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安利希望小學
淩彥開始琢磨這位知不知曉情況了。不過考慮到皇帝眼線的多樣性,他選擇了實話實說:“實話說,條件自然不佳。那屋子原先建的也算體面,可是孩子一多久顯得狹隘了,再一就是照顧的人不盡心……不過這也有情可原,畢竟是吃公糧的,比不上父母親人。”
他敏感地避開了那些他不該知道的,沒想到皇帝卻冷哼一聲,坦誠到底:“你不說,朕也知道,朕也是待過的,若是沒有朕催着,那屋子比現在還不堪呢!”
他一轉眼,又沉下臉,幾分無奈蓄勢待發。“沒錢,朕有什麽辦法?”
皇帝白皙的手往桌上一按,修長的手指一下一下叩着桌面。“就算是僅有的那點錢,也得分個輕重緩急。”
淩彥明白,軍饷開銷,赈災錢糧,官員俸祿,這都是重,是急,至少,都排在建慈善堂前頭。
淩彥也不敢太過莽撞地提意見,只能含含糊糊旁敲側擊:“那如果說,花別人的錢呢?”
“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名利來往,出別人的錢。”他輕笑一聲,似乎驀然驚醒一般,“哦?沒想到寧家的男兒也懂得憂國憂民。”
這短暫的融洽果然沒有持續多久。明知道兩人是互不信任的,淩彥還是為這話深深吐出一口郁氣。但,即便如此,淩彥也還要為自己再争取一點。
“臣想着別的不說,管束一下這些人卻是可行的,臣,左右也無事,若能為陛下分憂,四處巡視……”
“你願意去便去吧。”皇帝起身,“你原本也有腰牌,出入自由。”
淩彥連忙謝恩,送他出去。
【怎麽樣淩老師?】
【他倒是有心,我看也不是沒有機會。只是他現在還不信任我,這就沒有辦法了。】淩彥解開外袍。信任這種東西,畢竟不能一蹴而就。
【那淩老師煩他麽?】系統小心翼翼地問。
淩彥反而被他問得笑了。【沒什麽,這不是正常的麽?他是皇帝啊,要是随随便便就信了我,我倒是要懷疑他的智商了。】
有了皇帝的支持,淩彥就更放心大膽地四處轉悠,從各縣慈善堂到蒙學國子監,無一例外,廣泛考察本朝的教育機構。他是皇帝冊封的正妃,雖然這個身份說起來讓人頭禿,但畢竟等同一品侯爵,還是比較能拿出手的。
淩彥四下轉悠,也沒忘了出具調查報告。經過前兩個世界,他對于寫毛筆字這件事已經得心應手。而且他心細如發,能注意到很多細節,譬如衛生條件如何,是否寬敞明亮,飲食條件又如何。他一一列表詳細記錄,然後借機呈交給皇帝。
寧家又來信了,淩彥興趣乏乏地翻看,無非是譴責他幾過家門而不入。淩彥哼哼地想,要是入,他沒準早就涼透了。不過淩彥一向不把事做絕,所以也只是回信安撫了一番。讓他感興趣的是寧父隐隐提及朝中有提起通商的事。
以商賈之財,修個希望小學,絕對不是問題。
除此之外,剩下的生活就只剩享受了。
淩彥在古代待得久了,飲食也漸漸适應,反正調味靠湯羹,就喝湯好了。宮裏的條件又沒的說,皇帝不去後宮,沒有令他擔憂的侍寝問題,整體就是在享受生活。
後宮毫無動靜,淩彥不急,甚至樂見其成,其他的三個姑娘可等不了了。萬妃是其中之一。淩彥為了避嫌很少出門,但是偶爾去禦花園,十回有九回看見萬妃守在涼亭中等皇上路過,或是她身邊的宮女往書房跑。
不光是後宮,前朝也看不慣皇帝這樣不近女色。紛紛上書勸谏,淩彥聽許妃說起的時候,笑得打嗝。皇帝被催着去後宮,又不想見那些女子,算起來到淩彥宮裏的次數卻是最多的。
淩彥乖乖學了禮儀,只有在朝服朝冠的重要場合才需要下跪叩拜,總算免除了這個他最不喜歡的過程。
“寧妃的折子寫的倒是別致。”皇帝從他手上接過奏折,先說了這麽一句喜怒莫辨的話。
淩彥答:“回陛下,臣從前沒有入仕,也不曾學過格式,只是圖個記錄方便,有失禮之處,還請陛下恕罪。”
失禮總比引起懷疑的好。寧家一個不受重視又還沒入仕的庶子,不會寫奏折才是正常的。
皇帝果然一勾嘴角,翻開紙張,“你這畫的表格,是什麽意思?”
淩彥老老實實地回答:“是按照各項打的分數,各項根據重要性的權重不同。”淩彥這種彙報的經驗非常豐富了,條分縷析一項項列出來打分,最後把幾個縣的結果并排列出來,最後還附加一個折線圖,看上去一目了然。
皇帝看得一目了然,眼睛在最後的圖形上一掃,心中也很快有了分辨。“好得很!沒人管,就各個只顧着應付差事了。”
淩彥沒說話。
“怎麽,寧卿沒什麽想說的嗎?”
稱呼從寧妃變成了寧卿,一字之差卻順耳了很多。淩彥笑道:“臣也想不出什麽辦法,只是,錢還是重中之重。國庫無法負擔,那就找能負擔的人。”
“你是說商人。”皇帝的反應很快。
淩彥贊許地點頭。“人為利死,如何讓這些商人心甘情願地慷慨解囊,想必英明如陛下,法子自然比我多。”
“你這話說了等于沒說。”皇帝不滿地背過手哼了一聲。
“臣的确有些想法。”淩彥不把對方的語氣當回事,不緊不慢地說道,“臣提議,把慈善堂改為蒙學館,讓這些孩子能夠識字。”
皇帝蜷起擱在桌上的手指,不自覺地皺起眉。“你說讓他們也學讀書寫字?”
“陛下,”淩彥耐心地勸,“當然不是讓他們個個都去讀聖賢書。而是能識字寫字,不做睜眼瞎。即便是做佃戶,倘若識文斷字,也大有好處。何況做買賣要記賬,”他險些把降低文盲率,提高綜合人口學歷這種話都脫口而出了。
“這些孤兒沒有田地,沒有本錢,不能做農民或者做生意。如果能夠學得一技之長,去做夥計自然是最好的。畢竟朝廷有錢,也不能養他們一輩子。但是一旦他們識字,出路還不好找嗎?”
“況且這蒙館開起來了,不單單收留這些孩子,那些上不起普通蒙館的佃戶、樂工的弟子都可以送去讀書認字,也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有天分的自然可以進一步讀四書五經考科舉,也能為朝廷選出更多人才。”
淩彥不遺餘力的畫大餅,皇帝卻沒那麽容易上當。“你說了這麽多好處,還是要有錢。說到底,還是沒有提錢從哪兒來。”
“什麽能打動商戶,您,肯定比我清楚。”淩彥打定主意提高商人地位這句話不能從自己嘴裏說出來。這話一出,誰敢保證不會傳出去。後宮不能幹政了,他就算是個男兒身,這也是後宮。何況他可不想把前朝的腥風血雨引到自己身上。
皇帝明顯是上一次就想到了,只是當時不願多說,這次卻淡淡開口:“有人好錢,有人好權,有了錢的自然做夢都想要權。”
“到未必是權,可能是更多的錢。”
“商人之子不可科舉,這是祖制。”皇帝說着嚴肅的話,語氣并不重。“朕一時片刻,也難以扭轉民間風氣。”
淩彥一笑。“敢問宮中吃用,可有指定哪一家商鋪?”
“這……都是交給內務府采買,朕委實不知。”皇帝收到淩彥的提醒,手掌迅速拍了一下桌子,“你是說,哪一戶商戶願意修蒙館,朕就指定他們為……”
“可選貢獻突出者為皇商,皇商者,仍是商,然而冠以一個“皇”字,民間風評想來大不同。只要能為他們賺來更多的錢,讓他們把一部分紅利交給朝廷,不,把一部分紅利拿出來做些好事,又有何不可呢?”
“對,錢不是直接拿給朝廷的,那些言官也不好說什麽。”皇帝十分上到,淩彥一改口,他就明白了淩彥的意思。
“朝廷不經手銀錢,但是要派人監督。”
皇帝拊掌,“那是自然,不能又讓他們小人鑽了空子!”
“何況不管是建慈善堂,還是傳播聖人教化都是好事,這種好事,商戶都帶頭出錢了,那朝中大員,豈能不表現一下?”
……
淩彥侃侃而談,皇帝難得耐心,聽到有些荒謬處也只是皺眉,并未打斷,盡興時兩人相視一笑,默契十足。
從上一回消除惡感,到現在交談甚歡,淩彥心中也生出了諸多感慨。
淩彥的長篇大論告一段落後,兩人都沒有急于開始另一個話題,而是都享受着這片刻沉默,消化剛才的交談。
“陛下……”
“嗯?”淩彥剛開了個頭,皇帝就挑眉應了一聲,似乎不經意地說:“你這些日子都沒有回家看看,寧大人恐怕一直惦記着你呢,得空也回去看看。”
淩彥懵了。他為了避嫌,連封信都沒往回傳,見仆人也是光明正大當着宮女的面,如今皇帝要把他往家趕,這是什麽情況?
非逼他……回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