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愛卿們怎麽又打起來了?
第75章 愛卿們怎麽又打起來了?
和冀州袁紹的穩妥起見不同, 他弟弟袁術就很不給皇帝面子了。
遠在揚州的袁術根本不擔心被直隸攻打,而且他一向又是個嚣張性子。收到催賦稅的诏書之後,直接把诏書處理掉了。
袁術:揚州山高路遠, 沿途匪患叢生,诏書不至也是常有的事。
什麽诏書?沒看到, 沒收到,不清楚。
來送诏書的使者:???
你當我是死的?
袁術一看, 哦, 還有個人證。趕緊一揮手,讓人把這家夥扣押了。如果對方反抗,那就直接擊殺,這樣便能死無對證。
問就是使者在來的路上遭遇了賊寇,可能已經被那些惡人害死了。
本來這一招是可以奏效的,畢竟袁術在自己的大本營上, 人多勢衆。而使者孤身前來,身邊頂多帶那麽幾十個護衛随行, 定然打不過袁術。
然而——
蒙英冷哼一聲:
“将士們, 随我沖!”
近百名護衛立刻翻身上馬,原來他們并不是尋常的部曲護院, 而是蒙英帶來的并州騎兵。
這群人跟随呂布南征北戰, 曾經從李傕郭汜的大軍包圍中沖殺出來,區區袁術的這點人馬如何攔得住?
不多時,這群人就沖出圍困,直接揚長而去。
Advertisement
此事很快傳遍了壽春。
黃蓋大驚失色, 連忙去尋了孫策。
自從幾年前孫堅為了袁術讨伐劉表卻戰死之後, 孫堅的部下就被袁術扣押了。
起初袁術扶持了孫堅的妻弟吳景和侄兒孫贲上位,接手了這些人。孫策前來讨要父親的舊部不成, 還被打發去了丹陽。
今年孫策遭遇山賊九死一生,逃回袁術這邊,袁術才終于肯把舊部還給孫策。但數千舊部只給了一千,小氣得很。
孫堅舊部都對袁術有意見,奈何勢比人強。他們在袁術手下讨生活,除了聽令行事也做不了其他。
今日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黃蓋察覺到了危機,認為袁術這裏不可久留。
黃蓋對孫策說道:
“袁公路損毀陛下诏書、抗旨不從,若是扣押了朝廷來使還好說。如今使者已經脫困而去,只怕朝中很快就要将袁術打為亂臣賊子了!”
孫策立刻慎重起來:
“将軍以為,我等該如何脫離袁術麾下?”
黃蓋眉頭緊皺:
“此事某也沒什麽決斷,不如去問問朱君理。”
朱治朱君理,也是孫堅的舊部。歷史上是東吳肱股之臣,勤于理事,自奉儉約,正是他建議孫策趁機謀取江東的。
孫策于是去拜訪了朱治,朱治給出了和歷史上差不多的建議。
他勸說孫策:
“袁術政德不立,本就拿不下揚州。便是強行占領治所壽春也不得長久,此乃伯符你的好機會!”
他教導孫策以帶兵去給舅父吳景幫忙為由,去向袁術請戰。
孫策便回去同袁術說:
“我家舊日裏對江東黎庶多有恩義,此番回去協助舅父征伐橫江,便可在當地征募士兵。不出意外可以征到三萬之衆,屆時這些人都能随您一起平定天下,謀奪大業!”
他給袁術畫了個大餅。
袁術輕視他一個還沒加冠的毛頭小子,又想着之前放走了朝廷使者,只怕要遭受朝中斥責,周遭的諸侯可能也會進攻他。如果能有三萬士卒補充到軍隊之中的話,确實于他有利。
于是袁術答應了,輕易放走了虎崽子。
孫策這一去,可就不會再回來。
歷史上朝廷好歹還在這個時候重新任命了一個揚州刺史,但這回始皇沒有派個人過來送菜。揚州有袁術還有孫策,再派人來也沒用,倒不如就地取材。
蒙英率兵前來,可不是單純為了送個诏書的。
孫策出發沒多久,就遇到了路邊等待的蒙英一衆。他對此十分警惕,差點就和對方拔刀相向了。
蒙英及時拿出了诏書:
“孫伯符接旨。”
孫策一愣,沒想到朝廷還有旨意給他。
猶豫了一瞬,還是下馬領旨了。
這次的旨意有兩封,第一封是将孫策任命為懷義校尉,給了他光明正大的統兵權。第二份是将他父親烏程侯的爵位正式傳遞到他手上,并且在诏書裏對孫堅的忠心大加贊揚。
蒙英宣完旨說道:
“昔年董卓作亂時,唯有曹孟德與你父親孫文臺盡心竭力地進攻反賊,可見天下諸侯間唯此二人忠心耿耿。如今陛下親政,自然不會忘了烏程侯的功勞,斯人已逝,也只能補償你一二。”
蒙英暗示道,袁術不敬朝廷,朝中有扶持一個新人擔任揚州刺史的意思。揚州地處偏遠,直隸鞭長莫及,所以必要挑選一個絕對忠心的臣子才好。
原本朝中是想派遣漢室宗親的,奈何這些年漢室宗親裏也有不少心懷叵測之輩。陛下因而不信任這些親戚,這才回憶起孫堅當年的忠耿來。
孫策作為孫堅的長子,想來必會承父之志,不叫朝廷失望。
孫策聽到父親的舊事,虎目含淚:
“陛下竟還記得家父嗎?!”
且他初出茅廬,不過才十九歲的年紀。朝中居然敢讓他擔任一州刺史,可見确實對他父親和他十分信任了。
經歷過父親離世後的孫策嘗遍世間冷暖,多番遭受袁術打壓,險些忘了當年父親在世時的輝煌。
不過到底是經歷過沉浮的江東虎崽,并不是三言兩語就可拉攏的。他對蒙英依然懷抱警惕,直到蒙英拿出了第三封冊封刺史的诏書。
蒙英解釋道:
“若直接冊封,恐你遭受袁術毒手。陛下派我等來協助你平定江東,到時再将诏書拿出,你也算名正言順接管揚州。”
孫策一想也是。
又見蒙英看起來是和他年齡相仿的青年人,至多不過二十五歲。對方還是個将領,必然不像那些人一般老謀深算、工于心計,于是欣然接納了蒙英的加入。
孫策問起蒙英的來歷。
蒙英說自己是關中人士,當初被迫加入了呂布麾下。如今呂布為秦司徒收服,他便轉投了司徒,得到司徒的重用。
孫策也聽聞過秦正的威名:
“秦司徒竟能擊敗李傕郭汜,還能收服呂奉先這等猛将,實在厲害。”
更厲害的是居然還派了個将領過來幫他偷家袁術,敢用他孫伯符,一點都不嫌棄他年紀小沒什麽威望,真是膽識過人。
其實要說孫策對朝廷有多少忠心,那肯定是沒有的。但像他這種年紀小又嫉惡如仇的少年人,很容易熱血上頭,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始皇派遣蒙英過來,就是為此。
蒙家對大秦的忠心不必多說,蒙英又深受父親蒙恬的影響。把他丢到孫策身邊去給孫策洗腦,想來要不了幾年,始皇就能看見一個對秦司徒忠心耿耿的将才了。
孫策這一路朝江東去,路上百姓紛紛來投。可見他家确實在江東一代頗有俠名,深得衆人愛戴。
出發時不過一千人,抵達目的地後一點人數,已經五六千了。
接下來孫策要逐步攻克江東城池,有蒙英帶着天子密诏協助,不少郡縣直接就放棄了抵抗。
江東地帶還是有那麽幾個忠臣的,雖然不多就是了。
與此同時。
直隸收到了蒙英的回信,訴說了袁術的種種惡行。
蒙英在信中寫到,前兩年朝廷曾經派遣先太傅馬日磾前去袁術處宣旨,不成想被袁術扣押了。馬日磾不肯臣服,軟禁兩年後在壽春生生嘔血而亡。
朝廷只知馬日磾去了壽春就沒再回來,問袁術讨人,袁術偏說太傅是要留下為他效力才不肯離開的。
幾月前馬日磾身死,朝中就新立了一個太傅。未成想馬日磾竟有此遭遇,可見袁術确實一點都不把皇帝放在眼裏。
始皇看着蒙英羅列的一樁樁一件件,認為這些還不夠。
始皇看向兒子:
“朕記得,袁術曾僭越稱帝?”
扶蘇回憶了一下:
“這是兩年後的事情了。”
過幾日翻年,就是公元195年。原本歷史上196年會改元建安,而建安二年,也就是197年,袁術才會因手握傳國玉玺選擇稱帝。
如今劉協有意在幾日後的正月改元,用以紀念他終于親政,不再受人鉗制。
不出意外,他會改元“中興”,徹底背離歷史發展。
——雖然這個獻帝中興日後可能會成為一個笑話。
此刻,始皇認為兩年太長了:
“袁術如今徹底得罪了朝廷,只能和朝廷徹底撕破臉皮。但他也能将矛頭對準朕,将朕打為亂臣賊子,如此便不算是在與朝廷作對。”
比如之前扣押馬日磾的時候,因為是郭李當政,他就可以說自己不是在扣押朝廷太傅,而是從郭李手中解救重臣。
哪怕沒人信這個鬼話,可它确實也是一個能扯的虎皮。
所以要徹底把袁術壓下去,就得讓他做出真真切切對皇帝不敬的事。比如,僭越稱帝。
扶蘇明白父親的意思:
“袁術沒了別的路能走,若是此時得到傳國玉玺的話,他只會認為這是天命在他。恰在他和朝廷鬧翻的時候玉玺到手,豈不是上天也覺得他才應該代漢而立?”
那麽,玉玺現在在誰手裏呢?
史書說袁術聽聞孫堅拿到了傳國玉玺,于是拘捕了孫堅的妻子,從她手中搶奪了玉玺。之後幾年一直想自立,但都沒有付出行動,直到建安二年才正式稱帝,可見玉玺其實一直在他手裏。
前一年,正逢漢獻帝逃出關中。
他先被韓暹、楊奉護送回洛陽,結果韓暹居功自傲,胡作非為,給了曹操讨伐他們的借口。
曹操擊敗了他們,将獻帝護送去許縣,期間又遭遇了韓暹二人的追擊。二人不敵曹操,奔逃去投奔了袁術。
因為他們兩個曾經有護送陛下東歸的功勞在,也能勉強稱一句忠臣。他們和曹操的争奪難說誰忠誰奸,袁術便借此将曹操打為逆賊,順便否認了小皇帝的正統性。
同時也因看到了小皇帝有多廢物,被一群人當香饽饽搶來搶去。袁術就覺得漢室已經沒救了,正是代漢自立的好時機,于是于次年選擇稱帝。
在這個過程中,玉玺只是個借口。
不過如今,始皇可以讓玉玺成為主因。
既然玉玺已經在袁術手裏了,那他們只要給袁術一個提醒,讓對方想起玉玺的存在就好了。
扶蘇便去尋了劉協:
“陛下,蒙将軍此去揚州,尋到了傳國玉玺的下落。”
劉協大喜:
“果真如此?那玉玺現在何處?”
扶蘇嘆氣:
“玉玺原被忠臣孫堅尋得,預備擇機歸還朝廷。不成想遭奸賊袁術所竊,如今袁術拒不肯還。”
劉協之前剛收到袁紹乖乖送糧的消息,正是覺得天下諸侯雖然擁兵自重,但大部分還是很尊敬自己的時候。
陡然遇到一個特別不給他面子的袁術,還有些回不過神來。
随後扶蘇提議可以先下令讓袁術歸還玉玺,若對方不從,便可號令群雄讨伐此等亂臣賊子。
劉協想到袁紹等人的乖順,認為梓桑說的有道理。如果袁術真的這麽不識趣,他的愛卿們肯定願意替他讨逆。
幾日後的正月初一,劉協主持祭天。
同時趁着這個大日子,劉協宣布了幾件大事。一是改元中興,二是讨要玉玺。
兩個爆炸消息一并被傳遍各州,一下子炸翻了所有人。重點是後者,傳國玉玺居然在袁術手裏!
袁術收到消息先是一驚,而後突然咂摸出了點味道來。
小皇帝手裏沒玉玺!
沒玉玺的能是什麽正經皇帝?!
反觀自己,手握玉玺,上刻昔年秦丞相李斯親篆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什麽叫受命于天?就是說他袁術受上天眷顧,老天爺也覺得該他當皇帝!
袁術立刻召集衆人商議,要不趁此機會直接稱帝算了。
袁術振振有詞:
“當初秦朝政局混亂,天下群雄起義,最終由智勇兼備之人奪得天下。如今局勢和那秦末又有什麽區別?當立者自該是我!”
衆人:……
而後力排衆議,一意孤行,選擇了就此稱帝建號。
潛伏在袁術身邊的內應将他的話傳回了直隸,送到始皇和扶蘇案前。
始皇看完:……
扶蘇看完:……
扶蘇微笑着對父親說道:
“該讓劉季來看看這番話的。”
自己不高興的時候,就得随機抓一個臣子來,讓他們更不高興一下。
始皇設想了一下劉季看完之後的反應,到底還是對自家肱股之臣的憐惜占了上風。漢高祖劉邦幹的事情,已經讓劉季背了很多鍋了,還是不要再欺負他了。
下回見到漢高祖本人一并算賬就是。
袁術已經稱帝,那就用不着朝廷做什麽了。根本無需皇帝號召,緩過勁來得到兖州支持的曹操第一個調頭去打袁術。
曹操坐擁徐州和兖州,徐州就在揚州隔壁,此時不打更待何時?正好他連年征戰府庫虧空,可以去搶一波揚州回血。
袁紹離得遠,對此十分扼腕。
這麽遠想打揚州都打不了,他倒是想借道呢,但荀彧拒絕了他借道的請求。誰知道袁紹過去是打袁術的,還是打兖州的,兖州也是一塊肥肉。
因有了共同的敵人袁術,曹操和袁紹、荀彧之間錯綜複雜的關系暫且引而不發,先把袁術打了再說。
袁紹打不到袁術,幹脆把目标放到了豫州上面。
豫州如今正亂着,劉備這個曾經被表為豫州刺史的人趁機跑去了豫州,試圖收複此地。袁紹當然不願意給他這個機會,幹脆借道直隸,繞開兖州去進攻豫州了。
劉備沒能撈到徐州,但他到了豫州還是挺受歡迎的。豫州前幾年遭受袁術的橫征暴斂,大家日子難過,聽聞劉使君仁德,想來他當州牧一定比旁人更合适。
眨眼間,各地就又換了目标開戰。
中興元年也是一個不太平的年。
劉協被這波谲雲詭的局勢弄懵了,不明白他的愛卿們怎麽又打起來了。
尤其是袁紹,為什麽莫名其妙隔着兖州也要跑去打漢室宗親劉備?
扶蘇嘆着氣解釋:
“袁本初有吞并一方的野心,只青州和冀州并不能叫他滿足,自然會打上豫州的主意。”
劉協有些遲疑:
“可那劉備身上的豫州刺史,也是諸侯自封啊。”
自己這個皇帝還沒說要讓誰當豫州刺史呢,這群人倒是搶得歡。劉協回過味來了,袁紹是不是也不把他放在眼裏?
扶蘇說這樣也好:
“袁紹野心勃勃,正可消耗他的兵力。等到他們兩敗俱傷,陛下就可重新任命一個刺史過去了。”
劉協恍然:
“也對,那就這樣吧!”
言語間完全沒覺得讓劉備也成為兩敗俱傷之一有什麽問題,漢室宗親怎麽了?漢室宗親也不一定是向着他的,傷了就傷了。
東邊的熱鬧,西邊是湊不上了。
劉表心裏有點不高興,這一天天的怎麽都是事?袁術什麽時候鬧騰不行非要這個時候鬧,他的兵力還牽制在益州出不來,都不能分一杯羹。
揚州這塊肥肉誰不想要呢?
不過想想益州也是塊大肥肉,劉表又舒坦了一些。
他是舒坦了,益州的劉璋不舒坦。
劉璋本來是想消耗掉直隸兵力,才提出讓直隸派兵支援的。結果小皇帝倒好,自己不派人,讓劉表替他出征。
這下好了,直隸那邊毫發無傷,自己這頭卻要提防兵強馬壯的荊州兵。偏偏人家是拿着朝堂诏令入益州的,劉璋還不能不管不顧地把人轟出去。
劉璋忍了又忍,才沒和來者不善的劉表打起來。
他在部下的建議下,引着荊州兵當馬前卒,替他們應對各地叛亂,妄圖借此消耗掉雙方的有生力量。
可惜劉表也不傻,故意和他推脫。兩邊互相拉扯,誰也沒能讨到好。
等到打完仗一算,荊州和益州都耗費了不少錢糧。沒人吃虧,也沒人占便宜。
但益州畢竟生的是內亂,這就代表劉璋手下的兵力本身就是不充足的。若非荊州兵遠道而來,兩邊就要形成巨大的差距了。
如今差距不多,可架不住荊州可以不斷提供支援啊。
劉表一看時機到了:
“調轉馬頭!給我去打劉璋!”
辛辛苦苦這麽久,為的就是這一天。
外頭的袁術也太不經打了,先被曹操打了一波抱頭鼠竄,又被已經當上揚州刺史的孫策打了一波丢盔棄甲。
短短一年不到,袁術就快無了。
眼看着袁術這裏已經沒有了油水可撈,劉表也沒辦法。他本來還想留點兵力看能不能去揚州蹭點好處,現在只能一股腦投入到益州的戰局之中。
然而他們并不知道,屯兵在入蜀要道的直隸軍隊早就悄無聲息地拿下了益州北部。趁着兩個劉氏宗親互毆的時機,正要大軍壓境包抄過來。
面對劉協,扶蘇的說辭是:
“益州戰亂已經平定,但荊州刺史有兼并益州的野心。劉璋不能敵,我等須得出兵支援他。”
劉協疲憊地嘆氣:
“朕就知道,朕就知道外頭這些諸侯沒幾個是好的。之前劉表那麽聽話,就像起初的袁紹一樣聽話,朕便懷疑他是不是也和袁紹那般,其實另有打算。”
如今一看,果然如此。
扶蘇微微颔首:
“所以這在外頭擁兵自重的諸侯,還是得有一個算一個,全部撤換了。換成朝中派去的人,必然不會再出現這樣的問題。”
劉協想起這些年在他身邊不離不棄的老臣們,深以為然。比起外頭那些諸侯,确實是這些臣子更加忠心。
比如之前慘死的馬日磾,聽聞就是因不肯投靠袁術,一心向朝廷,才嘔血而亡的。
劉協越是長大,越覺得朝堂水深。就自己這點能耐,什麽都管不好,他現在一看到奏章就覺得頭暈目眩。
只好抓着扶蘇的手托付道:
“這些事情都得你們費心了,新的刺史人選朕沒有頭緒。”
扶蘇做出于心不忍的模樣:
“陛下還年幼,才會學得吃力,等日後就好了。”
劉協搖頭:
“你不要哄朕了,朕自己知道自己的能耐。等過兩年朕有了太子,好好培養還靠譜一些。”
別看劉協才十五歲,其實早在數年前他就已經有後妃了。當時還是董卓當政,不過那會兒他還是個孩童,也就是走個流程。
總之劉協如今年紀還小,太子估計得再等等。
扶蘇告別劉協後,回去和父親商議:
“如今涼州的馬騰韓遂、并州的公孫瓒、揚州的孫策,都已經被我等收服。益州即将歸順,交州那邊不必煩憂,只剩中原幾州了。”
別看荊州被益州消耗了不少兵力,實則不會影響劉表在荊州的地位。所以要拿下荊州,還得再布局一番。
始皇早有打算:
“劉表這邊不急,等過幾年他病逝,自然可以由朝廷更換刺史人選。倒是幽州劉虞那邊,需要細細打算。”
這天下間的諸侯裏,像袁紹曹操之流反而好搞定。因為他們只是臣子,不像姓劉的全是漢室宗親。
臣子就有拉攏收服的可能性,所以寧願他們做刺史。宗親卻很難拉攏,一旦始皇稱帝,必然會聯手反抗。
好在如今各地只剩下這麽幾個當上州牧的宗親了,可以逐個擊破。
始皇想起韓遂和馬騰擠在一起,一山難容二虎,他們遲早會生出矛盾來。若能将幽州收回來,交給其中一人,倒也不錯。
先這麽着,等日後像馬韓這樣動不動就造反的家夥,當然得撤換掉。撤換他們的時候可以順勢把十三洲的劃分撤了,恢複大秦的四十八郡格局。
扶蘇毫不意外地笑了笑。
扶蘇:我就知道阿父看不慣這個州。
一個州牧坐擁好幾個郡,漢朝還把秦朝的郡劃得七零八落。光漢初就有六十多個郡了,後頭加上各種封國更是亂七八糟。
別說始皇了,扶蘇看得都覺得礙眼。
還有劉氏宗親的封國,全得一并撤了。搞什麽分封,把土地封得四分五裂,實在讨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