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前塵
夏天的夜,有些燥熱。萬家成夫婦寵孩子。因為炕頭離竈臺近,燒了火,也就比炕尾熱。所以李曌和軍軍就被安排在炕尾,萬家成則睡在炕頭的位置。
李曌扯了扯身上的薄毯,聽着耳邊傳來軍軍的酣睡聲,閉上眼睛,也沉入了夢鄉。
入了夢,也在不知怎地,前世的記憶恍若走馬燈一般出現在腦海裏。
前世李曌跟如今的境遇相差不多,也是出生在了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裏。不過比起阿爹祖上八輩老農,阿娘家裏大小倒也算得上是豪門世家,更是家中唯一的嫡女。
要說官家小姐的阿娘為何會嫁給阿爹,那就不得不提起她出生前的一樁往事了。
李曌的阿娘胡氏,出自颍川胡氏,系嫡支嫡脈,具體姓名未知,在嫁給阿爹之前,是一個被父母捧在掌心的嬌女,雖說脾氣略顯嬌慣,卻也是大家閨秀,知書達理。
胡氏的阿爹在朝中擔任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官,卻因為奸臣小人當道,自己又性子耿直,脾氣還臭,得罪了他們,也因心裏存着幾分正氣,不願拉下臉來折腰,最後被逼辭官,帶着滿心的喪氣回了老家。
胡氏在颍川雖然比不上陳氏,但在當地也有數百的族人,于是胡老爹回鄉後幹脆在族學裏當起了教書先生,日子倒也快意。
胡老爹是如何與李曌的阿爹李十五認識的呢,這說來又有趣的很了。
李曌的阿爹姓李,因為出生在八月十五,農村人大字不識一個,沒什麽見識,于是起了個名字幹脆就叫十五了。
李十五從小就跟他那老實巴交的阿爹不一樣,要說怎麽個不一樣法,不提他油嘴滑舌心眼多,就說他的膽子那也不是一般的大。
胡阿爹跟李十五第一次見面是在京都長安,當時胡阿爹正要辭官回鄉,家裏派人來接應,李十五就混在裏頭。
按理來說會被老家派來的人,必須是地地道道胡氏的人,說直白些,就是家奴。但李十五以一屆佃農的自由身摻和在一群心腹家奴內,還相處的頗為如魚得水,就不得不讓人驚訝了。
按說胡阿爹不該注意到這點小事兒,但是誰讓李十五天生比別人多長了三分的膽量呢。胡阿爹從長安搬出來的當天,恰巧碰到當今的天子出巡。華蓋當道,車馬随行,浩浩蕩蕩,連綿三裏,百姓敬畏,跪服街邊。
胡阿爹因為身份原因,是不用跪拜天子的,只在街邊道路上彎腰行禮便罷了。他微弓着身子,就聽道耳邊傳來一句話:大丈夫當如是!
胡阿爹心裏一驚,面上卻是不動聲色。待天子走遠,才循着聲音的來處瞧了過去,就看到一個穿着灰布衣裳的年輕後生跪在那裏--說是跪,但那姿勢卻甚是奇怪,仔細瞧瞧,手确實是平放在地上,腦袋也的确是磕在手上,那膝蓋卻是于地面之上,微微懸于空中的。
Advertisement
也難為他做出那麽高難度的動作了。
胡阿爹心想,這人不僅有滿腔的野心,還有着一身的傲骨呢。但當時的胡阿爹可生不出什麽愛才之心,唯覺得這小子實在是狼子野心。
雖說“王侯将相寧有種乎”,但也不是誰都能成王的。尤其當時胡阿爹剛辭官,心裏還懷着對朝廷的期許,對這些野心勃勃之輩可謂是深痛惡覺,少不得要打罵上兩句,以作警示。
誰知邊上的家奴一提醒,才知這人竟不是家裏的。胡阿爹貫來遵循儒家道義,對平民親切體恤,如此,幹脆眼不見為淨,攆出去也就罷了。
誰知,胡阿爹與李十五第二次相見竟然這麽快!
當時胡阿爹返回颍川,在城外莊子上教族裏的子弟讀書。就那麽不經意的朝窗外一瞧,竟然看到窗外的樹上站了個人,搖頭晃腦的跟着他讀書--不用想,那人就是李十五了。
胡老爹徹底的震驚了。
當時的朝廷,初期錄取官員采用的是舉孝廉,發展到如今卻是九品中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不外如是。
也就是說,即使你是孔孟再世,有着海量的學識,但只要你不是士族,就別想當官。
于是學問知識,成為了士族的代名詞。普通平民,一般從來都不會想學這個--尤其如今世道艱難,能填飽肚子就很不錯了。
但李十五竟然學了,而且還是頂着殺身的風險。
當今天下的書籍和知識,毫不誇張的說,八成都掌握的世家弟子手中。書籍和學問,也就成了世家立足的根本,從來不傳于二姓。
而偷學一旦被發現,基本上都是打死了事,根本無需多言,連官府都不會管這種偷學被打死的事兒。
死了,真的就白死了,連一點水花都不會濺起。
當時胡阿爹也不知為何,鬼迷了心竅似的,竟然把這件事兒給隐瞞了下來,默認了李十五在旁邊偷學。心照不宣的,李十五倒是光明正大的偷學起來。
于是這兩個人,一個偷教,一個偷學,雖不是師徒,關系卻勝似師徒了。
胡阿爹很喜歡李十五,因為他穎而好學;胡阿爹也很讨厭李十五,因為李十五油嘴滑舌,有時候又顯得的陰險狡詐,與他的君子之道不符。
但總的來言,胡阿爹對李十五是很滿意的,滿意到願意把家裏的庶女嫁給他,讓他作他的女婿。
胡阿爹把這個意思透露給了李十五,李十五千恩萬謝的接受了--要知道,少有士族女會嫁給寒門子,即使是庶女。
也就是說,李十五是占了便宜的。
可李十五是占了便宜,對于那庶女來說确實倒了天大的血黴。畢竟哪有士族女嫁入寒門的?!更何況李十五連寒門都算不上,充其量也不過是家裏有幾畝田,餓不死的農戶罷了。
于是前腳胡阿爹放出了話,後腳那庶女就爬上了颍川郡守陳氏的床。
胡阿爹震怒,卻也莫可奈何。必須要承認,在颍川這地界兒,胡氏比不上陳氏。在身份上,他一屆白身更是比不上颍川的一把手。
胡阿爹是個死腦筋,他腦子裏從來沒有不履行承諾之類的想法,于是沖勁兒一上頭,把嫡女,也就是胡氏嫁了過去。
于是在那一日,庶女被一頂粉紅小轎孤零零送進了郡守的後門,胡氏被一頂大紅花轎送進了李家的大門。
也許是出于對嫡女的愧疚,胡阿爹給胡氏陪送了整整一百二十臺的嫁妝,和家中嫡子分家後得到的家産一樣多。
李十五當然是高興得很,畢竟原本他只能娶一個庶女,現在天上掉了個餡餅,老婆成了家中嫡女不說,還白得了一百二十臺豐厚的家産,他不高興才怪呢,簡直恨不能把胡氏當成祖宗似的供起來。
而胡氏呢,一開始是不願意的,瞧不上李十五的身份,但父母之命不可違,不得已嫁了過來。
嫁過來之後公公啥事兒不管,頭頂上有沒有婆婆,大哥大嫂又早就分出去了,老公也是萬事由她做主,比起高門大戶裏的按贊事兒,輕輕松松的,還真是別有一種活法,久而久之的,那點子怨氣也就沒了。
尤其是胡阿爹覺得愧對女兒女婿,利用手上的人脈給李十五謀了一個亭長的職缺,胡氏也算得上是官家夫人,胡氏的心也就徹底的定了下來,安安分分的跟李十五過起了小日子。
或者說,中國古代的女性從骨子裏就有一種賢良淑德的優良品質,讓她們嫁狗随狗,任勞任怨。
胡氏前前後後總共為李十五生了三個兒女,長子李朝夕,長女李朝華,幼子李朝昱。
李朝華即李曌。
李曌出生的時候,天狗食日,日月當空,一個穿着破爛的老道士路過李家門口,撒潑打滾的就想進去。
時值天降異象,人心惶惶,李家的家丁原本不耐煩是要把他從李家門口攆走的,恰好碰到來看望女兒的胡阿爹。胡阿爹見這道士雖穿着破爛,舉止瘋癫,但眼神清明,眉宇清正,憑着多年來識人的經驗,認為這道士是個有本事的,客客氣氣的把人請了進來。
這道士倒也奇怪,明明從來沒有進過李家的門,卻在無人帶領的情況下直直的走到了胡氏産房的屋子前,搖頭晃腦的一陣掐算,直言不諱道:剛出生的小姐雖命途多舛,将來卻必定貴不可言。
他話音一落,李曌趕巧似的出生了。産婆一瞧,恰恰還真是個小姐,李十五頓時驚為天人。
那道士為李曌算了命,原本是打算離開,卻被李十五熱情的留了下來,招待了一頓飯食。道士不願欠人情,又為李十五算了一卦,那卦象與李曌極為相似,直言将來李十五必定大有作為,多餘的,卻是搖頭晃腦不再提了。
道士吃了飯離開,從此再也沒有見過,卻是把李十五心裏那個名為野心的火苗徹底的點燃。現在還沒什麽,等到了合适的時機,就會演變成一場熊熊的大火。
道士的批語,迷信的李家老太爺信了,以為李曌将來會嫁給皇帝之類的,搞不好還會成為皇後太後,所以從小到大,李家老太爺最喜歡的孫子輩就是李曌了。
當然了,因為是家中唯一的女兒,李曌也的的确确的受到了全家人的寵愛,即使後來出生的小弟都是比不上的,或者說,就連小弟也認為李曌受寵是理所當然的。
小小的人兒只有五歲大小,搖頭晃腦一本正經的把手上唯一剩下的蘋果推讓給了李曌。李十五深感欣慰,胡氏笑得流出了眼淚,李朝夕哭笑不得,李曌心裏卻是感動極了。
她想,她一定要好好保護弟弟,誰也別想欺負他!
可是也是在這一年,他沒了!是被人活活刮了,用鼎烹了,肉被李曌一口一口和着血和淚咽進了肚子裏!
一千零八十刀,李曌眼睜睜的看着弟弟被綁在柱子上,咽氣前,嘴裏還喃喃的喊着:阿姐,我疼。
千刀萬剮!挫骨揚灰!屍骨無存!
那一年,李曌八歲,弟弟五歲。
那一刻,名為李朝華的小姑娘徹底的死去,剩下的那副軀殼,名為李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