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第061章 第 61 章
衛青把身上的竹簡綁緊了一些, 一邊警惕殺手們的圍攻,一邊思考如何脫身,忽然耳邊傳來一陣風聲, 三個蒙面人中箭倒地,又一陣風吹過,便又倒下了三個人。
衆人循着箭飛來的方向望去, 只見遠處林子裏跑出兩個人來,騎着馬拉着弓,很快又倒下了三個, 餘下的幾個紛紛後退, 衛青由是上馬, 在二位俠士的庇護下, 順利脫身。
在俠士的護送下, 衛青一路狂奔,直至長安城門口看見值守的哨兵他才停下,身後的二人也跟着停下。
衛青回身朝他們作揖:“多謝郭大哥襄助!”
來者正是郭解和他的徒弟郭俠。郭解打馬上前:“介不介意一起進城?”
衛青輕輕一笑,騎馬轉身跟着他進城。
“接下來怎麽辦?”郭解問他。
衛青摸了一下竹簡,說:“把這個送到陛下手中, 請陛下定奪!”
“就這樣放過那些人了?”郭解疑惑:“他們可是想要你的命的!”
“我這條命是陛下的!”衛青說。
郭解笑了, 又說:“早知道我當初就不救你了。”
衛青也跟着笑, 他不是第一次救他了, 早在他十一歲的時候他就救過他一次。
那時他剛從鄭家跑出來,身無分文,在來長安的路上遇到郭解, 是郭解出手相救, 不僅給了他吃食裹腹,還帶他來長安找母親, 讓他少走了很多彎路。他一直記得這份恩情,可郭解為人仗義,施恩不圖報,早些年他們的來往并不多,也是近幾年衛家發跡以後,衛青才與他有了些走動,不為別的,只為報答他當年的救命之恩。
看着他風塵仆仆的樣子,衛青問道:“你怎麽會出現在這裏?”
郭解亦看了他一眼:“如果我說我是特地趕來救你的,你信麽?”
“你怎麽知道他們要殺我?”衛青笑問。
郭解又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待二人進了城,他又說:“可願去我家裏坐坐?”
衛青有公務在身,本該先回宮複命,可郭解甚少同他開這樣的口,他不好拒絕,于是點了點頭,跟着他去了。
郭解家在河內,長安不過是他臨時的落腳點,他在戚裏租了一個小宅子,平日裏只有一個老仆打理。
衛青跟着他進屋的時候,見到了那個笑容和藹的老仆,還在他旁邊見到了一個年逾四十的讀書人,那人身高七尺有餘,一介布衣,手裏拿着一卷竹簡,遠看并不起眼,走近了便能感覺到他骨子裏的傲慢,清瘦的面容上挂着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即便站在那裏不說話,也能看出來他不是一個友善的人。
郭解說他複姓主父,單名一個偃字,山東臨淄人,此番來長安為的是求一個仕途通達,可無奈處處碰壁,苦不得志,眼下竟是靠着郭解的接濟度日。他和郭解結識于窮困時期,與衛青如出一轍,衛青覺得郭解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大好人。
郭解說:“我看他實在有些本事,這般埋沒倒是可惜,便想叫你見一見,幫與不幫全在你!”
衛青喝着茶水,上下打量主父偃,郭解雖是這樣說,但他知道這個忙不能不幫,不過他和郭解一樣,也覺得主父偃不是個尋常的讀書人。
“多謝翁伯引薦”,主父偃向郭解拱手道謝,又對衛青說:“請衛侍中放心,偃從齊國遠道而來,早已做了萬全準備,只要衛侍中肯替偃美言,讓偃見陛下一面,陛下必當重用偃,待偃功成名就之時,定當答謝侍中提攜之恩!”
衛青放下耳杯,說道:“陛下诏舉賢良,各地察孝廉者不計其數,先生何以認為可以從中脫穎而出?”
主父偃道:“偃雖不才,卻也知為臣之道,當思君之所思!陛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思所慮者無外乎兩點。其一各地藩王擁兵自重,驕奢不法,患之久矣!其二匈奴為禍漢室邊境已久,令國人聞之色變,患之大矣!”
“先生以為該當如何?”衛青接着問。
“衛侍中若能幫偃引薦,偃定當向陛下獻上治國良策!”主父偃起身朝衛青鞠躬。
雖然是主父偃有求于人,但畢竟年長,衛青哪裏敢輕易受他這一禮,趕忙起身還禮,又對郭解道:“郭大哥所說我一定好好思量,今日時候不早了,我還要回宮複命,就先告辭了!”
就算要幫,也要等他好好考察過此人,确定他是否真的有能力才能幫。
出了郭宅,衛青直奔未央宮,将帶回的字據交給劉徹,對主父偃之事卻只字不提。正如他所料,劉徹看了兩份字據并不驚訝,只問他此行可還順利,衛青給了一個肯定的回答,亦不提長安城外遭遇刺殺的事。
劉徹帶着衛青去了城樓,睥睨着河山錦繡,說道:“衛青,你看朕之江山如何?”
衛青微微俯首:“甚美!”
劉徹回頭看着衛青笑:“你是愈發滑頭了。”
衛青尴尬一笑,卻是不答。
劉徹又說:“江山雖美,可是人人都想來分一杯羹,匈奴,藩王,外戚,列侯,還有朝廷裏的王公大臣,他們沒一個是省油的燈!”
衛青的腰彎得愈發低了,一句字也不敢說。
“朕沒有說你”,劉徹瞅了他一眼,接着道:“朕要做的事情很多,田蚡的事暫時先放一放。”
衛青又将腰板挺直了些,豎起了耳朵認真聽。
“黑馬市的事情朕會處理,你要想辦法找幾條采購良種馬的渠道出來,盡快改善咱們的軍馬品種和質量,匈奴言而無信,又開始騷擾邊境了,朕不能一直慣着他們。”
“唯,臣盡快去辦!”衛青拱手。
劉徹拉着他的手說:“這一次的差,你辦得不錯!”
惶恐了數日,衛青的心裏終于得到了一絲安慰,劉徹派他去買馬,雖然知道事情沒那麽簡單,卻并不知道他的真正用意是什麽,這些日子,他只能靠着公孫賀給他的只言片語以及自己的猜測去辦事。
劉徹和匈奴勢不兩立,必有一戰,所以他堅持尋找當地官府跟黑馬市勾結的罪證,但他沒有深究,因為劉徹對田蚡有所顧忌,所以他沒有牽扯田蚡,包括城外刺殺一事,他能猜到是田蚡所為,選擇閉口不提,也是不想令劉徹為難。
他懷着忐忑的心将這件沒辦完的案子交給劉徹,實是不知是對是錯,現在得到了劉徹的肯定,他也終于可以放心了。
于劉徹而言,衛青的做法恰到好處,經歷了前世,田蚡做的那些勾當劉徹心裏一清二楚,要處置他相當容易,但他不想現在就處置田蚡,一來是顧忌老母親的面子,二來田蚡将來還有大的用處。
劉徹派衛青去買馬,目的是想釜底抽薪,重整馬政,不牽扯田蚡是最好的。
不處置田蚡,并不代表坐視不理,劉徹想了想,讓人将聶壹跟官府勾結的字據送往太後處,還讓人帶了一句話——請丞相适可而止!
王太後本不懂劉徹的用意,聽他提及丞相,便讓人去叫田蚡過來詢問,田蚡如實告知,她氣得指着田蚡的鼻子又是一頓痛罵。
衛青接到了新的任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的老朋友——鹹宣,他替平陽公主買馬時認識的馬販。
鹹宣是河東人,家裏一直是做馬匹生意的,雖然生意做得沒聶壹大,但人聰明,很有能力,不管要什麽樣的馬他都能找到,哪怕是他沒有的,他也能想辦法去找。
衛青以前每次去買馬都會找他,這次也不例外,他親自去了一趟河東,不過這一次不是為了買幾匹馬,而是希望他能幫忙拓展朝廷買馬的渠道。能夠做朝廷的生意,鹹宣自然答應,二人由是達成長期合作,只要鹹宣能找到良種馬的供應渠道,不管多少,衛青一律全收。
在衛青為馬政的事務奔波時,主父偃也沒閑着,能搭上衛青這條線并不容易,是以當衛青一回長安,他便親自登門拜訪,給衛青送去了一卷竹簡。
衛青看過竹簡的內容,問道:“這東西你寫的?”
主父偃搖頭:“去年我游歷江都,曾去拜會過董仲舒,此書便是他親筆所著。”
衛青沒有說話,書中內容宣揚的就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言及建元六年高祖廟及高園便殿的兩場大火是上天對劉徹不滿的警示,他相信是董仲舒所著,但為何會到主父偃的手裏?
主父偃說:“衛侍中若将這封奏疏呈給陛下,讓陛下知道他所倚重的博學之士在背後是怎麽蠱惑人心的,想來陛下應該願意見我的。”
“先生是如何拿到這篇文章的?”衛青問道。
主父偃微微一笑:“順手牽羊!”
衛青差點沒一口水噴出來,看着他說:“先生就不怕陛下看到後反治你一個構陷朝臣的罪名麽?”
“大丈夫生不食五鼎,死則五鼎烹耳!”主父偃大笑,悠然離去。
衛青怔怔地看着他的背影,他雖不喜主父偃的傲慢,但他必須承認這人還是有可取之處的。他重新展開竹簡去看,想來想去還是不能把這個交給劉徹,董仲舒之才不可多得,他雖不認可他說的這些話,卻也不想害他,舉薦主父偃一事還要另外想辦法。
這日朝會散後,眼見就到中午了,衛青便想去昭陽殿看看姐姐,誰知才出承明殿就被劉徹叫住,劉徹邊更衣邊說:“你是不是又要到你姐那兒去蹭飯?”
衛青失笑,他确實想去姐姐那兒吃個飯來着,每次朝會劉徹一開就是一上午,又不管飯,他肚子餓了,只能去找姐姐。
劉徹匆匆換了常服,拉上衛青道:“走,朕跟你一起!”
衛青幾乎是被他拽着走的,見他蹭飯的心情如此迫切,心中嘀咕他大概是又和姐姐鬧別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