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三清天尊
三清天尊
兩個月之後,阿梧嫁入太常府,我請命西去,駐守西州,那個灑遍鮮血的地方。
聖上很快允了,為期五載,若能活着回京,便能晉封骠騎大将軍,功蓋先祖。
臨行之前,大哥告誡我,西州雖複,但夷人并不太平,時常還會挑起紛争。
我寬慰他,我從那裏活着回來過一次,就能再回來一次。
他鄭重地拍了拍我的肩膀,說很放心我,還說我是個不會讓人失望的人。
阿梧帶着兩個孩子來送我,顧長清躲在馬車裏不肯下來。
你看,我沒躲着他,他反而要躲着我。
阿梧告訴我,她月初陪顧長清去了景明觀,為我點了一盞長明燈,燈一點上卻滅了,為此顧長清走遍了方圓百裏的道觀,點遍了燈。
我轉言問顧長清待她好不好,她笑道,沒什麽好不好的,反正挺客氣的。
還說兩人分房睡,各自逍遙。
我說顧家本來就人少,你要多生幾個才是。
阿梧狠狠瞪了我一眼:“我嫁給他是為了報你救命之恩,替顧家延續香火那得另算。”
我問她想要什麽,能辦到的話我絕不推辭。
她冷哼一聲,不再理我,抱着孩子轉身走了。
顧長清這時才下了馬車,也不走近,遠遠與我相望。
Advertisement
我沖他笑了一笑,他轉身又上了馬車。
西州五年,漫天黃沙,我時常獨自策馬靈丘,對月飲酒,與紅绡說話。
有一回碰見一個少年,衣衫褴褛,瘦弱不堪。
我問他願不願意跟我回大營,他說西州與大珩不共戴天,他若手中有刀,必取我性命。
我說:“你已餓之将死,為何還不肯忘卻心仇?”
他說:“死有何懼?不過一朝閉眼,權當長眠。”
氣勢如虹,令人動容。
離開之前,我将随身的幹糧放在了他的腳邊。
再去時,餅未動,少年已成白骨。
我将少年好生掩埋,只覺得與他同病相憐。
或是在西州待的久了,舊疾愈發加重,常常痛到夜不能寐。
回京的路途之中,幾度痛到暈厥,許大夫告誡我,回去之後一定要好生休養,莫要急着下床。
我說那可不行,好不容易在西州熬了這麽些年,就差最後一步了,萬不能前功盡棄。
許大夫見勸阻無用,只好拿出了一瓶聚氣丸,囑咐我疼痛難忍時服一粒,還将在西州收的小徒阿木爾安排在了我身邊。
阿木爾是個地道的西州孩子,生在枯葉城,長在靈丘,年僅五歲便失去了親人,游蕩在黃沙之中,後被許大夫撿回營中。
一開始連官話也不會說,在營中待了三年仍是鄉音不改。
比起先前遇見的桀骜少年,阿木爾溫和的不像西州人,懂事乖巧,尤其聽師父的話。
跟了我之後,日日抱着裝有聚氣丸的瓷瓶,不肯輕易多給我一粒。
我恐吓他,若再不給我,我便要用鞭子抽他。
他吓得一邊流淚,一邊緊緊攥着瓷瓶,還是不肯松手。
後來我便不吓他了,也教他一些粗淺的功夫,免受些莫名的欺負。
行至随州,我收到了大哥的家書,信裏說大侄子明遠已能拎起長槍,小侄子明志也能下地走路了。
這讓我心中十分寬慰,愈發想早些歸家了。
入城之時,難免又要經過清泉山,我策馬去了景明觀。
玉川子道長已經老得走不動路了,盤腿坐在榻上,見我來了,笑說:“老道此生還能再見将軍,也是一樁幸事。”
随後便說起了關于顧長清的往事。
他說,第一次遇見顧長清,是在東市的老槐樹下。
秋風瑟瑟,滿地落花,也不知顧長清在樹下站了多久,手中攥着三尺白绫。
道長問他為何尋死,他不說話,遙望太常府自顧落淚,而後才說:“家人盡去,無意獨留。”
說完便将欲懸頸自缢,被道長救下。
道長将他帶回景明觀,他絕食不飲,道長又苦言勸說,他還是不從,執意尋死。
直到那一日,我陪娘來為父兄祈福,他在門後聽聞我與娘的對話。
我實在記不起還有這麽一樁事,老道卻說:“将軍當日之言,老道亦銘記于心。”
我問他到底說了什麽話?我已記不得了。
道長幽幽道:“那時令堂在三清天尊前質問将軍為何身為女子卻執意要上戰場,将軍答‘為護家國’,令堂又問‘父兄尚在,如何輪得到你’,将軍久不作答,令堂氣急掌掴,這時将軍才道‘正因山月女兒身,才更該下西州,換父兄歸’。”
說着道長頓了一頓:“老道自诩絕塵,今憶将軍之言,仍不能平。”
說罷又道:“自那以後,長清便入了道,再未有輕生之舉。至于為何還俗,約莫也與将軍有關。”
我聞言擡頭,殿上三清天尊仍在,俯視衆生,從未變過。
而我也已拾不起那時的勇氣。
這一次顧長清沒來城門迎我,只阿梧來了,說顧長清随永王去燕州巡視,月末才歸。
我驚詫顧長清為何與永王同行,阿梧只道:“欲入相閣,必有所依。”
我問她:“難不成顧長清真的想做宰輔?”
阿梧卻笑了:“你以為呢?”
我以為他只是說說而已,太常府當年大火,坊間都傳是朝堂之争,不過替人頂災罷了。
顧長清不可能不知情,這番卻又要只身犯險,竟只為一句“國無戰事”。
我不知該不該去勸他,更不知我有無資格去勸。
顧長清回永安城那日,我獨自策馬,去清泉山下迎他。
他看見我,只是怔了一怔,爾後随着永王進了城。
傍晚時分,我們在煙花樓相遇,依舊是臨水的樓臺,唱曲的人又換了,是我從未聽過的民調。
一桌子的菜,我只吃桂花羹,引他生疑。
他說:“你瘦了很多,是病了嗎?”
我說:“沒有,這幾日太累了。”
他頓了一頓又說:“還沒有恭賀你晉封骠騎大将軍。”
我笑了一笑道:“這确實是件值得恭賀的事情。”
說着端起酒杯與他對飲,只抿了一口便覺腹痛難忍,又放下了。
這愈發引起他的懷疑,他拿過我手中的酒杯,讓小厮換了新茶。
但始終沒繼續往下問。
從煙花樓出來,顧長清執意送我回府。
我笑了笑沒有拒絕,只說:“正好今日不曾策馬,賞一賞永安風景也好。”
時逢上元佳節,街上來往如梭,燈火闌珊。
路旁有人猜燈謎,顧長清問我想不想要花燈,我搖頭說不想,他卻停步解了燈謎。
轉頭将燈籠遞給我,燈籠上書了一行詩:
他日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我猛然又記起他曾說過的“國無戰事”,順勢問起他的仕途。
他說愣了一愣,說還算順遂。
我點頭說順遂就好,囑咐他永王性情不定,還是謹言慎行為好。
說着将燈籠随手贈與一稚子。
顧長清也不惱,側頭問:“擔心我嗎?”
我說自然擔心,我們可是多年老友。
他自顧笑了一笑,神色間掠過一絲諷意。
又走了一段路,他停下來,望着不遠處的槐樹微微失神。
我想起玉川子道長的話,擋在槐樹跟前,說:“我未曾與你說過西州的雪吧?”
他搖了搖頭,眼光仍未從槐樹上挪開。
我又說:“西州的雪與永安不同,色如黃沙,落在手心也不會化去。”
他聞言依舊興致缺缺,我這才說:“神策軍現在也歸我管了,那時他們還不讓進府呢!”
他終于将目光收了回來,落在我的臉上。
我又笑了一笑:“說起來,我是不是該把青商還給你了?”
他卻說:“不必了。”爾後又說,“我當時借你,就從未想過要還。”
秋風瑟瑟,道不盡話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