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教育及選官·隋唐
第46章 教育及選官·隋唐
【剛才說哪兒去了?哦, 對,總結一下吧,魏晉南北朝選官體制是以九品中正制為考核、品評機制, 在州郡設置中正、小中正,專司品評人才,向朝廷推薦。由于中正官均由本州郡的世家大族貴族官僚擔任, 九品中正制遂成了門閥士族把持選舉的工具。所以隋文帝即位後,廢除九品中正制,選官不問門第,于是科舉制出現了。[1]】
[可真是太不容易了]
[不知道為什麽總覺得是隋炀帝才開始的]
[隋文帝好像就起了個頭,隋炀帝奠基了吧]
[隋炀帝被推翻也和他步子太大扯到裆有關]
[當時那麽多世家他搞科舉, 利益被侵犯的世界能願意嗎?]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站起身來, 寺人近身為他整理衣袍, 嬴政揮手讓寺人退下, 認真聽天幕的解說。
李斯也跟着站起來,随侍在嬴政 身邊。他比嬴政更加關心科舉之事, 恨不得多長幾個耳朵。
隋,開皇二十年(600)。
楊堅冷哼了一聲:“那個逆子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
獨孤伽羅不以為意:“不合時宜的好事也是壞事, 不僅急功近利, 還天真。”
【這時候的科舉制還不是很成熟,隋文帝也只是令諸州每歲貢士三人, 參加秀才、明經等科的考試, 合格者錄用為官。隋炀帝即位後, 創立進士科, 這标志着科舉制的産生。我以前覺得科舉就是科舉,誰知道它還取了“分科取士”之意, 咱們老祖宗取名字都很有講究的。[1]】
[這有什麽講究不講究的]
[我去,這人也忒少了些吧]
[已經挺多的了,原本可是一個都沒啊]
[這挑人難道不也是從世家大族裏挑嗎?]
[好歹能選出些有本事的,起碼要經過考試]
魏,黃初元年(220)。
曹丕挑眉,這隋朝的科舉可用,似乎只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礎上增加了一項考試,将才華具象化起來,不過怕是會遇到不少阻攔,畢竟再和九品中正制相似也是科舉啊,說不定發展着發展着就跟世家大族沒有關系了。
【說起科舉制,就得背科舉制的意義,考到了就寫上,說不定就是得分點。科舉制的産生,是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取代了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打破了數百年來世族門閥壟斷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貧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貧寒子弟代表人物我就想起來一個邱濬,罕見的海南進士,嘿嘿嘿嘿嘿——從此,選拔官吏之權從世家大族手中收歸中央政府,從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大權,為庶族地主參與政權開辟了道路,進一步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有利于選拔出有才華的人,成為以後士人走向仕途的必由之路,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科舉制将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結合起來,你不讀書就通不過考試也就沒辦法做官,要想做官就要通過考試所以要好好讀書,“學而優則仕”,是不是很貼合呀?[1]】
[是——(超大聲!!!)]
[小朋友排排坐分果果]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唉]
[果然還是很讨厭考試]
[不喜歡噠咩噠咩]
[認命吧,該考還是要考的]
[多考幾個證,月薪說不定就能多個千八百的]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抽了抽嘴角,這段時間他家裏熱鬧得很,他挺希望被天幕忘記的,奈何那小娘子簡直像只記住了他一個人一樣。
【我也很讨厭考試啊,聽說有一種生物叫做學神,人家都是把考試當玩兒來着,太羨慕了,可是科舉制最基礎的就是考試呀,這是歷經千百年存留下來的精華。隋朝太短了,隋文帝起了個頭,隋炀帝稍微搞了搞,等把隋文帝給他留的家底兒作完之後成功把隋朝也給作沒了,所以我們來說唐朝的科舉制吧。[1]】
[我發誓,和我始皇爸爸最有共同語言的絕對是隋文帝]
[害,胡亥和楊廣,真是兩個孝順的好大兒]
[楊廣真的好能裝啊,硬生生把自己裝上了太子當上了皇帝]
[獨孤皇後喜歡感情專一的,他就只對妻子好,獨孤皇後喜歡簡樸的,他就生活作風樸素]
[正好還有楊勇那個對照組]
[我要是獨孤皇後,我也喜歡這麽個哪兒哪兒都合我心意的好大兒]
[不過如果能裝一輩子也行啊,結果一登上皇位原形畢露了]
[估計是憋的很了,把前面沒享受的也給享受回來吧]
[好大喜功、貪花好色、鋪張浪費、殘暴無道、荒淫奢侈]
[政治抱負遠大,能力也不差,要是他一直保持沒登基前的作風說不定就沒唐朝什麽事兒]
[千古一帝楊廣?什麽魔鬼大笑話]
[楊勇要是也願意裝一裝,哪兒有楊廣什麽事兒?]
[楊家和李家好像還有點兒親戚關系,不如直接把二鳳抱過去養得了,省得小鳳凰受委屈]
隋,開皇二十年(600)。
楊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吶!天幕上說了什麽?!
獨孤伽羅也是一陣頭暈腦眩,隋炀帝是楊廣?!怎麽可能?!阿摐那麽乖巧那麽出色!獨孤伽羅一時氣急攻心,暈了過去。
“伽羅!”楊堅又急又怒,“快叫太醫!”
一時間兵慌馬亂。
獨孤伽羅在太醫的努力下緩緩睜開了眼,有氣無力:“那羅延,快,阿、楊廣……”
楊堅明白老妻的意思:“你放心,那逆子已經被朕控制在府中。”
獨孤伽羅突然嚎啕大哭:“都是我的錯,都是我的錯!”
“都是那逆子太有心機,朕也沒看出來他那滿肚子的狼心狗肺!”楊堅咬牙切齒,若不是他動作快人一步,那逆子怕不是要集結人手來一場逼宮?
獨孤伽羅還是忍不住自責,“睍地伐怎麽樣了?這孩子受了不少委屈吧?”
楊堅根本不願意提起這個兒子,“他能受什麽委屈?有阿摐照看,該怎麽玩女人還怎麽玩女人,吃喝玩樂更加奢靡了!”說罷才覺得有些不對,若阿摐不是乖孩子的話——
不過夫妻二人這次倒是冤枉了楊廣,他們想着選一個好日子冊封楊廣為太子,一拖就是一個多月,楊廣為了友愛兄弟的人設那是一點兒都沒舍得給楊勇委屈,讓楊勇過上了楊廣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但是楊勇很不服氣,整日咒罵這個咒罵那個,不管在誰看來都覺得楊勇不知好歹。
楊堅和獨孤伽羅看了報告之後相對無言,也不想去看這個不知好歹的咒罵父母的惡心東西了,只想着趕緊把兩個年長的糟心兒子送到封地去。
至于繼承人,兒子一個個的都不行:長子次子就不說了,簡直令人心梗;三子因好女色被王妃崔氏下毒導致病重,也沒受天幕多少好處,眼看就要沒命;四子原以為是個好的,前不久為以防萬一查了查,查出來不少糟心事;幼子就更別提了,擔不起事,去年突厥犯邊,他被楊堅任命為行軍元帥,這是多大的信重,這小子都不敢臨陣統兵,難當大任。
楊堅嘆了口氣,再看看吧,說不定孫子輩裏有合适的,實在不行,讓那李世民變成楊世民也不是不行,如此鳳凰兒生在我家該多好!楊堅很是遺憾。
【唐代的科舉分常舉和制舉兩種。常舉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道舉、童子等八科,其中明經、進士兩科最重要。明經考試的內容有帖經、經義和時務策,以帖經為主;進士考試的內容為帖經、詩賦和時務策,以詩賦為主。考明經會死記硬背就基本可以啦,畢竟以帖經為主;進士科一聽就很難,考詩賦诶,不僅要才高八鬥,還要才思敏捷,不然考完出考場了你再想到一首可牛可牛的詩也沒辦法了。[1]】
[運氣好也行,平時寫的詩多,說不定考場上碰到了]
[對呀,題海戰術,多刷題,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考到了呢?]
[那時候詩出現的頻率那麽高,必須要有出口成詩的能力啊,不然遇到那種需要你寫詩但你平時沒寫過這種題材的尴尬情景怎麽辦?]
[涼拌呗]
[背會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湊一湊拉倒]
[我覺得能考上進士科的,應該不會出現這種煩惱吧?]
[也是,就那麽點兒人。]
[二鳳還曾經樂颠颠地發出過“天下英雄盡入吾彀矣”的豪言壯志呢]
[哈哈哈哈哈驕傲的小鳳凰]
[他說的也不錯嘛,都是頂尖人才呀]
【畢竟是選官嘛,常舉最開始是吏部主持的,後來才變成我們廣為熟知的禮部主持。本題選B常舉為什麽不對,那是因為常舉考中以後,只是取得做官的資格,想要成功想取得實授官職,必須再經吏部考試合格,這場考試的名字叫做铨試,也就是C選項。铨試考什麽呢?有點兒類似于面試吧,铨試的內容是身、言、書、判這四樣。身,體貌豐偉,也就是長得好看;言,言辭辯證,就是說話有邏輯,不颠三倒四不結巴;書,楷法遒美,寫字兒寫的好看;判,文理優長,作文章做的好有文采。反正比公務員考試嚴格,我們公考是不錄取破壞國運之人,唐朝是不要醜人。[1]】
[哪兒是唐朝啊?好多朝代都是。]
[我記得不知道哪個官員很醜,本來都考上了狀元結果皇帝見了不高興,給弄到後面去了。]
[點名朱元璋]
[朱元璋自己不就是個鞋拔子臉?還嫌棄人家]
[嗯,怎麽說呢?老朱應該長得很不錯,不然馬皇後義父也不會将老馬嫁給他。]
[就因為他醜,所以不嫁親閨女啊]
[好有道理]
[不是有個郭惠妃嗎?]
[後來嫁的]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氣死咱了!咱哪裏醜?哪個不要命的造的謠?!”朱元璋不服啊,他好委屈,他好一個相貌堂堂的偉男兒,怎麽就鞋拔子臉了?
“後世人以訛傳訛罷了,爹你別着急。”朱标很無奈,後世人天天都閑着沒事兒幹嗎?
“标兒,你是不知道當時你爹一個老光棍兒,都快三十了也沒個媳婦兒,郭帥看好你爹才把你娘嫁給我,你娘當時正當年華,一見面就把我的魂兒勾走了,我當時就想着,這姑娘咋——”
“朱國瑞!你跟兒子瞎說什麽呢!”馬秀英風風火火的從殿外趕來。
“哎呦,妹子你咋來了?”朱元璋不好意思地撓了撓耳朵。
“聽說你又想揍兒子?”
“你聽誰說的?哪有?”朱元璋連忙辯解,一晃眼看到殿外探頭探腦的朱棣,“老四!你還會告狀了!”
“不告狀怎麽辦?看你把孩子給打死?”馬秀英能不知道她家漢子的牛脾氣,惡狠狠瞪了朱元璋一眼。
朱元璋沒辦法,低聲下氣哄老婆,“妹子你別生氣,都是天幕的錯,胡亂瞎挑撥,上面還說我是個鞋拔子臉,你看看我這臉多俊,長醜了你能看上我?”
“行了行了,你最好看。”馬秀英無奈表示認同。
【還是那個不恰當的比喻,常舉對标于舉人,有做官的資格,想要真正的做官還得再努努力,托關系當個□□品的小官或者偏遠地方的縣令也行,發憤圖強接着考進士就更棒啦!當然了,在唐朝可沒有會試這種說法,不過殿試是有的,這就要說起中華五千年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啦,不過我們得說完制舉。[1]】
[女皇陛下诶]
[期待]
[也沒啥吧,武舉和殿試誰不知道啊?]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對此也很感興趣,唯一的女皇?有意思。若是大秦也有一位女皇——嬴政搖了搖頭,放棄了這個可笑的念頭,他的兒子們不行,女兒們就更扶不上牆了。
漢,高祖九年(前198)。
劉邦半垂着頭不知在想什麽,但顯然他的心情并不好。
呂雉倒是心情舒暢,她當不上女皇,有機會看看後世的女皇帝也是好的。
漢,永初六年(112)。
班昭看着天幕,長嘆一口氣,她從未想過,女子稱帝呀,多麽偉大而可怕的事情,怪不得唐之後的女子受到的限制越來越重,她的書純粹成了限制女子的書籍,也怪不得被後世責罵。
【制舉和常舉相對,常舉是平常的考試,制舉就是特別的考試。特別在哪裏呢?一特別在由皇帝親自主持,和殿試有相同之處;二特別在為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置,平常人根本沒資格考;三特別在可以随時設科;四特別在名目繁多,這裏只提幾個常見的,比如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谏科、博學宏辭科、軍謀宏遠堪任将帥科等等等等。感覺好像就跟漢朝察舉取士差不多,舉孝廉、茂才科、賢良方正科、文學科……也是皇帝親自主持、不定期、許多科目。[1]】
[聽着還怪麻煩的]
[可不是嘛]
[确實挺像的]
漢,建武十七年(41)。
劉秀哼了一聲,這本就是大漢的察舉取士。後世的科舉也就是多了考試的形式,不還是脫胎于以前的選官制度嗎?
【制舉和常舉最不一樣的一點就是平民和官吏都可以應試,一旦考中就可以直接授以官職,常舉卻只是取得了做官資格。但是吧,制舉不常設置,官位一個蘿蔔一個坑,常舉考上的人已經足夠用了,再加上各種恩蔭走後門托關系,根本沒必要進行制舉,所以制舉在科舉中不占重要位置。[1]】
[明清時候每三年才考上一二百進士,就這麽點兒人,還得各種候補呢]
[古代官位好少啊,我們現在需要那麽多公務員呢]
[害,多嗎?為什麽還是考不上?]
[古代官吏分明啊]
[要我說,吏和官就應該互通,當了小吏怎麽就當不成官兒了呢?]
[我們聽着還挺離譜的,但就跟現在人人都想當公務員一樣,古代想當小吏的小老百姓還不少呢]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胤禛有些心動,若是将吏納入官員結構——罷了罷了,這比攤丁入畝難度還大,那些官員、讀書人估計得反了天了,慢慢來吧,他皇阿瑪現在越發反複無常,也不知之後是怎麽樣的光景。
【接下來就要說殿試和武舉啦——當當當當武皇陛下隆重登場!!!】
[撒花!撒花!撒花!撒花!撒花!]
[給我女神做足了排場]
[我誰都不服,就服武則天]
[武皇大大萬歲!!!]
[說到這,我可就有精神了!]
唐,顯慶五年(660)。
李治對皇後笑了笑,“你看,她們多麽喜歡你。”
“天幕沒有明說,也不一定是臣妾。”武媚也露出一個微笑,芙蓉面上妩媚風流,但她确實不再年輕。
武則天啊,武媚想,真是個好名字。
但她不知道還能不能有幸擁有,天幕的白光讓她感覺年輕了許多,卻也讓雉奴的病有所好轉。
時也,命也。
但她不認命。
周,如意元年(692)。
武曌愣了好久,才輕輕笑了笑。
唯一的女帝,唉,她是不是應該感到榮幸?那群男人啊,可真是膽小如鼠。不過什麽男人女人的,站在朝堂上,便只有政客。
她改國號為周可不是玩玩而已,搞到最後又變回唐了,她不在乎女帝不女帝的,倒是有些發愁怎麽能當個真正的開國皇帝。李家的不行,武氏那群蠢貨更是不行,讓他們先鬥着,給她時間思索之後怎麽辦,有天幕在,總不能再把江山還給李唐吧?那她還搞個什麽勁兒啊,乖乖地當個攝政太後不好嗎?
【我們的武皇在其當政時期有許多值得一提的政績,但我們現在只說武舉和殿試,其實也沒有什麽好說的,因為大家都太熟了。武舉就是由兵部主持的選拔軍事人才的考試,殿試就是皇帝親自監考選拔人才,這兩種都是武則天為了進一步打擊關隴士族,拉攏、培植新的官僚勢力、廣泛搜尋人才的舉措,當然她也實現了自己的目的,選拔了一大批優秀人才,這些優秀人才中相當一部分來自庶族地主,有力地擴大了武周政權的統治基礎。[1]】
唐,顯慶五年(660)。
“打擊關隴士族,做得不錯。”李治表示他很欣慰,哪怕他知道武後會以周代唐,也寧可讓武後攝政,也不願讓關隴集團把握朝堂。
就如天幕所說的那樣,武後做的很好,況且大唐江山最後不還是回到了李氏子孫手中了不是嗎?等他駕崩,武後稱帝時肯定已經老了,繼承人無非是從武氏或者李氏中選,他相信武後、不、武帝有腦子,選擇武氏她能得到什麽呢?太|祖的稱號嗎?不見得吧?說不定身後都無祭祀;傳位給她的親生子孫才是最好的做法,哪怕她給子孫改姓武呢,死後誰管那麽多呢?
【說到這裏給大家講一個小笑話吧,關于電視、電勢和殿試。大家可能有些納悶,不要慌,聽我講。那是我大二寒假過年的時候,親戚家倆小孩兒,一個文科一個理科。
理科的:唉,期末沒考好,有一道關于電勢的題寫錯了,很簡單,不應該錯的。
文科的:确實很簡單,那道殿試的題怎麽能寫錯呢?送分兒題呀。
我愣了:電視有什麽好考的?
理科的回答我:電勢當然要考啊,還經常考。
理科的又問學文的:不過你學文的怎麽知道電勢的題簡單呀?你又不考物理。
文科的沒反應過來:什麽物理?不是語文古代文化常識題嗎?鄉試會試殿試。
理科的:嗷——你說的那道題呀,那道題再錯了吧,語文老師得捶死我。
我默默閉嘴,在心裏問,難道只有我想的是電視劇的電視嗎?】
[哈哈哈哈哈哈哈]
[清澈愚蠢大學生啊!]
[高中是人生知識的巅峰]
[真的,擱我估計也想的是電視]
[高中語文老師,應該會想到的是殿試吧?]
【噢,對了,還有一個“南選”,這個高宗時期就有,高宗說起來我還得反應一下,就是我們的荔枝啦~武則天将南選”進一步發展“南選”,讓嶺南、福建等邊遠地區的人才也有了科舉入仕的機會——背到這一段的時候,我真的覺得好神奇啊,嶺南偏遠也就偏遠了,福建居然也是偏遠地區】
[宋朝就南邊兒那麽一塊兒地方,嶺南也是偏遠的]
[對呀,蘇轼去嶺南吃荔枝可不容易了]
[去海南吃生蚝就更不容易了]
唐,貞觀十年(636)。
李世民腦子現在有些轉不過彎,他不是很擔心大唐江山被一女子篡取,因為他感覺到這女皇好像被算在了他們大唐皇帝裏,而且這女皇是唯一的,所以大唐江山最後肯定還是回到了李氏子孫手中。
李世民現在比較關心的,唐高宗李治?!怎麽會是雉奴呢?!承乾呢?青雀呢?究竟發生了什麽?!
宋,熙寧四年(1071)。
蘇轼覺得自己有點害怕,他怕不是被貶去嶺南和海南的吧?就算荔枝和生蚝再好吃,好吧,如果實在很好吃的話,他還是想嘗一嘗的,如果不被貶官就能吃到就更好了。
【剛剛還說過說讀書考試做官三者緊密聯合?所以就來說一說唐朝的學校制度。唐代的學校教育分為官學和私學兩個系統,以官學為主,私學很少,到宋朝才興起,我們說到宋朝的時候再說私學,唐朝還是以官學為主的。[1]】
【唐朝官學挺繁盛的,分了好多層,首先是中央官學和地方官學之分。中央官學又分作“六學二館”。六學指國子監下轄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和算學;二館指門下省下轄的弘文館和東宮所屬的崇文館。這些官學按照品級收的學生也不同,就拿弘文館和崇文館來說,這二館地位崇高、師資力量最強,所以只招收皇親、三品以上官員之子;國子學也很牛,只招收三品以上官員子孫,所以三品以上官員的孫子去不了二館,只能去國子學;太學五品以上官員子孫,四門學是七品以上官員子孫。[1]】
[果然是官學,爺爺跟爹不當官都上不了學]
[七品以下的官員家的孩子好像也沒學上]
[律學、書學和算學肯定是為小官準備的呀]
[上個學也不容易啊]
[那是以前,現在你想去哪兒去哪兒]
[去清華北大可以嗎?]
[旁聽應該是可以的]
[嘤]
[普通人還是別去天才雲集的學校了,壓力太大,差點兒畢不了業]
[考上去就很牛b了呀,差點兒畢不了業又不是畢不了業]
[這就是圍城吧?]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呲了呲牙,難道不應該嗎?皇帝給子孫後代一點優待有問題嗎?想學的就去上學,不想學的也管不了他們吃喝,安安生生的別學老四就行。
【看看這招收學生的要求,都不用我說,就能看出來這些學校入學有嚴格的等級限制了。那麽學什麽呢?當然是儒家典籍啦。至于其他的律法呀書法呀算法呀自然去後面的律學、書學、算學學習,就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專科吧,雖然現在國家重視技術類學校,但對于普通人來說能上本科肯定不上專科呀,律學、書學、算學這些專科性質的學校收八品以下子孫及庶人通讀學者[1],好像沒了品級限制,我也不知道那高官子弟能不能去裏面讀,但應該沒有那麽傻,就跟我們現在放着清華北大複旦上交不讀非得去學挖掘機一樣。】
[挖掘機也是超酷的]
[學廚師說不定都比我掙得多]
[不管學什麽,學到極限都是專家]
[不能搞職業歧視!!!]
[這不是很正常嗎?職業歧視鏈]
[本無業游民平等地歧視一切有工作的人]
[好想鹹魚躺不想工作]
[同是上班摸魚人]
[這會兒下班了吧?大晚上的]
[下什麽班呀?加班中]
[同加班]
[三倍工資,免費蹭網,主動加班爽嘎嘎]
[在哪兒工作呀?透露一下呗,立馬辭職去面試]
唐,開元二十四年(739)。
李隆基掌握了“加班”這一詞語,還融會貫通了“下班”一詞,甚至還靈活運用,學會了造句。
朕已經加班了很久,朕好想下班。
【不好意思,我舉了不恰當的例子,反正就那個意思,大家意會。但是就算是最低級的律學、書學、算學也是需要祖父或父親做到八品或者你自己超級厲害才能入學,因為包括這三學在內的六學二館是唐代的最高學府,強調!最高學府!不管哪個都是牛哄哄的學校,是中央官學。地方官學的話,由京都學、都督府學、州學、縣學、市鎮學、裏學組成,就是每一個行政級別都有學校,主要教學內容是經學和醫學[1],醫學這個還挺令我驚訝的,他們竟然教醫學诶。】
[醫學校嗎?]
[震驚,我也好驚訝]
[虎目落淚,一直以為我們醫學生在古代根本沒學上]
[虎目?這是種什麽目?]
[這,倒也不必]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表示嫌棄,歷朝歷代都有學習醫術之所,大明太醫院下轄就有專門的醫學校。
【原本最低級的裏是沒有學校的,但是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下令各裏都要置辦一個學校,選擇老師進行教學,雖然說我不喜歡李隆基,但不得不說開元年間的他幹的人事兒還挺不少。開元時期,國子監所屬學校及州縣生徒達到了六萬多人,雖然占總人口的比例還是很低,但在那個時候這個數據也挺不錯了。而且從開元五年開始,玄宗令馬懷素、褚無量進行了大規模的圖書整理和編纂工作,雖然沒有弄個圖書館什麽的吧,也大大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1]】
[怪不得有好些人是他的粉兒呢]
[多恐怖的事情啊!]
[說真的,真有不少人喜歡他]
[比如我,我覺得他智商在線的時候是個挺不錯的皇帝的]
[這确實是]
[所以說粉他的也想讓他早死,黑他的也想讓他早死嘛]
唐,開元二十四年(739)。
李隆基揉了揉眉心,發覺現在的他還沒有頒布“各裏置校”這一政策,想了想現在就頒布沒有妨礙,當即寫下了诏書。
還有圖書館什麽的也弄上,不過他覺得天幕說的圖書館和他認知的不是一回事,但也先弄上再說。
早死晚死什麽的,回頭再說回頭再說,老天不讓他死他能有什麽辦法?天幕一出現,他兢兢業業恨不得睡在奏折上,哪兒敢幹什麽胡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