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大家都晚景凄涼,憑什麽你壽終正寝
第120章 大家都晚景凄涼,憑什麽你壽終正寝
齊國在吳地的吞并一開始十分順利。
一口氣吞了大半吳國國土, 正高興呢。哪怕知道接下來要面對越國的抵抗,齊王也不是很在意。
結果越王倒是乖覺,認為自己打不過齊國, 幹脆把兵給撤了。不僅沒和齊國正面起沖突,甚至還将已經收攏到麾下的剩餘小半吳國地盤給吐了出來。
齊王頓時察覺到了危機。
越王怎麽可能無緣無故把到嘴的肥肉給吐掉, 定然有陰謀。
哪怕明知打不過齊國,也不至于如此, 否則之前辛辛苦苦覆滅吳國豈不是全在做白工?連成本和戰損都收不回來!
齊國的士兵沒有繼續南下, 而是選擇了觀望局勢。
這一觀望,就耽誤了最佳時機。
越國的故布疑陣反而讓齊國沒能第一時間吞并整個吳國,給了後來的楚國和魏國瓜分吳地的機會。
攻打吳國的殘兵,總比攻打齊國的士兵要省事。等齊王收到消息的時候,吳國已經一分為三了。
但三家瓜分的地盤數量不對等,富饒程度也各不相同。魏國還好說, 楚國是有些不太滿意的。
楚王評估了一下自己和齊國的軍事差距。
首先,楚國本身就比齊國能打。其次齊國軍隊之前鎮壓吳國軍隊, 又耗費了一點軍力。不像他們楚國, 是直接接手被越國鎮壓過的吳地,不費吹灰之力。
所以和齊國打起來勝算還是很高的。
楚王還想要把整個吳越吞了, 畢竟在他繼位的時候, 吳越兩地除了越國南部被歸入百越之外,其他地區都是他們楚國的地盤。
結果時空錯亂一出,在他楚悼王在位期間吳越獨立出去了。他若是拿不回來,哪有臉去見列祖列宗?
要是被齊國占走, 更是顯得他無能。
于是楚國堅定了要把齊國士兵全數驅趕出吳地的決心。
隔壁魏國則是迎來了一名說客。
當年秦滅六國的時候, 曾經令尉缭攜帶重金去賄賂六國高官。
因六國國君昏聩,不少甚至還被相邦把持, 導致這一招非常好用。大國中的趙國和齊國就是這麽滅亡的,楚國也因此栽了個不小的跟頭。
雖然如今各國君主沒那麽昏聩,但賄賂高官這條路依然能行得通。
原因很簡單,是人,就有私心。只要抓準了他的軟肋,針對性游說,依然能達成自己的目的。
就像秦國大将白起的死一樣,秦相範雎在其中居功甚偉。哪怕起因是将相不和,背後也定然有趙人離間,甚至是賄賂。
何況,就算不走賄賂這條路,也有別的辦法可以操作。
英明的君主有針對英明君主的法子。
始皇查看了一圈大秦各地的郡治官吏名單,從中挑選出了幾個并不起眼的心腹。
關中以外維持着戰國末年的郡縣制度,其中郡治的郡守、郡丞、郡尉都是秦王特意任命的心腹。
雖然他們不像中央高官那樣為人熟知,可在始皇心裏依舊是可用之人。而且,因為時代靠後又沒有那麽出名,反而适合派出去做點事情。
始皇将郡治官吏調動了一番,一部分升入中央任職,一部分派往各國。
仗着現在天下亂着,想要調查一個人的來歷困難重重,便給他們塑造了假身份,方便他們去外頭行走。
始皇說道:
“如今各國都求賢若渴,爾等皆為賢才,也該去試一試才好。”
燕昭王造黃金臺廣招天下英傑,魏惠王變法圖強也需要人才輔助,楚悼王失了吳起正是急需人員接替之時,更有落後的齊王、越王想要盡快趕超戰國群雄。
你越是需要人才,就越方便別國安插間諜進去。這就是針對英明君主的陷阱,齊湣王當初就是栽進這個坑裏才被蘇秦騙得傾家蕩産。
現在大秦失了尉缭,但賄賂和游說各國的事情也不一定非得尉缭才能做。張儀補上了這個缺漏,再安排一堆人于暗處接應,定然萬無一失。
扶蘇給他們踐行時叮囑了兩句:
“諸位此去小心。”
要是被發現了,就找玩家幫忙逃跑。保命要緊,反正就算沒有他們去當間諜,秦國的大業也能成。
若非當今各國的國君都有自己的驕傲,換成膽小一點的,哪怕事發,這些秦臣也可以光明正大地表示“我就是秦人,你敢動我一下試試”。
換成韓王安等人,肯定是不感動的,只能憋屈地任由暴露了身份的間諜離開。可齊王他們卻不會吃這個虧,恐怕反而會被激怒,更要處決他們借此震懾秦國了。
所以還是得利用玩家這一點自保。
臣子們領命而去,頂着新身份進入了各國境內。
求賢令一直在發,每日都有自以為是大才的人蜂擁而至。他們混在這些人裏面,一點都不起眼。
可是能在秦王政時期做到郡治長官位置的,又哪裏有庸才呢?脫穎而出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魏國開戰之際,便有潛伏了半年之久的秦臣終于借此機會嶄露頭角,得到了魏王的看重。
對方按照太子殿下的意思,開始挑撥魏王重兵出擊。
魏惠王時期的兩場著名敗戰,很多人都聽說過。
先是桂陵之戰,趙國先撩者賤,攻打了魏國的盟國衛國。魏國于是發兵反擊,把趙國國都給攻破了。
趙國向齊國求援,于是齊王派出孫膑出戰。孫膑一計圍魏救趙,導致魏國大軍不得不回援。
後來在魏軍回援的時候路過桂陵,遭到了孫膑的埋伏,連大将龐涓都被擒獲了。
但這次的戰役其實沒有真正救到趙國。
因為魏國撤退歸撤退,依然留了人手霸占着邯鄲不放。齊國雖勝,魏國主力仍在,齊國也沒有真的去進攻魏國的新都大梁。
不過這次的戰役好歹給趙國争取來了一個和談的機會,後來兩國握手言和,齊國放歸龐涓,魏國也把邯鄲還給了趙成侯。
秦國間諜給魏惠王分析這件事時,自然是要把齊國和趙國有多蠻不講理給誇大一下的。
分明是趙國先對付的魏國盟友,魏國只是出于道義反擊一下,關齊國什麽事?要不是齊國插手,趙國滅亡後,魏國說不定能吞并趙國呢。
魏惠王很是可惜:
“是啊!差一點就能吞并趙國了!”
秦臣又強調:
“當年大王繼位時,就是趙國與韓國在背後動手腳,害得魏國國力大減。”
魏惠王他爹沒立太子,死後兩個兒子争權導致魏國內亂。後來魏惠王占據上風,自立為君,他的兄弟就跑去找韓國和趙國求助。
沒多久,韓趙兩國聯手攻魏。魏國大敗,魏惠王也被圍困。
要不是兩國沒談攏,一個想擁立傀儡魏王,另一個想讓魏國一分為二,最後兩國不歡而散。魏惠王當時就沒了,哪裏還有後來的好日子。
秦臣認為:
“大王攻趙分明是正常複仇,他們齊國就是事多,什麽都要插一手。”
別管齊國插手是不是為了利益考量,人家報仇雪恨的時候你跑來阻擋,那就別怪人家把仇恨值分一半到你頭上。
至于那是田齊幹的,和現在的呂齊沒關系,胸懷大志的魏王将之忽略了。
秦臣又說起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也很有名,在史記中是龐涓和孫膑這對冤家的又一次正面對抗,徹底奠定了孫膑的威名。
這場戰役裏孫膑用減竈計,讓龐涓誤以為齊國大軍裏不少士兵都逃走了,齊國只剩殘兵敗将。于是輕敵冒進,被孫膑覆滅。
不過魏國自己的史書《竹書紀年》裏、還有《戰國策》裏都沒寫這場戰役中有龐涓和孫膑,獻計的也不是孫膑而是田盼。
但不管是誰出的計謀,反正這一次又是齊國打敗了魏國。
關鍵在于,這次依舊是魏國和別的國家打仗,齊國橫插一腳。好巧不巧,魏國打的是他的另一個仇人韓國。
魏惠王聽完眉頭緊皺:
“寡人攻趙,齊國要插手。寡人攻韓,齊國還要插手。齊國管得也太多了,當年韓趙害寡人至此,難道還不許寡人反擊嗎?”
若非魏國被齊國兩次大敗,導致國力大減,給了秦國趁虛東出的機會,後來也不會開啓合縱連橫的時代。
魏惠王一口咬定:
“都怪齊國!秦國最後一統天下,皆是齊國攪局的緣故!寡人還聽聞秦滅六國時齊王作壁上觀,好哇,齊國一定是故意的!”
原來從這麽久之前,齊國就在給秦國送血包了。這兩家真是狼狽為奸,讓人不齒。
魏惠王問臣屬:
“齊王還有幾年好活?”
他齊桓公當初晚年生病的時候,就遭遇過諸子争權。
兒子們光顧着搶王位,沒人關心齊桓公死活。有的說齊桓公最後是病死的,也有的說他是被餓死的。
不管他是怎麽死的,反正他死後沒人給他收屍。足足六十七天後,争完王位的新任齊君才來收斂,當時屍體都生蛆了。
魏惠王罵了一句活該,就說:
“去,派人去挑撥那些齊國公子,好好跟他們說一說最後是誰贏了,他們兄弟又都是怎麽争奪王位的。”
先讓齊王的兒子們自己打起來,再跟齊王說一說他的好兒子都對他幹過什麽。齊國不是很喜歡插手別國的事情嗎,那他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魏惠王:寡人吃過的苦,也要讓齊王吃一遍。
秦臣微妙地笑了笑,什麽也沒說。
齊國那頭很快亂了起來。
哪怕齊桓公早就知道了自己死後諸子争權的事情,可大家又沒仇,誰會沒事跑去跟齊王說你死後屍體生蟲這件事啊。
齊人自己打探到消息後,都會言詞委婉地粉飾一下太平,免得大王聽完氣死。現在魏惠王撕破臉皮,直接貼臉開大,齊王險些沒厥過去。
古人事死如事生,不是說着玩的。侮辱屍體有時候比侮辱活人還嚴重,沒人會忍下這口氣。
齊王小白氣得眼冒金星:
“寡人和你魏王無冤無仇!”
最後再說一遍,田齊幹的事情,和他呂齊無關!
魏王不痛不癢地回應:
“寡人也是好心告知你真相,不想看你被臣屬蒙在鼓裏。”
而後趁着齊國公子作亂之際,舉大兵進攻吳地。趁機奪取了吳地幾座城池,占盡便宜。
楚王也抓住了這個機會,發兵攻吳。
齊王和魏王之間的笑話被玩家發到了論壇上,天天在論壇翻八卦的扶蘇又看見了。
看完之後,扶蘇忽然想起來:
“這麽說的話,其實楚國也可以挑撥一下。”
三國打架,怎麽能只有齊魏撕破臉皮?楚國休想獨善其身,不如一起吧。
畢竟拿身後事說事真的挺有效果的。
很快,受盡刺激的齊王得知了楚悼王的故事。自己倒黴的時候,就要聽聽別人的倒黴事開心一下。
想到楚國也和魏國一樣,趁着齊國內亂跑來占便宜,齊王怒從心起,也派人将楚國的故事宣揚了出去。
楚王于是也知道了自己死後,楚國貴族們想要趁着他的葬禮射殺吳起。
結果吳起這家夥倒好,跑到他屍體旁邊拿他屍體當擋箭牌。而那群貴族,看到君王屍體還不收手,連着先王屍體和吳起一起射成了篩子。
楚王:!!!
貴族也就算了,本來就不是什麽好東西。吳起,寡人待你不薄啊!
楚國也亂起來了,楚王要算這筆賬。但貴族堅稱這件事還沒發生,憑什麽提前找他們算賬。大王就是趁機發難,想削弱貴族的權力。
效果好得出乎預料,扶蘇沒忍住,又将魔爪伸向了趙國。
楚王和趙王沒有仇怨,不會閑得沒事去曝光趙國的隐秘。沒關系,可以找人假裝成楚王的人,再去四處宣揚趙武靈王被小兒子餓死的故事。
搞完事情,扶蘇跑去找阿父分享:
“現在趙國、齊國、楚國他們都亂起來了。”
太子過于調皮,但頭疼的又不是自己。
所以始皇誇了兒子一句能幹,把小太子誇得心花怒放。
扶蘇依偎在父親身邊說:
“我覺得現在這樣還不夠。”
始皇願聞其詳。
扶蘇分析:
“只有三國亂起來太少了,而且他們只是內部自己亂自己的,沒辦法因此互相生出仇恨來。”
始皇便問他還想折騰什麽事。
扶蘇道:
“跟他們講一講勾踐、魏惠王、燕昭王這些人是怎麽壽終正寝的吧。”
尤其是魏惠王,活了八十一歲呢。不僅活得久,死得還很安詳順遂,根本沒有吃過什麽苦頭。
反觀其他人,不僅死得早,還死得慘。人呢,就怕一個對比。
關鍵人家魏惠王的兒子還孝順。
魏國舉辦喪禮的時候,遭遇大雨雪。他兒子說什麽都不肯延期舉辦,寧願在風雪中扶靈,後來還是惠子以安撫百姓為由說服了他。
雖然太子這麽幹不一定是真的孝順,可能還有政治作秀的緣故。但這不重要,聽在父子失和的那群君王耳朵裏,這就是兒子孝順的表現。
齊桓公他們一定嫉妒死了吧?
還有勾踐,也是好好地活到晚年才死的。據說死的時候差不多五十六歲,也沒傳出諸子争權的笑話來。
作為吳越之戰最終引起幾國紛争的罪魁禍首,怎麽能放任越王置身事外呢?他們最好全都打起來,越亂越好。
始皇伸手摸了摸兒子的腦袋:
“想做什麽就去做吧,還有朕給你當後盾呢。”
哪怕回頭各國發現了是扶蘇在背後搞事也不要緊,他有的是辦法護住兒子。
扶蘇只是小年輕愛玩了一些,這群君主都是百年前的老前輩了,怎麽好意思和晚輩計較。
扶蘇卻說他有辦法不暴露自己。
然後興致勃勃地把這些故事全都發到了論壇裏,等着好心玩家跑去四處宣揚。
玩家間的消息總是傳得很快的,沒多久全天下就都知道了。
各國把故事扒拉了一遍,越看越生氣。
不僅是生氣大家的命運不同,還生氣于憑什麽各國的故事都那麽完整,只有秦王的故事他們打探不到。
雖然各國沒發現是秦人在搞事,可唯獨秦王一片空白,也很顯眼。所以他們便把主意打到了天外人頭上,想問問天外人知不知道秦始皇怎麽死的。
總不可能秦始皇也壽終正寝、兒孫孝順吧?什麽好事都讓那秦政占了,沒有這樣的道理。
被問到的玩家撓撓頭:
“你們想知道秦始皇怎麽死的?這我哪兒知道啊!”
都說了歷史出現斷代了,記載很少的。他就知道秦後頭是漢,秦朝延續了多少年都不清楚。
不過這人還是給出了一點訊息:
“我聽說過一個小道消息,不知道是真是假。”
趙王精神一振:
“你說!”
小道消息啊,這種東西真實度不可考,卻一定非常非常勁爆,正适合拿出來刺激一下秦王。
玩家告訴他:
“據說漢朝開國皇帝只比秦始皇小三歲。”
趙王嘶了一聲。
這這這,漢朝天子總不可能活了幾百歲。所以既然兩人年齡相仿,那豈不是說秦國一統天下沒多久,就被漢給滅了?
趙王大喜:
“這個消息對寡人很重要!”
當即送給玩家不少道具,作為感謝。然後飛快把這件事散播了出去,美其名曰不想讓同一個祖宗的遠房親戚被蒙在鼓裏。
趙王假惺惺:
“秦王啊,你不要太難過。雖然好不容易一統天下結果被別人摘了桃子是挺慘的,但你好歹統一過天下啊!”
趙王是不信什麽白手起家的,覺得那也太難了。他猜那個漢王八成是秦朝的開國功臣一類的,被封了漢中作為封地。
分封制嘛,大家都熟悉了,沒人覺得秦國統一天下之後不搞分封。所以既然會蹦出一個漢王,就絕對是秦始皇把功臣或者宗室封去了漢地。
不過宗室的可能性不大,秦朝剛建立,就算宗室篡位,也不太可能更改國號。相比起來,功臣論比較可信。
始皇:……
這群人還挺邏輯自洽的。
不過這對秦國來說是件好事。
始皇直接對群臣道:
“諸位也聽見了,分封制斷不可行。施行分封之後,我大秦被功臣所篡,可見此制度早已不合時宜。”
知到內情的李斯嘴角一抽。
他們陛下什麽時候和太子學會了滿嘴跑火車?
其他人不明真相,哪裏曉得這是胡扯的,一個兩個都聽了進去。唏噓的同時,還有些緊張。
畢竟外頭都說是功臣篡國,這——在場諸位可都是未來的功臣!
雖說漢王和王上的年齡差是三歲,他們的年齡對不上。可那些人自己也說這是個小道消息,不保真。萬一不是三歲,而是五歲十歲呢?
幸好,裏頭有些人是其他時代的。
他們想到這裏就放心了一些,總不可能是他們被分封去了漢中當漢王。所以需要警醒自危的,只有秦王政時期的人物。
那些被調入中央的郡治長官們壓力極大,不由懷疑起自己來。尤其是之前在漢中郡當官的那幾個,冷汗都下來了。
扶蘇安撫了一句:
“能得封漢中的定是天子近臣。”
言下之意,人選大概率是沒出現在這裏的關中高官。
衆人紛紛松一口氣。
始皇借機打消了衆人以後繼續實行分封制的同時,也順便敲打了他們一下。今日過後,想來諸位也不敢仗着功勞就自滿了,生怕會被同那什麽漢王扯上關系。
——你這麽嚣張跋扈,是不是看不起陛下,想學漢王篡位?!
群臣試探着詢問始皇:
“王上對那漢王的身份,可有猜測?”
哪個臣子封地會在哪裏,王上應該早有安排吧,總不可能是大一統之後再來臨時任命。
見臣子們依然一副惴惴不安的模樣,始皇就知道得給他們一個切實的人選。不然臣子天天提心吊膽的,耽誤幹活。
始皇沉吟了片刻:
“應當是劉季。”
這人大家都沒聽說過,不由面露疑惑。
扶蘇幫忙解釋道:
“劉季被阿父派去了楚地。”
暗示大家這是一步暗棋,所以大家才不認識他。
也不算騙人,畢竟大一統之後劉季确實在楚地任職。私底下捉出了不少潛藏的六國餘孽,表面上就是個尋常太守。
介于漢高祖确實是劉邦,始皇現在把劉季拎出來當擋箭牌時,說得那叫一個理直氣壯。
李斯在旁邊聽完心想,劉季要是知道這對父子在外頭這麽敗壞他的名聲,又要汗流浃背了吧。
李斯悄悄摸摸給劉季發消息:
「陛下剛剛封你做漢王了。」
劉季:???!!!
劉季險些一個病中垂死驚坐起:
「怎麽回事?!」
李斯卻不肯回他了,就讓他一個人忐忑不安去吧。
劉季只好跑去戳太子殿下,求個解釋。
扶蘇随口回道:
「那些人誤以為父親搞分封封了個功臣漢王,後來漢王篡位成功,建立了漢朝。就來問阿父漢王是哪個臣子,阿父就随口說了你的名字。」
劉季:陛下不能編個不存在的名字嗎!
反正都是不認識的,劉季他們不認識,其他假名他們肯定也不認識。為什麽不叫別的,非要叫劉季啊。
哪怕說是劉邦都好啊!
扶蘇許諾道:
「那下回說劉邦,不說劉季了。」
劉季:……不是,就不能換個姓氏嗎?
扶蘇忽略了劉季的小意見,扭頭對阿父小聲說:
“劉季希望我們下回用劉邦的名字。”
始皇不虞,否決了:
“劉邦不配做我大秦功臣。”
哪怕漢王再怎麽在衆人心裏是個篡位的亂臣賊子,前提也是他因功封王了。劉邦是個徹頭徹尾的反賊,憑什麽當大一統功臣?
扶蘇想想也有道理:
“那下次還是說劉季吧。”
至于劉季自己的意見,不重要。
李斯旁聽完,幸災樂禍。
不過這次他可不給劉季通風報信了,因為報信的事,他剛剛被太子瞪了一眼,差點引火上身。
扶蘇:我阿父想幹什麽就幹什麽,你跑去告訴劉季,是不是對陛下有意見?
始皇叫住李斯:
“如今天下都在嘲笑朕被臣子篡位,此事便交由丞相來解決。”
李斯叫苦不疊。
陛下果然也不高興了,連愛卿都不叫了不說,還把燙手山芋丢給他。各國嘲笑秦始皇,他怎麽解決?他又不能勒令那些人閉嘴不許笑了。
扶蘇威脅:
“若是丞相解決不了的話,那也不能怪孤将丞相幹的好事拿出來說一說了。”
區區漢王如何能夠篡位?
當然是因為朝中有丞相亂國了!
李斯無語凝噎:
“殿下,這樣豈非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到時候陛下還得被人嘲笑第二回識人不明,說他看重的丞相也是個逆賊。
扶蘇不以為意:
“孤不會把帽子扣到胡亥頭上嗎?”
問就是始皇帝駕崩之後胡亥殺兄篡位,一切都是胡亥的鍋。
他阿父能穩穩壓住李斯,胡亥壓不住,是胡亥無能昏聩、李斯貪心不足,關始皇帝什麽事。
李斯:對啊!還可以推鍋給胡亥!
李斯福至心靈:
“定是胡亥封的漢王!與陛下無關!”
扶蘇颔首:
“去吧,好好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