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教育及選官·東漢
第44章 教育及選官·東漢
【西漢完了之後再說一說東漢, 兩漢選官和教育大概相似,但也有不一樣的地方。】
【首先是察舉制的完善,這個我覺得可能是位面之子的運氣吧, 誤打誤撞就這麽完成了。我們大多數時候都把注意力放在劉秀的運氣上,盡管他運氣真的好歐,可羨慕死我了, 但作為東漢開國皇帝,他能力也是不錯的,起碼在對待功臣上腦子很清醒,手段也很利索】
[我就沒羨慕過誰的運氣,除了劉秀]
[歷史愛好者公認的位面之子, 老天的親兒子,那運氣是我等屁民能比的嗎?]
[我覺得我運氣也挺好的了, 抽卡從來不用保底, 但那也得看和誰比呀]
[歐皇不要在這裏炫耀, 不保底怎麽能抽出來想要的卡?]
[默默哭暈在廁所]
漢,建武十七年(41)。
劉秀真的很喜歡別人誇他運氣好, 天子天子,他是老天的兒子。哪怕前面天幕說加強中央集權的時候提了他一嘴, 給他帶來了一些麻煩也掩蓋不了他的好心情。
【我們都知道李世民有二十四功臣, 朱元璋有淮西二十四将,但混歷史圈兒比較多的肯定知道劉秀也有雲臺二十八将, 這二十個人當中出身最低的也是小士族階級的低階官吏。單從二十八将的出身我們就可以看出劉秀建立東漢的功臣成分。我當時閑着無聊搜了搜二十八個人的籍貫, 發現主要是南陽、颍川、扶風、巨鹿這四個地方的, 看着是不是都特別眼熟?】
[只知道二十八星宿, 不知道二十八将]
[只知道淩淵閣,李世民具體多少個功臣還真是說不上來]
[請君暫上淩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老喜歡這句詩了,太有氣勢了!]
[扶風不是很熟,巨鹿之戰很出名,南陽諸葛廬,颍川我郭美人和荀香香的快樂老家嘛]
[奇奇怪怪,但很正确]
[法正和魯肅都是扶風的]
[看來大家都是三國人]
[哈哈哈哈三國ip比較發達,玩游戲的多多少少會知道些]
[最近玩鳶子玩的有點上頭]
[蛙趣,我以為這游戲沒幾個人玩兒,握手]
[又是哪個游戲的暗號?]
[哈哈哈一個沒在大陸上線的游戲]
[尺度很大嗎?]
[也沒有很大吧哈哈哈哈哈]
[這些地方人傑地靈,出名的人真不少]
[教育資源好,家族龐大,綿延的時間久,怎麽也得出幾個名人]
[這幾個郡盤踞着好多老派大家族]
漢,建武十七年(41)。
劉秀興奮勁兒還沒過,一下子就不高興起來。豪強、世家,簡直如附骨之疽令人如坐針氈。
漢,建安五年(200)。
郭嘉和荀彧對視一眼,各自無聲嘆氣,這郭美人和荀香香的外號是貼在他們身上摘不下來了。
荀彧注意到“南陽諸葛廬”,天幕多次提到諸葛氏,此人必定是大才,只是他前面派人去請,到地方的時候只見到空空如也的草廬,不知這諸葛孔明去了哪裏。
“還有那法正和魯肅,應該也是一時人傑。”
“天幕一出,他們怕是難以隐藏,相信不久便能得到消息,希望能為主公所用。”
“怕是難啊,二者之才人人皆知,自然受歡迎。”
周瑜微笑,他知子敬之才,現在子敬之名怕是名滿天下了吧。
唐,貞觀十年(636)。
李世民摸了摸下巴:淩煙閣?二十四功臣?那是什麽?
突然他眼前一亮,好主意啊!選出二十四功臣,讓他們在淩煙閣接受祭拜,太妙了!這是未來的他想出的主意嗎?真不愧是他。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嘆了口氣,這淮西二十四将還是他是至正十四年正月初一提出的,當時元朝還沒有滅,他們一群老夥計離開濠州奔赴定遠,前路渺茫。
時間過得真快啊,一眨眼快過去三十年了,這些人裏好些個都已經不在了。
【流水的王朝,鐵打的世家大概就是這樣吧。劉秀心裏也有數,他為了能盡快結束戰亂,接收的都是有資産的大戶,他們要錢有錢要糧有糧要人有人要兵器有兵器,而劉秀他爹只是一個濟陽縣令,他爹去世後劉秀就成了平民,雖然劉秀本人争氣最後當上了皇帝,但他家底兒真的很薄,最開始都是騎牛上戰場的,所以沒有豪族的支持真的不行。】
[騎牛可還行?]
[這麽窮的嗎?]
[不得不說,捷徑太好走了]
[想走捷徑也得本人靠譜才行啊,要是劉秀又窮又沒能力,就像他那個哥一樣,誰帶着家底兒投奔他啊]
[也不用家底吧,那些豪族都挺有錢的,拿出一部分就不少了。]
[那也得裝出盡了全力的樣子啊]
[怪不得我媽總說我沒長心眼,我要是豪族族長,估計得帶着全家摔坑裏去]
[這種時候一般建議找個大腿抱]
[然而我會抱錯大腿,被大腿帶着摔坑裏去]
[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人貴有自知之明誰不是呢?]
[收起我的四十米大刀]
[差點兒誤傷隊友]
[世界上聰明人不少,為什麽不能多我一個呢?]
[世界上有錢人不少,為什麽不能多我一個呢?]
[+1]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大為震驚,他記得這劉秀不是長沙王劉發的五世孫嗎?怎麽就窮成這樣了呢?也太沒出息了些。
劉徹此刻是一點兒都想不起來“推恩令”的事,反正又不是他的子孫後代,一點兒都不心疼。
漢,建武十七年(41)。
劉秀不是很想回憶當初的貧苦生活,那離他很遠了,現在他已經不是當時走投無路的少年了,他是大漢的帝王。
陰氏是他的元配,顏色好,當年随着姐夫去陰家拜訪時他一見就喜歡上了,性格也好,哪裏像郭聖通那個瘋女人。
好在一切都過去了,麗華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和他并肩而立了。還有他們的兒子劉莊,聰明伶俐,必定是一個好皇帝。
【但東漢建立以後,神隊友不再是神隊友了,不過要說對手吧也不盡然,不管怎麽說,劉秀需要鞏固皇權,必須得削弱他們的權力尤其是軍權,他提出的策略是“退功臣進文吏”的策略。這個有點像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這兩個皇帝都善待了功臣,兩個經常放一起考,但相差還是很大的,簡單粗暴來講就是“退功臣進文吏”遠遠優于杯酒釋兵權。】
[為什麽優于呢?]
[多明顯啊,一個有解決措施一個沒有]
[從結果來看趙匡胤定錯國策把宋朝搞成那慫樣,東漢延續了二百年呢]
[怎麽不說宋朝也有三百多年呢?]
[深深覺得這是世界一大奇跡。]
[因為三角形最穩固]
[好有道理呀]
[那為什麽三國沒有持續下去?]
[好問題]
[因為三國前面是一個超級大一統的朝代,而宋朝不是]
[宋朝前面不是有唐朝嗎?]
[五代十國!五代十國!不要忘了還有五代十國呢!]
[五代十國比起魏晉時期太沒有存在感了]
[就跟單拎出來的南北朝一樣]
宋,開寶三年(970)。
趙匡胤委屈,他覺得他做的挺好的,怎麽放到天幕嘴裏基本什麽優點都沒有,這偏見也太重了。
【劉秀“退功臣進文吏”的關鍵是“退功臣”,主要做法有兩個:一是封侯褒揚,這個是每個開國之君都要做的事情,就是封爵給錢給地給賞賜,在地位和經濟上贊賞功臣。二是奉朝請,不任吏職,這個就大大不一般了,體現出劉秀超高的政治手腕,就跟推恩策一樣令人贊嘆。具體的做法就是讓功臣居家靜養,朝廷有事就奉請人朝參與議事,日常不任官職,那沒事的時候就讓功臣在家好好休息呗。朝廷有沒有事那還不是看皇帝的意思?】
漢,建武十七年(41)。
劉秀有一點點尴尬,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天幕把遮羞布給人扯下來了,這讓他臉上多不好看。不過現在他皇位已穩,面子上不好看就不好看吧,得到了實惠才是好的。
【當然,“退功臣”是關鍵,也不能忽略“進文吏”,二者是同時進行的。劉秀讓功臣回家好好休養,朝廷沒人幹活兒了怎麽辦?于是就多次征召“天下俊賢”,收羅文士充任吏職。為到找數量多多的質量好好的文吏,劉秀這才完善了自西漢以來的察舉制,讓三公、監察禦史、司隸州牧舉茂才,并将其固定為每年一次的制度。盡管東漢後來的察舉制發展成我們所知道的那弊端叢生的破樣子,劉秀還是通過察舉求得了許多上進、勤政的好官吏,維護了社會政治穩定,推動了經濟恢複。雖然對于劉秀來說,這只不過是他缺人幹活的随手之為,但起到的作用很大,就問他牛不牛?】
[牛!這可真牛壞了!]
[想完善就能完善?這也太厲害了吧?]
[還是運氣好]
[趙匡胤怎麽就不能在杯酒釋兵權以後完善完善科舉制呢?]
[他完善了呀,以文立國,削弱武将,希望建立一個以文人為主的朝廷]
[啊這,他好成功啊]
[呸,什麽垃圾玩意兒]
[皇帝點狀元稱為“天子生員”就是宋太祖搞的,這次變革還挺重要的]
[對,他還搞複試,有效防止弄虛作假]
[鎖院、彌封、謄錄、別試都是從他開始的,殿試也是這時候才設為常态的]
[既然宋太祖也搞科舉了,還搞這麽好,那退功臣進文吏和杯酒釋兵權有什麽區別呢?]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用不着嬴政吩咐,李斯就把科舉考試注意事項記了下來。後世人玩得真花,像這些天幕不說他們短時間內還真難以想到。李斯已經在制定相關律法了,但他是最近實在太忙,進度稍微有些緩慢。
【區別呀,前者比較全面,不單解除了功臣的兵權,還是朝廷政治結構設計的一部分,而後者很片面,只是解除兵權,其實和科舉聯系不大;而且前者意義比較深遠,對東漢乃至後世的政治結構設計産生了重要影響,但後者就別提了,雖然政治影響力比較有限,但我們一般都被視為宋朝崇文抑武的開端,長遠來看對國家發展不好。】
[唉,真是,看看趙匡胤,再看看人家劉秀]
[唉,別人家的孩子]
[前面都有人給出了正确答案,你就不知道學學!]
[笑死,社會背景不一樣啊,怎麽生搬硬套?]
[确實,身在其中,能把當時的問題解決就行了,宋太祖為什麽要壓制武将?還不是五代十國的時候武将随随便便就造反了?]
[對啊,宋朝弱就弱一點吧,好歹百姓能過上太平日子,不過我還是得罵一罵,為什麽就那麽弱呢?]
[反正我搞過一個問卷,問穿越成平民,你穿越到哪個朝代,百分之六十都是穿越到北宋,百分二十是唐朝]
[這不很正常嗎?相對來說宋朝普通百姓過的真的挺不錯的]
[而且宋朝武将待遇其實也挺好的,就是花錢花的多了些]
[這就是問題,不然宋朝為什麽那麽弱]
[可是再弱也都延續了幾百年呢]
[我懷疑你在內涵我家祖龍]
[啊這,好像确實诶]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一陣無語,渾身散發着低氣壓。
李斯根本不敢擡頭,他們陛下太受歡迎了,大秦二世而亡大概也是後世之人心中永遠的痛。李斯有一種格外不好的預感,他總懷疑大秦二世而亡和他有點關系,但天幕沒說,他也不确定,他現在就希望天幕永遠不透露。
宋,開寶三年(970)。
趙匡胤的心情也沒好到哪兒去,怎麽又是他,他一點兒也不想做這個對照組!哪怕聽到大部分後世人都選擇來他們大宋心情都不怎麽樣,什麽叫北宋!抓狂.jpg
【當然了,劉秀某些操作還是讓我覺得腦子有那麽一點問題的。劉秀倡導儒學,所以東漢初期朝野上下講經诘義蔚然成風。但是劉秀他迷信啊,雖然他迷信也情有可為,畢竟位面之子嘛,上天愛他他也得有所回報,所以非常相信谶言,好多事情做決定都得用谶言決定。這就不得不讓我發出嫉妒的叫聲,這個人運氣怎麽可以這麽好!天降隕石就不說了,他做的那些決定也可以忽略,就單單純純一個“宣布圖谶于天下”的迷信操作都能讓他搞成強化思想統治。劉秀本人可能也帶有這一目的,但目的是目的,結果是結果,同樣的目的,嬴政焚書坑儒不是沒産生想要的效果嗎?】
[他這個操作很騷诶]
[其實不是很好,他是把董仲舒的思想發展成了谶緯神學,把儒家經典神秘化,把孔子擡上了神位。]
[啊?是這種迷信呀]
[當時一些古文經學家就反對把孔子神化,認為孔子是人]
[好複雜啊,但把孔子擡上神壇就讓人感覺不妙]
[還好一點吧,比給孔子後人封爵好多了]
[這就讓我想起了各種穿越到元朝末年處理那些在本地稱霸一方的衍聖公家族了]
[可是真的好爽啊,不管是投奔朱元璋還是自立為王]
[我覺得更爽的就是承認元朝為正統,光複大唐盛世]
[emmmm親愛的明朝官方是承認元朝為正統的]
[對,是這樣的,沒錯]
[诶,我記得好像是不承認的呀?]
[有些愚蠢的士人不承認,比如那個被誅了十足的方孝儒]
[天吶,好大的笑話,你不要把野史當正史]
[誅十族是被黑出來的,忘了是祝枝山還是馮夢龍]
[膽子可真肥]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有點酸了,天幕說得簡單,但他知道他和那劉家小兒還是不一樣的。在劉秀那小子之前,就已經有劉徹把儒家擡高基本統一了思想,劉秀只是在其基礎上更進一步罷了。
漢,建武十七年(41)。
劉秀還不是十幾年後的他,他現在也沒有年老時那樣迷信,他琢磨了一下,“宣布圖谶于天下”這種事情還是交給以後的他去做吧,現在就去做顯得他急吼吼的,況且天幕都把這事兒的結果說出來了,天幕說他是“位面之子”,所以晚一點也沒事。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大為驚奇,嚯,誅十族,這方孝孺是哪朝的呀?遇到個比他還厲害的皇帝。
朱标捂住了臉,他爹以為誅人家十族是什麽值得驕傲的事情嗎?還有,天幕已經說了這事兒是被人造謠的。
明,永樂十四年(1418)。
朱棣差點兒被氣笑了,他算是知道秦始皇的名聲是怎麽差下來的。那祝枝山和馮夢龍估計不是本朝的人物,不然哪兒來的那麽大膽子?
【劉秀之後的兩任皇帝也就是漢明帝和漢章帝也都推崇儒學,這時候發生了一件思想史上的大事,那就是漢章帝在洛陽白虎觀大集儒生“講論五經異同”,會議記錄被班固整理成《白虎通德論》,儒學正式成為了王朝欽定的正統思想。是不是很驚訝?明明漢武帝的時候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隔二百餘年儒學才成為王朝正統思想。】
[嚯,沒聽說過呀。]
[是因為有了答案嗎?《白虎通》其實就是官方編的教材或者是給出的官方答案]
[白虎觀?道教已經形成了?]
[沒吧,不是東漢末年才形成?]
[公元二世紀是什麽時候?]
[不造啊,和中國年號什麽的都對不上。]
[知道了,搜了一下白虎觀是個宮殿的名字]
[……]
[突然不知道說什麽才好]
[。。。韋一敏效應?]
[哈哈哈哈哈哈]
漢,建武十七年(41)。
劉秀哈哈大笑,“不錯!不錯!照臨四方曰明,任賢致遠曰明,我兒之能可比肩文帝景帝!孫兒也好,‘章’也是不錯的字眼。”
【大家好細心呀,我直接當成一個道觀名背的,沒怎麽思考,一點兒沒懷疑這時候道教還沒形成的可能性,背的時候真沒帶腦子,反應過來确實覺得奇怪,就算這時候出現道觀了,讨論儒學為什麽要在道觀門口啊】
[哈哈哈哈好一個地獄笑話,漢章帝信奉道教]
[get不到笑點]
[我也,主要是對漢章帝不是很熟,要是換成漢武帝還差不多]
[可是更沒有違和感了诶]
[确實,換成秦始皇也沒有]
[都是修仙發燒友,放在一起真和諧]
[還有更和諧的,洪荒文裏祖龍是祖龍]
[這什麽環中環,看不懂]
[一個說的是嬴政,一個指的是龍鳳大劫中龍族族長]
[真的,絲毫沒有違和感]
[好想看嬴政寶寶穿道袍啊]
[惡心心,但我也想看]
[東漢末年才出現道教,前面的叫術士,後面的才叫道士]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對天幕只言片語裏提到的神仙世界很感興趣,洪荒?龍族族長?龍鳳大劫?他不曾聽說過。嬴政思索着,都忽略了“寶寶”二字。
【大家讨論的很開心啊,不過言歸正傳,既然說到東漢了,就不得不提到門閥世家。這些門閥大族是怎麽形成的呢?還是要回到在東漢建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的豪族地主階層或集團了。從文景時期的入粟拜爵,到漢武帝任用商人為官,再到一脈相承的輕地租重人頭稅,歷經西漢二百一十年,豪族地主勢力已經發展到一種讓秦始皇覺得棘手、讓漢武帝看了要暴躁、唐太宗面對着得嘤嘤哭的地步——開個玩笑,只是形容一下豪族地主勢力之大,我們龍鳳豬組合遇到的問題哪一個不比豪族勢力過大難得多?】
唐,貞觀十年(636)。
李世民覺得他被針對了,為什麽秦始皇是覺得棘手,漢武帝看了暴躁,他卻要嘤嘤哭啊?他只是感情充沛了一點點,天幕看不起誰呢?!
門閥大族勢力之大秦皇漢武不曾體會過,他卻是深有感觸。幾百年下來,他們已經根深蒂固,姻親故舊衆多,緊密連結在一起,牽一發而動全身,難以鏟除。
【西漢末年東漢豪族地主勢力已經很大了,但還是沒有發展到頂點,東漢豪族地主勢力進一步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中享有特權,三者相輔相成:經濟上經營大地主田莊、控制依附的農民;政治上把持選舉,不論是舉孝廉還是征辟,壟斷各級政權;文化上,傳習家學,通經入仕,屢世高官,形成了門閥大族。】
[這個我知道,郭嘉他們家就是學律法的]
[衛玠出身的衛氏是以書法傳家]
[我家香香家裏是經書傳家的]
[那時候的世家大族誰沒點兒東西啊?]
【門閥士族權勢過重,當皇帝的肯定不願意,而且他們做的對皇帝來說其實挺過分的,既保持現狀,由義正言辭想讓皇帝當個明君,最好是宋朝那種“垂拱而治”的萬事不管的明君,反正我要是皇帝我肯定不樂意。皇帝也是人,是人就有欲望,要麽當一個實權皇帝要麽吃喝玩樂當個昏君。】
宋,慶歷三年(1043)。
在朝中任職的臣子們眼觀鼻鼻觀心,不約而同沉默了,誰不喜歡“垂拱而治”的萬事不管的明君呢?
趙祯有點尴尬,天幕沒有指名道姓,但他對號入座,覺得天幕似乎好像在說他诶。不過他沒打算改,只要愛卿們不逼着他過繼嗣子,做一位“垂拱而治”的皇帝也不錯。
【發展到王朝末年,基本不會一哆嗦出一個雷厲風行能夠把這些占據了各級政權的世家大族收拾得服服帖帖的明君,就算有一個智商和能力在線的也玩兒過朝裏那些老狐貍,所以安安分分當個昏君多好啊,找幾個信任的太監讓他們幫你達到目的,你就可以快樂的玩耍啦。】
[好辦法]
[其實我更想要一個全能男媽媽]
[比如?]
[諸葛亮?于謙?]
[不得不說你想的好美啊]
[我也想要!啊!]
[誰不想要男神呢?]
[就要男媽媽就要男媽媽!]
魏,黃初元年(220)。
劉備看着自己的諸葛丞相,想笑,但不敢。
明,景泰元年(1450)。
朱祁钰看向于謙:男媽媽?
于謙不太想知道皇上在想什麽。
【我也想要啊,但問題是沒有啊,就算有付出信任很難的,對劉禪我還是挺佩服的,雖然我很讨厭他沒守住蜀漢心血,但能力有限,也能理解。我佩服他是因為他真的是個聽話的乖寶寶,我肯定就做不到像他那麽聽話,但凡諸葛丞相能多活二十年,說不定還能搞出來一個國祚二百年的南漢呢】
漢,建安五年(200)。
諸葛亮現在在蜀中避難,根本不敢用原名,也不敢出門。天幕為他的生活帶來了太多困擾,真是令人頭疼。
天幕所說的原定軌道上他所侍奉的主公是劉備劉玄德,但劉玄德的處境現在格外危險,現在不知道在哪裏。諸葛亮嘆了口氣,以天幕對他的推崇,不論哪位劉氏子孫,他都是不能去投奔的,別提首當其沖的劉備了,否則将會主公帶來滅頂之災。
魏,黃初元年(220)。
劉備哪兒顧得上笑話諸葛亮被冠上“男媽媽”的名頭啊,沒氣暈就算好的了。
“劉禪!!!”
諸葛亮捏了捏鼻梁,也感覺很無奈,劉禪這孩子小時候不在身邊,之後怎麽教都覺得有些力不從心。
曹丕笑得很開心,盡管他早就知道他遲早會滅了蜀漢和東吳,但再聽一遍敵人的笑話也是不錯的。
【不是每個人都像劉皇叔父子倆那麽幸運地遇到了對的人,并且付出了信任,反正漢桓帝、漢靈帝都沒有,他們就都像我說的那樣做了——信任宦官,放飛自我,國家百姓什麽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玩得開心。】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難以置信,這這這也太離譜了。
【有皇帝授權,宦官就可以行使屬于皇帝的那部分權力,在古代社會君權肯定是高高在上的,臣子可以陽奉陰違,但表面上還是得做出個态度來的,再加上宦官在封建奇葩制度下少了點兒東西,所以很難形成健康的三觀和人格,他們中間出頭的無一不是卷王之王,既然有了皇帝的旨意,他們就可以卷生卷死和朝臣争權奪利,在桓、靈二帝時期壟斷了政權。】
明,1 450年(景泰元年)。
朱祁钰和于謙對視一眼,心有戚戚,前面那位把自己搞到瓦剌手裏的皇帝不就是這麽離譜嗎?
【都說了宦官人格不健康嘛,他們得發洩,愛好一般都不太友好,皇帝也不管事兒,那當然是和大臣們對着幹,損害朝臣們的利益,皇帝其實挺樂意見到這種場面的,這樣他就可以更快樂的玩耍了。宦官幹政幹壞事,肯定有人看不過去,一些比較正直的高級官吏、在野的地主士人和太學生,采取了各種形式與宦官展開鬥争,我們看三國文經常遇到的“清議”和“黨锢”事件就這麽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首先來說士人清議,這是對宦官壟斷仕途的反抗。宦官亂政就亂政吧,地方上都是士族的人沒人聽他們的話,其實無所謂啦,讓官僚士大夫跳腳的是宦官插手仕途,宦官從他們手裏把蛋糕搶走,可不是戳壞了他們的肺管子?這就嚴重地侵奪了士人的上進之路。而且這時候太學生已發展到三萬餘人,各郡縣的儒生也很多,宦官這麽一操作,他們上進無門,學的不白學了?這絕對不行,于是就與官僚士大夫結合,在朝野形成一股龐大力量,通過議論政治、品評人物反對宦官外戚特別是當權的宦官,以圖挽救東漢統治,目的是好的,但方法不是很對。】
【于是就出現了黨锢之禍。第一次黨锢之禍是在桓帝時,導火索是以李膺、陳蕃為首的官僚與太學生郭泰、賈彪等聯合的“清議”活動,太學生有三萬多呢,一人一口唾沫都淹死人了,形成的聲勢很浩大,他們的輿論攻勢也獲得了官僚、士人的支持。宦官能不和他們對上嗎?這得恨死他們了,但宦官有大學生和官僚、士人沒有了大殺器,那就是皇帝的信任,于是就誣陷這些官僚和太學生結為朋黨。說句三觀不正的話,說誣陷感覺有些過了,他們的行為确實跟結為朋黨挺相似的。】
[得站在漢朝的立場上啊]
[人都是複雜的,漢朝滅亡怎麽能說沒有士人都鍋呢]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只覺得這句話是真理]
【宦官誣陷了,桓帝也相信了,宦官借坡下驢慫恿桓帝捕捉黨人,人數多達二百餘。但這些人出身好名望高,把他們都逮了還行,都殺了卻得好好掂量掂量,不過也得讓他們付出代價,權衡之後,李膺及一些黨人被赦歸田裏,禁锢終身,史稱“第一次黨锢之禍”。】
漢,建安五年(200)。
荀彧心情不太好,大漢的滅亡近在眉睫,他卻似乎什麽都做不了。他的主公沒有篡漢,但漢朝真的走到了盡頭。
【跟第二次黨锢之禍相比,第一次就跟玩兒一樣,因為第二次出人命了。靈帝時,朝堂依舊很熱鬧,外戚窦武解除了黨锢,想要搞一搞宦官,但事情不知道怎麽就被洩露出去了,保密工作不做好這是要命的一件事情,漢朝末年因為洩密搞砸了多少事啊?宦官評告張儉結黨謀反,大肆搜捕黨人。宦官将李膺等百餘人下獄處死,并陸續因禁、流放、處死了數百人。】
漢,建安五年(200)。
荀攸嘆了口氣,他便是沒有吸取前輩的教訓,因保密工作沒做好,栽了狠狠一個跟頭。
【熹平五年,靈帝在宦官挾持下,下令凡“黨人”的門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這就是“第二次黨锢之禍”。直到黃巾起義後,漢靈帝大赦黨人,綿延二十多年的黨锢之禍才告結束。黨锢之禍傷及漢朝根本,為漢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漢,建武十七年(41)。
劉秀要氣死了,他剛誇吾家有麒麟兒呢,結果子孫後代變成了這麽糟心的樣子。
【西園賣官也要說一下。東漢末年朝□□敗,加之天災橫行,國家財政枯竭。為了應付軍國財政開支,靈帝公開設西邸,專門負責賣官,史稱“西園賣官”。西園賣官,級別不同價格也不同,不同的對象價格也可不同,一般為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賣官時既收現錢,還可賒欠,正常察舉做官之人也需繳納一半或三分之一的數額。政府為了多賣官,經常調換官吏。西園賣官使得東漢末年的史治更加腐敗,人民生活更加困苦,加速了東漢的滅亡。】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明君都是相似的,昏君各有各的昏庸]
[就很神奇诶,昏君總能作出新花樣]
[他還挺幸運,沒把自己當成亡國之君]
[他兩個兒子替他受過了呗]
[說起來漢靈帝這人真的好幸運]
[怎麽說?]
[皇位從天而降難道不幸運嗎?]
[我也好想有個皇位繼承]
[我就想當個拆二代]
[我不一樣,年薪百萬就夠花了]
[你們都好物質啊]
[天吶哪裏來的小可愛沒錢你打算喝西北風嗎]
[……]
漢,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劉啓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暴躁脾氣,大罵:“他怎麽不把皇位給賣了?!”
太子劉徹想了想:“可能他想做可持續發展的生意吧。”
劉啓搓了搓兒子的頭:“保持安靜。”
太子劉徹鼓了鼓兩腮:“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