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不清楚!王上正忙着追回軍隊呢!
第122章 不清楚!王上正忙着追回軍隊呢!
趙國既然亂起來了, 那麽各國就不會放任趙國回歸太平。
事情雖然是秦國幹的,能摘桃子的卻不一定只有秦國。離得近的齊魏燕第一時間行動,打算擴大趙國的亂局。
總之, 不能給趙國複起的機會。
身為戰國末年時實力最強的兩大諸侯國之一,趙國天然就樹大招風。它的敵人遠不止秦國一個, 當它倒黴時,自然多的是人想踩他一腳。
這些時日, 因為秦國掌握了燕國的把柄, 破壞了蘇秦私下籠絡各國的計謀,燕國已經夾着尾巴做人許久了。
長達數月的安分,讓很多人忽略了燕國這個偏遠小國。比如趙國就是,一群宗室争奪王位争得起勁,完全沒想起來防備燕國。
僅有的那點警惕,也放給了大敵秦國和春秋霸主齊國。
當樂毅帶兵攻入趙國境內時, 趙人才猛地反應過來危險降臨。然而此時的趙國不僅沒有廉頗李牧,甚至也沒有個趙王坐鎮, 面對來敵可謂是毫無抵抗之力。
這時應該第一時間确定好王位人選, 然後趕緊調度軍隊。但越是要确定王位的危急時刻,越容易叫公子們争得頭破血流, 誰也不肯想讓。
——憑什麽我得為了趙國存亡妥協, 而不是你來妥協呢?你拿趙國大義逼我退讓,你自己怎麽不退?
倘若誰退了一步,将王位拱手讓人。屆時此人作為趙王,不僅擊退來敵, 還立下功勳。以後想再把人拉下來, 換自己上,就是癡人說夢了。
所以堅決不能放棄。
秦國按插在趙國境內的間諜開始煽風點火。
不僅是入朝為官的那部分人才在動作, 民間也有随着商隊潛入的小角色在幫助秦國操控輿論。
同一時間,還有其他國家的間諜也開始了行動。想到趁機給趙國安插奸細的聰明人不少,自然不會只有秦國在發力。
趙國宗室裏也有能力不俗的人,發現端倪之後連忙應對起來。盡可能多拉攏一些支持者,打算強行奪取王位。
總有人願意為了趙國退讓一步的,這些都是能争取來的支援。趙國內部想要在一月內解決紛争,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然而各國并不給趙國這個機會。
要是換成正常的戰國時期,各國還一定會不管不顧地動手阻攔。各家聯姻甚密,哪怕君主想動手,也得顧慮一下姻親關系。
今天你對聯姻對象下手了,明日你就會受到其他聯姻列國的譴責,甚至是攻打。各家都不敢輕舉妄動,畢竟随意動手容易成為衆矢之的。
秦國就經常因此被六國針對,要不然哪來那麽多次的合縱呢。
秦國有底氣敢和六國硬剛,其他諸侯國沒那麽莽,也沒那個實力。是以聯姻并不是嘴上說說的,是切實存在約束力的。
好在,如今的東周天下已經亂了。
大家都不是一個時期的人,還拿聯姻說事就站不住腳了吧?出了五服的親戚,可沒道理插手別人家的事情,那也管得太寬了。
齊國就仗着自己的聯姻國不是已經消失了,就是和自家相隔數百年,攀不上親戚,堂而皇之地去搞小動作。
魏國倒是和趙國時代差距不是很遠,但也不影響什麽。魏王派了人去趙國攪局,然後說寡人是和趙國的某一家聯的姻,所以過來幫這家對付另一家。
魏王:寡人這可不是攪渾水,寡人在認真幫自家親戚奪位!
雖然他的親戚壓根沒有參與王位争奪,是被他強行拖下水的,魏王派去的人在無差別針對任何一個冒頭的宗室。
列國各顯神通,給自己找了一堆借口,反正就是要耍賴皮不讓趙國好過。偏偏趙國如今無力反抗,外有戰事內有動亂,一時舉步維艱。
秦國做出明哲保身的看戲姿态,并沒有直接參與進來。
不過大家都理解,秦趙關系太差,現在跑來插手,找什麽借口都沒用。趙國定然會先聯手把秦人趕出局,再打自己的。
只是秦國就算龜縮着,別人也不覺得他們沒行動。頂多就是比較隐晦,暫時沒抓出來到底誰是秦國的走狗。
找不到秦系勢力,那就先把明面上跳得厲害的魏齊弄掉。
很快,魏系和齊系勢力遭到了趙人的一致針對。兩家立刻選擇握手言和,暫時聯合起來,擋住趙人的攻勢。
扶蘇特意把趙國內亂的消息洩露給玩家,有不少玩家就去趙國湊熱鬧,打聽最新劇情,然後上論壇轉播。
于是扶蘇不費吹灰之力,就知道了趙國的最新現狀。
當那位頗有能力的趙國宗室脫穎而出之後,眼看着魏齊聯盟搞不定這家夥,扶蘇決定出手了。
他和父親抱怨:
“魏齊兩國真是沒用,還得看我們大秦。”
始皇随口回應:
“他們如何能與朕的太子比能力?”
得到父親誇獎的小太子立刻支棱起來,承諾會盡快搞定趙國。要是趙國老是杵在那裏不滅,豈不是會讓父親失望?
始皇見兒子勤奮起來,略感滿意。
果然,想要解決愛子喜歡偷懶的問題,還是這招比較有效。
扶蘇打小就很吃這套,然後被他忽悠着幹了不少事。大到治理國家,小到友愛弟妹,全是為了不讓父親失望。
好在優秀崽崽并不會因此壓力山大,輕輕松松抗下了這些期待。
隔了幾日,趙國傳來最新消息。
“聽說趙國有個宗室勢力太大了,其他王位争奪者不甘心,聯手設計殺害了他。”
如果再搞一回刺殺,哪怕嫁禍得再怎麽成功,也容易讓人聯想到秦國頭上。屆時各國越發認定秦國想刺殺誰就能刺殺誰,肯定會不管不顧滅了秦國這個大威脅。
所以扶蘇換了個套路,他挑撥了幾個趙國公子設下埋伏。宗室中了埋伏,沒能逃脫出去,和親信一起送了命。
這個手段成功率更高一些。
各國常有這樣的事,像是楚國的春申君等人,都是這麽死的。相比起來,派遣單人搞刺殺,很容易功虧一篑,不夠穩妥。
這次的埋伏引發的動靜不小,許多人都聽說了。哪怕趙國境內仍有人懷疑是別國插手,卻找不到借口發難。
幾位涉事公子也很理直氣壯:
“魏齊的氣焰不是被壓下去了?既然如此,我等定然不能再放任他坐大!”
這裏的他指的是被埋伏殺害的宗室。
內憂稍微解決了一點,趙人就迫不及待地開始窩裏鬥了。有遠見的趙國臣子恨鐵不成鋼,卻也無可奈何。
有人想請宗族裏的長輩出來主持大局,然而已經争紅了眼的公子完全不理會這些老家夥。
而外界,燕國還在不斷攻城略地。
趙國沒有君王調度軍隊,虎符一直在趙王宮裏任人争搶。所以趙國軍隊不能擅自行動,只能等到大軍壓境再被動防守。
幸好有人趁亂竊取了部分虎符,命人快馬加鞭送出城去。這種時候也管不了是誰擅自動了虎符了,趙人自己都調查不出個所以然來。
趙國将領也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與其去糾結送來虎符的是不是亂臣賊子,還不如就假裝自己是個沒有感情的打仗工具人。
左右君王規定了只要有虎符就可以調動大軍,至于虎符是被竊取的還是君王賜下的,那和聽令行事的将軍無關。
哪怕以後新王上位了,他們也不用擔什麽責任,讓拿來虎符的使者自己頭疼去吧。
這麽亂的情況下,能搶到虎符的肯定不止有趙國自己人。最後大家一數數量,虎符丢了好些個。
因為搶到虎符的趙人也并非一條心,他們內部根本沒辦法互相對一對自己拿了幾個、又有幾個是被別人拿走的。
實際上竊符的趙人壓根不承認自己竊走了虎符,避免落下什麽把柄。
所以齊國、魏國和秦國都各自弄到一塊虎符,還沒有人來追查,也就不是什麽稀奇事了。
但搶到最多的還是玩家。
玩家可太能幹了。
不僅在大家搶虎符的時候橫插一腳,甚至在趙人往外送虎符的時候,也跟過去搗了一通亂。
當有第一個玩家發現虎符可以被搶奪,并且作為重要道具獻給任何一位諸侯王,都能夠換取豐厚獎勵起,這件事情的性質就變了。
很不巧,虎符的價值早在幾個月前就在玩家之間得到過宣揚。
由于趙國的虎符丢過一回,當時秦國給出了一整套高級裝備作為換取虎符的獎勵。許多玩家都聽說過這件事,所以在發現趙國的虎符又能搶了之後,誰也沒閑着。
還有大量玩家聽到消息湧入趙國,開始對剩下的虎符發動襲擊。
也許是因為當初給出獎勵的是秦國的緣故,這次玩家們弄到虎符之後,第一反應還是送來秦國換獎勵。
始皇面前很快出現了數枚虎符。
全是趙國丢的,魏齊加起來都沒搞到這麽多。
這還沒完。
趙國剩餘的虎符被趙人藏得很嚴密,已經不好偷了。那麽沒拿到虎符又眼饞獎勵的玩家該怎麽辦呢?當然是去外頭搜尋新的目标啦!
始皇案前很快又出現了什麽楚國燕國齊國之流的虎符。
始皇:……
太多了,用不完,根本用不完。
幸好秦國虎符都被始皇和扶蘇收到了他們玩家賬號的背包裏,有些別國來的玩家在秦王宮怎麽翻都翻不到,不然秦國的虎符現在估計也會落到哪位國君的案前。
始皇扭頭看兒子:
“可是你慫恿他們去偷虎符的?”
确實故意回帖把幾個月前那封爆帖重新推到首頁、又發帖明示大家現在可以再去趙國趁火打劫一波的扶蘇,無辜地沖阿父歪了歪腦袋。
太子殿下一臉純良:
“父親說笑了,我是這樣的人嗎?”
始皇不為所動:
“你是。”
扶蘇也不惱,高興地說:
“果然還是父親最了解我。”
始皇把亂七八糟的虎符分揀了一下,挑了一些交給合作多次的玩家,告知她應該分別發往哪國。
這次不送給別國國君了,而是送給他們埋在別國的間諜。讓他們看時機動用,最好盡快用掉。
虎符丢失之後重新打造,會有一個時間差。只有在時間差內用掉,才有價值,不然新虎符打好,舊的就沒用了。
同樣拿到了虎符的各國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誰也沒耽誤。
并不只有秦國拿到了各國的虎符,其他國家也多多少少弄到了一些。有的玩家就是更想要某國給的獎勵,不稀罕秦國給的。
魏王拿着齊國虎符,派了個安插在齊國的奸細帶虎符去調動齊國軍隊,讓他們大軍壓境去攻打燕國。又拿了楚國虎符,讓人去打齊國。最後拿着燕國虎符,去打秦國。
時間緊急,哪有空一個個研究過來,該怎麽用才能利益最大化。所以當然是選擇先盡可能地把局勢攪渾,越多人被拖入戰場越好。
各國基本都有虎符丢失,魏國就是其中之一。
魏王不可能拿着別國虎符,讓他們派軍隊來護衛魏國,那麽就只能選擇把這些軍隊放出去攪亂各國局勢。
這種時候,就是得比誰更慘。
先把別國弄亂,自己才有足夠的資本笑到最後。說不準別國亂成一鍋粥,就沒空來魏國搗亂了呢。
可大家都是這麽想的,直接導致沒有哪國幸免于難。
秦國也私下調動了軍隊,去攻打趙國和魏國。不然所有人都在打仗,就你家不動,太明顯了。
齊王眉頭緊皺:
“我齊國軍隊不少都被調動去燕趙魏等國了,只怕留守的軍隊難以應付別國的攻勢。”
管仲冷靜地表示:
“大王莫急,臣有一計。”
而後管仲開始給各國發消息,詢問大家願不願意互相交換虎符,把自家的虎符換回來。
焦頭爛額的趙國第一個響應。
趙國可經不起打了,當然願意做這筆買賣。但齊國沒搭理趙國,因為趙國手裏明顯沒幾個別國的虎符。
管仲壓根不相信趙人手裏有齊國虎符。
管仲的第一目标是塑料盟友秦國。
雖然四國互毆的時候秦國找借口沒來幫忙,可兩國畢竟還在合作經商,勉強還維持着盟友的體面。
管仲認為,秦國除非打算現在就和齊國徹底分道揚镳,不然應該是會答應合作的。
秦國的态度有些暧昧:
“我大秦丢失的虎符已經盡數被動用了,不知管子預備用什麽來換?”
管仲感覺到了棘手。
他和齊王私下商議起來:
“原以為秦國虎符還有流落在外的,可以找人換到,或者尋天外人去搜集到。不成想秦國虎符已被用掉了,恐怕難以換來。”
齊王想了想:
“這倒也不難理解,秦國軍隊戰鬥力極強,十分适合派出去攪局。燕王楚王那些人一旦拿到秦國虎符,絕對不可能放着不用,必會第一時間消耗掉。”
誰不想操控秦國軍隊去幫自己打敵人啊?簡直想想就爽歪歪。
管仲點頭:
“幸而秦國還願意換,只是可能無法一換一了。”
原本齊國要是能掌握秦國虎符,更換時自然不會一個秦符換一個齊符。秦符可比齊符值錢多了,要換也得叫秦國搭點添頭來才行。
結果現在因為沒有秦符在手,秦國可以坐地起價了。仗着齊國着急想拿回自家的虎符,完全可以給出一換二、一換三的價碼。
談生意,扶蘇是專業的。
他和管仲在玩家的幫助下你來我往地來回拉鋸,兩個玩家遠程加上好友之後,隔着千山萬水幫兩位NPC大佬傳話。
經過了足足一個時辰的商談後,終于講好了價錢。
扶蘇微笑着表示:
“齊國是大秦盟友,自然不能開價太高。這樣,二換三,齊國再幫秦國攻打一下趙國。”
管仲滿口答應,這比他預計的一換二可劃算多了。至于攻趙,不說齊國本來就會出兵,發兵這件事本身也有能劃水的地方在。
秦國看似吃虧,實則不然。
始皇這邊很快接到了其他國家要換虎符的交易。
一換二其實是各國的底線了,而秦國必須給盟友一點甜頭。如果連齊國都是一換二,別國就得開更高的價,不利于剩餘的交易進行。
秦國虎符多,不如幹脆走薄利多銷的路線。
所以大秦很快以一換二的條件,和燕國楚國魏國各自換到了雙倍的別國虎符。
燕國拿了一個魏符和一個楚符換回一個燕符,魏國拿了一個燕符和一個楚符換回一個魏符,楚國拿了一個燕符和一個魏符換回一個楚符。
各國都只拿回一個虎符,秦國淨賺魏燕楚三家各一符。
大家都覺得很滿意。
三國認為,丢出去兩個虎符,都不是秦國的,秦國肯定不會放着不用。這兩個符無論是留在自己手裏還是給了秦國,都會被用出來消耗掉。
那麽一來一去,豈不是空手套白狼,沒有付出就換回了自家的虎符?
他們哪裏知道秦國在當中間商,瘋狂賺差價呢。
無獨有偶,齊國也在幹這種事情。
只不過齊國倒黴在自家丢了符,不得不先把自家的虎符換回來。然後再用多的,去跟各國做交易。
為了換回自家虎符,齊國丢了不少越國虎符出去當添頭。
表面上是一換二,一個齊符是用一個越符和一個別國虎符換回來的。可實際上,越符根本不值錢。
扶蘇曾經嘗試去問越王:
“大王可想要回越國虎符?”
越王想也不想就拒絕了:
“不要。”
越國軍隊的戰鬥力也就那樣,各國都不屑于來打越國,拿着越國虎符也懶得用。那越王為什麽要把自家虎符換回來?還不如留着別家的出去幹壞事。
甚至越王還趁着別國顧不上他,已經悄悄開始更換新虎符了,速度比誰都快。
很快,那些和齊國做過生意拿到添頭的人就會發現,手裏的越符徹底沒用了。
越國的動作驚醒了沉迷換符的各家,秦齊的生意就不好談了。
有些國君一邊和兩家談着生意,拖延時間,避免兩家把虎符用了。一邊又盡快把新符提上日程,趁機造出新符來,這樣就不用和人換了。
但自己都在造新符了,難免會擔心手裏的別國舊符也會變成沒用的東西砸在手裏。于是趕緊把就快失效的舊符用掉,導致局勢越發混亂,幾國之間出現了更多互相攻伐的現象。
扶蘇和管仲幾乎同時收手。
扶蘇嘆息:
“他們做生意的心不誠,沒意思,不做了。”
反正秦國也換到了足夠的虎符。
管仲則說:
“何必呢?安心和我齊國做交易,好歹還能維持住亂象,不再進一步惡化。現在都在私下裏做小動作,反而鬧得自己吃虧,真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這就是不會算賬的後果。
趕在虎符失效之前,所有的舊符都被甩了出去。各國嘗到了這個甜頭,又開始委托玩家去搜羅新符。
戰争一下子進入了白熱化。
就好像明明上個月大家還在穩妥行事,一個比一個更謹慎。這個月突然就都瘋了,不管不顧起來,開始往死裏打。
玩家被這個變故弄得猝不及防,沒想到只是大規模丢虎符而已,後果居然會這麽嚴重。
而且,各國都沒有停下的意思。
新符分明已經制成了,已然被使用的舊符也在慢慢追回。再過一個兩個月,局勢應該就能被控制住,但各國似乎都不願意再忍耐。
玩家百思不得其解:
“是打上瘾了嗎?還是殺紅了眼,停不下來?”
扶蘇:不,是想趁亂完成勢力洗牌。
實力強悍的大國有恃無恐,只想趁機滅掉幾個弱國,免得繼續維持之前那個多國僵持的局面。
實力弱小的小國也想尋求轉機,避免在安逸中緩緩走入滅亡。要是天下不亂,它們只怕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
就得亂才好,在亂世中那些大國才有可能一夕覆滅。
越王認為:
“諸如秦國這等強悍的諸侯國,哪有功夫來打我越國?他們自然會想趁勢覆滅楚國那樣的龐然大物,反正小國以後有的是精力能騰出手來收拾掉。”
所以越國只需要龜縮在浙閩,盡量不去拉仇恨就行。
北邊有吳地做緩沖,齊國一時打不過來。西邊的楚國雖然很有威脅,卻能等着秦國去和楚國對戰,叫楚國沒空攻越。
越王拿出他新得的楚符:
“調動楚國軍隊,讓他們去攻秦!”
玩家的存在真是一個無解難題。
當玩家們想偷東西的時候,實在是太難阻攔了。
若是想和秦國一樣,把東西藏在某個玩家的背包裏,确實可以保證不被偷。可你又怎麽确定該玩家靠譜呢?
玩家被擊殺,是會掉落物品的。萬一這人被別人殺了,虎符就是白給。
而且玩家的上線時間是不确定的,不可能随叫随到。要是急着用符,結果玩家不在線,那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麽!
何況玩家本身就喜歡亂跑,不會整日待在宮中給你當人型庫房。一旦他們出去亂跑,就會有海量的變數等着你。
再加上玩家的陣營轉變絲滑,很有可能下一秒就跳反了。到時候直接帶着一包裹的虎符投奔別人,你哭都沒地方哭去。
是以各國再怎麽眼饞玩家的背包,也不敢輕舉妄動。只能絞盡腦汁地藏匿虎符,盡量別給玩家發現。
結果楚國還是丢了新符。
楚王簡直要氣昏過去。
虎符制度用了這麽多年,他們頭一次發現這玩意兒一點都不安全。臨時放棄虎符制度是來不及了,只能在這個基礎上增改一下這樣子。
比如要求光動用虎符不夠,還得有君王的親筆信作為發兵指令。
國君們:應該不會有人這麽快就能模仿寡人的字跡吧?
扶蘇:你确定嗎?
玩家幫扶蘇搞來了各國君主的墨寶,扶蘇照着描摹了一番,很快就能将信件寫得以假亂真。
然後就有天外人跑出去幫忙兜售。
玩家找到齊王:
“小白,買不買信?”
說着擺出幾份高仿信,各國的都有,無論齊國想要誰的墨寶,皆能提供。
齊王:“……買!”
前不久趙國剛在第一輪的舊符風雲裏分崩離析,幾個趙國宗室公子幹脆瓜分了趙國,也不知道回頭趙國還有沒有機會複合。
燕齊秦魏正在試圖侵吞趙地,已經各自滅了一兩個公子的地盤。好處都吃進肚子裏了,誰願意這個時候放棄?
齊王還是很眼饞剩下的楚魏等國的,他們的國土更加富饒。
齊王先買了魏王的高仿信。
魏國地處中原腹心,而且實力相對弱一些,是個軟柿子。先捏它,再去謀劃楚地。等搞定了楚國,下一個目标自然是越國和秦國的巴蜀。
秦國關中很難打進去,有天險阻隔。而且關中目前沒有鄭國渠,并非沃野,對各國的吸引力不是很大。
反觀巴蜀,秦王政時期的此地已經有了都江堰,是為天府之國。而蜀道雖難,卻可從楚地進攻。
畢竟巴蜀和楚國有大江(長江)相連,走不了陸路還走不了水路嗎?齊國靠海,水戰不在話下。
燕國倒是沒把目标放那麽遠。
蘇秦分析後認為:
“趙國不少地區也不算多富饒,若是魏國出現問題,齊秦等國可能會先去攻魏。屆時燕國可以吞掉剩餘的趙地,借機壯大。”
讓他們去南邊打吧,燕國在北邊猥瑣發育。仗着燕國苦寒,他們都不稀罕,正好強大自身,悄悄驚豔所有人。
蘇秦打算得很好。
但是當齊楚都去打魏的時候,秦國卻發兵攻燕了。
始皇盯着遼東的輿圖說:
“此地礦産豐富,須得留在大秦手中才好。”
讓玩家去更換好礦,也只是杯水車薪。燕國坐擁精良礦藏,總能多派點人過去開采出更多的礦石,提升軍備。
所以不如放棄泥潭一樣的中原,先把燕國給吞了。樂毅已經有了動搖的跡象,想必很快就能把樂毅挖過來,到時候燕國就是個任人宰割的魚肉。
扶蘇愉快地補充上父親的未盡之意:
“燕國這等沒什麽油水的地方,被秦國吞了也就吞了吧,齊楚只怕并不會放在心上。”
李斯迅速接話:
“我大秦最近丢了不少虎符,唉,也不是秦國想去攻燕,這不是沒辦法嗎?”
丢虎符可真是個不錯的借口,無論秦國軍隊幹出什麽奇奇怪怪的事情,都能往外推鍋說是別人指使的。
問就是那些人太狡詐,居然第一個複刻出了秦王字跡。定是因為秦國大軍太令人眼饞了,所以他們總想動用秦軍謀取私利。
至于具體是哪家想收了燕國才派秦軍北擊的,我們秦人哪裏曉得?現在沒空關注這個,王上正忙着追回軍隊呢!
群臣對視一眼,心照不宣地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