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朱夫人
第27章 朱夫人
“我說咱們店裏, 近日是不是人越來越多了?”趙二擦擦汗,忍不住問。
今天跟他一起在大堂輪值的是一德和周全,兩人聞言點頭:“确實如此。”
沈記雖說一向佳客盈門, 但眼下畢竟入冬了, 許多常客年紀擺在那裏,日日冒雪外出确實不易。
因此即便宴請往來的客人不少, 但也不至于一日更勝一日吧?
好在一旁等候的客人們沒聽見, 否則, 少說也要拽着趙二說上半個時辰。
——拜托!那可是《大慶風物》!
京中報刊的頂流、無數學子的夢中聖殿,就算是再如何成名已久的大家,也以登上《大慶風物》為榮耀呀!
雖說論學術氣質, 《大慶風物》自然不如那些修了再修、驗了再驗的作品, 但光是它那難以望其項背的發行量, 就說明了這是一份輻射面很廣的刊物嘛!
就算這時的學者、學子們, 還不大能清晰地描繪出輻射面廣、讀者面廣能帶來的好處, 但新一期《大慶風物》刊發後,沈記的客流量明顯大幅增加,甚至比往日多了一倍有餘。
其中自然也有年節将至, 宴請之事增加的緣故, 但論其根源,不得不提到折月客在《大慶風物》上發表的一篇小文。
折月客寫自己在沈記包廂吃飯的經歷,寫其中美食、聲名遠揚的女客包廂, 與沈記掌櫃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卻也是在寫其在朝為官的父親。
雖不知這位父親是誰, 卻能從折月客筆下讀出他對孩子的疼愛, 與其對自身官途的盼望。
将對父親的敬佩、對兒時時光的懷念,用精到的筆墨, 融入對菜肴和飯館的描寫之中。
以小言大,還不忘點了點親爹為官不易、所受過的坎坷。
表面寫吃,內裏寫情;欲說還休,又略顯矜持,很是合了這群讀書人的胃口。
Advertisement
無論是措辭還是立意,實在都是不易多得的一篇佳作。
聽完此等解讀的沈荔:......
要不是她親口拜托薛依依寫這篇宣傳廣告文,說不定都要把傳言當真了。
這群讀書人,倒是很适合去現代做閱讀解。
“事前誰也沒料想到,這群讀書人也這麽能掏錢啊!”趙二咋舌,“都說窮書生窮書生......”
沈荔挽着袖子搖頭:“非也,非也——”
她時不時要過目芳姨記的賬,故而知道,大慶風物的發行帶來最多的新客人,并不是文人。
文人是沒多少錢的,而沈記除了早餐,要吃一頓飯并不便宜。
反而是一些談生意的商賈,又或者和朋友小聚的官員,對沈記新裝潢的包廂贊不絕口。
他們看了大慶風物,一面也覺得這篇小文筆墨精煉、文采出衆;另一面,卻對所謂女客都能用的包廂有了好奇。
本朝雖風氣開明,但女子獨自上街出門,尤其是來飯館這樣魚龍混雜之地,仍是忍不住叫人憂心。
試想,沈記的包廂能讓這些名門小姐、乃至于讓他們背後的父母放心,無論私密性還是安全性,其優越也就可想而知了。
商賈們談生意也好,官員們偶爾講些朝中大小事也罷,既然敢說給對方聽,那麽便認為對方是可信的,唯獨怕的是消息走漏。
如今隔音技術做得不好,坐在茶館隔間裏,說話聲音大些,整層樓都能聽到。
即便那話裏沒什麽絕密消息,但也有失體面不是?
如此,沈記的包廂反而成了他們極追捧的熱門去處。
她這之前也讀過幾期大慶風物,因此那天見了薛依依的文章後便知道必能刊登。
只是沒想到影響力如此之大,剛剛擴充出來的十二個包廂都不夠坐的。
好在沈記跟這一片的街道司、捕快關系都好,鄭元武幾個這幾個月,沒有一天是不來沈記吃面的。
加上沈記納稅積極,因而街道司允許暫用梧桐街街面一部分位置,搭上棚子來給客人坐候。
否則大冬天的,在外面凍壞幾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