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1)
〔宦官們帶着悲憤的心情亂刀砍死了何進,緊接着他們又被更加憤怒的人們一個不留地消滅幹淨。外戚、宦官這兩個帝國肌體上的毒瘤,竟然短短幾天內神話般地被割除了。但是,士人們顯然還沒有做好這樣的思想準備。〕
【一、何進的屠刀】
中平六年(189年)東漢帝國将要發生許多重大事件。這些事件以靈帝駕崩為啓始,短短數月之間,滄海桑田,鬥轉星移,有人謝幕,有人上臺,鬧哄哄,沒有人能看清時局的走向。靈帝駕崩前,向蹇碩口述了自己的遺願。為了實現靈帝的遺願,蹇碩當即決定,在外界還不知道天子駕崩的消息前,發起迅雷行動,對皇後及大将軍一黨果斷出手。他召集身邊自認為可靠的人,做了精心布置,然後用已故天子的名義召何進入宮議事,何進一入宮即予以誅殺。何進還不知道靈帝已死,絲毫沒有戒備,還像平時一樣進宮。眼看大事将成,但蹇碩一方出了叛徒,一個叫潘隐的宦官是何進的人,得知蹇碩的陰謀後他趕緊跑到宮門外,名義上是迎接大将軍,其實是通風報信。何進到來時,潘隐不停地擠眉弄眼,何進終于會意,立即掉頭就走。
考慮到城裏也不安全,他直接疾馳進西園軍中。
最近一段時間形勢緊急,宮中也傳出靈帝生病的消息,何苗、袁紹、曹操、袁術等人都不敢大意,都住在各自己掌握的軍營裏,随時應對突發狀況。
何進到達西園,立即命令袁紹、曹操等人将能調動的人馬集合起來,開進城裏,陳兵于各郡國駐京辦事處(百郡邸)附近,以備不測。袁紹、曹操把自己人都叫來,大家一商量很快就猜出來,是天子已經發生意外,蹇碩等人開始動手了。
多年來,袁紹這些人等的就是這一天。他馬上告訴何進說,宦官弑殺天子要造反,得趕快采取措施将其黨羽一網打盡。
這時局勢已基本被大将軍和何皇後掌握。何進駐進更安全一點的北軍大營,北軍聯合參謀長(北軍中侯)劉表在那裏迎接他,何進聲稱有病,拒絕進宮。
兩天後,皇子劉辯登極,尊母親何皇後為皇太後,由何太後臨朝主政,改年號為光熹。他還擢升袁紹的叔父袁隗為太傅,與大将軍何進同時輔政(參錄尚書事)。
何進沒有對蹇碩等人立即動手,但絕望中的蹇碩感到這更可怕,試圖做最後掙紮。他寫信給趙忠、宋典、郭勝等其他幾個宦官頭領說:“何進兄弟控制朝廷,獨斷專行,而今更與袁紹等奸黨通謀,要誅殺先帝左右的親信,消滅宦官,只因我身兼西園軍司令(上軍校尉),才不敢輕舉妄動。現在情勢危急,我們應該聯合起來,關閉宮門,下诏逮捕何進,予以誅殺。”
到這個時候了還說這樣的話,腦子稍微正常一點的人都不會跟着他去送死的。趙忠等人雖然平常跟蹇碩關系不錯,但經過判斷,他們都選擇站在大将軍一邊,郭勝把蹇碩的信遞呈給何進,有了證據,何進決定動手。
四月二十五日,何進下令黃門令逮捕蹇碩及其同黨,處死。
五月六日,何進派兵包圍骠騎将軍府,逮捕董寵,将他就地免職。董寵随即自殺。又過了一個月,董太後(此時應稱她為董太皇太後)在憂慮恐懼中死去。
至此,大将軍及何太後已經完全滿意,南陽郡屠戶出身的這一家人,此時才算有了真正的安全感。可惜,他們滿意得太早了。
何太後和何大将軍想的只是如何使權力更加鞏固,維護好有血緣關系的帝位大統,讓宦官更加忠心耿耿,争取士大夫的認同和支持。但對袁紹等人來說,革命剛剛才拉開序幕,怎麽能就此收手呢?如果僅僅是換了個皇帝、換了一撥外戚,那與前朝又有什麽區別?
袁紹等人提出的目标是誅殺宦官,同時也不希望再出個梁翼一樣的外戚把國家玩弄于一人股掌之上。在追求政治理想的道路上他們實在等待得太久、太苦了,因而已經沒有太多的耐心。就在大将軍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時,他們接二連三地向大将軍進言,要他一鼓作氣,趁勢誅殺所有宦官,改革朝政。
在這個問題上大将軍猶豫起來,他不能說袁紹等人的主張沒有道理,畢竟宦官的名聲已差到極點。但是,具體到行動上,他的革命熱情顯然小得多。他也向妹妹提出了誅殺宦官的建議,但遭到何太後直截了當的反對,兄弟何苗也不贊成他這樣做,大将軍一時又沒了主意。
如果沒有袁紹等人不依不饒地堅決要除掉宦官,何進此時肯定會選擇收手,說不定還要想點辦法與趙忠、張讓這些宦官修補一下感情,在宮裏徹底鞏固何家的地位。
但袁紹他們态度太堅決了,而且不是袁紹一個人,大将軍信任的人幾乎都跟袁紹一個聲音。如果不拿出實際行動來,何進擔心會寒了他們的心。
大将軍試着與袁紹商量:“能不能只誅殺其中民怨較大的宦官,對其他宦官予以寬赦?”袁紹堅決地說:“不行,要做就要斬草除根,否則後患無窮。”
大将軍為難起來:“我也同意誅殺全部宦官,可皇太後不答應,這如何是好?”
袁紹看出來皇太後只是大将軍的借口,要想讓何進沒有退路,不用點狠招不行。他給何進出了個主意,招外兵入京以脅迫太後同意誅殺宦官。
事實證明,對何大将軍而言,這是個很馊的主意,這個主意最終要了他和他整個家族的命。但在袁紹等人面前,何進明顯智商不足,他沒有看出袁紹的私心,批準了這個行動計劃。
袁紹的私心是,把局勢弄得再混亂一些,于亂中尋找機會。他的具體計劃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渠道,迅速向京師周圍各路實力派人士發出信息,讓他們即刻帶兵入京。
這個計劃是非常冒險的。京師之所以還在可控範圍內,緣于洛陽四周設立了八個關口,像八道大門緊緊護衛着京師的安全。東漢自建國之後,還沒有一支中央軍以外的武裝力量在事先未接到天子命令的情況下進入洛陽。
如果開了這個先例,大量的外軍湧入,不知道洛陽會是什麽樣?
對于袁紹這個“兵谏計劃”,同一陣營內也有很多人反對。在何進召集的臨時會議上,何進的秘書兼辦公室主任陳琳、侍禦史鄭泰、尚書盧植等都表示了不同意見。曹操參加了會議,也發了言,他說:
“宦官制度自古就有,只不過是君王把權力交給了他們,才弄成今天這個樣子。問題不在制度本身,而在于管理疏失。當前應該懲治首惡,做這項工作派個獄卒就能完成,何必招外将入京呢?我看這個計劃肯定要失敗。”
但何進已經被袁紹徹底洗腦,不再懷疑這個計劃的可行性,授權袁紹立即執行。
袁紹高興地領到命令。他也知道這個計劃很冒險,但他和他的智囊團仔細分析後認為,這個計劃能夠成功。因為招來的外将都在他的控制範圍之內,只等這些兄弟們帶兵入京,他就可以實施另外一個計劃了,那才是他的目的。
袁紹自以為高明,可是這一回他失算了。
【二、箭已上弦】
靈帝駕崩,大将軍何進誅殺蹇碩和董寵,董太後不明不白地死了,大将軍的外甥如願登上了皇位,看似風光無限的何氏一族,此刻卻面臨着巨大的危機,這一切都源于民意。
盡管靈帝是個不稱職的皇帝,但他的地位在一般人心中還是至高無上、不可替代的。作為靈帝的生母,董太後無論有多少過錯,也不應該在兒子屍骨未寒時被迫害至死。司馬光敘述到這裏時評論說:從此何家失掉了民心。
民意的變化,使袁家成為穩定局面的衆望所歸。袁紹的叔父袁隗此時擔任太傅一職,即所謂的“上公”,是個非常設職位,比三公還要高。這本是個榮譽性職務,但由于袁隗與何進一樣“錄尚書事”,即總攬一切政務,主持朝廷日常工作,所以實際是輔政大臣的角色。
袁紹的官職并不很高,他是西園軍八個師長(校尉)中的一個,最近又被任命為司隸校尉(相當于清代的直隸總督),在這一時期所有的重大決策背後,都有他的身影。無論是袁隗還是何進,都離不開他,袁紹在大政方針上具有絕對的影響力。
袁家在政治上幾世的積累與袁紹個人號召力的完美結合,又恰恰在這個最佳時間點上爆發,于是成就了今天的局面。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為,目前局勢要穩住,就要看袁紹的了。就連何進也下意識地有這樣的看法。所以,當袁紹提出引外兵入洛陽的建議時,他居然同意了。
袁紹前一陣派了不少人到各地募兵,現在大致都有了一些成果,這次引外兵入京,就是給這些人到洛陽來提供一個合法的理由。這些人包括張邈、鮑信、王匡,以及張楊、張遼、毋丘毅等,他們都是袁紹的鐵杆支持者。
還有并州刺史丁原、東郡太守橋瑁等地方實力派人物,經過前一陣秘密聯絡,他們也都表示支持袁紹。
應該說,袁紹的判斷是對的,行動方案也是正确的。引外兵入京是一個必須的步驟,只有擁護袁紹的這些人馬到了洛陽,袁紹的軟實力才能成為硬實力,在與宦官和大将軍的角逐中才能真正占據上風。
當曹操等人反對袁紹的計劃時,袁紹心中的想法已經無比堅定。袁紹怕的是夜長夢多,他擔心大将軍回過味來反悔就不好辦了。于是,他派人趕緊分赴各地,傳達率兵進京的命令。如果不是董卓,袁紹就大功告成了。
要不要董卓也來湊個熱鬧的問題上,袁紹的智囊團發生了嚴重分歧。一種觀點認為不能讓這個涼州軍閥來,這厮一向缺乏紀律性,手下軍士沒有教養,野蠻成性,不好駕馭,讓他們來無異于引狼入室。另一種觀點認為,正是因為涼州軍有強悍暴虐的名聲,對宦官的壓力才足夠大。
持後一種觀點的人肯定腦子進了水。引兵入京師對付宦官只是個幌子,這一點除了還在犯糊塗的何進以外,其他人心裏都很清楚。所以,這是一個僞命題,而不是真正的前提。既然如此,一旦付諸實施,引狼入室的後果才是真正要考慮的問題。
袁紹難道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嗎?還是袁紹的智商太低?以後的事實證明,他招來了涼州軍人,把國家弄得大亂,他自己以及整個家族也因此遭殃。
那一刻他究竟是怎麽想的,是一個令人費解的事。
如果試圖破解一下,也許可以這麽看:袁紹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他的腦子也不會進水。盡管曹操、陳琳、鄭泰等人反對他的計劃,但這幾個人還不是袁紹的核心成員,想必有些話袁紹還不想說得太直白。
甚至對他的核心智囊團,這些話袁紹也不想明說:董卓跟剛剛死去的董太後是同宗(雖然是胡拉亂扯上的),在感情上必然反感何進。此時的宦官已不是袁紹重點打擊的目标,袁紹的劍已經暗中指向了何進,對于這一點,一般的人還難以覺察。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早年袁隗當司徒時,在段的推薦下,董卓曾經在袁隗手下有過一小段幕僚的經歷(據《吳書》),應該屬于“袁氏故吏”之一。
“袁氏故吏”當時在官場上是一個時髦的詞,好比蔣中正時代的“黃埔同學”。袁家當過三公的人太多,袁紹的爺爺輩以及幾個叔叔都位至三公,可以名正言順地以“開府”的名義培植私人勢力。這些人也樂意認這門親,哪怕只在袁家幹過一天,也喜歡貼個“袁氏故吏”的标簽,仿佛在官場上獲得了通行證和護身符。
所以,盡管有人認為把董卓招來是件不靠譜的事,袁紹還是通知了他。
這一回他要為此付出極其慘重的代價。現在的董卓已經不是給袁隗當馬仔的那個董卓了,翻臉的速度比誰都快,不管是老領導還是老部下,只要惹他不痛快,舉刀就剁。
成為軍閥的董卓随着實力上升,野心也在急遽膨脹,其情形有點像發跡後的袁世凱,他們的共同之處是擁兵自重,朝廷指揮不動,得哄着才行。
前不久,董卓被任命為少府卿,朝廷本想以此解除他的兵權。出這個主意的人顯然不了解董卓,也不了解什麽叫軍閥,這個任命被董卓公然拒絕了。在本朝二百多年的歷史上,這種事還很少發生,但此時朝廷居然沒有辦法,只好改任他為并州牧。經過反複讨價還價,最後在允許董卓可以帶領一支武裝前去上任的條件下,董卓才勉強接受了任命。
現在,董卓率領一支約三千人的精銳之師慢慢悠悠地向并州開拔。他一邊走一邊觀察形勢,并州不是他的目的地。
走到半路上,他接到大将軍何進簽署的命令,要他領兵入京師。他立即嗅出了其中的味道。隊伍已行進到河東郡的安邑,他下令立刻掉轉方向,向南渡過黃河,朝函谷關開來。看着這個興沖沖殺過來的涼州大漢,何進的腦子一下子清醒了不少,他突然明白過來:原來這厮也姓董。想到這時,大将軍脊背上冒出不少冷汗來。
這時董卓的隊伍已離渑池不遠,距京師只有二百裏了。何進真急了,他不再跟袁紹商量,馬上派谏議大夫種劭帶着少皇帝劉辯的诏書迎頭擋住董卓,讓他停止前進,原地待命,聽候調遣。
種劭是已故度遼将軍種的孫子,董卓也曾接受過種嵩的征辟,是“種氏故吏”。在漢代這種舉主與故吏的關系一向被看得很重,何進也擡出老領導來壓董卓,看來真是急眼了。但對方既然是董卓,老領導本人來了也不會有用,抗诏對董卓也不是第一次了,這一回仍然沒有例外。涼州軍繼續前進,進入函谷關,再往前,就能看到洛陽北面邙山的影子了。
接下來的局勢越來越混亂,聽說涼州軍馬上要進城了,人心開始惶惶不安起來。宮裏的何太後也吃了一驚,想到因為自己偏袒宦官,結果竟然招來了外兵。驚吓之餘,何太後傳下話來,遣散宮裏所有宦官,讓他們回到宮外各自家中反省,此舉無異于讓宦官們束手就擒,坐以待斃。
宦官們在大将軍府門外跪了一大片,他們涕泗橫流,叩頭請罪,尤其是張讓,已經跟何家聯姻,論起來還是大将軍和太後的長輩,此時也可憐兮兮的,跪在當街求一條活路。看到此情此景,大将軍的心又軟了,于是宦官們又可以暫時回到宮中。
袁紹再次鼓動何進說服太後下決心誅殺宦官。袁紹這小子軟硬兼施,在何進面前也不再那麽低三下四了,袁紹告訴何進,必須抓住機會誅殺宦官,給天下一個交待,否則局勢就會失控。
袁紹是在吓唬何進,他認為一切盡在掌握。其實袁紹自己還蒙在鼓裏,因為局勢已經慢慢離開了他的掌握。
【三、局面果然失控了】
夏季通常會有暴雨、雷雨或者冰雹,靈帝駕崩這一年的夏天,據史書記載,洛陽連降“霖雨八十餘日”,算起來,那就要一直下到本年的秋天了。
這雨不是為靈帝去世悲傷而下的,倒更像是給五行學家們下的。因為在他們看來,此後發生的事情,如果不來點自然災害、靈異現象作注腳,那就太說不過去了。
梁冀被誅殺時,下了幾十天連陰雨;陳蕃、窦武被宦官所殺,也是幾十天陰雨不斷。如今,這個雨又要為誰而下呢?
何進擡頭望了望洛陽的天空,心裏也像有厚厚的雲層壓着那樣輕松不起來。何進隐約感到,他被利用了,從頭到尾都在被人操縱。現在他似乎已經無計可施,如果他再偏袒宦官,他就會被視為宦官的同黨。
何進要再次進宮,向妹妹闡述利害。何進習慣性地又一次擡頭望了望天,他還不知道,這是他最後一次可以專注地看着這片天空了,因為他的生命正飛快地進入倒計時。
像往常一樣,何進只身一人從南宮的西門即白虎門進宮,何太後、少帝劉辯、剛被封為陳留王的劉協此時都住在南宮。按照規距,他的随從不能進宮,何進讓部将吳匡和張璋帶領随行的警衛在宮門外等候。
宮門關閉,吳匡和張璋以及忠于大将軍的二百名警衛列隊于白虎門外。這個時候應該還下着雨,雨水打在衛士們的甲胄上。
等了很久,仍然不見宮門開啓,吳匡和張璋有點急了:大将軍不會出事吧?這時他們才認真地想了想,宮裏至少有上千名宦官,大将軍此次進宮,就是商議除掉他們。如果消息讓宦官們知道……
不幸的是,宦官們确實知道了。蹇碩死後,宦官們停止了內鬥,重新團結在張讓、趙忠、段等人跟前,面對宮外的殺氣,他們明白只有擰成一股繩才能獲得一線生機。他們一邊在張讓的帶領下繼續不停地向何太後哭訴、求情,一邊派出耳目打探宮外的消息。
他們很快得到消息,何進已下決心将他們一網打盡,一個不留,還馬上将進宮與太後商議此事。
是福不是禍,是禍躲不過。暫時的恐懼之後,是臨死前的激憤。袁紹想殺他們可以理解,何進竟然也想除掉他們,為什麽?他們都是何家的恩人,沒有他們就沒有何家的今天。恐懼變成仇恨,宦官們就是死也要在臨死前把何進這小子剁了!
何進居然送上門來了。當何進路過南宮嘉德殿時,事先埋伏好的宦官們一湧而上,他們手中舉着刀,連喊帶罵,群情激憤,一陣亂刀就把何進給殺了。砍何進第一刀的是個叫渠穆的宦官,這一天是中平六年(189年)八月二十五日。
何進被殺,留下了一個迷。是誰給宦官們通風報信的?從何進計劃要殺宦官,到這一天何進到宮裏來的時間、路線,宦官們似乎事先都很清楚。
何進死得太順利,讓人不由得不去多想。
接下來的事更要讓人多想了。何進被殺後,他的人頭被扔出宮來,吳匡和張璋才知道大将軍已遭不測,震驚之餘想下令攻門,但又拿不定主意,畢竟這是皇宮。正在這時他們的援軍也神秘出現了。
增援他們的是虎贲中郎将袁術。袁術的崗位應該在宮裏,現在卻現身于宮外,并且立即下令進攻宮城。
袁術對這座宮城應該再熟悉不過,因為他的主要職責就是保護這裏的安全。但袁術的行動開始并不順利,當他指揮吳匡、張璋以及自己手下的虎贲勇士向皇宮發起進入時,卻發現并不那麽好攻,宮牆高大,環繞着護城河,攻城的士兵都是輕裝而來,沒有帶攻城的裝備,費了半天勁,也沒能打進去。這為裏面的人争取到逃亡的時間。
張讓、段指揮宦官裹脅何太後、少帝和陳留王從南北兩宮中間的複道逃往北宮。這種複道,就是過街天橋,連結南宮和北宮。到了複道上,他們發現下面有人喊話,仔細一看,是名将盧植。
盧将軍此時擔任尚書,工作地點在北宮的尚書臺。聽到南宮大亂以後,經驗豐富的他先跑出北宮,不知道從哪裏還找來一把長矛,老将軍要只身救駕。到了南北宮之間,恰好遇到複道上正在逃亡的一群人。
盧将軍威名遠遠勝過手中的長矛,張讓等人一慌,把何太後給推了下去。盧植趕緊去救太後,複道上面的人趁機跑到北宮。
袁術指揮的人随後殺到,眼見攻城不順,這小子讓人四處放火,一副惟恐局面還不夠亂的架勢。他同時下令,見着宦官就殺,一個不留。
後宮裏除了宦官以外,還有不少士人任職的辦事機構,如尚書臺、侍中寺等,但局勢已經完全亂了,來不及辨別,只要是沒有胡子的,全都遭了殃。事後統計,共殺了兩千多人。
住在南北兩宮周邊的朝官士人都知道宮裏出了大事,在突如其來的變故面前,大家茫然不知所措。只有兩個人很鎮定,一個是前西園軍指揮官之一、現司隸校尉袁紹,一個是袁紹的叔叔太傅袁隗。
何進死後,袁隗就成了朝官唯一的首領。袁紹立即與他聯手,成立應急指揮部,對外發布一道道命令,讓袁術、曹操、王允、劉表等自己人迅速掌控各個要害之處。
但是,袁紹卻不急着組織人到宮裏救火,也不貼安民告示,他更着急辦另一件大事:把何進的弟弟何苗收拾了。
這件事确實很重要,因為何苗知道很多機密,對于哥哥的被殺,日後何苗一定會有話要說。袁紹不能給他機會,在他的授意和挑撥下,平時與何苗就有矛盾的何進部将吳匡,帶人趁亂把何苗殺了。
袁紹忙着搞這些事時,宮裏就相對松懈,居然隔了一天,直到八月二十七日,都沒有找到天子及張讓、段等人。後來發現,張讓、段等少數宦官帶着少帝和陳留王已經從北宮的谷門突圍而出,向洛陽以北的黃河渡口小平津方向跑去了。
看來他們想要渡河北上。過了黃河不遠,就是冀州的地盤,那裏黃巾軍餘黨活動頻繁,如果天子落入他們的手裏,問題就複雜了。于是,在袁隗、袁紹等人主持下,迅速組成多支搜救分隊,沿路尋找天子一行。
盧植和一名叫闵貢的地方官帶領的搜救隊最先發現了天子一行,這時他們已到達黃河邊。張讓、段等數十名宦官眼見無路可逃,向天子叩行大禮之後,全部跳入黃河自殺。
盧植、闵貢等保護驚慌失措的少帝和陳留王往回走。這時應該是深夜,半路上,他們遇到一支疾馳而來的軍隊,帶隊的正是董卓。在董卓的護衛下,天子回到了洛陽。
在整個事變中,曹操作為典軍校尉,一直住在城西一帶的軍營。由于他率領的僅是一支剛剛招募來的軍隊,沒有經過嚴格訓練,還沒有形成戰鬥力,所以也沒有接到具體的戰鬥命令。
他的上司是蹇碩,蹇碩死了應該歸何進指揮,何進死了,他也不知道該歸誰來指揮。在這次事變中,曹操還不是核心人物,他能做的,只是等待和觀察。
又等了兩天,外面的亂局慢慢平定下來,宮裏的大火據說也撲滅了。曹操在軍營中接到命令,讓他第二天上朝議事。
【四、最後的宦官】
得知天子安然無恙的消息,袁紹長長地舒了口氣。在他整個計劃中,天子的安危是關鍵的一環,一旦天子出現不測,那将無法收場,他就可能從挽狂瀾于既倒的忠臣變成千古罪人。現在天子平安地回到宮中。舅舅被殺、母親受傷、目睹身邊的人一個個死去,這個十四歲的少年感到從沒有過的恐懼,所幸天子本人沒有什麽損傷。
袁紹有了志得意滿的感覺。計劃出現了很多意外,但結果卻是最好的,因為何進死了,宦官們也死了。
長久以來,士人們心中揮不去的痛,一是宦官弄權,二是外戚當道,現如今,短短幾天時間裏,這兩座大山就被掀到了一旁。
據考證,宦官制度周朝就有了,但一開始僅限于幹個門衛、打掃個衛生、當個勤務員什麽的。這個人群沒有太高的文化素養,加上身體有殘缺,又沒什麽地位,因而有強烈的自卑感。
宦官得勢起于秦朝,這行裏出了一個讓同行引為驕傲的人物趙高。趙高被秦始皇信任,恰恰緣于宦官的弱點:無後和卑賤。
歷史上有一些帝王,專喜歡用無後的人,不僅限于宦官,對于一般士人,如果沒有後代也會令這些帝王格外看中。無後的人野心相對小,勢力相對薄弱,容易駕馭。
宦官的卑賤,決定了他即使大權在握,即使一呼百應,卻始終無法站在道德的殿堂裏趾高氣揚。所以在整個古代,有搞兵變的,有和平演變的,也有逼人禪讓的,在這些勾當裏宦官通常是從犯,從不是主謀,因為他們無後的特點令其不會有想當皇帝的野心。
歷史上唯一的宦官皇帝,據說是曹操的爺爺曹騰,是他的重孫子曹丕當了皇帝後追認的。對于君王來說,宦官即使專權,威脅也比士人小。因此,宦官更容易被重用,在東漢更是如此。
東漢皇室的婚姻制度有點問題,專挑世家大族、功臣之後聯姻,結果造成了若幹家強勢外戚的出現。外戚擔任武裝部隊總司令(大将軍)、太後臨朝稱制在東漢輪番上演,要演好這些戲,離不開宦官的配合。
宦官很容易爬上高位甚至權力的頂峰,這是一群缺少深厚學養和道德積澱的家夥,他們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不在乎對富貴權勢的預期收益,只在乎當期利益的取得,所以在政治操守上表現為急功近利和對道德、倫理的輕視。
他們長期生活在宮裏的一畝三分地,擡頭看到的只是那一小片天,生活區域狹小,見識短淺,讓他們顯得愚蠢和狹隘。
他們沒有節操,因為在後宮這樣的地方,有節操的人無法生存。
他們是充滿自卑的一群人,更容易激起仇恨和反複。
東漢帝國就是被這群人玩弄了上百年。盡管他們中間也曾出現過蔡倫、呂強這樣有才識和品德的人,但總體而言,這是一個禍國殃民的小群體。
物極必反,一切終有了結。随着張讓、段、趙忠等一批著名宦官在短短幾天內相繼死去,這個群體将暫時從歷史舞臺中央退出。宦官制度還将存在,但宦官專政的事暫時沒有了。
袁紹認為,這一切都是他的功勞。歷史如果公正,一定要記上這一筆!
現在,袁紹考慮的是如何收拾殘局。首先,一定把各路奉诏而來的外兵安頓好,包括董卓、王匡、橋瑁、鮑信、丁原等人。不太好辦的是董卓,這個人雖說是“袁氏故吏”,但看來政治道德較差,野心不小,還得哄着辦,實在不行就給他個車騎将軍、封個縣侯什麽的,讓他繼續待在涼州打羌人吧。
其它的事就好辦多了。叔父袁隗的這個招牌還要用,自己這些年來網羅的這批人,無論武的還是文的,正好派上用場。在沒有外戚、沒有宦官的情況下,大漢一定會走向正軌,而自己就是那個中興之臣,跟陳平、蕭何、霍光一樣青史揚名。
也許直到這個時袁紹還在想,以上都是現實的,是絕對可以把握的未來。
【五、董卓火中取栗】
袁紹眼中的“袁氏故吏”董卓,是個歷史評價很差的人,就連一向溫和委婉的陳壽,對他的評價也是:“兇狠殘忍,暴虐不仁,自有文字記載以來,還從未有過這樣的壞蛋。”陳壽給《三國志》凡有紀和傳的人都有一條評語,給董卓的這條,恐怕要列入惡人榜第一名了。
這個評語有點全盤否定的意思,不太符合歷史唯物主義和一分為二看問題的觀點。說起來,董卓還為漢朝做過不少事,至少在他帶兵來到洛陽之前,他對朝廷還是以貢獻為主。他很早便參軍,發揮自己在軍事方面的特長,幫助朝廷打羌人,雖然算不上(也不能稱為)民族英雄,至少也是給朝廷守住了西大門,由于打仗勇猛,軍銜節節高升。這絕不能引來嫉妒,這是人家玩命換來的。
後來他又幫助朝廷打黃巾軍,雖然沒什麽戰績,但也沒有誤過大事。在戰況不利的情況下,他還有自知之明,把領導崗位讓出來給更有能力的人,稱不上高風亮節,也算有大局意識吧。不過他打起仗來有點私心,喜歡搞小山頭,拉幫結派,關鍵時刻保存實力,不聽長官調遣。這個毛病越來越嚴重,最後他連朝廷的命令也不好好執行,調他來中央工作他不來,讓他到并州他開口就提條件。
綜合以上來看,到目前為止,還不能說這個人多壞,不是一個好同志但也不是一個大壞蛋。董卓在歷史上的惡名,來自于他此後的所作所為。
這個同志有個毛病,喜歡自以為是,袁紹吃他的虧,就吃在這上面了。
按照袁紹的邏輯,凡是給他們袁家打過工的都是“袁氏故吏”,以後不管走到哪裏都要聽袁家人的招呼。這事放在別上身上行,放在董卓身上不好使。
如果袁紹的邏輯成立的話,董卓不僅是“袁氏故吏”,他還是“張氏故吏”(張奂、張溫)、“種氏故吏”(種嵩)、“皇甫氏故吏”(皇甫規、皇甫嵩)……,都要董卓聽招呼,董卓聽得過來嗎?何況,董卓壓根也沒打算聽。
董卓只相信自己,除了自己之外,他還相信實力。與涼州其他軍閥不同,早年董卓曾被薦舉到洛陽擔任一些較低的文官職務,對朝廷內部的情況有所了解,他瞧不起那些滿嘴經學仁義的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