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四大發明與工業革命7
第77章 四大發明與工業革命7
【火藥被應用于戰争,傳播起來也是因為戰争。】
【雖然總是嘲笑宋朝“弱宋”,但是宋朝的火器并不弱。】
【宋朝的朝廷從上到下畏金如虎,士兵普遍素養不高,能不被早早滅亡,國防體系完全是建立在龐大的軍工體系之上。】
宋朝的工業生産依然以官辦為主,有統管全國武器制造的管辦機構軍器監,雇工4萬多人;軍器監下有十大作坊,火藥和火器各為獨立作坊,生産規模非常大。
比如1084年正月,為了應付與西夏的戰争,蘭會路調運火藥箭25萬支;
二月,調運火藥箭2000支,火炮箭2000支,火彈2000枚。
以宋朝那亂七八糟的軍事體制和不受重視的将士,打了勝仗還要被貶官被彈劾的朝廷風氣,如果不是因為火器強大,被滅亡的更快。
朝廷之上,也有大臣開始擔心天幕把火藥配方說得很詳細,也說明了火藥的重要性,擔心百姓會自制火藥對朝廷構成威脅。
“陛下,天幕把如此詳細的火藥配方都給透露民間,會不會導致民間也出現許多火藥?出現亂子?”
王安石聞言嗆道:“出亂子?我朝又不是第一天開始研制火藥火器,出什麽亂子了?”
“我朝的硫黃都不夠用了,還要去日本進口,民間要是能發現多的硫黃礦,高興還來不及。”宋神宗趙顼也搖搖頭,想到被遼金西夏占據的半壁江山,天幕也說那裏有大量的礦産,可惜,失地沒有收服,一切都是望洋興嘆。
為了大量生産火藥,他還要招募商人從日本進口硫黃50萬斤,以每10萬斤為一綱,從寧波押送到開封,花費了不少銀子。
但是好在,這硫黃買的值。
【但是有這麽好的火器也沒用,改變不了朝廷的軟弱,也改變不了帝王的無能。】
【金兵第二次南下時,宋欽宗趙桓害怕得竟然下令不能得罪金兵,一霹靂炮手因為發炮,竟然被枭首處死。】
【此後宋欽宗被俘虜被羞辱,實數活該。】
剛剛還在慶幸購買硫黃重視火藥的趙顼一口老血噴出,氣得是真得吐血了。
盡管不是第一次聽到靖康之恥,但是聽到自己高價從海外買回硫黃研制的火器、自己花費大量心力培養的火炮手,竟然因為害怕敵人被砍頭,趙顼還是再一次被創到心碎。
朝廷一片大亂,太醫急着給帝王紮針服藥,趙顼還在罵罵咧咧:“把趙佶一脈,通通貶為庶民!通通!”
【北宋時期,對火藥技術其實是和茶葉一樣,非常重視嚴禁外傳的。】
【但是不同的是,茶葉是有人走私到了遼金西夏,但是火藥是因為戰敗,被敵人俘獲火器研究出了自己的火藥技術。】
【這裏不得不再次提到靖康之恥。】
【靖康之亂中,金人不僅俘獲了徽欽二帝,還得到了大量的火藥、火器和工匠俘虜,如獲至寶,開始發展火藥和火器,用來反擊宋軍。】
靖康之恥後,金軍将領帶着将士清點戰利品,看到宋人的火器愛不釋手,當即就親自嘗試一番,突火槍,火炮各種射擊轟炸,用宋人的城池土地當游樂場,玩得十分盡興。他大肆贊美:“想不到宋人竟然有如此厲害的火器!”
心腹不以為然:“有厲害火器有什麽用,還不是一群窩囊廢。”
将領笑道:“到我大金手裏定不會讓如此神器埋沒!”
“重賞工匠,讓工匠好好制作。”
但是很快傳來噩耗,大宋的工匠俘虜根本不願意為金人效力。
“将軍,工匠撞死了,說不願意為蠻夷效力。”
工匠還不止罵金人蠻夷,還罵了更難聽的話,但是小兵不敢說。
“比他們的帝王還有骨氣。”金軍将領嘆息一聲,越發鄙視徽欽二宗。
“罷了,我大金不缺優秀工匠,咱自己研究就不信研究不出來。”
趙顼:“噗——”
身體向後直接倒去,活活被氣暈了。
王安石等大臣幾乎是同步沖上去:
“陛下!”
“陛下!”
從趙顼第一次吐血,就急忙趕來的高太後帶着哭腔,一邊心疼的抱住兒子,一邊痛罵天幕裏的無能帝王:“連工匠都知道火器的利害,不能輕易為金人所用,皇帝竟然不知道!皇帝竟然不知道!”
高太後原本支持守舊派,但是看到宋朝後續那樣的發展,終于開始動搖了。
“變法!必須變!”
高太後頭一次堅定地看向王安石,變法的決心比趙顼還強勢。
“再走以前的老路,大宋還得滅亡,我不能死後對不起先帝!”
王安石激動地連忙躬身行了大禮:“謝太後!”
“但是爾等的變法制度的确有不足之處,還望諸君聽取天幕之後,更詳細的考量。”高太後不完全是因為守舊才不支持變法,一是立場不同,二是變法制度裏的确有不足之處,貿然改動可能給百姓帶來的負擔更大。
王安石連聲道:“臣知道,臣這次會去民間仔細考量之後再改。”
王安石擡頭看向天幕,眼神堅定。
這一次有了上下一起支持,有了朝廷齊心協力的效力,還有了天幕明确指出大宋的弱點和優點,相信他們一定能做得更好。
【金人制造的火器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勝于藍,金人制造的“震天雷”強勢無比,攻城利器,宋人稱之為“鐵火炮”。】
【到後來,宋人反過來要向金人學習火器。】
【南宋時期,仿造鐵火炮制造大量火炮,單荊淮一地,鐵火炮10萬餘只,江陵府每月生産1000到2000只鐵火炮,建康府兩年生産火器63754件。】
【正是這樣強大的火炮,讓南宋與蒙古僵持了40多年。】
被嘲諷了很久的大宋,這一次才暴露出真正的軍事長處,讓各朝帝王頗為驚訝。
程義貞還記得天幕說過蒙古軍隊的強大,橫掃歐亞,看到偏安一隅的南宋堅持40多年頗為驚訝:“看來火器果然強大。”
李靖卻搖頭:“不光是因為火器,更因為蒙古是蠻夷。”
在帝王面前,李靖點到即止,沒有說得太詳細。
還是李世民親自解釋:“恐怕那個時候,那什麽太監監軍也不管用了,文臣掣肘也使不上力,國家危難當頭,只能齊心協力一致對外。”
這話換做大臣來說,容易得罪太監和文臣,但是帝王來說,就是吸取教訓。
李世民看着連南宋都有那麽多火器,羨慕之餘,帶着恨鐵不成鋼的惋惜:“太晚了,太晚了。”
這麽多火器,給他啊!
大唐要是有這些,什麽突厥吐蕃大食,早給幹趴下了!
【到了王朝末年,南宋君臣總算開始奮力抵抗。】
【但是很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王朝末年的南宋,依然在內鬥。政治決定軍事,內鬥不休,末年也注定只能是末年。】
“政治決定軍事,好一個政治決定軍事!”
韓世忠想起處處受到掣肘的往事,氣到堂堂男兒眼眶濕潤。
【唯一可惜的,是為國盡忠的宋軍将士和無辜百姓,一直拼殺到最後一刻,沒有浪費一顆炮彈。】
“只剩下最後一枚炸藥了。”
靜江,蒙古人圍攻宋人足足三個月後,得不到救援的宋軍已經彈盡糧絕。
高級将領沖在最前面,已經齊齊戰死。
最後的火炮手看向僅剩的士兵同伴,吐出被火炮震蕩出出的碎牙和鮮血:“雖然炸不死蠻夷,但是殉國已是足夠。”
同袍義無反顧靠近火炮:“與君一起上路!”
“我們一起上路!”
剩下的同袍看着絲毫沒有減少的蒙古大軍,看着對方從其他地方繳獲的火器,看着越來越不占優勢的自己軍隊,齊齊彙聚在平日不讓靠近的火炮旁邊。
此時的火炮其實是有炸膛風險,哪怕是火炮手點燃火炮也要快速遠離十步以外。
但是當人心存死志,炸膛反而成為了最後的武器。
這一次,火炮手把炮筒調轉向了內部。
點燃引線:“嘭——”
堅守3個月後,最後的250名宋軍将士,用最後的大炮和炮火集體殉國!
“雖然宋朝皇帝不怎麽樣,但是宋朝的将士和百姓都是好男兒。”朱元璋看着殉國的将士,又想起崖山之戰殉國的帝王和将士群臣,深深地佩服之餘,也感到了無力。
宋朝皇帝都那樣了,還有那麽多忠心耿耿的大臣百姓為之殉國,為什麽大明末年衆叛親離?
當時的皇帝到底做成什麽鬼德行才導致那樣的結局?
除了藩王的壓榨,官吏的貪腐,常年不上朝沉迷各種奇葩愛好的皇帝是不是也更加無能,要背負主要責任?
【華夏率先進入熱武器時代,結果卻被還在使用冷兵器的草原民族滅掉,而且當時的蒙古,人口僅約100萬、只有很少幾個草原游牧部落同盟支持。】
【要知道13世紀初,蒙古人幾乎還處在石器時代,箭镞都是用獸骨制成,直到後來被金國女真人征服,才進入鐵器時代。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後,用回鹘文制作了蒙古文字,才有了自己的文明。】
【後來打敗宋軍,有了宋人的火器,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和蒙古武士僅僅20萬之衆就掃平歐洲,誰能不說一句宋人的火器好用呢。】
宋人集體感到恥辱!
軍器監的工匠們憤怒地一拳砸在牆上:“我們辛辛苦苦打的火器,竟然全部便宜了別人!”
【蒙古人去歐洲,不僅騎着蒙古馬,還帶去華夏的火藥和投石機。】
1241年,蒙古大軍在東歐華爾斯塔德大平原上,大敗波蘭人和日耳曼人聯軍,3萬聯軍有2.5萬人陣亡。
波蘭歷史學家記載了蒙古人的可怕武器——“中國噴火龍”!
因為當時蒙古軍隊的火槍炮筒上繪制有龍頭,被誤以為是什麽厲害的神器。
1258年,蒙古人用金人的炸彈震天雷一舉攻下巴格達,巴格達人給震天雷起名“鐵瓶”。
1271年,忽必烈開始兩次東征,第一次東征日本,在日本博多灣登陸,元軍鐵火炮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讓日軍極其恐懼,潰不成軍,元軍大勝;
1281年,範文虎率領元軍再次征讨日本,以鐵火炮擊敗日軍,再次大勝。
【在元軍攻日時,使用了一種開花炮彈,請大家記住這個有紀念性的武器。
因為它雖然出現在華夏更早,比歐洲早三四百年,歐洲直到16-17世紀才出現,但是因為清軍不重視,很快消失在華夏的歷史長河中,反過來成為西方人打開大清國門的利器。】
在蒙古大軍橫掃世界之前,唐朝時期,華夏的硝石和煉丹術已經通過貿易傳入阿拉伯。
阿拉伯人把華夏傳來的硝石叫做“中國雪”,波斯人稱為“中國鹽”。
古阿拉伯對歐洲的戰争中,多次使用“中國雪”來縱火燃燒,以致于現代也曾有争議,認為火藥起源于古代阿拉伯。
但是古阿拉伯其實沒有制成火藥,直到蒙古大軍入侵了大馬士革,阿拉伯人才第一次見到火器和火藥。
蒙古大軍帶着大馬士革鋼的工匠離開,卻給阿拉伯人留下了“中國火槍”和“中國火箭”,阿拉伯人稱其為“馬達發”——阿拉伯語中“火器”的意思。
此後,硝石從“中國雪”變成了“巴魯得”,在中古時期指硝,到了現代是阿拉伯文字裏的火藥。
從名稱的轉變也可以看到,古阿拉伯人對火藥的态度開始轉變。
【13世紀晚期,阿拉伯人開始普遍使用火器,并且把火槍和火箭傳入西方國家。】
【13世紀-14世紀,西方國家稱呼華夏為“契丹”,所以把傳入的火器叫做“契丹火槍”和“契丹火箭”。】
【此後,在西方,高居于城堡之內的騎士貴族迎來了重大打擊,被火器突破城堡,打破階層,新舊貴族開始了權力的交替。】
曾經的舊貴族,只需要高頭大馬,盔甲利器就可以對手無寸鐵的平民進行壓制。
但是當火器到來,哪怕平民沒有鋼鐵沒有大馬,只要有一把火槍,就可以對騎士進行碾壓性的屠殺。
甚至當有了大炮,可以反過來壓制戰場。
後世在畫聖女貞德,常常把她畫成手持長槍或者長劍的形象,但是在歷史上,貞德是一名出色的火炮手。
在英法戰争中,因為貞德的火炮操作,法國人以極少數人占據了更大的優勢,從而改變了英法戰争的結局。
貞德的戰友把她視為一個戰略家,迪努瓦伯爵曾說:“她具有天賦般的第六感,她能将火炮巧妙地放在戰場要地。”
“女人竟然也可以上戰場,也可以操控火炮!”
永樂年間,徐皇後出身軍事家庭,是開國功臣徐達的嫡長女,但是這并沒有讓她能夠上戰場。
她聽着父親在戰場上大殺四方的故事,甚至也經歷過父親和丈夫的軍事變動,跟着一起穩定後方,還曾經親自登城督戰,撫恤戰後傷亡士兵的家眷,但是,她從來沒有親自去點過一門炮火,去射擊過一把火槍。
原本,徐皇後以為,女子為人妻,為國母,應該作為賢內助穩固大後方,她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做的,寫書,邀請衆臣妻子一起讨論為妻如何規勸丈夫。
但現在,貞德點燃火炮時,也重新點燃了她年輕時候的夢想。
“皇後你該不會是想上戰場吧?”朱棣大驚失色。
戰場多危險,蒙哥大汗都能被一炮炸死,萬一妻子出事了怎麽辦?
徐皇後緩緩收回視線,看着朱棣微微一笑:“那倒不是。”
“臣妾只是覺得,或許,可以培養一些女炮手。”
話一說出,徐皇後不出意外地看到朱棣皺眉反對的表情。
徐皇後繼續補充:“并不是讓她們立刻上前線,只是覺得若是士兵的家眷也懂火器的使用,真到了情況危急,男丁都戰死的情況,女子也不至于束手就縛。”
朱棣臉色更加陰沉,這一次不是因為徐皇後的話,是因為想到了他那糟心的後代和大明的未來。
“天幕也說過,大明末年又是黨争又是錢荒又是瘟疫,男丁就算都從軍,還能剩下幾個能打的?”
朱棣:“你讓朕考慮考慮。”
火炮不必尋常,殺傷力太大,這一個口子一開,就怕女子太不安穩,這可比書本殺傷力大多了。
徐皇後沒有再勸,她看着天幕,有預感,這一次,大明的戲份不會少。
畢竟,大明的火器發展并不差,但如果一直這麽強勢下去,還有滿清什麽事?
【在東方,蒙古人成也火藥,敗也火藥。】
【蒙古人滅金用了22年,滅西夏用了21年,毀滅中亞的喀拉汗國和花剌子模國用了2年,毀滅美索不達米亞建立伊爾汗國用了8年,征服俄羅斯建立金帳汗國用了15年,征服基輔諸公國僅僅用了5年。
征服南宋,用了40多年。】
南宋不單單堅持了40多年,在釣魚城之戰中,還釣上了一條大魚——蒙哥大汗!
這位曾經橫掃歐洲、因為手段殘忍作風強勢,曾經把歐洲十字軍的耳朵割下來裝成一袋袋當戰利品的大汗,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拖雷的長子,也是羅馬教皇格裏高利九世口中的“上帝的罰罪之鞭”。
蒙古大軍在西方所向披靡,結果回到南宋,被困在了巴蜀之地。
蒙古大軍圍困釣魚城一年之久依然沒能拿下釣魚城,蒙哥大汗親自上前擂鼓,結果釣魚城守軍見到戰況危急,點燃火炮引信,一炮就把蒙哥大汗給炸成重傷,不久就一命嗚呼。
但是,這一位大汗在南宋的釣魚城被一炮炸死,死的太過突然,後繼無人,正在征戰歐洲的其他大汗齊齊趕回來奪位,才導致歐洲幸存下來。
蒙哥大汗的死亡,成為了影響世界的歷史事件,使宋朝國祚繼續延續了20年,也使得蒙古軍隊在敘利亞戰敗,歐洲人高興地普天同慶:“上帝的鞭子折斷了!”
【元朝只善于征戰,不善于文,這也讓他們的強大昙花一現。】
【元朝建立後不到百年,起義軍遍地,真正的農民起義軍朱元璋用火器将成吉思汗的後裔趕回成吉思汗起兵的草原。】
洪武年間,朱元璋聽到天幕提起自己,頗為得意。
“火器當然好用,鄱陽湖之戰,朕靠火藥擊敗陳友諒,蘇州之戰,朕靠火铳擊斃張士誠兄弟張士信。”
所以他不但重賞獻上火器的民間火器專家焦玉,讓他繼續監制火器,還在登基後繼續研制發展火器。
洪武時期的火器制造水平,在當時的世界時首屈一指的。
官府規定,每一百戶,火铳手10名,刀牌手20名,弓箭手30名,槍手40名,火铳兵已經占到步兵病重的十分之一,整個大明軍隊裝備的火铳高達18萬支。
永樂年間的朱棣同樣自信。
“朕的神機營也不比父皇差!”
神機營下有神槍、快槍、單眼铳、手把铳、盞口炮、碗口炮、将軍炮、單飛神火炮、神機箭等,專門有對應的士兵專習槍炮。
而且,神機營比16世紀西班牙創建火槍兵要早一個世紀左右,是世界上最早的火槍兵建制。
在明朝永樂年間,火铳的月産量達到8387支,年産量上萬,火器兵種達到步兵總編制的三分之一。
到明朝中後期,除了京軍十萬大軍有六萬火器手,邊軍也有大量火器,民間的民兵同樣開始有火器,論火器普及絕對不低。
【但是為什麽明朝火器這麽強大,後面還要學習西方的佛郎機,仿制西方的紅夷大炮呢?】
【當然是因為,開始落後于西方了。】
朱元璋的笑容開始消失。
天幕真得是,就不能讓自己驕傲久一點嗎。
然而這樣的落後,同樣與朱元璋有關系。
一統天下後,朱元璋被當做“神物”,火器研制變成了朝廷統一嚴密控制,地方和個人禁止涉足。從火藥配方到火铳的制作技術和工藝流程,深藏于宮廷,這導致雖然數量看起來在不斷增多,但是火器技術毫無進步。
到明朝中後期,因為朝鮮、日本的戰争頻繁,明朝開始重啓火器戰備,結果此時技術和人才斷檔,出現了諸多的“炮禍”。
1593年,萬歷年間火藥庫爆炸;
1626年,天啓大爆炸。
1629年,崇祯大爆炸……
明朝的京師火藥庫不斷爆炸,每一次都是驚天動地。
歷史上諸多猜測,原因其實很簡單,是工部王恭廠的火藥庫爆炸,而爆炸的原因與宋朝時期技術發展研制不足不同,是因為官吏腐敗,導致當時的火藥儲藏條件惡劣,管理出現很多漏洞。
比如天啓大爆炸,當時因為倉庫管理不善,火藥受潮結塊,有不懂的小吏竟然想用斧頭把火藥劈開,一斧頭下去,摩擦出火花,直接點燃了倉庫的所有火藥,來了個連環大爆炸……
總而言之,其實不是“炮禍”,是“人禍”。
【土木堡之變後,于謙臨危受命,打贏了北京保衛戰。這一次戰役中,神機營立下大功,也先的弟弟被槍炮打死。
從此,大明開始再次重視火器技術,火槍火炮成為了明軍的主要武器。】
【可惜,終究是遲了。】
【當葡萄牙的佛郎機大炮傳入時,大明這才發現,自己的火器已經落後于西方,開始仿制佛郎機。】
【天啓年間,紅夷大炮傳入,大明開始仿制紅夷大炮。】
【從發明創造到仿制購買,可以看到明朝的火器,其實是不如宋朝的。】
官辦最大的缺陷,就是一切火器是否得到發展并不是取決于火器是否厲害,而是取決于帝王的喜好。
官辦的軍器監并非沒有人才。
嘉靖年間,曾銑從山東調任三邊總督。
這位總督對火器很有興趣,發明了地雷,親自主持研制火器,還研發出火車地炮各種火力強大的大型火器,想要收複再次被蒙古占領的河套地區。
但是還沒等到他一展身手,曾銑死于嘉靖和嚴嵩之手。
他死後官吏去抄家,才發現他家徒四壁,自己所有的私人錢財都拿去研制火器。
明朝嘉靖年間,朱厚熜在後宮,一身道袍不像皇帝更像道士,端坐在煉丹爐前,閉目修道。
小太監低聲前來傳訊:“陛下,曾銑上奏折《請複河套疏》。”
跟随帝王喜好,同樣穿着一身道袍的嚴嵩看着朱厚熜閉着眼睛沒聽到一般,主動揮退小太監:“陛下在煉丹,無事不要打擾。”
沒隔幾天,又有人前來。
這一次,不止是小太監,首輔夏言一起跟來,虎視眈眈地看着小太監把折子遞上去。
小太監再次遞上折子:“陛下,夏首輔支持曾銑再上《重論複河套疏》。”
朱厚熜微微皺了皺眉,夏言怎麽也摻和進來?
嚴嵩瞅着朱厚熜的臉色,迅速批評道:“陛下即将得道成仙,說這許多雜事作甚!”
朱厚熜睜開眼睛,冷冷地看了過來。
“所為河套之事?”
嚴嵩連忙道:“陛下,收複河套會輕啓邊釁,導致戰亂興起,民間死傷無數,百姓民不聊生,實在是勞民傷民啊!”
夏言早有準備,嚴詞厲色:“河套地區乃是我大明養馬重地,若是不收複回來,大明戰馬都不夠用。”
嚴嵩卻道:“大明有神機營,有火器火炮,有沒有馬匹無足輕重。”
這一句話夏言贊不贊同不重要,重要的是,說到了朱厚熜的心裏。
朱厚熜沒有言語,伸手去接過折子,打開翻看一番,随手扔到一邊:“朕會考慮。”
然後再次坐到丹爐前,意思很明确,閉門謝客,夏言可以走了。
夏言氣沖沖的離開,見到等待的曾銑還安慰:“老夫一定會再次遞折子,一定要把河套收複回來!”
但是,夏言注定是做不到,他自身都難保。
嚴嵩為了徹底擊潰夏言,誣告曾銑“掩敗不奏,克軍饷巨萬;賄賂夏言,意求加官進爵。”。
此後,首輔夏言被罷免,曾銑被捕。
明知曾銑無罪,百姓都在為之喊冤,但是礙于嚴嵩和嘉靖的權勢,主持刑獄的三法司沒有以律論斷,而是揣摩着帝王心思,以交結近侍将曾銑斬首,将曾銑妻、子流放二千裏。
當時天下人為之喊冤,把此案評為“千古奇冤”,将曾銑此案編成戲曲《盤夫索夫》,成為名劇,傳唱千年,在戲曲中一次次痛罵嚴嵩和朱厚熜。
剛剛在郊外被地雷炸的一身土和火藥,狼狽不堪的曾銑看着天幕,慢慢張大嘴巴,噴出一口黑氣。
“咳咳!”
“子重,你出名了!”一起研制火器的工匠與他多次合作後,親密無間,沒有身份的芥蒂,以友人相稱。
但是一想到友人的出名一半因為火器,一半因為冤案,工匠就為他憤怒。
“可恨那嚴嵩,竟然如此誣陷害死你!”
曾銑想起朝堂上的黨争,一陣陣無力。
“是啊,我研究再厲害的火器,用不到該用的地方,又有什麽用。”
他連人都沒了,火器哪裏會得到重視。
工匠拍了拍他的肩膀,想幫助曾銑,卻又感到一陣陣的無力。
他不過是一個匠人,又能起到什麽作用?
“若是你換個朝代,肯定能得到重視。”工匠只能抱着幻想,“天幕說過的秦漢和唐宋,那唐太宗知人善任,對百官武将也好,你若是生在大唐,恐怕不會是這個下場。”
大唐時期,李世民同樣在遺憾。
“地雷啊!又能制火器又能打,還為官清廉的大将,來大唐啊!”
聽到如此人才還來不及發揮實力,就因為政治鬥争被誣陷害死,李世民比自己被冤枉還心疼。
雖然他已經有貞觀群臣,但是人才這樣的寶貝哪裏會嫌少,他還想要更多。
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不夠,來個二百四他也可以!
要是大唐有這樣的人才,他還弄什麽渭水之盟,突厥來了渭水一個也別想離開!
【幾百年後,擁有更強大火器的明朝,被人數不到一百萬的草原民族女真給亡國。】
【而曾銑那兩份寫給嘉靖皇帝的奏章,被清朝皇帝極為重視,将之收入《皇明經世文編》,成為了禁書。】
曾銑聽到這話,差點給氣笑了。
他大逆不道地第一次罵起了皇帝:“這什麽狗皇帝,一個不如一個!”
明朝的皇帝不重視還誣陷處死他,清朝的皇帝過于重視然後把他的奏折列為禁書,都是什麽毛病!
他怎麽就遇不到一個正常點的好皇帝?
曾銑突然能明白為什麽宋人願意為軟弱的宋朝皇帝赴死了,軟弱歸軟弱,宋朝皇帝好歹還算開明。
更重要的是,對比一下現在幾十年不上朝的嘉靖帝,曾銑覺得亂搞兵陣圖的趙光義都是可愛的!好歹為了證明自己,趙光義一直很勤政!
朱元璋氣了一次又一次,心理強大了很多,好歹沒有被氣暈過去。
“貪污腐敗!皇帝都不上朝,沒人管了,哪裏能不貪污!”
這一次,朱元璋已經沒有只顧着罵貪官,進步的開始罵子孫。
“上行下效,皇帝懶政,下面的人懶得官吏,難怪火藥受潮都沒人管!”
那麽多火藥,一次次的爆炸,一個個火藥廠浪費了多少火藥啊!
朱元璋生性多疑,甚至眼神陰沉的開始懷疑:是不是有些官員怕貪污的事情敗露,故意要把罪證消滅在爆炸中。
【這是火器不如人嗎?不,女真的建立者努爾哈赤甚至是被袁崇煥用紅夷大炮的開花彈炸死的。】
【除了努爾哈赤被打死,女真人死傷近2萬,明軍僅僅200多人陣亡。】
【寧遠之戰後,女真人對寧遠無計可施,于是遷怒覺華島,把全島萬餘軍民集體報複性屠殺。】
此話一出,清朝的氛圍就有些詭異了。
因為對于努爾哈赤的死,清朝多次篡改史書,許多帝王的死充滿了疑點,語焉不詳。
比如最出名的篡改史書,就是乾隆帝。
後世是結合歷史學家、文學家張岱的書籍,和當時就在寧遠的朝鮮使節李星齡的《春坡堂日月路》來證實,努爾哈赤可以确認是中炮了。要麽是當場炸死,要麽是開花彈的殘留導致傷勢感染而死,總之一定與寧遠戰役的大炮有關系,且一定是死在女真人官方宣布的死期之前。
而且從此之後,清朝就算繳獲了紅夷大炮,也不願意使用“開花彈”,或許也與努爾哈赤的死亡有關。
天幕明目張膽說努爾哈赤的死因是被袁崇煥炸死,還因為戰敗遷怒覺華島搞大屠殺,弘歷再如何無能狂怒,現在不得不考慮更深遠的問題:漢人會不會記仇造反。
“各地嚴厲督查百姓,禁止民間研制火器,禁止民間聚集,禁止民間抄錄天幕內容!”
弘歷不管西方火器如何發達,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江山必須穩固,不能因為天幕被颠覆。
但是他沒看到的是,朝堂之上有些漢人大臣的臉色也在微微變化。
民間或許沒條件沒膽子去研制火器,但是大臣呢,貴族呢?
努爾哈赤都能被大炮炸死,其他皇帝呢?
【努爾哈赤戰死之後,女真人轉換方向,開始用輿論攻擊将領袁崇煥,買通大臣,散布謠言,導致當時大明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相信袁崇煥是漢奸,甚至讓他淩遲而死。】
【這是歷史的倒退,也是亡國的必然。】
【這是政治決定軍事,腐敗的統治,帶來的軍事的落後。】
在西方,因為火器的到來,國王們開疆拓土,正是大殺四方的時候。
國王們重視火器,也重視軍士,西班牙女王、英國女王等都曾經在戰争前夕親自慰問軍隊,送去各種物資。
曾經的騎兵高高在上,後來的新式火槍隊依然很受重視,都是國王的座上賓,會親自宴請和嘉獎。
這一次,劉徹很自信。
“禮賢下士,重視将士,朕也可以!”
只要大漢的将軍能打敗匈奴,別說封侯拜相,讓他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也可以!
【西方在快速進步,東方在幹什麽?】
【明朝打敗了元軍後,大力發展火器。】
【清朝打敗明朝後,第一件事就是改名。】
清朝人繳獲紅夷大炮後,雖然也在使用,但是覺得“紅夷大炮”的“夷”是在諷刺大清,所以改名為“紅衣大炮”,讓人以為這是華夏本土的東西。
但是“紅夷”本身就是外來文化的象征,指的是紅頭發的荷蘭人。
華夏對外交流的最初,最開始對西方人的蔑稱是“紅毛綠眼”,到了近現代因為西方人強大才開始稱呼對方“金發碧眼”,稱呼的轉變也反映着國力的轉變。
清軍剛入關時,滿清君臣便下了決策:
“漢人更擅長技術,若是研制火器反清複明,于我大清有威脅。”
“民間收繳火器和兵書,地方政府也嚴禁火器。”
到康熙年間,康熙帝将子母炮僅供給八旗,其餘各省都嚴禁造火器;
雍正時期,除了盛京、吉林和黑龍江外,把各省的子母炮全部收繳交到兵部。
同時,清朝還在民間收火器,乾隆年間收繳的鳥槍、火铳多達43666支,清廷獲得了絕對的武器優勢。
在民間的火器研發技術上,清朝不僅大興文字獄,還把所有涉及軍事的科技書籍列為禁書。
比如《武經總要》《武備志》,宮廷據說有備份,但是備份絕對不會流向民間。
以致于後世研究清朝前期的書籍中,大量的兵書沒有一本讨論火炮。
嬴政感覺很不可思議:“被人用開花彈打敗了不是更應該研究嗎?怎麽能直接棄之不用?”
如果都這态度,那趙武靈王還搞什麽胡服騎射,趙國也曾經被胡人打的不輕,學了胡人的胡服騎射反過來按着胡人摩擦,這就是學習敵人的長處變得更強。
【明朝,不允許民間研究,後來開放了。】
【清朝,不允許民間研究,後來學習西方還想着“西學東用”,學習西方的技術,不學習西方的體制。】
【但是落後的是技術嗎?不,落後的本來就是體制!】
【清朝皇帝在收繳火器的時候,歐洲的工業革命催生了武器革命,從此擁有了現代化軍隊,戰争模式開始進入全球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