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四大發明與工業革命8
第78章 四大發明與工業革命8
乾隆年間,大英帝國為了通商,派遣使節馬嘎爾尼來到華夏,給清朝皇帝獻上貢品請求通商。
在這些貢品之中國,有六門榴彈炮,和西方研發制造的毛瑟槍、連珠槍。
“尊敬的皇帝陛下,這是我們大英帝國最新的武器,現在我們已經用火器完全取代了冷兵器的刀劍。”
大臣露出委婉而暗含得意的笑容:“我朝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了火器。”
“哦我知道,我們的火藥和最初的火器就是從貴國傳播而來。”馬嘎爾尼的态度非常謙卑,或者說是整個大英帝國對通商的意願非常強烈。
“請準許我為您演示一番。”
乾隆皇帝帶着高高在上的态度:“行吧,也看看你們學習成什麽樣了。”
大清君臣驕傲的态度,從馬嘎爾尼開炮之後吓得蕩然無存。
完全不同的射程和火力,炸響之後讓一群大臣吓得魂不附體。
乾隆的淡然臉色渾然不見,看到馬嘎爾尼疑惑的表情,端起架子教訓道:“如此殘忍的殺傷力,有違天和。”
馬嘎爾尼:???
火藥不是你們發明的嗎?火器也是你們發明的,你們打仗使用火器就沒有有違天和?
但是為了通商,為了女王,被斥責也忍了。
既然殺傷力太大的不接受,那換一個。
馬嘎爾尼拿出巴掌大小的火柴,取出一根不到手指長的火柴棒,用紅色火柴頭的一頭在火柴盒側面輕輕一劃,手裏細細的火柴棒亮出一束細小的火苗。
大臣們緩過神來,此時看到小小的火苗完全不構成威脅,連連稱贊:“不錯,好逼真!”
“宛如真火!”
馬嘎爾尼更疑惑了:這就是真火,他們誤會了什麽嗎?
乾隆帝興致勃勃:“這是西洋幻術嗎?”
“不,這是火柴,可以用來點火。”馬嘎爾尼的表情頓時微妙起來,“我聽聞,華夏在宋朝時期已經有火柴了。”
乾隆帝頓時尴尬了起來。
南北朝時,北齊剛剛被滅,北齊後妃流落民間,無以為生,只好根據自己在宮中學到的手藝,在民間擺攤。
她正在給人推薦自己制作的火柴,當時叫做發燭:“您看看我這發燭,比蠟燭好用,可以應急。”
這時天幕放出火柴,後妃茫然擡頭,曾經嬌俏的臉上已經因為生活的蹉跎染上風霜。
她看着馬嘎爾尼手中的火柴,一愣:“火柴,這不就是發燭嗎?”
只不過比發燭更小,更容易攜帶了。
客人見到原來後妃賣的就是天幕上的東西,頓時大喜:“你這些發燭,我全要了!”
與天幕同款,還是後世皇帝都沒見過的東西,今天可算是趕趟了!
到了宋朝初年,發燭更加普遍。
“嘿,這不是引火奴嗎?”學者陶谷正在與友人喝茶,看到火柴哈哈一笑,跟同座的友人解釋,“引火奴可以引發蠟燭,古稱發燭。夜晚若是有急事,可以用來暫時替代火把燈燭。”
友人詢問:“你會做?”
陶谷十分自信:“這有何難。劈杉木成細條,染上硫磺,放在一邊。需要使用的時候摩擦杉木條,只要摩擦出一點火星,就會立刻起火,得到一個小火把。看起來就像是引來火焰的小奴兒,所以才叫引火奴。”
【火柴,在現代還有老人叫它“洋火”,其實同樣起源于華夏,只不過大小不同,而且成分不同。】
【硫黃不能直接燃燒,主要是促進杉木或者松木摩擦時的火星壯大成火苗。古人稱之為把“陰火”變為“陽火”。】
【到工業革命時期,西方人發現了“磷”,這才有了現代火柴的誕生。】
不知道是不是東西方化學家的共同點,都對“點石成金”很感興趣。
華夏古代有方士沉迷“點石成金”,在西方同樣有這樣的化學家。
1669年,歐洲興起化學實驗,德國人亨尼格·布朗特有個樸素的夢想,想要“點石成金”,
有一天,布朗特在漢堡自己的實驗室中,冶煉各種金屬,企圖從中煉出黃金。
他大膽地把白砂、木炭、尿液等放在曲頸甑中加熱,當火燒得很旺時,突然從瓶裏冒出一股白煙,凝結成一團白蠟樣的東西。這團東西在黑暗中會閃閃發光,塗在牆壁上會留下光亮的痕跡,一遇到空氣就會自燃起來。
布朗特給這種很容易自燃的新元素取名為磷,意思是“發光體”。
幾年後,生活困頓的布朗特将磷的提煉方法以200個銀幣出售給了化學家克拉夫特。
克拉夫特在游歷歐洲的過程中,又将用尿液提取磷的方法告訴了包括波義耳在內的很多學者,于是化學家們興起了一陣研究尿液的風尚。
經過不斷的實驗後,1680年,波義耳第一次用磷點燃了一端帶有硫磺的木棒——這被認為是現代火柴出現的開端,磷與硫磺的配方也就成為了現代火柴的主要成分。
晉朝,南昌人許遜看着天幕上研究“點石成金”的“同行”,沉默了。
他突然覺得自己還是不夠大膽,別人連自己的尿液都能下手提煉,他弄一堆金屬煉丹算什麽大膽。
最關鍵的是,別人還真從尿液中提煉出了有用的東西,這讓他都忍不住心動了。
那什麽自動燃火的火柴,看起來好像很簡單,還可以從尿液中提取。
至于硫磺,他煉丹本就需要,不缺這些。
縣裏今年收成不好,收獲季節必然有災荒,不如,提煉一下尿液試試?
萬一真提煉出了磷,制作成火柴,賣給貴人也可以換一些救災的糧食。
許遜想了想,義無反顧走向自己的煉丹房。
平日在一旁幫忙的丹童連忙問道:“師父,要開爐嗎?”
“嗯。”許遜渾身不自在,僵硬着表情道,“為師要用毒物提煉丹藥,你先出去,不許讓任何人進來。”
年幼的小童子不知為何,但很乖巧的應下,出門去幫師父守門。
許遜聽到童子站在門口,還是不滿,讓對方走遠點,等聽到腳步聲遠去,這才走到煉丹爐面前,深呼吸一口氣,做足了決心,拉開腰帶——
【當然,現代的磷不再非要從尿液中提取,主要是工業提取。】
許遜氣得差點踹翻煉丹爐:天幕你為何不早點說!他已經弄髒自己的煉丹爐了!
【而且白磷有毒,後來用紅磷替換又容易發生爆炸,經過多番研究才出現了現代的安全火柴。】
這下,許遜平靜了。
罷了罷了,別說紅磷更容易爆炸,白磷紅磷都沒到手,完全無從對比。
好歹知道了一種能試驗的提煉方法,用就用吧,髒就髒吧。
許遜按照天幕說過的法子,往煉丹爐裏再加入白砂、木炭等物體,開始加熱燃燒。
聞到加熱後奇怪的味道,許遜想到白磷有毒快速捂住鼻子,但是還是得繼續實驗,臉上露出絕望的神色:
為了點石成金,為了全縣百姓,他真是付出了太多!
【1855-1856年間,英國藥劑師阿爾布拉特、瑞典火柴制造廠主倫德斯特羅姆和德國化學家博特格等人,先後将火柴梗漬塗氯酸鉀、二硫化二銻和樹膠的混合物,在火柴盒兩側塗紅磷藥料,使用時,将火柴梗在火柴盒側面輕輕擦劃,就可以輕松點火。
至此我們今天使用的安全火柴就誕生了】
天幕放出劃火柴的簡短小視頻,有紅色頭的小棍棒,輕輕在紙盒側面的紅色砂紙上一劃,火苗就輕松被點燃了。
劉徹第一次對方士有了好感:“方士原來也有用,很好!”
天幕提到過欺騙自己的方士,劉徹當時就派兵去抓,現在發現還是可以繼續抓,抓回來研究火柴也不錯。
一想到天幕說白磷有毒,劉徹覺得,方士可以做抓點,畢竟以後要變成消耗性人才。
想到這裏,劉徹頓時記仇的心都沒了。
跟個死人計較什麽,尤其是臨死前還得為大漢的火柴事業貢獻力量,他不但不記仇,還願意死了之後加一些封賞,保證死的體體面面。
【從《南京條約》出現後,西方人直接在華夏辦火柴廠生産“洋火”,“洋火”一度侵占了華夏的火柴市場。
一直到1920年,劉鴻生創辦了鴻生火柴公司,研發出屬于華夏的安全火柴,這才打敗了在華夏統治30多年的瑞典火柴,點亮了華夏自己的火花!】
“想不到,小小的火柴竟然也能關系一國尊嚴。”
趙祯朝代,滿朝文臣都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大文豪,可見平日的風氣。
文人罵人起來,更是犀利。
“那什麽大清,實在是太丢人現眼!”
推行慶歷新政的範仲淹看不得華夏落後的場面,氣得吹胡子瞪眼。
“我宋朝那麽多科技,那麽多火器,他都白學了嗎?”
“什麽白學,學會了也不會這樣,不讓別人學自己也不學習,真是……”歐陽修氣得恨不得立刻寫詩罵人,罵滿清,罵洋人,但是想想又覺得浪費自己筆墨,最後化為一句唾棄:“不愧是蠻夷!”
富弼言簡意赅兩個字:“丢人!”
“漢人的江山,還得靠漢人來守。”年輕的包拯作出結論,“蠻夷入關後只覺得是搶到了別人的田,只顧着燒殺搶掠,哪裏會珍惜。看看他們燒書,懂什麽叫珍惜?”
大家深以為然點點頭,在罵人方面達到了高度統一。
提到燒書,可謂是拉滿了大宋人的仇恨。
整個宋朝對書籍極為愛護,并且是态度很開明的愛護。
宋朝有曬書節,到春季擔心書受潮會曬書,擔心被蟲蛀也會曬書,當然其他朝代也有,比如漢朝《四民月令》有記載漢朝的七月七日曬書曬衣裳。
但是宋朝比較特殊的是,宮廷藏書曬書是允許民間百姓來抄書的,甚至包括很多遣宋使、留學生也可以。
宋朝的曬書節做得像是現代的書展,每年七月七日做“曝書會”。
比如史學大家司馬光,就是一位很大方的大藏書家。
他在自家園林“獨樂園”中修建了一間“讀書堂”,藏書一萬餘卷,每年曝書會都會邀請衆多文人學子前去看書抄書。
皇室同樣很大方很開明。
宋朝秘書省在曬宮廷藏書時,持續時間更長了。北宋時期,從五月一日持續到八月,足足兩二個月之長。
南宋時期從五月一日持續都七月一日,曝書會是持續兩個月。
這個過程,皇室的宮廷藏書不僅對外開放,皇室還會準備茶水果品寬待觀賞者。觀者可以一邊吃水果喝茶,一邊觀摩皇室藏書,氣氛十分輕松自由。
受到皇室風氣的影響,民間的曝書會也很普遍,北宋的大相國寺、南宋的開元寺就是當時的民間圖書“展銷中心”,曝書會一辦就是幾個月。
所以當清朝大量焚書,加上八國聯軍侵華燒殺搶掠後,華夏本土很多珍貴的書籍資料失去傳承,還得去日本朝鮮借鑒他們的歷史資料,裏面有大量的宋朝文獻抄書內容。
——當然,也還有日本侵華搶走了大量珍貴書籍的原因,戰敗後也沒有歸還,許多重要的文獻資料都被迫留在日本。
【華夏曾經因為絲綢,得到了大量的海外資源,被譽為“東方絲國”。】
【但是,朝廷對于紡織的态度就如同對待負責紡織的女人一樣,肆意享受她們帶來的福利,卻從不重視。】
【于是,高傲的大清皇帝也錯過了工業革命,錯過了一個時代。】
【西方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發明了飛梭,以珍妮紡紗機的改造開始。】
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還要從華夏偷盜桑蠶,還要進口華夏的腳踏式紡織機來織布;
到了工業革命,變革首先出現在棉紡織業,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螺機、水力織布機等先進機器,生産力飛速提高。
1733年,英國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紡織的速度;
1733年,愛新覺羅·弘歷被封為和碩寶親王,然後忙于祭孔,祭關聖帝君,祭天地,祭太歲,祭社稷等。
1765年,織工哈格裏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拉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英國紡織廠開始遍地開花;
1765年,緬軍因與暹羅交戰,為了軍需糧食騷擾大清邊境,弘歷命令楊廷璋赴永昌抵禦緬軍,大清對緬甸持續7年之久的戰争爆發。
清緬戰争期間,大清投入六萬多的兵力,緬甸投入五萬多的兵力,但是很可惜,清軍不适應緬甸的氣候,遭遇了類似秦軍征百越時的瘟疫與瘴氣,更不适應緬甸複雜的地形和植被,屢屢被切斷補給線。
最終,大清死傷大約兩萬士兵,緬甸大概一萬五。
而且清朝軍隊四次出兵皆因種種原因不了了之,花費白銀近一千萬兩,卻只同緬甸達成議和。
1785年,瓦特改良型蒸汽機投入使用,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英國紡織廠的布料供過于求,開始向外尋求出口市場,于是大英帝國盯上大清;此後,蒸汽輪船讓英國在海上加速度,更快地抵達其他國家和大陸,7年後,成功抵達大清。
1785年,林則徐出生。
1787年,林爽文臺灣起義,湖南鳳凰廳苗民起義。
……
1840年,英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強國。
1840年,乾隆皇帝的孫子道光皇帝在位,鴉片戰争戰敗,大清被迫打開國門……
雍正時期,愛新覺羅·胤禛在瘋狂打兒子,打的自己都累到快吐血。
前面弘歷還在圓明園欣賞煙火盛宴,胤禛以為大清歌舞升平,是弘歷晚年才出現危機,但是萬萬沒想到,弘歷在位期間,戰争從未停止。
內部有漢人和苗人起義,外部有緬甸英國等外邦的威脅,都這樣了,他竟然還坐得住???
而乾隆時期,聽到原來鴉片戰争就是在自己孫子朝,弘歷也氣得開始打兒子。
原本以為很遙遠,沒想到廢物子孫竟然是自己孫子!
竟然這麽近!
他的兒孫這麽廢物無能的嗎!
【宋末元初時期,蒙古人的火藥傳入西方,西方人當做寶貝珍藏學習;】
【鴉片戰争期間,英軍繳獲了大量的清軍火藥火器,最後卻齊齊抛入大海,因為嫌棄太粗糙太劣質了,沒法使用。】
“真是廢物!跟清朝一樣廢物!”
沙角、大角是虎門的第一重門,也是大清與英國人談判失敗後,英國人趁着大臣琦善裁撤海防和對外妥協的時機,向穿鼻洋的沙角、大角炮臺進攻,守将陳連升率軍堅決抵抗,斃敵二百餘,卻始終等不到援軍。
最終,陳連升戰死,炮臺陷落。
戰争過程中,大清并非沒有使用火器和大炮,然而因為射程太近根本無法射中英軍艦艇,被英國人在海船上大肆嘲笑:“哈哈哈哈!瞧這些豬尾巴人,在給我們放煙火!”
——因為清朝人的發型,英國人一直稱之為“豬尾巴”,嘲笑大清人是“至那豬”。
而英國的槍支丹藥,已經在工業革命中得到了快速發展,開始大量使用霰彈、葡萄彈、榴霰彈、新式爆炸彈、燃燒彈等。
清軍這時候主要是什麽火器呢?
主要武器是傳統弓箭,還有少量的火繩槍——火藥是明末的配方,火繩槍是英國淘汰下來的,還有一些紅衣大炮——沒錯,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200年前明朝留下的老古董,還是曾經的實心彈,連明朝末年的開花彈都沒有。
天幕放出了雙方的對比。
從工坊:
清末時期依然是手工作坊,封閉的官方工匠環境下,參考着老舊的明朝火器和荷蘭火炮來研究制造,辛辛苦苦人力打鐵,辛辛苦苦人力打造大炮;
英國卻已經有了完整的流水線生産産業鏈,有了機床精加工技術和鋼鐵工業,有大量的線膛炮和後裝炮,還有備受重視的軍事理論和無煙火藥。
他們的工匠,準确來說是工人,在開闊巨大的工廠裏,只需要操控着機床,完成自己面前的一個過程,履帶會帶着完成一半的零件快速傳到下一個人手上。
每個工人如同精準的螺絲釘,釘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一動不動,精準地操控着自己最熟悉的步驟,也只需要熟悉自己那個步驟。
“這種機器果然強大!”最喜愛宏偉器物的嬴政發出想要的聲音。
他看上了機床,看上了履帶,看上了槍炮,還看上了工廠……
總之,都喜歡,主打一個都想要。
“這種流水線生産還有個好處,每個工人只熟悉自己的流程,不會導致技術洩密。”墨家巨子看着巨大的工廠,看着那大幾千的工人,看着看複雜的流程步驟,看到了更重要的好處。
若是別人想要偷盜這樣的技術,只賄賂一兩個人遠遠不夠,就算買通了所有步驟上的工人,但是對于核心技術同樣不見得懂。
“大秦可不可以……”嬴政看着巨子,目光火熱。
這一次,巨子實在無法違心承認:“陛下,那工廠到處都是鋼鐵。”
大秦光是冶鐵技術都沒這麽強,更別提機械如何不靠人自己動起來,他們距離的太遙遠了。
嬴政也猜到了,并沒有生氣。
只是一想到自己距離工業革命幾千年的距離,距離太遙遠,但是大清明明有那麽多機會、距離那麽近去接觸西方科技,卻因為傲慢錯過,嬴政就頗為憤怒:“就算不喜歡,如此寶貝先搶過來再說啊,怎麽能讓敵人比自己強大,一群蠢貨!”
墨家巨子:“……”
因為過于“寶藏”多次被搶的尉缭:“………………”
想起始皇帝搶人才的架勢,他絲毫不懷疑這句話的真誠。
清朝,被罵的弘歷十分悲憤:“朕明明撥了大量錢款用來研制火器啊!”
這一點,弘歷并沒有造假。
弘歷大量撥款去研制火炮,成功的得到了炮筒越來越大、造型越來越誇張的大炮。
然而在射程與爆炸力之上,沒有絲毫進步。
鴉片戰争時,清軍的炮彈要麽無法命中英國艦艇,要麽命中後根本無法打穿對方的鐵殼船,而英軍一炮就能擊穿清軍炮臺。
鴉片戰争之後,清朝政府單單購買西方火藥後,就把射程從100米提升到了400米,可見研究的技術有多水。
在弘歷之後,清政府觀念更加落後,用于海上防禦的炮臺看似選了很好的地理位置,然而實際上只是炫耀天朝威儀的擺設,在北塘炮臺上,甚至真的架上以假亂真的木頭大炮。
這樣造假的結局,就是虎門戰役中,清朝200多門大炮,一炮都沒命中英國人。
【明朝發明地雷的曾銑沒有好下場,清朝設計了威遠将軍炮的戴梓也有了同樣的遭遇,能戰勝敵人,卻戰勝不了朝堂之上的小人迫害。】
【再加上後來清朝同樣的閉關鎖國,禁海政策,和反宗教驅逐傳教士活動,讓大清最後與西方軍事科技交流的渠道也斷絕了。】
【八國聯軍打入大清時,面對着曾經是華夏發明的火藥火器,華夏普通人竟然害怕到以為是什麽邪魔,竟然想到用同樣“邪惡”的東西去驅逐。】
【什麽同樣邪惡的東西?
馬桶。】
1841年,鴉片戰争戰敗之後,清政府命令奕山親王為将軍,命令戎馬一生的老将楊芳率兵17000去收複香港。
然而,當英國人兵臨城下,楊芳發現英國的大炮總能擊中清軍,清軍卻無法擊中對方,認為英國人有邪術,讓人收集附近所有婦女的便器——也就是馬桶,平放在一排排木筏上,由一位副将率領,以馬桶口面對英國艦艇沖上去“破邪術”……
結局就是英軍一炮炸開,奕山簽訂《廣州合約》,再次割地賠款,楊芳卻絲毫不以為恥,在到廣州城細節一番凱旋回歸。
【女人用過的馬桶都被認為可破邪術,那又怎麽會放過女人呢。】
明朝萬歷年間,四川播州土司楊應龍開始不自在了。
怎麽回事,難道他的想法不對嗎?
崇祯年間,張獻忠看着一群被抓來的婦女,正要下令,聽到這話面色一沉。
【明朝萬歷年間,四川楊應龍叛亂,明朝派兵鎮壓,楊應龍以數百裸體婦女迎戰。】
【明朝崇祯年間,張獻忠攻桐城,以婦女“裸陰向城”企圖以此破明軍的火器。】
【有用嗎?】
【可有用了,死的人更多了呢,還“青史留名”了呢~】
荊咕陰陽怪氣的聲音傳遍整個天幕,也包括楊應龍和張獻忠所在的地方。
一群被抓來的婦女本就不願意,聽到未來的命運竟然是在兩軍之中被脫光、被扔在最前面去“辟邪”,開始哭哭啼啼起來。
更有烈性的女子,趁人不被,搶了士兵的武器就朝楊應龍、張獻忠沖過去:“老娘跟你拼了!”
“唰——”
武将反應更快,婦人沒有一個成功。
然而慘烈的鮮血流淌在地面上,婦女們的哭聲漸漸停止,看向他們的眼神卻越發仇恨。
【清朝,同樣有不少這樣的事。】
【乾隆時期,白蓮教圍攻臨清,守城官兵就讓妓女……迎敵;】
【太平天國運動時期……】
荊咕甚至有些說不下去,也不想說得太詳細,讓別人去意淫那些無辜女人是怎樣的姿勢去面對敵人。
荊咕停頓了很久,久到這段時間足夠各朝的權貴女性爆炸。
漢惠帝時期,呂雉的眼神開始陰森起來,在朝堂之上的武将身上來回打量。
武将們被看得各個發毛,連忙自證:“太後,我們沒做過這種事!”
呂雉語氣平靜地說出一句可怕的話語:“你們如果不想成為下一個戚夫人,最好永遠都別做。”
想起戚夫人的下場,武将們後背瞬間冒出一身冷汗。
劉盈正要借題發揮再次指責母親殘忍,呂雉卻一個眼神掃過來,只說了二個字:“你也是。”
你也是……
你也是……
劉盈不可思議地瞪大眼睛:母親竟然連他也要威脅?
但是這一刻,他剛想要開口,就看到對面劉恒微微颔首,稱贊道:“太後英明。”
劉盈的仇恨瞬間被拉走:又是你,卑鄙小人!
東漢時期,鄧綏約束自己沒有爆發不雅言辭,但是恨恨地掐的自己大腿烏青。
“太後放心,我朝将領沒有做這種事的。”她的哥哥鄧骘連忙安慰。
将軍虞诩直言不諱:“我們還是要臉的!”
“衆位将軍我自然是信任的,就怕軍中不懂事的小将,畏懼火器,迷信巫術。”
鄧綏委婉地說完,敲打衆位将軍道,“關鍵時刻不去想着如何守城只想着用巫術走捷徑,巫術要是能打勝仗,朝廷要将軍做什麽?”
鄧綏看似在說小将迷信可能誤事,讓将軍們約束自己部下,同時也是在敲打将軍,想偷懶或者任何走捷徑的事,若是被她知道了,這個将軍不要也罷。
雖然鄧綏看似溫婉,但是涉及到底線同樣是雷霆手段。
将軍們絲毫不懷疑鄧綏說得到做得到,齊齊謹慎做出承諾。
當然,鄧綏不是嘴上糊弄一下就能輕易糊弄過去的,她一定會親自去調查,去分辨。
“我大唐絕對不能有這樣的事!”
長孫皇後憤怒地拍案而起:“女人可以去當細作,可以去幫忙傳遞情報,也可以跟男人一樣戰死,甚至可以犧牲自己保護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但是絕對不能以這樣的死法去死!”
她寧願女子都像謝道韞那樣,拿劍迎敵兵敗被俘,也比明清女子如此屈辱的死去要好!
武曌身為女皇,被氣到極致反而平靜下來,直接冷冷地下旨:“有敢讓無辜婦女脫衣迎敵者,殺無赦!”
上官婉兒迅速幫她拟旨,太平公主在一旁氣到口不擇言:“這樣的武将不早點處死還留着禍害百姓,大清就這麽無人可用了嗎?”
武曌淡淡道:“還好我大唐人才濟濟,不缺武将!”
就算殺了一兩個,還有下一個。
【嗯……】
【說來迷惑,自古不是說女人陰氣重容易招來邪物,男人陽氣重可以辟邪嗎?
既然覺得火器是邪術,要辟邪不是應該男人去脫嗎?】
剛剛在臨清打了勝仗的清軍将領集體羞恥。
他們本以為被天幕點名,只會是表揚,沒想到是這樣一種恥辱的方式。
而妓女們抱頭痛哭:是她們願意嗎?不是,誰還沒點羞恥心,誰不是被迫賣身青樓,誰不想日後還有機會從良。但是當着兩軍對陣前這麽一脫,再也沒有機會穿上衣服了。
甚至,連活着回去的機會都沒有。
将軍只顧着羞惱丢掉的面子,無辜慘死的女子卻得背負更沉重的悲劇命運。
劉娥怒氣升騰,連拍座椅:“大宋有沒有這種事?有沒有這種事?”
若是有,她也不介意大開殺戒一次!
大臣委婉又不那麽委婉道:“太後,我們有靖康之恥已經很丢人了,不會自取其辱。”
靖康之恥一個二千宮女後妃游街,已經是釘死在恥辱柱上,再來這種事,他們大宋人直接撞死算了。
徐皇後看向朱棣,眼神利得可以當劍捅穿朱棣。雖然沒有直言,朱棣卻覺得臉熱。
朱棣終于下定決心:“讓女子去學火炮術吧,但凡那些男人拉來那麽多婦女是幫助開炮,甚至幫助煮飯,也比在那辟邪好!”
身為明朝皇帝,身為那些不肖子孫的祖宗,朱棣感覺很丢人!
盤點各朝才女時,大明最少,清朝比大明都多。
盤點對女子的陋習時,大明最多,清朝和宋朝都比大明少。
到了這種戰争時期,竟然還在欺負女人!
朱棣甚至開始懷疑,大明的軍費是不是白撥了?都用去哪裏了?
大明的軍費開支是重頭,多到快成為國庫負擔,好大兒動不動說要裁撤他都不舍得對軍隊動刀,現在,朱棣真得有點動搖了。
雖然人多,但是軍事素養不高,他的錢,好像白花了。
【你看,我說什麽,男人的眼睛不但沒有看向世界,只盯着女人,還只盯着女人的下半身。】
【這怎麽能說不是歷史的倒退?】
【不說給現代人看了覺得很丢人,西方人研究華夏古代軍事戰争時都以此嘲笑華夏古代蠻荒不開化,給前面秦漢唐宋老祖宗看了,不會被嘲笑一番不開化嗎?】
【秦漢唐宋那麽多名将,誰打仗時是要靠脫光了女人的衣服來迎敵的?】
秦朝,老将王翦連連怒罵:“老夫可沒做過這麽不要臉的事!”
他的兒子孫子同樣立刻自證清白:“我們也沒做過!大秦銳士銳不可當,根本不需要!”
王翦想起往日的對手,曾經覺得很弱,現在對比後世,發現起碼弱得還有點節操。
“就算是其他國家也沒這麽做過,這脫得不是女人的衣服,脫得是國家的面子。誰幹了這事,一個國家會被唾棄。”
李信道:“若是哪個國君能做這種事,我一定幫他到處宣揚,天下揚名。”
到那時候哪需要大秦軍隊去打,要臉的貴族和大臣自己都跑了。
嬴政想得更多。
他看向文武百官,又看向自己的兒女,想到了民間的庶民。
“這封閉思想,果然不行。”
哪怕将士有見識不害怕,但是庶民大字不識,遇到各種奇怪的現象,能保證不相信,不迷信嗎?
或許,他的确應該放松管制,開啓民智。
鹹陽學宮只是第一步,不是所有六國人都信任大秦,都願意來鹹陽學宮學習,他還需要更多的學宮,更多的書籍。
漢朝時期,劉邦看得目瞪口呆:“還能這樣?”
呂雉看着他失态的模樣,提醒他在朝堂之上收斂點:“長見識了?”
“咳咳。”劉邦摸了摸胡須,重新恢複了帝王風範:“難怪天幕總說明清時期是歷史的倒退,這一退,推到先秦之前了吧。”
“就算先秦時期信巫術多,也沒有成這樣。”
蕭何想起自己安撫百姓接觸到的庶民,也沒說遇到危險靠女人光着身子迎敵的,第一反應就是揮拳頭上了,以往還覺得是民風彪悍,現在也覺出幾分可愛來。
還沒退隐的軍事理論家張良公允說道:“也許是先秦時期沒有火器,火器到底跟冷兵器不同。”因為天幕被從軟禁狀态中放出來得以重回朝堂的韓信點點頭:“哪怕是大漢的軍隊再強悍,突兀地在戰場上看到火器大炮,也避免不了慌亂。”
原本他對劉邦依然有不小的怨念,但是因為天幕這一次的四大發明許多都與後世的軍事戰争有關,韓信根本顧不上想個人恩怨,一心全鑽在了軍事上面。
這也被原本心裏依然有芥蒂的劉邦看在眼裏。
他看出來,韓信政治情商不高,但是一門心思都在打仗上。
這樣也好,只當皇帝手中的刀,盡情使喚便是。
等這一期結束,把他打發去研究這一期出現過的厲害武器,武器研制出來就滾去守邊,哪怕膈應人也不在眼皮子底下,眼不見心不煩。
唐朝時期,一群武将連嫌棄的話都不想多說。
“這不是武将,我們武将不認。”尉遲敬德難得有嫌棄武将的時候,臉上寫滿了拒絕。
是帝王也是武将的李世民快速點頭:“我們不認!我大唐将領可沒做過這種事!”
長孫皇後想起那些一邊被當做邪晦之物一邊被當做擋槍工具人的女子,非常悲憤:“這女子生在明清,果然是生不如死!”
哪怕是死在戰火紛亂之中,也比這樣屈辱的死去要好!
宋朝時期,原本覺得自己待遇不公的武将第一次覺得宋朝的文官太監也沒那麽垃圾。
“還好,我們大宋沒這種将領。”
剛剛掌握大權的李綱一邊忙着與其他大臣們商量如何抗金,忙裏偷閑一擡頭看到這一幕,立刻吩咐道:
“還得昭告天下,我們大宋将領沒做過這種事!”
呂惠卿哭笑不得道:“放心,天幕在,大宋被罵的早被罵完了,這次沒被罵應該是沒有。”
【華夏發明火藥的時候,何曾會想到,日後竟然會被人以火藥洗劫。】
【回到前面那句話:政治決定軍事。】
【清朝不是因為華夏人不如西方人聰慧勇敢才戰敗,完全是因為朝廷腐敗。】
玄烨緩緩閉上了眼睛,第一次感到了極大的無力。
原來從他開始限制漢人研制火藥時,已經開始錯了。
原來從他平定二藩後立刻銷毀民間火器就是自毀長城。
原來大清從頭到尾,都如此不得人心。
雅克薩之戰時,他不是沒感受到跟沙俄在活力上的差距,俄軍不足百人的小隊,有火繩槍一百支,有燧發槍八百多。但是清軍主要武器還是長槍長刀和工匠,鳥铳不超過一百。
只是畢竟打了勝仗,玄烨覺得火器的厲害完全可以靠人數推平。
卻沒想到,就是這個觀點,導致後代越來越不重視火器,導致了清朝末年的火器連明朝都不如。
弘歷臉紅羞恥之餘,還有些憤怒。
從他打贏了大小金川叛亂後、下旨全國禁止火器之後,其實大學士高晉請求後改革武闱科舉考試,要求把舞刀弄槍改為考試鳥槍,但是被他不但嚴詞拒絕,還嚴厲斥責了。
現在看來,果然還是需要從民間選拔火器人才,官府的那群蛀蟲,把他的火器通通做成了煙花!
可是真讓他放開政策,弘歷又有些不甘心和擔憂。
萬一,漢人真得憑借火器推翻滿人的江山怎麽辦?
還是傅恒低聲提醒:“陛下,天幕已經把火藥配方說得很清楚了,各種火器的圖片和制作過程也有。”
就算還是禁止,真得禁止的住嗎?
弘歷只能輕聲一嘆:“罷了,改武舉吧,今年的武舉,加上火器。”
【朝廷的武裝力量,始終是對內,首先是鎮壓自己的百姓來維護統治。就像清朝,八國聯軍都進來了,還在鎮壓義和團。】
【那位用女子馬桶辟邪的楊芳,其實的确是個戰功累累的老将,只不過一生都在鎮壓手無寸鐵的農民起義。】
楊芳戎馬一生,從無敗績:
鎮壓湘黔苗民起義大勝、鎮壓川楚陝二省白蓮教起義大勝、鎮壓河南李文成起義大勝、鎮壓張格爾大勝、鎮壓彜族起義大勝。
不止是他,許多在外國人面前迂腐無能的将領,在清廷內部卻靠着鎮壓農民起義步步高升,簡直是堪稱諷刺。
【清政府一直把所有重心放在維護自己的統治上,一直把漢人當做自己的敵人,卻從沒想過,國民都沒了,哪裏來得國家?】
【這也是古代皇權的通病,始終視庶民為仇敵,害怕庶民造反推翻自己的統治,寧願讓發明火藥的國家從熱武器退回到冷兵器時代,讓文明禮儀之邦的百姓從詩書禮儀退回到巫術迷信時代,也不願意一起齊頭并進,國富民強。】
【這樣的朝代,你不亡國誰亡國。】
荊咕現在越發能理解,為什麽那麽多唐朝和唐朝之後的百姓、文人懷念李世民,哪怕她不是二鳳粉,也不得不承認,帝王都是靠對比出來的,李世民作為帝王裏少數真正“愛民護民”的帝王,實在太難得了。
她是這麽想,也是這麽說了。
【李世民不是第一個提出“水則載舟,亦能覆舟”的皇帝,這是荀子的理論。
但是他是少數做到的。後世不僅百姓文人對他諸多贊美和懷念,動不動去哭昭陵。佩服唐太宗的帝王也不少,挺好奇的,皇帝不是擁有天下最好的教育資源嗎,都學到哪裏去了?】
【可惜,清朝沒有皇帝能做到。】
李世民想笑,又有點想哭。
他感動于自己真正的被後世人銘記了千年,感動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民間甚至還演變出了“哭昭陵”,但又有些想哭。
他自然是不知道,他的後代增加的大唐律法裏,有冤情者可以去太宗昭陵前哭訴,官府會為之伸冤,也不去想想太宗皇帝會不會在地下覺得很吵鬧。
長孫皇後恢複了心情,故意調侃道:“陛下,看來您百年之後也很忙啊。”
李世民含情脈脈牽住皇後的手:“那就只能麻煩皇後一起分擔了。”
哪怕是百年之後在地下,他們也依然是鹣鲽情深的夫妻,是最懂彼此也最适合彼此的帝後。
劉徹摸了摸下巴,對于天幕提到的“哭昭陵”有那麽點羨慕。
不僅僅是本朝的臣民,後世朝代的臣民也很喜歡,這唐太宗,人氣這麽高的嗎?
他要不要學一下,讓大漢子民也去哭茂陵?
但是再一想自己的茂陵多次被盜,劉徹那點小心思立刻消散。
不行,被人摸清楚位置後,豈不是被盜的機會更多,還是算了算了。
嬴政非常冷靜,這一點他完全不想擁有。
骊山墓安安靜靜隐藏在地下挺好的,後世的博物館被中外粉絲參觀的夠多了,看着就麻了。
但是,他的兒子扶蘇若是像那李世民倒是可以。
嬴政上上下下打量着扶蘇,提醒道:“學着點。”
扶蘇一臉茫然:“啊?”
學火藥火器嗎,他也不上戰場,難不成父皇讓自己親自督造火器?
他還沒發現,自己千古一帝的父皇,沒心思學另一位千古一帝,但是很想要一個千古一帝的兒子。
【因為高傲與頑固,清朝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後,也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最終錯過了自救的最後一次機會。】
【而隔壁的日本,錯過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及時追趕,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交叉完成了第一、第二次工業革命,立刻超越了華夏,成為了華夏的最強敵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