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四月
第67章 四月
梅永言要回京的消息看似不起眼,實際上卻是在有心人的眼中敲響了重重的警鐘。
當初陛下年幼失怙,先帝又是那個德行,梅永言就成了陛下最親近的人,說句大不敬的話,他那是在拿梅永言當父親對待。
只看陛下如今的動作就知道了,他對于梅永言要回京這件事抱有十分的期待。
梅永言離京十年,京城的梅府雖然留了人手照看,但早已破敗,陸遠平直接一揮手賜下了大宅子,還安排人修葺宅邸。
這人還沒有回來都已經是這般模樣了,要是真的回來了那還了得?!
如今朝中的崗位那可是一個蘿蔔一個坑,陛下這舉動一看就是要将梅永言放上高位的,那他們豈不是要下去一個?
因為這件事,最近朝堂風格都變得謹慎起來了,生怕自己不小心犯了什麽錯,于是成了那個要讓位的人。
不過梅永言雖然說是要回京了,卻也不可能很快就到。
成都府距離京城可不算近,梅永言又是個文人,年紀也不小了,就是坐馬車也要走上好久。
在梅永言踏上回京之路的時候,四月份的大恒新聞報總算是發布了。
比起前面幾期因為有顧明遠案牽扯所以關注人數衆多的報紙來說,這一期的報紙并沒有太重大的消息,但是顧明遠案結案專刊上面曾經提及過一件事,依舊為這期報紙引來了不少的受衆——
查抄罪臣府邸時所獲得的金銀財寶,在補償完受害者之後,剩餘部分會應用到改善民生方面。
改善民生,這個範圍實在是太大,大家都好奇是要從哪些方面來改善。
顧明遠一家可是從十年前就已經開始制售兵甲,十年下來積攢的財富,在押送進京的當日讓百姓們大開眼界——那押送的車隊前腳都已經進皇城了,後腳還沒有進京城大門呢。
更別說除了顧明遠一家以外,還有許許多多同樣在這件案子中落馬的衆多官員。
這麽大一筆錢,真的能都用在民生方面嗎?
在衆人的翹首以盼中,報童們的身影終于再次出現在了京城街頭。
和前幾個月不同,經過這幾個月的賣報生涯,小報童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些許的改善,最明顯的就是面黃肌瘦的孩子少了些。
雖然賣報紙得來的錢并不多,一個月也就那麽一次,但對于這個年紀的小孩子們來說已經是十分難得的好活計了,大魚大肉肯定是吃不起的,但是平日裏喝的湯能多放些米,穿的衣服也能多加一層布,就已經很好了。
因此,小報童們這幾個月賣報的時候也是格外的賣力。
現在甚至都不太需要他們用力吆喝了,只要看到他們挎着裝報紙的包,就會有人自發地過來買報,街道上的人圍成一小群一小群的,看上去格外熱鬧。
“看到沒看到沒?是什麽好消息啊?”
“李秀才!你可算來了!快來快來,今天又出報紙了,趕緊給咱們讀一讀!”
現在,京城的百姓們對于報紙的熱情格外高漲。
去年報紙刊行第一期的時候,上面刊登了火炕的搭建方法以及簡單的圖紙,不過當時已經入冬,這火炕是做不成的,所以也沒有人嘗試。
但是如今已經開春了,有人想起這件事,就試着在自己家的院子裏搭了一個,竟然還真的搭成了!
這可就太讓人震驚了!
這個時候手藝都是代代相傳的,即便是親生的,那還有傳男不傳女的說法呢。
沒有人會把自己的獨門手藝公開,因為這東西是能養活一家人一輩子的。
尤其是火炕這樣的手藝,當初京城中火炕小隊的數量蹭蹭往上漲,已經讓很多人震撼了,但是登記在了報紙上,這就是完全公開了啊!
有火炕這件事打底,對于後續幾期報紙上所提到過的其他技術,大家心裏的将信将疑也開始朝着信任的方向轉變。
只不過終究是不太敢全信,有的人等着其他人的反饋,有的人則是在自家種的地裏面劃了一小塊出來試試效果。
總之,這幾件事讓大恒新聞報在百姓們之中的可信度大大增加了,同時也開始培養起大家讀報的習慣。
不過這些都是前言了,如今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那些被收繳了的贓款到底要用來做什麽。
雖說之前這些東西也都是直接收歸國庫,從沒有向大家交代過要用來做什麽,但既然這次都說了是要用在民生方面,應該也不會說話不算話吧?
不然這豈不是要在全天下人面前鬧笑話?
終于,趕來讀報的人匆匆展開報紙,喝口水潤了潤喉就開始讀報。
在座的各自交了錢,也都圍着他。
被當做臨時茶館的茶棚老板快要笑開了花,這些人聽報的時候都喜歡找點吃的喝的,哪怕不是每個人都點,也比他平日裏要賺了。
平日裏讀報都是從頭版頭條開始的,不過今日大家卻是沒有那樣好的興致,直接就要求書生找一找他們想看的內容。
好在這個問題大家都很想知道答案,所以意見也比較統一,倒也沒有讓書生難做。
找到報紙對應的板塊,書生就讀了起來。
當初抄家的時候抄出來了不少的金銀珠寶,不過珠寶畢竟是死物,需要先換成金銀才能夠交易使用,目前的規劃大頭實際上還是那些金銀。
這些金銀主要來自于草原,畢竟他們與草原做了那麽久的生意,而草原上并沒有太多的寶石礦産,所以結賬也基本上都是用通用的金銀。。
改善民生也是有優先級的,最緊要的自然是那些可能威脅到百姓生命的方面,比如治河、修築河堤。
所以被列在最前面一條的就是修築河堤的事項。
因為水泥的特殊性,配方需要保密,短期內制作水泥都需要再京城附近完成,并且水泥的需求量也不小,只憑借将作監的人手是注定無法滿足大恒的需要的。
所以陸執安就想出了一個辦法——雇傭百姓們來分擔水泥制作中的多個環節。
保密還是要保密的,只不過一些并不需要保密的部分完全可以交給百姓們來處理,比如石料的開采、運輸、粉碎等等。
這些環節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讓将作監的匠人們來做這些事情屬實是有些浪費了。
現在這個時代的人都淳樸,尤其是底層的百姓,只要能對得起他們的付出,甚至是稍微虧一點,能讓家裏生活的好一些,他們都是願意去做的。
開采石料這種事情确實廢人,但只要工錢給到位了,就不會缺人來。
趙家梁已經從濮州傳來了最新的消息,說是已經到地方了,正在實地考察新的堤壩如何建才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水患,要不了多久,水泥就得開始大批量地往濮州運。
這個時候開始雇傭工人,正好能解了燃眉之急。
如今春耕剛剛結束,地裏要看顧的地方還不算多,但是家裏的壯丁們都暫時歇了下來,也有時間出來做工。
至于家裏的農活,自然有不在壯丁範圍內的人來做,比如各家的婆娘、半大的小孩兒、還能動的老人。
現在的百姓們就是這樣,只要能賺得更多一點,他們并不介意擠壓一下自己和家人的休息時間。
可以說陸執安安排的這一條采石的工作,也算是出在了最最恰好的時間。
但凡是早一些,各家各戶也都抽不出那麽多的人手來做工。
若是再晚一些,又開始有東西需要收割了,更是沒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