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帝王陵墓和海外遺珍11
第34章 帝王陵墓和海外遺珍11
【每到皇朝末年,起義軍為了籌集軍費,幹得第一件事就是去盜墓,比如大名鼎鼎的黃巢起義軍,曹操的摸金校尉和發丘中郎将等】
【還有軍閥溫韬,幾乎盜遍了唐十三陵,除了高宗的乾陵,一個也未能幸免】
沒想到自己以這種方式被提名的曹操,心虛地摸了摸自己鼻子。
不過被點名的不止他一個,曹操立刻給自己找到借口:“操寧願自己背負罪名,也不願意軍士們餓肚子。”
幕僚們齊齊配合他的表演,各種誇獎:“丞相高義!”
誰知天幕還有下文:
【而盜墓帶來的不僅僅是財富,還帶來了疾病。】
【我們知道,每逢大災必有大疫,其中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屍體沒有及時處理。】
【屍體在腐壞後,會産生很多細菌病毒,比如屍毒。這也是許多盜墓賊慘死卻以為是“詛咒”的原因。
所以每逢亂世,盜墓橫行,同時會伴有大疫。比如曹操軍中的瘟疫後世考據也跟他軍隊的摸金校尉們也有關系。】
【東漢末年,建安大瘟疫整整持續了八年。
建安七子那樣身份尊貴的貴公子,因為瘟疫都思域建安二十二年——其餘兩個不是命硬,是死的更早。
曹操那個時候還敢讓士兵去盜墓,真的是,挺不怕死。】
曹操軍營中的摸金校尉們急了。
曹丞相不怕死,他們還是怕的啊!
Advertisement
現在有地方已經動不動有瘟疫了,本以為他們是将士體質好不會被傳染,怎麽聽起來盜墓會死得更快?
這怎麽行,他們加入曹丞相的軍隊是求富貴,又不是求死!
【戰争、盜墓,大量喪生後沒有得到及時處理的屍體也讓瘟疫持續的更久。東漢時期,軍隊就發生了7次瘟疫。】
【由于資料有限,三國割據,我們無從得知具體的死亡數據,但是至少我們可以肯定,赤壁之戰曹操敗于孫吳,除了是北方人更善于兵馬不善于水戰,将士水土不服,還有當時開始流行的瘟疫。】
東漢末年的疫情歷史上有許多種猜測,還有氣候、民族遷移等原因。
關于曹操軍中的疫情,同樣有多種說法。除了盜墓感染的瘟疫,還有說因為曹操軍中多是北方人,來到南方雲夢澤感染了血吸蟲病,而一江之隔的吳軍對防範血吸蟲比較有經驗所以沒被感染。
但是因為這一期講述的是盜墓,荊咕沒有具體解釋。真要說起東漢疫情,那得結合氣候環境、民族南北遷移、還有當時的朝政局勢等諸多原因,可以單獨開一期“瘟疫”主題了。
荊咕只簡單介紹了一下東漢末年的瘟疫與盜墓的關系,開始回歸與陵墓相關的主題。
【東漢末年“丁酉大疫”起于曹魏,後來大範圍蔓延,不僅給曹魏政權帶來損失,對孫吳政權也帶來了重要影響,魯肅、呂蒙、蔣欽、孫皎同樣死于丁酉大疫,後世猜測是曹魏政權在赤壁之戰中把疫情帶入了孫吳之地。】
【根據史料記載,東漢順帝時期,人口超過了6000萬;然而三國末期,人口最多3000萬。戰亂加上瘟疫,足足喪生了一半。】
剛剛聽說曹操軍中要因為盜墓流行瘟疫,并且赤壁之戰敗給自己,孫權這邊正在看好戲,結果馬上自己也倒黴了。
孫權氣得直罵娘:“該死的曹賊!自己盜墓還禍害我們!”
他的魯肅呂蒙,他的心腹愛将,竟然全被曹操帶來的瘟疫禍害死了!
“必須得防着點,別接觸他們最好。”此時赤壁之戰還未開始,但是兩軍已經陳兵于江邊兩岸,周瑜原本就計劃巧借東風用火攻,現在只想再周密一點,“不如用火攻,士兵都用上火箭,遠距離燒掉,少與曹軍接觸。”
少接觸,根本不給曹軍傳染疫病的機會,才是最好的預防方法。
幕僚們你一言我一語緊急商量各種詳細對策,孫權平白又增添了需要操心的事,氣得時不時破口大罵:“該死的曹賊,真是禍害無窮!”
恰好天幕也提到了火燒。
【這裏不得不提一下火葬。】
荊咕說到這裏,就有些想笑。
【很多穿越小說動不動寫女主想要火葬,男主或者其他人知道後很驚訝,覺得是挫骨揚灰不吉利。
但是,我們并不是進入現代化之後才實行火葬的,在古代很早就開始實施火葬。】
想當年,荊咕也被這樣的小說情節迷惑了,還以為古人說得“挫骨揚灰”就是火葬,以為古人只有土葬。
在自己考據之後才發現,自己真是太天真了,古人才沒有那麽迂腐。
而且最重要的是,她看得小說是清穿文,但是滿清祖宗就是火葬的!說成漢族人不喜歡火葬還情有可原,儒家是自始至終都反對火葬。
【早在商代之時,華夏已經有了火葬,當時是少數民族政權使用。先秦典籍中也保留了有關火葬的大量數據,記錄了當時的羌、氐、儀渠民族的喪葬形制】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火化屍身并存放遺骨是佛教高僧死後的安葬執法,當時民間有貧民無力舉行葬禮選擇火葬。】
【五代以來,火葬在漢地流行開。隋唐唐朝時期佛教影響力加大,民間火葬普及,但是唐朝官方以儒家為主,是反對火葬的。】
李世民微微皺眉。
他并不是反對火葬,也不是不喜歡佛教,單純是對任何一個宗教單獨坐大都會擔心失控。
大唐宗室信奉佛教的不少,但是對外依然宣傳的是道教才是大唐國教,在朝堂和太學又是重用儒家,儒釋道三家并用,就是為了平衡。
天幕這意思,難道是說火葬比較好?
那萬一讓佛教失控怎麽辦?
【到了後唐時期,唐莊宗在興教門之變中駕崩,不得已采取火葬;後唐末帝為了避免屍體被敵人污辱,最後選擇了自焚。帝王的後妃和太後,最後也不得不在異地他鄉采取火葬。】
【另外《唐律疏議》中記載,如果在行軍途中士兵病死不能及時把屍體送回家鄉,也會選擇焚燒火葬。可見唐朝因為環境制約,火葬也是無奈之下的從權之策。】
李存勖:“後唐?這唐莊宗該不會是朕吧?”
莊宗是廟號,李存瑁現在才到登基的第二年。
他完全不會想到,昔日自己骁勇善戰,被稱為唐末将領中的“十三太保”,剛建國三年就因為叛亂而死。
更想不到,自己會死的如此狼狽和倉促。被稱為後唐末帝的李從珂心中大恸:“無力回天!無力回天!”
天幕劇透了又能如何,已經遲了,他現在甚至已經被包圍,連換個死法的時間都沒有。
當初他背叛後唐皇帝兵變上位,可曾會想到,自己也會被自己的将領背叛!
李從珂瘋狂一笑,聽到外面傳來紛雜的腳步聲,知道叛軍已至,拿起火把,點燃了宮中的一切!
【宋朝時期,火葬在民間世俗已經比較普遍了,現代在雲貴川福建等地都發現了宋代火葬墓。這其中有個重要因素,比如北宋時期處于人多地少、節省錢財、衛生疾病等原因,南宋因為偏安一隅,墓地不夠,人口規模達到上限,地狹民衆,活人和死人争地,死人沒有地方埋葬,火葬便開始普及。】
【不過官方尊儒,多有禁止,士大夫也指責火葬毀壞身體,但是對于民間客死他鄉不得不采用火葬以及少數民族火葬采取視而不見的态度。】
【火葬最早便發現在契丹民族,元朝時期,蒙古人當權,火葬頗為流行,還出現了比較特別的現象:一是道士使用火葬,二是畏兀兒人效仿漢人,将骨灰包裹成人的模樣。】
【至于清朝,在入關之前也是實行火葬,入關後受到漢人和儒家的影響,才改為土葬。但是因為草原民族普遍采用火葬,有些官員死後依然采取火葬,火葬也随着滿清入關在全國風行】
朱元璋:???他大明呢?
天幕就這麽不待見大明,直接把明朝略過去了?
“父皇,明朝跟唐宋差不多,民間普遍,官方不支持但也不會太多管,可能……”朱樉剛解釋兩句,就被朱元璋用死亡視線注視,聲音越來越小,最後直接消聲。
好吧,是他殺了,父皇又不是不知道,他出身民間,又不是沒見過民間火葬。
只是時下依然認為,窮古人家才火葬,體面人家都會盡可能土葬、厚葬。老朱甚至還要殉葬,大量的殉葬,不也正是想要死後繼續過得奢侈享受?
不是不懂,只是不想懂。
【我們現代也普遍采用火葬,除了經濟省事——也不省錢,畢竟墓地也不便宜!
還有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衛生,預防疾病。】
【假如皇帝們都火葬,哪還有後面盜墓的什麽事!假如清朝入關後依然火葬,康熙和乾隆哪至于死後在地下水裏游泳。
只能說,自己選擇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哦,你們是漂着也要走完。】
再次被提醒着被迫想起屍骨水上漂的玄烨和弘歷,雙雙郁悶。
【除了軍閥喜歡盜墓,有些皇族也會有奇怪癖好,會親自去盜墓】
【比如西漢廣川王劉去,晉代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記載,廣川王“國內冢藏,一皆發掘”。劉去幾乎盜盡了廣川國內的所有墓葬,最有名的是魏襄王墓,晉靈公墓。】
西漢廣川王劉去聽到天幕罵他絲毫不以為意:什麽盜墓,我不過是找找刺激。
畢竟,他做過的荒唐事多了去了,區區一個盜墓,哪裏有他殺人烹肉來的刺激。
劉徹大為羞恥:“這個混蛋劉去,玷污我大漢劉家名聲!”
最重要的是,還玷污他的名聲。
天幕前面還誇他老劉家的好,結果這就來了個拖後腿的。
劉去,是漢景帝的曾孫,也就是說還是劉徹小輩,這個廣川王還是劉徹封的。
歷史上劉去是在漢宣帝時期因為荒淫無道各種罪行被廢,遷出封地,于遷移途中自殺。因為天幕提前揭露了他的罪行,劉徹決定親自動手。自己授予的封地,自己拿回來。
【陳叔陵,陳後主陳叔寶的弟弟。喜歡盜墓,尤其是名人墓。經常帶着手下在南京挖墳掘墓,把值錢的随葬品席卷一空,有時甚至把墓中名人的屍骨帶回府中。】
南朝陳叔陵:什麽盜墓,我不過是去賞玩一番,還會請墓中主人來府中作客。對了,下一個我想請的客人就是謝安……
——只能說,在封建帝王時期,郡王因為會一手高超的投胎技術,從小享受富貴,不但可以肆意妄為,還有人罩着不會承擔什麽後果。
但是天幕來了,哪怕有哥哥陳叔寶,哪怕還沒亡國,陳叔陵也即将被天下人唾罵。
楊堅大喜:“這陳叔寶教弟無方,禍害百姓,正是我大隋替天行道之時!”
正想着要出兵,天幕就送上了理由,大善!
【對了,他還盯上了謝安的墓。借口母親去世,要找個風水好的地方安葬,于是挖了謝安的墓,因為墓中沒什麽值錢的東西,非常生氣,把謝安的屍骨扔在外面,還是當地的老百姓為謝安收斂屍骨重新安葬在長興三鴉崗】
謝安瞪大眼睛:關他什麽事!生在晉朝已經夠亂了,死後竟然更亂,這都是什麽世道!
朝堂上的君臣齊齊看向謝安,眼裏帶着快意。
謝安可以說是東晉風頭最盛、最受歡迎的男人,沒有之一!
他出身名門——目前的東晉,就是三家最大:司馬家,王家,還有就謝家。
他能文能武——文,官拜丞相,破解了權臣桓溫的篡位大計;武,打贏了淝水之戰;
他還俊美無俦——連權臣桓彜都曾經誇贊過謝安“風采神态清秀明達”;
他深情專一——不納妾只專情于妻子劉氏;
他教子有方,子孫都很成器,還誕生了“言傳身教”這個成語。
但是這些都沒有用,他死後被人盜墓,屍骨都被扔在了外面!
哈哈!
一時之間君臣們相視而笑,集體心情舒暢。
讓你嚣張,你也有今天!
【還有瘋狂的文人,為了手稿去盜墓】
三國書法家鐘繇:“誰這麽喪心病狂,竟然為了手稿去盜墓,太可恨了!”
突然想起似的問友人,“對了,你說蔡邕的《筆勢》手稿在哪裏來着?”3
“在韋誕墓中。”
“唔……”
那還盜不盜呢,天幕已經點出來了,自己再幹這事容易被罵……
【除此之外,最熟悉祖宗墓穴的,不正是後人?】
【沒錯,子孫過得不好,也會盜墓,從祖宗墳墓裏偷陪葬品去發賣維持生計】
【你能連自己子孫一起防嗎?】
八國聯軍侵華後,因為出高價收買文物,當時不止軍閥盜墓,民間也興起一陣瘋狂的盜墓風潮。
有的人不知道帝王貴族大墓,或者說搶不過別人,但是誰能比自己更了解自家祖墳?
于是,開始拿起工具,自己動手,找老祖宗“借”點寶貝過點好日子。
重賞之下,良心禮儀都抛到一邊去,祖宗規矩早就不認識了,哪有活着更重要?
天幕下的古人集體沉默了。
尤其是亂世之中的百姓,他們自己也不敢保證,當饑荒、瘟疫橫行時,如果有軍閥跟他們說可以用祖墳裏的瓶瓶罐罐換吃的會不會心動?
真的不會心動嗎?
不,一定會的。
因為亂世之中,百姓本就會參與盜墓。有時候甚至不是為了吃的,只是單純的扒出剛下葬的屍體,搶走屍體身上的衣服穿。
沒辦法,窮啊,衣不蔽體,冬天真的會凍死。
這才是殘酷的現實,倉廪實而知禮足,饑荒戰亂時期,人,不是人,是行屍走肉,能茍活着怎樣都可以。
【前面我們說過古埃及,古埃及有一座帝王谷,因為裏面埋葬着歷代法老的帝王陵而聞名。在古埃及被英國侵占之後,帝王谷同樣成為了盜墓者的樂園】
【他們上至貴族,下至盜墓賊,使出各種手段開挖金字塔。除了盜走裏面的金銀珠寶,更可怕的,是盜走了法老的屍體,這就是舉世聞名的木乃伊】
木乃伊其實并不只是古埃及才有,華夏的西域地區也有,而且在現代的考古文化中已經有了許多發現。
因為西域地區與古埃及沙漠地區相似的幹燥氣候,木乃伊一般都是幹屍,保存的相對較為完整,比如大名鼎鼎的小河公主,是華夏考古學家于2003年在新疆羅布泊小河遺址發掘出的一具女性幹屍,極其古老,距今有四千多年時光,但是因為環境幹燥,幹屍的保存完好,面部笑容清晰可見。
古埃及木乃伊之所以更珍貴,在于木乃伊的身份——古埃及法老。
【法老原本是為了防腐包裹成木乃伊,卻沒想過自己死後反而遭受了更大的劫難。】
【木乃伊被運到西方,如果只是在博物館展覽已經是幸運的。大部分被私人盜走,便有了奇奇怪怪的用途。】
天幕放出一系列的木乃伊産品:
“木乃伊壯陽藥”、“木乃伊美容”、“木乃伊長壽藥”……
“木乃伊”仿佛成了萬應丹,哪裏需要就用在哪裏。
“壯陽藥?是朕想得那種壯陽藥嗎?”劉徹不得不承認,自己還是不夠大膽,思維跟不上西方人葷素不忌。
這木乃伊再尊貴,不也是屍體嗎,屍體磨成粉當壯陽藥吃,你不怕吃了也變成屍體?
荊咕特意還放出一副古典油畫,棕色調,看起來溫馨又眼熟——“木乃伊棕”這顏色是不是跟木乃伊很像?因為就是切割了木乃伊之後磨成粉制作的。
劉徹:“……”
他想起自己在茂陵失蹤的屍體,天幕只提到了他的金縷玉衣,根據金縷玉衣猜測他體型肥碩高大,那他的屍體到哪裏去了?
該不會也!!!
“朕一定要嚴懲盜墓賊!”
還有,實在不行也火葬吧,屍體火葬也不影響繼續睡皇陵,修都修了,怎麽睡不是睡……
【就是你們看到的那樣,當時西方是黑暗中世紀,文明斷代,醫學與巫術沒什麽區別,三件套走天下,放血電擊灌腸。】
【說到這裏真覺得我們的中醫偉大,要是皇帝們遭遇的是古代的西醫,治病先放血,再灌腸,再電擊,不是皇帝們墳頭草幾丈高就是古代西醫墳頭草幾丈高】
“原本朕覺得禦醫都是庸醫,現在發現他們還是不錯的……”朱元璋難得有被驚呆的時候。
瞧瞧這什麽放血、灌腸、電擊的,聽起來就不是什麽正經治療法。
偏偏荊咕秉承着不能自己一個人瞎的心态,把西方古典醫學三件套的治療插圖也放了上去。
割手指頭的還是小菜一碟,坐在椅子上被電擊雖然看着吓人但畢竟看不懂,只猜測是被綁在椅子上雷擊;
但是那撅着屁股還褪下褲子的灌腸!
是什麽鬼!
“蠻夷!蠻夷!這通通都是蠻夷!”朱元璋只覺得自己眼睛都要瞎了,連帶着要罵荊咕不正經。
荊咕也委屈:
【大家別覺得我不正經,我們華夏的中醫再庸醫也不過是開些奇怪的藥方,這三件套我也是第一次件,着實驚到了,讓大家一起開開眼界。】
嬴政頭疼地捏住眉心揉了揉:這眼界還是別開了,眼睛都開疼了。
李世民哭笑不得地搖頭:“後世風氣定然開放,小娘子倒是活潑的很。”
【網絡上一直有人鼓吹西醫厲害,說傳統中醫是迷信,真該擦亮眼睛看看所謂的傳統西醫是什麽模樣。黑暗中世紀,從來不是影視劇裏那麽簡單,那是對文化對醫學對各方面全面性的洗劫打擊,蒙昧的仿佛倒退回到了奴隸制時期】
【西方醫學厲害,也是建立在近代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醫學。這并不代表我們的中醫就是落後的迷信。】
玄烨剛剛還在奇怪,他被西方傳教士治過病,治好了中醫治療不好的瘧疾,那治瘧疾的神藥金雞納樹粉就是西方傳教士帶來的,并不是天幕說得那三件套。
他并不認為天幕是在胡說八道造謠,一直在耐心聽着,直到聽到了“近代科學”“現代醫學”,他仿佛明白了什麽。
原來,就連醫學也是到了近代才落後于西方的嗎?
那個近代,就是他們明清?
玄烨暗自在心裏又記下一個重要任務:發展醫學。
【民間除了火葬,還有一些連官府也管不過來的惡俗。】
【比如,打旱骨樁。】
朱棣心中一個咯噔:等等,這個,他好像聽說過。
大明好像有,該不會又要挨罵了吧!
【旱魃是華夏古代的旱神,人們認為,天旱不雨是旱魃作祟的結果,因此形成了打旱魃的習俗,因為旱魃的形象在民間是單腿,如同一根樹樁子,也被叫做打旱骨樁,在明清時期的北方尤為盛行。】
【但是首先,根據《山海經》傳說,旱魃其實最早是黃帝的女兒女魃,為了對付蚩尤的雨水,黃帝派女魃參戰,戰勝了蚩尤,但是失去了自己的法力滞留民間。】
《山海經》是傳說,但是母系氏族是真實存在過。
在母系氏族社會,種植業的承擔者是女性,充足的雨量事農作物生長的保障,那時女性進行巫術求雨,女魃女巫都是女性力量在神話傳說裏的反應。
在這個時期,女魃還是女英雄的形象。
當男性開始掌權,女巫就成了被獻祭來求雨的貢品,在出土的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焚女巫”來求雨的記載。
但是這一時期,依然還是承認女魃女巫的正面形象。
【在元朝時期,人們稱呼她為“掃晴娘”,人們會紮一個手持掃帚的紙女人挂在樹上,認為這樣就可以掃除烏雲,召喚太陽。】
【那時候女魃還是美人的形象,後來變成了惡鬼形象,開始從神女變成了女惡魔。】
這也是女性地位轉變的一個投射,連神女都變成了惡魔,更何況凡間女子,能有什麽好結果。
這也就導致,大旱時期,被認為是旱魃的,首先是女子,首先遭殃的,也是女子。
【比如宋朝時期傳聞,旱魃可以“投胎”到人間,使得天下大旱,因此有了孕婦産魃的說法,大家可以猜猜,假如天下大旱,恰好有一家孕婦即将産子,又恰好一個天師路過,說你們此地大旱是因為有旱魃即将出世,那位孕婦将遭遇什麽?】
太平公主本以為後世的男人很過分了,沒想到每一次都能突破自己的想象。
她深呼吸一口氣,努力想讓自己冷靜下來,但是手依然在止不住的顫抖。
同樣身為多個孩子的母親,她知道懷孕時女子又多艱難。
聽天幕還說過宋明清的女子地位低下,還要纏足,已經很苦了,沒想到懷孕後還要遭遇這樣的打擊,這宋明清的男人幹脆別要女人了,娶什麽妻子,這麽瞧不起女人,跟男人過日子去吧!
【明清時期,民間多有記載,北方地區有以冷水澆淋“旱魃兒”或者孕産婦的習俗,俗稱澆旱母、澆旱魃。】
明成化年間,河南許州,一位産婦剛剛艱難地生出孩子,還沒來得及看到自己孩子一眼,孩子已經被家人粗魯搶走。
她本以為是丈夫急着看孩子是男是女,然而聽到一個陌生的聲音斬釘截鐵說道:“這胎兒如此怪異,定然就是旱魃兒!”
産婦連忙高呼:“不是的!我的孩子是正常的!不是旱魃兒!”
然而她的丈夫冷漠地關上門,任由她從床上爬到地上,爬到門口去敲門。
丈夫在外面把門反鎖,冷眼看着所謂天師一邊用冷水澆“旱魃兒”,一邊跳大神祈雨,周圍圍着一圈村民,眼神狂熱,還在誇他大義……
嘉靖年間,山東地區,另一位産婦剛生完孩子,自己連同孩子一起被拖出房間,還帶着渾身血污,扔到了院子裏被冷風吹。
她渾身發冷,身下還殘餘着撕裂的劇痛,但是這一切都比不上來自家人和昔日相熟的村人的痛罵更讓她痛苦。
“這是怪物!”她的丈夫、也是她青梅竹馬的表哥指着她千辛萬苦拼了命生下來的孩子罵道,堅決不承認那是自己的骨肉。
“不。”天師搖了搖頭,正當女子滿懷希望時,天師給了更為殘酷的答案,“通體通紅,頭角有異,這是旱魃!”
産婦剛要反對,天師突然扭身,指着她憤怒大喝:“旱魃為女,定是此女罪過,澆她!”
“嘩啦啦!”
一盆又一盆的冷水澆在她身上,阻止了她所有的解釋,也阻斷了她最後的生的希望……
【當時官府有記錄,大旱之時,有些地方認為旱魃躲在孕婦腹中,為了消除旱災,必須打死旱魃,也就是——孕婦。俗稱,鞭旱魃。】
“旱魃在那!”
天師在被村民的包圍下,連續幾次作法後,終于找到了大旱的原因所在。
他興沖沖提着鞭子指着一位孕婦,一揮手讓童子端來一碗堕胎藥,逼着孕婦道:
“先把藥吃下,把旱魃殺死就可以免除幹旱。”
孕婦捂着肚子強烈拒絕:“不!他是我的孩子,不是旱魃!”
“既然如此,只能一起處理了。”天師面色一變,冷漠下來,手裏高高舉起皮鞭,“此乃斬妖除魔鞭!”
猛地一鞭抽打在了孕婦身上:
“啪!”
“啪!”武瞾渾身散發着冷氣,一掌憤怒地拍在了桌案上。
她強忍憤怒,對下傳令:“将女魃乃女英雄的故事寫入大唐史書,民間不許篡改。”
“啪!”劉娥砸碎了手裏的茶杯,大怒傳令:“令民間嚴查,誰人膽敢再傳旱魃投胎的傳聞,殺無赦!”
【孕産婦和新生兒被冷水澆淋的後果,你們都可以想象。】
荊咕的聲音冷漠至極。
每當她以為自己已經看到了古代男人打壓女性的極限時,查史料總能讓她看到新的極限。
她本以為打旱骨樁只是挖枯骨,沒想象到,還有更殘忍的對孕婦對新生兒下手。
古人不是重視子嗣嗎?他們打孕婦,打新生兒的時候怎麽沒成想過那是他們的子嗣,那是無辜的孕婦和新生兒?
【打旱魃習俗,始見于明朝。】
【那麽為什麽非要說旱魃是女子,是孕婦,你們可以猜到,因為朱元璋時期就開始盛行“女禍”“女患”各種學說,把女子逐漸妖魔化。】
【很多男人冷眼旁觀,哪怕是孕婦的家人,孩子的丈夫,也選擇了無視,任由妻子孩子被打死。】
朱元璋還來不及解釋,此時尚在人間的馬皇後風風火火闖入前朝,不等朱元璋訓斥,馬皇後直接撲倒在地嚎哭起來:“陛下,你也是全天下人的父母,你忍心看着你的子女被這樣活活打死嗎?”
朱元璋狠狠閉上眼,再次睜開,眼裏只有一片冷漠:“後宮不得幹政,這事待朕稍後與大臣商議,你先回後宮。”
【你以為欺負女性、污辱手無縛雞之力的孕婦和新生兒為旱魃,就真的與自己無關了嗎?】
【從來不是。】
荊咕聲音嘲諷一笑:
【女性,不過是弱勢群體的其中一員,男性裏就沒有弱勢群體嗎?】
【呵呵。】
朱元璋顧不上馬皇後,心中猛地一跳。
怎麽回事,總不至于男人也會遭殃吧?
【打旱魃從女性身上開始擴散後,人們針對墳冢屍骨,挖掘所謂僵屍,即葬後屍身未腐者,挖出來打爛。】
【後來人們又說,旱魃既然是僵屍變得,如何确定哪座墳中的屍體會變成旱魃?】
【那就看墳墓。誰家的墳墓在幹旱時期偏偏濕潤了,那就是吸走了別的地方的水汽,是旱魃;】【或者看家中的水缸,如果大旱的時候誰家水缸無故自盈,就證明這家亡屍變成旱魃。】
【或者是夜晚去墳墓看磷火,如果墓中有磷火說明已經屍變成旱魃。】
【至于旱魃是男是女,這已經不重要了。】
朱元璋氣得吹胡子瞪眼:“亂了!全亂了!”
【到了大旱之年,就是新喪之家人心惶惶的時候。他們害怕親人屍體被指認為旱魃,然後遭遇毀屍。】
【甚至發展成了五六月死的就能變成旱魃,一到這個時間死去,要急匆匆下葬,還要在墳頭上淋水,說是旱魃怕水,淋水之後就不會變成旱魃——但是前面說了,如果大旱時期墳頭有水也會被指認成為吸走水汽的旱魃。你看,你怎麽做都是錯。】
朱棣捂住臉長長嘆氣。
為什麽會變成這樣!
為什麽會變成這樣!
前朝也有旱災,為什麽偏偏從明代開始了有這樣惡劣的打旱魃事件,真的是因為對惡待女人嗎?
【當時有孝子為了阻攔父親的陵墓被挖,不惜持刀自殺,得以保全父親陵墓。這還算好的結果。】
【明朝山東地區,有人父親剛埋葬就遭遇大旱,村人說他父親變成旱魃要挖屍,男子情急之下将為首者打得腦漿迸裂。】
【清朝時期,有富戶下葬後,鄰村與屍主有怨恨者,彙聚了兩千餘人開棺挖屍,辱罵一通後還搶掠一空。】
這樣的案子數不勝數,在後面還鬧出過聚衆鬥毆的惡性事件。
荊咕甚至不想再說太多,說得仿佛只能看到古人的惡,看不到古人的善。
看着那麽多的案例,那冰冷的文字記錄下來的是一條條無辜的人命。
她深深嘆息一聲:
【現在你可以看到,所謂的打旱骨樁打旱魃,不過是披着求雨的外衣,挖墳盜墓的行為。】
【旱魃再壞,能有人壞嗎?】
【孕婦是弱勢群體好欺負,難道那些孤苦無依的男人、老人就不是弱勢群體,就不會被欺負嗎?】
無數瘦弱的男人、家貧的老人齊齊沉默了。
在打旱魃時他們甚至還是起哄看熱鬧的人,是所有人都覺得那真得是旱魃嗎?
是所有人都被“天師”蒙騙嗎?
“天師”沒有求雨的真本事,但是有洞察人心的江湖技巧。也許對“天師”來說,他還覺得自己委屈,不過是順應主顧的想法辦事,怎麽自己要背負這罵名?
誰比誰清白嗎?都不是好人!
【你在孕婦被打、新生兒被澆冷水時冷眼旁觀那一刻,可能從沒想到過,自己也有一天也會遭遇她遭遇的同樣的事情。】
【你以為你不是女人,不是小孩,不會遭遇這樣的禍事,但是當它降臨在你的親人甚至你自己身上,你還能冷眼旁觀嗎?】
“可是,那嬰兒真得很像怪物……”村民依然固執己見,“我還是覺得那是旱魃兒……”
旁邊也有人眼神閃爍。
這樣怪物似的嬰兒,他也有過,只不過根本沒有讓外人見到就……
【或許有人會說,孕婦的确生了怪物,是人們被迷惑,村民也是無辜的。】
【這就不得不提到,古人的另一個錯誤。】
【一個從母系氏族過渡到父系氏族時就開始犯的錯,一個因為忽略女性歧視女性造就的錯,一個從婚育開始遺傳到下一代、并且不斷帶來悲劇的錯。】
【下一期,講述母系氏族和婚育的故事,帶你們見識,一直被你們所忽略的女性力量,到底有多偉大。】
【我們七天後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