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晉江首發 谒明孝陵太子遇險
第34章 晉江首發 谒明孝陵太子遇險
胤礽夜裏睡不安穩, 白日也食不下咽,好不容易被康熙哄着吃了點東西, 也因暈船盡吐了出去。
短短兩日已是臉色煞白,有氣無力。
康熙急的直上火,嘴裏都起了血泡,可南巡走水路是必經之事。
康熙憂心胤礽的身子,特地放慢了進程,每到一地就命船靠岸,領着胤礽下船歇息。
胤礽在船上時像一條瀕死的魚,把康熙吓得魂不附體。可一下了船,胤礽就來精神了,一日三餐吃的甚歡, 半點不見疲态。
康熙簡直哭笑不得。
只要胤礽能吃下飯, 康熙就高興, 總會趁着下船時讓胤礽多吃點好的, 補補在船上虧空的身子。
就這麽拖拖拉拉走了近兩個月,終于到了江寧。
到了江寧, 也下了船,康熙以為寶貝兒子能舒坦些, 怎知卻看見寶貝兒子一副心事重重的模樣。
胤礽莫名對谒明孝陵有些抵觸,并非是他不願祭拜, 而是他總有一種不好的預感。
當天到了江寧行宮。
夜裏, 胤礽做了一個噩夢。
夢裏, 康熙被一只突如其來的利箭刺穿了胸膛,身前被鮮血染的通紅,暈死在他懷裏,頓時, 胤礽仿佛渾身的血液都涼透了。
“阿瑪!”
胤礽猛然驚醒,裏衣早已被冷汗浸濕。
Advertisement
康熙聞聲醒來,下意識将胤礽抱在懷裏,察覺到胤礽在發抖,身上也出了汗,不免擔憂起來。
“保成怎麽了,是不是哪裏不舒服?”
康熙剛要吩咐梁九功去傳太醫,手掌就被胤礽攥住了。
“阿瑪,兒子做了一個噩夢,夢到……”
他不敢說夢到康熙遇襲受傷的事,張了張口道:“兒子夢到明日谒明孝陵會有危險,阿瑪,您身為一國之君萬不可以身涉險,明孝陵……還是不要去了吧?”
因為這個噩夢,胤礽終于想起,前世有亂臣賊子打着“朱三太子”的名號起義造反,欲要反清複明。
康熙的幾次出巡都遭遇了刺殺,其中最危險的當屬第一回谒明孝陵時。
也就是明日!
前世康熙的肩膀被利箭刺傷,并未像胤礽夢裏那般嚴重。
可,今生許多事已經發生了改變,事關康熙安危,胤礽不敢賭。
康熙聽罷,心中大驚,但更多的是對胤礽的心疼。
他寬慰道:“朕早已命人在明孝陵附近設好防護,不會有事的,保成無需擔憂。”
“不,阿瑪。”胤礽深吸一口氣,正色道:“‘朱三太子’之流一直未肅清,此次谒陵勢必會引來賊子注意,兒子實在擔心……既然此行已然昭告天下,不如就讓兒子代天子谒陵,阿瑪待在行宮可保無虞。”
康熙熨帖于胤礽對他的心意,但見兒子煞有其事,也有些哭笑不得。
康熙頗為無奈道:“胡說些什麽,即便真有危險,難道朕就舍得讓你一人面對?朕寧願自己身涉險境,也絕不會讓你有事。何況這只是一個夢,夢境豈可當真。”
“不是的阿瑪,您聽兒子說……”
“好了,朕難道還怕那些亂臣賊子不成?他們若敢來,朕定讓他們有來無回!”
*
一夜未睡好。
翌日醒來,胤礽有些心不在焉,但今日萬萬馬虎不得。
胤礽洗漱一番,打起精神,由宮人伺候穿戴吉福。
康熙看着寶貝兒子,心裏有幾分猶豫,猶豫着要不要帶上胤礽。
萬一胤礽的夢境是預示,他怎能讓胤礽因他涉險。
想了想,康熙道:“朕看你神思倦怠,不如就留在行宮好好歇息。谒陵時朕要行三跪九叩大禮,你這小身板怕是受不住。”
胤礽知道康熙是在擔心他,搖搖頭道:“兒臣身為太子,怎可因一點小事就躲懶退縮,豈非叫天下人恥笑?阿瑪放心,兒臣受得住,不會給您、給我大清丢臉的。”
見胤礽堅持,康熙也沒強求,把人虛攬在懷裏抱了抱。
“不愧是朕的兒子,今日不論發生何時,朕定護你周全!”
出發之前,康熙召見了幾位大臣,其中包括這次随行來的索額圖和明珠,還有江寧督撫等一衆官員。
胤礽先行在銮駕中等候,銮駕外,大阿哥胤褆駕馬過來和胤礽說話。
胤礽掀開簾子:“大阿哥何事?”
因随侍者衆多,胤褆在人前還是很守規矩的,朝胤礽拱手見禮,旋即湊了近些,低聲說:
“方才汗阿瑪特地将我叫了去,叮囑我不要亂跑,舅公也叫我萬事小心。太子,你時時跟在汗阿瑪身邊,定然知道些什麽,可否告知于我發生了何事,我也好有個心裏準備。”
胤礽斂眉瞧他一眼,“就算孤知道,可孤憑什麽告訴你?”
胤褆:“……你,不說拉倒!本大爺還不想知道了呢。”
胤褆以為自己恭恭敬敬的,太子至少會給他個笑臉,沒想到還是這麽不近人情,不留情面!
他心中着惱,調轉馬頭就走,卻聽太子叫他了一聲。
“大阿哥。”
胤褆扭過頭來,硬生生道:“太子叫我何事?”
胤礽用極低的聲音說:“此行怕是會有危險,若真遇險情,還望大哥莫要沖動,保護好自己。”
胤礽聲音雖低,但胤褆常年習武,耳力比一般人好的多,因此一字不落地都聽見了。
胤礽難得如此正色地和他說話,不僅關心他,還叫了他大哥。
胤褆神色複雜地看着胤礽,心中酸澀不已。
默了半晌,才聽胤褆道:“太子二弟放心,我一定會保護好自己,若真有危險,也定會護得汗阿瑪和你的周全。”
胤礽聞言挑了挑眉,這倒是和前世一樣。
前世谒陵一行可謂危機四伏,事發之時大阿哥反應迅速,抽刀立在康熙和自己身前半點未退,擋下了無數箭羽。
回想至此,胤礽心中起了些波瀾。
前世,他與大阿哥正可謂是兄弟間的相愛相殺,若非自己被廢,給了大阿哥登基的希望,或許他們兄弟二人也不會走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太子?你怎麽了?”
聽到大阿哥出聲詢問,胤礽斂起思緒,自嘲一笑。
想什麽呢?再如何,前世的大阿哥也曾是請康熙“誅殺太子”之人,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政敵。
怎可對他心軟。
見大阿哥神色認真地同他保證,胤礽扯了扯嘴角,毒舌道:“呵,真到那時,大阿哥可莫要吓得屁滾尿流給阿瑪和孤添亂才好。”
說罷毫不留情地撂下簾子,隔絕了外面怔愣住的視線。
性情如此多變,什麽人啊!?
胤褆只覺得莫名其妙,覺得自己失了面子,氣鼓鼓低吼道:“本大爺才不會怕。方才的話,太子爺大可不必當真,本大爺不過說說而已,才不會舍身保護你呢!”
說罷扭頭欲走,結果迎面就碰上了姍姍來遲的康熙。
康熙将剛才的話聽了個大概,擰眉不悅地看着胤褆。
胤褆心驚肉跳,當即跳下馬向康熙請罪。
跟随康熙而來的索額圖觑着康熙的神色暗笑不已,明珠卻是白了臉,慌忙跪地給大阿哥求饒。
胤礽在銮駕裏面聽見動靜,搖頭嘆息一聲,自顧自地說:“大哥啊大哥,莫怪孤故意氣你,實在是你點子夠背的,回回鬥嘴都能碰見汗阿瑪。”
不宜再耽擱時間,康熙不好在人前訓斥胤褆,冷哼一聲,把人押進了自己的銮駕。
胤礽就這麽的,坐在康熙身邊和胤褆大眼瞪小眼。
康熙沉默半晌,忽然道:“大阿哥口無遮攔,不敬太子,還不向太子請罪?”
胤褆心裏委屈極了,只要是和太子相關的事,汗阿瑪從來不問緣由便會無條件地站在太子那方,幫着太子。
偏心至極,讓人心寒。
越想越憋屈,若非不想在胤礽面前丢臉,讓他看笑話,胤褆只怕要哭了。
胤礽好整以暇地看着跪在地上的人,見他憋的臉都紅了,方才大發慈悲道:“阿瑪,還是算了吧,大哥不過和兒子玩笑幾句,當不得真的。”
一聽胤礽如此說,胤褆的倔強勁兒又上來了,心道:誰要你求情啊!
接着向胤礽叩頭請罪。
胤礽撇撇嘴,不領情拉倒,反正受罪的人不是孤。
念及大阿哥的認錯态度還不錯,胤礽也求了情,康熙便吩咐胤褆起身,将人留在了銮駕內。
胤褆幾乎沉默了一路,看着那父子倆親親熱熱地說話,自己就好似一個外人,真真是渾身上下都透着不自在。
還不如被趕下去騎馬了,他心想。
*
不久,梁九功在銮駕外禀報:“皇上,明孝陵到了。”
胤礽頓時緊張起來,康熙安撫地攥了攥胤礽的手,低聲說“別怕。”
胤礽面容沉沉,拉着康熙的手不肯放。
康熙笑着将人扯進懷裏,逗弄道:“太子爺既然如此舍不得松開朕的手,那不如朕抱你出去,正好讓明太祖瞧瞧咱們父子的感情,也讓天下萬民看看朕待你之心,無人可及。”
胤礽無奈嘆道:“都什麽時候了,阿瑪還有心思說笑。”
康熙挑眉:“朕沒說笑,若你肯,朕一定抱你出去。”
說罷就要把人打橫抱起,吓得胤礽連忙推拒:“阿瑪您別,如此鄭重谒陵,您抱着兒臣出去像什麽樣子啊,世人定會笑話阿瑪,笑話兒子的。”
大阿哥在旁看着,搓了搓自己的胳膊。
嘶,好家夥,他雞皮疙瘩都快起來了。
不過見胤礽如此在意,大阿哥也不免警醒起來。他将簾子掀開一條縫隙仔細觀察外面的情形。
怎知,入眼只見黑壓壓一片,足有上萬百姓跪在兩旁,看到銮駕停了下來,齊聲高呼皇上萬歲。
說笑一番,胤礽的臉色好些了,康熙便不再耽擱,重新整了整衣冠,領着胤礽出了銮駕。
一出來,明孝陵那莊嚴肅穆之感便撲面而來。
康熙緩步走上幾階臺階,神色威嚴地掃視一圈,與混在人群中的曹寅對視一眼。
曹寅不敢有大動作,微微點頭示意,康熙放下心來,帶着胤礽行至地宮前。
康熙一言九鼎,說行三跪九叩大禮,便真的如此做了,衆文武百官跟随康熙身後,皆叩首行禮。
康熙此舉,引來數萬百姓圍觀。
“上由甬道旁行,谕扈從諸臣皆于門外下馬。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出,複由甬道旁行。賞赉守陵內監及陵戶人等有差。谕禁樵采,令督撫地方官嚴加巡察。”①
百姓心中無不驚訝,康熙皇帝對明太祖陵墓行如此大禮,無比虔誠,真可謂前無古人。
這是前所未有之事啊。
康熙行禮完畢,高聲道:“大清康熙皇帝,愛新覺羅·玄烨敬拜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太祖掃蕩群雄,創造“洪武盛世”,朕欽佩久已,今特攜皇太子谒明孝陵,以表朕勵精圖治,造福天下,開創大清盛世之決心!”
此話一出,人群傳來低低啜泣之聲。
史書有載:“父老從者數萬人,皆感泣”。
如此隆重的祭拜,不僅讓漢人深感震驚,且感動非常,更有人以“千古盛德之舉,在昔帝王未有行者”來贊譽康熙。
贊譽之聲不絕于耳,那是漢族學者、士紳、百姓,親眼目睹了康熙皇帝敬重前明之心,心中感慨泣然。
胤礽早知會如此,并未有多歡喜,而是一門心思都放在了黑壓壓的人群裏。
前世便是康熙剛祭拜完不久,就有人打着“朱三太子”的名義高呼反清複明的口號,接着有無數箭羽從四面八方飛射而來,讓人防不勝防。
胤礽緊盯着人群,哪裏有動靜就霎時神經緊繃。突然,他察覺到不遠處的人群中有一陣騷動,他連忙舍身擋在康熙身前。
大阿哥胤褆見胤礽有了動作,也快速抽刀上前,将康熙和胤礽護在了身後。
康熙拉住胤礽,将人扯到自己身後,低聲道:“保成不要怕,朕早有安排。”
預想中的高呼聲和箭雨并沒有出現,只見穿着一身布衣的曹寅帶着一衆侍衛制服了不少形跡可疑之人。
胤礽擡頭去看康熙,康熙朝他挑了挑眉,那意思似乎是在說:無人能逃出朕的手掌心。
可胤礽心中的不安并未因此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他道:“賊人人數衆多,隐匿在人群之中難以分辨,兒子只怕江寧督撫和曹侍衛被賊人蒙蔽過去,萬一有所疏漏,豈非會讓阿瑪您置身險境?”
說罷,他再次擋在康熙身前,說什麽也不肯退讓。
康熙有些氣急:“來時朕同你說什麽了?你這樣毫不猶豫地擋在朕的身前,萬一真出了什麽事,你叫朕怎麽活!乖乖待在朕身後,不許出來!”
“阿瑪!您貴為一國之君龍體怎可損傷,論忠論孝,兒子保護您都是應該的,您萬不可再說這樣的話。”
父子倆都為着對方着想,誰也說服不了誰。大阿哥胤褆尴尬地站在最前方,擡手撓了撓腦袋。
不是,就沒有人關心關心他麽?
“那個……應當沒事了吧?兒臣見督撫大人和曹侍衛似乎已經将賊人拿下了。”胤褆說。
康熙“嗯”了一聲,回身欣慰地看着胤褆,誇他長大了,能獨當一面了,朕心甚慰什麽的,把胤褆誇的唇角笑意壓都壓不住,饒是他臉皮厚也有些不好意思了。
他嘿嘿傻樂一通道:“汗阿瑪謬贊,這不過是兒臣分內之事罷了,汗阿瑪和太子弟弟無事便好。”
胤礽不服氣地哼了聲,扭過頭不理會康熙了。
片刻之後,江寧督撫将一個似乎是賊人頭目的人壓到了康熙面前。
“啓禀聖上,臣已審問過,此人是三合會的人,得知聖上親祭明孝陵便帶着一夥人埋伏在此,臣與曹侍衛合力,已将現場所有賊人全部拿下!餘下的黨羽,曹侍衛已帶着禦林軍前往賊人聚集的老巢,勢必不留後患!”
“好!”
康熙深深看了一眼人群,見百姓并未因這場騷亂而驚慌失措,反而跪地高呼皇上萬歲,祝願皇上福壽永年,康熙便知,他此行祭拜明孝陵的目的達到了。
見狀,康熙頗為動容,向衆人道:“華夏本為一體,朕禦極十五載,唯有一個心願,便是天下安定,百姓安樂,河清海晏,物阜人熙。今有亂臣賊子欲動搖朕之天下,颠覆社稷,擾四海安寧,其心可誅!”
百姓當中不知是誰起了頭,高呼“聖上英明,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一時掀起浪潮,一聲高過一聲。
半晌,人群漸漸安靜,康熙下令誅殺亂臣賊子,鏟除其黨羽,至此,胤礽的心才稍稍安定下來。
回程的路上,大阿哥因不想再讓自己尴尬,沒有乘坐銮駕,而是騎馬而行。
胤礽則在銮駕裏被康熙抱在懷裏摟着,胤礽知道,即便康熙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事後也會後怕。
胤礽又何嘗不是,好在一切還算順利,并未發生前世或是夢裏的事,他的阿瑪還好好的。
胤礽将下巴墊在康熙肩上,任由康熙抱着,可時間久了便有些不耐煩了。
他掙動了一下:“阿瑪快松開兒子吧,兒子的脖子都酸了。”
康熙聞言笑起來,松開了摟着他的手,轉而給他捏肩和後脖頸。
又忍不住調笑一聲“真是嬌氣。”
胤礽不服,張口想要頂嘴,呼聞銮駕外驚叫四起。
“護駕!”
“汗阿瑪,太子弟弟小心!”
胤礽心中一直不安之事似乎在這一刻得到了驗證,此時此刻他想也未想,迅速翻身撲到了康熙身前。
只聽“咻”地一聲,冷箭破空而來,射穿銮駕,劃破皮肉,鮮血霎時染紅一片。
康熙目眦欲裂。
“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