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教育及選官·魏晉
第45章 教育及選官·魏晉
【東漢末年, 察舉制已經特別不行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 父別居”,這句話是漢朝末年的童謠來着,唱出了當時充滿着弄虛作假現象的察舉制的現狀。這是其中一方面, 另一方面是漢末各種天災人禍導致天下大亂,人口尤其是有才華的人流動性很強,察舉制是以州郡這種地方區劃為基礎劃分的,人口的流動也使察舉制不能正常運行下去。】
[到了王朝末年都是這樣吧]
[這童謠也太現實了吧,感覺不像兒童能唱出來的]
[就跟童話故事都是成年人寫的一樣]
[還是科技不發達, 交通不方便]
[反正很多兒歌都聽着很悲傷來着]
[有個《小白船》聽着還有點兒瘆得慌]
[別提了,半夜聽就跟鬼片兒插曲一樣]
[只記得三國那時候盜墓可流行了]
[摸金校尉嘛]
漢, 建安五年(200)。
曹操摸了摸鼻子, 有些心虛, 養軍隊多花錢呀,他爹當年可沒給他幾個錢, 可不得想法子搞些錢嗎?誰讓大漢盛行厚葬之風,就數墓裏財寶多呢?等他死了, 一定多搞幾個疑冢, 真正的墓好好藏起來,不叫人發現。
【東漢末年分三國, 這三國中值得掌握的是曹魏, 包括曹操的“唯才是舉”和曹丕的九品中正制。曹老板真的是很好一老板, 雖然他出身不是那麽高, 長相不是那麽好,個子也有點挫, 性情也有點兒殘暴,但他還是許多打工人的最佳選擇,所以很多小說作者都喜歡把自家的兒子女兒送到曹魏陣營抱大腿。】
[不知道的還以為你有多不待見曹老板呢]
[這誇獎看起來着實不像誇獎]
[誰說不是呢?]
[有這麽多缺點還那麽吸引人,可見曹老板人格魅力有多高]
[我們大寶備人格魅力也超級高的嘛]
[?什麽大寶貝?]
[是我們劉備備呢]
[請先允許我吐一吐,有點惡心心]
[孫權呢?權寶?]
[咦——]
[還是曹老板聽起來好一點]
漢,建安五年(200)。
曹操冷哼一聲,繼續令人加大力氣追殺劉備。劉備此人滑不溜秋,又帶着關羽、張飛兩個壯士,也不知道跑哪兒去了,不過管他在哪裏,只要敢冒頭殺了了事。現在想殺劉備的人可多了,不暴露出名號,誰知道是他動的手?
正月,衣帶诏事發,董承等人被殺,劉備逃往青州刺史袁譚處,投奔了袁紹,袁紹兵敗,他又去往劉表處,奈何天幕洩露了她的身份,使他不得不東躲西藏。
劉備顧不上天幕對他的調侃,他看了看身旁目露擔憂的兩個兄弟,心中慰貼,不管路在何方,他們兄弟三個齊心協力總不會差的。所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他們此刻躲在曹操治下,但總歸不得長久,得早做打算才好。
魏,黃初元年(220)。
劉備表情複雜,請允許他拒絕大寶備的稱呼。
孫權更是氣得臉色發紅,他一點也不寶!
【是耶,我很喜歡曹老板的,雖然子龍亮亮統統策策瑜瑜都是我男神,但我找主公還是找曹老板吧,如果能把我的男神們都拐到曹營和文若奉孝放在一起就好了~我最佩服曹操的就是他任人唯才了,這點連鞠躬盡瘁的諸葛丞相都沒有做到。】
漢,建安五年(200)。
曹操大笑,“東方小娘子此言深得我心!”曹操此人多多少少還是有的億點點變态在身上的,也許他自己也認識到了,就喜歡別人家的人才和妻子。
諸葛亮皺眉,曹孟德嗎?他搖了搖頭,罷了,志不同道不合,哪怕他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也不願為曹操所用——還有亮亮是什麽東西?他小時候也沒被怎麽叫過,衆人多喚他二郎,最多被叫一聲阿亮而已,不過比男媽媽好太多。
龐統詫異,統統不會在說他吧?肯定不是他,後世人喜歡長得好看的,他這長相哪怕說不上難看也跟好看沒有一點關系。
【蜀漢政權和漢朝一脈相承,以征辟制為主體,察舉制為輔;而孫吳環境更差一點,當地豪族勢力又多又強,除了漢朝所采用的任子制、征辟制、察舉制、軍功制以外,居然還有世官制,在我印象裏這時候世官世祿應該退出中原大舞臺幾百年了。】
[沒有吧?世官世祿不是一直都有?]
[對啊,雍正時候才改土歸流]
[主播說的是退出中原大舞臺啊]
[中原那塊兒實行郡縣制就是流官了]
魏,黃初元年(220)。
諸葛亮眉頭皺出了一個“川”字,他隐隐意識到了問題,但不知如何改變。天幕所說科舉制根本不适于蜀中,此事需要從長計議。
孫權也很發愁,他知道吳的問題很多,但只能先緊着棘手的解決,像天幕所說的選官制度,這是屬于碰都不能碰的存在,他動了之後焉得有命在?
【曹老板智商在線,在察舉制不能正常運行的情況下,果斷提出了“唯才是舉””任天下之智力”的選拔人才方針,多次下令求賢,不問出身不問貴賤不問品德不問文武,只要你有才華你就可以來,那句口號是怎麽說來着?“曹魏大舞臺,有夢你就來”。我們所熟知的那首《短歌行》寫的多好,委婉又動聽,有才華的都能體會到他真摯的感情,這部分人不恰好是曹老板需要的嗎?】
[這門檻設得還挺高,打眼兒一看,誰知道那是首求才的詩啊]
[差不多能蒙對吧,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那句還挺明顯的]
[很明顯嗎?哈哈哈哈一點都不覺得]
[高中時候學過《鹿鳴》啊]
[沒啊,就學過《蒹葭》和《關雎》]
[可能是課後拓展篇的吧]
春秋,魯哀公十二年(前483)。
孔丘皺眉:“不學《詩》,無以言!”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嘆息儒道衰微,連《詩經》都不讀,還算什麽讀書人呢?
【這樣其實很得罪士族的,陳宮背叛曹操就是有這樣一方面原因,曹老板不知道嗎?但他就是幹了,這無異于虎口奪食,讓世家大族将吃進嘴裏的蛋糕吐出來那不就像做夢一樣?曹操在世的時候,士族迫于他的威懾沒敢幹什麽,曹操一死,人消政亡,士族的反撲來了,九品中正制出現了。】
[人吶,實在是太複雜了。]
[魏晉南北朝,三百年年大混亂開始了]
[那段歷史太慘烈了,不然大家為什麽都喜歡看穿三國,不管主角幫哪方,最後都大一統了。]
[三國可沒什麽好玩的,真可怕]
[小說裏穿的都不是正經的三國,應該是漢朝末年,建安還是漢朝的年號呢]
[名存實亡吧,默認穿到漢靈帝時期就是穿越到三國,除非穿成了劉辯或者劉協]
漢,建安五年(200)。
想起陳宮,曹操的心情就低落了下來,哪怕陳宮背叛了他,差點兒讓他的境況回到起點,他也愛惜陳宮的才華。哪怕最後忍着不舍将陳宮斬首,曹操還是将陳宮的老母接來奉養,并為他的女兒挑了一個好人家。
聽到人亡政消,曹操的心情就更低落了,丕兒到底有些不足,若是子脩還在……曹操後悔得淚流滿面。
士族出身的謀士和官員也各有反應,但就像天幕所說的那樣,曹操不死,他們最多是背叛和投奔他處,更多的是蟄伏。況且情況也沒天幕說的那般嚴重,現在有才華的絕大多數還是士族出身,能出頭的寒門庶族太少了,影響不是很大。
【曹操的傻兒子曹丕——不對,人其實挺厲害的,最開始九品中正制也是唯才是舉的,不能把所有的黑鍋都扣在曹丕頭上——接受了穎川士族陳群的建議,開始推行九品中正制度。九品中正制度,也稱九品官人法,最開始實行的時候也是以“唯才是舉”為原則的,而且“蓋以論人才優劣,非謂世族高卑”。】
[嚯,不得不說,頭一次聽說,九品中正制最開始的原則居然這麽的公平]
[科舉制最開始也不是明清的樣子啊]
[可惜了,司馬家真是不幹人事]
魏,黃初元年(220)。
曹丕長舒一口氣,陳群心裏也真正安定下來。
如果最開始的九品中正制問題很大,影響最大的不是曹丕而是陳群。
【魏晉魏晉,魏國時九品中正制還好好的發揮着作用,雖然留有漏洞,但問題不大。但司馬篡魏,出于種種原因,九品中正制和察舉制一樣開始潰敗——也不能這麽說,書上用的詞語是蛻變,從最開始的“任人唯賢”變成了以門第為依據。】
魏,黃初元年(220)。
曹丕目光沉沉,司馬家已經不足為懼。他得知司馬家篡魏之後本想斬草除根,但司馬家勢大,種種緣由之下他還在猶豫什麽時候動手,就收到消息說司馬氏要舉家逃離,這下可好連借口都不用找,順勢而為讓他們離開,明面上派兵去追沒追到,暗地裏來了個借刀殺人把人都解決了。
大魏統一全國,這片土地本該休養生息,雖然有他們曹氏後代無能的緣故,更多的責任卻在司馬氏,篡魏也就罷了,得了皇位還不安生,搞出來個東西晉,還讓外族入侵,啧啧啧,反正司馬家名聲是臭得不能行。
【蛻變後的九品中正制才是我們熟知的為門閥士族服務的選官。五等爵制是司馬師委托裴秀制定的,制度本身毛病不大,問題主要出現在受封者都是實力雄厚的世家大族身上,這就成為了西晉九品中正制品評的依據。九品中正制需要有人來品評,品評他人的考官就被稱為中正,這部分官僚什麽出身呢?曹魏時候不好說,但至少成分不是很單一,到了西晉,就是理所當然的說中正是出自世家大族了。】
漢,建安五年(200)。
曹操露出一個嘲諷的微笑,成分不單一?呵,未必。節操這種東西,在某些時候是很沒必要的,後世似乎将世家想得過于不接地氣。世家也會主動吸納人才,只要嫁出一個女兒或者送女為妾,然後提攜女婿,出身寒門的人才會歸于他們一派,只要經過時間的加持積攢底蘊,久而久之也會變成士族。
魏,黃初元年(220)。
曹丕開始覺得頭禿,一個司馬家不足為懼,所有的世家大族聯合起來他可頂不住,他剛繼位,還是要以拉攏為主的。不然還是實行九品中正制吧?反正天幕也說了,最開始問題不大。
曹丕愁啊,問題不大還是有問題的,如果他有生之年不把問題解決掉,大魏估計會步入天幕所說的曹魏後塵,也就是被某個坐大的世家侵吞。可是天幕讓世家大族提高了警惕,他可不敢大動幹戈,不然怕等不到那個時候就被生吞活剝了。
【他們對本地的士人進行訪查品評,标準是家世、道德和才能。哇,這可真是赤果果的給世家撈好處,這種主觀的選官方式實在是太人性化了,全靠考官也就是中正官的意思,他們出身世家豪族,人生在世怎麽會沒有私心?在職權範圍內往自己家裏或者給親戚點好處又怎麽了?只要在品評中把門第所占的權重提高那麽一丢丢就行,不是士人都沒資格被品評,家世不好能弄個小官當的就不錯了。更何況五等爵制是多好的參考答案呀,作為受益者,中正官可以正大光明的以權謀私或者利益交換。】
[所以說額們國家是個人情社會]
[好煩這些啊]
[人生在世沒點兒關系就不行]
[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
[好有文化,聽不懂]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嫌棄地“啧”了一聲:“真沒文化,這都不懂?老子麽,就是這個調調。”
朱标誇了誇驕傲的老父親。
朱元璋被兒子誇得身心舒爽,他又道:“魏晉皇帝真是蠢又無能,能把皇帝當成那樣,那些唧唧歪歪的酸儒可看緊了他們的皮,要是有人糊弄朕,九族的人頭都別要了。”
朱标沒有說話,默認了朱元璋的觀點,他知道他爹說的是洪武九年的空印案。朱标雖不像朱元璋那樣暴虐,但他能得到朱元璋的認可,顯然不是什麽溫文爾雅的聖人,他的名聲好只是因為扮了紅臉罷了。
“人情社會,這天幕說的不錯。”朱元璋倒是非常贊同這一點,誰得了好處不先緊着親朋好友呢?他登上皇位,至少子孫後代的生活無憂。
【考官是世家豪族的人,考生也是豪族的人,幾十年後考生又變成了考官,這不就整閉環了?從魏到晉,中正官逐漸被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僚把持,它就這麽變成了培植魏晉門士族的重要工具。我看到有寶貝提到老子說的“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句話放在這裏真的很恰當,于是金字塔的尖尖變得更尖了,頂級士族的地位越發超然,壟斷高官,門閥制度就這麽形成了,形成“公門有公,卿門有卿”的局面。】
唐,開元二十四年(739)。
李隆基嘆了口氣,就算他再不喜歡則天皇後,也不得不承認她的作為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力量,不然他的皇位可不像現在這麽舒坦。
好吧,如果天幕不出現就更舒坦了。李隆基表示他很久沒有好好休息了,哪怕一天處理十石文書的秦始皇都沒有他勤勞,秦朝可沒有紙,領土也沒有大唐廣闊,要是把他每天處理的奏折換成竹簡,怕是得有二十石!
【我們更經常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來形容這種局面,這裏的寒門其實可以類比春秋戰國時期的國人,他們比庶族和野人好太多了,但和士族和貴族相比還隔着天塹。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太學和國子監是國家官方教育機構,太學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的,但國子監相對而言就很搞笑了。魏晉時期不知道具體哪年,高門子弟不想和寒門打交道,于是就鬧起來不進太學,當時的皇帝也不知道是誰,解決不了鬧事的人就只好按照他們要求做,下诏遣散部分太學生,令“大臣子弟堪受教者”入學,哦吼,說的怪有水平,遣散的不都是寒門子弟,非高門子弟不得入?】
[啧啧啧說的可真有文化呀]
[我家八代貧農還不讓上學了?]
[感謝國家感謝人民,放在那個時候你還真入不了學]
[還上學呢,貧農有飯吃就不錯了]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将自己放在當時皇帝的角度看問題,感覺到了問題的棘手,那些太學生的背後站的可是實權臣子,在那種情況之下,除了妥協似乎并沒有什麽辦法。
當年呂不韋把持朝政,嬴政勢弱便潛伏,直至一擊必中,天幕所說的太學生鬧事時候的皇帝比他年少時候面臨的問題更加嚴峻,似乎除了另起爐竈并無其他選擇。
【皇帝為什麽這麽卑微?大概是手裏沒錢沒權吧,當時門閥士族林立,九品中正制使士族壟斷朝堂,占田令讓士族合法享有占田和蔭客、蔭親屬的特權,并且還有大量部曲和田産,心情好的話造個反也不是不行。面對這種情況皇帝能怎麽辦?只好憋憋屈屈勉勉強強活着吧。】
[都是特權階級,他們小日子其實過得也挺不錯的]
[那時候中央集權皇帝專|制還處于一個比較稚嫩的狀态吧?]
[又不是明清時候,唐朝的皇帝還要對臣子行禮呢]
[咦?真的嗎?沒聽說過诶]
[當然了,前面兒那些朝代可不像帶清将大臣看做自己家裏奴才一樣]
[emmmm大為震驚]
唐,貞觀十年(636)。
李世民也大為震驚,将臣子當做家裏奴才?!那個“清”到底是個怎樣的朝代?在他們大唐,皇帝要向臣子行禮呢!那清朝果然是蠻子入侵,不知禮儀。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
玄烨最近的心情就沒有好過,冷不丁又被天幕刺了一下,“他們本就是家中奴才,那些漢臣稱奴才還不夠格呢!”
玄烨不想看天幕,但不得不看,全大清的人都能看到天幕,天幕影響着朝政,前面他被氣暈醒來之後也得忍着惡心把天幕的記錄看完。況且天幕破碎之後變成了小天幕就在手腕邊放着,關都關不了,還能怎麽辦?幸好這天幕頻率不高,一次最多不到一個時辰,不然整天看天幕算了,還有什麽時間做其他事?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弘歷也很不滿,臣子自稱奴才怎麽了?那是他們滿人傳統,漢人不是沒管他們嗎?
弘歷還挺重視稱呼的問題的,他認為只要在旗,不管是滿、漢人還是蒙古,請安、謝恩等私事稱奴才,公事稱臣;不在旗的漢官一律稱臣就行。不過還是有些臣子時不時的就用錯稱呼,他每回都罰,還是有人會寫錯,他得再找個時間強調強調。[2]
【這事兒還沒完,我們還沒說到國子學成立呢。在那群鬧事的高官子弟看來,太學太沒排面了,寒門學子待過是一方面,鬧鬧事就能把看不順眼的賤民趕走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不管具體咋搞,面子得好看,遣散寒門子弟這一騷操作大大降低了太學的名聲格調,皇帝既沒解決了問題也沒讨好到人。】
[也不算騷操作吧]
[這皇帝是兩頭沒讨好啊]
[怎麽覺得是鬧事兒的那群高官子弟被踩着了痛腳,比如學習比不上人家什麽的]
[多正常啊]
[那不就是校園淩霸?]
[嘿,都不是校園淩霸了,人家直接釜底抽薪把看不順眼的給開除了]
[真可怕]
漢,元光六年(前129)。
劉徹點了點頭,覺得那個皇帝确實是出力不讨好,到底是皇權示威啊,大漢目前還沒有世家豪族坐大的問題,想處理都沒處着手,不改變制度,處理了一批,肯定還會有新的出現。但是大漢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匈奴,在對戰匈奴的同時還要處理諸侯王的問題已經夠棘手了,他可不想把自己推向所有人的對立面。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過了幾年,朝廷建立了專門教育“國之貴游子弟”的貴族學校,顧名思義稱之為“國子學”,什麽叫“國之貴游”呢?也就是五品官以上的官員和貴族,他們的子弟才能入學。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來世家豪強和寒門的巨大鴻溝了,典型比如我國四大愛情悲劇之一《梁山伯與祝英臺》。】
[哪四大愛情悲劇?]
[沒背過嗎?]
[背過,但忘了]
[多少年了,上大學後就再也沒管過這東西]
[主播說錯了吧?沒有四大愛情悲劇吧?梁祝是中國四大愛情傳說之一,只不過這四大愛情傳說都是以悲劇結尾]
[我就說哪裏不對勁]
[元雜劇有四大愛情劇和四大悲劇]
[soga]
[原來如此,明白了]
[說四大愛情傳說我就知道了,牛郎織女,孟姜女,白蛇和梁祝]
【呀,不好意思啊,說順嘴了,梁祝不是愛情悲劇,是民間愛情傳說。元雜劇的那四大愛情劇和四大悲劇這裏就不展開說了,我這話太多,一不小心就跑題了,好吧,實際上是我不太知道,考試不考啊。關于元曲我就知道元曲四大家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名字,還有書上提到的王實甫《西廂記》和石君寶《秋胡戲妻》。話說元雜劇的四大愛情劇也都是以悲劇結尾的吧?被稱作四大愛情悲劇沒毛病吧?】
[好像沒毛病吧?]
[什麽沒毛病啊?問題大了!]
[不懂啊不懂啊,沒文化]
[最出名的一個《西廂記》,應該有不少人知道吧,大圓滿結局啊]
[還有那個《牆頭馬上》,劇情在我看來很離譜,但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
[《拜月亭》也是啊,雖然兵荒馬亂的背景很不好,但倆主角結為夫妻的感情還是挺美好的]
[《倩女離魂》有點兒神話,不過離魂之後還是還魂了嘛,結局也是好滴]
[合着就沒有一個悲劇啊]
漢,高祖九年(前198)。
劉邦發出了無情的嘲笑。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守仁替東方辰感到尴尬,這怎麽能每個都記錯?
【我這臉被打的啪啪響,為什麽我記得四大愛情劇都是悲劇啊?什麽唐玄宗和楊貴妃,還有昭君出塞,窦娥冤還有一個謀反的忘了叫什麽名字了】
[這是四大悲劇,《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漢宮秋》《窦娥冤》《趙氏孤兒》]
[《漢宮秋》嘛,作者腦洞可大了,他寫漢元帝受匈奴脅迫将愛妃送去和親,多離譜啊,我們都知道昭君出塞之前他倆根本沒見過面]
[在我看了一篇林黛玉倒拔垂楊柳娶了諸葛亮後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之後覺得再有什麽故事都不足為奇了]
[這什麽神文!在哪裏看的?]
[忘了哪個論壇了]
[這種梗很常見的,你去小破站搜一搜惡搞視頻很多的]
明,萬歷四十八年(1620)。
馮夢龍來了靈感,盡管不知道林黛玉是誰,但三國水浒西游他怎麽會不知道呢?後世之人的腦洞比他還大,他笑納了。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曹雪芹,曹雪芹覺得他的小心髒有點兒受不了。
天吶!林妹妹!他冰清玉潔的林姑娘!怎麽能倒拔垂楊柳呢?還迎娶孔明先生——不過摸着良心講孔明先生确實比寶玉靠譜很多,但是!但是也不能那麽編排吧!他又不是馮夢龍!也不是祝枝山!還去西天取經?!曹雪芹的語言系統已經紊亂。
【梁山伯和祝英臺的凄美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個時期,所以他們的悲劇是一種必然,在我看來,魏晉是整個封建社會時期最講究門當戶對的一個時期,前有卓文君下嫁司馬相如,後有榜下捉婿,盡管也挺講究門第,但像這個時候這麽看重。如果梁山伯和祝英臺生活在科舉制比較成熟的宋明清,也不至于雙雙赴死。】
[馬文才他爹不是上虞太守嗎?那是三品官吧?他為什麽不去國子學呢?]
[對呀,難道地方官沒資格?]
[是不是搞事兒被開除了?]
[不至于吧?可能嫌離家比較遠]
宋,慶歷三年(1043)。
趙祯表示,他們大宋優點還是很鮮明的嘛,就算天幕天天罵,也比魏晉時候好。
【我不是很了解,應該是個bug吧,但這個故事是在不斷變化發展的,我記得馬文才在最開始的故事裏就是個背景版,後來才豐富了人設往惡霸方面發展了發展。說不定人家就在國子學上課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沒和祝英臺見過面就把倆人綁在了一塊兒。故事的時代背景也不是很明朗,說不定當時都沒國子學。】
[那馬文才還挺無辜的]
[如果是惡霸就不無辜了]
[反正是民間故事,肯定要有情節起伏]
[對呀,打臉反派最爽了]
[可惜了,悲劇,讨厭]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想着他的《伍倫全備記》是不是太過平順了些、少了一個讓人氣的惡狠狠的反派才不是很受歡迎?但它本來就是用于宣揚人性真善美的,多這麽一個反派人物豈不是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