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教育及選官·宋元
第47章 教育及選官·宋元
【接下來說宋朝哦。先看我們的A選項新科明法, 上次說刑律的時候說過,一個月前的東西了,再複習一遍。新科明法是北宋神宗熙寧四年特設的法考, 考試內容為律令、《刑統》大義、斷案等。被錄取者可被列入吏部備用的司法官員名單,後來幾經廢立。新科明法設立的意義很明顯,專業人幹專業事嘛, 使宋代科舉考試中的刑法人才選拔更為專業化,還是非常重要的。[1]再往後是王安石變法關于教育和科舉方面的改革了。[1]】
[小辰曾經說過嗎?沒有一點兒印象]
[我也沒印象诶,從來沒有錯過一次直播]
[是的是的,典型一學就忘]
[感覺知識在腦袋裏建了個房,房子是很堅固, 奈何連個縫都沒給知識留]
[笑死,所以知識流離失所就是不進腦子]
[是我不想讓它進嗎?是它進不去呀!]
明, 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深有同感, 他一看書就頭暈, 關鍵不能不看,那些文人太會耍花樣了, 一個不留神就可能被忽悠了。
朱元璋看了看長子,頗感欣慰, 他家标兒就很能幹, 允文允武,有标兒在, 他百年後大明肯定妥妥的。朱元璋又看了看老大不小還努力躲在母親身後的朱棣, 哼了一聲撇過了眼, 簡直沒眼看。
明, 弘治七年(1494)。
邱濬不理解,過目不忘的人就是可以如此驕傲。
【首先是教育改革, 這要着睛于“三舍法”,王安石非常重視教育,在中央和地方廣泛興建學校,在太學實行了“三舍法”,顧名思義,“三舍”就是外舍、內舍和上舍。你剛進去是外舍生,外舍生不限名額,經過考試升為內舍生,名額二百人,再考試可以升為上舍生,名額一百人。大家為什麽要力争上游呢?肯定是有好處的對吧?就跟修仙拜宗門一樣,剛進去是外門弟子,達到築基呀或者其他标準可以成為內門弟子,再往上升就是親傳弟子,可以得到更多的修煉資源。“三舍法”也是類似的,只要你能進入上舍,哪怕是你是下等,也可以參加禮部省試,中等的話就可以參加殿試,上等那些優秀學生就更不得了了,可以直接授官!誰能忍受住這種誘惑?可以類比于現在的校招,只要跟你的同學競争,不用跟社會人同臺競技,競争壓力小,能找到更好的工作。[1]】
[當年錯過了秋招,春招競争激烈,難受死了]
[我是撿漏黨,誇誇現在的工作,幹了五年了,輕松好幹錢不是很多吧,但和班裏同學相比中上層了]
[害,找工作太難了,應屆生诶,他要求我有三年工作經驗,多離譜啊!]
[別說找工作了,好的實習都找不着,剛開始說要有相關實習經驗,我就找了個還可以的公司實習了三個月,一面過了,二面說不想要有實習經驗的,簡直要氣炸了]
[這……也許是人家不想要你]
[太紮心了想起了我自己]
[沒事,我轉頭投了個更好的,幹的hr,可着他們公司使勁挖牆角]
[哇哦,出氣了]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呸,小人報仇,不死不完]
[還是當個小人比較解氣]
漢,征和二年(前91)。
劉徹渾濁的眼睛裏迸發出兩道攝人的光亮。
修仙!宗門!築基!修煉!
後世莫不是已經找到仙人還求得修煉之法?為何口口聲聲說沒有仙人呢?
劉徹已經求了一輩子仙,他不相信這世界上沒有仙人,只是他沒有找到而已,不然那些仙跡是怎麽回事?
宋,熙寧四年(1071)。
王安石認真的看着天幕,他不知道自己的變法能否成功,東方娘子對他多有推崇,有沒有可能真的成功了?希望天幕能給出他期待的答案,若是如此,接下來的變法會順利許多,大宋也可以多撐些時候。
不過王安石也知道他的變法更大的可能失敗了,如果成功了,東方小娘子不會總對大宋哀其不争怒其不幸。況且朝中反對之人衆多,官家也有些動搖,也不知這變法什麽時候就停止了,可是一旦停止,再開啓就難了,大宋的時間不多了。
王安石希望天幕能給出建議,後世總會根據歷史總結經驗,有了天幕,說不定能成。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守仁忍不住笑出聲,小人報仇不死不完什麽的太有意思了,還沒笑完就被王華敲了腦殼。
王守仁看了看他爹,他爹面無表情,王守仁默默嘆了口氣,唉,天幕害他,他爹對他太嚴格了,他以後還能跑出去嗎?他可是他爹在好幾個門口放了擀面杖,怕不是他一跑就要打折他的腿啊。
【然後是科舉改革,他廢除了除進士科以外的各科,也規定不再考詩賦、帖經、墨義這些花裏胡哨沒用的,只考經義和策論,前者把控思想,後者實用為上。經義以《三經新義》為應試标準,這是王安石搞出來的新教材。當他被宋神宗任命為提舉經義局後,就開始對五經裏的 《詩經》《尚書》《周禮》這三部儒家經典的經義重新加以闡釋,編了三本書,分別叫做《詩經新義》《書經新義》《周禮新義》,合稱為《三經新義》。[1]】
[啧啧啧,科舉改革诶,要考試的人怕是要恨死他了]
[是的诶,臨考改考綱,我要怒錘考官]
[下一代的不知道,反正這一代的肯定是帶着無限怨氣學的]
[怕不是要起反作用?]
宋,熙寧四年(1071)。
王安石嘆了口氣,這本《三經新義》現在一個字都沒有,但王安石就是知道這三本書是他主持編寫的,因為實在太合 他心意了。但正如天幕所言,怕是會引起學子們的怨氣,可是又能如何呢?如果朝中反對變法的人太多,他只能選擇引進新鮮血液,不只為了能讓變法繼續進行下去,還為了……如果變法被打斷,朝中還能留下火種,他被貶甚至死後,如果官家支持,還能重啓變法。
【新教材新在哪裏呢?它新在對三部儒經做了新的解釋,打破了以訓诂傳注為主的形式。那麽為什麽要編新教材呢?當然是因為王安石要變法啦,這本新教材就是王安石托古改制的變法理論依據,我們都知道教材有多重要,耳濡目染肯定會受到影響,出于考試的需要也必須學,所以《三經新義》成為官方指定課本後,變法的思想很容易影響到新一代學子們。[1]】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李斯挑了挑眉,不得不說,這着實是個好主意:編教材,讓思想融彙其中,但凡考試都要學。盡管他已經在做了,但最近太忙,進度很慢,聽天幕明說,還是很歡喜的。
【我們都學過王安石變法,他的那些富國強兵的舉措看起來很不錯對吧?觸動了大官僚、大貴族、大地主集團的既得利益是一方面,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是一方面,宋神中的不堅定是一方面,變法內部的矛盾又是一方面,王安石變法終究失敗了,各種內因外因,他的失敗在開始的時候幾乎已經注定。[1]】
[害,一堆拖後腿的]
[大慫嘛,肯定一堆慫慫啊]
[主要是皇帝也不行,就沒有一個扛大梁的]
[宋神宗已經很不錯了,仁宗那才叫柔弱可欺]
[當皇帝就得強硬一點兒,不然大臣都騎頭上去了]
[文人有沒有軍權造不了反的,不就名聲差點嘛,大慫都快亡了]
[還早還早,不還有個南宋嗎?]
宋,開寶三年(970)。
趙匡胤臉很黑,等天幕結束他就去揍趙光義一頓,本身垃圾,後代更垃圾!他要氣炸了。
宋,慶歷三年(1043)。
趙祯臉更黑,他怎麽就柔弱可欺了?他只是善于傾聽建議。
宋,熙寧四年(1071)。
趙顼臉是最黑的,天幕根本不考慮現實情況,他是支持變法的,不然王介甫還不知道在哪兒待着呢,天幕說的也太難聽了,朝政不是兒戲!
王安石嘆了口氣,果然失敗了……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1],這句話铿锵有力,讀來就令人感到熱血沸騰。遙想當年,王安石頂着謾罵希望用渾身熱血為大宋點燃一片星光,但歷史就是充斥着無數意難平,宋朝沿着那條道路向注定的未來走去。歷史上永遠不缺這樣赤誠的人,他們是民族的脊梁,史筆如刀,他們是最濃墨重彩的那一筆。】
[嗚嗚嗚嗚嗚嗚我要哭了]
[好有文采啊作文素材]
[我高考要是能寫成這樣估計能多得幾分]
[議論文不看文采吧?]
[怎麽不看了?好多大佬就是能寫的又美又有條理]
[有竅門兒的,就層層遞進,個人社會國家,每個開頭單獨拎出來合一塊兒是排比句,比較好拿分兒]
[我那時候作文總跑題,三十和五十忽上忽下的]
[全國卷嗎?作文滿分六十能得五十,很棒了]
[關鍵是跑題呀!]
[太煽情了,我可喜歡王安石了,可惜了]
宋,熙寧四年(1071)。
王安石忍不住摸了摸老臉,被後世的小娘子這麽誇,他有些害羞了。
王安石肉眼可見地輕松起來,天幕的力量可不小,全天下都能看到,反正朝堂中的反對之聲很長一段時間都大不了了,至于背地裏怎麽阻撓,但還是得想想辦法,光指望着天幕可不行。當然,如果天幕能夠詳細講一講他的變法之事就好了。
【好了,不煽情了,我們來說一說宋朝的書院吧。剛剛說唐朝的時候主要是官學,宋朝就主要說私學了。私學的興起和官學的凋零息息相關,唐末和五代有些私學借鑒佛道寺院形式,發展成書院,取山林名勝之地為院址,比如我們熟知的四大書院,起源最早流傳最廣的說法是白鹿洞、岳麓、應天、嵩陽這四大書院。白鹿洞書院非常出名,最早建造于南唐的時候,在南宋的時候,朱熹主持重修白鹿洞書院,并請皇帝賜書,才名聲大振;岳麓書院在開寶年間由潭州太守朱洞所修建,南宋張村、朱熹曾經在這裏講學;應天書院,我一直以為是在應天府也就是南京那塊兒,結果它居然在河南商丘,在宋真宗時期由曹誠所建,課本上的名人晏殊在應天府當官的時候請另一位課本上的名人範仲淹在這裏當老師;嵩陽書院想不起來有什麽好說的,就不說了,我在這裏說一說愛開學校的範仲淹。[1]】
宋,開寶三年(970)。
趙匡胤滿意點頭,他們大宋就是如此文氣昌盛。
現在的朱洞還不是潭州太守,趙匡胤也沒有想着提前提拔他。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曹成還沒有修建應天書院,但他很開心,天幕提到了他,名聲已經有了,書院遲早會建的。
宋,慶歷三年(1043)。
範仲淹想起在應天書院執教的事情,忍不住揚起一個笑,那段時間他過得充實又快樂。
範仲淹的笑容很快就落了下去,晏相對新政的态度暧昧,似乎不支持也不反對,似乎只是礙于早年的交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晏相和反對派關系也不錯,也不知他究竟是如何想的,觀其詞,難道真的只想做個太平宰相嗎?志不同道不合,他們已經回不去曾經。
他不知神宗是誰,但仁宗是他們官家啊,唉,新政想必撐不了兩年了,希望天幕數落過後,官家能有所改變,大宋真的需要變革了。
【範仲淹除了是出名的政治家、文學家以外,還是一個有名的教育家。除了在應天書院那次任教以外,他還修了好多書院,幾乎是到一個地兒就修一個,蘇州文廟府學、嘉嶺書院、稽山書院、花洲書院以及晚年修建的義學,他格外重視教育,把“興學”當作是培養人才、救世濟民的根本手段,在慶歷新政中體現深刻,我們稱之為慶歷興學。果然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大佬,好話人人都會說,但身體力行做下來的可不多,我超級佩服他![1]】
[我也超級佩服的]
[《岳陽樓記》印象深刻]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唉,我以為我忘了,居然還記得,高中畢業十多年了]
[不巧,前兩個月剛去旅游過,為了免門票專門背了背]
[笑死,省錢妙招]
[幾個背誦機器人還怪有意思]
[我沒去,但我刷到了,聽說比人工嚴格]
[還好吧?還可以,別太離譜沒問題]
宋,慶歷三年(1043)。
範仲淹沉默了,慶歷四年,那不就是明年嗎?先天下之憂而憂啊,後世之人僅僅是因為考試需要和免門票嗎?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讀懂了他。
滕子京也沉默了,他是因為什麽被貶的呢?天幕大咧咧說出來,他還會被貶嗎?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啊,也許他應該去一趟巴陵郡,修一修這傳唱千年的岳陽樓,再讓希文寫一篇《岳陽樓記》?
【我們接着說宋朝的書院,書院呢規模與官學相似,有固定田産作為經費;可以稱呼校長為山長或洞主;會聘請學者講學,學生也會像現在分科分班一樣分齋學習。書院和理學有着緊密聯系,南宋時期理學興盛,官員搶着比着修書院,讓書院遍及全國,到了南宋末年,山長直接由吏部委派,書院性質由民辦變為半民半官。[1]】
[這性質一變,唉]
[唉]
[唉]
[唉]
[唉啥啊唉?]
[大慫終于要亡了]
[理學興盛,要衰敗了]
[想到了百年屈辱,難受]
[我想到了裹腳貞潔牌坊]
[唉]
宋,慶歷三年(1043)。
範仲淹不是很懂,但大為震撼。
貞潔很好,牌坊也很好,合在一起本應是贊頌之詞,但他可沒忘記前面天幕不僅将它和裹小腳放在一起,還并列在典妻、共妻旁邊,就很離譜。
宋,淳熙二年(1175)。
朱熹瞬間苦了臉,最近他和陸九淵一直在探讨學問,希望能查漏補缺,避免天幕中指出的問題,他是真想不到之後能造成那麽惡劣的影響。
還有,大宋似乎真的已經奄奄一息,可他無能為力,不知如何是好。
【學校多了好不好?我們可以毫不猶豫的說當然好呀,對宋朝來說也是這樣,書院培養出了衆多學者和官員,促進了文化傳播和學術繁榮,凡事講究個但是,剛剛不是說書院和理學有着緊密聯系嗎?創建書院的人都是理學家,那書院裏教授的自然而然也是理學了,所以書院也為理學成為思想界主流和官方統治思想做出貢獻,僅僅如此也就罷了,停留在這裏還是好的,但過猶不及,程朱理學在宋學中取得了獨尊地位以後,就開始瘋狂排擠其他學派了,就跟當初儒家排擠其他思想一模一樣的。[1]】
[儒家最會排擠人了哈哈哈]
[董仲舒?]
[唉,百花齊放百鳥争鳴啊!]
[古代那種情況還是大一統的比較好]
春秋,魯哀公十二年(前483)。
孔丘面色不變,似乎沒有聽到天幕說的話。他已經老了,而且後世啊,他又不能過去敲碎他們的腦袋,世事變化無常,學問的事情誰說的清楚呢?
【理學家及其信徒在政治上把持了仕途要津,在思想上取得了壟斷地位,朱熹所撰之《四書章句集注》逐漸成為科舉考試的标準答案,不允許七人“務自立說”,從而嚴重地阻礙了學術思想的發展[1]。這一堆是書上原話,啧啧啧,信徒诶,這個詞一般用在宗教信仰上吧?看看,“把持”“壟斷”“标準答案”“嚴重”,這一個詞一個詞用的,嘲諷意味簡直拉滿了。[1]】
宋,淳熙二年(1175)。
朱熹很生氣,小部分針對天幕的嘲諷,大部分針對自作主張自以為是自私自利的所謂“信徒”。
朱熹不是什麽真正的聖人,天幕一出現,他的名聲毀譽摻雜,诋毀的似乎更多,現在他的學問可沒有像天幕所說的那樣壟斷朝堂,那可還得了?其他人不可小觑。
【元朝這塊兒要注意的東西很少,但不是沒有,還是有一些需要背記的,我們主要來說一說學校教育特點,一是教育體制蒙古化與漢化相表裏,二是教育的發展起伏不定,三是學校與科舉關系松弛,四是域外文化的教育機構。好吧,這樣說起來還不少,我們一個一個薅一薅。[1]】
[哈哈哈哈就跟衣服上的線頭一樣真的越薅越多怎麽也薅不完]
[元朝還有科舉?我都感覺沒咋聽過]
[我也沒聽過]
[我只知道元朝參加不了科舉,所以元曲才興盛]
[能參加科舉的是少部分人吧,而且也錄取的少]
[有道理有道理]
【首先,蒙古化與漢化相表裏的教育體制,這是什麽意思呢?很簡單,就是學校分為以蒙古字教學的學校和以漢字教學的學校,從中央到地方,國子學和路府州縣學都分為蒙古系統和漢系統,兩套系統并行。[1]】
【然後,教育的發展起伏不定,這個也很好理解,元代十五個皇帝,總有喜歡漢學的和不喜歡漢學的,喜歡讀書的和不喜歡讀書的,我們不需要背誦每個皇帝的喜惡,只需要記住元代教育興旺主要在世祖至元到仁宗皇慶、延祐和順帝元統年間就行了。[1]】
元,元貞二年(1296)。
駱天骧笑了笑,他這把老骨頭了,估計是看不到開科舉的時候了,大金,不,大元的皇帝啊,到底不是漢人。可是漢人蒙古人也沒什麽區別,底層的蒙古人說不定還沒他活的好呢,他年輕的時候一直被天幕可惜的宋朝還在呢,只不過是南宋,這年頭出行也不便,只從從南邊兒逃過來的人說起過,那似乎确實是個溫柔鄉。
【還有,學校與科舉關系松弛,這個特點很鮮明,在說科舉制關系的時候我們不是背到科舉制将讀書、考試、做官聯系起來嘛,但在元朝不是這樣的,元代科舉長期停止,恢複後又時斷時續,通過這一途徑做官的人很少,所以說學校教育與科舉制度關系十分松弛,連續并不緊密。[1]】
【元朝總共舉行科舉十七次,從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到明朝攻占大都和上都,元廷退守漠北,元朝一共歷經九十八年,比較規律的時候,元朝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場。就像我們所熟知的那樣,鄉試是地方考試,八月舉行,考過了就是舉人;次年二月在京城舉行會試,考過了就可以參加會試次月的殿試,元朝的殿試是在翰林院舉行的。有沒有感覺很驚訝?還有更令人驚訝的呢,你們知道程朱理學是什麽時候被作為科舉取士标準的嗎?是的,就是在元朝,這使得程朱理學成為官方學術,确立了理學的思想統治地位。[1]】
[驚訝,是驚訝,但是,唉]
[唉——]
[唉!]
[沒文化真可怕,朱元璋被那群文人牽着鼻子走]
[那不殺了一波又一波?]
[毛用不管,最後不還是亡于黨争?]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已經生了好多次氣了,已經快氣不起來了,那群嗡嗡嗡的文人,遲早砍了他們。
朱标看着他爹的臉色,輕輕松了口氣,大開殺戒什麽的可以是可以,但能少就少點吧。
【元朝科舉取士人數非常少,除了舉辦科舉次數少之外,主要還在于進士分配名額極不公平。類似于明朝分南北榜,元朝也将蒙古人、色目人與漢人、南人分別考試出榜,本來就沒多少個進士名額,大部分又分給了前面兩種人,所以覺得大多數讀書人都無官可做,失去了晉身之路,但他們也得活着呀,所以就投身于偉大的民間藝術創作之中,元曲就這麽蓬勃發展了起來。[1]】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标敏銳的抓取到了“南北榜”,這是什麽東西?
【最後,元朝還創設了創設域外文化的教育機構,相當于外國語學院吧,元朝不僅設立了教授漢語、蒙古語的學校,還設立了教授波斯文的回回國子學,另外還有“回回藥物院”“回回司天臺”等,聽起來就很高級,可以在這些學院裏學習使用阿拉伯、波斯的知識技術,真不愧是廣元,那麽大的地盤兒,接觸相當頻繁,所以說有需要。[1]】
[好高級]
[回回?波斯啊!]
[疆域廣闊的感覺好爽]
[波斯灣,石油,我就記得這麽個東西]
[元朝還是有點東西在的]
[我就喜歡大地盤兒]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也喜歡大地盤,他看向挂在一旁的帛布,看着上面畫的地圖,不滿大秦只占據着小小一塊,只可惜天幕說的不錯,他暫且讓大秦休養生息,不過該做的還是要做的,比如北擊匈奴南破百越修建長城和馳道什麽的。
嬴政本來就是個精力充沛的人,天幕破碎後的白光讓他似乎比巅峰時期更健壯一些,他想做的就更多了,而且嬴政對一切未知充滿着好奇心,他想知道石油是什麽油。嬴政站起來,指尖在地圖上劃過,波斯灣嗎?先派一隊使臣去查看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