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2)
荥陽、陽翟、魯陽等戰略要地為中界,一條長達上千裏的戰線拉展開,兩邊都在往前線調集人馬,大戰一觸即發。
這一仗,勢必要改變很多人的命運。
同時,也決定着東漢王朝的命運。
【五、激戰成臯】
董卓在做遷都準備的同時,前線已經開打,最早打起來的是北線。
在河內郡屯駐的袁紹、王匡離前線最近。袁紹此時自稱是車騎将軍,這個職務類似于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或副總司令(要看有沒有大将軍),他此前在軍中的資歷僅是西園八個校尉之一,連個少将都不算。
但袁紹此時坐鎮河內郡的治所懷縣,指揮各地的聯軍,同時也需要一個很高的名分。冀州牧韓馥駐紮邺縣,負責後勤供應。
懷縣在黃河北岸,與洛陽的直線距離不到一百裏,輕騎兵不用半天即可到達。袁紹命令王匡在平陰渡口過黃河,作嘗試性進攻。牛輔率董卓軍在平陰渡口一帶與王匡對峙,暗地裏派出精銳從另一個渡口小平津渡過黃河,繞到背後,抄了王匡的後路,王匡所部損失慘重,退回到懷縣與袁紹彙合,暫時不出。
聯軍首戰失利,讓中路酸棗方向的各位将領變得遲疑起來,聚集在這裏的人馬最多。大家似乎都不急着進攻,每天大吃大喝(置酒高會),曹操看到這種情況很着急。
酸棗在陳留郡的地盤上,張邈在聯軍中說話最有分量,曹操多次找到這個老朋友,請求發起進攻。
曹操說:“咱們共舉義兵,讨伐董卓,現在人馬已經聚集完畢,還等什麽呢?董卓劫持天子,焚燒宮室,海內震動,這正是天要滅亡他的絕好時機(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可定,機不可失呀!”
曹操反複陳述,張邈也不好再拒絕,但表示無力調遣其他各部,讓曹操自己想辦法。在各路人馬中,曹操與濟北國相鮑信有一定交情,此人已來到了酸棗,曹操又找到他,說服鮑信一同行動。
鮑信是曹操早期事業上的堅定支持者,他願意跟弟弟鮑韬一起與曹操共同行動。曹操有五千餘人,鮑氏兄弟有一萬多人,編成一支混合部隊,分別由曹操、衛茲、鮑信、鮑韬實際掌握,由曹操任總指揮,向西進發。
隊伍進入司隸校尉部所屬的河南尹境內,并未遇到抵抗,陽武、原武等縣甚至連地方官都找不到。東西軍事對峙形成後,這一帶就成了最前沿,無論誰勝誰敗,這裏必遭戰火塗炭,地方官們早就開溜了。
時任中牟縣令的楊原也想棄官而逃,有個人勸他不要這樣做。這個人叫任峻,是本縣人,他勸楊原說:“董卓作亂,天下沒有一個人不恨他(莫不側目),但是都不敢先起事,不是不想,形勢還不成熟罷了。您若能趁這個機會做一個倡導者,必然得到天下的響應。”
楊原可能是個外地人,所以也想溜,而任峻是本地人,沒有地方可跑,不如拿起武器保衛家鄉。楊原聽從了任峻的建議,自稱河南尹,任命任峻為主簿,将臨近幾個已無人管理的縣都接管起來,實行臨時地方自治,招集散勇,擴充人馬,等待時機。
這時,聽說曹操率一路隊伍來到,任峻與本地另一個知名人士張奮一起,率數百人加入到聯軍的隊伍來。曹操将這些人暫編為一個師,任命任峻為師長(騎都尉)。
任峻加入曹操陣營以後,深得曹操信任,後來曹操還把一個堂妹嫁給了他。任峻以後主要負責後勤工作,成了一名出色的農業問題專家,是曹魏搞屯田的早期負責人之一,于建安九年(204年)去世。
有任峻的意外加盟,聯軍士氣大增,隊伍很快進發到荥陽、成臯一帶,他們的目标是占領戰略要地敖倉。
敖倉之所以成為自古兵家必争之地,因為它是當時天下最大的糧倉。荥陽、成臯附近有一條人工運河叫汴水,用來連接黃河水系和南方的淮河等諸河道,可以把東南各郡的物資很便捷地運到這裏來。
自秦朝開始,國家就在附近的敖山上修建倉庫,囤積糧食等物資,也囤積了一些軍械,成為朝廷儲備糧基地和軍隊的後勤基地。曹操率軍直奔荥陽和成臯而來,除了這裏是西征的必由之路外,攻占敖倉意義更為重大。
開始,他們一路順利,隊伍渡過汴水後,敖山隐約的山影都能看到了,大家興奮異常,以為大功告成。
然而,等待他們的将是一場慘敗,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将沒有機會再次渡過汴水。因為,他們面對是一個可怕的敵人,已經精心給他們布下了一個陷阱,只要一進去就很難活着出來。他們對面的敵人叫徐榮,是不折不扣的猛人。
董卓集團目前有兩支主力,一個是自己的涼州軍,一個是歸順來的并州軍,兩部合起來有十多萬人。別看人數不是特別多,但全部是精兵悍将,說他們在戰場上能以一當十,也不算誇張。
尤其是涼州軍,他們都是職業軍人,大多數出身于涼州一帶,由于各民族混居形成的基因優勢,個個身體強壯。他們身經百戰,戰場經驗豐富,而且家屬子女都在涼州,打起仗來沒有拖累,一上戰場就玩命。
他們還有一個要命的優勢:戰馬。戰車退出戰争主角地位後,戰馬就成為冷兵器時代致勝的武器之一。衡量一支隊伍的戰鬥力,要看騎兵人數的占比,以及馬匹品種是否優良。在這方面,涼州軍無疑占有絕對優勢。
董卓手下的涼州軍,主要将領是牛輔、李、郭汜等人。牛輔已經作過介紹,是董卓的女婿。李字稚然,是涼州刺史部北地郡(今甘肅慶陽一帶)人,作戰勇猛,詭谲殘忍。郭汜又名郭多,也出身于涼州,是一名悍将。
這三個人可以算軍長一級的将領,在牛軍長手下,比較有名的師長級将領有張濟等人;在李軍長的手下,有名的師長級将領有李暹、李利(李軍長的侄子)、張苞(不是張飛的兒子)等。董卓直接指揮的師長級将領,有徐榮、董越、段煨、胡轸、楊定、李蒙、樊稠等。
他們大多數人跟董卓一樣,生在涼州、長在涼州,在與羌人作戰中建功立業,軍銜節節上升。在他們中間,有一個人比較特殊,就是徐榮。
徐榮是東北人,一個說法是幽州刺史部遼東郡襄平縣(今遼寧遼陽)人,另一種說法是幽州刺史部玄菟郡(今遼寧沈陽)人。他本是朝廷軍隊裏的下級軍官,在涼州作戰時因為作戰勇猛,職務不斷晉升,後來歸董卓指揮,是董卓信任的少數幾個非涼州出身的将領之一。
徐榮雖然力量很猛,但卻不硬拼,他比較喜歡動腦筋。眼看聯軍隊伍沖自己而來,徐榮考慮所部人數不足,不宜把戰線拉得太長,于是主動放棄前沿的武陽、原武、中牟等據點,在成臯一帶布下重兵,以逸待勞,等敵人渡過汴水後發起攻擊。
戰鬥在敖倉周圍的成臯一帶打響。聯軍人數雖然占優,但多是新兵,訓練時間短,戰場經驗不足,裝備也差,騎兵人數不多,在涼州職業軍人面前,基本上不堪一擊。
但是在曹操、鮑信、衛茲、鮑韬、任峻等人以及曹氏、夏侯氏諸兄弟的帶領下,聯軍并未退卻,拼死血戰。戰鬥進行得異常激烈,聯軍一方明顯處于下風。
關鍵時刻,曹操的戰馬被亂箭射死,失去戰馬的曹操,随時會在混戰中被殺。緊要關頭,曹洪把自己的戰馬拉過來讓曹操騎,曹操不願意,曹洪急了。
曹洪說:“天下可以沒有我曹洪,不能沒有大哥你呀!”
曹操這才上馬,殺出重圍。曹洪随後也設法脫身。立下大功的這匹馬,傳說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白鹄(一名白鶴)。不過,這都是後人的附會之言罷了。
退到汴水岸邊,看到敵人沒有再追,曹操這才把人聚攏了一下,經過清點,發現衛茲和鮑韬戰死,自己和鮑信都挂了傷,所幸曹洪、曹仁、曹純以及夏侯、夏侯淵、任峻他們倒沒有什麽大礙。
兩萬人左右的隊伍幾乎全軍覆沒,沒有死在戰場上的人,大部分都開了小差,只有從谯縣帶出來的人還緊緊跟随他們。
一行人趁夜渡過了汴水,回到大本營酸棗。
【六、南線戰事】
成臯之戰董卓集團雖然取勝,但聯軍的頑強精神讓董卓很是吃驚。對于這支軍事素質很差的隊伍,按照董卓的想法,派涼州鐵騎一個沖鋒即可搞定,但結果卻出乎意料,雙方一度殺得難解難分。
成臯之戰打消了董卓繼續堅守洛陽的念頭,他決定即刻遷都。
反對的聲音讓他始料不及,擔任河南尹的老将朱俊、司徒楊彪、太尉黃琬、司空荀爽等齊聲反對。為了說服大家,董卓拿出了一本叫《石包谶》的神秘預言書,上面說後漢經歷十一世皇帝以後應該遷都。該書被楊彪直接斥責為妖書。董卓說不過他們,只好再玩老把戲,耍起了流氓,喊着要殺人。
司空荀爽一看楊彪他們有危險,趕緊出來打圓場,董卓免除了楊彪、黃琬等人的職務,提撥王允當司徒。王允,那可是一個玩潛伏的高人。
這時皇甫嵩率三萬餘人駐紮在長安以西的右扶風郡,管理長安的最高行政長官是蓋勳,也就是曾在閱兵臺上跟靈帝劉宏對過話的那個邊防軍師長(都尉)。董卓征蓋勳為議郎,征皇甫嵩為城門校尉,解除二人的實權。
有人勸皇甫嵩起兵讨伐董卓,被皇甫嵩拒絕。他收拾行李準備就任,結果這一去,一代名将便從此黯然退出軍界。
皇甫嵩之所以沒有動手,一來因為董卓手裏有天子,皇甫嵩認為征他為城門校尉,不是董卓的命令而是天子的命令,反對董卓就等于反對天子;二來自己雖然手裏有三萬多人,但身處關隴地區,在董卓大軍的合圍之中,邊章、韓遂、馬騰等叛軍跟董卓有默契,一旦開戰,他們将聯手對付自己,失敗是肯定的。
初平元年(190年)二月十七日,天子下诏正式遷都。
根據記載,董卓臨行前在洛陽搞了一次大屠殺活動,把所有富豪集中起來,胡亂安個罪名,集體處死,財産全部沒收。普通百姓被強迫遷往長安,不願意走的也全都處死。
董卓撤到城外的禦花園畢圭苑後,縱火将洛陽城焚毀,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洛陽就這樣化為廢墟。董卓下令在洛陽周圍二百裏範圍內大搞“三光政策”,燒光、搶光、殺光,還命令士兵開棺掘墓,盜取珍寶,邙山一帶密集地排列着本朝多位先帝的皇陵和許多貴族的墓地,無一幸免。
以前還有顧忌,不敢太過分,現在要走了,涼州軍開始到處燒殺取樂。陽城縣(今河南登封)鄉民正在舉行祭神儀式,涼州軍開到,立即大開殺戒,所有男人全部被殺,頭顱割下來挂在車上,涼州軍載着搶來的婦女,一路敲敲打打,宣稱在前線打了勝仗。
在前線被抓住的俘虜情況更慘,涼州軍用布塗上油裹在他們身上,然後從腳下點火,活活将他們燒死,圍觀的人看着取樂。
三月五日,天子一行到達長安。此時,袁術、孫堅開始攻擊洛陽,董卓無法脫身,長安的事務都由剛剛提拔為司徒的王允來主持。王允妥善處理了方方面面的關系,對天子給予盡心保護,對董卓曲意逢迎,讓董卓很滿意,放心地把長安的行政事務都交給了他。
三月十八日,董卓做了一件他早就想做的事:下令将已經轉移到長安的袁氏家族所有人全部處死,包括太傅袁隗、太仆卿袁基,無論大小,不分男女,連懷中的嬰兒都不放過,一共殺了五十多口。
袁紹、袁術從此對董卓由國恨又添了家仇。
做完這些事,董卓開始全力對付從南面一路殺過來的孫堅。
董卓深知自己這個老同事的厲害,所以在三路大軍的安排上,特別重視南面這一路,布置了胡轸、呂布、華雄三員猛将共同對付。
胡轸此時擔任陳郡太守,是董卓嫡系中的嫡系,呂布屬于并州軍,雖然跟董卓以父子相稱,但手下的隊伍在董卓集團裏屬于雜牌軍,華雄也是董卓手下的一員猛将,擔任都督一職,但對他的其他情況所知甚少,他的實際影響力與他後來的名氣相比差得多。
南路的力量本來最強,可涼州軍和并州軍在配合上好像出了問題。胡轸這個人打仗或許有一套,但處理人際關系卻不太行,他性格急躁,手下士兵紀律性也差,誰要是作戰不利,他就喊着要殺軍官,弄得大家很緊張。
他們探聽到孫堅的主力到了一個叫陽人聚的地方,立即急行軍趕到那裏,想把孫堅包圍。到達時天色已晚,士兵們還未吃飯,胡轸和呂布産生了分歧,胡轸想休整一夜明天再說,呂布認為應該搞突襲。胡轸無奈,下令攻擊,結果人困馬乏肚子餓,加上孫堅早有準備,攻擊無果。
孫堅采取反擊,胡轸、呂布大敗。孫堅率部向東北方向運動,想與穎川郡、酸棗縣等地的友軍會合。董卓安排徐榮、李蒙在梁縣附近進行截擊,這回大敗了孫堅。這是徐榮近幾個月內第三次露臉,第一次在黃河兩岸大敗袁紹和王匡,第二次在成臯大敗曹操,第三次在梁縣大敗孫堅,三次都是全勝。
孫堅很狼狽,只領着程普等幾十騎突出重圍,徐榮的兵窮追不舍。孫堅頭上戴着一個紅色頭巾,平時看着挺酷,這時候就要命了,紅頭巾成了一個标志,涼州兵拼命追着打,孫堅手下将領祖茂提醒孫堅,把頭巾摘下來給自己戴上,孫堅才得以解圍。梁縣之戰和汴水之戰有許多相似之處,對手都是徐榮,聯軍一方都是大敗,曹操危急時有曹洪贈馬,孫堅逃命時有祖茂解圍。
徐榮的結局有點出人意料。如此戰功顯赫的将領在涼州集團內部似乎混得并不是太如意,與牛輔、胡轸、李、郭汜等人相比,徐榮始終只是個配角。董卓被殺時徐榮在胡轸手下,李、郭汜殺回長安,王允命令胡轸率徐榮迎戰,胡轸暗通李,徐榮不明就裏,出戰李、郭汜,結果戰死。
現在,孫堅好歹逃過了一劫,到穎川郡整頓散兵,與友軍豫州刺史孔會合。
他們兩個見面的時候應該很尴尬,因為一個是朝廷正式任命的豫州刺史,一個是袁術剛剛“表奏”的豫州刺史。好在也沒人在公開場合提起,為了反董大業,孔給了孫堅很大的支持,幫他補充了人馬。孫堅重新向陽人聚方向殺了回來。
孫堅再次與胡轸、呂布、華雄在陽人聚交手,別看孫堅打徐榮不行,打胡轸和呂布倒很順手,不僅取得大勝,還斬殺了華雄(華雄不是關羽所殺)。胡轸和呂布逃回洛陽。
孫堅繼續追擊,董卓有點扛不住,派人給老同事捎去一封信,希望和解,為表示誠意,還提出兩家合親的請求,遭到孫堅斷然拒絕。
董卓派呂布守洛陽,自己則率主力向西撤退,到達渑池一帶,做出回師長安的姿态。孫堅向洛陽發起進攻,守城的呂布敗走,孫堅由洛陽南門之一的宣陽門攻入城去,将洛陽收複。
洛陽此時已成一片廢墟,就連南宮和北宮也荒無人煙,孫堅命令士兵打掃宮殿、太廟的衛生,整理邙山一帶被破壞的諸陵,還意外在宮中一口井裏發現了傳國玉玺。
董卓無心在洛陽一帶跟孫堅糾纏,命令主力全部撤向關中。
孫堅本想追趕,但袁術命他火速回軍,因為後方不穩,南陽郡有被他人吞并的危險,孫堅只好撤軍。
【七、再遭亢龍兵變】
曹操、鮑信帶着從成臯前線打了敗仗的隊伍回到酸棗時,他們看到的景象讓人既憤怒又傷心。在他們浴血奮戰的時候,這幫人還在醉生夢死,壓根沒人關心前線的戰事。
曹操心裏很着急,他多次找張邈等人陳述自己的用兵計劃,張邈雖然也能聽進去一些,但此時屯紮在酸棗的人馬并不全聽他指揮,曹操又找到橋瑁等人做工作,不過成效不大。曹操、鮑信幾乎全軍覆沒,讓酸棗的其他幾路聯軍更加堅信不能盲動,他們甚至想,幸好當時沒有被曹操忽悠去,否則就是鮑信今天的下場,部隊基本上打光,還搭個自己的弟弟。
在一次聯席會議上,曹操建議采取以下軍事部署:
“袁紹從河內郡進攻,逼近黃河上的孟津渡口;酸棗的各路聯軍攻擊成臯,占領敖倉,封鎖軒轅關和太谷關,控制各戰略要地;袁術率領南陽郡的大軍進攻丹水和晰縣,攻入武關,擾動關中。以上各路大軍實現第一步目标後,高築壁壘,不與敵人作戰,多布疑兵,發動輿論和思想攻勢(示天下形勢),以正義之師讨伐叛逆,天下即可平定。如果我們遲疑不敢進攻,不僅天下人将失望,我也為諸位感到羞恥(竊為諸君恥之)!”
曹操提出的行動計劃很具體,也很現實。計劃的關鍵是要同時行動,給敵人造成首尾難顧的局面。以當時的形勢看,這是最有效的進攻方案。
雖然曹操把話都說到快翻臉的程度了,劉岱、橋瑁、袁遺等人還是不表态,張邈束手無策。這不由得讓人想起了鄭泰的話,雖然鄭泰的目的是忽悠董卓,但他對酸棗這幾個人的評價看來還挺準。
曹操失望已極,他決定離開酸棗,到外地重新募兵,東山再起。在這段時間裏,他與鮑信結下了深厚友誼,在曹操看來,鮑信與橋瑁、劉岱等人不同,是個有理想、有遠見的人。經過汴水激戰,鮑信對曹操也有了更多了解,雖然他失去了弟弟,但對曹操的敬佩之情始終不渝。
二人就在酸棗告別,相約重新招人馬、拉隊伍,鮑信重回濟北國,他在那裏還算有基礎,再拉起一支隊伍來問題不大。曹操決定帶着曹洪等人前往南方的揚州刺史部一帶,在那裏招募人馬。
不久之後,曹操和鮑信還會繼續合作。
汴水失利讓曹操認識到,兵源的素質至關重要,一支隊伍不在于人數多少,而在于士兵的身體素質、訓練水平和戰鬥意志。為了能招募到素質精良的兵卒,曹操想到了丹陽郡。丹陽郡屬揚州刺史部,治所在宛陵縣(今安徽宣城),所轄大體包括現在的皖南、蘇南的一部和浙江西部,今天的南京、銅陵、蕪湖和黃山都在其中。這一帶多山地,長期生活在這裏的山民身體強健,好武習戰,自古即是出精兵的地方。“丹陽兵”成為一個專有名詞,自秦漢以來就揚名疆場。
漢武帝天漢二年(前99年)秋天,貳師将軍李廣利率騎兵三萬出征匈奴,在天山與右賢王激戰,漢武帝命令李陵出擊,輔助李廣利的正面作戰。當時戰馬不足,李陵只率一支五千名步兵出征,在大漠曠野之上,面對匈奴的鐵騎,步兵單獨出戰只能是送死,但這次卻不那麽簡單,因為這五千步兵的主要成分就是丹陽兵。
李陵率領這些丹陽兵從居延北行軍一個月,在浚稽山與且侯單于的三萬騎兵遭遇,匈奴人原以為可以虎趟羊群般結束戰鬥,但眼前這支神奇的部隊居然反敗為勝,五千步兵殺得三萬騎兵不斷後退,單于大驚,急調八萬多騎來攻,李陵率領大家且戰且退,重傷員躺到車上,傷輕員推車,傷勢再輕的持兵器搏戰。
由于漢軍後援遲遲不到,這支丹陽兵最後只剩下四百人突圍,主帥李陵被迫投降,副帥韓延年戰死。但是,丹陽兵卻打出了威名,面對數萬匈奴鐵騎之勇,五千丹陽兵竟然能令單于喪膽,幾乎要撤退,在得知漢軍無援兵的情況下才敢進攻。丹陽兵的善戰可見一斑。丹陽兵戰鬥力之所以這麽強,與他們善長的一門技藝有關:弓箭。正是由于高超的射擊技術,才能以步兵抵擋騎步的沖擊。
此時揚州刺史是陳溫,丹陽郡太守是周颀。曹洪與陳溫很熟,曹操在太學求學期間與周颀、周昂是同學,他們便分成兩路,曹洪到揚州刺史治所歷陽找陳溫,曹操攜夏侯等人去宛陵找周颀。
開始很順利,周颀很快幫助曹操集齊了四千人,并派弟弟周昂随曹操一同行動。在行軍的路上出了事,差點要了曹操的命。
他們過了淮水,剛進入沛國境內,到達龍亢縣,在這裏相約與曹洪會合。不久曹洪帶來了二千多人,是在陳溫協助下于廬江郡招募的。兩支人馬會師,實力大增,可還沒來得及高興,夜裏就發生了兵變。
據王沈的《魏書》記載,這些丹陽兵可能不想離家太遠,覺得受騙上當了,于是晚上發動叛亂,點火焚燒曹操的大帳。曹操親自持劍,連殺數十人,才得脫身,六七千人跑得只剩下五百人。
汴水失利,龍亢兵變,換成別人早就一蹶不振了,但曹操仍然沒有氣餒。他整頓剩下的人,一邊往回走,一邊沿路繼續招募人馬。
這次他有機會回谯縣看看,卞氏和曹丕洛陽脫險後已經回到谯縣,曹操很想回一趟家,但他還是沒有回去。根據史料記載,他的行軍路線是縣、建平縣等地,他在這兩個地方又招了不少人,總兵力勉強達到一千多人。
也許曹操考慮到帶着這麽多外地兵回谯縣很容易弄出亂子來,所以才沒有回去吧。
曹操不想再回酸棗了,他率領這一千多人來到黃河北岸的懷縣,這裏是河內郡的治所,袁紹正屯紮在此。
此時正是董卓把袁家一門五十餘口全部處死之後,袁紹還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不過,見老朋友到來,袁紹仍然十分高興,他趕緊招呼曹操說有大事商議。
曹操還以為商議征讨董卓的事,去了才知道原來跟這毫不搭邊。失去五十多個親人的袁紹,并沒有被巨大的不幸所擊垮,他正化悲痛為力量,日夜操勞,忙着另一件大事。
不過,這件事在許多人看來并不靠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