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醫學·宋
第40章 醫學·宋
【唐朝說完就是宋朝了, 五代十國就是沒什麽好說的。宋朝就說兩個人,一個是普遍意義上的醫生王惟一,另一個是我的偶像法醫宋慈。王惟一又名王惟德, 他的名字是豎心旁不是口字旁,我以前總是搞錯這個,現在也是經常搞錯, 感覺沒什麽差別啊。】
[感覺就是沒啥不一樣啊]
[很多時候都是能通用的]
[但就是不一樣啊,一個偏心,一個偏口]
[語境和詞性也不同]
[天吶要是高考讓我辨析這兩個字就要了老命了]
[不至于吧?]
【王惟一精于針灸術,曾經擔任翰林醫官院醫官等職,我也頭一回知道還有這種官職, 宋朝的官職真有意思。他整理了一本書名字叫做《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主要是前代針灸書籍內容錯亂情況很多, 前代是哪個前代我也不知道, 可能是五代十國吧亂糟糟的, 王惟一就在總結前代針灸學成就的基礎上,對經絡、穴位進行了詳細考定整理了這本系統講解針灸知識的書。這個書名好長啊, 還有疑難字,還得查字典才知道念什麽。那個shu寫出來是一個月加一個俞, 意思就是穴位, 同義複用了吧。】
[哪個yu啊?]
[逾期的逾去掉走之旁。]
[這書肯定帶圖畫]
[家裏都是中醫,我從小就學紮小人]
[不要說的這麽可怕, 練習針灸好嗎?]
[雖然現在都不流行巫蠱了, 但一聽紮小人還是覺得渾身一涼]
漢, 前129年(元光六年)。
劉徹只覺得世界變化太快, 難道後世的人都是像施行巫蠱之術一樣在人偶上紮針嗎?
【王惟一很有想法,以前失傳散佚的醫書太多了, 他肯定也不想浪費自己的心血,為了方便保存,就将《圖經》刻在了石碑上,讓以後學習針灸的人對腧穴部位能有正确的認識。光刻在石碑上還不夠,畢竟有空間想象力很強的人不多,他又主持設計了兩座銅人經穴模型,全身有穴孔,标注名稱,由于是在天聖年間,就被稱為天聖銅人,用于授學與考核。現在學中醫的都有這種模型,我搜一下天聖銅人,大家可以看看,好吧,天聖銅人早就失傳了,這是宋朝以後的針灸銅人出現,金閃閃的,有一種詭異的美感。】
[哇,好厲害呀]
[我還以為是那種醜醜的小人呢,居然是1:1的]
[不過身材也不是很好嘛]
[這只是個教學用具,看帥哥的地方多了去了]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嬴政看到銅人的一瞬間立刻打消了收天下兵器鑄金人的想法。
漢,前129年(元光六年)。
劉徹實在不知道說什麽才好,金光閃閃的銅人用以醫學研究?奇奇怪怪的。不過這個大宋的醫術水平顯然高于大漢,盡管還是有點顧忌,但也不是不能忍受,大漢要造就造很多個,摳摳搜搜兩個根本不夠用。
仁宗天聖年間。
王惟一壓力有些大,天幕說話不說全,針灸銅人朝廷組織全國能工巧匠鑄造的,他最多提供了一點點建議。
【然後就是我宋慈大大和他的《洗冤集錄》了,我一般叫這本書《洗冤錄》,這本書是法醫學著作,一共五卷,裏面的內容就是驗傷驗屍檢驗現場痕跡什麽的,還有驗屍的手續手法以及一些搶救方法等53項內容,內容真的特別豐富,而且書中的理論已經相當成熟了,關于法醫檢驗的論述,很多都非常符合近代科學的原理,是我國乃至世界上第一部法醫學專著,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對世界法醫學發展都有重大影響。我記得不知道在哪兒看的,《洗冤錄》是福爾摩斯的作者寫小說時候的參考書目。在這裏安利一部老劇,《大宋提刑官》,我小時候特別愛看這部劇,長大了就想當法醫,可是越長膽子越小,最後還是學了和法醫風牛馬不相及的專業,雖然現在學的專業是被調劑的,但是報考的時候我也沒有考慮過法醫學。】
淳祐七年(1247年)
宋慈心情很好,天幕之前就提過他和《洗冤集錄》,最近登門求書的人絡繹不絕,第一次刊出的書早就送完了,連他手裏都沒有剩餘的。最令他感到欣慰的是,法醫這個稱呼。仵作地位低下,他知道有人在背後嘲諷他做仵作的工作,雖然他看不到,但他知道很久以後不缺乏為死者言的人就已經足夠了。
法醫,多動聽的職業。
【然後是金元時期,這兩個朝代很少放一起啊,不過話說在我學歷史以前,宋朝元朝都是分着的,但考研資料從來都是宋元一起,畢竟宋朝和唐朝之間還隔着個五代,不過我覺得宋朝和唐朝确實差太多了,兩個朝代給人的感覺都不一樣。】
[确實,一個聽起來就很強盛,一個弱唧唧的]
[一個那麽大領土,一個就沒有統一過]
[]
【金元時期我們需要了解的也就四個人:金代名醫劉完素、張從正、李杲和元代名醫朱震亨,這四個人被稱為金元四大家。他們四個人代表了不同的醫學流派。】
【劉完素主張“火熱致病”,善于用寒涼藥物治療,故稱為“主火派”或“寒涼派”,又熱又涼的,不過還蠻好理解的,就是上火了要吃點兒敗火的東西,熱性的辣椒什麽的就不要吃了,不要妄想以毒攻毒。】
[以毒攻毒挺管用的]
[我長口腔潰瘍就喜歡瘋狂吃辣]
[啊?不疼嗎?根本不敢碰一點辣。]
[疼啊,所以說是以毒攻毒嘛]
[對呀,告訴嘴巴,你才是這個身體的主人]
[親身實踐,真的有用。]
[真的有用嗎?別騙人啊。]
[就那一段兒,扛過去就好了]
金。
劉完素看到了一群不聽醫囑的病人,氣得來回踱步。
【張從正治病主張祛邪攻積,善于應用汗、吐、下三法,被稱為“攻下派”,這個一聽就難受,捂汗還可以,催吐和拉肚子簡直要命。】
[好粗俗啊]
[通俗易懂,已經開始難受了]
[前兩天做了個胃鏡,惡心死我了,又疼又難受,好奇怪的感覺]
[沒有全麻嗎?我做胃鏡的時候全麻一點感覺都沒有]
[居然還有全麻這種選項嗎?我做胃鏡的時候沒人告訴我啊]
[做胃鏡還好吧,做腸鏡那才叫一個羞恥]
[尤其是遇到一個不同性別的大夫]
[真的,還有割痔瘡]
[每天提肛運動啊姐妹們,珍惜你們健康的菊花吧!]
金。
張從正忍不住捂住臉,明明是很正常的治療手段,為什麽天幕說出來莫名令人羞恥呢?作為醫生,把病治好就行了,管什麽治療方法?
清,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玄烨臉都綠了,菊花竟然被形容、被形容谷門!
他不知怎麽的,猛然想起天幕曾經出現過的“清穿不造反,菊花鑽電鑽”這句話,真是好生惡毒!
玄烨捂着胸口,差點一口氣喘不上來,好在太醫時刻注意着皇帝的情況,哪怕天幕在說歷朝名醫也沒有放松。反正不會有他,剛開始他還期待了一下,但他發現天幕中所說的醫者大多有著作,要麽在某一方面登峰造極,而他都不符合。再者,比起被天幕誇,還是小命最重要,等天幕結束,他一定尋個機會辭官離京。
一旁的阿哥們面露焦色,又紛紛圍上去噓寒問暖,但關懷和憂心不達眼底。他們中間甚至有不止一個人暗想:如果父皇被氣得駕崩……其實也挺好的。
【李杲治病主以補脾胃為主,衆所周知,中醫五髒和五行相對應,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所以補脾胃的李杲被稱為“補土派”。這個很溫和啊,但是光補脾胃感覺還是有點不靠譜啊,其他地方生病了補脾胃也不管用啊。】
[人醫生也不傻吧]
[都說了以補脾胃為主啦,肯定有其他方法的]
[補土派好難聽啊,感覺像吃土一樣]
[不想吃土,可我生活費花完了]
[給家裏要]
[哪裏敢啊,肯定是進行不必要的開銷了]
[是啊,買了一個iPad,有點心疼,但不後悔]
[早知道剛上大學的時候就買一個iPad了,當時的版本和價錢都很合适,現在新出的貴死了]
金。
李杲只是笑笑,不看重天幕的評價,他只是一個醫者而已。
【最後是主張臨床用藥要靈活、著有《格致餘論》等書的朱震亨,C選項出現了,“因病以制方”,這個挺科學的,創“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理論,注重滋陰降火,世稱“養陰派”。我感覺還挺有道理的,人吶就是喜歡上火,前一段兒我嘴裏長潰瘍,難受死了,噴西瓜霜都不管用。】
[啊,西瓜霜那個味兒]
[噴的還好,那個面面兒的苦得嘞。]
[啊?面面兒是什麽東西?]
[就是粉末狀啊]
[他這個理論感覺可以往社會學方向發展啊,男多女少,可不是陰陽失衡嘛]
[說的有點道理,但不建議,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還是不要摻和在一起了]
元。
朱震亨大為震驚,他發誓,他所說的陰陽僅限于人體,和男子女子沒有任何關系。他只是一個大夫而已,不摻和這麽高大上的事情,而且以現在朝廷的情況,他也摻和不着。
他對天幕所說的西瓜霜更感興趣,上火可以用,莫不是降火神藥?從西瓜中提取的嗎?如果能造出來,人生當浮一大白。
【金元四大家的影響沒什麽好說的,就是套話,豐富了中醫的理論,對中醫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等等,不管問到哪個名醫哪本醫書怎麽說都行,不過還是那句話,應該不會考這麽細。不過萬一考一道大題讓你說中國古代醫藥學,20分的大題啊,扣分點就在細枝末節了,當然了,我說的是萬一啊,還真不一定考】
[不考最好,遇到了真是惡心]
[你們歷史分值這麽高的嗎?]
[我們一道題最多十分。]
[20分真的好高]
[考歷史好像不用考數學好爽啊]
[我去!不考數學!]
[我跨考馬思,也不用考數學哈哈哈哈哈]
[數學簡直是一生難題]
[英語很難但是不管考哪個都要學啊]
[始皇大大統一世界吧,救救可憐的要學英語的學生吧]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英語這個詞在天幕中出現的頻率相當高,嬴政大概猜測出來這是一種外邦的語言,天幕也數次想讓他統一世界,不得不說,嬴政很是受用。待他解決完大秦境內這一攤事,就抽出空來完成天幕中人的心願。大秦,從不畏懼挑戰,從來享受征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