韓馥争奪冀州的鬥争正進入到緊張階段。想來想去,袁紹覺得只有一個人可用,那就是曹操。
初平二年(192年)秋天,曹操的命運迎來了又一次轉機,他受袁紹之命,率所部渡過黃河,進入東郡境內,與黑山軍作戰。卞氏和兒子們暫時留在懷縣。
曹操有了脫離袁紹單獨發展的想法後,就注意對隊伍進行訓練,這支隊伍人數雖然不多,但經過嚴格訓練,加上有曹洪、曹仁以及夏侯、夏侯淵等人作為骨幹,戰鬥力大為增強。
黑山軍的白繞部駐紮在濮陽城,經過偵察曹操把這兒作為主攻目标。曹操率部攻擊濮陽,黑山軍慣常打游擊戰,對守濮陽這樣的城池沒有經驗,很快曹軍就占領了濮陽,白繞逃走。
曹操指揮人馬進一步肅清了東郡境內的黑山軍,基本控制了整個東郡。袁紹接到報告後,任命曹操為東郡太守。
六年前,朝廷打算任命三十一歲的曹操擔任東郡太守,但曹操以生病為由沒有接受。現在,他終于擔任了這一職務,看來曹操注定與東郡有緣。
東郡除治所濮陽外,還有陽平、東武陽、衛國、白馬、東阿、聊城、東武陽、發幹、博平等縣。考慮到自己立足未穩,黑山軍新敗,有反撲報複的可能,曹操決定把治所由黃河南岸的濮陽遷到北岸的東武陽。
黑山軍并未再來襲擾,他們退到太行山區,繼續在那裏發展,以縱橫交錯的山谷為依托,把冀州、并州和司隸校尉部所轄的許多郡縣作為游擊區,首領張燕幾乎成了袁紹的魔咒。袁紹最終失敗,也有這位身輕如燕老兄的一份貢獻。黑山軍結束其作為一股獨立力量存在,是十四年後張燕投降曹操之後的事了。
曹操在東武陽站住腳,立即把卞氏和兒子們接來,在此過程中袁紹沒有表示異議。幾年之後,袁紹回想起來一定有些後悔。那時,為了控制曹操,他千方百計想把曹操的家眷弄到邺縣去,但都沒有成功。
取得東郡,曹操有了一塊自己的地盤。此前他依附于張邈和袁紹,雖有雄心壯志,但總有寄人籬下的感覺。東郡雖小,卻可以從這裏成就自己的事業。
查閱這一時期的史料,會發現一則有意思的記載。根據《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記載,時任琅邪王的劉容此時派遣其弟劉邈到長安進貢,路過東郡,見到曹操并跟曹操有過交談。劉邈後來到了長安,盛贊曹操“忠誠于帝”,曹操知道後,對此深表感謝。
如果這則記載屬實,那麽它從側面反映了曹操此時的政治立場,這個立場與之前他反對另立合肥侯和劉虞相一致。作為袁紹的屬下,雖然自己的領導熱衷于搞廢立,但他始終對當今天子懷抱着忠誠。
【五、可惜了這個全明星陣容】
在曹操進入東郡的時候,袁紹與韓馥的争鬥也告一段落,韓馥拱手讓出了冀州,袁紹終于實現了先占有冀州、再圖謀天下目标的第一步。
游走于河東郡、河內郡一帶的并州軍舊部張楊率部已于此前歸降袁紹。張楊原是丁原的部屬,應何進的派遣回并州募兵,何進被殺後率領隊伍獨立發展。在張楊看來,只有袁紹有資格接受他的歸順,因為何進和袁紹都是他的老領導。
繼張楊之後,南匈奴的一支在單于于扶羅的帶領下也歸順了袁紹。有這兩支隊伍的呼應,袁紹力量壯大了很多。
但從實力對比來看,袁紹仍無法與韓馥抗衡,袁紹雖然以車騎将軍自稱,但只能屈居在河內郡的懷縣一帶,冀州的大部仍然為韓馥所擁有。袁紹作為關東聯軍的盟主,交給韓馥的任務是擔任後勤部長,負責軍糧供應,韓馥自然不會好好幹,常常克扣軍糧,或者以次充好(每貶節軍糧)。袁紹不滿,但也無計可施。
韓馥手下武有義、張、顏良、文醜,文有沮授、田豐、審配、荀谌,在群雄割據時代,這是一個豪華的全明星陣容。但有道是兵熊熊一個、将熊熊一窩,這支隊伍的主帥不行,打起仗來挺吃力。韓馥跟部下的關系也不好,領導沒本事,容易被有本事的部下欺負。第一個跳出來的,是韓馥手下頭號大将義。
史書上說義“久在涼州,曉習羌鬥,兵皆骁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