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懂得算計人心的君主,真是可怕啊
第123章 懂得算計人心的君主,真是可怕啊
秦國猝不及防地出擊, 讓燕國慌了一陣。
因為燕國的武裝力量不少都被其他國家丢出去攪局了,燕國丢虎符還是丢得比較厲害的。
雖然燕國軍隊本身的戰鬥力也就那樣,純靠樂毅帶領才能百戰百勝。但這也不影響大家動用燕國虎符, 畢竟這樣一來的話,樂毅就沒兵可用了, 直接廢了一員大将。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正是這個道理。
燕昭王甚至都不知道, 到底是誰在搞他們燕國。動用他們燕國虎符的, 又到底是一國還是多國。
正常情況下應該是多國搞事,可有人操控秦國軍隊去攻燕,就讓燕王感覺到了不對勁。
恰好秦軍攻燕的時候,樂毅手下沒什麽兵能用了。你說不是提前算計好的,燕王是不信的。
蘇秦也贊同:
“前腳我燕國最後的丢失一個虎符被動用,後腳秦軍就攻燕了。哪怕前面那些虎符不是幕後之人用的, 最後這枚也定是他的手筆。”
蘇秦比較傾向于對燕國有企圖的國家私底下搜羅了一兩枚燕國虎符,然後抓住時機動用。比如看燕國別的軍隊都動了, 立刻也丢出去使用, 然後迅速啓動秦國大軍。
燕王已經寫了新的親筆信,拜托天外人送去前線, 交給那些軍隊首領了。等到主将看見信, 就可以順理成章地班師回朝。
其實将領們都知道,自己拿到的虎符和親筆信可能是假的。但規矩放在那裏,虎符到手就必須聽令行事,将軍們可不敢違抗。
丢虎符是君王的責任, 不聽虎符調令就是将軍的責任了。
別管虎符怎麽來的, 他們聽話就行了。
這種時候最忌諱自作主張,因為很容易就把原本和你無關的責任, 攬到了你自己頭上。等君王把虎符追回之後,你難道要賭他會不會追究你違抗規定的罪責嗎?
所以哪怕各家的将領都滿腹牢騷,卻依然不管那些,有虎符就聽話地出兵。一個合格的下屬,就要學會關鍵時候拿自己當沒有自主思維的工具人用。
離得最近的燕國将領收到了燕王新的信件。
他糾結了一下:
“這是大王的親筆信嗎?”
副将知道他在擔憂什麽,懷疑這又是旁人僞造的。
那些人真是壞事做盡,現在搞得将軍們都分不清哪些是真的親筆信、哪些是高仿了。看到一封信就下意識懷疑一下,長此以往,國将不國。
副将嘆了口氣:
“我們別管這些,信上怎麽說,我們就怎麽做。而且這次應該不會有假,畢竟信件是讓我們轉道去阻擊秦軍的。”
如果不是大王寫的,其他國家的國君能有這個好心?
主将一想也是。
下令改道之前,主将還吐槽了一句:
“大王到底什麽時候才能想到要如何解決這件事?”
其實解決方法也不難,就是搞防僞手段而已。只要瞞過了玩家,基本就不會翻車。
比如秦國。
扶蘇和父親商議過後弄了一種特殊的顏料,以此顏料蓋章後,看不出來端倪,但蓋章處經過火烤會顯現出來。
非常潦草的防僞方法,但是有效。
因為他們避開了所有玩家,玩家都不知道秦國在搞這種防僞手段。而後,扶蘇又沒經過玩家的手,自己開着玩家號來回幾趟,告知了主将們這件事。
之後主将每次收到王令都會避開人,私下檢查一番。沒人對外宣揚,各國和所有玩家皆不清楚秦國搞了什麽模式的防僞。
各國也想過要搞防僞。
可是不經過玩家,卻要把這件事傳達給主将們的話,就得找人送信去說明,或者直接派遣使者過去說。
這樣速度就很慢了,哪裏像扶蘇,還可以利用玩家的趕路速度飛快搞定。而且送信容易被人截胡,遣人去說明又得防備使者半路被天外人劫持逼問。
各國真是招式用盡,不僅自己努力搞防僞,還瘋狂打探別人家怎麽防僞的。
這麽互相拖後腿,能搞得起來才怪。
作為頭一個僞造信件的罪魁禍首,秦國占盡先機。扶蘇提前就和将領們通過氣了,等其他國家反應過來要搞防僞的時候,已經慢了秦國何止一步?
從高仿信出現,到君主收到消息發現不對勁,思考對策,設置防僞标識,派人去告知将領,和各國玩家鬥智鬥勇。
這一整套流程下來,能折騰一個多月。
而事情的起因,只是扶蘇複刻了一個親筆信而已。
然後扶蘇就收手了,免得露餡。
當今局勢下,只要抛出一個引子,就多的是人會順杆往上爬。之後打探別國标識、僞造其他親筆信什麽的,其實都不是扶蘇幹的。
扶蘇感慨道:
“還是和聰明人鬥有意思。”
衆人總能第一時間反應過來,然後給出應對策略。無需他推波助瀾,那群人自己就能把局勢弄得更亂。
扶蘇有一種玩弄聰明人的快樂。
始皇含笑看着得意的小狐貍在那裏計劃下一步要怎麽挑動風雲,眼裏滿是縱容,活像一個沒有原則的熊家長。
文仲欲言又止,小聲問李斯:
“王上不怕太子玩脫嗎?”
李斯也小聲回答:
“沒事,玩脫了也有陛下為他兜底,出不了什麽事的。”
現在各國都出現了能仿造字跡的人,不過有人仿得一般無二,有人仿得勉勉強強。扶蘇之前的那一批信混在裏頭毫不起眼,大家已經不記得要去探究第一個吃螃蟹的是誰了。
不過讓國君們更糟心的主要在于,哪怕旁人仿得很爛,也能騙到将軍們。因為不少将軍壓根不擅長分辨字跡,只要別仿得太離譜,他們就敢認。
說到底還是認虎符,親筆信沒多大用。
以前衆人接旨時也差不多是這樣,看的不是筆跡,而是大印。畢竟君王也不會次次都親自寫诏書,很多時候都是臣子代筆。
結果現在大家連虎符都随便偷了,更別提大印了。哪怕有些君王随身揣着大印,旁人偷不到,也不妨礙他們照着仿章。
亂了,天下全亂了。
這麽折騰完,各國全成了兒戲,以後誰還敬畏君權?
秦梓桑頗有一種“反正這又不是我的大秦,那我就把以前想玩但不敢玩的都拿出來嘗試一遍”的心态。
李斯發誓,這個位面如果是他們生前那個大秦位面,太子殿下絕對不敢搞這些。
商鞅憂慮地提醒始皇別再縱容太子了:
“此事畢,只怕那些臣下再不會敬畏君王了。”
畢竟君王也被天外人耍得團團轉。
始皇不以為意:
“我大秦又不曾被戲耍。”
外頭那些人确實被玩家耍着玩,但玩家也被他家太子耍着玩,說到底還是太子技高一籌。
何況,看清了天下局勢的也不過是王侯将相。而這些人物,本身也清楚王權沒什麽好敬畏的。
大家見過的昏聩君主還少嗎?
早沒什麽濾鏡了。
王權的威懾力不是王位本身帶來的,而是要看在位的君主。他秦始皇帝在帝位上坐着,天下人莫敢不從?
李斯認同地點了點頭:
“待到天下一統,那些人就會見識到陛下的厲害了。”
各國貴族會發現,只有大秦君主能輕易左右這些不可控的天外人。那麽天外人身上的神仙光環,變會輻射到秦皇身上。
就像神話傳說中黃帝能號令神仙,顯得他更加厲害一樣。
商鞅和文仲聽明白了。
這對父子在故意放任玩家出去折騰各國貴族,然後再以救世主姿态出現,反襯出自己的厲害。
扶蘇笑吟吟地說:
“不打擊他們一下,回頭天下一統後,可不好管。”
心真髒啊,太子殿下。
說回前線戰事。
燕國軍隊陸陸續續回援了,但裏頭少不得有高仿信混入。
低級的仿造,是給出讓人看一眼就知道是造假的信件。
比如信裏莫名其妙讓軍隊去攻打哪國,收到信件的主将一定會想辦法拖延時間,等着自家大王傳信召回軍隊。
高級的仿造,則是順着局勢操作。
比如命令燕國軍隊調頭去阻擊秦軍,看起來很符合燕王的行事邏輯。結果到了地方一看,怎麽燕國軍隊全都來這一處了?
秦國幾路大軍入侵燕國,按道理來講燕國軍隊應該分散出去阻攔。全部來阻攔同一支隊伍,明顯是出現了問題。
幾個主将齊聚一堂,把燕王的信件拿出來一對。好嘛,裏頭只有兩封是真的,其他的全是假的,還是同一批次的假貨。
主要是字跡的問題。
同一個人寫的高仿信,總能看出點屬于造假者自己的風格。
一位将領無語至極:
“也不知道是哪國搞的鬼,讓我們都聚在這裏。估計是想集全燕軍之力,先滅掉一支秦國精銳。”
至于這麽做之後,燕國會不會淪陷,那人才不管呢。他只想借用燕軍的手,削弱秦國的實力。
另一位将領氣憤不已:
“他這是看不起我燕國大軍!”
明顯是覺得燕國軍隊要是來得少了,就沒辦法一舉殲滅秦國精銳了。所以幹脆全部弄過來,哪怕來的人太多也不要緊。
反正浪費的是燕國兵力,又不是他們自家的兵力。
可惜那人謀劃得再好也沒用。
秦軍又不傻,怎麽會任由你算計?這麽多軍隊朝這裏調動,他們當然會提前做好應對之策。
這麽大動靜,別說秦國的情報組織一向厲害了,就算不厲害,也不可能一點風聲都聽不見。
秦軍早就調轉方向溜之大吉了,燕軍根本沒堵到人。
然而秦軍可以随時調換方向,是因為他們是假裝被人忽悠來的。燕軍卻是真的被人忽悠了,所以一直埋頭往這裏趕。
等幕後黑手發現不對勁時,也來不及調整方向了。
他們在燕國境內可沒有海量傳訊兵能及時給大軍傳訊,這裏到底是燕國的主場。幕後之人是悄悄搞事的,不敢明目張膽。
最後導致全燕國落跑的大軍都齊聚一堂,中途沒人改換方向。一大堆軍隊傻乎乎地擠在一起,看起來不太聰明的樣子。
不過齊聚一堂也有個好處。
那就是燕王可以只派一個人過來,就對所有主将說清楚防僞手段。不然派一堆人分別去找不同的将領,變數太大了,很容易翻車。
巧的是,在場正好有個主将已經知道了燕王設置的防僞标識。他直接屏退旁人,和同僚們分享了一下,也省得燕王再來回折騰了。
這下子燕國軍隊再不會被騙了。
确認之前的信件是假的之後,那些被騙來的軍隊便離開了。假王令無需聽從,所以大家自然該各回各位,去之前駐紮的地方待命。
而秦人進軍的路線,不少就會經過那些駐紮地。現在趕回去,說不定還能趕上迎戰秦軍。
不知名的第三國試圖搞事失敗,後續也沒放棄。又送了幾回高仿信,可惜燕人已經不上當了。
第三國氣悶地放棄了這個計劃。
秦燕之間的戰争恢複正常,再沒有別國插手。只是經過之前的一連串折騰,燕軍疲于行軍,累得不行,打仗的時候難免吃虧。
秦軍倒是士氣不受影響,依舊神采奕奕、威猛強悍。
樂毅幾乎是戰争中期才拿回了指揮權,頭疼地開始重新調度。不僅失去了先機,還要努力收拾被秦國啃過的爛攤子,忙得焦頭爛額。
顯然,這個時候光靠樂毅已經不行了。
秦國可是也有不少名将的。
蘇秦不得不再次出馬,厚着臉皮前去別國求援。
他先去了齊國,齊王表示忙着打魏國,抽不出人手支援燕國。只好轉道去楚國,楚國說離得太遠了夠不着,燕國自己努力一下吧。
剩下的魏國指望不上,魏國都已經自顧不暇了。趙國和韓國差不多算是被滅了,吳國是确實已經被滅了,越國則實力不足難以抵擋秦軍。
眨眼間,天下連個援軍都找不到了。
蘇秦揉了揉眉心,決定再找楚王說說。
——自秦軍久攻燕地不退起,各國就看出來了。秦國根本不是被人調動了軍隊,攻燕壓根就是秦王自己的意思。
所以蘇秦對楚王說道:
“秦國即将滅燕,屆時天下再無人能阻攔暴秦,大王莫非願意看到秦國坐大?”
別老盯着魏齊那點地盤了,真正的大敵分明在西邊。不先團結衆人的力量把秦國滅了,楚王你在想什麽呢?
楚王卻覺得蘇秦拿他當傻子糊弄。
秦國跑去吞并貧瘠的燕國,就算真把燕國吞了,也不過是看着地盤大而已。
到時候整個秦國地界都是什麽地方?苦寒的隴西和燕地,趙國北部同樣貧瘠的大片領土,沒有鄭國渠的關中,外加一個獨苗苗糧倉巴蜀。
難道一統天下最後是比誰領土更大、誰就不戰而勝嗎?秦國要糧沒糧,要人沒人,要資源沒資源,打什麽?
光靠一個巴蜀哪裏能支撐秦國吞并天下,坐擁中原的國家明顯比它更有優勢。只要他們楚國吞掉富庶且人多的三晉和齊地,就不怕秦國。
楚王認為,比起和秦國死磕,當然是滅魏和滅齊比較重要。
他現在已經趁着秦國不備吞了韓國的地盤,秦國連韓地都丢了,哈,不足為懼!
楚王笑了一聲:
“等秦王再弄出個鄭國渠,寡人再來忌憚他吧。”
蘇秦:……
蘇秦暗罵一句蠢貨。
吳起都跑了,楚國拿什麽吞并魏齊?在夢裏吞嗎?
誇你胖你還喘上了,真以為楚國軍隊多厲害呢。楚國還好意思笑話秦國是看起來地盤大其實不足為懼,他看楚國才是這樣的。
楚地看似廣袤,軍隊實力卻不好說。楚王丢了吳起之後,用盡辦法維持住了變法的推行。
他自以為讓其他将領繼續用吳起的法子練兵,帶出來的軍隊就依然能成為史冊記載中那個攻無不克的大軍。
佐證就是楚軍确實比以前更厲害了,肉眼可見地戰鬥力飙升。
但是楚王到底知不知道,大軍擁有百戰百勝的潛力,和大軍真的能百戰百勝是兩碼事?沒有吳起當主将,楚國還真不一定能打嬴敵人。
就不說和兵強将廣的秦國打了,光打個魏國,蘇秦就覺得夠嗆。
要知道,魏國現在是有龐涓的,孫膑卻不在此地。楚國現在有誰敢說一定能擊敗龐涓嗎?龐涓這大半年來操練魏武卒可沒懈怠過。
跟膨脹的楚王談不攏,蘇秦決定再去找齊王試試。
齊王倒是聽進去蘇秦的擔憂了。
齊王思忖片刻:
“秦國雖然糧倉不足,光一個巴蜀支撐不了它吞并天下。然如今有天外人協助,不可單純按照過往的經驗評斷。”
蘇秦大松一口氣,覺得自己總算遇到了一個正常國君。
他懷疑楚王被國內貴族氣昏了頭,腦子不清醒了。
不然沒法解釋楚王為什麽能如此自負。
管仲卻忽然開口詢問:
“楚國沒有大将?你如何确定的?”
蘇秦理所當然地說:
“吳起已經離開楚國了。”
管仲搖了搖頭:
“我猜,楚國應該已經招攬到了其他大将,這才是楚王不重視秦國威脅的底氣。”
蘇秦一驚,凝眉沉思,片刻後他忽然想起一個被所有人忽略了許久的人物。
他驚愕道:
“吳國的孫武?!”
起初吳王阖闾能成就一番霸業,少不得伍子胥和孫武的協助。後來夫差繼位,也是靠着他們擊敗了越國,讓勾踐成為吳王的仆從。
後來夫差自己作死,賜死了伍子胥。孫武和伍子胥是好友,于是選擇離開吳國,歸隐鄉間。
等越國反擊吳國時,失去兩名大将的吳國哪裏擋得住文仲和範蠡的聯手。
可,如今吳國的時間線在勾踐入吳為質的時期。那個時候距離伍子胥身死還有好幾年呢,孫武自然也在。
只是當時各國的故事傳得沸沸揚揚,伍子胥和孫武也提前知道了自己的下場。經過孫武的勸說,伍子胥選擇放棄吳王,和好友離開了。
之後兩人去了哪裏,外界就不清楚了。
也是因為失去了二人的協助,吳王再一次被越王擊敗,身死國滅。
蘇秦定了定神:
“吳楚之間有大仇,當初兩人協助吳王阖闾攻楚時,楚王的姻親秦國出兵援助,擊退了吳國的軍隊。阖闾的霸業因此夭折,吳國深恨之,是以夫差繼位後才立志要向楚國複仇。”
而且伍子胥自己也和楚平王有仇,他應該不會去協助楚國。
管仲搖頭:
“你也說那是楚平王的舊事,都過去了多少年?伍子胥已經報過仇了,現在他到底是怎麽想的,可不好說。”
而且就算伍子胥不肯事楚,也不代表孫武同樣不肯。孫武當初被秦軍擊退,或許他想要再和秦人打一仗證明自己呢。
蘇秦認為他說的有道理,不過:
“光靠一個孫武想贏恐怕很困難。”
齊王和管仲對視一眼,沒有反駁這句話。
雖然孫武被後世尊稱為兵聖,但秦國也有很厲害的将領。哪怕吳起不肯幫秦國,秦國也有別的大将。
真正的大國之戰,光指望一個将領是沒用的。何況秦國擅長廟堂之争,它甚至都不需要正面和你打,靠權術就能輕易消弭掉你的優勢。
蘇秦的擔憂不無道理。
秦國的情報組織在打探到了孫武的去向之後,飛快地做出了應對。
始皇放走了吳起:
“如今楚國貴族再翻不起風浪了,君自可回楚國去。”
吳起有些詫異:
“王上不怕我回楚國以後,幫楚王攻伐秦國?”
始皇卻意味深長地說道:
“那也要楚王肯聽從你的話。”
吳起忽然沉默了。
他在秦國待了這麽久,楚王還信任他嗎?不好說。
楚國現在有了孫武,秦國就放他走了。換他是楚王,也會擔心吳起是不是被秦國授意回來當間諜的,就為了趕走孫武。
猜忌是一把利刃。
而且哪怕楚王不猜忌吳起,那麽比起新來的孫武,他恐怕會更偏愛舊相識。孫武會不會産生落差,選擇和吳起争權?
楚王又會不會重新記恨起吳起的好友伍子胥鞭屍楚平王的往事?以及孫武帶領吳兵攻破楚國都城後,伍子胥縱容吳人在楚都無惡不作、甚至燒毀楚國宗廟時,孫武不曾制止的事情?
無論如何,吳起只要回去,楚國就要亂起來了。大概率會陷入內鬥,吳起和孫武很難聯手對敵。
吳起忽然就不想回去了:
“明知是一個局,我又怎麽會往裏跳?”
扶蘇微笑着問道:
“将軍難道不擔心,孫武去楚國,并非當真為楚國着想,而是去坑害楚國的?伍子胥報仇之後,真的已經放下了嗎?”
說不定孫武是去幫好友對付楚國的呢。
吳起:……
懂得算計人心的君主真是可怕啊。
吳起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到楚國,因為太子扶蘇說的可能性确實不得不防。而他心裏也清楚,當他懷揣着對孫武的提防回到楚國的那一刻起,他和孫武就很難共事了。
畢竟,天才有屬于自己的驕傲,而且這種事情也确實無法自證。
秦國放走了不肯出力幫自己攻楚的大将,但也不虧。他們敢放吳起離開,就是做好了離間的一切準備。
當吳起抵達楚國的時候,一切已經塵埃落定。哪怕他再怎麽掙紮,也沒有了掙脫陷阱的機會。
始皇緩緩落下一顆棋子:
“自投羅網。”
扶蘇選擇認輸:
“我沒有別的地方可以下了,只能下在這裏。父親竟也不肯讓我,還笑話我自己往陷阱裏跳。”
始皇承諾道:
“下一局讓你贏。”
李斯:……
所以都提前知道輸贏了,對弈還有什麽意思?
扶蘇也是這麽想的,他不喜歡下棋,申請不下了。但始皇不肯,依舊拉着兒子又下了幾局。
雖然知道輸贏,但看阿蘇絞盡腦汁逃脫阿父陷阱的模樣,甚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