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1)
〔曹操在濟南國刮起了廉政風暴,身處暴風雨的旋渦,他感到周身膽寒。他終于明白,政治的黑暗是他無力改變的現實,年輕有為的地方大員現在卻要考慮過上岩穴隐居的生活了。曹操把自己完全封閉起來,用近三年的時間思考社會也思考自己。最終,他想明白了嗎?〕
【一、濟南國來了位年輕領導】
中平元年(184年)底,曹操被任命為濟南國相,成為品秩二千石的副省級地方要員。這一年他三十歲。
濟南國屬青州刺史部,該州所轄大體包括今山東省北半部(含膠東半島),有四國二郡,即濟南國、樂安國、北海國、齊國,平原郡、東萊郡。濟南國治所在東平陵縣,即今濟南市附近的章丘縣一帶。在距那時最近的一次人口普查中,濟南國有戶七萬八千五百四十四戶,人口四十五萬餘人,在東漢一百多個郡國中,屬于中等偏小的一個。
東漢的“國”作為劉氏藩王的封地而存在,不過自景帝以後諸侯王已經沒有行政權,只能享受封國內的賦稅收入。朝廷任命的國相直接管理郡國內的事務,職務相當于郡太守。現如今三十來歲的年輕人,在各個崗位上都還是剛出道的小青年,如果在機關裏能混個副處,那一定會被同僚恭維為年輕有為,并且嫉妒得要死。如果在基層工作,三十歲能當上鄉長的恐怕都不多。
三十歲最容易成為被壓制、被打擊的對象,所以也最容易成為憤青。但曹操不是憤青,他已經有了整十年的官齡,在基層幹過(縣公安局長、縣長),在中央幹過(天子的秘書兼顧問),也帶過兵打過仗(騎兵師師長),已經有了不錯的人生履歷。
現在,因為參加平息黃巾軍叛亂有功,正式被任命為郡太守一級的國相,曹操的人生履歷又再上一個新臺階。
與到頓丘縣上任時的心情不同,此番曹操前往青州,心裏頗有點躊躇滿志。即使在不太強調幹部任職年齡的東漢,三十歲能當上太守的畢竟也不多。
黃巾軍掀起的高潮被壓制下來,全國局勢突然變得平靜起來,曹操心裏關于“亂世”、“治世”的思考又發生了輕微的變化。也許天不滅漢,只要天子肯振作起來,朝野上下充滿正直之士,國家的根基還是穩固的。
在治世裏做個能臣也是自己的人生選項。要做能臣,就要積累實踐經驗,了解民情,增添閱歷,不斷歷練自己,此番到濟南國任職,就是最好的機會。
所以,曹操來的時候很興奮。
但是,到任不久的曹操便被迎面潑來的冷水澆了個透心涼,心情變得很差。
濟南國下轄東平陵、於陵、臺、菅、土鼓、梁鄒、東朝陽、歷城等十個縣,由于以前歷任國相疏于政務,未能嚴于治理,造成吏治腐壞,這些縣令和縣長絕大多數都存在嚴重的問題。現任濟南王劉康,是河間王劉利的兒子,他與當地這些縣官結成同盟,又與朝廷裏的宦官權要們來往密切,組成了一個複雜的關系網。誰到這裏來上任,也無法施展拳腳。一開始,大家并沒有把這個三十歲的國相放在眼裏,根據他們的經驗,對付這樣的外來戶,只需三招即可:一哄二吓三逼,不出一年半載誰在這兒都待不下去,到時候只有卷鋪蓋走人。如果願意留下來投靠他們,結成共犯聯盟,他們也會表示歡迎。
接下來的情況讓他們有點吃驚。這個年輕人似乎很沉穩,很老練,先搞了兩三個月的調查研究,之後突然出手,大刮廉政風暴,一口氣拿下了十個縣官中的八個,罪名是貪污受賄、濫征稅費、為地方黑惡勢力當保護傘、魚肉百姓等。
給這些人找犯罪證據太容易了,關鍵是敢不敢。曹國相一出手,濟南國官場就炸了營,出了事的官員們家裏人趕緊通過各種關系疏通,有的跑來向曹國相求情,有的跑到朝廷那裏搬救兵。濟南王劉康一下子也傻了眼,國相雖然名義上是他的屬下,可按照朝廷體制,他根本管不了,國相既不用向他彙報工作,做任何事之前也不需要向他請示。
劉康是個吃軟怕硬的家夥,一看姓曹的這小子是個鐵腕,就想自己還是不要摻和的為好,不然這把火就會燒到自己頭上。
奸人下臺換上清正之人,老百姓一片叫好,社會沸騰。其他作奸犯科之人失去了保護傘,不用曹國相招呼,主動玩消失。這下子卻苦了周邊的幾個郡國,史書記載:“小大震怖,奸宄遁逃,竄入他郡。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問題也不那麽簡單,實際上曹操捅了個馬蜂窩。吏治的衰敗由來已久,積重難返,不是一兩次廉政風暴能解決的。表面的背後隐藏着巨大的危機,奸惡勢力之所以奸惡,緣于那一張看不見卻很可怕的網。
你要了人家的腦袋,關了人家的監獄,砸了人家的飯碗,這些人能做的只有一件事:跟你拼命!
一時間,告黑狀的、搞恐吓的、造謠的,都沖着曹操來了。有消息靈通人士甚至言之鑿鑿地說,主管地方官員糾舉工作的青州刺史那裏,以及朝廷裏主管官員廉政建設的禦史們手中,收到告曹操狀的檢舉信摞起來比曹操的個子都要高了(反正曹操個子本來就不高)。
但曹國相置之不理,廉政風暴告一段落後,他又推出了下一階段工作重點:禁淫祠。自漢初年以來的三四百年裏,濟南國這個地方一直盛行鬼神崇拜和淫祀之風。早在漢初呂後臨朝稱制的時候,她抛棄了高祖劉邦定下來的“非劉氏不王”的“白馬之約”,大封呂氏一門,劉氏社稷岌岌可危。後來,在周勃、陳平等劉邦老戰友們的協助下,呂氏被誅滅。
在這場鬥争中,劉邦的孫子劉章也出了大力,到漢文帝時他被封為城陽景王(城陽景國即今天的山東省莒縣一帶,與濟南國相鄰)。
城陽景王作為保護劉氏政權的功臣,逐漸演化為維護大漢統治的保護神。三百多年來,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每當劉氏皇權面臨危機時,不希望改朝換代的人們都會想起城陽景王,給他修廟祭祀。
本來這倒不是什麽大事,但這種祭祀之風刮得也太厲害了些,比如與城陽景國相鄰的濟南國,各種祭祀他的祠廟多達六百多座,已經變成了淫祠。淫,是泛濫的意思。
淫祠背後隐藏着複雜的腐敗問題和不安定因素,因為這些祠廟都由一些地方黑惡勢力操控,所需要的花費分攤給轄區內的百姓,百姓對此苦不堪言。
這些人還以淫祠為依托結成一種勢力,打着祈福、禳災和為百姓祛病的旗號,大搞各類非法活動,欺壓百姓,魚肉鄉裏。
淫祠的存在,消耗了大量的社會財富,使民生更加凋蔽,社會風氣更加敗壞,治安更加混亂。曹國相頒布了新命令,禁止再建新的祠廟,對于已建的重新評估,不符合有關要求的将強行予以拆除。由于行動果斷,一時間濟南國內的淫祠現象不見了。
通過這兩件事,可以看出在曹操身上有一個難能可貴之處:執行力。無論是廉政風暴還是禁絕淫祠,他都毫不手軟,這體現出他的自信,也說明他在吏治和地方治理方面有一定能力。但他又勢單力孤,面對整個官吏體系的腐敗,在錯綜複雜的地方關系面前,單靠他一個人能改變的又很有限。
當曹操信心十足地在濟南國推行新政時,外界的一些傳聞也陸續傳到了他耳朵裏,有的說朝廷正在調查他,有的說他馬上要被撤職查辦,對此他都一笑置之。
敵人的謠言總是出現在其最心虛的時候,對于一心想成為能臣的曹操而言,半途而廢根本不在考慮之列。
直到他接到一封密信,他的想法才發生了改變。這封信是他父親讓人捎來的,曹操看完之後覺得事情遠不像自己想象得那麽簡單。
父親曹嵩告訴他,一個針對他的陰謀正在悄悄進行,幕後指使者是靈帝跟前的紅人蹇碩。這個老冤家一直沒有忘記殺叔父之仇,聽說不少人告曹操的黑狀,蹇碩一下子來了興趣,他之所以沒有立即動手,是還想再等等,多搜集一些證據,好置曹操于死地,并且不能翻案。
對于父親的話曹操沒有理由不相信,祖父生前的老關系在宮裏還有一些,對于來自後宮裏的這些陰謀曹操也一點不奇怪。
看來,想幹一番事業,現在仍然不是時候。
為了不給整個家族帶來災難,曹操做出了一個決定:請求調回洛陽。
下派幹部由于生活不便或水土不服,要求調回原單位,是很正常,也是被允許的,但本人必須給個說得過去的理由。曹操的理由是身體有病,不适應工作。
好在有曹嵩在朝裏上下協調,不久皇帝同意了曹操的請求,但沒有更合适的地方安排他,只能回原單位繼續擔任議郎,級別和俸祿相應下降很多。
大概是中平二年(185年)年初,曹操回到了洛陽,繼續擔任品秩六百石的議郎。可是,他仍然經常請病假,不好好上班(常托疾病)。
這時候,兖州刺史部所屬的東郡空出太守一職,有關方面經過考察,覺得曹操擔任這一職務比較合适,就有意任命他為東郡太守。
放在一兩年前,曹操肯定會認真考慮這一任命,但是他現在已經沒有了那番激情和壯志,造成這一轉變的是他在濟南國的經歷。
對于改造一個世界,他感到心灰意冷;對于成為“治世能臣”,他甚至感到了力不從心。他此刻最想做的是:思考,休息,讀書。
他決定辭去一切職務,隐居起來。這一年,他才三十一歲。
【二、剛過三十歲就心灰意冷了】
中平二年(185年)底,曹操以生病為由,辭去剛剛被任命的東郡太守一職,回到故鄉谯縣,距上次因宋皇後事件受誅連罷官時回到家鄉已經六年了。不過,東郡太守這一職務,曹操以後還有機會擔任,那是又一個六年以後的事了。
近兩三年來,作為帝國的年輕将領,他帶兵與黃巾軍作戰,拿黃巾軍的話說,他的手上沾滿了太平道兄弟們的血。後來,他又在濟南國懲治了不少貪官污吏,這些人以及一些黑惡勢力也把他當成了敵人。
現在,他不在任上,手裏沒有兵權,辭官之後就是一名普通百姓,那些成心想報複他的人就有了機會。所以,他不能大張旗鼓地回家,最好也不要住在府裏,否則時間一長難免會走漏消息。
谯縣城以東五十裏有一處林木茂盛之地,渦河從這裏流過時拐了一個彎,形成一塊三面環水、面積很大的林帶,曹操親自動手設計了一處房子,在夏侯淵等人的幫助下很快就修好了,對外宣稱是夏侯家的精舍(別墅),其實是給曹操秘密居住用的。
從中平二年(185年)底到中平五年(188年)初,曹操在此生活了近三年,期間從未離開,真的過上了隐居生活。
隐居在士人心裏是揮之不去的情結,尤其當人生出現挫折或對社會現實失望的時候,這種心态就更加強烈。在那個時代,隐居還是士人的一種時尚,是受人敬重的生存方式。
淡泊名利、與世無争、清靜無為,被視為一種美德,由此造就了不少名聲很大的隐士,有的人愈隐愈顯,愈顯愈隐。
曹操隐居沒有做秀和沽名釣譽的意思,他是真隐居。這是一段不算短的日子,二十五年後他在一篇文章中回憶當時的心路歷程時,曾這樣說:“辭官之後,年紀尚少,看身邊的人,有的年已五十還不算老。我私下在想,就是穩居上二十年,等到天下清平,也不過與周圍這些人年歲相當。所以我回到鄉裏,在谯縣以東五十裏築精舍,想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把自己徹底封閉起來,杜絕與賓客往來。”
精舍周邊林木綿延,是各種動物喜歡出沒的地方,冬春季節可以在此射獵。曹操此時在精舍裏主要是讀書和思考,不過他對射箭和騎馬也都很感興趣,現在有時間也有條件了。經過反複練習,他的騎術更精進了。日後曹操南北征戰,經常親自帶隊出征或偷襲,其中他最喜歡帶領的就是騎兵。成為一名優秀的騎士,在他日後的軍事生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精舍隐居期間曹操寫了不少詩作,保留下來的有一首叫《對酒》的詩,描繪了他心中理想社會的模樣:吏役不上門叫嚷,君王聖賢,大臣們都是忠良;人民不争鬥,人人都知道禮讓;三年耕種,夠九年的口糧,家家戶戶糧滿倉……
這是多麽美好的太平盛世景象。曹操心中依然向往着一個升平的社會,在這個社會裏,政治清平,君王賢明,大臣忠良,官吏愛護百姓,徭役輕薄,民風淳樸,人人都能善終。此時曹操一心向往的還是“治世”。雖然在治世裏實現不了當英雄的理想,但做一個賢良有為的能臣,也是他樂意追求的目标。
但這些與現實的反差實在太大了。他當過縣令,帶兵與黃巾軍作過戰,又擔任過濟南國相,在這些實踐中,他接觸到了社會真實的一面。作為官僚士大夫隊伍中有良知、頭腦清醒的年輕一輩,他的心中一定充滿了矛盾、痛苦和無奈吧。
室外是奔流不息的渦河,周邊盡是郁郁蔥蔥的樹林,空氣清新,遠離塵嚣,沒有紛争與恐懼。在精舍這一小片天地裏,正值而立之年的曹操,思考着現實,規劃着未來,但卻理不出頭緒來。
夕陽一次次挂上天空,日薄西天,水流無言,就連曹操自己也覺得,完全遁世的想法是不可行的,還有很多路得走。
日子過得很快,一眨眼就到了中平四年(187年),即曹操回鄉隐居的第三年。這一年,曹家接連發生了兩件值得慶賀的事,讓他心中稍稍得到些安慰。
先是這一年的十月,卞氏生了一個男孩,這就是後來的魏文帝曹丕。由于事前采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孩子生得很順利,曹操心裏特別高興。
就在喜氣還沒有散去的時候,十一月從洛陽傳來了另一個好消息,曹操的父親曹嵩被靈帝任命為太尉,這樣曹家終于也出了一個位列三公的人。
曹嵩複出後一直擔任大司農卿一職,他在理財和管理商業方面頗有能力。兩年前,九卿之一的大鴻胪卿空缺,他改任該職。
在秦漢時,認為諸侯王、列侯、各少數族首領以及外國君主的使臣都是天子的客人,處理與這些客人有關的所有事務由一個專門機構來負責,即大鴻胪寺,因此這個部門類似于外交部。大鴻胪寺的長官大鴻胪卿品秩為中二千石,正部級。
曹嵩擔任此職屬于平調,由財政戰線轉到了外交戰線,工作倒沒有什麽難度,但曹嵩對于新的崗位不是特別喜歡,大鴻胪卿這個職務其實就是專門伺候人的活。經濟專家曹嵩幹了一段時間,一點感覺都沒有,心裏盤算着還是找個機會回去幹老本行。
這時,靈帝劉宏推出了一項新的幹部選拔任用政策,給一心想調動工作的曹嵩提供了一個機會。
當初,黃巾起義爆發,劉宏不得已拿出自己的小金庫用來平亂。誰都知道打仗是最燒錢的事,前線一開打每天都要消耗大量金錢,靈帝多年來積攢的私房錢一下子用掉了許多。劉宏看在眼裏,心疼得睡不着覺。
不過靈帝也頗會理財,他很快想出了掙錢的新招。這一招很簡單,不用投資,沒有風險,見效快。這招兒就是:賣官。
在人們的印象中,買官賣官都是貪官污吏之間幹的勾當,一般都是悄悄地幹,天知地知你我知,很少有人公開進行。
劉宏作為天子帶頭幹這種事,在古代帝王中十分少有。而且他不幹則已,一幹就弄得轟轟烈烈,不僅打廣告,明碼标價,親自做動員,還為此設立了專門機構,辦公地點就設在皇家花園西園內。劉宏按照拟任官職的品秩進行标價,品秩一石合一萬錢,比如品秩六百石的縣令,标價六百萬錢,品秩二千石的太守,标價二千萬錢,至于太尉、司徒、司空這三公,品秩通常是一萬石,标價達到空前驚人的一億錢。
靈帝還搞了一些促銷和優惠活動,對于那些被認為聲譽好的人,經過靈帝批條子,可以給個優惠價,最低能打到五折。而對于郡太守等一些競争比較激烈的職位,靈帝再次發揮了他的金融天才,創造了公開拍賣的辦法,由親信宦官當拍賣師,出價最高者才能得到這個職位。
盡管有打折促銷活動,但價位也實在太高了點,有人很想買官,可沒有那麽多現金,這種情況一度影響到銷售活動的開展。這沒有難倒劉宏,他再次創新營銷理念,開發出分期還款的方式,先上任,再付款。
大鴻胪卿曹嵩趕了趟時髦,買了個太尉的職務,花費是一億錢,而且一次性付現,沒有讨價還價,沒有辦理按揭。
對此,有人認為曹嵩當了回冤大頭,因為此時的太尉已經完全成為榮譽性職務,還沒有州刺史、郡太守實惠。但曹嵩不那麽看,他認為三公的職位長期處于有價無市的狀态,營銷總監劉宏常常為此犯愁,就差揮淚大甩賣了。此時他慷慨解囊,無疑帶了個好頭,說明這個職位還是有市場前景的,足以讓那些整天跟天子侃價的家夥們羞愧。
如此,靈帝對曹嵩無疑将有更佳的印象,這是用金錢無法估量的。
理財高手兼投資專家曹嵩在投資問題上的判斷一向準确,靈帝不僅對他的表現很滿意,而且很快送來了回報。
【三、一群“奔走之友”】
就在曹嵩花費一億錢的天價買下太尉一職的幾個月後,是中平五年(188年)春天,在家賦閑三年的曹操再次接到朝廷的任命,職務是帝國剛剛組建的新軍師長(都尉),品秩仍然是二千石。這是曹操再次擔任軍職。
黃巾起義的第一次高峰被壓制下來以後,各地仍不平靜,為了加強帝國的軍事力量,防備更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出現,在大将軍何進的主持下,一系列軍事擴充計劃得以實施,組建新軍就是其中之一。
曹操沒有拒絕這個任命,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觀察,他發現原打算隐居二十年的想法太不切實際。如果天下大亂,唯一能拯救自己和國家的辦法,就是奮起抗争,成為中流砥柱。
與地方行政官員相比,曹操覺得在軍隊裏發展更有價值。近三年來,他閱讀了大量兵法和相關著作,迫切需要在軍事實踐中進行檢驗。
于是,他離開谯縣前往洛陽上任。他有意帶卞氏和曹丕一快走,但曹丕剛出生不久,想想還是算了。
到了洛陽,曹操剛一上任,就有人前來拜訪。這個人是老相識,好多年沒有見了。這些年來曹操一直注意打聽他的消息,但得到的信息總是很少,仿佛他已經失蹤了一樣。
如今這個人精神煥發地來到他面前,從此之後,成為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他們二人影響了那個時代的進程。
這個人就是袁紹,在曹操擔任都尉的時候,他在大将軍何進手下任職,是何進最倚重的親信。
出身于汝南袁氏家族的袁紹,是那個時代最耀眼的政治明星之一,但是近十年來,他好像沒有太大的作為。黨锢事件中被迫害的黨人裏沒有他,與宦官作鬥争的人裏沒有他,黃巾起義爆發後上前線打仗的人裏也沒有他。
鼎鼎大名的袁紹在做什麽?答案是:在家鄉汝南郡守孝。
袁紹字本初,豫州刺史部汝南郡汝陽縣人。這個家族自袁紹的高祖父袁安以下,前後有四代人位居三公的高位。袁紹不僅擁有這個令人炫目的高貴出身,還有堂堂的儀表(姿貌威容),在那個時代要想受追捧,這些都是必要條件。
袁紹出生于何時,史料沒有明載,一般認為他出生于本初元年(146年),所以他字本初,大概比曹操大九到十歲。
與曹操一樣,袁紹也是首先從“郎”,即天子身邊的侍衛做起。在曹操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之前的幾年,袁紹獲得了第一個正式的行政職務,東郡濮陽縣縣長。濮陽坐落在黃河岸邊,據說袁紹在這裏幹得還不錯,幾年後,他離開了這裏。
黨人被禁锢時,袁紹面臨着一生重要的人生考驗,他與著名黨人李膺有姻親關系,李膺被殺後,袁紹也有受牽連的危險。正在這時發生了一件事,幫他化解了危機。
袁紹的母親死了,按照規定,袁紹将解除公職,回家鄉為母親守孝三年。
袁紹母親下葬的事在史書中有具體記載,袁紹故意把喪儀搞得很大。通常這個時候死者家屬都是被同情的一方,袁紹用哀痛換來了同情,沒有人再追究他與黨人的關系了。
袁家辦喪事驚動了各路豪傑,大家紛紛前來吊唁,乘坐的各式車輛竟達數千輛,其中也包括特意趕來的曹操和好朋友王俊。
曹操與袁紹最早相識大概也正是在此時。當時袁紹、袁術兄弟的名氣已經很大,曹操不僅年齡要小得多,還是個無名小輩。
在這些吊唁的人中,還有幾位不速之客,其中一位是朝廷通緝的政治犯何,也就是那位曾經盛贊過曹操的黨人領袖。這個神秘人物此刻正被宦官們高價懸賞捉拿,此時卻秘密地現身于袁府。何是來吊喪的,還是另有目的呢?
自從遭黨锢之禍而被中官們通緝,何的行蹤就變得十分詭秘,但是周圍一幫志同道合的朋友都知道他在幹什麽,他實際上在到處串聯立志幹一番事業的各路英雄豪傑。借着袁紹為母親辦喪事的時候,何密潛而至,有更重要的事與袁紹面談。
他們商談的內容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但是袁紹行完母喪後決定追行父喪,時間也是三年。其實他是借服喪之名繼續隐居,這一決定很可能與何商談的內容有關。
袁紹早年喪父,可能沒有來得及行父喪。現在主動提出追服三年父喪,于情于理自然沒有什麽可說的,朝廷批準他延長三年喪假,袁紹的名聲因為孝心進一步擴大。
當然,再隐居三年不是為了換取聲名。何等一幫人認為,現在時機還不到,為了幹一番大事業,還必須等待和準備,洛陽耳目衆多,反倒不如汝南郡這裏便于活動。于是袁紹在父親袁逢的墓前修了一座草廬,大家看到他一整天都在看書或深思,而到了晚上,他開始接待秘密的訪客。
行完父喪後,袁紹回到洛陽,按慣例他可以繼續因行父母喪而中斷的仕途,要麽接受朝廷的任命,要麽接受公府的征辟。回到洛陽後,袁紹的行為方式更加低調,雖然也有公府征辟,可全被袁紹謝絕。他過着一種隐居式的生活,“不妄通賓客,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
能經常接觸到袁紹的,除何外,只有張邈、許攸、伍孚、吳子卿等幾個人。這幾位都不是普通人物,王粲在《英雄記》裏,把他們稱為“奔走之友”。
張邈、許攸前面已經介紹過,他們與曹操早年相識,這些年來,與袁紹的來往更密切。伍孚字德瑜,跟袁紹是同鄉,都是汝南郡人,是俠士一類的人。吳子卿的情況不太清楚,應該跟伍孚相類似吧。
這些人應該算黨人和士人的新生代,與前輩不同,他們對社會和漢室朝廷的看法更清醒、更深刻,因而也更絕望。他們都有參與救世的大志,但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天子或者現有官僚體系身上。比如何,早年與李膺、陳蕃互相引為同志,但一夜之間,重要的黨人或被殺戮,或被禁锢,其本人也被朝廷長期通緝。
血的事實不斷教育着他們,使他們在鬥争中更加理性和現實,他們在尋找一條新的道路,不是殺幾個宦官或權臣那麽簡單,要幹就幹徹底一點,改朝換代也再所不惜。
在他們眼中,袁紹是可以高舉的一面旗幟,政治上的志同道合,又具有無與倫比的號召力。現在需要的是,盡可能多地聯系同志和豪傑,把準備工作做到最充足,一旦最佳時機到來,立即出手,一舉而成。
于是,他們的活動中心随着袁紹回歸京師也轉到了洛陽,除了以上骨幹分子外,他們還秘密聯系了各地的豪傑志士,史書記載竟然達到上千人之多。但這樣一來,無論做得多麽機密,也不能不引起別人的注意了。
一天,新的宦官首領之一中常侍趙忠對下面的人說:“袁紹這個人只顧擡高自己的身價,不斷招募、私養俠士,不知要想幹什麽(此兒欲何所為乎)?”這話後來傳到了袁紹的叔父、本朝太傅袁隗耳朵裏。袁隗立刻感到事态的嚴重性,他把袁紹痛責了一番,限袁紹馬上斷絕與那些江湖朋友的來往,應公府征辟老老實實出來做事,以絕他人非議,不給袁家帶來災禍。袁紹也預感到有樹大招風之虞。剛好在這個時候,大将軍何進征袁紹為屬下(掾吏),袁紹這一回不再扭捏作态,痛快地應征了。
袁紹到大将軍府上班以後,深受何進的倚重。他本人利用這個舞臺,變得更加活躍。聽說老朋友曹操重新複出擔任軍職,袁紹立即前來拜訪。
袁紹給曹操透露了一些他的想法,但他不會說得太深,因為曹操還不能算他們的核心成員。不過,袁紹很清楚,曹操可以視為“自己人”。
【四、政變未遂】
黃巾起義成就了一大批英雄,他們即将在歷史的舞臺上大展拳腳。大将軍何進在某種意義上也是黃巾起義所成就的,在其後的若幹年中他成為帝國最具實力的人物。
中平四年(187年)河南尹治下的荥陽縣發生小股農民起義,當時擔任河南尹的是何進的弟弟何苗,他組織力量鎮壓了這次起義。這本不算多大的功勞,但因為主角是何苗而被大大渲染了一番,何苗居然被封為車騎将軍,從一名地方幹部直接挂上了中将軍銜。
皇甫嵩、朱俊等名将們看了肯定會氣個半死,因為在他們南征北戰辛苦了大半輩子時,也不過才到準将、少将這個層次。但大家都很無奈,誰讓人家宮裏宮外都得勢呢?
何進心裏也很明白,外戚的身份就是那麽回事,不能太當真,實力才是一切。如果不在朝廷內外建立起穩固的根基,名位越高越容易出事,一覺醒來可能會稀裏糊塗地被滿門抄斬。前一個外戚窦家,窦家之前的梁家,都是前車之鑒。
要想根基牢固,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這時候袁紹在家鄉服完喪回到洛陽,何進聽說袁紹的大名,覺得可以拉攏和利用,于是主動提出征辟。
袁紹也把何進看做是成就大事可以借用的一面旗幟,于是二人一拍即合。何進告訴袁紹,可以把他的朋友都介紹過來,想擔任什麽職務只管提。袁紹也不客氣,立即開出了一張有二十多個人的名單來,上面不僅有“奔走之友”裏的何、張邈、許攸,還有袁術、荀攸、鄭泰、王允等。何進給他們分別任命了官職,都是要害職位。其中,何為北軍聯合參謀長(北軍中侯),袁紹的弟弟袁術為虎贲衛隊司令(虎贲中郎将),荀攸為天子的機要秘書(黃門侍郎),鄭泰為尚書,王允被何進任命為身邊的參謀(從事中郎)。這些人裏,除“奔走之友”外,鄭泰是著名的黨人,王允即前面講過的曾經擔任豫州刺史被宦官迫害險些殺頭的那個人。這裏重點介紹一下袁術和荀攸。
袁術也是袁逢的兒子,在血統上是袁紹同父異母的弟弟,但在法律上卻是袁紹的堂兄弟。因為袁紹已經過繼出去,當了袁術伯父袁成的嗣子。
雖然都是一個父親,但袁術為袁逢正室所生,袁紹為袁逢的妾或丫環所生,因為這一點袁術一向看不起袁紹。
袁術在仕途上也很順利,像曹操一樣先在家鄉汝南郡被舉為孝廉,因為出身好,分配到一個好工作,到尚書臺擔任尚書,後來擔任軍職,成為北軍五營之一的長水營指揮官(長水校尉)。何苗升任車騎将軍後,把空下來的河南尹一職給了袁術,之後他再次升遷,擔任更重要職務,成為準将一級的天子近衛軍指揮官(虎贲中郎将)。
荀攸字公達,出生于漢桓帝永壽三年(157年),小曹操兩歲。他是著名的穎川郡荀氏家族成員,是荀的侄子(但卻比荀大六歲)。荀攸的祖父叫荀昙,做過廣陵郡太守。史書上說荀攸外表愚鈍懦弱,內心卻機智勇敢。若幹年後,荀攸和荀都成為曹操重要的謀士。
曹操這次回京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