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籌款
李晃看着他們笑了笑,“茶也喝了,咱們繼續吧?”
衆人倒是想拒絕,但是誰敢啊。
一個時辰後,李晃問完了所有人,天色已經暗了下來,院裏點起了火把。
案桌上已經疊了厚厚的一摞紙。李晃雙手拿起那摞紙,揚了揚。衆人看着那摞紙,感覺那不是紙,而是自家的身家性命。雖然這寧樂王只是簡單地問了問題,也沒說要怎樣,但是不怎樣的話,她犯得着弄這麽大陣仗嗎?
李晃笑了笑,說道:“益州還真是人傑地靈呢。本王本該包家酒樓宴請各位,但是本王出京太過匆忙,沒帶多少銀子,本王那點銀子還得省着點花。這府衙也是清貧,竟連張像樣的桌子都搬不出來,茶水也是粗劣得難以下咽,早膳就給本王端了幾個硬饅頭。本王看這益州城裏倒是富庶啊,看諸位穿金戴銀的,本王看這梁太守就是不如各位會鑽營。”
這話裏意思很明白了。一是王爺沒錢,二是他們有錢。又誇他們會鑽營,怎麽個會鑽營,前任劉太守已經明白的教過衆人。寧樂王擺明了要孝敬,若是他們裝作聽不懂,只怕她手裏的那摞紙就會給他們帶來麻煩。畢竟寧樂王名頭太大,據說纨绔不羁,皇上都任着她胡鬧的,要收拾他們還不是勾勾手指的事?
衆人連忙七嘴八舌的表示絕不能眼睜睜的看着尊貴的王爺受這份苦。
李晃滿意地點點頭,像是不經意地說道:“本王啊,就是一個俗人,就愛真金白銀這種俗物,什麽字畫珠寶的,本王瞧都不愛瞧。”
衆人連連奉承,大俗即大雅,王爺這是返璞歸真啊。
李晃又說了些場面話,就打發他們走了。
半個時辰後,陸陸續續有馬車往府衙駛來。全順帶着幾個衙役将禮單和箱子搬進李晃的院子。幾人忙得腳不沾地,府衙前的路都被來往的馬車堵住了,只好又派了一名衙役維持秩序。
李睿他們回來時,便被堵在了街道入口處。夜色已經快伸手不見五指,街道兩邊已經挂上了燈籠。衆人只好下車步行,馬車停了整條街道。走到府衙門口,有幾輛馬車停在府衙門口,人來人往,十幾根火把照得府衙門口亮堂堂的。李睿看到正在搬箱子的全順,問道;“這是怎麽回事?這箱子裏裝的什麽?”
全順将箱子放在地上,對李睿行了個禮,說道:“這些是城裏富戶的捐贈。”
一旁的梁斌鴻驚訝地睜大了眼睛,捐贈?他也曾組織過城裏富戶捐贈,富戶們也都積極響應了,但捐銅板的人家都有,哪裏有這個陣仗?
全順又搬起箱子說道:“殿下,奴才繼續忙了。”
李睿呆滞地點點頭,全順滋溜一下抱着箱子進去了。
李睿看着街道上還排得很長的馬車,快步進了府衙,往後院去尋李晃。
李晃這邊也是忙得腳不沾地,和幾個暗衛一起忙着打開箱子,清點裏面的東西,整理分類,記錄在冊。
“晃兒!”
正坐在案桌後記錄的李晃擡起頭來,見是李睿,沖他笑了笑,“哥哥,你回來了。”
李睿往箱子看去,裏面整齊的碼着一排排的銀子。
“晃兒,這些銀子是怎麽回事?”
李晃頭都不擡的說道:“城裏的富戶捐的銀子啊。”
雖然昨晚上李晃說了她會去籌銀子,但是李睿沒想到她不僅籌到了銀子,看樣子數額還不小。
“晃兒,你是怎麽籌到的?”
李晃終于擡起頭來,對李睿說道:“哥哥,你要是還有精神,就幫我先把銀子清點了,要是太累就先去休息,我晚點跟你細說。”
衙役還在源源不斷地搬箱子進來,箱子不大,但是數量多,在院子一角堆起了小山。
李睿愣愣地說道:“我清點銀子吧。”
一只箱子裏大概裝了一兩百兩左右的銀子,每只箱子裏都放着禮單,上面寫着送禮之人的姓名,暗衛和李睿核對好數目,李晃将銀子數額和名字記錄在冊。
一直忙到亥時,才清點完畢。捐贈的富戶一共一百六十一家,募得白銀四萬八千五百兩,黃金兩千二百兩!
李睿呆滞地看着賬目上的總計上的數目,渾身的酸痛都消失不見,仿佛做夢一般。
幾乎每戶都被迫捐了幾百兩銀子,大家都不差這幾百兩銀子,沖着寧樂王的名頭,幾十兩銀子都拿不出手,若是這幾百兩銀子能将寧樂王哄高興了,也算皆大歡喜。寧樂王都明确表示她只要銀子了,也沒人不長眼送別的來,都送的黃金白銀。還怕夜長夢多,連夜就把銀子送過來了。
把事情都處理好之後,兩人坐在院庭中。
“什麽?你說這是他們給你的孝敬?”李睿大驚失色,“晃兒!”這般大肆的募財,雖然這些錢都會用于赈災,但就怕以後有心人把這個當成把柄彈劾李晃。
“哥哥,明天我會跟他們解釋這些銀子是捐贈的。”李晃安撫的對李睿笑了笑,“哥哥,不然你覺得直接讓他們捐錢,他們能捐多少?”
李睿啞口無言。他知道李晃說的是事實,這些能趁機發天災財的人,還能指望他們會捐贈多少呢。
李晃轉了話題問道:“哥哥,你們今天去了哪裏?情況如何?”
李睿沉重地說道:“今天去了聊縣,那裏情況也不樂觀,房屋幾乎都被毀了,情況與昨天去的川陵一樣。”
“哥哥,益州境內的米糧等物價太高了,若是在這裏買,這幾萬兩銀子怕是買不到太多。先買點應急,剩下的我們得派人去臨近州府買。”
李睿點點頭,“我一會兒去找梁大人商量購買米銀之事。”
李晃又說道:“哥哥,今天來的不是商戶,明天我會把城裏的商戶請來,讓他們也掏點銀子。”
李睿看着滿臉躍躍欲試的李晃,柔聲說道:“晃兒,你去做吧。”後面若是有什麽不利的後果,就讓他來承擔吧。
府衙另一邊書房。梁斌鴻與袁沛初對立而坐。
“沛初,我原先聽傳言說寧樂王是個纨绔,如今看來傳言盡不可信。”
袁沛初是他的多年老友了,梁斌鴻太剛正,若不是有圓滑的袁沛初,說不定梁斌鴻現在在哪個窮鄉僻壤當着芝麻小官呢。
一旁的袁沛初點點頭,說道:“我看寧樂王心性很是正派,太子殿下對災民的痛惜絕不是假裝的,如此愛民如子的儲君,實乃大興之福。”
梁斌鴻點點頭,兩人又商量起安置災民的事。
過了一會兒,小厮來報,太子殿下來了。兩人連忙迎出門去。
三人在書房商量至三更才散了。
第二天一早,街道上官府告示牆就貼上了印有官印的紅紙通文,不少百姓圍着觀閱。
通文先是将災區的情況說了個大概,接着字意突轉,大肆表彰了對這次水災作了捐贈的富戶。昨天所有被捐了銀子的富戶的名字及捐贈的數額,抄了幾大張,貼在牆上,作了公示。
一時間,大街小巷都在傳頌着捐贈了銀子的富戶的美名,消息傳到那些老爺們的耳朵裏,大家都驚愕不已。誰也沒想到寧樂王的目的還是變相的讓他們捐錢,但是仔細一想,錢給了寧樂王,還不如捐出去呢,好歹有了個好名聲。像他們這種錢財累積到一定程度的富人,只有名聲才能帶來滿足感。
這種大規模的捐款在大興國史上從未有過,後來益州城因此被稱為善人城,捐了錢的人家的子弟說出自家曾捐過款,立即就能迎來一片贊揚,也算歪打正着了。這是後話。
昨夜一幹衙役熬了半夜才将這些通告趕了出來,天剛蒙亮,就被拉了過來寫請帖。但是衆人都精神抖擻,昨天寧樂王一下就籌了五萬兩銀子,簡直讓他們奉若神明。
作者有話要說: 歡迎各位小天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