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第042章 第42章
第42章
燕京城, 皇宮,禦花園。
齊王府的潛邸舊人,蘇婉華、江婉華二人在一起逛禦花園, 賞秋日風景。
正巧合着, 花園小徑裏相逢。二位從三品的婉華遇上從五品的崔良人。
對于蘇婉華、江婉華二人而言,她們一直巴結着楊惠妃。楊惠妃有消息也樂得提點一下二人。于是蘇婉華、江婉華從金粟宮得到新消息,目前知道了崔良人的前程可期。
今個遇上, 二人不待崔良人行完禮。蘇婉華笑道:“崔妹妹客氣了,快請起。”
“我是知道崔妹妹最識禮數。今個,妹妹, 你可別多禮了。”江婉華也笑着說道。
“二位婉華,禮不可廢。”崔良人按規矩行禮後, 方才起身。她淺淺一笑,回道:“謝婉華的誇, 您謬贊了。”
崔良人不想落一個輕狂名聲。如今沒得晉封, 崔良人哪怕心喜, 可好處沒落頭上, 她倒底識趣的收斂着。
當然心頭的高興, 如何掩,還是遮掩不住的。
崔良人的将來要得意了。想一想這一個結果, 對于蘇婉華、江婉華而言,別看二人面上要說恭喜,心頭卻酸着。
當年在潛邸之時,蘇江二人為侍妾,不算得寵。
待齊王登基成為天子, 蘇江二人晉封為從五品良人。後來晉位,還是為着潛邸舊人的體面, 宏治元年的大選年,二人才被晉位為從三品婉華。
如今問一問二位婉華的心思,又哪能不羨慕着要當“娘娘”的崔良人。畢竟宮裏的娘娘可是有數兒。
自個不可得,旁人偏就得了,羨慕歸羨慕。蘇婉華和江婉華也是識趣的。樂着讨一個喜,賣一回巧。
Advertisement
惠爾不費的事情,二位婉華就是多費一點嘴皮子功夫。二人樂意的很。
對于崔良人而言,近日天清氣爽,瞧哪,哪都爽利。
皇宮,昭陽宮,椒房殿。
李子徹從京郊歸來,他一回來,先來皇後這裏小坐一回。
“陛下。”賈皇後見着帝王一直沉默不語,她先開口,問道:“聽說丹若宮在修繕。冒昧問一句,不知是哪一位妹妹要晉封?”
李子徹沒回答,倒是笑一回。
“這是喜事。陛下如何要瞞着?”賈皇後順嘴又問道。
“且先不急,到時候皇後就知。”李子徹回道。
“陛下,您這瞞了,哪瞞得住?宮廷裏誰人不知,除了婉嫔,您就寵着崔妹妹。如今一瞧,八成是崔妹妹要晉封了。這仔細一琢磨,崔妹妹品貌俱佳,晉封一事,實至名歸。”賈皇後知道楊惠妃在拉攏崔良人。
如何嘛,賈皇後不介意也推一把。
楊惠妃能幹的事情,賈皇後做為中宮皇後,她的優勢更大。
至少在婉嫔身上嘗着甜頭,賈皇後樂得給楊惠妃多添一添堵。
“崔氏。”李子徹聽罷賈皇後的話,他恍然注意到宮廷內苑裏尚有一人,還算不錯。
至少在李子徹的眼中,崔良人還不差。或者說崔良人的家族裏人才頗多,崔氏一族的實力與潛力俱全。
“崔氏确實不錯。”李子徹誇一句。
聽過帝王此話,賈皇後抿唇一笑。她覺得自個心頭有數,看來崔良人的未來光明,往後不妨再厚待三分。
李子徹來昭陽宮,他壓根兒不是為着宮廷內苑的事情。
李子徹說道:“朕聽說國丈病了,多請太醫治療,還總不見好。”
“此事,也讓皇後替父擔憂。”李子徹的目光落在賈皇後身上。
“勞陛下記挂,父親确實病了,一直不見好,我做女兒的也很擔憂。”賈皇後吐露實話。
對于賈皇後而言,親爹當家跟兄弟當家,這是兩個概念。
親爹與兄弟,親爹是親的。兄弟是庶出的兄弟,這關系上隔了一層。
特別是賈皇後還有一母同胞的親兄弟賈二公子在呢。這裏頭的彎彎繞繞,這裏頭的門門道道,那可有得說。
“朕想與皇後一同去探望國丈。皇後以為如何?”李子徹問道。
聽罷此話,賈皇後擡眸,她的雙眼裏全是歡喜。
賈皇後很開心,她就像是被幸福砸中了心窩窩一樣。賈皇後很高興帝王在意她,在意她的娘家親人。
畢竟以賈皇後看來,若不在意,帝王豈會樂意親自駕臨國丈府。這就是在給賈皇後做臉面。
賈皇後有臉面,賈氏一族得體面,那離着二皇子李濟泰被冊立為儲君,還能遠嗎?此時此刻,賈皇後的心中浮起漣漪。
“陛下,這妥當嗎?”賈皇後有一點疑慮。
“國丈是朕的泰山大人,朕與皇後一道前去探望,于情于理都妥當的。”李子徹回道。
“陛下恩典,我做女兒的替父親謝您了。”賈皇後起身,她對着李子徹盈盈一禮。
李子徹起身,他親自攙扶起賈皇後,說道:“你我夫妻,何來這般客氣。”
昭陽宮裏,這會兒的賈皇後覺得很幸福。
哪怕宏治帝李子徹已經離開昭陽宮,往壽康宮去。
椒房殿內,賈皇後的唇畔還含着一抹掩不去的笑意。
帝駕往壽康宮去。
途中,坐于禦辇上的李子徹在想着一些事情。
關于帝王祭祀表弟高暻時,遇上了兩拔人行刺駕之事。
這等事情帝王非常關注着,前世今生都發生過啊。這幕後真兇是誰?
前世,李子徹扣鍋在魏朝身上,于是,跟魏朝開戰,名正言順,理由充分。也确實沒冤枉對方,魏朝真派了刺客。那兩拔刺客裏,有一拔就是魏朝的刺客。
或者說結合前世今生發生過的一切事情。李子徹知道魏朝的朝堂很不穩。鬥的利害。
魏朝皇帝重病,膝下無嗣。小宗的宗子,誰能入大宗為嗣君?
這等時候當然是真刀幹上了。誰贏了,那就是贏得江山社稷。輸了?被秋後算帳也不叫冤枉。
關系着争江山社稷的事情,一旦落子,落子無悔。要麽成,成則飛龍在天。要麽輸,輸家人頭落地,死得其所。
魏朝不穩,整一個大亂鬥。就這,還想着拉大周落水。至于誰誰有沒有趁亂做事,給誰誰添堵,這些李子徹本來不在意。
可是嘛,一旦關乎着刺駕,一旦關乎到帝王的自身安危,宏治帝李子徹就很在意。
對于大周有了大義名份再打一回魏朝。只要多勝幾仗,多占城池與人口。零敲慢打的消弱了魏朝的實力。
這些事情,宏治帝李子徹已經在幹了。奈何魏朝是敲打了,混在大周內部的奸細呢?帝王一樣不想放過。
暗衛一查再查,哪怕對方壁虎斷尾,想求生脫逃。今生,帝王卻是料敵在先。目前,關于幕後之人的馬腳被抓住。
就是嘛,這幕後之人是一個帝王想不到的人選。
“賈國丈。”李子徹的嘴裏念叨一回。
對于這一位國丈,李子徹真沒有想到。畢竟對方都是要一蹬腿,立馬就要入土的老家夥。
哪料想,這老登死前還幹此等大事。擱宏治帝心裏,老登賈國丈是想拉帝王一道下黃泉九幽啊。
轉念一想,李子徹又想得通透。可能這老登沒想着刺駕功成。更可能就是演一回戲。畢竟成不成?
不敢抱大希望。不成,卻也讓帝王注意到東宮缺儲君。
國之大事,國本為重。東宮空虛就是後患。萬一帝王突然駕崩?誰來繼位。
嫡長之間一旦開戰,可是龍争虎鬥的大事情。
皇後有嫡子,惠妃有長子。賈氏一族、楊氏一族,這二族的實力都不弱。或者說楊氏一族還勝上一籌。
當年賈皇後被點為齊王妃,那是因着賈皇後乃賈氏一族的嫡長房嫡長女。
至于楊惠妃嗎?這一位是嫡長房出身的庶長女。
嫡庶之間,在大選之時就分出來前程不同。
可是一旦關乎着帝位之時,楊氏一族的實力更甚。
帝位空懸,誰贏誰輸?猶未可知。
事實上,前世遇着刺駕一事後,李子徹确實着急着冊立了儲君。江山社稷,不可兒戲。李子徹也不可能一直空懸儲位。
現在嘛,問帝王心頭的想法。李子徹就一個念想,賈國丈這老登還是早死早超生的好。人活太久,人老成精,就真是不讨喜的很。
特別是賈國丈這等将死之人,還想着給活人使絆子的。宏治帝李子徹深恨之。
憎惡賈國丈,不摻半點假。對于大舅子,如今的賈世子,李子徹還是頗有好感。
甭管前世今生,這一位大舅子是站在帝王這一邊的。連親外甥二皇子李濟泰都不理會。
這等忠君之輩,還是讓李子徹念一點舊情。也就是念着這一點舊情,李子徹暫時沒有廢後的想法。更沒有動了易儲的想法。
關于二皇子李濟泰嘛,嫡出皇子冊立為儲君也是合情合理。
可偏生着,李子徹就不想讓賈國丈這一個老登含笑九泉。
壽康宮,風儀殿。帝王親來,一來便向母後問安。
高太後這會兒很歡喜,招呼帝王坐于近前。她笑道:“天子來了,哀家歡喜。今個,天子不如留在壽康宮用晚膳如何?”
“哀家招來濟仁、濟成一道用膳。他們兄弟二人也是念着天子。小郎嘛,總盼着多見一見皇父。”在高太後的嘴裏,三皇子李濟仁和四皇子李濟成二人,這是誇了又誇。
聽着母後唠叨,李子徹偶爾附合一二。
有天子給陪聊,高太後很開心,笑聲不斷,心情舒暢。
至于留下來用晚膳?
李子徹拒絕掉,只道還有事,今個便不留下了。
來壽康宮小坐一會子。帝王亦有事情跟母後商量。
“何事,瞧你慎重的。”高太後問道,心頭免不得有一點好奇。
“母後,朕讓人修繕丹若宮一事,您肯定知道了。”李子徹說道。
“知道。”高太後輕輕點頭,又道:“這事情滿宮上下,人人盡知。”
“哀家還琢磨着誰又讨了天子的歡喜。這瞧着又要晉封了一宮主位。”高太後似當閑趣一般的聊話。
對于高太後而言,兒子的宮廷內苑裏哪一位嫔妃上位,哪一位嫔妃得寵。高太後真不是太在意。
對于高太後來說,她老了,安享富貴就是。
這人老了就得服老,哪怕貴為皇太後,真是插手太多天子的私事。一旦惹得天子不高興,又是何必呢。
母子之間,分寸拿捏。這裏頭還得有一點自知之明。
能退一步,當退一步。能聊親情,絕對就不能傷了和氣。一團和氣才顯得天家和睦。至少高太後是如此想法。
這一輩子做嫔妃時,高太後不忤逆了先帝的念想。被兒子奉為太後,高太後就真的是小事上叨叨幾句。
一旦遇上要緊一點的事情,高太後從來是順着兒子的心思。天子喜誰,高太後喜誰。天子不喜誰,高太後純粹就當沒這人。
“母後,朕準備冊立萬氏為宜妃。”李子徹想着萬蓁蓁的名字。
《詩經》有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宜,這一個字的喻意也夠好。
“萬氏?”高太後滿臉的驚訝,問道:“這又是誰。”
李子徹成竹在胸,他簡單說一說萬蓁蓁的來歷。
當然這是美化與編撰後的。萬蓁蓁家世背景這些改不得。改了,也瞞不過太後的火眼金睛。
或者說瞞不住有心人。關于萬蓁蓁的家世,是啥樣就啥樣,這些李子徹沒有改半點。
李子徹給萬蓁蓁貼金身的法子就是把遇上的刺駕一事,再是編撰一下。
“這等大事從前怎麽沒聽着半分風聲。天子,您怎可瞞了?”高太後捂着胸口,她難受。
聽說兒子遇到刺駕之輩的歹人,萬蓁蓁救駕有功。
關于如今的萬蓁蓁養好外傷,卻也受着影響,形如五歲稚子。
其時嘛,萬蓁蓁傷不傷,傻不傻?高太後一點不在意。高太後在意的是天子,天子的安危最重要。
“還好,還好,祖宗保佑,我兒無恙。”對于高太後而言,兒子沒出事就是最大的幸運。
此時此刻的高太後是雙手合十,她的嘴裏念念有詞,還在感激着李氏的列祖列宗們保佑了天子平安無恙。
“萬氏有救駕之功。”萬蓁蓁沒有。可宏治帝李子徹說有,如今就有了。
“朕想予萬氏一份前程,如此,方才有了冊立萬氏為妃的打算。”李子徹在母後跟前細細解說一番。
宏治帝不會說,他就單純喜歡如今的萬蓁蓁。純真可愛,頗得聖心。
李子徹只會說,萬氏救駕有功,帝王純粹是酬功罷了。
“萬氏做過道姑,再入宮為嫔妃,這會不會不太妥當?”高太後鬧明白萬氏是誰。
心頭一念叨着這萬氏是當年被親侄子高暻求娶過的萬宮女。爾後,高太後的心情不美好起來。這萬氏怎麽就跟陰魂不散似的。
對于萬蓁蓁的印象,打從帝王跟高二郎明裏暗裏的争一回。高太後就歡喜不起來。
“母後,您多慮。朕瞧着很妥當。”李子徹态度淡然。
“朕酬謝萬氏的救駕之功,區區一個妃位,薄賞罷了。”依着李子徹的态度,妃位算什麽。
救駕之功,帝王姓命,莫不成還不如一個妃位?
這話不用明講,可帝王的态度就擺這。
高太後瞧懂兒子的心思。她心頭念叨一回,罷了,瞧着天子喜歡,到底萬氏有一份救駕功勞存身。
天大地大,這功大莫過于救駕。高太後松口了,說道:“既然天子覺得合适,哀家也覺得合适。”
“宮廷內苑多添一個宜妃,也好。熱鬧一點。”高太後笑道:“哀家琢磨着,就皇家用度,哪裏又會缺着一個宜妃的一口嚼用。”
在高太後這裏得到想要的答案。李子徹心滿意足。
母子一心,李子徹當然要削減了母後待萬蓁蓁的不喜。
或者說當年表弟高暻求娶過萬蓁蓁,這就是前因,可能引來後患。
如今嘛,帝王解開前因,便不會留後患,至少壽康宮的高太後表示了通情達理。
如此一番,依帝王的看法,将來的萬蓁蓁進宮廷後,便能輕省太多。
滿宮上下,妃位人少。除着矮皇後一頭,還得多孝順太後,餘下旁人,對于妃位娘娘只有尊敬仰望的份。
至少李子徹覺得萬宜妃入宮一事,如今很妥當了。
當然在萬蓁蓁入宮前。
李子徹說到做到,他先陪賈皇後回一趟國丈府。
國丈府。府內諸人早得口信,知道帝後将臨。
對于國丈府上上下下的諸人而言,這乃大事。旁的事情都得擱一邊,迎聖駕一事,這得操辦妥當,不能出現半點差子。
帝後出行,再是簡行,也得有禁軍開道,左右護駕。
待帝後到時,賈府上下一道出迎。
至于賈國丈?這一位真病得不能起身,早有帝後口喻,如今尚且留在房裏安養着。
對于賈皇後而言,她太多年沒回娘家。這兒于她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着眼熟的一草一木,陌生着國丈府又添一些的新面孔。國丈府的院內布局或是時間久了,也變過少許的模樣。
“免禮。”瞧着跪一地參拜的諸人。李子徹開口。衆人謝恩,方才起身。
女眷們小心的侍候着皇後,至于男丁則是恭聽聖訓。
帝後二人心思不在賈國丈府上的小輩們身上。帝王先問國丈如何?讓賈世子領路,先去探望國丈。
賈皇後跟帝王一樣的心思,也想探望父親。于是帝後一路同行,跟随着賈世子往賈國丈的寝院而去。
至于随侍諸人自然是落于後面,不遠不近的跟着。
賈國丈沒睡着,帝後駕臨多大的事情。一得着消息時,自然有人報信。
于是賈國丈在床榻上躺着,有一口氣沒一口氣的喘着,似乎就等待着帝後的到來。
燕京城,宮廷內苑,西六宮,疏香宮。
崔良人這兒挺熱鬧,與她一道進宮的其餘五位良人陪着她說話。就是這般熱鬧時,有內府太監前來。
崔良人還在疑惑着出什麽事情?太監捧着聖旨對着崔良人說恭喜。
“良人,請接旨吧。”有傳旨太監的話,在場諸人皆跪拜恭聽。
“奉天承運皇帝诏曰:良人崔氏恭謹賢淑,端莊毓秀,侍于宮闱,深慰朕心。今晉封從三品婉華,欽哉。”傳旨太監念完聖旨後,雙手捧着聖旨。
“崔婉華,您請接旨。”傳旨太監很客氣。
崔氏此刻的心情五味雜陳。既是歡喜晉位,又失落着丹若宮的主殿咋回事?
“臣妾叩謝陛下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崔婉華對着泰和宮的方向叩首。爾後,她再是起身,雙手恭敬的接過聖旨。
聖旨領了,來傳旨的諸人當然要賞,要請對方也沾一沾崔婉華的喜意。
對于這等賞賜,不止傳旨太監,跟着太監一道來送帝王賞賜的小黃門,有一人算一人,人人都得着崔婉華的厚賞。
疏香宮裏,一時間歡聲笑語。
待傳旨太監等人離開後,在場的五位良人你一言我一語,皆是恭喜崔婉華晉位。
至于什麽謠言裏講得,關于崔良人晉封娘娘一事,沒誰會沒眼色的在這等喜慶場合裏多提一嘴。
皇宮,宮廷內苑,金粟宮。
楊惠妃耳不聾,眼不瞎。她得着消息,帝後出宮一起去一趟賈國丈府。
天子太給皇後體面,這讓楊惠妃覺得自己沒臉面。楊惠妃正是不開心,楊嬷嬷來報信兒。
“娘娘,崔氏晉封從三品婉華。”楊嬷嬷禀了最新的消息。
“崔氏只得着從三品的婉華之位。”楊惠妃驚訝。
“那丹若宮的主殿給誰修繕的?”楊惠妃疑惑不解。
“……”楊嬷嬷沉默片刻後,她小心的回道:“奴婢無能,暫時沒能打探出來丹若宮的新消息。”
“好啊,宮廷之中又出能人。”楊惠妃嘀咕一句。
“本宮倒真想瞧瞧,又是哪一位妹妹如此得聖心。”楊惠妃對于将要添一位利害對手。她能怎麽辦?
真堵不住的,天子風華正茂,宮廷內苑的嫔妃們就跟韭菜一樣,一茬接一茬。
楊惠妃想着這些事情,她有一點惱。或者說這些事情還不要緊。要緊的是皇後太得聖心。
楊惠妃在考慮着,一旦陛下立了儲君,她和皇兒怎麽辦?
皇宮,宮廷內苑,東六宮,金盞宮。
蘇婉華跟同住一宮的江婉華在聊天。蘇婉華說道:“瞧着惠妃娘娘前面好大的陣仗,我還以為崔氏多了不得。哼。”
“如今也不過跟你我一樣,就是從三品婉華罷了。”蘇婉華不會說,她曾經多羨慕崔氏可能做娘娘。如今瞧着崔氏不過如此,她真想回踩一腳。
“蘇姐姐,崔妹妹入宮才多久?她是從三品婉華,你我二人亦是。唉。”江婉華嘆息一聲。
“倒是丹若宮的主殿,這修繕着又不知道等誰入住呢?”江婉華感慨着。
“誰,瞧着不會是崔氏。”蘇婉華說道。
“也未必。”江婉華說道:“萬一崔妹妹一得晉封,再得晉封呢。”
“……”想着萬一有這一個可能,蘇婉華不嘴硬。
“且等着,總會揭曉答案的。”蘇婉華說道:“瞧着丹若宮的主殿已經修繕一新。想必要入住的娘娘是誰?也很快會知道了。”
“蘇姐姐說的對。很快的,我們就會知道是哪一位娘娘,又得着陛下的聖心。”江婉華的一雙眼眸子裏全是羨慕。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