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醫學·明清
第41章 醫學·明清
【明朝嘛, 按照時間來講,就不得不提那個研究醫書的王爺了,這個王爺挺出名的, 不了解估計也聽說過,就是朱元璋第五子朱橚,他的名字可太稠了, 我腦子裏現在也就是有個字形,總是一寫就錯,木字旁邊還不是嚴肅的肅,好煩啊!】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愣了愣, 似乎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誰?是朕耳朵出問題了嗎?咱咋聽到老五的名字。”
朱标點點頭:“爹你沒聽錯,就是五弟。”
朱元璋嘴角抑制不住的上揚, 拍着腿大笑起來:“快去叫老五過來, 真給咱老朱家長臉, 前邊兒不是有個漢獻帝也研究醫學嗎?天幕提一嘴都不帶提一嘴的。”
朱标有些無奈,他爹對弟弟也太不關心了些, “五弟上月已就藩。”
朱元璋有點尴尬但不多,這不是天幕一出來事情太多他給忘了麽, 可不能讓妹子知道, 不然妹子得錘他。
【作為朱元璋的兒子,朱橚血液裏就帶着不安分, 惹怒朱元璋被流放到雲南過, 兩次和造反扯上關系。在成為醫學家和植物學家之前, 他的經歷着實有點兒豐富, 我合理的陰謀化猜測,他也不見得多喜歡編醫書, 估計是有點兒興趣,在雲南受了苦,再加上時勢影響不得已而為之。不管怎樣,在他的主持下,滕碩等人廣泛搜集明以前的醫籍中的方劑、雜說以及道藏、佛經中的有關記載,撰成了《普濟方》。不過原書佚散,就剩下了殘本,被《四庫全書》收錄改編】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上揚的嘴角還沒有收起來就陡然一落,“朱橚幹什麽吃的!還造反?造誰的反啊?!”
朱标也不知道,但大致能猜出來應該是他兒子和四弟的,便連忙讓朱元璋不要生氣,反正五弟不敢造他爹的反。
“還有天幕,老子怎麽不安分了?!”朱元璋覺得自己委屈極了,他可守本分了,當佃農的時候好好種地,當和尚的時候好好敲木魚,當乞丐的時候好好要飯,當紅巾軍的時候好好打仗,當皇帝的時候好好當皇帝,忍着那群只會逼逼賴賴還貪污受賄的文人不把他們砍了已經夠不錯了,天幕還說他不安分,哼,他不服!
朱标着實不知道應該說什麽才好,他爹怎麽突然變得這麽幼稚?
“爹,你還是想想怎麽和娘解釋為什麽要把五弟流放到雲南吧?”朱标嘆氣,不知五弟被流放到雲南的具體時間,但雲南目前還沒回歸大明,想也知道雲南的生活有多苦。
朱元璋瞬間冷靜下來,“那肯定是他犯了什麽大錯,你娘都同意了……”朱元璋突然想到,若不是天幕,他妹子明年就要沒了,以後他要把兒子發配邊疆,那還會有妹子讓他冷靜一些呢?标兒那時候可能也不在了,再加上有朝臣的挑撥教唆,可真說不定啊。
“不會的,不會的,妹子的身體現在特別好,再活個二十年不成問題,标兒也健壯得很,為我和妹子送終後再活個二十年也就夠了……”朱元璋碎碎念着。
朱标也非常慶幸,還好天幕所說的歷史對于他們來說只是個故事,一切都可以發生改變。
明,1406年(永樂四年)。
《普濟方》已成,朱橚也如願名留青史,卻不禁;面露愁苦之色,天吶,兩次和謀反扯上關系?朱允炆剛繼位的時候污蔑了他一次,也就是說以後還有一次?真是要了老命了。還有天幕也太污蔑人了,他對醫學和植物學的熱愛是真的!當他傻啊,如果不喜歡的話,誰會費盡心思編書啊,花天酒地難道不是更适合他藏拙嗎?
“還是把五弟接到京城來住吧”,朱棣敲了敲桌面,“既然喜歡編書就讓他來編,以朝廷的名義召集名醫,相信五弟一定編出更好的醫書吧。”
清,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
弘歷聽到《四庫全書》瞬間有了精神,“朕聽着這書的名字分外親近,朕本來就打算分經、史、子、集四部編修比《永樂大典》還要規模宏大的叢書,擇日不如撞日,既然天幕已經提到了,便擇日選人開始編修吧。”
【歷史承載了太多,許多書籍、技術都在時光流轉中失傳,這是人類的遺憾。《普濟方》內容豐富,裏面分了方脈總論、運氣、髒髒、身形、諸疾、婦人、嬰兒等100餘門,收錄的藥方有6萬餘。對每種病證均有論有方,資料豐富。它是我國古代最大的一部醫方類書,在保存古代醫學文獻上頻有貢獻。[1]】
明,1494年(弘治七年)。
邱濬對“人類的遺憾”一表述非常贊同,後世表述雖過于直白,有些道理确是共通的。
【然後就該說李時珍與《本草綱目》了,在高中的時候大家都背過一些了吧,不記得高中課本上具體寫的什麽,但是我有印象高中歷史課本上肯定會有對李時珍和《本草綱目》的介紹,就算沒有影響,這麽重點中的重點,高中課本上肯定不會放過的。】
[當然喽]
[我還記得一個什麽14世紀的什麽百科全書]
[對,我也有點兒印象]
[好像都是零零碎碎的技術那塊兒的,死活記不住]
[當時老師讓我們填表格,各朝代的藝術農業醫學成就]
[都一樣都一樣]
【明朝有醫戶,李時珍他們家就世代行醫,耳濡目染之下,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醫學,醫學水平也很高。不過他也曾經誤入科舉中,不過幸好沒考上,不然就多了一個按部就班、碌碌無為、沒有什麽出色的、淹沒在歷史長河中的只在《明史》中出現偶爾高中做題的時候會遇到的普通官員,而少了一位大放光華的著名醫藥學家。】
明,1561年(嘉靖四十年)。
坐在醫書堆裏的李時珍有點木愣,以後還能有點兒消停日子嗎?他的書可還沒有修好啊!鄰居和病人上門都是小事,就怕皇帝又把他召過去,若是皇上聽醫囑戒丹藥也就罷了,關鍵是皇上不聽,他又有什麽辦法呢?
李時珍的擔心并不是空穴來風,朱厚熜當即下旨讓李時珍還京,但是太醫院院使,至于現在的院史就讓他告老還鄉吧。朱厚熜本來還想給李時珍頭上安一個國師之類的名號,被身邊的太監以李時珍不會煉丹為由勸住了。
【李時珍花了三十多年時間撰成《本草綱目》。這本書一共52卷,收錄藥物近兩千種,其新增藥近四百種、附方八千餘,附圖一千餘幅,具體數字記不清了,反正很多,又是一本有圖的書,真的很棒,我記得我曾經買過《本草綱目》,還看完了,但沒有過目不忘資質的我看過就忘,現在一點兒印象都沒有了】
[我也買過,但是買回家裏當擺設]
[誰不是呢?雖然說花花綠綠挺好看,但着實不是學醫的料]
[還好吧,背起來挺簡單的]
[學中醫的吧?誰閑的沒事兒背《本草綱目》啊]
[沒見過背《本草綱目》的,見過背英漢詞典的]
[是我知道的那個厚厚的紙非常薄的一大坨的板磚詞典嗎?]
[一大坨不都是形容便便和論文嗎?]
[論文有這個單位嗎?]
[難道你的論文不是一坨嗎?]
[好吧]
[背英漢詞典這也太卷了吧]
[學霸]
[人家就是沖着北外去的]
[牛]
【對了,還記得那個《神農本草經》的三品分類法嗎?當時說這本書的時候說以後的本草基本都按照這種分類法分類,但《本草綱目》偏不是,他打破了三品分類法,而是将書分為了水、火、土、金石等16部,然後在部下設類,共60類。體例是先列藥物産地、品種、形态,次列氣味、功效,最後廣錄方劑。它是本草學的集大成之作,我記得學生物的時候分類是界門綱目科屬種。】
[種屬科目綱門界]
[正背如流倒背如流]
[不記得了,好久沒學過生物了]
[我記得初中考過這種讓填空的題]
[想不起來我們當時中考不考生物和地理]
[現在都換了,現在要考]
[現在的學生好難啊]
[感覺還好吧,應該沒有那麽多課外興趣班兒了]
[可拉倒吧,現在的小孩兒也都可忙]
[家長也特別忙,感覺老師布置作業都是給家長布置的]
[幫我姐看侄女兒寫作業,腦袋要爆炸了]
[對呀,那麽簡單的題為什麽就不會?!]
明,1494年(弘治七年)。
邱濬看着天幕中抓狂的發洩之語深有感觸,就是啊,那麽簡單的東西,為什麽就有人聽不懂呢?比如他兒子,明明随便學學就應該會,三番五次講解卻依舊無法理解書中奧義……邱濬感覺心裏空落落的,他的敦兒啊,是他逼迫太緊了嗎?為何要早早離他而去?
【《本草綱目》的分類方法符合進化論觀點,而且《本草綱目》雖然是中藥學專書,也涉及了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物理學、化學、農學等內容,所以被譽為“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并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産生了深遠影響。】
明,1561年(嘉靖四十年)。
李時珍覺得壓力山大,他要編的是一本醫書吧?
【明代就《普濟方》和《本草綱目》兩本書,清朝也有兩本,《醫宗金鑒》和《醫林改錯》。】
清,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
弘歷大為驚喜,《醫宗金鑒》?這不是他剛登基不久修成的醫書嗎?現在太醫院用它來當教材呢。
【《醫宗金鑒》,我們的d選項,主編是吳謙,不得不說這個讀音有點兒令人想歪,都過去很久了,但是當時的事情鬧得太大了,我從來不追星的但都聽說了,啧,真可怕】
【《醫宗金鑒》是一部官修醫學著作,對《金匮要略 》《傷寒論》等15種重要醫學著述加以校訂、删補,并節錄編輯,其內容涵蓋醫學理論、診斷各方面,對各科疾病的辯證論治及方藥敘述系統皆有記錄。】
【和以前一書不同的是,《醫宗金鑒》取材适當、條理清楚、文字通俗,還有插圖和歌訣,天吶,這不就是一本完美的教科書嗎?多麽容易閱讀背誦啊,太實用了有沒有?好奇心重的我去看了看,我感覺我都能看懂,如果能看完,我就是一代神醫。古人也不是傻子,這麽好的書不用白不用,編出來又不是讓它放着落灰的,所以後來就成了太醫院的醫學教科書,流傳很廣,對中醫學尤其是中醫教育發展意義特別大。】
乾隆七年(1742年)。
吳謙心滿意足,被拎出來編書的時候他打死也想不到會有天幕出現,并且剛剛好在書編成不久的時候提到了他。這下不用擔心朝廷不重視新編成的書了,至少可以提前成為太醫院的教材。
【然後是《醫林改錯》,作者是乾嘉時的名醫王清任,書名已經告訴我們很多信息了,這本書就是為修正前任錯誤而成的。王清任是個實打實的外科大夫,強調解剖學知識對醫病的重要性,并且擁有研究人員應該具有的特質:不相信權威。所以王清任對古籍中有關肝髒的記載提出疑問,并通過解剖研究屍體實踐檢驗,繪制成《親見改正肝髒圖》25種,對身體肝髒的構造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改正了前任的一些錯誤,對我國解剖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牛蛙]
[除了牛也不知道說什麽了]
[不相信權威?我也有這種特質]
[哈哈哈哈哈,反正有的磚家感覺是真的是不靠譜,說的那些話就跟沒長腦子一樣]
[我嫡長閨經常給我發一些不知所雲的磚家發言,一般都當下飯神器,直到有一回給我笑嗆了]
[吃飯的時候千萬不要看笑話]
宋,1247年(淳祐七年)。
宋慈摸了摸胡子,解剖學嗎?他們法醫做這個多方便,也許仵作們可以從此方面下手。他也想提升仵作的地位,但這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誰讓他們是和屍體打交道的,人人都覺得晦氣呢?
他為官幾十載,寫出《洗冤集錄》這樣一本書都有很多人無法理解,更別提地位卑下的仵作了。
【好啦,這次的直播就到這裏吧,我們有緣再見,我最近厭學情緒有點嚴重,不想背書,不想做題,好煩啊!】
[還有倆月呢,堅持堅持吧]
[有緣再見]
[如果開直播還是這個時間點嗎?]
[小辰,加油!努力上岸!]
[那就以後見喽]
[聽着有點兒困,但感覺腦子癢癢的,要長知識了]
[不是要長腦子了嗎?]
[腦子還是有的,就是腦容量有點小吧]
[不是考研直播嗎?怎麽不堅持呢?]
[小辰就沒說天天要播呀]
[我覺得天天播的話嗓子也受不了吧,感覺一大坨一大坨的話,跟老師上課一樣,講個不停]
[我看小辰有停下來喝水]
【不正經考研直播間嘛,其實講這些枯燥的知識我覺得大家可能挺無聊的,就盡量少要直播,畢竟我當時跟寶寶們說的是考研期間就不開播了,誰知道馬上就看到勝利的曙光了不想學了,這可不能行,背書背得頭掉了,可不能前功盡棄,我要上岸!寶貝們,再見,真的關直播了,今天的學習任務還有一些沒有完成】
[一起上岸]
[祝一志願上岸]
[調劑其實也行吧]
[能一次上岸就一次上岸,二戰壓力超級大的]
[找工作其實也行吧,自己賺錢自己花]
[再見了哈]
[好好加油!]
天幕一結束,各個王朝紛紛行動起來。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嬴政诏令天下,化戈為犁,科舉将開,一時間天下震動,士子紛紛朝鹹陽及各郡府趕去。
嬴政壓力很大,其實他不知道這樣最後的結果究竟怎樣,但再差也差不過原來的軌跡。
漢,前198年(高祖九年)。
劉邦忐忑不安的等着來自草原的消息,收到“匈奴人不見天幕”的準信後精神一放松,結結實實在床上睡了一天,醒來之後又思索着如何處理韓信。
這真是棘手的一大難題。
漢,前148年(漢景帝中元二年)。
劉啓面臨的壓力相當之大,天幕跟倒水一樣将對待諸侯的方法倒了出來,他知道了,各地的諸侯自然也知道了,估計又要有幾個起兵造反了,真是頭疼。
漢,前129年(元光六年)。
劉徹面臨着和他父皇一樣的難題,但他受到的壓力不大,區區幾個諸侯國,再難打能有匈奴難打嗎?讓他看看誰敢造反,反了正好,讓他看看都有誰不安分。
漢,200年(建安五年)。
曹操不知道怎麽和心愛的謀士們訴說自己的心意,天幕說的含含糊糊,萬一解釋着解釋着誤會更深了怎麽辦?還是先把袁紹殘部解決好了再說吧,說不定就等到下次天幕能把事情講清楚了呢?
隋,600年(開皇二十年)。
楊堅雷厲風行地廢了楊勇的太子之位,準備選個良辰吉日立楊廣為太子,朝中有穩重老臣勸他緩一緩,楊堅想着舉辦一個盛大的立太子儀式,便同意了推遲立太子的建議。
只有楊廣低下頭掩去了憤恨的眼神,總有一天他會把這些該死的老家夥都殺了。
唐,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心情相當不錯,這個月被立為太子,下個月他就能登基了。
他爹現在很後悔是不假,但那又怎麽樣呢?他和李建成不死不休的局面難道不是他爹一手促成的嗎?
唐,736年(開元二十四年)。
李隆基很忙,特別特別忙,他無比盼望着下一次天幕開播,盡管只有一個多時辰,也能讓她好好休息休息呀!
宋,970年(開寶三年)。
趙匡胤把弟弟又好好收拾了一遍,準備遷都了,先把都城遷到洛陽這個比較安全的地方,再着手北伐。
大一統!大一統!北伐大業必成!
不論是遷都還是北伐都不是一時半會兒可以完成的事情,趙匡胤幹脆冊封長子為太子,就等着挑個良辰吉日昭告天下。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把逃跑的朱棣捉了回來狠狠揍了一頓,然後朱棣和被急召回來看了他熱鬧的朱橚打了一架,接着父子三人被馬秀英訓得頭都不敢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