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4)
國境線 (14)
寫給阿爾謝尼:
五年前的阿爾謝尼你好,你現已如願到景德鎮學習陶藝。如今你已畢業,在跟着師傅深造學習。
五年前的你很勇敢,在書上看到陶瓷就決定一個人,跨越千裏,前往異國他鄉的景德鎮學習陶藝。并為之終生努力學習,你的勇敢,造就了現在的我。我能有今天都是因為五年前你的勇敢。
為了考上景德鎮陶瓷大學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努力學習中文、陶瓷歷史。爸爸媽媽很支持我的決定,時不時買有關中文和陶瓷的書給我。
這封信都是關于陶藝,寫給五年前的你,送給你,并謝謝你。
陶藝的原料——黏土。
沒有好的黏土,如何高明的陶藝家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土是陶藝的基礎,是先決條件。
景德鎮瓷器之所以那麽精細潔白,是因為采用的瓷土是從高嶺山上精選的一種白土叫高嶺土,含氧化鋁的成分較高。
中國地域遼闊,土質品種極其豐富,幾千年來造就了衆多著名的窯口和著名陶瓷品種。
例如景德鎮的瓷土潔白、細膩、耐火能力強,所以燒造出來的瓷器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江蘇宜興有多種泥色,且柔韌性好,所生産的紫砂壺中外聞名;山東的黑陶土所含鐵元素特別多,經過打磨後散發着幽幽的光澤。還有許多,我就不列舉了。
揉泥方法一般有兩種:菊花形揉泥法和羊頭形揉泥法。
菊花形揉泥法:
1.先取一塊黏土,雙手合拍成泥團,看其幹濕度決定要不要加水以及加水的分量。
2.左手扶住泥團作為支點,右手有節奏地揉壓泥團,并不斷旋轉。
3.按順時針方向旋轉泥團,重複動作50-60次為宜。在揉搓、旋轉的過程中,泥團呈現菊花花瓣的形狀,故稱為“菊花形揉泥法”。最後揉成錐形泥團。
羊頭形揉泥法:
1.将所取的泥塊拍打成長形,使泥團的長度可以容納雙手的揉壓。
2.雙手握住泥團的兩頭,均勻地揉壓,使泥團滾動起來。重複同樣的動作大約30—40次即可。
3.在揉壓的過程中,泥團呈現羊頭的形狀,泥團的兩端正好是牛角。最後将泥團揉成橢圓形。
陶藝造型有時不是很好掌握,所以制作陶瓷要具備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造型技巧和經驗越多,造型成功的機會就越高。
保持空心是陶藝造型要掌握的第一個要素。
質地和造型平衡是第二要素。
剛開始學的時候,我經常犯兩個錯誤。陶瓷破裂和接縫處出現裂紋。
老師說是我揉泥不足,泥內有氣泡,所以燒時會破裂。
裂紋是因為,泥條盤築時泥條與泥條之間,泥板成型時泥板與泥板之間,以及兩個部分連接處鏈接不緊密。或者是一件陶瓷分不同的時間完成,且間隔時間較長,沒有将較早做好的部分用塑料布蓋嚴密,待幹後再粘接新的、濕的部分,燒的時候二者會開裂。
手捏成型法、泥條盤築法、拉胚成型法、泥板成型法等手法。手法很難學,要練,勤能補拙。練的越多做的越好。
刻,細分起來可以分為“刻”、“劃”“剔”“篦”四種不同的裝飾方法。“刻”和“劃”比較接近,都是用竹刀或鐵片在陶瓷胎體上刻留下痕跡,但是“刻”留下的痕跡較深,“劃”則比較淺;“剔”則是保留你想要的部分表面,而剔除花紋以外的部分;“篦”是用篦子——一種細而密的梳子掃過,留下細而密的一排線條。
印,用已經刻有裝飾圖案的木質或瓷質拍子,在尚未幹的陶瓷坯上拍印上花紋;或者用刻有花紋的模子制坯,直接在陶瓷坯上留下花紋。
中國自元代出現青花、釉裏紅以後,彩繪成為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個裏程碑,陶瓷的裝飾藝術了一個巅峰。到明代和清代,又創新出許多新的彩繪品種,比如明代出現的鬥彩、五彩;清代出面的粉彩、淺绛彩等,不斷将中國陶瓷推向一個又一個巅峰,無論是民窯的意筆草草,還是官窯的工致,都是非凡的。
由于工藝的不同,陶瓷彩繪又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釉下彩是指在陶瓷素坯上彩繪後,再罩上一層無色透明的釉,并在高溫下燒制出來,比如青花和釉裏紅瓷器;釉上彩是指先上釉并燒好素胎,然後在素胎上進行彩繪,再第二次送進窯爐經過低溫的烘燒,即分別燒兩次,比如粉彩、五彩、琺琅彩等。随着陶瓷技術和材料的變革,彩繪藝術在不斷地發展中。
彩繪,即使對于擅長在紙上或布上繪畫的藝術家來說也不太容易掌握,因為釉料粘性大,不像其它顏料那麽容易掌握,對每一種釉料的性能要充分地了解才能運用自如。
我始終堅信勤能補拙,多練技術會更好。事實證明,确實如此。
薰燒就是将素胎與柴火的火焰直接接觸,讓素胎的表面吸附上一層黑色的碳素,于是在原來磚紅色或灰黃色的作品上出現了類似中國水墨畫的渲染效果,或者就像沙漠上升起的一縷縷炊煙。
但是由于薰燒時的煙是變幻莫測、四處游離的,所以無法準确地把握薰燒的位置和薰燒
的濃度,有時可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極佳效果,有時可能不太理想。
薰燒最簡便的方法是在曠野上架起鐵架,下面放置柴火,明火進行薰燒。這種方法薰燒的方位和效果易于把握。
釉是陶瓷表面那層晶瑩通透的“玻璃”層,是陶瓷的霓衣雲裳。
塗在陶瓷器表面的釉料看上去不過像抹在牆上的石灰漿,但經過窯爐的加溫,釉料漸漸熔融,并發生化學和分子結構的變化。當溫度下降時,陶瓷器的表面就附着了一層玻璃質層,陶瓷的面貌也為此煥然一新。釉不僅是陶瓷表面漂亮的裝飾層,也是陶瓷坯體的保護層;而且對陶瓷器的機械強度、熱穩定性都會産生良好的影響,當然它還使陶瓷便于清洗,不被灰塵污染。
釉的材料也叫“釉料”,實際上是金屬氧化物和碳酸鹽等的混合物。釉料中所含的金屬
氧化物在窯內火燒之後會産生不同的顏色,我們稱之為“呈色劑”;釉藥中所含的碳酸鹽等是助熔劑,它的不同配制可以使釉面呈現不同的質感、流動性、厚度等。
釉的種類很多,按照釉藥的成分可以分為:石灰釉、長石釉、鉛釉、無鉛釉、硼釉、食鹽釉等;按照燒成的溫度可分為:高溫釉、低溫釉;按照燒成後的表面特征可以分為:透明釉、乳濁釉、有色釉、無色釉、裂紋釉、有光釉、啞光釉、結晶釉、窯變釉等。
蕩釉就是把部分釉獎倒入壞體中,然後将壞體上下左右旋蕩,使陶瓷器的內部均勻地罩上一層釉漿,再将多餘的釉漿倒出。這種方法比較适合給陶瓷的內部施釉,特別是口徑小的中空陶瓷器,比如瓶子、壺的內部的施釉。用這種方法施釉,釉面比較光潔、均勻。
浸釉也是最基本的施釉方法之一。
将晾幹的陶瓷胚體浸入釉漿中,使之表面挂滿釉,然後取出。這種方法适合于內外都施釉的陶藝作品。同樣,作品在釉料中浸得時間越長釉層會越厚。另外,釉層的厚度與陶瓷坯體的吸水性和釉漿的濃度也有關系,吸水性越強的陶瓷壞體釉層越厚;釉漿的濃度越高,釉層也越高。
澆釉:大型作品不方便用蕩釉法和浸釉法,澆釉法是為大件作品施釉的一種好方法。方法是:在釉缸上架上木板,把作品放在架子上,用勺子舀取釉漿向坯體上澆;如果坯體過大,需要兩個人操作時,兩人的手法必須一致,方可以使釉層均勻。
刷釉是指用毛刷蘸釉塗在陶瓷作品的表面,這種方法的弊端是釉面不容易均勻,但卻适用于在同一作品上施幾種不同的釉料,特別是在藝術陶瓷的制作上,使之能增添一些特殊的藝術效果或顯示手工的個性。
另外,刷釉法也經常用于補釉。
噴釉是指用噴釉壺将釉細密、均勻地噴在作品的表面。這和中國古代的“吹釉”是同樣的原理。吹釉是先截取直徑超過一寸、長度為七寸的竹筒,一端蒙上細紗布,蘸釉吹到作品上,根據作品的大小和釉的特點,吹的次數多則十七八遍,少則三四遍。噴釉和吹釉的方法适用于大型的、或薄胎的陶藝作品,适
用于需要上幾種釉的情況。
施釉時的四個錯誤,初學時我每天都在犯。
1.出現縮釉等現象
一是坯體在施釉前,沒有将坯體表面粘上的灰塵、油渣或汗水等污染清除掉。
二是坯胎太濕,另外釉的濃度太高或太厚都會出現縮釉的現象。
2.釉流下來與棚板或匣缽粘在一起,破壞作品底部
因為上釉太多,在高溫時融化并垂流下來,聚集到底部并粘連在棚板或匣缽上。
3.出現釉泡
坯體進窯前沒有完全幹燥;或是用了擱置時間太久的釉,其化學性能、物理性能已經不太穩定。
4.釉面破泡
上釉時攪拌釉攪得太快太有力,搗出氣泡。攪拌時要輕柔,以免施釉時出現釉面破泡現象。
燒窯想要很高的技術。
燒窯是陶藝創作的最後一道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道工序。
如果燒窯技術掌握不好,作品輕則出現各種小瑕疵,重則破裂。
燒窯我還沒學會,儀器不是萬能的,我沒有老師經驗老道,還在跟着他學習。
寫于2017.3.20
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