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醫學·隋唐
第39章 醫學·隋唐
【接着就是隋唐啦~這回隋朝有姓名的, 隋朝時期的醫學有顯著進步,當然唐朝醫學進步更大,但是一個不到四十年, 一個兩百多年,沒什麽可比性。】
隋,600年(開皇二十年)
聽醫書聽得認真的楊堅心頭一梗, 天幕真是用心良苦,時刻提醒他大隋被個敗家子搞得二世而亡,這讓他如何甘心!若是大隋之後的那個朝代也是轉瞬即逝他還能勉強安慰自己國朝短命只是時代特色罷了,但他大隋之于唐就像秦之于漢,繼承人是個和秦二世一般的貨色, 讓他情何以堪?
被軟禁在太子府的楊勇冷笑一聲,喝下了懷中美人遞上的美酒。何等荒唐?!為何要憑一些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否定他?呵!他的父皇, 他的母後, 他的弟弟, 從來沒有人喜歡他。
【隋朝我們就了解一個人一本書:巢元方以及他編撰的《諸病源候論》,它以《黃帝內經》為基本理論, 顧名思義,各病的源頭嘛, 《諸病源候論》敘述了各種疾病的病源、病機、症狀, 不僅載述治療方藥,且多附有導引法。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我就看錯了書的名字, 現在我背的時候都有點兒別扭, 我讀《諸侯病源論》可順了, 我還納悶這人什麽身份啊居然把“諸侯”放在書名上, 難道這本書是專門治富人才會患的病的書嗎?】
[富貴病?]
[比如食欲不振吶,肥胖啊, 高血脂呀,高血壓呀,高血糖啊,古代吃不飽飯的老百姓是不會有這種病症的]
[現在患 三高的人多了去了]
[現在火的明明是減肥]
[真的減不掉,維持不住體重,感覺喝水都會胖]
[作息規律,經常運動,感覺還可以吧]
[平臺期沒算好,這次的肥白減了]
[減肥感覺很簡單,我想減脂,減脂真的太痛苦了]
[減肥都限制這限制那了,更別提減脂了]
[管住嘴,邁開腿,減肥大妙招,但我從來不想體驗]
[懶人太多,怪不得減肥藥那麽好賣]
[害,人之常情嘛]
漢,前198年(高祖九年)。
劉邦拍了拍有點凸起來的肚子,想着自己有沒有得富貴病,別管這病是什麽人才能得的,但凡是病就沒人想要,沒看天幕上的人還紛紛減肥嗎?可見這富貴病也不是什麽好東西。
唐,754年(天寶十三年)。
李隆基攬着楊玉環的腰,聞言捏了捏她的臉,“讓朕看看愛妃有沒有得所謂的富貴病?”
“世人求富貴,再富再貴也富不過天子,妾得陛下恩寵,自然是有富貴病的~”楊玉環嬌笑道。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一拍大腿,“俺的娘啊!後世的人富庶竟到這種地步?!”他羨慕極了,要是他們大明能那麽有錢就好了。
朱标微笑,安靜的聽着老爹回憶往昔。
“想當年你爺你奶家裏窮着呢,俺小時候為了吃肉弄死了地主家的狗,後來地主發現了,俺被打了個半死……後來呀,要不是吃不起飯,誰去參加紅巾軍啊……”
朱标是個合格的捧哏,将朱元璋哄得眉開眼笑。朱标出生的時候,朱元璋已經有能力給孩子一個富足的童年了,那時候朱元璋将近而立,作為嫡長子,朱标的到來被無數人所期待。
朱标沒有過過窮日子,但他知道窮人的生活是怎樣的,他也知道讓所有人吃飽飯是多麽困難也許應該說是不可能的事,天幕所說簡直像是無稽之談,那真的是幾百年以後的世界嗎?真的不是仙界嗎?
【我舍友也在減肥,她天天吃一些減肥餐,我都不好意思在宿舍裏吃一些可香的垃圾食品了,比如酸辣粉螺蛳粉什麽的——《諸病源候論》反正不是講減肥的書,顧名思義它是一本是中醫病因與證候專著,全書總共50卷,分67門,論述了1700多種病候,感覺這本書很厚的樣子,不過都是用文言文寫的,應該厚不到哪兒去。這本書非常厲害,它是我國現存第一部以探讨病源、描述症狀為主要內容的臨床醫學著作,在中醫臨床文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重要到什麽程度呢,就跟大家寫論文要參考文獻一樣,它被後世衆多醫學著作直接或者間接引用,産生了相當廣泛和深遠的影響[1]。】
隋,大業六年(610年)。
将要定稿的巢元方深吸一口氣,顫抖地在紙上寫下了“諸病源候論”五個大字。
天幕說的簡略,但一些基本的都說到了,巢元方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編撰的這本醫書這價值這麽高。也許是醫者仁心的擔當,也許是著書立作的責任,也許是名垂青史的吸引,巢元方心潮澎湃。
【唐朝要記的東西多了一點點,首先是醫學的分科:雜療、瘍瘡、少小、耳目、口齒等科,到了以後的朝代會分的更細。在之後就是名醫和醫書了。說到唐朝的神醫大家想起誰了呢?】
[孫思邈!]
[孫思邈]
[除了孫思邈還有誰呀?]
[啊,我的萬花谷]
[天吶,我感覺我有點兒想回坑了]
[我也想回,但是我的號早沒了]
[這也太讓人難過了吧]
[怎麽會沒了號呢?]
[也不能說沒了號吧,以前還小,用媽媽的手機注冊的,後來換了手機號,但是也沒有什麽實名注冊,找不回了。]
[真的很令人cao蛋,上了個高中,以前的游戲號全沒了,都得重新練]
[真的煩死]
[心疼啊,哪怕賣錢都能賣好多呢]
[怎麽舍得賣錢?那都是心血,1分錢沒充,全都是肝的。]
[充了錢才更舍不得吧]
唐,636年(貞觀十年)。
李世民有些摸不着頭腦,孫道長确實是當世神醫,但天幕之後讨論的那些和孫道長有什麽關系嗎?為何他看不懂。
【對了,就是孫思邈,大家肯定都知道他寫了《千金方》,但其實這是兩本書,是《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的合稱,不過也無所謂,反正我們都喜歡放在一塊兒說。《千金方》中總結了唐以前歷代醫家的醫學理論和治療經驗,收錄成千上百個藥方和藥物,還有兩百多種藥物的采集和炮制。孫思邈在藥物上的貢獻非常高,所以被尊稱為藥王。不僅如此,他是個全才醫生,創造了婦科小兒科基礎理論,對內外科等多科疾病的分類還有治療方法都有獨到的見解。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孫思邈着實是醫學大佬一枚。】
[《千金方》,真的很牛]
[學中醫基本都要背吧]
[聽說好多方子現在都要用的]
[好像就是嘞]
[不造啊不造]
唐,636年(貞觀十年)。
孫思邈被誇得有些不知所措,他覺得他還有很多不足,實在當不得神醫和全才醫生的稱呼,他只是盡他所能醫人治病罷了。
他醫術還不夠高明,對許多病人有心無力,典型比如皇後的氣疾,他只能略微緩解,卻沒有能夠根治的方案。
不過他想現在皇後應該已經痊愈了,他也是挂在空中的大天幕破碎後産生的白光的受益者,那白光太過神奇,确定每一個醫生目眩神迷,可惜現在已經了無蹤跡,想研究都沒有任何辦法——至于偷偷做人體實驗什麽的,人品高尚的孫道長連想都不會想到。
【接下來是唐高宗時期的《唐新本草》,這本書是唐高宗下令讓蘇敬等人編篆的,以陶弘景《本草經集注》為基礎進行增補修改,新添的藥物有幾百種吧,主要是修正了《本草經集注》錯誤記述的藥物400多種[1]。古代對醫學太不重視了,哪兒像我們現在想讀個重點大學的臨床考六百好幾十都不一定能考上】
[可不是嗎?]
[我高考分數就很尴尬,想讀臨床就去不了好學校,想去好學校就學不了臨床]
[學其他專業呗]
[我家都是醫生,不想學醫,然後我讀了藥學]
[害,我讀了中醫]
[真不好意思,我叛逆,讀了材料]
[這也太叛逆了點,為什麽要往四大天坑裏跳]
[好後悔學了臨床,學解剖吐了兩天]
[真不錯,才兩天]
[解剖課多好啊,真的不想背書]
[每回期末周都睡眠不足]
唐,636年(貞觀十年)。
孫思邈想到後世看一看未來的大學究竟是怎樣的。
太學和大學一字之差,卻差了太多,後世的大學似乎不僅包括了太學的課程,還兼容并包,似乎連太醫署的功能都包含了進去。
孫思邈心情很好,大唐的醫學也将興盛起來,不過希望朝廷能多加管制,勿讓庸醫害人。
【《唐新本草》還首創藥物自然來源的分類法,具體怎麽個自然來源分類法不太了解,反正跟前面說的那種按照性質分的不一樣。并且這本書把各地藥物标本描繪成圖,是最早的藥物圖譜,就是說以前的藥物是沒有圖的,全是文字描述,看書找藥需要非常豐富的想象力,不然一不小心就玩完了。《唐新本草》對每一種藥物都介紹了性味、産地、功效,內容十分豐富,也方便了大夫們找藥。《唐新本草》的差點也很明顯,以前那些本草都是私人修訂的,這本是皇帝下令的,所以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國家編定并頒布的藥典,對我國藥物學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1]】
唐,顯慶二年(657年)
蘇敬嘆了口氣,接下來的差事估計會不好幹,希望來插手的是一個不會不懂裝懂的聰明的聰明人。不管是單純挂名還是想摘桃子,他只希望這本本草比天幕所說的更好。
【最後還有唐玄宗時期王焘撰寫的《外臺秘要》,收入了快七千藥方,彙集前代藥方精華。】
唐,736年(開元二十四年)。
李隆基聽着王焘的名字感到有些耳熟,一時想不起來他是誰家子孫。
“愛卿,此子可是朝中官員?”李隆基問。
張九齡拱手:“回聖上的話,王焘在弘文館任職。”
張九齡這麽一說,李隆基便想起來了,王濤乃王珪之孫、南平公主之子。這人有點奇葩,為人有才幹,但是身子骨和腦子都有點兒問題,放着好好的徐州司馬和邺郡太守不當,跑到弘文館裏尋清閑,據說有好些人看他笑話來着。
不過現在好了,天幕這麽一說,還不知道誰看誰笑話呢。只是以醫術傳世,王家估計不會高興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