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教育及選官·西漢
第43章 教育及選官·西漢
【接着是漢朝, 漢朝呢,當然也是沒有科舉制的,它的選官制度要分期來講。首先是漢朝初期, 官吏主要來源是有軍功的人和郎官。[1]】
[郎官?什麽郎官?新郎官嗎?]
[當然是俏生生的少年郎官員啦~]
[嘿嘿嘿嘿嘿~]
[出身仕漢羽林郎]
[嗚嗚嗚嗚我家霍去病啊!]
[?]
[那首詩]
[下一句是初随骠騎戰漁陽,說的是霍去病]
[真是文化人]
[這是腦殘粉]
[誰不喜歡意氣風發的少年将軍呢?]
[話說豬豬真幸運呀!八大名将他有倆]
[最大的不幸,曾經擁有過]
[啊!枯了!不要提我小霍英年早逝的傷心事]
漢, 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心肌梗塞要發作了,他聽到了什麽?!什麽叫曾經擁有過?什麽叫英年早逝?一定是他聽錯了!
漢,征和二年(前91)。
霍去病早逝也是劉徹的傷心事,劉徹摸了摸臉上的皺紋,感慨年華老去。仲卿也不在了, 若是仲卿還在,他現在也不至于如此孤單。
劉徹選擇性忘記衛子夫和劉據, 懷念着年輕時候的意氣風發。
他老了。
劉徹不想接受這個現實, 為什麽讓他聽到後世之人的話, 卻不讓仙人垂憐他呢?
【秦朝奉行軍功爵制,這一制度在漢朝打天下的時候還是适用的, 西漢建立後,繼承了秦的軍功爵制, 劉邦按照軍功爵位的高低選任各級官吏, 可不要小看當時的“吏”,說不定人家在戰場上砍過幾個人頭呢。漢景帝以前“吏多軍功”的說法就是這樣來的, 這些人被稱為軍功地主。[1]】
[這不就是排排坐分果果呗]
[這時候文武官員分的不清, 越往後越不會了]
[後面就是文官能指揮武官, 武官指揮不了文官]
[這裏點名宋朝]
宋, 開寶三年(970)。
趙匡胤撓了撓耳朵,他臉皮已經被鍛煉厚了, 再說他已經在改了,大宋肯定跟天幕說的不一樣,至少趙光義那個廢物肯定當不上太宗了。
【對呀,就是論功行賞維護統治。劉邦為了維護統治,頒布了軍隊複員令和複故爵田宅令,扶持一批新的,拉攏一批舊的;有爵位的軍功地主的權力很大,追随劉邦打天下的高級文官武将就是其中頂尖一批】
[漢初三傑!]
[風險越大,收獲越大,跟着劉邦的那些有一個算一個基本的封侯了]
[不過世事無常,當了皇帝就是孤家寡人]
[不由得哭一哭我可憐的雉兒]
[呂雉他爹真的有毛病,他覺得劉邦有出息,怎麽不自己嫁給劉邦啊?]
[呂公那半吊子相人水平,沒學好就別出來賣,光看到劉邦能帶來富貴,怎麽看不到呂家後來因此被滅門了呢?]
[富貴動人心啊!]
漢,高祖九年(前198)。
劉邦看到自己被天幕嫌棄有點生氣,但不多,管天幕怎麽說,他到底當上了皇帝。
呂雉相當平靜,上次天幕就提到劉盈無子、呂氏滅族的消息,實話實說,她比自己想得還要冷酷,她以為她會很傷心,事實上只有一丢丢。她內心深處還是怨恨的,若是當年的那個小姑娘有她現在冷硬的心腸便好了——不,她不後悔,現在便是最好的時刻,嘗到了權力的甜頭,她怎甘心當一個尋常婦人呢?
唐,貞觀十年(636)。
李世民對呂雉觀感一般,沒有一個英明神武的皇帝希望自己的皇後是那樣性格的女人,他家觀音婢這樣的就非常好,聰明溫柔賢惠識大體不幹涉政事,觀音婢才是一代賢後。
但若将她純粹地當做政治家,李世民很難說呂雉做錯了什麽,呂雉的政績是在史書上白紙黑字記載了的,換個人都不一定比呂雉做的好。
唐,開元二十四年(739)。
李隆基厭惡地皺了皺眉,要問他讨厭什麽類型的女性,那肯定是呂雉之類的,提起了就心生反感。哪怕武則天是李隆基的親祖母,李隆基也對她非常不滿,呂後也就罷了,好歹人家沒稱帝,他們大唐居然冒出來一個別姓的改了國號的女帝,真是離了個大譜,丢死人了。
【這群頂尖貴族的權力大到什麽程度呢?最簡單的,在他們的封邑或食邑內,農民要負擔多重的賦役都是他們說了算,想怎麽壓迫就怎麽壓迫,朝廷基本不管的,他們掌握着從中央到地方的軍政大權,只是壓迫壓迫老百姓,誰閑着沒事兒為老百姓做主啊,而且當時朝廷規定的賦稅很低,就算動點兒手腳也比秦朝好,我們國家的百姓啊,不被壓迫到極致是不會反的。】
[是的嘞]
[這讓我想起來奇葩的宋朝,農民起義那叫一個不間斷吶]
[真的好奇葩,宋朝居然不抑制兼并,真是嫌自己活的命長]
[可是宋朝朝廷會招安呀,水浒一百單八将,嘎嘎厲害,最後不還是不成氣候?]
[宋朝真是好神奇一個朝代,那麽多農民起義,居然不是被農民起義推翻的]
[真是好丢人,被外族給滅了]
宋,開寶三年(970)。
趙匡胤皺着眉撓了撓頭,略微有點焦躁,土地的問題着實不太好解決,當年為了安撫老夥計們,讓他們安心回家做富家翁,才定下來不抑兼并的政策,誰知道後來這麽多事兒。
趙匡胤狠狠一拍桌子,絕對都是趙光義那個廢物的後代的問題,出了問題不解決,真是白長了腦子!
趙匡胤發洩之後覺得心情好多了,大宋國祚二三百年,土地兼并、農民起義不是最大的問題,還是得把遼給滅了呀。話說那個西夏是哪兒來的?趙匡胤研究了好久都沒研究出來,是哪裏反叛了嗎?真是垃圾趙光義!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覺得自己被罵了,他們大明好像也是被外族給滅了。
“朱棣!看看你幹的好事!”
【從漢初到西漢中期,軍功地主居于地主階級上層,不過我們都知道漢朝的爵位是可以買的,軍功爵制被破壞,軍功地主集團也随之衰敗了。[1]】
[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爵位居然還能買,震驚]
[蟹老板附身:嘿嘿嘿,錢!錢!!錢!!!小錢錢,都是我的!可愛的小錢錢快到我懷裏來!]
[太有畫面感了]
[想我年紀輕輕的就背上了車貸房貸,錢怎麽都不夠花]
[想當年去小賣鋪都是按角的,現在動不動就大幾百]
[錢貶值了,通貨膨脹太嚴重]
[現在也是以分為單位啊,前兩天去買水杯,一看價格399.99,離譜哦]
[害,牌子的吧,還有更貴的呢]
【漢朝的軍功爵制破壞很早,從漢惠帝就開始了,賜爵制度發生了重大變化,不需要有軍攻就可以被賜予吏爵、民爵,有錢有糧還可以直接從朝廷買到爵位。文景時期就采取入粟拜爵,當時能拿出糧食的有誰?無非是大地主、大商人,他們把糧食運到邊境就可以得到爵位,增強了他們的政治地位。有錢有糧還有爵位,這不就是豪強嘛。[1]】
【漢朝初期到中期處于地主階級上層的是軍功地主,他們衰敗下來後,接替他們地位的就是豪族地主。古代的豪強可不少,秦始皇遷豪強于關中,漢武帝豪強遷茂陵,漢光武帝依靠豪強建立東漢,到了唐朝還有“五陵年少金市東”“五陵年少争纏頭”呢。[1]】
[為什麽都喜歡讓豪強搬到皇陵邊兒?]
[因為豪強有錢還有人]
[對呀,不放在眼皮子底下偷摸摸被造反了怎麽辦?]
[放到眼皮子底下還有人幹壞事呢,比如漢武帝時期的郭解]
[這個人不是豪強是游俠,幹的那事兒真是,唉,好一個法外狂人。]
[可是漢武帝讓遷豪強于茂陵,他為了不搬家還找上衛青說情诶]
[反正他家裏很有錢,也很有勢力,都能求到大将軍頭上了诶]
[對呀,那可是沉穩的衛青]
[他到關中之後還可勁兒折騰,不僅和關中的豪強打成一片,殺人後還能讓公孫弘睜眼說瞎話為他辯解說那是行俠仗義,這可不讓豬豬生氣了嗎?]
[我去,這人算是手眼通天了,牛逼壞了。]
[再牛能牛過漢武帝去?反正最後死啦死啦滴]
【皇帝折騰的都是大豪強吧,抓大放小,一些小的豪族不會管他們的。但是不管是大的還是小的豪強,家裏都有不少地,畢竟是地主階級嘛,西漢政府實行輕田賦、重人頭稅,對于占有衆多土地而人口少的地主有利。這部分豪族地主有錢有糧,但不一定有政治地位,于是就有對爵位和官位的需求。剛剛說可以入粟拜爵,那自然也可以花錢糧買官,我們說的郎官就可以用錢買。[1]】
【漢朝的郎官包含中郎、侍郎、郎中、議郎等,都歸郎中令管理,後來這些官職大部分都是直屬于六部的實權官。但在漢朝郎官是候選人員,其職責是守衛宮殿和做皇帝的随從,這種能在皇帝面前刷臉的官職可都是香饽饽。這時候沒有科舉,你再有才上面的人不知道管什麽用?但如果你有資格擔任郎官,就相當于你有機會在皇帝面前展示自己,這樣中央或者地方官有了缺額的時候你就可以優先被選用啦![1]】
[世界變化好大]
[當時真是彪悍的朝代,文武不分還挺好的]
[宋朝明朝兩個讓我痛心的朝代,文武地位差太多,搞出來的事情一茬一茬的]
[黨争啊黨争,朝廷不滅,黨争不止]
[朝廷滅了,在新朝繼續黨争呗]
宋,熙寧四年(1071)。
王安石嘆了口氣,不争又有什麽辦法呢?他針對舊黨,卻也無法否認舊黨的最終目的也是使大宋變好。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想想就生氣,後面的皇帝怎麽搞的?文人的地位為什麽會變得那麽高?他們老朱家可不是靠文人才登上皇位的。
【要想成為郎官有多種方法,尤其是漢朝初期,最主要的有兩種,一是赀選,二是任子。赀選就是買嘛,待會兒再說,先來說任子,即被人保舉。這種方法有點難,首先家裏要有人當官,而且還是兩千石以上的大官。我搜了一下,漢朝兩千石是刺史、州牧的待遇,相當于現在的省部級。光兩千石還不行,還得任滿三年,這樣這個官吏才有資格保舉家中一個子弟成為郎官或者太子洗馬、太子舍人等官。[1]】
[郡國三公也是兩千石]
[全國上下能達到這個标準的也就百來號人吧]
[也不少吧,流動的話,三五年就要有一百個人]
[還是現在好,今年我準備考個公]
[剛考進去在古代應該相當于吏吧]
[就我家三代貧農,在古代能翻身當個吏就不錯了]
[到後面的朝代還勉強有個出路,好歹是有資格科舉了不是?]
[确實诶]
[但是古代讀書好難]
[現在讀書倒是簡單了,但是厭學]
[都是日子過得好了,要放在以前這生活不得美死?]
[怎麽跟我媽說話一樣]
明,弘治七年(1494)。
王守仁嘆了口氣,他也厭學。
【家裏沒人當大官怎麽辦?剛剛我們說了可以買嘛。你家裏要是有錢,也可以出錢買個郎官當當,這種方法名字叫做赀選。大名鼎鼎的司馬相如就是通過這一渠道當上郎官的。卓文君她爹卓王孫就是西漢巨富,光家裏的仆人就有千百,最後他給了卓文君百名僮仆、百萬兩錢!嗚嗚嗚他好有錢,怪不得他不同意寶貝閨女和司馬相如的婚事呢,要我我也不同意呀,我的大白菜被豬拱了,想想就想殺人滅口。[1]】
[醒醒,你沒有大白菜]
[感覺現在就是好現實啊,以前還為他倆的愛情感動過,現在想想那些感動都喂了狗了]
[啊?感覺挺好的吧,古代那種環境的自由戀愛多難得啊]
[可是司馬相如不就是典型的鳳凰男嗎?]
[對呀他專一到底還行,最後還不是出軌了]
[出軌了嗎?]
[肯定啊,不然卓文君的《白頭吟》哪裏來的?]
[颠覆了我的想象]
[還是年輕啊,這讓我想起來那個種枇杷樹的歸有光]
[《項脊軒志》對嗎?剛學不久,他好深情啊!]
[啊這,那你一定不知道他死一任妻子就娶一任,連要給妻子服的一年齊衰都沒服]
[啊?]
[古代男人都很惡心的,薄情得要命。]
[典型比如陶淵明,當他的妻子真是倒了八輩子黴了]
[能想象得到,“草盛豆苗稀”,種不好田就不要學人家歸隐,要麽你家裏要有錢]
[戾氣怎麽這麽重?陶淵明明明出仕了好幾次]
[古代人的三觀和我們的不一樣,不要用現在的三觀去要求古人,讓他們的作品停留在書面,不要試圖去了解那個人]
[真的,一般都會被虐的很慘]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不知道陶淵明和歸有光是誰,但他知道司馬相如啊。
他覺得後世人要求太苛刻了,司馬相如根本沒有錯,要錯就錯在管不住妻子,像他這樣多好,美人源源不斷,潇灑又自在。劉徹突然有了個絕妙的想法,不如賜司馬相如兩個美妾?
劉徹把這個好主意和衛青說了說,衛青只覺得腦殼疼,好說歹說才把劉徹給勸住了。
“那便算了,司馬長卿最近有新的作品嗎?”劉徹遣人去詢問。司馬相如的賦寫的華麗又好看,劉徹格外喜歡,盡管司馬相如能力也不錯,出使巴蜀,出計定西南夷,都做得不錯,但提到司馬相如,劉徹第一時間想起的還是他的華美文章。
【漢朝初期規定擁有資産十萬錢以上而且又不是商人的可以政府交納一定的資財去擔任郎官,等不及的話也可以去做一般官吏。到了漢景帝時期,降低了标準,只要你擁有四萬錢資産又不是商人就可以交錢買個郎官。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麽要改,就在這裏胡說八道啊,大家聽聽就行,可能他是真的仁慈,也可能是要拉攏人,也可能是這條件是真的很苛刻,還可能是之前的超級有錢人已經都買完官了,那就放寬一點要求,有錢人也可以買。[1]】
[這個書面一點就是“擴大選官範圍”,再正式一點就是“擴大統治基礎”]
[哪兒看到的呀?]
[高中歷史題呀,這題我給學生出過]
[老師好,老師再見!]
[同歷史老師,我這裏也有道題,題面是漢文帝時期準許商人用糧食換爵位,漢景帝進一步降低賣爵位标準,選的是“有利于農業發展”]
[改一點就不一樣了,高中的時候可煩遇到這種似是而非而非的題了]
漢,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劉啓搖搖頭,後世人居然能把一個簡簡單單的政令分析出花兒來,實際上哪有那麽複雜,不過他們說的也不錯,既能收錢又能拉攏人,一舉多得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我遇到相似的題也可好糾結,糾結着糾結着就選了錯誤答案。還是我太甜了,後來發現老師一早就告訴我們了,遇到十分不确定的題就不要改答案,相信直覺,一般能做對百分之七十。這個要求又有錢又不是商人的規定很有意思啊,不是商人又這麽有錢的人還有做官需要的人,我反正是想了又想只想起來豪族這波人。當然漢武帝起用了許多商人為官,使商人與地主、官僚三位一體,這部分商人有地位還有地,那可不加快兼并土地成為大地主?于是便形成了新的豪族地主。[1]】
[古代土地比黃金還劃算,投進去不僅本金有保障,每年還能得點兒利息,擱誰誰不買?]
[果然是重農抑商,商人那麽有錢,連個官兒都不能買]
[到了清朝好像就可以了,商人可以花錢買個出身]
[還有儒商什麽的,以前的朝代儒和商這倆字兒根本放不到一起。]
宋,慶歷三年(1043)。
範仲淹笑笑,儒和商關系還是很緊密的,真宗激勵人們讀書說“書中自有黃金屋”,若是讀書做官反而越來越窮,誰人願意呢?
範仲淹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會觸犯到官員的利益,但他不畏懼,只希望官家能夠堅定些。他們官家的這個性格啊,說不好吧也挺好的,他又不是後世之人,為人臣子,誰喜歡侍奉秦皇漢武呢?但又不能說官家的性格好,他耳根子太軟了,某些時候真的令人無奈。
【我們再說回買官,說起來買官,我以前一直以為買官是後來才有的呢,最早知道的也就《紅樓夢》裏賈琏、賈蓉,後來才知道其實在秦朝就開始了,只不過是“繳粟拜爵”,賣的是爵位,而且條件非常苛刻,繳粟千石才可以拜爵一級,而秦朝是二十級軍功爵制,要是能買個徹侯,不知道多少年才能搞回本兒。[1]】
[賈琏、賈蓉買的都是虛職,我記得賴尚榮捐了個實職官呢]
[權貴人家的下人都能這麽搞,階級差距啊]
[我嬴政大大好慘,遇到了那麽多災害還能把六國給滅了。]
[天命在秦,秦國連着出了好幾代明君,六國遇到了一堆糟心玩意兒。]
[憋說了,我祖龍一個敗家子把家給敗完了]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情緒一般很穩定,除非天幕提起大秦二世而亡,哪怕他知道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但該氣還是氣。
嬴政實在想不明白胡亥以後怎麽會做出那樣的事,他覺得大概率是趙高撺掇的,但他們現在确實什麽都沒有做,嬴政不會讓怒氣支配自己的大腦,況且趙高還有那麽一點用。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曹雪芹看了看天幕,又看了看自己手中的書,激動得不能自已。天下小說千千萬,能流傳到後世且說起來很多人都知道的又有多少呢?
曹雪芹又灰心了起來,除了這部小說,他再沒有別的能拿得出手的了,若是他能振興家業,或者家業沒有敗落,根本無需寫書來抒發情感、消磨時間。
【“繳粟拜爵”是秦始皇因為蝗災不得不想辦法弄糧食,而在漢朝賣官成了常态,到了漢武帝時期,之前賣官賣爵位賣得有點兒厲害,搞得通貨膨脹起來,官位和爵位都不值錢了,皇帝也覺得自己賠錢,每年支出光官員的俸祿都占了三分之一。而且這時候漢朝開國已經幾十年,都說富不過三代,軍功地主已經沒落,官員預備役郎官不是家裏有關系就是買來的,質量簡直一言難盡,而且國策變了,需要的人才标準也變了,只靠“任子”和“赀選”已經無法選拔到合适的人才。漢武帝一看這不行,得找別的辦法補充官員,恰好這時候董仲舒帶着他的方法出現了。[1]】
[怎麽到處都是董仲舒啊]
[提出三綱五常之後,就該舉孝廉了吧]
[這種主觀方式都太好鑽漏洞了]
【是的,我看有寶貝提到“舉孝廉”了,初高中都學過,但這只是察舉制的其中一種,除此以外察舉制還包括茂才科、賢良方正科、文學科;選拔官員的方法除了察舉制還有征辟制、上書拜官、太學生考試等方法,待會兒我們一個一個來說。現在咱們先把大背景再說一說吧,大家應該都知道,但不說感覺少點兒啥。[1]】
【漢初經濟蕭條,黃老的無為而治有利于休養生息、恢複經濟,但漢武帝時期,已經恢複得差不多了,漢景帝給兒子留下了許多錢,漢武帝琢磨琢磨該打匈奴了,需要加強中央集權、增強君主專制,黃老的無為思想就有點兒礙事兒了。正好,正确的人帶着正确的方法在正确的時間出現了,董仲舒上書《天人三策》,主要內容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原話是這麽說的:“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絕其道”诶,儒家排外特別嚴重,殺人不見血,唉,不喜歡。[1]】
【可是大一統的朝代就要有大一統的思想,只是豬豬選擇了儒學而已,所以才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正确。漢武帝作為一個歷史認證過的千古一帝,眼光自然是妥妥的,當然采納了這個方法。其實當時的儒家還可以,不然漢武帝也看不上啊,只是越到後來就越把路走窄了。[1]】
[感覺儒家比墨家還墨家]
[怎麽說?]
[墨守成規嘛]
【學校和選官制度向來是相輔相成互相配合的,确立了儒家尊貴的地位之後,儒學思想就要進校園和朝廷了。漢朝的儒學進校園活動開展得挺徹底,該活動主要由董仲舒和公孫弘提供建議。當時比較出名的各家各派都有博士,比如農家博士墨家博士,就是博學之士的意思,跟我們現在的學位沒太大關系。董仲舒建議興辦太學,儒學進校園活動就此開展,漢武帝罷黜諸子傳記博士,只留下儒家的五經博士,這些博士都是今文經學家。[1]】
建元五年(前136年)
【儒家內鬥挺兇的,什麽今文古文,什麽谷梁公羊,我沒研究過,但也有所耳聞。衆所周知,漢武帝不是很喜歡董仲舒,采納了他的思想,但把人扔一邊兒了,接替董仲舒完成儒學進校園活動的布衣丞相公孫弘。[1]】
【該活動顧問公孫弘為了給五經博士撐場面,建議為他們置弟子五十人。單這樣還不夠,為了顯示五經博士的崇高地位,這些弟子要由太常負責選拔。太常诶,大家可能不太了解,那可是九卿之一,不僅掌管宗廟祭祀——宗廟祭祀在古代非常重要,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還是國家教育部部長。太常出面給五經博士選弟子,真是省錢還有面子。[1]】
【公孫弘心理學學的也不錯,深谙對照組的妙用,太常除了要選拔五經博士弟子,還要從各郡國縣中選拔有文學、有教養的青年到太學與博士弟子 一塊兒學習,這部分人被稱作“如弟子”,就跟“同進士、如夫人”一樣,同進士不是進士,如弟子也不是真的弟子。但就像同進士可以當官兒一樣,如弟子含金量也不低。每年有一場考試,只要通過一經就可以補文學掌故的空缺,當然,如果有精力通過好幾經也行,如果成績能得甲等就更好了,就可以去郎署當郎官了。不管怎麽說,如果你能進太學,哪怕是如弟子,你也有美好的未來。太學那麽難進,進不去的話也可以選擇各地郡國的官學,郡國學也不錯。[1]】
[就像我們考不上清華北大,去複旦南開上交武大人大浙大也行]
[啧,這比喻好恰當啊,是我們不想上嗎?是我們上不了啊!]
[那時候能去郡國學的也都超牛b的]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相當徹底,儒家終于遇到了一個欣賞他們的皇帝,把在始皇那裏碰的壁都掀翻了。漢武帝不僅接受儒家興禮樂的改制主張,前往泰山封禪,還進行太初改制,把新年從十月挪到了正月,還把尊崇的顏色從黑色換成了黃色,從內到外,被儒家浸得透透的。[1]】
[換顏色那個我知道,漢武帝好像還把宮裏的門兒給染黃了,所以漢朝有個官職叫黃門侍郎,宦官也被稱為小黃門]
[我家香香的大侄子就擔任過黃門侍郎]
[這麽一說我也想起來了]
漢,建安五年(200)。
郭嘉放聲大笑:“香香重出江湖啊!還有大侄子!我和文若平輩相交,不知公達能否叫我一聲叔叔?”
荀彧回以恬然一笑:“你去試試?”
郭嘉可不敢,這會兒也就是趁着荀攸不在才敢這麽說話,別看荀攸話不多,心髒得很。
【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各級學校必修的重要內容和朝廷選官的考察标準,使得儒學迅速複興,确立了在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但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文化全面繁榮。[1]】
[真的,考啥學啥,大中華千年不變的套路]
[是的,不考的丁點不學]
[可不能這樣,大學之前還行,到了研究生期間得看大量專業相關書籍,不然根本不夠用]
[考研的還是少數吧]
[近幾年就業形勢困難,考研的人越來越多了]
[但擴招也沒擴招多少啊]
[古代都實行愚民政策,文化繁榮不繁榮的無所謂了]
【除了學好儒家經典以外,擁有儒家崇尚的美德也行,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确立了舉孝廉的察舉制度,這一制度剛出現的時候确實很好地緩解了當時儲備官員質量不足的問題,廣泛地吸收了地主階級優秀人才。通過察舉制被推薦到中央的人員也不是一開始就讓他當官的,也是讓他們在郎署供職,經過考察由郎官再逐漸升遷。[1]】
【每個郡國每年都可以推舉孝廉各一人,是不是感覺人數好少?但這個時候漢朝的确不需要那麽多官,太學還有一部分,而且舉孝廉只是察舉取士的主要科目,除了舉孝廉以外,還有其他科目,剛剛我們已經說過了茂才科、賢良方正科、文學科,後面幾個都是不定期舉行的。不定期嘛,就是有需要了就搞一次,一直不需要就一直不搞。[1]】
[董仲舒是個人才]
[反正不喜歡他,三綱五常什麽的聽起來就反胃 ]
[最開始是好的,後來被曲解了]
[就跟《女誡》一樣吧]
[我以前還挺喜歡班昭的]
[不要對歷史人物投入感情]
[可是他們都好有魅力啊]
[對啊,班昭真的好有才華,而且她本來的目的是好的]
[好心辦壞事才是最惡心的]
[班昭要是知道她寫的書對後面朝代的女性造成了多大傷害,肯定要怄死了]
漢,永初六年(112年)。
班昭眼前一片模糊,用手一摸才發現自己流淚了。
她站起來,将手邊的書稿盡數扔到了火盆裏,看着火焰将墨字燒成灰燼,才坐下來,只是淚如雨下。
“班大家,您寫的書……”宮人覺得可惜,她可是看着班昭一筆一劃不知道費了多少心思才寫成這本書的。
“對大漢無用,對後世有害,又留它做什麽呢?”班昭道。大漢亡了,這本書流傳下去有什麽用呢?
【同樣不定期的還有上書拜官。有的人啊很有才華,但是名聲不顯或者是不知道怎麽營造名聲甚至得罪了當地官員怎麽辦?就可以通過上書的方式弄一個官當當。因為當時皇帝鼓勵天下方正賢良、文學材力之士,可上書言國事以自薦。如果你自己真的有才又對自己有自信,就可以毛遂自薦,反正不丢人。[1]】
【不過要注意了,你上的書是皇帝親自審閱的——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書上是這麽說的——所以可不能胡寫亂寫,得拿出最完美的答卷交上去。當時自薦的人可不少,有千號人呢,只有很優秀的才會授以郎中、給事中等官,當皇帝的顧問,然後就可以被授予官職了。上書拜官的代表人物有主父偃和東方朔等。這倆人大家應該都挺熟的,通常出現于各漢武帝時期的穿越小說之中,我就不多說了。[1]】
[主父偃就是那個提出推恩制的吧]
[對啊,這人很有才但有點兒嚣張,最後死得挺慘]
【除了察舉制和上書拜官以外,還有征辟制。一字一譯,“征”和“辟”是不同的,高中的時候經常考,這倆都是表示授官,但有所區別。征即征召,指皇帝直接征召有名望的賢良之士,被征召之後具體做什麽不一定,有可能當個顧問,也有可能會委以高官重任,這個也是皇帝什麽時候想搞了就什麽時候搞。辟即辟除,指高級官員自辟僚屬,怎樣的高級官員呢?三公九卿或者刺史、郡守這些兩千石大官吧。古代的官制其實非常有意思,不過我研究的不多,為什麽荀彧、郭嘉叫曹操叫主公呢?就是因為他們是曹操辟除的幕僚啊[1]。】
漢,建安五年(200)。
郭嘉啧啧兩聲:“原來天幕會正經稱呼我們的名字。”又想調侃兩句,發現荀彧興致不高,也沉默了下來。
他大概能猜出荀彧的想法,他稱主公為主公,是奉主公為主的,便是颠覆大漢也無妨;但文若不是,他是真正的君子。
若是之前,即便他們是主公征辟而來,忠于的也是朝廷,根本上侍奉的是陛下,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啊。
【剛開始吧,征辟制也挺不錯的,但發展到後來也出問題了,終南捷徑這個成語典故就是典型。[1]】
[???是我記錯了嗎?終南捷徑和漢朝一點兒都不搭邊兒呀?]
[這個是唐朝的故事]
[而且是唐朝後期的]
[不過唐朝科舉制不完善,想要做官的确需要有人推薦]
【真不好意思,我一直以為在終南山隐居的那個是漢朝晚期的人呢,原來不是啊,謝謝大家糾正~唐朝離漢朝那麽遠,我也不知道我怎麽記錯的】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點點頭,知錯能改是一項良好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