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十節碧血劍親情與愛情的艱難抉擇
碧血劍:親情與愛情的艱難抉擇
《碧血劍》的主線故事是明朝末年被崇祯帝冤殺的大将袁崇煥之子袁承志,為其師門華山派所救,練就一身本領後義助闖王,奪取大明江山所引起的一系列江湖恩怨。袁承志的家仇、師仇是構成推動故事發展的主要動力,他的複仇之路與天下江山的争奪交織在一起。
一、全書兩大特色
特色之一:匪味深重。
通讀全書,似乎只有袁承志所在的華山派是最為正直的名門正派,其它的或多或少都沾染了不少匪氣。
女主人公所成長的溫家堡,溫氏五老(溫方義老大 溫方達老二 溫方義老三 溫方山老四 溫方施老五),活脫脫的都是一群人面獸心的土匪之流,以打家劫舍、偷盜奸淫為主業。不僅如此,還訓育溫青青也成為一名出色的偷盜者。在偷襲夏雪宜,害其武功盡失,并且意欲向袁承志故伎重演,最後害死與他們有直接血緣關系的溫儀(老三溫方義的親生女兒),種種劣行,簡直是卑劣至極,也是滅絕人性之極致。而其中給夏雪宜毒藥的甜湯,正是由溫方義的妻子也就是溫儀的母親所遞送,可見這位老夫人可能是出自溫氏五老的脅迫,但她是知情的人,知道這樣會害了自己的女兒,害了夏雪宜,雖為婦人,也是喪盡天良。
不少幫派也都是以盜匪為主業。先是溫青青遇上的龍游幫,溫青青與龍游幫都盯上了安小慧與崔希敏護送的闖王的兩千兩黃金。最後兩家結怨,袁承志先是幫溫青青解了圍,當知道是闖王義軍的軍響,又擊敗龍游幫幫主榮彩,說服溫青青,要回兩千兩黃金。
而後,袁承志與溫青青找出金蛇郎君夏雪宜留下的藏寶圖,準備将該批黃金送往闖王軍中資助義舉,卻在山東又遇沙天廣帶領山東八寨盜匪、程青竹帶領直隸青竹幫在半路攔截。大家都是為了財寶而來。與明軍漕運官兵發生直接沖突。袁承志憑借自己卓越的武功,成功将明漕運官兵收編,并為衆匪幫匪派推舉為七省盟主。
上述這些幫派以盜匪為主業,而其實書中更有不少主角人物也有偷盜行徑。溫青青自不必去說她,她生長在溫家堡這種盜匪之家,沾染偷盜的習氣自然不少,加上她的機智聰明,在書中偷盜的本領不說第一,至少也可以排進前三了。
偷盜最為成功的,尚屬金蛇郎君夏雪宜。書中并沒有正式出現,卻是書中一位極重要之人物,故事中很多情節都始自于他。主人公袁承志的武器金蛇劍與金蛇錐均來自雲南五毒教,為何會落至夏雪宜手中,那自然是他偷來的。可以說,他利用了何紅藥對他的感情,讓何紅藥背叛了五毒教的教規,為他偷得了金蛇劍。何紅藥不曾想,最後夏雪連同《金蛇秘笈》和金蛇錐一同都偷了去。
袁承志的二師兄歸辛樹為救其幼子,也打起偷千年茯苓的主意。
總之,無論是名門正派,還是歪幫邪派,都不以偷盜為非,為恥,而似乎只有主人公袁承志,總是以強大者的姿态,化解所有因偷盜而産生的沖突,最後收服所有的偷盜者。
也許故事的背景是以明末農明起義為背景,世道混亂,道德法治敗壞,而一無所有的義軍自然是要靠偷盜為積聚軍響的。所以劫富濟貧是理所應當之舉。
特色之二:配角成名與愛情故事更精彩。
金蛇郎君在書中是個已經死去了的人物,通過其妻溫儀向袁承志和溫青青的口述中得知他從前的經過,并從何紅藥口中知悉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他其實是一個形象和故事都十分豐滿的人物。在影視劇中,通常都将他複活,來增添劇情的生動性。如TVB版的由江華出演的夏雪宜,又如新版的焦恩俊出演的夏雪宜,都是異常的豐神俊郎,顏值和演技一度蓋過了兩個男主出演的袁承志。
夏雪宜身世悲慘,因其姐姐不從被溫氏溫方祿奸殺,導致夏家全家人皆為溫家五老所殺。他一人獨活,矢志報仇。于是前往雲南五毒教偷取金蛇劍及藏寶圖。由此,與五毒教主之妹何紅藥産生一夜情。何紅藥對其傾心相戀,他卻是浪子心性,根本沒把她太放在心上,而最終導致何紅藥因愛生恨。尤其是他遇上溫柔賢淑的溫儀後,他決心放棄仇恨,與溫儀建立家庭。但卻因藏寶圖,被溫氏五老用“醉仙蜜”所害,成為武功盡失的廢人。
Advertisement
他是個多面性的人物。正邪參半,時而因仇恨變得殘酷冷血,時而又被溫儀打動,變得癡情、善良,他的個性也有些偏激,所以,這樣一個亦正亦邪的人物,較主人公袁承志的正直、忠厚的個性更有存在感。
他精彩的情感故事也是一個看點。他先遇上何紅藥,并且與她有了肌膚之親。為了她的夏郎想尋求的金蛇劍,她教他脫去全身衣物,通體擦上蛇藥,這個需要兩個人來互相塗抹。少男少女,自然一念之差,便吃上了禁果,更何況她早已愛慕他。然而,得到一切之後,夏雪宜只為複仇,卻不再來雲南。可以說何紅藥為了他是失去了許多,包括地位、榮耀,還有女子最為看重的容貌和貞潔。但他最後與溫儀結為夫婦,讓何紅藥變得瘋狂。在金庸筆下,因愛生恨,最後有些偏激瘋狂的女性不在少數。如《神雕俠侶》中的赤練仙子李莫愁,《俠客行》中的梅芳姑,不過讀來都沒有人覺得有如何紅藥般讓人恨的痛徹心骨。在一定程度上,何紅藥最後的瘋狂值得理解。她,原本是五毒教主之妹,萬妙山莊的主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夜間卻成為了五毒教的叛徒,不僅被受盡淩辱逐出教門,還要承受萬蛇噬咬,臉部肌膚盡毀。相比之下,李莫愁與梅芳姑,似乎只是被她們自己愛情的執念所困擾,而做出了系列瘋狂的舉動,她們的本身并未失去什麽。武功,地位,貞潔等等,都完好無損,她們失去的只是自己愛慕男子的移情別戀。而何紅藥,則确實是有足夠的理由來瘋狂。換作世間任何一個女子,多半都會像她這樣,好不容易找到夏郎,卻已是別的女子的丈夫。
關鍵,那個女子比自己美貌,比自己溫柔,關鍵是她早已抓住夏郎全部的心。與宮鬥劇中一貫的争寵套路相仿,何紅藥絕望了,她知道自己永遠得不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夏郎,得不到自己為之付出所有的男人。得不到的,只有把他毀掉,讓別的女人也別想得到。她開始付諸複仇的變态行動。客觀地說,何紅藥是一個不幸的女人。她的心中充滿了恨,而這種恨是有源頭的。
夏雪宜第二個女人,便是溫宜。是他越過溫家圍牆,從秋千上擄過的仇家溫氏女子。溫宜,如她的名字一般,溫柔賢淑,性情宜人。當面對一個善良、純潔、天真、美麗、溫柔的女人之時,夏雪宜也漸漸顯示出他善良多情的本性。原本是夏雪宜搶劫過來的溫宜,想盡辦法要折磨侮辱的對象,他竟有些憐惜,進而愛憐起來,相處時間長了兩個人竟互相産生了情愛。想來是,夏雪宜長得夠帥吧,所以長時間相處,溫宜竟不覺得他是個殺人的魔頭,反而覺得他身世可憐。他悲慘的身世也都是自己父親和另一個伯父叔父一手造成的,所以,她應該彌補他,應該為那些不堪的長輩還債。而溫宜也一定是非常的柔美,原本她就涉世未深,單純可愛,讓夏雪宜有種想永遠保護她,永遠陪伴她的沖動。原本分外仇恨的兩個人,慢慢相敬如賓,互生情愫,最後瞞着溫家長輩,芙蓉帳暖,還生下了溫青青。為了溫宜,夏雪宜竟然願意放下自己十幾年的仇恨,只原和溫宜相依相守,做他們溫家人的女婿。不得不說,愛情的力量真的偉大。
夏雪宜的兩段情,都有些驚世駭俗。他與何紅藥的第一段,較李莫愁與陸展元更甚,李莫愁傾心于陸展元,但至少留有處子之身,這一點上,陸展元當然是個正人君子。而夏雪宜則認為他與何紅藥,算不上兩情相悅,不過是你情我願。只是何紅藥不是這麽想的。于是,由愛生恨成了一瞬間的事。他與溫宜的第二段,明知是仇家的女兒,是自己要殺的人,但自己還是忍不住愛上了,也是非常有看點的。只可惜,夏雪宜是個配角,所以很多都是一筆帶過。但不可否認,他是一個非常有魅力的人物。
他的這種魅力應該比袁承志更甚。
袁承志的報仇之路很簡單,他前期有他父親的部屬,帶他去華山請神劍軒轅穆人清處習武。機緣巧合之下,他又學得金蛇郎君的秘笈和劍法,又得木桑道人指點,可謂是年紀輕輕,得衆多高人指點,技藝自然非凡。他靠着自己的這些技藝,一路升級打怪,最後被推舉為七省盟主。
袁承志的情感之路也很簡單。安小慧是與他青梅竹馬長大的,兩個人沒有情感交集。他長大後第一個遇見的女子,便是他後來的妻子溫青青。遇上溫青青,不知道應該說是他的幸運還是他的不幸,真的很難說。總之,溫青青就是的大醋壇子,只要是在袁承志身邊出現過的女人,她第一直覺就是都要怼得袁承志對她們沒有想法。有那麽些河東獅吼的味道。再後來,他救了焦宛兒與她的父親,為焦宛兒傾慕。不過,很快,在溫青青的軟硬兼施之下,宛兒主動退出這場戰争。接着,他遇上了長平公主朱阿九。阿九既是他心中的白月光,也是他胸前的朱紗痣。不過,與他終是有緣無分。
二、全書的留白
通讀全書,感覺作者仍留下兩點餘白,似乎沒有說不清楚。
1.故事似乎還沒有結局。
碧血劍的故事,是牽扯政治權力,圍繞政治角逐最多的一部小說。小說發生的環境為明末,先後出現三個政權。第一個是明王朝政權。在故事初始時,主角的父親袁崇煥為明朝兵部大将,為鎮守遼東鞠躬盡粹,不幸被疑慮心極重的崇祯以叛國罪淩遲。男主角長大後,立志為父報仇,與明王朝進行對立,加入闖王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隊伍。李自成的大順即為該書中第二個政權。第三個政權,是清廷的皇太極、多爾衮的女真政權。
袁承志加入闖王陣營後,為闖王大順政權的建立立下赫赫功績。但闖王軍隊進入北京城稱王後,農民起義的領袖們迅速被腐化。加之袁承志的義兄李岩被害後,他對闖王漸感失望。期間,他又親眼目睹清王朝皇太極、多爾衮的治國韬略,覺得無論是明王朝的崇祯,還是闖王自身,能力、才幹都無法與他們相比。
崇祯受皇太極的反間計,錯殺袁父,因此,明朝也好,清廷也好,都是袁承志的殺父仇人。而自己投身效力的闖王軍又是腐敗不堪,闖王自己也是親小人,遠賢人,可以說,越到後期,袁承志越是心灰意冷。
書中最後說是,他們“不降鞑子、不投朝廷、不跟闖王”,所以選擇去海外開辟一片新的天地。彼時,張朝唐母國渤泥國左近大海中的一座島嶼,為紅毛國海盜盤踞。袁承志覺得大明國既然已被清庭所占據,倒不如去将紅毛海盜驅走,去這海島做化之之民。根據明末清初的時間來算,正值西方中世紀結束啓蒙運動開始後,各國航海、科技、地理等技術迅速發展,民衆也迅速開化,以最先成為海盜者的西班牙、葡萄牙為先例,而紅毛海盜極有可能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或是荷蘭的殖民者。
因此,袁承志率領的衆人,最後是如何驅除紅毛海盜,最後又是否有再回足過中原,都不得而知。碧血劍的故事,并沒有個結局。
2.碧血二字真義并未反映。
“碧血”二字出自《莊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典故是說周敬王時大臣劉文公的所屬大夫苌弘,因忠于劉氏,在蜀被人所殺。他的血三年後化為碧玉。意思是為忠誠和正義事業而流的血。
全書中能定義為碧血的,只能算是袁承志的父親袁崇煥了。袁崇煥一生忠于明王朝,為國為民,盡忠盡責。在《碧血劍》完本後續,作者也專門對袁崇煥作了傳記敘述。應該說,袁崇煥的軍事天才、歷史功績與抗金行動不亞于岳飛。
而主人公袁承志,與他父親相像的只是一腔救國救民于水火之中的熱血。但顯然,他沒有可忠于的對象。他當然不會忠于明朝廷,更不會忠于後來的清廷,目睹闖王腐敗,曾經心中闖王神聖的形象也跌落萬丈。最後的選擇,只有遠赴海外,去尋求心中的淨土。
因此,“碧血”二字用于此書,似乎有些不合題意。也許“赤血劍”(赤子之心)更符合故事的內含。抑或者該書的原名《金蛇劍》,與書中大意也比較條例貼切的。
三、主人公的愛情故事
主人公袁承志先後一共遇上四位紅粉知已,按先後順序分別為安小慧、溫青青、焦宛兒與阿九。後三位與之分別有情感牽扯,都對袁承志情有獨鐘。應該說,袁相公的豔福還是非常不淺的。
1.溫青青
在衆多的女主角中,溫青青可以說是最真實的一位。她是金蛇郎君夏雪宜與溫儀的女兒,浙江石梁地區棋仙派的門人,深得溫家五老指點,其絕技雷震劍法練得出神入化。她剛出走江湖時,常以男裝示人,俊秀異常,女裝的她則外貌秀麗,人皆稱美、嬌媚可人,天真可愛。她為人聰明靈悟,愛恨分明,活潑樂觀,心地單純,與其它衆多女主不同的是,她愛吃醋耍小脾氣的性子也是到了極點。
所以,她就是《紅樓夢》中林黛玉的藍本。林黛玉多愁善感、猜疑善妒、易哭、愛使小性兒。溫青青也是這般。而林黛玉常常自卑、自憐、生氣時說話刻薄,青青日常也極為相似。因為吃醋,青青甚至說了一句與林黛玉同樣對白。黛玉因湘雲與寶玉争吵,氣道:“他原是公侯的小姐,我原是貧民的丫頭。”袁承志救了阿九回宅中養傷躲敵,青青一氣出走,留的紙條上面便是說:“既有金枝玉葉,何必要我尋常百姓。”
與林黛玉相似,溫青青對情感也毫不掩飾。袁承志伸手相幫,她便感激鐘情,一心信賴,一心對他好,向他吐露身世,不管旁人冷言冷語,一幅天真模樣。所以,讓袁承志也毫無顧忌地喜歡上她。
與林黛玉不同的是,林妹妹是百分百的柔弱姿态,常年多病容,行動弱柳扶風,而青青則完全不一樣。她以偷盜出名,身懷絕技,看上去像個俊秀文雅的公子,出手時卻是個狠辣得教人吃驚的獨腳大盜。所以,她絕對是個可以闖蕩江湖的人。在後面,袁承志反明大業時,也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這是林妹妹所無法媲美的。
2.焦宛兒
她是金龍幫主焦公禮的大女兒。焦父焦公禮遇難身亡,焦宛兒雖為弱女子,但她卻很有主見和擔當,精明幹練,做事周到。尋訪到仇人的蹤跡,她并沒有輕舉妄動,而是安排好了之後,再來請袁承志一行人為其主持公道。她辦事極為周到,應對得體,很值得欣賞。
書中說她容貌甚美,哭時梨花帶雨,嬌楚可憐,不過在容貌上還是遜阿九和溫青青幾分的。但她依然得到袁承志很多的好感,這也是讓溫青青吃醋的原因。
冰雪聰明的焦宛兒也非常清楚這一點,她并沒有勇于争取,只是更加注意和避嫌,退居幕後。當袁承志從何紅藥手中救出溫青青,溫青青卻大發脾氣,當着焦宛兒的面鬧了起來。焦宛兒冰雪聰明,心思細膩,怎麽可能聽不出溫青青指桑罵槐的疑心?她馬上找來了師兄羅立如,當着溫青青的面,要求袁承志作主将自己許配給羅師哥。雖說焦宛兒敬重師兄的為人,也知道師兄對自己的暗戀,嫁給師兄說得過去,但這樣做擺明了是委屈自己。如此通情達理,以大局為重,這樣的好姑娘實在是很難得。
和溫青青相比,焦宛兒其實要可愛得多。
3.阿九
她的真實身份是大明崇祯皇帝之女,明朝長平公主。在江湖中以青竹幫幫主程青竹的女徒弟自居。
她是《碧血劍》中最為美麗的女子。金庸曾用“容色絕麗”、“美貌絕倫”、“清麗絕倫”、“明豔無倫”、“秀麗無倫”等頂級詞彙來形容阿九,足見阿九之美。她的出場是這樣描寫的,神态天真,雙頰暈紅,膚色白膩,一雙眼燦然晶亮,年紀雖幼,卻是容色清麗,氣度高雅,當真比畫兒裏摘下來的人還要好看,想不到盜夥之中,竟會有如此明珠美玉一般俊極無俦的人品。就連自負美貌的溫青青,見到她也有幾分黯然失色。加上她出身帝皇之家,神态天真,氣度高雅,自幼兒頤指氣使慣了的,神色間自然而然有股尊貴氣度。
在袁承志看來,阿九與焦宛兒同樣可愛,但以容貌論,阿九勝宛兒十倍。青青向來自負美貌,相形之下,自覺頗有不足。可見阿九之美。
而何鐵手則是見了阿九後,對袁承志只覺得“世上既有了阿九這般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我就一心一意只做你徒弟了”。可見,阿九的美,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袁承志自然是喜歡阿九的。書中說袁承志在阿九面前,“阿九微微一笑,輕輕一語,自己便回味無窮,高興上半天,倘若能有十天半月的相聚,真想不出自己會過得如何快活,更不用說終身相依,永不分離了。”最後,袁承志遙望藏邊,心裏唯一割舍不下的,便是阿九。
阿九對袁承志也一一往情深。她一個人在紫禁城寧壽宮念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足見思念之深。
兩人情深,卻終是緣淺。
四、艱難的抉擇
1.三個女子,孰優孰重?
溫青青、焦宛兒與阿九,三個女孩都愛上主人公袁承志。袁承志有如張無忌,人忠厚樸實,長相也算不得太出衆,卻是遇上幾個愛慕她至深的紅顏知己。與是,如何選擇成了最大的難題。
三者之間,焦宛兒是最先退出的一位,她知道溫青青愛吃醋的性格,也明白袁承志對溫青青的情誼始終比對自己更深幾分,考慮大局起見,特別是不想讓袁承志為難,她主動嫁給愛慕她已久卻斷了一臂的師兄羅立如。當溫青青明白她的用意而向她道歉時,焦宛兒忍不住泣然淚下,這真實的眼淚,把一切難以言說的秘密都暴露無遺。
對宛兒的退出,袁承志是默許的态度,他在行動上或是在心理上,都沒有想挽回的意圖。畢竟他對焦宛兒是欣賞的态度更多。但對阿九則不一樣。
他對阿九的感情是真愛,沒有半點參假。即便在溫青青面前,他也只能反語地說她美。有一段寫溫青青調侃袁承志。青青笑道:“想這個小姑娘當真“美之極矣,美得不像是人”,你說她美不美?”袁承志知她很小性兒,如說阿九美,定要不高興,【說阿九不美吧,又是明明撒謊】,既違良心,她也不信,只得笑道:“美的不像是人,像女鬼嗎?”青青道:“【你心裏明明想說她像仙女】,偏又不說。”
慢慢地,青青發現阿九對袁承志也動了情,她開始按捺不住了,她直接質問袁承志,“那你為什麽見了那個阿九,兩人都含情脈脈的,你瞧着她,她瞧着你,恨不得永不分離才好!【你愛瞧她,因為她美,我也愛瞧】,倒不怪你。那她幹嗎老是瞧你啊,你挺英俊麽?”
青青本來就是個醋壇子,自見袁承志把阿九抱回家裏,越想越是不對,阿九的容貌美麗,己所不及,何況她是公主,自己卻是個來歷不明的私生女,跟她天差地遠,袁承志自是非移情別愛不可。
于是,她便留下張字條,一個人帶着母親溫儀的骨灰自己去了華山。這一招以退為進,對于忠厚樸實的袁承志自然是奏效的。袁承志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他認識溫青青要早于阿九,并早已許下同生共死之約。而溫儀死前,他也是立下誓言,承諾要照顧她一生一世。但現在出現了一個阿九,他卻移情別戀。細細想來,自然是不應該。
最後,他給了溫青青妻子的名份,在與玉真子動手時,讓何鐵手照顧好“師娘”。何鐵手倒是打趣,直問是照顧哪個“師娘”,因為現場阿九也在,并且也受了斷臂之傷。而局外人當然明白,袁承志口中的師娘自然是對溫青青的稱呼。
2.選擇溫青青是必然的
三個女子之中,論美貌,阿九自是第一,無其它女子可與之媲美。論才智,個人覺得焦宛兒與溫青青平分秋色。而宛兒最為穩重,能平衡大局。書中對阿九的才智着墨不多,倒難以評判。論貴氣,亦是阿九身份最為貴重。她是明帝崇祯的女兒,長平公主。金枝玉葉,尊貴無雙。但最終,主人公袁承志仍然選擇溫青青,對阿九只能遙望。随着時間的推移,袁承志再也沒回過中原尋找阿九,那時的阿九也不再是阿九,而是九難師太,她是真的遁入空門。
袁承志的性格與張無忌有些相像,寧可委屈了自己,也不願意累及他人。在感情上,也同樣有些拖泥帶水。不過不同的是,張無忌的紅顏知己中,是最後認識的趙敏。在認識趙敏之前,他與表妹阿蛛也有婚約在先,認識趙敏後,他與周芷若也有婚約。但最後,全被趙敏攪黃了。
但為何偏偏溫青青能堅持到袁承志的最後呢?選擇溫青青是必然的。
首先,溫青青先入為主,她是袁承志行走江湖最早遇上的一位紅粉知己,占了先機。青青性情率真,情感表達更是直接。有一段,兩人其實相識未久,她以為袁承志受重傷快死了,直接緊緊地抱住他,叫道:“大哥,大哥,你不能死呀。沒有了你,我也活不成了。”而袁承志“只覺她吹氣如蘭,軟綿綿的身體偎依着自己,不禁一陣神魂颠倒”。袁承志也禁不起心中的愛戀,與溫青青較早便立下“執子之手,攜手一生”的承諾。
而袁承志與青青之父夏雪宜之間的特殊的緣分,也是一個原因。書中的夏雪宜在袁承志出場時早已死去,只是留下金蛇劍、金蛇錐、秘笈及藏寶圖。但部分影視劇中,喜歡将夏雪宜還原為真實存活的人物,并成為在袁崇煥遭滅門時救下袁承志的恩人。如此一來,夏雪宜自然是成為袁承志的恩師。袁承志對溫青青情分上不免要多一分親昵。
溫儀臨終的托付,也成為袁承志情感道德的枷鎖。青青的身世可憐,她與母親溫儀寄于溫家籬下,她不願意為欺侮,所以常常強出頭。她知道自己那幾個爺爺的惡毒本性。所以,從小到大,她只有母親一個人的疼愛。而袁承志帶着夏雪宜的遺囑來石梁溫家找到溫儀,并将夏雪宜去世的消息帶給她時,溫儀聽後,死意已決。她生下青青,寄居于溫家,盼了這麽多年,就是想盼着夏雪宜能回溫家将她們母女接走,過上他們的幸福生活。然而,夏雪宜已逝,只要青青有一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她便想追随夏而去。最後,她将青青托付給袁承志。此時的袁承志,還未識得阿九,心中只有青青,自然是無可推脫。但這份臨終托付在日後情感抉擇中,卻是一沉甸甸的份量。
其次,阿九的身世注定了阿九的不幸。公主的身份,帶給她的,不是幸運,卻是悲哀。奈何身在帝王家?還不如平民百姓,有那一份自由自在。盛世公主尚不能左右自己的未來,更何況亡國公主?阿九是明朝最後的一位公主,而袁承志只是一介平民,身份上當然不匹配。最重要的還有一點,袁父是被崇祯所殺,袁承志矢志推翻明朝統治,也是為父報仇之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雖然小說中,她與袁承志也從沒因為父仇的關系而有過真正的對立。若是與阿九真的在一起了,如何面對已入黃泉的父親,也是個難題。她雖然美貌無雙,可相遇之前,他的心裏已經另有其人。懷着國恨家仇,感情失意,她最後選擇了出家。
阿九自身強烈的責任感也是種負擔。雖是公主,但卻與幽居深宮的公主不同,她一生下來,欽天監正給她算命,說她要是在皇宮裏嬌生慣養,必定夭折,因此崇祯才許她到外面亂闖,更學了一身好武功。她是皇家貴胄,又因有江湖經歷而對世道有所了解,至少比其父要清醒。明朝末年,內憂外患,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四起造反,外敵又鐵騎铮铮,大有氣吞山河之勢,大明江山搖搖欲墜,無人能拯救。她常将宮裏的金銀拿出去救濟受苦的百姓,但這無疑是杯水車薪。誰說公主想要什麽就有什麽?亂世流民想要的是安定與溫飽,當朝公主亦沒在安逸的生活中軟化,站得越高責任越大,可能力卻是有限。
雖然年紀輕輕,但已經不是天真浪漫的小女孩,父親永遠緊鎖的眉宇,整個帝國無邊的呻吟,在她的心上,刻着悲哀的烙印。她想改變這一切,但小小女子,無力回天。可以想象,她在向崇祯進言的時候,懷着怎樣的憂思,她知道父親剛愎自用,受奸人蒙蔽,知道所謂流寇就是百姓,只要有飯吃,日子過得下去,流寇就變成了好百姓,否則好百姓也給逼成了流寇,帝王不能把所有百姓都殺光。可又有何用?“‘人人都反我,連我的親生女兒也反我!’”崇祯一席話,讓憂國憂民的九公主,再也不能多言。 國之将亡之時,身為公主是最大的不幸。
其次,袁承志在愛情與親情中,最後仍然是選擇了親情。所以,他還是堅守初衷,選擇溫青青。從一開始的“青弟”,即使後面知道青弟是個女兒身,他仍然習慣了稱呼她青弟。所以,他對她的照顧,是種責任,是種義務。加上夏雪宜的師徒之情,以及在她母親臨終之前答應溫宜的托付,他自是要遵守承諾,照顧青青一生一世。因此,他對青青在愛情與親情中,也許親情的情分更重幾分。
袁承志帶着溫青青等人,前往了海外,最後終是再也沒有回過中原。也許正是應了那句話,一個人一生中,會遇到兩個人,最後一個在心上,另一個在天邊。
阿九只能是天邊的那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