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第31章
皇太後年紀大了,精力不濟。等弘歷和弘晝吃了一副退燒藥,康熙帝讓魏珠親自用厚實的氈毯,将他的金頂明黃步辇圍得嚴嚴實實,到寧壽宮接了倆孩子回來。
只是冬日的普通換季風寒,第二日一早退了燒,弘晝就覺得自己沒事了。弘歷雖然看着還有些蔫,也不燒了。
“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康熙帝叫了清淡的膳食,叮囑倆孩子,“這幾日你們就不要出乾清宮了,還沒好透呢,別吹了風。”
弘晝生無可戀的吃着清湯白粥,十分後悔前兩天跟乾小四吐槽禦膳房的菜單一個季度都不帶換的。
這下好了,養病餐來了!
康熙帝不光堅持讓他們吃清湯白粥,上書房的課業也叫魏珠去拿回來了!
不愧是你!論雞娃,當之無愧的第一名!
“學海無涯,一日不可中斷。”康熙帝十分有經驗的教誨,“若是精力不濟,也可以少做些。也別費神,欠下的功課後頭慢慢補就是了。”
弘晝聽了那句“後頭慢慢補”就不打算給自己放假了。
弘歷十分認真的點着小腦袋瓜:“阿瑪也說過,他小時候病得糊塗了還不忘背書呢。皇瑪法,您放心,我每日不看會書,都睡不着覺。”
好嘛!這還有個天生的自來卷!
兩人就這樣帶病在乾清宮學習。
康熙帝為了照顧他們,将折子都搬來乾清宮東殿了。
批一會奏折就要讓太醫給倆孩子把脈,并嚴格監督兩孩子不許偷吃。且身體力行的和倆孩子一樣,每日兩餐三點都是清淡的白粥!
弘晝:……
Advertisement
倒也不必如此愛護我們。
好不容易熬到第四天,弘晝覺得自己聽到“肉”這個字都要流口水了,膳房開始進了雞湯和肉蛋粥來。
“香!真香!這是我長這麽大,喝到的最美味的粥了!”要不是肚子真飽了,弘晝覺得自己都要忍不住舔碗了!
弘歷面前的一碗肉蛋粥也見了底,眨巴着眼睛,“皇瑪法,明兒還有這個粥喝嗎?”
康熙帝樂了:“太醫說今兒你倆不用喝藥了,皇瑪法還想着,你倆若是今天的飯食吃了沒有不舒坦,明兒就讓膳房正常進餐了。”
“沒有不舒坦!”弘晝搶先答道,“我現在能吃下一頭牛!”
弘歷沒那麽誇張,“我能吃下一整只雞!”
“哈哈哈,看來弘晝的病是真好了。”康熙帝笑道,“拼命饞肉了,就是徹底好了。”
飯菜正常了,倆孩子仍留在乾清宮自學。
按康熙帝的說法,“得要養好了底子,下回才不會輕易生病。”
他除了上朝,也仍留在乾清宮東殿處理政事。
今兒一大早,老三誠親王胤祉,就帶着新一卷的《律歷淵源》來表功了。
他利落的打千兒,滿臉喜氣:“在皇阿瑪的精心指導下,臣等幸不辱使命,今日《律歷淵源》又一卷編纂校驗完成,請皇阿瑪檢閱。”
弘晝知道這本書,它集天文、數學、樂理于一體,在歷史上具有很高的科技價值。
【這麽好的書,可惜只在宮廷內部學習!這其中的天文、數學之法若是能全國推廣學習,加入科舉必考科目,我們的科技也不至于落後那麽多!哎,閉塞民智,眼下是穩了,過不了多久就被火炮轟成渣渣!】
【可惜了老三這個人才啊!若是這書能推廣流傳,千年後論起大清第一人,誰不知道《律歷淵源》的主編胤祉啊!漢武帝的名字沒幾個人會記,《史記》司馬遷誰不知道啊!頂多和《資治通鑒》司馬光弄混,都是千古美名,不虧。唐太宗李世明是順口了,能比得上李白杜甫白居易如雷貫耳,年年上中高考試卷?】
弘晝仔細瞅了瞅老三,身材挺撥,面容儒雅,兼具文學科學素養,編書的好苗子啊!
弘歷眼眸晶亮,激動得兩頰通紅,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他,他好想流傳千古,也讓後人如雷貫耳!
徐先生說他和弟弟六歲再開始學史,他還不知道許多皇帝的名諱。但是,他知道司馬遷司馬光李白杜甫白居易!
他以後要寫很多很多的詩詞,還要編書,編很多很多的書!
同樣激動得顫抖的還有胤祉,弘晝的心聲說得對哇!除了開國皇帝和開創盛世的皇帝,誰記得那些普普通通的皇帝們啊!
《律歷淵源》盡然有這樣大的價值麽?天文和算學居然這樣重要!科技?
康熙帝垂眸,他是覺得西方的數學、天文都比大清的更深一步。傳教士的許多學問自有道理,所以才讓老三帶着傳教士們翻譯編纂了。确實是只打算讓皇子皇孫們有興趣的學習。
皇子們自小學數學,看起這樣的書來不算難。若是要印刷推廣,加入科舉科目,怕是要引起軒然大波。
“魏珠,去叫太子和怡親王過來。”康熙帝想了想,又道,“他們兄弟有閑着的一起叫過來。”
他連一半的權力都分出去了,還有什麽不敢的!想想聽到弘晝心聲後老四,老十幾個的變化,他有了種自己不再是孤家寡人的感覺。
只要兒子們能齊心,這朝堂天下,就還翻不出大浪來。
他餘光瞄一眼興致勃勃翻着《律歷淵源》的弘晝,該讓兒子們多聽聽的。
那心聲眼界寬廣,又知後世之事,且似乎有種神秘的力量叫人打心底相信。
聽一句,勝過他苦口婆心無數句。
等乾清宮高高低低又走進來一群身穿朝服的皇子,康熙帝覺着,以後還是一半一半的叫吧。
人太多,擋光。
很快,大家都明白了被皇阿瑪叫過來的目的:等老三将《律歷淵源》的內容摘出一部分,編輯成一本由易到難的《算學》後,他們兄弟們負責印刷推廣。這部書中的內容,要在科舉試卷中體現。重點是,內容不能簡單,分數占比不能低,且人人都要考。
康熙帝自己對天文、數學、地理、醫學等科目都感興趣,且都認真找傳教士學習過。
他知道想要學好天文,僅僅看書是不成的。得要有天文望遠鏡日複一日的觀察記載,權貴人家都沒這條件。樂理懂的人很多,心聲中的科學,眼下可推廣學習的只有數學。
老九胤禟心裏哼一聲,這不就是給老三揚名麽?瞧老三那激動的模樣。
老八在心裏盤算,皇阿瑪既然明确提出來了“題目必不能出簡單”,士子們想要學好也沒那麽容易。且“分數占比不能低”,那就是人人必争了。
就算是唐朝科舉就有明算科,也只是單獨開出來單科考,時考時不考,一次只取三十人,且這三十人只學算學。
他想不明白,為何皇阿瑪突然要将數學,提高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這麽想着,他直接問了:“皇阿瑪為何突然提出科舉考數學?兒臣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怕辦差中出了什麽岔子,和皇阿瑪心中所想不同。”
他現在是下定決心要一心一意把差事辦好,自然不懂就問了。他想不明白的,兄弟們定是也不清楚。問了,看似愚鈍腦袋,實則才是真心想把差事做好。
康熙帝沒好氣道:“想不明白沒關系,照着做就是了。”
他若是知道為什麽,不早說了嗎?他也不知道為什麽心聲将數學看得如此重要。
“皇阿瑪只管吩咐,我們兄弟再難也必須要辦到。”老二胤礽見康熙帝一臉沒好氣,忙笑道,“皇阿瑪的眼界非我等能比,定是說了我們兄弟一時也琢磨不透。”
他餘光瞄一眼看似在和弘歷一起認真寫字,實則正豎着耳朵聽的弘晝。心道,皇阿瑪現在若做了什麽出人意料之事,不用想,定是又聽到弘晝的心聲了!
老四胤禛很是贊同:“兒臣也贊同皇阿瑪此舉。如今擅數學的多為幕僚、師爺、小吏,他們串通一氣,蒙蔽上官的事時有發生。兒臣早就覺得官員必須得擅數學了。”
就拿戶部來說吧,戶部的官員算是算學不錯了,但比起老八手底下的師爺,盤賬的速度就慢多了,而且其中的許多彎彎繞繞他們也不懂。就是他自己,也覺得這裏頭有無數的深坑,有些他已經一腳踩下去了,卻不知道是哪裏出問題了。
“胤祉,蒙養齋算學館的優異者,你拟個名單上來。”康熙帝思忖片刻,又道:“朕授予他們從四品皇家算學侍講,每月輪流給翰林院衆人講學。若是有大功勞者,品級提到三品,二品也未嘗不可。算學館往後每年都招生一次,取五十到七十人,和傳教士們一起研學譯書。和庶吉士一樣,年年考試定等級,由朝廷發放俸祿。”
幾句話間,想走數學這條路的人,就有了一個光明的前程。
老四胤禛心裏一動,皇阿瑪這是相當于新開了一個“算學翰林院”!那些專研數學的人,有了一條通天之路!
國子監也有算學博士,只不過是從九品。算學學得再好,也只能是個從九品,且就那麽幾個位置。這也是士子們不願意花時間和精力學數學的原因。
他敢确定,這條政令一下,有算學天賦的人才定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兒臣領旨。”老三胤祉喜出望外。蒙養齋算學館一直都是他在主持,這,這是要讓天下擅數學之人,皆出自他門下啊!
弘晝在一旁聽呆了!
【不愧是當了五十多年皇帝的康師傅啊!思路清晰,條理分明,能力卓越!若不是被科技進程拖了後腿,十大千古帝王排名妥妥能進前五!】
前頭的聽得很是順耳,康熙帝面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了笑。聽到後面,笑容僵住了。
若是這什麽“科技進程”沒拖後腿,他也才能排前五?
在他心裏,始皇法度苛刻,徭役太重,且兒子沒教好,二世而亡,稱不上是千古一帝。
漢武帝和唐太宗不錯,後頭的文韬武略皆各有不足。怎麽到他這還排不上前五呢!論武功,他平三潘、三征葛爾丹、收臺灣;論文治,勤理政務、治理黃河、時常免賦稅,如今也算是國泰民安。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怎麽還排不上前五呢!
他沒了繼續說的興致,揮揮手:“這其中各項具體事宜,朝上如何宣布下去,老三你和太子商量,寫個折子上來。都散了吧。”
“嗻。”
同樣聽到心聲的數字軍團們,面色複雜的瞅了弘晝一眼,行禮告退。
出了乾清宮的大門,胤祉先對着兄弟們行了個揖禮,情深意切道:“胤祉先多謝各位兄弟鼎力相助了,兄弟們若有用得上胤祉的地方,只管開口,胤祉必不敢辭。”
老九忍不住了:“三哥,你臉上的笑能不能收一收?”
老四當了太子,都沒笑得這麽樂呵呢!皇阿瑪擡舉你一次,怎麽笑得比當了皇帝還高興了?
胤祉還是那副笑臉,止不住,真心止不住!
弟兄們,你們不懂哇,這可不是普通的揚名,這是流芳百世哇!
朝廷新增一個要發放俸祿、定品級的衙門,科舉中增加一科都不是什麽簡單的事。
老三拉着老八和十三不讓走,三人帶着幾個想跟着學習的年輕阿哥,直接去乾清宮西殿讨論開了。
老二胤礽悠哉悠哉的坐一邊喝着茶,時不時發表幾句意見。他當了三十年的太子,多次監國,對朝臣們反對的理由胸有成竹。
老四也留下了。
他沒有參與讨論,一臉深思,伺候的小太監來倒茶都沒有覺察。
皇阿瑪如此豐功偉績都排不上前五,他要做到哪一步,才能排進那個前十呢!
“明兒你們就去上書房讀書吧。”康熙帝現在也不想看到弘歷和弘晝了。
似乎是覺得自己有些遷怒了,他又道:“坐朕的步辇去,中飯還是回乾清宮用,早晚都讓太醫來把下脈。”
“謝皇瑪法。”能回上書房讀書,兩小孩求之不得,喜滋滋道謝。
在乾清宮讀書,那是真讀書,不是背書就是寫字。背會了也得背,強迫症康熙帝十分堅定的認為,背一百二十遍後,才不會輕易忘記!
弘歷和弘晝又恰恰都是記性極好的,背個三五遍就很久都不會忘。根據遺忘曲線,一個月後背一次,半年、一年後再背一次就好了呀!
有這時間,幹啥不好呢。
乾小四現在迷上了背詩,但他不想一首背一百二十遍,他想背一百二十首,二百四十首……背到出口成詩的地步。
弘晝對四哥的想法十分認同,背吧,多背點,聽說背得多了能提高寫詩水平。
可別再寫了四萬首,一首都不能加入“背誦并默寫古詩”行列了。
弘晝自己則喜歡上了拼模型。
木作處送來了制作精美的清明上河圖拼圖,弘晝給他們提了要求,要大船的模型。
上行下效,他作為康熙帝十分喜歡的孫子,太子的兒子,他對海船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權貴之家就會讓自己的孩子也玩這個。
若是能有一兩個孩子因為小時候玩海船模型,對造船出海産生了興趣,那就賺大啦。
嗯,主要也是因為,胤禧和胤祜日常玩得最多的就是抽陀螺,他對這種簡單重複活動實在是沒有興趣。
上書房的先生和學生們,看到弘歷和弘晝,都表示了十二分的熱情。
胤祎、胤禧和胤祜覺得少了兩侄兒的上書房十分難熬。侄兒們在的時候,先生們三分之二的時間都在給他倆講課。
現在一直盯着他們三,感覺上學的時間多了三倍。
徐先生和嵇先生則是少了天才學生的慰藉,面對三個對經學不開竅的腦袋,日日懷疑自己的教學水平。
唯一的安慰就是,經過幾天的“密切關注”,徐先生發現胤禧對畫畫似乎格外有天份。便禀明康熙帝後,給上書房添了一位教畫畫的老師——唐岱,曾被康熙帝賜予過“畫狀元”稱號。
弘晝感嘆,這就是特權啊!啓蒙先生全是大家!
雞娃第一人在師資力量上也是從不認輸!
胤禧難得在侄兒面前得意:“弘歷侄兒,我日後畫畫給你題詩!”
顯然,弘歷喜歡做詩的愛好,小夥伴們之間早就不是什麽秘密了。
弘歷也十分開心,“日後二十一皇叔的每一幅畫我都要題上詩,還蓋章。”
他拿出了四大爺送他的印章。
果然,歷史的無數偶然形成了繞不過去的必然!
弘晝扶額,憐憫的看向眉開眼笑的小二十一。就是說,有沒有一種可能,小二十一你的畫是真好,畢竟是宗室藝術門面嘛。就是因為上頭題了乾小四的詩,蓋上了他的印章,才……不那麽有名了呢。
他這副看透一切,表示對小夥伴們的幼稚十分無語的小大人模樣,惹得年過四十,心性不羁的唐畫家哈哈大笑。
原本被康熙帝召來教導三歲稚童學畫,心裏有些不情不願的唐岱,突然覺得這差事比他想象中的有趣多了。
日子就在這樣悠哉中度過,很快就到了年節。
宮裏的年節也和外頭一樣,從臘八就開始忙起來了。禦膳房熬了臘八粥,一部分送到後宮各嫔妃處,一部分康熙帝讓給皇子們和自己喜歡的大臣們送去。宮人們在這一日也能喝到臘八粥,只不過用料遠遠不如主子們的。
臘八對康熙帝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祭祖。他把所有成年皇子們都叫來了,一起去天壇祭祖,這次還帶上了弘歷、弘晝。
兄弟們齊聚一堂,後面還跟着兩個小尾巴祭祖,是紫禁城今年冬日特有的景象。
朝臣們私下議論,覺得這是康熙帝要放權的信號。畢竟他前不久才說過“人臣……年老致仕而歸,猶得抱子弄孫……人君無退藏之地也……”
皇帝還健在,和諸皇子包括太子走得近,都是大忌。大臣們暗自思索,明面上結交還是得慎重,盡力配合太子的差事應當是安全的……
經過兩次廢立太子後,朝臣們吃一塹長一智,對“釣魚執法”有了敏銳的雷達。
弘歷、弘晝身邊伺候的人,都為兩位小主子能參加祭祖喜不自禁,萬歲爺都不帶二十皇子他們去呢。
祭祖要穿衮服。
“我們逾矩了。”小弘歷苦惱的擰着眉頭。
他前幾天正好學到論語“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徐先生借此講了本朝皇子皇孫們各項規制。
弘晝也覺得奇怪,衮服是內務府送來的,他們對各品級阿哥們能穿的禮服了如指掌,不可能犯這種砍頭的錯。
那就只可能是康熙帝特意吩咐過的。
兩人又細細看了看對方身上一模一樣的衮服。
杏黃色的蟒袍,前胸後背各一條昂首欲飛的五爪金龍,下擺兩條團龍,兩肩一前一後個兩條行龍,五色祥雲圍繞,山海花鳥火藻粉米黼黻紋章都有,還好沒有日月星。
“咱們住在乾清宮就是逾矩。”弘晝安慰他,“既然是皇瑪法的旨意,咱們穿就是了。”
康熙帝為他和弘歷破例的時候太多,弘晝有時候都要陰暗的想,這是不是“捧殺”?
他可是有前科的!
不管是主觀還是無意識,從前他對老二百般縱容,等老二飄在空中目中無人了,說廢就廢。
但他和弘歷實在是太小,就算是再寵溺他們十年八年,他們這個年紀也無法無天不到哪去。
若是要對付四大爺?
康熙帝為人還沒差勁到這份上,以孫子為餌對付兒子這種沒品的事,他不會做的。他也費不着這麽迂回。身為一個大權在握的皇帝,随随便便一個理由就能給四大爺打發了。
想不明白就不想了。
他湊到弘歷耳邊,小聲:“說不定是皇瑪法年紀大了,咱倆又聰明,他和尋常人家的祖父一樣,對咱們是隔代親。”
弘歷沒見識過隔代親,但他覺得這話很有道理。
畢竟像他和弟弟這樣聰慧過人的小孩兒,實在是招人喜歡。
上書房的三個小皇叔喜歡跟他們一起玩;十六皇叔他們每次見他和弟弟都笑咪咪的;脾氣不咋好的九皇叔喜歡送他們小金裸子;就是沒怎麽說過話的三皇伯,昨天還給他和弟弟一人一個親手刻的印章呢!
除了德瑪嬷,他就沒見過不喜歡他和弟弟的人!
不過,皇瑪法說德瑪嬷是腦子生病了,讓他和弟弟不要把病人說的話,做的事放在心上。
接下來幾天,吃完晚點後,弘歷、弘晝的休閑時間,就是和康熙帝一起寫福字。
康熙帝負責寫,他和弘歷輪流壓紅紙,把寫好的福字放一邊晾幹。
賞賜福字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
康熙帝禦筆書寫的福字,代表了他對後宮嫔妃、皇子公主、宗室皇親、大臣們的喜愛。
嗯,雖然大家都知道他喜愛的後宮嫔妃、皇子公主、宗室皇親和大臣們有點多,但大家每年收到禦筆親書的福字,都會十分感念這份深情。
海王做到這份上,也是十分的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