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四大發明和工業革命9
第79章 四大發明和工業革命9
【日本的強大,方方面面離不開華夏。】
【不僅僅是文化,是物質,還包括他們的工業革命。】
【1840年,大清第一次鴉片戰争戰敗。1842年,清政府簽訂了第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日本人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也開始從閉關鎖國到打開國門,向西方人開放港口,允許西方艦隊沿岸補給。】
日本當時還是幕府将軍的統治,知道清政府的遭遇後,非常驚慌:“華夏都無力抵抗那些西方列強,我區區小國如何能抗衡的了!”
大臣有的支持學習西方,有的畏懼西方人如虎根本不敢過多接觸。
“西方人狼子野心,一旦打開港口将會徹底失控,豺狼不會因為一口肉就滿足,只會從此盯上你!”
“那我們能怎麽辦?等着跟華夏一樣被鯨吞嗎?”
“你是沒見過英國人的堅船利炮,那是根本無法對抗的神器!”
當時的日本,主要使用的也是火繩槍,是葡萄牙商人帶過去的,比清政府的火器更加落後。
最終,為了求得安穩,德川幕府選擇了暫時性的妥協。
他們打開港口,允許西方艦隊沿岸補給,并且沿岸的店鋪和民戶都會熱情招待。
當洋大人到來時,民戶态度恭敬地送上清水:“大人,請喝水。”
到用餐時間,店鋪恭敬地邀請:“大人,請吃飯。”
他們拿出最好的食物送上洋大人的小桌子上,自己膝行後退,畏懼且恭敬地跪坐在角落看着洋大人用餐。
但是洋大人們根本不滿意,用筷子挑剔地翻幾下面前碗裏的粗糙豆飯,氣得一筷子拍在桌上。
“肉呢?”
店主指了指旁邊小碗裏黑乎乎不知道是什麽動物的肉的肉,洋大人看得沒有絲毫食欲,店主還很委屈:
“大人,這已經是我們最好的食物了。”
洋大人嫌棄,不願意吃,把飯桌打翻,把桌上的食物通通翻到了地上。
店主在一旁垂涎欲滴的孩子迫不及待撲上去,搶着用手抓起地上的豆飯吃,吃得那叫一個狼吞虎咽毫無形象。
洋大人開始對女人還有點興趣,看到他們髒兮兮的模樣更加嫌棄了。
“滾吧滾吧,給我裝點淡水就可以了。”
等到洋大人離開後,幕府的人從門後走出來,對店主贊賞道:“做得不錯,以後就這樣繼續。”
“是!”哪怕對德川幕府不滿,外敵當前,民間對外敵的反感更大,一切熱情不過是僞裝,為了早點把洋大人們忽悠走。
幕府将軍的統治下,百姓的确過得很貧困,但這并不代表統治階層貧窮,也不代表整個日本貧窮。
日本的礦産資源極其豐富,狹小的國境內不僅僅是遍布火山,也遍布金山、銀山。
朱棣等大明君臣看到日本人在洋大人面前裝窮,集體想起了日本遣唐使和留學生在自己面前哭窮的話語,集體沉默了。
他們想起日本使者每次上貢的那些毫無用處的垃圾,想起了大明朝廷賞賜的衆多寶物,想起了日本使者哭窮的話術和眼淚,也想起了當時自以為是天朝上國的驕傲和施舍大批賞賜時自以為是做慈善的自得心理。
“朕好像被騙了。”朱棣面無表情地說道。
還不如學父皇,直接拒絕日本朝貢,他接受日本朝貢,浪費了大筆財寶,得到了什麽?
大明并非不知道日本此時軍閥割據,各個執掌大權的将軍都不是好鳥。朱元璋在位時期,就嫌棄日本政權名不正言不順,日本多次請求朝貢都被朱元璋拒絕了。
到了朱棣在位時,開始接受日本的朝貢,一開始日本各個将軍都派人來朝貢,他都接受。
後來發現對國庫的壓力太大了,才加上約束條件:允許日本人來朝貢,但是十年一次,十年之內不允許再來,而且朝貢人員不能超過一百人,船只不許超過二艘。
現在朱棣生氣了,一個都不想接待了!
朱高熾松了一口氣:終于,父皇終于把這浪費錢的朝貢停止了,不然就算父皇不停,他也要停!
【清朝時期,是世界巨變的時期。】
【西方分別進行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日本進行明治維新從弱變強,而大清最後自救的洋務運動幾乎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差不多時間發生。】
【這一切,從1853年開始說起。】
【在華夏,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金陵,改名為天京,并且開始北伐。】
內憂外患之際,清廷提出“攘外必先安內”,首先要解決太平天國,派大将向榮在金陵城外孝陵衛建“江南大營”,琦善在揚州城外建“江北大營”,左右合擊要剿滅太平軍。
大清此時只有太平天國運動嗎?
不,遍地都是農民起義。
當太平天國面臨清政府威脅時,皖北撚黨紛起響應太平天國。
【在日本,1853年,日本發生黑船事件,日本奉行了二百多年的鎖國政策徹底被打破】
當華夏被大清統治,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時,日本同樣正在經歷德川幕府的統治,從1612年開始實行閉關鎖國,但是這個鎖國不包括華夏和荷蘭,所以大清的鴉片戰争,日本非常清楚。
1603年,征夷大将軍德川家康在東京建立德川幕府,從此開始了由德川家族的征夷大将軍統治日本長達265年的幕府政權,共經歷了15代征夷大将軍。
1853年,美國,逼迫日本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神奈川條約》。
1853年7月8日,美國海軍強行進入了江戶灣,強迫日本幕府接受了開港的要求。
美國海軍的海船是黑色的鋼鐵巨艦,當抵達神奈川時,日本人根本沒見過如此巨大的艦艇,吓得根本不敢對抗。
美國海軍将領向日本德川将軍展示自己國家的軍事武力和科技成果:
“這是我們的燧發槍!”
“這是我們的……”
德川将軍能展示的,只有吩咐大力士搬來的稻米。
“這是我神國所産稻米,十分美味。”
美國将軍輕蔑一笑,對所謂的美味稻米根本不感興趣,直接提出要求:“開放港口,對外通商。”
起初,德川幕府是拒絕的。
這一次宴會之後,被拒絕的美國将領回到海船上,借着美國國慶為理由,在日本家門口用艦隊上的73門大炮對天鳴炮:
“砰砰砰——”
“砰砰砰——”
巨大的炮擊聲幾乎整個日本都能聽到,硝煙讓天邊變色,也讓勉強鎮定的德川幕府變色。
他們勉強答應了通商,但是借口要商議,開始了拖延政策,要求美軍明年再來。
德川幕府以為先把人忽悠過去就可以了,日本臺風莫測,強大的元朝人來打日本遇到臺風都束手無策,下一次美軍再來若是遭遇臺風可能自己就會死在海上。
但是僥幸心理顯然是沒用的。
1854年,美國海軍将領培裏再次率領艦隊來到日本,這次一共有七艘軍艦,而且這一次更加強勢,艦隊一直深入江戶灣內,到達橫濱附近才停船。
江戶,即後來的東京,正是德川幕府的都城所在之地,美軍再次上交通商請求,真切被威脅到性命的幕府将軍德川慶喜态度大變。
“是是是!一切都聽您的!”
“還算聽話。”培裏高傲地給出早就準備好的《日美親善條約》。
“那就簽了這個合約吧。”
面對培裏的強硬姿勢,幕府只好接受開國的要求了。
雙方在橫濱簽定了《日美親善條約》,也是日本與西方列強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在此後,日本遭遇了與華夏類似的遭遇,其他西方列強緊随其後來趁火打劫。
英國、俄國、荷蘭等在華夏大地侵略的西方列強紛紛向日本提出通商要求,與日本簽定了親善條約。
日本被迫結束鎖國時代,幕藩體制也随之瓦解,日本民間對德川幕府賣國的舉措十分不滿,開始興起各地的起義。
聽天幕說過日本對華夏的各種罪行,朱元璋本就厭惡日本,對日本的嫌惡心更加深刻。
看到這裏,反而有些疑惑:“原來日本也曾面臨跟清廷一樣的遭遇,也被洋人侵略,怎麽後來日本人反而強大到可以反過來侵略華夏?”
開國功臣、也是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非常厭惡日本,多次提出要去跨海攻打日本,被朱元璋拒絕了。
此時聽到這話,氣咻咻道:“天幕提過,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是最多的,後來還在繼續加派。”
劉伯溫想得更深遠:“在天幕放出日本搜刮華夏寶藏的時候,日本也有飛機坦克大炮,明顯科技軍事很發達,它是怎麽從與華夏一樣的境地快速追趕并超越華夏的?”
“看看天幕怎麽說。”
朱元璋知道,這個“黑船事件”就是重要的轉折點,坐直了身子聽得十分仔細。
【日本遭受“黑船事件”,被各大列強欺辱簽訂親善條約時,華夏兩年後就被迫遭遇第二次鴉片戰争,清政府再次戰敗。】
【1856年,英國挑起對華夏的第二次鴉片戰争,清政府再次戰敗後,面臨的不止是英國的不平等條約,這一次還迎來了美國、俄國、法國等國。
同年,因為有太行山遮擋從來沒有蝗災的山西遭遇蝗災,重慶黔江後壩鄉發生震級6.3級,烈度達8度的超強地震。】
這個階段,中日還像是難兄難弟,誰都不好過,都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茍延殘喘。
但是日本反應過來很快。
1854年,日本相繼簽訂《神奈川條約》《下田條約》《日美通商條約》《江戶改稅條約》等喪權辱國的條約後,幕府将軍立刻開始軍制改革。
1854年,幕府下令樹下學習掌握洋式炮術;
1855年,幕府于長崎創設海軍傳習所,聘請荷蘭教官團傳授造船、航海和炮艦實用技術,這也是近代海軍第一所海軍教育機構;
1856年,清廷遭遇第二次鴉片戰争時期,幕府在開設講武所,訓練槍炮劍術,還學習西洋隊列……
德川幕府能立刻在屈辱合約中認識自己的缺點,華夏經歷了第一次鴉片戰争後依然沒有醒悟,還在做着天朝上國的美夢,還在想着“攘外必先安內”,國庫大量的銀子用在鎮壓國內農民起義的軍隊上,也不願意發展新式軍隊。
【1861年,被兩次鴉片戰争戰敗和四國侵華的屈辱條約刺激後,清政府開始推行洋務運動。】
1861年時期,日本在荷蘭工程師哈爾戴斯的指導下,已經建成新式的長崎制鐵所——這所未來的重要軍工制鐵廠,将會給華夏帶來巨大的災難。
這個時候,清朝才開始想到改制。
1861年,洋務派思想家馮桂芬,在在《校邠廬抗議》一書中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數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首次提出“中體西用”,想要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來輔助發展華夏。
1861年1月11日,愛新覺羅·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拟章程六條》,得到了慈禧的重用,開始實行“洋務運動”,想要實現富國強兵。
清廷開始創辦新式學校,1862年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設置新式的學堂規則、學科內容,并且選送留學生出國深造,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
一切看起來都在朝進步的方向轉變,一切看起來都是新氣象。
仿佛是一掃清朝末年的頹敗,什麽都是新的:新式學堂,新式留學生,新式工廠,新式工人……
唯獨當權者還是舊社會的舊人。
【這個時候,強勢的西方列強在幹什麽呢?】
【清政府因為高傲和閉關鎖國,錯過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後,又因為戰争,錯過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這就是我之前所說的,落後了兩個時代。】
1866年,方舉贊、孫英德在上海創辦“發昌機器廠”,最初是一個只有200元左右的手工鍛鐵作坊,專為外商船塢打造修配船用零件,這也是華夏私人經營的近代工業企業,還大部分是手工鍛鐵。
1866年,幕府徹底解除海禁,大量的人才主動留學,學習西方的科技和思想,這其中有一些未來“鼎鼎大名”的人——伊藤博文,井上馨,西周等。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制成了發電機,開啓了“電氣時代”的序幕。
到70年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器開始用于代替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以蒸汽機為動力的新能源。随後,電燈、電車、電影放映機相繼問世,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在東方,虛假的乾隆盛世,錯過了進入“蒸汽時代”的機會。
兩次鴉片戰争的戰敗,錯過了進入“電氣時代”的機會。
清廷一邊說要“中體西用”,一邊忙着壓制農民軍。
一邊是歐洲各個國家,在同時發生第二次工業革命,各種研究發電機;
一邊是日本幕府吸取教訓,大力朝歐洲各國派遣留學生,海綿一樣吸收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最後帶回日本進行重大改革;
一邊是華夏大地上,濟南長清縣黃崖山正在發生的屠殺慘案。
同樣是1866年,太古學派首領張積中多次參加科舉,屢試不中後,對仕途心灰意冷,開始想着歸隐山林。
起初,張積中想去揚州養老,但是揚州也有了戰亂,為了躲避戰亂,張積中找到了濟南長清縣的黃崖山中。
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争發生,張積中一家老小都遷到黃崖山中,自給自足,成為亂世之中的桃源之地。
沒多久,就有許多同樣想躲避戰亂的難民尋覓而來。
張積中曾拜周太谷為師,傳習太谷學派,學習儒釋道二家,不僅接納了難民,還在山中開講堂傳道受業。
戰亂不休,亂世之年難民甚至逃難的官紳越來越多,到1861年時,達到8000之衆,引起清廷懷疑。
清廷要求張積中投案對峙,張積中拒絕了。
清廷派大軍圍攻,制造出“黃崖山慘案”,山寨之中難民幾乎被屠殺殆盡,張積中本人投火自焚後被找出屍體枭首示衆。
在其他地方的農民起義中,清廷任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對撚軍作戰,對太平天國依然在處處打擊。
如此頻繁的戰争,軍費從哪裏來呢?清廷的國庫還有這麽多錢嗎?
清廷只想着鎮壓,從來不會反省,自然也不會真正知道到底是哪裏需要改變。
“是亂民的錯!”弘歷一點也不覺得鎮壓亂民起義有什麽問題,只覺得是亂民趁亂起義是不安分不老實。
就像大小金川叛亂一樣,都是刁民!
“什麽收留難民,一收留就是八千人,這分明是想造反!”
以統治者的眼光,這張積中的行為越看越可疑,更何況清朝本就是不允許民間百姓大量彙聚。
“沒錯,朝廷給過張積中投案自首的機會,他不去就說明心裏有鬼!”
朝廷之上有大臣附和,同樣也有大臣沉默。
也有大臣反思:在這所謂的乾隆盛世時期就有如此多的叛亂,當今朝廷真得沒問題嗎?
唐太宗在位的貞觀之治時,有這麽多農民起義嗎?
只是當着皇帝的面,自然是什麽都不會表露出來。
在民間,百姓卻是很能理解張積中,也能理解那些難民。
“到處跟洋人打仗,能有個地方躲避戰火,而且那麽多人多安全,也不用擔心山裏有野狼。”
“什麽單獨去投案,怎麽能去,跟官府對抗能有什麽好果子?”
“一個人去了,不是受刑就是坐牢,結果還不都是一個死!”
“反正擱我是不去的,我寧願死在家裏!”
庶民本就畏懼官府,尤其是一個名聲還不好、寧願把兵力放在打壓百姓也不願意去對抗外國的官府,他們寧願選擇死也不願意一個人去搞什麽投案交待。
【日本原本也差一點錯過,但是他們很快反應過來,及時做出徹底改革,并且成功地追趕了上來。】
哪怕還沒有明治維新,還是德川幕府統治期間,已經在迅速學習西方,進行全方位的改制。
但是日本民間依然不滿,認為喪權辱國的條約是德川幕府出賣國家和人民,于是開始要求德川家族還政給天皇。
黃袍加身很有經驗的趙匡胤直搖頭:“都這樣了,清朝的将領還不如反了算了,反正也是廢物皇帝,還不如孤兒寡母。”
孤兒寡母雖然無力掌控朝政,也沒做什麽昏庸抉擇。
後世的那些昏君,真是連兒皇帝都不如。
【1867年,“倒幕運動”成功,德川慶喜被迫宣布還政天皇,即“大政奉還”;】
【1868年,德川幕府徹底垮臺,明治天皇開始廢除幕府,從各地收回大權,進行土地、地稅改革,集大權于天皇一體。在後世也被視為“明治維新”的開端。】
1871年,明治天皇派遣大臣進入西方社會考察,從此把西方先進的工業和制度一起引入日本。
從此,日本的進步幾乎是一日千裏。
德川幕府鎖國期間,只與華夏和荷蘭貿易往來,當時就有“蘭學”,即學習荷蘭文化。當時的大清火器落後,日本便學習的荷蘭的火器。
德川幕府開港之後,産生了“英學”“法學”“德學”“美學”,被統稱為“洋學”;
明治維新之後,開始大量翻譯“洋學”的書籍,從方方面面開始進步。
比如醫學方面,日本學者翻譯了《解剖學圖譜》等近現代醫學書籍,開辟出自己的生理學、病理學等現代醫學體系;
博物學方面,日本學者翻譯了西方書籍後開始自己著作,稻生若水著作《庶物類傳》,根據野外實地調查編著而成,開始有了實物研究的習氣,擺脫了華夏的文獻主義影響;
在藥學的影響下,物理學、化學都開始走向現代化,并且作為軍事技術的基礎學科受到重視。
“物理學和化學是什麽?藥學怎麽能誕生物理學和化學,又怎麽影響軍事?”
劉徹聽到軍事就很感興趣,但是越感興趣,不理解的就越多。
“是用作醫療,當軍醫嗎?”
大漢已經開始有軍醫,并且還在繼續培養人才,宮中的太醫最近忙得很,又要給貴人治病又要帶徒弟還要出義診,忙得腳不沾地。
但是太明顯的變化,并沒有很快出現,不過是為劉徹積累了一些好名聲。
時間短暫之下,帶的那些徒弟的醫術也沒有太快的提高。
在劉徹看來,遠遠沒有達到自己所期望的那樣。
看到天幕提到的日本的近現代醫療體系,他開始反思:是不是方向走錯了?還是說還有哪裏不足?
“陛下,那解剖學……”女醫義妁欲言又止。
劉徹對于天幕誇過的人才态度很和藹,用眼神鼓勵她:“對了,解剖學是什麽學,你是知道嗎?”
義妁認真地點點頭:“《黃帝內經》中有提到過。”
劉徹看出義妁的态度不一般,認真地點點頭,示意她繼續說。
“‘解剖’兩字在《靈樞·經水篇》中出現過——若夫八尺之土,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髒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
義妁說完,立刻引起朝廷上的軒然大波。
顯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把人剖開研究五髒六腑的。
東方朔卻哈哈一笑,打斷大臣們的争議:“陛下,臣有一個故事,不知道你想不想聽。”
東方朔向來诙諧,劉徹最喜歡他的幽默,對東方朔自薦時自己誇誇其談都能接受,更不用說自己最喜歡的故事。
“說。”
東方朔誇張一笑:“相傳,鲧因為治水失敗被天帝處死,死後二年屍體不腐,天帝感到奇怪,于是賜了于是給了另一個天神一把吳刀,讓他去剖鲧。天神手起刀落,鲧的腹部敞開後,竟然從體內飛出一條黃龍,騰空而起,這條黃龍落地後化為人形,就是後來的‘禹’。”
劉徹聽到這樣一種“大禹誕生”的故事,覺得頗為新奇之餘,忍不住有了新的想法。
“原來解剖真有用處,那豈不是牢裏的死囚也有別的用處?”
張湯虎軀一顫,即使他總是靠揣測上意來斷案,但是聽到這裏不由有些犯難:讓他去解剖死囚,還要研究什麽,他也不擅長。
張湯猶豫地看向首先提出解剖的義妁,打量着這位看起來頗為年輕的女醫,思考着是請對方一起合作,還是幹脆自己去學。
義妁沒注意到張湯的視線,正在沉思。
她也被東方朔啓發到了。
鲧的腹部被剖開後誕生了“禹”,若是婦人懷孕難産,剖開肚子,是不是也可以把孩子取出來?
【曾經的日本天皇,受華夏影響,全盤漢化,學習儒家文化,學習《論語》。
明治維新時期,開始全盤西化,連明治天皇也開始學習德語。日本開始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打不過就加入,非常符合日本的一貫作風。】
【日本在轟轟烈烈舉行明治維新的時候,華夏的清政府幾乎是在同一時間舉行“洋務運動”,并且同樣開始向西方學習。】
洋務運動期間,改革派把軍事改革放在第一位。
先後建立“天津機械制造所”、“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等一系列軍事企業,同時也加強了對海防的建設。
在80年代中期,洋務派仙湖組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二支海軍。
日本明治維新期間,同樣重視軍事改革。
并且因為美國人從海上而來逼迫日本打開國門,日本對海軍的執念達到了極致。
一邊興建新式軍事學校,一邊頒布征兵令,要求全國年齡達20歲以上的成年男子一律須服兵役。
到1873年時,日本的作戰部隊動員可達40萬人。
看起來好像差異不大,但是到了洋務運動後期,清廷因為軍費不足,導致一系列的軍事改革只留下一些花架子。而且因為軍費不足,開始對百姓增加徭役賦稅,為百姓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而明治維新的中後期,軍事預算急劇增加,約占政府經費的30%—45%,軍校繼續擴招,軍隊人數猛增,并且開始對軍校生洗腦,實行軍國主義,武士道精神,要求對天皇效忠。
【當日本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與第二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快速學習并且應用到日本的方方面面,得到了巨大發展後,日本開始遮掩不住自己的野心,向鄰國進軍。】
明治初年,日本即蓄謀向亞洲鄰國進行侵略擴張。
當實力達到之後,第一個目标,就是華夏。
1874年,日本出兵侵略中國臺灣。
1875年,日本武裝入侵朝鮮,次年逼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
1879年,吞并琉球,改為沖繩縣。
李世民覺得格外的膈應。
一想到日本曾經全盤漢化,從天皇到民間,都學習大唐的文化和政治措施,甚至把自己首都修建成大唐長安城的樣子,李世民就覺得有種親手喂養的白眼狼長大後趁自己病弱時反咬噬主的糟心感。
“這日本,真是養不熟的野狗!”魏征憤憤然,“罵他們狼子野心都是污辱了狼!”
大唐從未虧待過日本的遣唐使,甚至後面還有日本留學生在大唐為官,享受與大唐官吏同樣的俸祿。
大唐的民間也未曾對日本人有過偏見不公,佛寺更是有僧人東渡傳授了衆多的佛教文化和科學技術,結果等來的不是知恩圖報,而是強大後第一個侵略華夏!
“他們把華夏當做什麽?随時可以宰殺的肥羊?還是好欺騙好糊弄的富戶鄰居?”朱棣一想到自己給出去過的那些錢財寶藏可能發展了日本的經濟,就覺得還不如把那些資源換成糧食送去喂狗養豬。
日本在朱棣面前十分謙卑,把朱棣哄得高高興興,朱棣甚至還誇過日本——“海東之國,未有賢于日本者也”。
現在朱棣只想把自己說過的話吞回去,然後把那些騙過自己寶貝的使團全給留下!
【一次次的侵略成功,更加助長了日本的野心,他們漸漸的開始不滿足于一地的侵占,想要更加廣闊的土地,更加豐富的資源。
比如,整個華夏!】
到80年代末期,日本以侵略華夏和朝鮮為主要目标的大陸政策基本形成。
自90年代中期起,日本不斷對外發動侵略戰争。
【這個時候的清廷在幹什麽呢?】
1874年,日本二千士兵強行登錄臺灣琅喬,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率兵赴臺,進行防禦部署。臺灣當地人同樣反抗激烈,日軍試探之後感覺無法武力占據臺灣,于是派遣特使大久保利通等抵達北京,對清廷大肆進行恐吓威脅。
最後在英國的調停下,中日簽訂《臺事專約二款》,清廷承認日本的侵略是“護民”,給與白銀十萬兩賠償,日本退出臺灣。
——這是白銀買回來的暫時和平,注定無法長久,也給了日本後來吞并琉球的借口。
對外軟弱的清廷,在內部毫不手軟,忙于争權奪利,政權交替。
“噗——”
年輕的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在長期被母親的壓制下,沉迷上“微服私訪”,經常偷偷溜出宮在外面玩樂,而且是不太好的玩樂,比如逛逛八大胡同。
在“玩樂”中,同治皇帝染上不明病症,長期治療後,一直沒有得到治愈,反而頻頻出血。
“陛下怎麽樣了?”直到兒子病危,慈禧太後終于開始着急了。
太醫搖了搖頭,不敢實話實說。
慈禧太後怒斥:“說話!”
這時先是大臣來請命:“太後,南方有風災,有強烈臺風橫過珠江口,先後吹襲香港及澳門,遠至廣州亦受災害,民間大小船只被吹翻,房屋失火被燒毀,死傷無數……”
慈禧太後不耐煩:“地方官不會處理嗎?”
大臣聲音低了低:“太後,有洋人死了。”
聽到這話慈禧太後頓時緊張起來,這個時候洋人死了可是大事,一不小心就會再次開戰。
她連忙道:“讓人好好安撫。”
大臣領命後退下。
慈禧太後剛處理完朝政之事,要去關懷兒子,卻得知兒子吃了藥剛剛好點,又跑出宮去玩樂,氣得立刻命令人去找人,同時招來皇後,認為皇後沒有管好自己兒子,對她大加斥責。
不久之後,臺灣的奏折抵達北京,日本的大使也來到了北京。
而好不容易找回來的同治皇帝,病情加重,再次躺在病床上。
慈禧太後隔着簾子,一邊吩咐太醫用藥,一邊罵兒子不孝。
這時恭親王奕訢前來請示:“太後,臺灣那邊傳來消息,日本人派大使來商議臺灣之事。”
“你去處理吧!”慈禧太後完全無心去管什麽日本跟臺灣,她只在乎兒子會不會死,死後會不會影響自己的權力。
“喳。”恭親王奕訢看出太後的态度,也明白了臺灣對于太後而言,根本不重要。
他的心裏已然有了天平的傾斜。
當英國人摻入進來,要求中日“和談”時,奕訢也就沒什麽抵觸心理,沒多久就達成了“和談”,與日本簽下了《臺事專約二款》。
等奕訢帶着這份合約回宮複命時,還沒來得及開口,就聽到慈禧太後一陣嚎哭:“我的兒!”
——同治皇帝最終病重不治,駕崩了。
等慈禧太後擦幹眼淚,奕訢又要彙報臺灣之事時,慈禧太後再次擺擺手:“國不可一日無君,我兒駕崩,你可有新君人選?”
奕訢認真思考了一番宗室裏合适的人選,揣摩着太後的心意說道:
“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
慈禧太後微微颔首:“很好。”
載湉當選不是因為多麽賢才有能力,而是因為年齡——如今年僅6歲。
1875年,在大清風雨飄搖不斷割地賠款的末年,載湉即位,即為光緒帝。
新舊帝王更替之時,君臣都在忙着準備帝王的葬禮和登基大典,至于臺灣,那樣的小事,誰會在意?
“又是後宮幹政!太後愚蠢!”玄烨憤怒地剛剛說完,就看到孝莊太後默默看向自己。
玄烨瞬間心虛了:“祖母,不是說您。”
“您跟這慈禧太後完全不一樣!”
孝莊太後嘆息一聲:“陛下,你跟那同治皇帝也不一樣。”
玄烨被這樣一提醒,想起了自己幹翻鳌拜時同樣年幼。他8歲繼承皇位,親政時才14歲,比天幕裏的19歲的同治皇帝更年輕。
孝莊太後再次提醒:“始皇帝登基時同樣年幼。”
歷史上,太後當權的皇帝少了嗎,但是能夠從幹政的太後手中奪回權力的無一不是有為之君,比如漢武帝。
相反,連從親生母親手中都拿不回權力,遇到權臣或者權宦,還不是任人操控。
玄烨想明白之餘,不得不罵一句帝王無能。
“不止是帝王無能,太後掌權卻也無能,親王明顯深受器重大權在握同樣無能,一群無能的人偏偏沉迷于争權奪利,難怪大清要亡國。”孝莊看得更清晰,看明白之後也更加悲哀,“這就是末年氣象啊!”
從上到下,腐敗無能,注定是無藥可救!
被孝莊舉例的劉徹對同治皇帝嫌棄的無以複加。
“太後專權就奪權,竟然靠微服私訪發洩不滿,這麽沒能力,當什麽皇帝,直接去當個廢物宗親不挺好。”
宗親得什麽病死了都不重要,但是皇帝突然死亡,影響的是整個朝政,哪怕是傀儡皇帝,禮制在那,還浪費國庫經費。
劉徹想起漢惠帝劉盈,第一次覺得,太後當權也挺好,畢竟,漢惠帝也挺廢。
【明治維新成功後,日本搖身一變成為了世界強國,從封建社會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清廷反過來想學習日本。】
明治維新的成功清廷并非沒看到,正是因為看到了,慈禧太後心動了,開始提出修改憲法,學習日本的“君主立憲制”。
1905年,清廷向全國人民宣布實行“預備立憲”。次年,頒布九年預備立憲诏。
但是所謂的“預備立憲”裏,依然是換湯不換藥的形式主義。
當時清廷設立咨議局類似于今天的省議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意代表選舉。
名義上,咨議局的議員都是民衆選舉産生的,各省議員的規模不同。
最少的吉林省,只有30人;最多的是直隸省,有140人。
但是,從對議員的要求,就可以看出問題。
除了必須超過25歲,需要滿足至少一個條件——在本省辦理學務或者其他公益事業超過3年;要中學以上學歷;貢員以上出身;七品文官、五品武官以上;本地有5000元以上資産。
然而當時的百姓根本不知道什麽是“選舉”,更不用說“中學學歷”,新式學堂開了才幾年,百姓識字率都還沒上來,當時的統計是民間男性的識字率是25%,女性是不到5%。
再加上貢員、官員品級和資産,注定這依然只是清廷上層的自娛自樂。
同樣是民間興辦新式學校和工廠,清廷依然是擺脫不了的官僚主義,官辦工廠裏上層貪腐,對民間企業打壓,對百姓壓榨;
而明治維新後,實行西方的“開明主義”,大力扶持民間企業,社會的活力很強大,對明治天皇的向心力也很強。
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
所以日本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成為了亞洲的第一強國,而華夏當時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洋務運動失敗後,清政府越來越腐朽,直到徹底滅亡,華夏開始遭受日本人的威脅,被迫為明治維新奉獻自己的血肉和力量。】
【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從開始發動對華夏和亞洲其他國家的侵略戰争開始,就不停的掠奪華夏的財富、人口和礦産來發展自身。】
八幡制鐵廠是日本二戰前最大的官營鋼鐵廠,主要生産的就是軍火,是利用甲午海戰後清廷的賠款興建起來的。
1905年到1945年,日本還從撫順搶走近2億噸優質煤炭,很大一部分都供給這座鋼鐵廠;
1938年,侵華日軍占領湖北大冶,瘋狂開采煤礦,7年間搶走優質煤420萬噸,同樣是供應八幡制鐵廠。
然後,這座鋼鐵廠生産出大量的軍艦、坦克等重武器,再次使用在華夏戰場上,奪走無數無辜百姓的性命;
二菱重工業長崎造船廠,則是日本海軍發動侵華戰争的基礎。
二戰期間,長崎造船廠強征7000多名中國勞工,讓勞工從事繁重的勞動,用自己的血淚來修建軍工艦艇。
1937年侵華戰争中的淞滬會戰,長崎造船廠生産出神風型驅逐艦“白露號”;
偷襲珍珠港事件中,長崎造船廠産出戰列艦“霧島號”;
海軍聯合艦隊各地征戰搶奪時,産出戰列艦“日向號”、“武藏號”。
日本福岡縣的二井二池煤礦,強征了大量的中國勞工,有日本人在後面寫回憶錄,說親眼看到體力不支的華工倒下,推車倒下,幾百公斤的煤礦直接壓過去,當場就把華工碾壓的肝腸迸裂,死狀極其凄慘……
無論是鐵礦還是煤礦,在工礦附近都設有活人坑,一旦勞工生病,日本監工會毫不留情将勞工扔到活人坑裏等死。
在羽島煤礦,勞工去時是幾千人幾千人的擄過去,等煤礦因為戰敗關閉時,只剩下一人生還……
“清朝皇帝如此廢物!自己國民都被搶走了也不阻止嗎?人都沒了當什麽皇帝,還去統治誰?”朱元璋承認自己不是什麽仁善之君,他雖然殺起人來看似發瘋,但一直都是清醒的發瘋,知道自己為什麽要殺功臣。
朱元璋的所有政策,都圍繞着穩固統治權來進行。
但這并不意味着,他對百姓也要大開殺戒,把庶民都殺完了,他在大明不也成了光杆司令?
誰去種地養活皇室宗親,誰去給國庫交賦稅,誰去服徭役修各種工程?
這幾千幾千的勞工被掠走,清廷竟然還不緊張,任由掠人,朱元璋覺得不能理解。
又是大屠殺又是大掠奪,再多的人口能經得起幾次這樣的糟蹋,清朝皇帝是打算最後自己吃自己嗎?
【日本禍害的不只是華夏,禍害了整個亞洲。
日本強征的勞工也不是華工,還有朝鮮勞工。】
日本自己的新聞報道,說那些勞工總共只死亡了94人。
但是韓國的《朝鮮日報》報到,僅僅是一家煤礦,1944-1945年,就有122名朝鮮勞工死于非命。
日本給韓國人帶去的死亡與戰争陰影,同樣不小。
李世民突然靈光一現。比如那動不動偷華夏文化的韓國,還是日本侵略性更強更惡心人。
看起來日本對韓國也多有騷擾,不如他聯合高麗等國,去滅了日本?
又或者,先派人去挑撥那幾個國家,讓它們自己內鬥起來,大唐最後趁虛而入?
李世民想到之後,立刻與衆多武将商量起來。
只是,派誰去呢?
這種在國與國之間挑撥離間的,放在春秋戰國時期叫做縱橫家,但是縱橫家少有好下場的,大唐貞觀群臣看起來也沒有這方面的人才。
尉遲敬德連連搖頭:“陛下,你若是讓臣領兵去攻打高麗,臣願意,但是這當間諜,太難為我了。”
李世民嫌棄地看一眼他五大二粗的腰圍和跟孕婦差不多的将軍肚:“你去了馬上就暴露,不會讓你去。”
不光是尉遲敬德,大唐的武将一身殺氣太明顯,都是刀山血海殺出來的,氣質很難掩飾。
此時還未曝光的不知情多面間諜封德彜眼前一亮:這個好,也很适合他!
“陛下!此事危險!”封德彜看似要反對,下一秒意正言辭,“所以讓老臣去吧!老臣一把老骨頭,去那裏挑撥離間也沒人懷疑。”
李世民瞬間十分感動。
這事的确十分危險,沒想到封德彜一把年紀了還願意前去。
“朕親自為你送行!”
其他文臣武将也很感動,尉遲敬德連聲道:“你放心,一旦需要軍隊接應,老夫絕對不會拖後腿!”
封德彜也很感動。
天幕出現的突兀,內容也完全不受控制。他好擔心哪天天幕哪天突然盤點間諜,或者說什麽前朝舊事時讓自己多面間諜的往事曝光,不如先去高麗那邊幹個大事,有了重大軍功,可以将功抵過。
他打算這一期天幕一結束立刻跑路,就算暴露了,陛下想殺人也沒人可殺,以陛下的脾性也不會遷怒自己的假人,等自己立了功再回來。
【最臭不要臉的,是日本絲毫不為自己的侵略史羞愧,不但不承認南京大屠殺,不承認慰安婦,在強征勞工上也在玩文字游戲。】
【在2015年,日本将明治維新時期的各個染滿華夏人鮮血的遺址申請世界文化遺址,申遺成功。
最初華夏和韓國強烈抗議,日本政府承認了“強制勞動”,在明治維新遺址的歷史上加上強征勞工事件。】
【但是!】
【當申遺通過後,日本立刻翻臉,說日本從沒有強征勞工,只是“被迫勞動”,與“強制勞動”完全不同。】
荊咕氣得很想把那些歪曲歷史的無恥小人抓過來,也“被迫勞動”一下。
千言萬語最後只化作一句話:
【每日一問:老祖宗為什麽不直接滅了日本?】
老祖宗嬴政很認真地聽完,認真地點點頭:“朕記下了。”
後世皇帝太無能,靠不住,還是靠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