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管仲改革、晉文公的內政建設、楚莊王的內政建設、吳王阖闾的改革
第49章 管仲改革、晉文公的內政建設、楚莊王的內政建設、吳王阖闾的改革
【下列選項中沒有利用“看得見的手”在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措施是
A.常平法
B.考成法
C.五均六筦
D.平籴法】
漢, 高祖九年(前198)。
劉邦翹了翹腳,看着題目有些疑惑,伸出手掌正反看了看, 看不見的手?什麽玩意兒?
漢,征和二年(前91)。
同姓劉,作為劉邦的直屬後代, 劉徹就有些腦洞大開了。
什麽手會讓人看不見呢?豈不是仙人之手?
新,始建國元年(9)。
王莽對此期待了很久,幾個月前他得願以償登上皇位,天幕就出現了,他認為這是上天給他的獎勵, 更何況那道白光使他的身體變好了許多,他更加認定天幕乃上天所賜, 哪怕天幕說起了東漢, 他也認為這是天幕對他的警醒, 連忙派人把劉秀給殺了,劉邦的九世孫, 花點功夫還是能找到的。
天幕中顯示的雖然是後世之人,但後世之人顯然并不知道他們的互動出現在新朝, 這股跨越時空的力量和白光一樣必定是上天所為。後世之人的時空中天命在劉秀, 得到劉秀被賜死的确切信息後,王莽心裏的大石完完整整落了下來, 現在他可以驕傲的說:天命在我!
唐, 建中元年(780)。
此時的劉晏年過花甲, 正是容易遇到死劫的八八之齡, 但劉晏素來不信這個,還琢磨着怎麽為國庫多弄些錢, 就聽到了選項中的常平法。
劉晏有些疲憊,想必之後會有許多同僚拜訪,他不是很想應付那些人。
宋,熙寧四年(1071)。
王安石有些失望,常平法、五均六筦、平籴法分別出自唐朝劉晏、僞朝王莽、魏國李悝,都是他曾經數日研讀的方法,可惜題目中沒有他變法中的措施出現。
不過王安石很快調整了心态,既然此題說的是財政,按照東方小娘子的習慣,遲早會說到他變法中的內容,前一道題已經說了教育和科舉,湊一湊便能把他改革中的措施給點評個遍。
查漏補缺,有什麽比後世之人的點評更加直接的呢?更何況王安石敏銳的察覺到天幕中大多數時候還是相當客觀的,也不知那幕後有多少人,時不時會有吵架拌嘴的,從多個角度理解便好了。
明,萬歷十年(1582)。
張居正在一心二用處理政務,聽到考成法也忍不住擡起頭看向手腕處的小小天幕。
明,萬歷三十年(1602)。
朱翊鈞聞言也被吸引了注意力,考成法啊,天幕的聲音使他從久遠的記憶中挖掘出這個詞,時間過得真快,老師走了二十年了……
【哦吼,這道題是關于變法與改革的,題目不難,這道題不适合用排除法,直接選反而比較簡單,都不用蒙的,那不就選B嗎?其他選項太偏了,我第一遍做題的時候這道題倒是做對了,但是正确選項外的其他三個選項我都不知道從哪兒摳出來的,這道題應該是幾年前XX學校自招出的題,那個學校喜歡出一些偏的知識點,就像這個,但只要好好複習的難度不大,因為正确選項不偏呀,而且其他選項也都在考綱內,不會做,那純粹是沒好好學。】
[感覺巴掌厚厚的糊在了我的臉上,別提了,當年考生]
[小辰一說感覺不是很難的樣子啊]
[聽說這道題正确率73%,整體難度确實不算大]
[……更傷心了,我就是那27%做錯的]
宋,熙寧四年(1071)。
王安石有點高興,既然是關于變法與改革的,那麽他的變法一定會占有一席之地,他十分期待天幕的講解。天幕說他的變法失敗了,簡單從各方面總結了一下失敗原因,但身在局中,還是覺得有些東西擋在眼前,和變法成功隔着老大一層。
【現在很流行這種多學科結合的題,做這道題的前提要知道什麽是“看得見的手”,當然問這個有點兒侮辱我們考研人的智商,政治要考呀,這基礎知識都不會,政治是打算考零分還是咋的——不對,好像考研不考來着,高中經濟生活的知識,我剛複習政治的時候參照着高中課本來着,買來的政治教輔還是新的呢,有些搞混了。不管不管,反正我們知道“看不見的手”是市場,“看得見的手”是政府就行了,很好記的,這道題一點兒都不難,正确選項B是官員考核,和經濟真心關系不大,不能用排除法但能用找不同,如果正确選項和經濟緊密相關,難度就一下子上去了】
[喚醒我沉睡中的記憶]
[我記得高中選修課本上有十個改革變法來着,但是我真不記得我學過這些東西了]
[有的有的,國外國內都有]
[《歷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這名兒起的老文藝了,反正沒忘掉。]
[歷史師範生,新鮮的,梭倫改革、商鞅變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宗教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戊戌變法]
[古今中外好幾個,前面提到的是考點,我記得還有一個穆罕默德·阿裏改革和羅斯福新政]
[羅斯福新政不是必修裏的嗎?]
[張居正呢?怎麽不提他?]
[好像也是必修裏的]
[時間太久遠了,想不起來了]
[不知道這個題是哪個學校出的]
[小辰用的考研軟件上面的題不知道都哪兒來的]
唐,建中元年(780)。
劉晏作為格外有天賦的財政人員,非常輕易理解了這兩雙“手”,覺得後世總結得格外精妙與有趣,将二者之間的區別簡單明了地說了出來。
宋,熙寧四年(1071)。
王安石掃了一眼,嚯,好多變法與改革,那個穆罕默德一看就是番邦人的,更別說帶國家名的,有些不大能看出來,比如那個羅斯福和梭倫,還有那個宗教改革,也許是後世的,王安石有些好奇。
【我對改革選修書只有一點點印象,畢竟理科生嘛,羨慕現在的新高考,雖然好多學校都是只開放了幾種組合,但也多了好幾種選擇嘛。我當時都分科了,就差一個學業水平測試,我們省的學業水平測試老簡單了,就算比較喜歡歷史,重點還是高考呀,我高考又不考歷史,課本發下來後就當故事書看過,畢竟歷史嘛,誰不喜歡故事呢?】
[我們這兒叫做會考,據說類比會試]
[這含金量可比不上古代的會試]
[我們也叫會考]
[我好像沒聽說過這東西]
[我們有自招考試]
[基礎水平學業測試?好像是叫這個名兒來着]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守仁點點頭,他也很喜歡看歷史故事,超級想像游俠一般執劍走天涯,但他爹擺在門口的擀面杖可不是鬧着玩兒的。
他爹治的是《禮記》,考了個狀元,他這個做兒子的只能跟着爹學《禮記》,《禮記》真沒什麽意思,但他爹不會讓他治《春秋》的,《春秋》難治,五經魁首中治《春秋》很難排在頭名,少有格外出彩的,科舉十分不占優勢。
【反正四書五經我最喜歡的是《春秋》,當然,是帶解析的那種,許多故事都很奇葩有趣。比如“上烝下報[2]”的來源,故事有點長,我就不詳細說了,“烝”是蒸雞蛋的“蒸”去掉草字頭,“報”就是報紙的“報”,“上烝下報”,感興趣的可以搜一下,比李治和武則天、李隆基和楊玉環更炸裂。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個被起名難産的鄭寤生,小時候真的不理解怎麽會有當媽的給孩子起這名兒,後來知道了難産和産後抑郁等等一系列懷孕生産的事情我就開始恐婚恐育了,就像理解章魚哥一樣——也不能這麽說,畢竟鄭寤生他娘感覺真不是什麽好人,反正看待這件事比小時候客觀了許多。[1]】
[哇哦,果然炸裂]
[這麽快?]
[打眼一掃兒,哇偶,居然還可以這樣]
[哪樣啊?]
[就這樣再那樣然後這樣]
[說了等于沒說]
[果然現實比小說更離譜]
[啧啧啧啧這個成語真沒有下限]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守仁很是放松,他也很喜歡《春秋》,東方辰一說“上烝下報”,他就想起來出處,忍不住笑出聲,得了親爹一個瞪視。
王華作為典型的明朝讀書人,對天幕中的很多看法都不能茍同,比如東方辰恐婚恐育這件事,作為女子,生兒育女是他們的本分。但他無法與天幕溝通,不能将他的想法說給東方辰聽,不然東方辰肯定會罵他。
【好啦好啦不說閑話啦,題幹分析完了,我們再來看一下選項,只簡單說一下,詳細的等講到具體的變革措施時再說。首先看選項A常平法,這個是唐朝劉晏理財的手段之一,大家可能對劉晏不太熟,這個是應該的,因為高中不考,說實話我也是拿到考研教材背到這一塊兒的時候才知道有這麽個人,但是這一塊兒還挺重要的,劉晏是個很棒的財政人才,我們待會兒說唐朝的時候再仔細說他。再來看B選項,這個就是這道題的正确答案,張居正改革裏很出名的一項措施,除了一條鞭法就是它,用于考核官員的,真的和經濟沒太大聯系。[1]】
唐,寶應元年(762)。
尚且算是年輕但也不是很年輕的劉晏挑了挑眉,天幕說的會是他嗎?有點期待。
唐,建中元年(780)。
劉晏表情絲毫不變,不是故作鎮定,是真的不太在乎:被天幕誇獎值得令人高興,但到了他這個年紀,大多已經心如止水,無便罷,有便錦上添花。
【這道題啊真的不能靠蒙,C選項五均六筦,遇到不會的就選C,三短一長選一長,就四個字還有一個生僻字簡直把雷給踩爆了。這個選項大家可能也不是很熟,因為它是王莽改制裏的措施之一,我們都知道“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那句詩,也應該都聽過王莽是個穿越者的說法,但王莽到底幹了什麽知道的人估計不多,反正我這個自诩喜歡歷史的是真不知道,那段歷史太冷門了,都沒幾本小說寫的。D平籴法也有點冷門兒,李悝變法大家都知道不?不知道具體措施肯定也聽說過,挺有名的,我們馬上會說到它,因為年代最靠前嘛。[1]】
[笑死了,真的把雷踩爆了]
[這是學校的反蒙題策略吧?]
[現在的孩子們都變了,都懵B,因為現在反套路的C太多了。]
[那豈不是随便蒙一蒙就對了?]
[看運氣吧,說不定什麽時候就遇上了]
新,始建國元年(9)。
王莽還沒高興多久就被紮了一回心,盡管前面說東漢時他已經被紮過很多回了,但還是很難受。
“謙恭未篡時”,王莽感覺被人打了兩巴掌,可是他已經登上皇位了,難道不應該按自己的想法治國嗎?瞧着吧,一切都已經與原來不一樣了。至于穿越者什麽的,前面很多次提到穿越這個詞,王莽也大概了解穿越者的意思,王莽有些奇怪他怎麽和穿越者挂上鈎了?
漢,建武十七年(41)。
說起王莽,劉秀還是心生片片波瀾,幾十年前的老對手了,當時他差一點兒就輸了,好在天命仍然眷顧着大漢,讓這秀麗江山重回劉氏子孫手中。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梳理春秋戰國時候的改革與變法啦,還是按時間順序啊,首先是春秋時期的管仲改革。管仲是非常能幹的一個人,他的《管子》久經不衰,現在做生意的也都喜歡買本《管子》放家裏。我超級佩服管仲的,穿越小說裏常寫的以工代赈就是起源于管仲,還有什麽貿易戰都是人家玩剩下的,但是他有個做法讓我非常膈應,公開修築青樓賺錢什麽的,唉,就很……反正不能拿現在的道德标準要求古代人,真的會令人心梗。】
[青樓,毒瘤]
[清朝還是有點兒好的,禁青樓,都寫進律法裏了]
[管用不管用的把另說,反正我覺得這個做法挺好的]
[說起小說又說起青樓,就想起以前看的穿越女家裏有錢有勢竟然去青樓賣藝,現在想想都覺得腦子抽掉了]
[當時就是沒長腦子啊,不帶腦子看确實很爽]
[現在很多反瑪麗蘇文,但是瑪麗蘇真的很蘇诶]
[不行不行,年紀大了看不了那種,包括龍傲天什麽的]
[我現在就喜歡看龍傲天被壓]
[被壓?怎麽個壓法兒?讓我看看]
[別說了,主播直播間被封了怎麽辦]
[我們明明是正經的讨論歷史]
[小說歷史嗎?哈哈哈]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喝了口茶,青樓這事兒吧,如果後面那個清朝真的從法律上禁止了,那他做的确實不如清朝讨天幕喜歡。
馬秀英也想起來他家這口子幹的事,無聲嘆氣。想要遏制□□之氣,自己在京城開青樓,禁止官員進,就怎麽說呢,感覺有點兒沒帶腦子的樣子,但這種男女之事,她也不好勸吶。男人啊,那句話怎麽說來?妻不如妾,妾不如嫖,嫖不如偷?都是賤骨頭。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玄烨再次皺眉,盡管被誇了,他也不是很高興。他們大清嚴禁青樓,但這種事情屢禁不止,就跟漢人女子裹腳一樣,格外惹人心煩,他煩得倒不是女子受苦,而是下面的人對政令陽奉陰違以及漢人的反抗,兩個都很糟心。
【現在切入正題,管仲改革發生在齊桓公執政時期,他當上宰相後實施了一系列改革。我們需要記住的有三點:國野分治、強軍、經濟改革[1],我們一條一條來看。首先是國野分治,我記得很早以前提到過這個東西,好像是說地方監察的時候?不記得了,忘了,再複習一下吧。】
【國野制是什麽東西呢?國野制也稱鄉遂制,它是周朝初期武力征服的産物,征服者一方宗族居住于“國”,也就是城市和郊區,被征服這一方宗族只能散居于“野”。我們都說樹大分支嘛,随着繁衍,生着生着遠人越來越多血緣關系越來越關系越來越淡,那些遠系旁支就被宗族分出去了,于是城內的就成了國人,城外的不管分不分的都是野人。城內的就算分出去了那也是親戚嘛,國人和處于統治者階層的天然有着血緣關系,所以享有議論國事的權利,魯國左丘明在《國語·周語》寫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這裏的“民”就是指國人,和野人沒有一點關系哦~[1]】
[說野人總覺得怪怪的,感覺像猴子]
[我想的是狼娃]
[确實诶]
[那時候的“民”可真狹義]
[左秋明居然是魯國的!那得是春秋時候了吧?]
[不然呢?]
[總覺得是漢朝的,我記得漢武帝時候左秋明很出名啊]
[去網上搜一搜吧]
漢,元光六年(前129)。
劉徹沒忍住笑了,漢武帝不就是他?左秋明都死了幾百年了,居然還能和他扯上關系,太離譜了。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再一次見識到了後世之人對儒家經典認識有多貧瘠,儒學式微啊!
【國人和野人身份上有差別,權利與義務也不等同。國人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是“執幹戈以衛社稷”,是甲士的主要來源,也是軍隊的主力。為什麽呢?因為他們地位比較高還有錢呀,可不要忘了以前的軍隊都是自帶家夥事兒的,想不起來的請背一下《木蘭辭》。野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庶人,除了被征服地區的傳統居民外,還有殷商時期遺留下來的很多古老部落的後代,遷移到內地的周邊民族成員、流亡人口等,一聽就很窮,肯定買不起武器啊,所以他們的義務就是農業生産,當時是井田制嘛,服勞役就是去公田裏幹活,人身束縛比較強,因為要種地過活啊,地就在那裏,你還想跑哪裏去?但野人也不是奴隸,雖然地位低了點,也和國人同屬于平民階級,尤其是西周還沒有禮崩樂壞的時候[1]。那麽國野分治有必要嗎?那當然有必要了,畢竟管仲又不是傻子。】
[……]
[我的母語是無語]
[我們也不是傻子]
[向你說出一句“琺可”]
[好歹毒的中式英文]
【開個玩笑嘛,剛剛也說了,國人和野人作為國家的廣大平民階層,交稅種地服兵役都是他們的活兒,而且職責是不一樣的,春秋時期那不是開始禮崩樂亂了?國野制也是宗族血緣衍生過來的制度,肯定也受到了影響,所以管仲才要維持國野分治的行政管理,具體的操作是“叁其國而伍其鄙”。[1]】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的胡子抖了抖,東方辰顯然沒有說完全,禮崩樂了只是大背景。當時的齊國由于齊襄公的荒淫無道和過度剝削,農業生産凋敝、土地荒蕪、平民生活困苦、開始流動不安于土地,他的一系列行為都是基于此産生的。
【又到了文言文分析時間了,我們一個字一個字來看。“叁”和“伍”是将什麽什麽分為三部分和五部分,“國”指國都極其郊區,也就是國人住的地方,“鄙”就是野人居住的地方,翻譯過來就是将國人分成三部分,将野人分成五部分。不過實際上管仲在國設置了二十一鄉,其中六鄉是工商鄉,十五鄉是士鄉,士人的“士”,貴族階層的最後一層,“叁其國”真正的意思是将這十五個士鄉分成三份,分別由國君與國、高二卿治理;“伍其鄙”倒是沒什麽不好理解的,就是把也分成五個屬,每屬有一位大夫管理。當然劃分行政區只是最基本的,管仲還要求士農工商分區定居,不許雜居、到處搬家什麽的,怎麽方便怎麽來吧,不方便生活什麽的不在管仲的考慮範圍之內。[1]】
[痛苦面具]
[好久不見了的文言文翻譯]
[我就很佩服我們的老祖宗,一個字兒衍生出那麽多意思]
[感謝國家感謝簡體字,古代是真學不了一點兒]
[管仲搞得這确實這讓生活不太便利]
[買點兒東西得跑大老遠去商業區,家裏的鍋碗瓢盆壞了又得跑大老遠去工區]
[都聚集到一塊兒不是更方便了嗎?我們現在不也商業區工業區嗎?]
[如果小賣鋪不許開在家門口只讓開在商業區呢?]
[想那麽多幹嘛?古代哪有那麽多工商業需求啊]
【管仲改革的第二個重點是強軍,為了加強軍事力量,管仲實行了“作內政而寄軍令”的軍政合一制度,也就是在管理內政時要将軍令融合其中,這樣既能搶兵又不打眼。剛剛不是說“叁其國”有十五個士鄉麽,正好組成了三軍,每軍一萬人,軍隊的領導者也就是政區的管理者,即國君和國、高二卿,加強對這些軍事的控制與操練,增強戰鬥力。除此以外,為了增加兵員,管仲還給了野人提高社會地位的機會,會選拔一部分“秀士” 充當“士”,從這裏可以看出春秋和西周時期真的不同了,這種階級流動在西周時期是不可能的事情[1]。】
【第三個重點就是富國啦,古代主要靠收稅,所以首當其沖的就是稅制改革,大家肯定聽說過“相地而衰征”吧,這是管仲改革的一部分哦。還是先來傻瓜翻譯一下,“相”是“相看”的“相”,地就是土地,“衰”是“鄉音無改鬓毛衰”的“衰”,嗯,還是有點不一樣的,詩裏的“衰”是減少的意思,“相地而衰征”的“衰”是由大到小依照一定的标準遞減,“征”自然就是“征稅”的“征”了,整句翻譯下來就是實地查看過土地之後按照土地的質量分等級征稅。[1]】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有點難受,他很想提醒東方辰用錯了成語,“首當其沖”比喻首先受到沖擊、攻擊或首先遭受災難,不是東方辰那麽用的,他想着發文字的後世之人應該會提醒,之前東方辰說錯了會有人糾正,但出乎意料的是這次沒有人指正錯誤,難道後世的“首當其沖”意思已經改變了嗎?
【除了稅制改革之外呢,管仲還設置官吏管理全國的山林川澤收入,簡直是把“天下之臣莫非王土”發揮到了極致,不過這也不是他開的先河,前面還有個周厲王呢;管仲還加強鹽鐵管理,鑄造統一貨幣,調劑物價,免除關市之稅,一系列的措施都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1]】
【管仲的改革是非常有效的,他使齊國的經濟、軍事迅速強大,奠定了齊國稱霸的基礎[1]。稱霸的人咱也知道啊,就是管仲的主家齊桓公公子小白呀,這名字老可愛了,非常具有反差萌。這位也是課本上的常客,《鄒忌諷齊王納谏》知道不?裏面的齊王就是他的子孫後代。】
[Get不到萌點]
[比如三國時期的郝萌?]
[屁!兩個齊王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前面的你打字太快了]
[差點兒沒收住我的三十米大刀]
【哈哈哈哈不開玩笑了,很明顯是《扁鵲見齊桓公》啊,不過這篇好像已經被删除了,這句話聽着好好說啊,我以前是不是說過?不管了不管了,接着往下講啊,春秋争霸,霸主不止齊桓公一個,後面的霸主們是怎麽崛起的呢?我們簡單看一下吧,不是重點,書上每個就兩三行,了解了解,萬一考到能寫到試卷上就行。】
【齊桓公之後是晉文公,他掌權之後任用狐偃和趙衰等人進行了一系列內政建設,比如免債輕賦、救濟貧弱、鼓勵農商發展等經濟措施,還積極任用賢良,不僅結束了動蕩的晉國政局,還為霸業創造了條件。城濮之戰出名不?退避三舍、兵不厭詐、人莫予毒、竭澤而漁都是由此産生的,都快趕得上晉文公本人了,除了上面幾個之外,晉文公還有行将就木、志在四方、艱難險阻這些成語,簡直是行走的成語制造機。[1]】
[感覺好多成語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産生的]
[畢竟時間很長,而且很多讀書人要學,用着用着就成約定俗成的成語了。]
[主要很精煉]
[我們現在的白話文就很難]
[我們也有流行語啊]
[什麽?火 星文嗎?]
[那duck不必,我感覺像是個假的00後,感覺火星文最火那段兒也沒火到我身上來]
[村通網了吧?]
【我給大家詳細說一個,行将就木,這個成語的産生有那麽一點子浪漫,為什麽只有一點子呢?且聽我慢慢道來。從前有那麽個女人叫骊姬,她是晉獻公的愛妾,有一個兒子卻不是太子,因為占蔔結果不好也沒成功當上夫人也就是正妻,她對此非常不滿,肯定是太子做的手腳啊,為了兒子能當上太子,她不僅陷害太子要毒殺晉獻公,還斬草除根誣陷太子的兩個弟弟公子重耳和夷吾是同謀,兩個公子只能逃跑。其中公子重耳也就是未來的晉文公跑來跑去跑到了翟國,那裏住着狄人,畢竟是大國公子嘛,投資一下沒什麽不好,萬一就是下一個呂不韋呢?[1]】
[笑死了,這時候還沒呂不韋吧?]
[秦朝術士娶公主說是又一個栾大,笑死我了]
[哈哈哈哈哈笑不活了]
[我關注點在從前有個女人叫XX,最近刷小視頻刷的有點多,這些電影推薦很上頭]
[感覺好多都是引流的,劇情胡編亂造]
[對呀,有一次我就刷到一個劇情很離奇,我好不容易找到原電影發現根本不是那樣發展的,可把我惡心壞了]
[那說明剪視頻的腦洞大呀]
[對呀,我覺得刷一刷還挺有意思的]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皺了皺眉,不得不說嬴政有些被創到了,呂不韋盡管已經死了很久了,但嬴政還是很讨厭一個人提起這個人。
漢,征和二年(前91)。
被創得更狠的是劉徹,他連思考修仙都顧不上,狠狠摔了手中記載仙人事跡的書簡。
【狄人對他很好,把新俘虜的部落首領的兩個漂亮女兒分別給了公子重耳和他的随從,這個随從就是剛剛提到的趙衰。這一住啊就是十二年,生兒育女,平靜無波,日子過得算是不錯,直到有一天晉獻公沒啦,有人想接公子重耳回去當國君,但他的弟弟夷吾快他一步繼承遺産,成了晉惠公;晉惠公被信棄義殺了功臣裏克,另一個功臣邳鄭在秦國還沒回去正好躲過一劫,秦穆公也很不滿,于是準備迎回重耳,重耳也不甘心哪,一塊兒逃亡的弟弟成了國君,他還在這旮旯角裏待着多丢人吶,于是就準備回去建功立業,但這外面亂糟糟的,他也不敢帶着妻兒随便亂跑,就讓妻子等他二十五年,如果他沒回來就讓妻子改嫁,他妻子的回答是“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翻譯過來就是“我都二十五了,你再讓我等二十五年,那時候我估計都進棺材了。當時人均年齡低,活過五十的估計也不多。當時的人說話很委婉啊,光從字面上看,我還真看不出來她到底什麽意思,但現在大多數人的解讀是她讓重耳放心走,這裏永遠是重耳的家,她死都不會改嫁的。[1]】
[果然是一點浪漫]
[我還以為是重耳說的呢,居然是他妻子說的]
[這過分解讀了吧,說不定人家不是那樣的意思]
[古代出渣男啊,我記得重耳後來跑齊國去又娶了一個,後娶的那個是齊桓公的同族,陷進了溫柔鄉裏,一過又是五年]
[我就知道,呵呵]
[她叫齊姜,有勇有謀]
[後來又娶了五個秦穆公的同宗女]
[哇哦,出賣身體的男人]
[果然當上國君的人都沒下限,五個裏面有倆叫懷嬴、文嬴的,感興趣的可以去搜一下]
[蛙趣!]
[他死後繼位的那個晉襄公是文嬴生的,簡直了,還讓人家等二十五年,渣渣!]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挑了挑眉,對于天幕上說老祖宗們的壞話的行為不發表見解。
漢,元光六年(前129)。
劉徹對天幕上的看法嗤之以鼻,晉文公如果腦子裏只有愛情那他便當不上春秋霸主,選擇文嬴的兒子當繼任國君也是出自政治考量,喜歡肯定是喜歡的,讓不喜歡的人整天在眼邊晃那絕對不是一個手握大權的國君幹出來的事情。
就拿劉徹本人來說,他可以忍,但遲早要把看不順眼的除掉,除非無可替代,但兒子顯然不在無可替代的範圍之內,當然,是指晉文公的兒子晉襄公。劉徹對于他家據兒還是非常寶貝的。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皺了皺眉,這種觀念上的沖突着實令人難受。
【是吧?是吧?我也這樣覺得,按照我這種孤寡的母胎單身狗理解,覺得這句話應該是你說的二十五年有點久,不過不改嫁也挺好的,萬一到時候我死了,二嫁結個冥婚也行。】
[這是什麽鬼畜的文言文翻譯?]
[高中語文老師怒了]
[一個字一個字挨着翻譯挺好的,不要過度解讀了,謝謝。]
[有的時候直接翻譯才搞笑,]
[“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可以翻譯成“小路蜿蜒曲折,這就是明朝滅亡的原因”]
[我也有我也有,“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吾之過也”,“早用子”翻譯成和你生兒子,“今”具體為今天,“求子”就不說了,大家意會]
[蛙趣,這麽污!]
[還有更污的。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有流氓哼哧哼哧地想用破布換我的絲綢,他不僅想要我的絲還想要我]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死的人好像我的丈夫,不管白天或者晚上]
[無他,唯手熟爾——就這,有手就行]
春秋,魯哀公十二年(前483)。
子夏快氣死了,夫子之語,他們嫌棄就罷了,怎能如此糟蹋?!
倒是孔丘心平氣和,讓弟子平心靜氣。
漢,高祖九年(前198)。
劉邦剛喝進嘴裏的酒噴了一地,咳嗽個不停,從天幕出現他已經被嗆了好幾回了,可是他真的忍不住笑,真的太搞笑了!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守仁想笑,但不敢笑,他可沒忘了他爹在邊兒上呢,看着他爹怒氣上頭的樣子,他還安生點兒吧。
【哈哈哈哈哈這些翻譯都太好玩兒了,腦洞開的大大的,但開玩笑是一回事做卷子的時候可不要這麽玩兒呀,好好學習,別讓自己變成被笑話的一員——接着往下說哈。霸主輪流做,今年到我家,楚國城濮之戰失敗了但不代表一直失敗,短短三十年就打敗了晉國成為了新的霸主,那麽楚國是怎麽崛起的呢?讓我們走進楚莊王,對,就是那個一鳴驚人的楚莊王。齊桓公有管仲,晉文公有狐偃和趙衰,楚莊王也有他的好搭檔,名字叫做孫叔敖,有沒有覺得很耳熟?是的,就是那個“舉于海”的孫叔敖,不瞞大家說,我一直以為孫叔敖原來居住在海邊兒來着,誰知道人家的意思是隐居在海邊。[1]】
[可能有好幾個地位低下的吧]
[我記得那誰不是奴隸嗎?]
[那誰誰呀?]
[百裏奚舉于市,就是他從奴隸市場裏被買來的]
[有名有姓,肯定是個貴族,不知道怎麽落難了吧]
[真正的奴隸就算有天賦也沒地兒學東西呀]
[貴族家的奴隸不是比一般平民過的還好嗎?]
[不知道啊不知道]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嘆息一聲,他也不知道千年前的具體情況,但他知道在大明,大戶人家的奴仆或者說養子養女肯定要比平頭百姓日子過得好。
【楚國勝過了晉國一次不代表一直會勝利,就像晉國打敗了楚國下一次就輸了一樣,晉楚争霸打來打去勢均力敵,進入了相持階段,各個小國也飽受大國争霸之苦,普遍厭戰,宋國先後發起了兩次“彌兵”會盟,第一次失敗了,條約簽訂沒多久楚國就撕毀盟約産生了鄢陵之戰,楚國失敗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楚國的前車之鑒在那兒放着,第二次會盟之後兩國就安生了,連着四十多年都沒有發生大的戰争,所以我們就來講講中原之外的故事。[1]】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負手于身後,放松着身體。
那個時候的中原之外,想必有他們秦國,當時是穆公在位,一位有能之主。
可惜……
【這裏的中原是狹義範圍的中原,連楚國都被稱為南蠻,就別提西邊的秦國和楚國東邊的吳和東南的越了。我們說改革嘛,秦國這邊沒啥好說的,剛剛我們說到的百裏奚就在秦穆公手底下幹活,幹的不錯,秦國迅速發展,想要向東争霸中原,但幾次東出都失敗了,東邊兒走不通了就往西走,欺負不了晉國欺負欺負西邊的戎族還是可以的,這一欺負就多了數千裏的國土,周襄王還特地派特使祝賀秦國獨霸西戎,不過如果可以的話,我覺得秦穆公還是想把晉國按在地上摩擦的[1]。】
[誰不稀罕有錢的地方?]
[雖然現在東南沿海發展比較快,但古代還是靠種地]
[那時候江南還沒開發出來,就中原挨着黃河,土地比較肥沃,有錢]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想起了殘元,又想起來滅了他們大明的清朝,草原種不了地,氣候也不好,吃不飽飯總是想着南下,成百上千年了,他們總是這塊兒土地,前朝蒙古人成功了,大明後面又有一群人成功了,還不出息的被番邦攻進國門,真丢人啊!
朱元璋非常想挺進草原,把上面的部落給滅光,但他知道現在不現實,大明也得休養生息緩和一會兒。
【不行,我這話痨,這話題一打開就收不住了,說起秦穆公啊,我就想起來《詩經》裏的《黃鳥》,真的太令人難過了,唉,殉葬啊,可怕,秦穆公死後,有一百七十七人一起殉葬,裏面有許多優秀人才,秦穆公這一死帶走了太多優秀人才,別說東出了,老久才緩過勁兒來,直到商鞅出現,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我們待會兒說到戰國的時候再說。[1]】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楚國筚路藍縷[3],秦國又何嘗不是呢?
嬴政走到窗邊擡頭看天,眼中滿是雄心勃勃。
【秦國的情況就是這樣,我們還是來說改革,主角就是剛剛在楚國東邊的吳國國君吳王阖闾,提到他我們就會想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但這個典故我們從小學學到高中,作文裏都用爛了,大家都很熟,我們就不說了,只看吳王阖闾的改革。吳王阖闾也有他的好搭檔,也很出名叫做伍子胥。吳國的改革主要在政治和軍事方面,比如建造城郭、整治庫兵、設立守備、充實倉廪,經濟上的變革不多,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管仲那樣是個天生的經濟人才。[1]】
[阖闾的名字也很好玩兒,不就是關門兒嘛?]
[真的從小用到大]
[上了高中本來不用了,但是老師給我們放了一期演講視頻,我就愛上了]
[?]
[《寒門貴子》還是《寒門再難出貴子》來着,我也看過,可激動了]
[有個對聯兒來着,當時考試我喜歡寫那個,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4]]
[我也很喜歡寫那個,真的很铿锵有力]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本來作為旁觀者,誰曾想一下子又被扯進去了,呵,铿锵有力?百二秦關終屬楚?可真是膽子大了。
【另外,伍子胥有個好朋友叫做孫武,吳王阖闾經過伍子胥推薦任用了孫武,提高了吳國軍事實力,孫武是誰呀?《孫子兵法》的作者呀!能不牛掰嗎?區區提高吳國軍事實力,簡直是小菜一碟嘛。孫武這人原本齊國的,齊國和吳國挨得不遠,一個在山東,一個在江浙滬那邊兒,反正不知道怎麽跑過去的,考研不考,我不是很感興趣就沒仔細查資料,我們知道他很厲害就行了。接下來就是越國複仇啦,大家都很熟,沒什麽說的必要,我們快進到戰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