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教育及選官·先秦及秦
第42章 教育及選官·先秦及秦
【Hello啊, 親愛的寶貝兒們,我又來了!】
[哎呦,好久不見了]
[一個月了!]
[天, 你竟然沒有厭學]
[對啊,不是說厭學嗎?]
【是有點兒厭學情緒啦,但是也沒那麽重, 我跟着我舍友去了兩趟秋招,體驗了體驗新環境,瞬間有了考研動力呢】
[要找工作了嗎?]
[小辰不是說不想工作嗎?]
[傻呀!小辰的意思是被秋招勸退了,更不想工作了]
[今年找工作太難了]
[校招還好,我這種辭職找工作的才叫一個困難]
[真的好煩啊, 今年剛畢業入職不到五個月已經想辭職跑路了]
[可是簽不是都簽三年嗎?辭職的話是不是要交違約金啊?]
[太痛苦了]
[還好吧,起碼資金獨立, 想去哪兒玩兒去哪兒玩兒, 不用和家裏要錢了]
[真搞笑啊, 加班加到沒時間]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不理解, 怎麽會有人不喜歡工作呢?東方小娘子這種心态可不對,這種風氣不好, 大秦不倡導。
唐, 開元二十四年(739)。
李隆基蔫蔫的,他也不想工作!別人當皇帝都能享福, 只有他兢兢業業夙興夜寐為大唐奮鬥不息。
張九齡格外稀罕現在的皇帝, 看李隆基太勤奮, 還勸他好好休息、勞逸結合, 但李隆基不大敢放松,他生怕大唐變成天幕所說的那個樣子。
明, 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嗤笑一聲,就像那群文人一樣,都是被慣的,俸祿差不多夠用就行,需要那麽多幹什麽?弄虛作假敷衍了事挑三揀四貪污渎職,呵。
【是吧?好苦澀啊!我這個專業還是理科的,技術崗工資稍高一點,我去,北上廣诶,一個月到手還沒有一萬,進廠也就算了,彈性工作制也常見,但銷售提成什麽的蠻就過分的,真是搞笑,技術崗的還要去搞銷售?而且我專業有點冷門,找工作好難找,我舍友太難了,一直碰壁,好心疼,還不如考研呢,至于以後咋弄再說吧,回家啃老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摸摸摸摸]
[人生在世,總會有那麽一點困難]
[這不是正常嗎?]
[我去,一萬!那麽多的嗎?]
[笑死,文科三千啊啊啊啊啊]
[能找到工作都算不錯了,英專似乎除了當老師沒有別的出路]
[歷史也能當老師]
[學工管,打雜的命]
[哪裏有什麽好專業呀,現在就業難,不知道經濟形勢什麽時候才能好轉]
宋,慶歷三年(1043)。
範仲淹若有所思,又搖了搖頭,天幕所言“技術”“銷售”類屬于工、商,若是官方主持在大宋大肆開展,不妥,不妥。
唐,開元二十四年(739)。
李白倚在小舟之上,提起酒壺猛灌一口,不經意間和天幕共情了。
“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
“行路難,歸去來!”
一首《行路難》道盡了李白求官路上的艱辛,不過他永遠那麽浪漫自由、豪放不屈,哪怕入仕不成、離開長安也不曾氣餒。
【不好意思吐黑泥了,不應該把負能量傳遞給大家的,所以我們來接着看題,學習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啦!】
[騙人要先騙過自己]
[這什麽新型CPU啊]
[害,我就經常告訴自己我愛學習]
[我就把學習當成絕世大美人]
[我把學習當成我的暗戀對象]
[學習不是暗戀對象,是追求工具,理想大學才是暗戀對象]
[瞬間有動力了]
[我上學的時候怎麽沒有這麽多花裏胡哨的東西呢?只記得一支筆,一盞燈,假期結束前一天補假期作業的時候了]
[不行,突然想起來那個“萬家燈火”]
[這是什麽梗?]
[就是元宵節的時候萬家燈火]
[難道不是嗎?這天都挂燈籠诶]
[元宵節過了不是就該開學了嗎?小學生補作業是不關燈的]
[初中生和高中生補作業也是不關燈的]
[懂了哈哈哈哈哈哈]
[曾經我是那萬家燈火中的一員]
明,弘治七年(1494)。
“這也是另類的挑燈夜讀了吧。”王守仁這段日子過得可好了,天幕使他名聲大噪,天子召見,說了好些激勵的話,他拿天子的話堵他爹,他爹都無話可說了。可惜他爹太執拗,死活都不答應他去邊關的請求,真是令人煩惱。
【呀,這道題是關于選官制度的,很簡單的題,大家看看會做嗎?在唐朝科舉制中若要取得實授官職,需要通過以下哪項考試?
A、新科明法
B、常舉
C、铨試
D、鄉試】
[會做,選c]
[選D吧,我記得考上舉人就有做官資格了]
[對呀,《範進中舉》,範進那麽高興,不就是因為成了舉人可以當官嗎?]
[窮秀才富舉人,就是因為成了舉人後可以當官,別人就會送禮啊什麽的]
[古代當官都貪污的,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可是問的是取得實授官職啊]
[這樣的話,不是b就是c吧?]
宋,景祐元年(1034)。
國子監的先生皺着眉頭點起一個眉飛色舞過于興奮的學生回答這個問題。
哪怕是優等生,也有人不喜歡被老師提問,原本因為天幕出現不用上課而喜形于色的監生立馬整理好表情,站起來恭敬地回答:“回先生,答案是铨試。”
“行了,坐下吧”,先生擺擺手,“這題是個常識題,若是做不對,幹脆別學了。”
有學生苦笑,先生真是霸道不講理,就算新科明法是大宋的,現在也沒有實行啊,聽說近來朝堂有所變動,但怪不得天幕嫌棄大宋,都過去一兩個月了,不管朝廷要幹什麽,一點動靜都沒有,聽說一直在吵來吵去,唉。
明,弘治七年(1494)。
東方辰沒有開直播的日子裏,邱濬心平氣和,東方辰一開直播,邱濬就被氣得心肝兒疼。
“胡說八道!胡言亂語!”邱濬捂着胸口,“成為舉人之後每月都可以到官府領錢糧!無知!”他考上舉人後,就靠着官府府給的和鄉親們湊出來的錢糧才湊足了來京城的路費。
邱濬的兒子悄悄翻了個白眼,官府給的那點錢糧才多少?根本不夠用。而且去領錢糧的時候需要本人到場就算了,還要看小吏的臉色,本來是一種嘉獎和榮耀,但有點家底的都不屑去領這點兒東西,還不夠侮辱人的。
邱濬似乎也想起來什麽,從他考取鄉試第一名到如今已經整整五十年了,大明也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弊病……唉,如今想再多都沒什麽用,也不知道他這會兒上的辭官的折子能不能被批下來,他想回家了,回到瓊州去。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胤禛低下頭,如今朝中風氣太差,貪污受賄現象嚴重,養廉銀養出來一堆貪心的奴才,貪污受賄還不夠,還不斷借國庫裏的錢,明明家裏吃的用的恨不得比皇阿瑪還好。
【正确答案是C铨試啊,我看到好多寶貝要選D鄉試,注意看題呀,唐朝诶,取得實授官職诶,如果問明清選D也不對呀。A的話是宋朝法考,考過了當司法官員的,我講那個刑法和法律的時候說過,我猜有很多寶貝都聽過,反正不再重複說了,主要是我昨天剛背了宋朝的這一部分嘿嘿嘿嘿。B常舉是唐朝科舉考試中的一種,和鄉試一樣,考過了就有做官資格,但要想有官做,還得再走走程序。】
[感覺就跟拿大學畢業證一樣,有本科畢業證就有考公的資格,但要想成為公務員還要參加一場公務員考試]
[這比方不對]
[差不多吧,挺簡潔明了的,也就這樣吧]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李斯停下手中的活計,認真地聽着,他們大秦的第一場“科舉考試”已經在報名中了,不知後世的科舉制具體是怎樣運作的,可以進行借鑒改良,運用到大秦的“科舉考試”當中。
【衆所周知,學而優則仕,古代的學習和當官越到後來越分不開,我幹脆把教育和選官制度一塊兒講了】
[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這是《論語》裏面子夏說的,也是孔子的思想]
[孔子這麽直白的嗎?]
[對呀,當上官兒了才能更好的學習,學習就是為了當官兒]
[蕪湖,真性情喜歡]
[對啊,不知道文人什麽時候變成了明明喜歡當官喜歡錢偏要裝着清高嫌棄的樣子]
[反正就很惡心]
[感覺可能是魏晉的時候吧,名士就是要拒絕當官才有名氣,有了名氣才能當官]
[這什麽繞口令啊,有毛病吧?]
春秋,魯哀公十二年(前483)。
孔丘笑了,“子夏啊子夏,天幕在說你呢。”
子夏有些羞窘,“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确實是他的觀點,平時跟老師、師兄弟還有弟子們讨論的時候明明很正常,天幕說出來卻感覺怪怪的。
“時移世易,此思想精髓還在,變化卻極大。”孔丘道。
子夏嘆息:“恰似後世之儒也。”
孔丘點頭,時間和思想都太奇妙了,他能從後世的儒家思想中看到他觀點的影子,但許多東西都不一樣了。
推陳出新,極好,但天幕之前說思想僵化卻是孔丘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名士文化跟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系,反正在我看來這種風氣相當畸形的,這方面好像不屬于教育和選官這塊兒,魏晉時期就九品中正制啊——我們還是從頭來看。】
魏,黃初元年(220)。
曹丕聞言精神一振,他正為九品中正制發愁。父親在的時候沒有建國,沒有正式的選官制度也就罷了,但大魏立國以後,必須确定各項規章制度,漢朝的察舉制不好用,所以才有了九品中正制。但曹丕怎麽也想不明白九品中正制為何成為了世家把持朝廷的工具。
【高中的時候大家應該都學過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裏面有一句“謹庠序之教”,其中“庠序”就是地方鄉學, 商代叫庠, 周朝叫序。我一直以為孔子那時候沒學校來着,實際上學校出現的時間比我想象的要早得多。商周時期嘛,教材裏沒說商,只說西周時代,世卿世祿制,要是身份不高貴,別說當官兒了,連學都上不了,因為文化教育被貴族所壟斷,無論是中央國學還是地方鄉學,都是官府開設的,甚至學校就設在官府中,教育的特點也是“政教合一”因而叫作“學在官府”,所以學校被稱為“官學”,不是貴族就沒資格上的那種。】
[高中的課文早就忘了好嗎]
[那時候居然還有學校?]
[不知道怎麽的想起來《三體》裏那個老師了]
[傳承啊]
春秋,魯哀公十二年(前483)。
孔丘微微一笑,大周怎會沒有學校呢?只是在他之前沒有私學罷了。
子夏跪坐在孔丘身旁,眼中滿是尊崇,他跟随孔丘幾十年,在他眼中孔丘便是這世界上最好的老師。前些日子魯公還遣人來拜訪老師,希望老師能去教導公子,只是老師以年邁為由拒絕了而已。
【周代很重視貴族子弟的教育,而且學校都是精英教育,所以學的東西多而廣,貴族子弟很小就要學“六藝”,就是禮、樂、射、禦、書、數。這六樣聽起來就怪難學,又要學禮儀,又要學音樂,又要學射箭,又要學駕車,又要學書法,又要學算術,家裏沒點錢真學不了。不過也只用學這六樣,就跟我們語數外政史地物化生一樣,從小學到大,當時也會根據學生年齡和課程難度進行循序教學,書、數是小藝,是不管做什麽都要學的初級課程,是基礎文化知識教育;禮、樂、射、禦是高級課程,被稱為大藝。六藝教育把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結合在了一起,是為培養統治人才和軍事人才的教育目的服務的。[1]】
[果然是精英教育]
[這不是吊打我等平民]
[我覺得我怪厲害嘞,六藝我都會]
[哇,大佬]
[當時的禮不就是禮儀和法律嗎?這個人人都會]
[懂了,書就是寫字兒,不管寫的好不好吧,反正都會寫]
[難道不應該是書法嗎?]
[不管不管,書法也學過,學不好有什麽辦法]
[駕車有駕照都算]
[本本族也算嘛]
[起碼考過了吧,現在考駕照好難的,幸好考的早]
[如果分數被扣完了照樣得重考]
[我不會“樂”,從來沒學過音樂;也不會“射”,現在只有有錢人閑着沒事兒去玩射擊和射箭吧]
[也不算吧,現在有很多射擊館什麽的,也不是很貴]
[那也沒事兒,只要有駕照就比很多人強了]
漢,高祖九年(前198)。
劉邦懶散地打了個哈欠,後世的人真會吹牛,如此強詞奪理,非要說的話,他也是一個精通六藝的君子呢。
明,洪武十四年(1381)。
朱元璋嗤笑一聲,儒家真是一代不如一代,還君子六藝,那些書生一個個弱不唧唧的,他一巴掌都能給他們拍地底下,除了認字兒之外有什麽優點?一個個胡攪蠻纏的,貪污受賄倒是樣樣在行。
【這麽說我也六藝精通了哈哈哈,會彈古筝,學校的射擊社團資深成員,書法愛好者,有駕照,高數滿績,還有什麽?哦對,我還是個有禮貌尊法守法的好孩子——接着說春秋戰國哈,當時官學沒落,私學興起,推動了“諸子蜂起”“百家争鳴”的思想大解放。這裏就不得不提到儒家開山鼻祖孔子啦,孔子設立私學,有七十二門徒和三千弟子,主張“有教無類”,是當時教育界的一枚大佬。其他學派諸如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家等等學派的思想在這個時代碰撞,擦出智慧的火花。】
[我聽到了什麽?高數滿績?就這你都沒保研?!]
[這我知道,小辰說過,她專業課挂過科]
[挂科就不能保研嗎?我們學校可以啊]
[各個學校規定不一樣吧,我們學校只要有一門挂科就不行,哪怕是公修課]
春秋,魯哀公十二年(前483)。
孔丘突然有些傷感,開山鼻祖又如何?三千弟子又如何?他不還是一事無成嗎?
子夏非常激動,“老師!老師!”
孔丘看着子夏搖搖頭:“我并不覺得我做了什麽,我甚至與我所想要達到的目标背道相馳。”
“怎麽會呢?只是那些國君有眼無珠而已。”子夏有些口不擇言。
“噤聲,莫要胡言亂語。”孔丘告誡道。他說的并不只是國君啊,還有他自己。若天幕不曾揭露,他怎麽也不會想到私學竟然進一步使禮樂崩壞。
【歷史真的好神奇,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軸心時代”這個說法,是咱建國那一年德國思想家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标》這本書裏提到的概念,就是說春秋戰國那一時期屬于軸心時代,不止中國,同在北緯30度上下的古希臘、以色列、印度等其他幾個文明中心都發生了劇烈的思想文化變革,什麽蘇格拉底呀阿裏士多德呀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思想家都是這一時代的[1]】
[只知道軸心國诶]
[好耳熟的東西]
[二戰吧]
[不是,說那個軸心時代]
[歷史課上都有提過吧?]
【诶嘿,然後是稷下學派,還記不記得上回說醫學的時候提到的那個天下第一贅婿淳于髡,還有荀子,都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人物。為什麽叫“稷下”呢?其實就跟東廠一樣,特別特別沒有含義,戰國時田齊桓公在都城臨淄稷門外設置學宮,于是就叫做“稷下學宮”了,別說還怪好聽的。】
[單獨看其實也不是很好聽,但放在一起就很棒了]
[因為我們都看熟了,所以覺得很和諧]
[哈哈哈哈哈]
[為什麽要把稷下學宮和東廠放在一起呀,不覺得難受嗎?]
[不覺得難受呀。]
[……]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覺得很難受,稷下學宮是天下文人向往的地方,而東廠——邱濬不知想到了什麽,面色很是難看。
【然後到了齊宣王時期,學宮裏面彙集了百家之學,達到了鼎盛。稷下學宮裏面的學者對各派學說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各派自由辯論,逐漸形成稷下學派,這态度不就跟蔡元培先生的辦學理念差不多嘛?稷下學派的形成促進了戰國時期百家争鳴的學術風氣,并對其後“諸子合流”有重大影響。代表人物除了我們剛剛提到的淳于髡和荀子外還有鄒衍和慎到。】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寫下“鹹陽學宮”四個大字,稷下學宮已經成為歷史,他大秦自然也要有自己的學宮。天幕如此推崇,想必能吸引更多人才為大秦效力。
李斯挑眉,“諸子合流”?發生在什麽時候呢?如果是儒家一家獨大之後,那麽——哼!學派與思想之争,不容放松一刻。
【淳于髡之前說過,荀子大家熟的不能再熟了,鄒衍大家應該也聽說過吧,陰陽學家代表人物,創立五德終始說的那個,就是把陰陽與五行相勝配合起來,五德終始是循環的也是命定的,土、木、金、火、水五行就是五德,歷史上的每個朝代代表其中一德,按照五行相勝的次序,互相更替,周而複始。感覺特別有道理對吧?我們的始皇大大也是這樣認為的,于是秦始皇完成統一後采用五德終始說神化皇權,認為周為火德,秦代周為水德,顏色尚黑,數字尚六,屬陰,主殺,用以證明秦代周的必然性和實行法治的合理性,為專|制主義皇權尋找思想理論根據。後面的皇帝也覺得挺有道理的,後來又從相克論變成了相生論[1]】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有些不悅,“神化”?難道不正是這樣嗎?哪怕天幕說大秦二世而亡,他也相信大秦天命所歸,不然怎麽會出現天幕預警?
【春秋戰國的時候社會動蕩、變革,禮崩樂壞,西周宗法分封制開始瓦解,首當其沖的自然是處于貴族最底層的“士”,他們當中許多成員,把出賣智力作為新的謀生手段。随之他們所掌握的文化也被傳播、普及,為思想文化的活躍創造了條件,也進一步推動了學術文化的繁榮。比如當時姓公孫的,人家都是真的王公子孫,比如說商鞅,他原來叫公孫鞅,是衛國國君後代。】
春秋,魯哀公十二年(前483)。
孔丘內心一片悲涼,就在不久之後,這片大地上發生了如此大的變革,難道這是不可逆轉的嗎?王公子孫竟也逃不掉衰落的命運。
他放下了手中的書卷,可他又有什麽資格指責呢?他創辦私學,正是文化下移的推手,然而他并不後悔,這恰恰是矛盾所在。
【祖龍的功績就是大一統,當然包括文字統一啦,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書同文。當時基本上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字,我記得初高中課本上給的是“馬”的各種寫法,簡直了,看起來就令人頭疼。秦始皇滅六國之前,字體不一樣就不一樣吧,畢竟出國了嘛,學個外語也沒什麽可說的;但滅六國之後就不行了,都變成一個國家了還用別的國家的字兒是什麽意思?這不利于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啊。】
[還有貨幣都不一樣,可記得那個刀幣了]
[那錢是真的能當武器]
[給爸爸媽媽要錢,爸媽掏給你幾把刀.jpg]
[很有畫面感]
[就問一句,祖龍怎麽不統一全球啊?!]
[不想學英語,不想學英語!]
[四六級好煩!雅思托福更讨厭!]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心情不錯,天幕說到了他的心坎上。他已經下令科舉所用文字必須為秦小篆,這樣一來那些有意于科舉制圖晉身的前六國遺民便會主動學習秦字,效果應當比強制的要好。更何況天幕已經說了統一文字的重要性,進一步便利了政令推行。
【我們始皇爸爸行動力超級強的,當即命令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太史令胡毋敬等人整理文字,六國文字中和秦國不一樣的都不許用了,還讓他們寫了幾篇用于啓蒙的作品,這幾個作品的名字要記一下,說不定就考到了,他們分別是《倉颉篇》《爰歷篇》《博學篇》,不是我說,這作為啓蒙教材真的是絕了,至少我是一點兒都看不懂,可能是隔了幾百個代溝吧,太難了太難了,在此強烈推薦《三字經》《幼林瓊學》《千字文》,這才是給小朋友們學的東西。】
[上網搜了一下,好多字兒也不知道是失傳了還是電子輸入法不允許,一堆框框,就跟晉江口口城一樣]
[有沒有可能其他的字更難呢?]
[啧,那時候識字率多低?能跟以後比?]
[趙高功績不少,他還是很能幹的]
[那當然,要相信我祖龍]
[趙高要是不能幹,嬴政不可能把他帶在身邊]
[肯定也長得不醜]
[我也想當祖龍秘書]
[那得練練肌肉,不然扛不動那麽多竹簡]
[我會造紙!]
[牛!反正我不會]
[那你穿越了怎麽辦]
[我會做飯]
[穿早了沒食材,穿晚了用不着你]
[也就宋朝吧]
[唐朝也可以]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讓人把編教材的事情記下來,最近李斯一直在忙科舉的事情,疏忽了這一部分。
——趙高目前還被囚禁在雍城,哪怕嬴政聽到天幕所說的未來格外生氣,也不會為目前未曾發生的事情殺他,除非他之後觸犯法律,比如和六國餘孽勾搭上什麽的。
不過很顯然,哪怕趙高沒有被六國餘孽打動,嬴政也不會再用他。嬴政丢臉丢到了全天下,沒把他殺了不是嬴政氣量大,而是沒把他放在眼裏。就像天幕所說的一樣,嬴政承認趙高很有才華,不然也不會把趙高放在身邊擔任中書車令這等重要的職位,但一旦他不再信任趙高,趙高便什麽都不是。
漢,高祖九年(前198)。
劉邦啧啧兩聲,秦始皇這些舉動幫他省了不少勁兒,确實很了不起,就是沒把兒子給養好,全便宜了大漢。
想着想着,劉邦便憂傷起來,他也沒有一個好兒子啊,呂雉是怎麽養孩子的?劉盈那個軟蛋一看就擔負不起大漢的重任,真是令人發愁。
【祖龍顯然也意識到了字體的複雜性,于是隸書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被作為日用文字全國推廣,書同文統一了文字,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1]隸書其實還是有點兒複雜,為了書寫方便,漢代的時候開始出現草書,但是草書一般人認不出來呀,寫的稍微規整一點便是行書,後來才又有了整齊而簡單的楷書】
[真是簡單而又粗暴的解釋]
[多少年了這道題 就沒做對過,一直以為是隸書楷書行書草書越寫越簡單這種]
[說的有道理诶]
[走開走開錯誤答案不要往我腦子裏鑽!]
【接下來講一講焚書坑儒的事,“焚書”的開端是淳于越和李斯關于郡縣制的吵架,李斯和淳于越吵完之後,覺得這儒家老頭簡直是胡攪蠻纏、無理取鬧,于是建議秦始皇頒布焚書令。始皇估計也覺得煩了,于是實行禁書政策。】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确實不喜歡儒家,泰山封禪遇到的事情就已經讓他很不爽了,那些儒家子弟整天就會唧唧歪歪也讓他看不慣,若是之後儒家還拿郡縣制挑事,他一怒之下的确會聽從李斯的建議針對一番儒家。不好用的、不能為他所用的通通都要被丢棄。
【禁書不代表一本書都不能留,但波及面挺廣的,能在手裏留的只有很小一部分,包括《秦紀》、博士收藏的書籍以及醫藥、蔔筮、種樹書籍,其他所有的私人藏書都需要在規定期限內交給官府銷毀。你不交也行,藏好就行,就是別被發現,要是被發現了,就要被處以黥刑并罰作城旦。】
[咦?就是臉上刺字去砌城牆?這懲罰比我想象的輕很多诶。]
[家裏有書的肯定是身嬌體貴的文人啊,幹兩天就死透透喽]
[當時的文人應該還挺有勁兒的吧,應該能幹十天半個月]
明,弘治七年(1494)。
邱濬再一次被氣到了,後世之人懂不懂得尊重?!竟然拿如此嚴肅之事玩笑,世風不古!世态炎涼啊!
【沒,我還沒說完呢,這禁書政策顯然就是針對儒家的,不交書尚且不會沒了小命,談論《詩》《書》卻要被處死。還有啊,我們都知道有一首詩叫做懷古詩,有一種寫作手法叫借古諷今,秦朝的儒家顯然跟後來的文人一樣也很喜歡對着歷史遺跡寫首小詩做個文章什麽的,表面上說的是歷史,實際上在表達對現在的不滿呢,祖龍不準備慣着他們,于是禁書政策裏表示借古非今要被滅族。這就真的很苛刻了。還有一個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以吏為師”這個說法,但是前面還有一句是嚴禁私學,就很離譜啊對不對?為了打擊儒家搞這麽多事,啧,我覺得真是得不償失、本末倒置了,嚴重懷疑李斯搞了很多小動作[1]】
[儒家怎麽惹着我祖龍了]
[儒家把始皇氣得不清]
[首先,治國理念不一樣]
[其次,儒家太不知道看人眼色]
[淳于越死腦筋,哪像叔孫通一樣靈活變通]
[還有儒家帶壞了祖龍的好大兒]
[沒吧,扶蘇還是很好的,可能不懂講話的藝術罷了]
[那些千古一帝似乎都不會養兒子]
[好像是诶]
[成功當上皇帝的太子那麽多,龍鳳豬的兒子一個都沒占]
[還有康熙的兒子們]
[康熙也算千古一帝?]
[怎麽不算了?]
[各有各的說法吧,個人覺得他配不上]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冷冷看了李斯一眼,卻沒說什麽,說到底,若是沒他的允許,李斯可不敢這麽明目張膽。
至于扶蘇——便讓李斯帶着吧。
漢,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
劉啓一頓,摸摸劉徹的腦袋,嘆了一口氣。
劉徹雖小,卻十分體貼,他沒有說話,只依偎在劉啓懷中。
就像劉徹所想的那樣,劉啓想起了長子劉榮,前不久劉榮自殺在了獄中。
劉榮是劉啓的長子,昔日他多愛劉榮啊,可惜大漢已經到了需要轉變的時候,榮兒實在不合适,何況他還有個不知分寸的母親。天幕讓劉啓知道他沒有做錯,只是每每想起還是會傷心。
劉啓目光沉沉,榮兒的死幾乎可以說是他一手導致的,那是他的長子啊!
漢,元狩二年(前121)。
劉徹大為震驚,他兒子怎麽了?他的據兒多好,天幕憑什麽說他不會養兒子?
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胤礽哈哈大笑,可真是太好了,皇阿瑪不是愛面子嗎?現在可太好了,天幕不僅把他的面子扔到地上,還踩了一腳又一腳。
【焚書坑儒,“焚書”說完了,接下來說“坑儒”,其實應該是“坑術士”,即“焚書坑術士”,我忘記哪個史書作者寫錯了,這麽多年下來就将錯就錯了。】
[是不是司馬遷啊]
[好像是吧,我記得有一個起兩個字的名字是卑賤的錯誤說法也是《史記》上的]
[難道不是嗎]
[司馬遷還把隗狀的寫成了隗林,這錯誤的名字一用就是兩千年]
[好慘一男的]
[隗狀還是秦朝丞相來着,可惜很少人知道]
[?完全沒聽說過這人哎]
[我知道呂不韋、王绾和李斯,就是不知道這個人]
[完美隐身]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隗狀面無表情地坐在值房裏,感受到四處打量的視線,扯出一個僵硬的微笑,一時間所有人都會認真地忙碌起來。
【秦始皇三十五年,這時候祖龍的生命已經進入倒數。方士盧生、侯生求仙失敗後,诽謗秦始皇,然後逃跑了。這倆人真是太可恨了,世界上沒有仙人,求仙成功才叫離譜,自己偷偷跑路就行了,居然閑着沒事兒造祖龍的謠,簡直是嫌命長。秦始皇認為他們“或為妖言,以亂黔首”,于是遷怒方士,方士相互檢舉告發,這種互相舉報真是要命,抓了四百六十多人然後全部活埋了。】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算了算他原來的壽命,心情有點兒不好,又很快恢複了平靜:天佑大秦,他要多活三十年。
嬴政又皺了皺眉,他以後怎麽會做這麽多失智的事情?易爆易怒,似乎全世界都在和他對着幹。
那個叫做司馬遷的在寫書時肯定對他進行了抹黑,但是天幕對他極盡贊美,若是他沒做這些事情,天幕一定會為他辯解,就像他是“坑術士”而不是“坑儒”一樣。
【事情大概就是這樣的啦,然後評價不能少,焚書坑儒目的和結果是相反的,目的是維護統一的集權統治,反對是古非今,打擊方士荒誕不經的怪談異說,但結果嘛,我們都知道的,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還造成了文化上的巨大損失。[1]】
[這種大概就是南轅北轍吧]
[肯定啊]
[求仙毀一生]
[誰不想長生不老啊]
[方士是走錯了路的化學家吧]
[所以現在很多穿越秦朝的小說都把方士拎去研究化學了]
[這才是正确的道路啊]
[吃丹藥吃死多少人?]
秦,始皇帝元年(前221)。
嬴政是個善于納谏的好皇帝,當即下令讓方士去研究化學,至于化學是什麽東西、和煉丹有什麽聯系就是方士們需要關心的問題了,若是他們幸運的話,天幕之後可能會有所透露。
漢,征和二年(前91)。
劉徹心中升起難以言喻的恐懼,如果求仙無望,他該如何是好?天幕透露他只剩下三四年的壽命了啊!他不想死。
清,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
弘歷嗤笑一聲,方士不一定是騙子,可能他們自己對那些搞不明白的事情深信不疑,以為自己會仙術呢,包括那些和尚道士什麽的,說不定真有成佛得道的。不過丹藥肯定是害人的,這是他皇阿瑪給他上的相當有意義的最後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