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蔥油餅
蔥油餅
老鴨蘿蔔湯炖了滿滿一鍋, 可惜只從附近農戶手裏買到了一只老鴨,沒有更多的了。畢竟鴨子養久了,飼料還得花上不少, 又沒有太多回報,一般普通農戶很少會有将鴨子養到這麽久的,這只鴨子也是他們之前留着用來生蛋的,剛退役下來,就被送過來炖湯了。t
桑秋不免為這只老鴨的命運感到唏噓, 決定将它做得更美味一些, 好好利用它最後的價值。
這麽一來, 老鴨雖然被剁成了許多小塊,但要想分給每個人吃上肉,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不過老鴨湯的精髓也不在這些炖得軟爛的肉上,而是在被炖得鮮香濃醇, 泛着黃色的高湯裏。雖然肉不夠分,但裏面的蘿蔔還是放了不少,都是根塊粗壯, 圓滾滾的新鮮蘿蔔,很是能吸湯汁, 保證每人都能分上一些的。
桑秋從一早就開始忙碌起來。燒熱水、宰鴨子、拔毛,洗蘿蔔、切塊、調味,她和阿壯他們幾個分工明确, 這鍋老鴨湯很快就被架到了竈臺上炖了起來。
小蛋兒對這鍋老鴨蘿蔔湯垂涎三尺, 燒火格外賣力,将柴火燃得旺旺的, 同桑秋拍着胸脯保證,一定會将竈火照看好, 讓她盡管放心。
桑秋以前喝的鴨湯雞湯,都是用家中的砂鍋慢煲,或者用電飯煲來煲煮,像這種用土竈燒柴火,再用大鐵鍋慢炖的老鴨湯,桑秋自己也是頭一回喝,心底裏頭也十分好奇和期待。
據說柴火加上大鍋,鍋底的受熱面積大,炖出來的食物會更加入味,而且帶上些燒木頭産生的柴火香味,比電炖的要好吃許多。桑秋也不懂這些說法是故弄玄虛,還是确有其事,或許等自己嘗了,就知道了。
要是桑秋自己吃,那這一頓,有這麽一鍋老鴨湯便足夠了,炖好的鴨湯盛在一只小砂鍋裏,底下點個小爐子,先喝上幾口醇鮮的鴨湯,吃上一塊蘿蔔,再咬幾口鴨骨頭上酥軟無比的鴨肉,蘸在辣油裏滾上一圈,也很好吃。
其餘的食材,都預先處理好,切成片狀或塊狀,分門別類放在不同的盤子裏,再一一擺到桌上,像是煮小火鍋一樣,邊吃邊煮,那叫一個惬意自在。
雖說桑秋很想這麽嘗試,但是放到食堂裏,那肯定是不行的,就不說需要多少爐子了,就是各種菜品的盤子,那也遠遠不夠啊。
她留下夠三個人吃的份量,打算等到食堂所有人都吃完後,再偷偷摸摸開個小竈,用砂鍋煮一鍋老鴨湯小火鍋來。
至于是哪三個人,當然是她,小鳶兒和宋諸了。
自從聽說食堂裏買了只老鴨,要炖老鴨湯後,小鳶兒很早就十分雀躍地跑到食堂來,饒有興致地看過這只鴨子,還差點被它追着屁股攆,氣得她直跺腳,揚言要多喝幾碗鴨湯不可。
所以早在昨日,小鳶兒就興致勃勃地與桑秋約定好,今天要到食堂來吃,嘗嘗這美味的老鴨湯。
Advertisement
小鳶兒來,宋諸自然也陪着來。說是陪,但其實宋諸來食堂單獨同桑秋吃飯的次數,可是遠比小鳶兒要高得多。
從剛開始的有時候偶爾幾次晚來,桑秋又大多是等食堂裏大家都吃得差不多後,才去吃飯的,兩人這便剛好湊上,就一同用飯;到後來,宋諸幾乎六七日中有那麽四五日,都會特意晚來些時候,與桑秋共同吃法,順便蹭蹭桑秋單獨開的小竈。
不過這些也只有同宋諸相熟的姜夫子,以及有時也會同他們倆一道吃飯的小鳶兒知道,落在學生們眼裏,卻是宋夫子當真以身作則,君子不重口腹之欲,連食堂如此美味的飯菜,都絲毫不能勾起他的興趣。
每次放學的時候,那些學生們都是緊趕慢趕地,飛快沖往食堂,恨不得馬上能吃到食堂的飯食,反觀宋夫子,則是一副雲淡風輕的模樣,似乎對他們的莽撞很是不滿。
也正是因為如此,每當宋諸說出君子當布衣蔬食,不要沉迷于口腹之欲的時候,學生們才會覺得有那麽幾分慚愧,但那麽一點點的慚愧過後,又變得理直氣壯起來,才不是因為他們太過沉迷,而是因為桑廚娘做的吃食實在太好吃了,太犯規了!
哼,一定是宋夫子每日不當回事,去得又晚,吃到的都是食堂裏最後剩下的那些殘羹冷炙,飯菜涼了,自然味道就不佳,有些吃食得做完馬上吃,滋味才好,若是放久了,那風味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宋夫子吃到嘴裏,才會覺得不過如此,是他自己的問題!
要是讓他們知道,宋諸每日慢慢悠悠,不急不緩其實是因為能同桑秋一起吃小竈的真相,一定會難過得淚流滿面。
知道食堂今日會炖老鴨湯的人不止小鳶兒一個,這些時日,有不少健談外向的學生,已經同桑秋混了幾分熟,有時候用完飯不急着回去,還會在食堂裏找桑秋聊上幾句,誇誇她的手藝,同時探聽一番明日的吃食。
桑秋琢磨着還是得寫個每日菜譜出來,這樣既方便大家看,自己也省事,不用再應對如此之多的“桑廚娘,明日吃什麽”的問題。不過定制的用來寫每日菜譜的木板還未到,所以這幾日,還是沒有食譜擺出來的。
聽到今日炖鴨湯,那些學生們都是急不可待,學堂一放學,他們就迫不及待地往食堂湧去。而上課的夫子們,雖然沒有表現出來,但內心也比平日多了幾分急迫,走向食堂的步伐,也比往日快了幾步。
配着老鴨蘿蔔湯的,是現做的蔥油餅。
桑秋對面食的熱愛是毋庸置疑的,無論是花卷饅頭,還是包子烙餅,就沒有她不喜歡的,除了朝食以外,她也會經常配着各種湯羹,或者炒菜,做上那麽些面食面點來,搭配着一起食用。
前些時日她剛做了許多大家之前都沒吃過的包子,譬如香菇包、豆腐包、蓮藕包等等,而這幾日,她又開始搗鼓起各種餅來。
要說起她對餅子的記憶,那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放學時,學校門口推着個大桶做的爐,現攤現做的蔥油餅了。
賣蔥油餅的,經常是一位老奶奶,偶爾也會換成一位老爺爺,買餅時與他們閑聊,知道了他們是一家子,做這蔥油餅賣,已經做了二十來年了,自從這學校在這兒開始,就一直在學校門口擺攤。
桑秋從小學吃到了初中,等到讀了高中,離開了這座九年一貫制的學校,從城東搬到了城西,即使平日裏放學吃不到蔥油餅,有時候得了空,她也還是會跑到城東的學校門口,排隊買蔥油餅吃,在一群小學生中很是顯眼。
蔥油餅都是現做的,老奶奶推着的一輛小板車上,左邊放着那只大桶做成的餅爐,右邊則平放着操作的案臺,各種原料和工具一字擺開。
面團是她從家中就揉好的,是經過發酵的半燙面,好大一團又白又暄軟,用布蓋着放在盆裏,需要時就從裏面揪上一團,揉成一小個面劑子,然後再用一旁的擀面杖擀出面餅的形狀。
老奶奶的手法極為娴熟,一手握着擀面杖,一手扯着面劑子,還沒等這些小顧客的眼睛反應過來,面團子已經在她手中,擀成了大小厚薄均勻的餅皮。
接着就是用刷子在上面抹上一層油,再撒上滿滿的蔥花。老奶奶用的油很香,聞着似乎摻了些豬油在裏面,加上新鮮切好的蔥花,烤完後噴噴香。
蔥油提前已經調過味,無需再抹鹽,然後再将包了蔥油的餅皮從四周折疊起卷好,再重新揉捏成餅狀,用擀面杖一壓,在外層再零星撒上芝麻,就是一只完美的蔥油餅。
老奶奶的動作很快,只一會兒,就能包好一只蔥油餅。随後她用手掌托着蔥油餅胚,在餅桶裏找好位置,“啪”的一下貼到鐵桶壁上。
等到桶內的溫度将蔥油餅烘烤熟,蔥油混着芝麻和小麥的香味飄散出來,就可以拿一個長長的鉗子,将烤好的蔥油餅從桶裏夾出來。
剛烤完的蔥油餅觸手很燙,接觸桶壁的那一面餅底已經被烤得焦褐酥香,而另一面則是好看的蔥油餅的樣子,上面撒着或黑或白的芝麻,餅面烤得金黃,隐隐能透過餅皮,看到裏面蔥花的綠色。
老奶奶一次能做上十來只,因為只賣蔥油這一種口味,所以也無需現點現做,付了錢後,如果剛好趕上上一批蔥油餅烤熟出爐,就可以直接用油紙袋包着一只熱騰騰的蔥油餅,邊走邊趁熱咬上一口。
餅皮外酥裏軟,新鮮的蔥香四溢,加入的豬油不僅使蔥油的香味t更濃,還使蔥油餅嘗起來加更油潤,吃起來絲毫不會覺得幹噎,只覺唇齒留香。
蔥油餅得趁熱才好吃,若是放涼了,餅皮失去了酥香變硬不說,裏面包的蔥油也會變得膩味,味道大打折扣,所以買了蔥油餅的學生,大多都是邊走邊啃,沒走出多少長的一段路,就已經将整只蔥油餅吃了幹淨。
桑秋現在所做的蔥油餅,就是學了那位老奶奶的做法,食堂裏本就有用來烤餅的爐子,只不過之前很久沒用使用了,這下被桑秋拿出來發揮了它的價值。只不過這個爐子不夠大,桑秋又另外起了鍋,刷了層油煎上了蔥油餅。
煎出來的蔥油餅兩面金黃,口感上更加酥脆,因為外層也刷過油的緣故,會更加油潤,輕輕一咬表皮就碎在嘴裏,而用爐子烤出來的蔥油餅則更有餅的麥香味,一面焦香,一面柔軟,層次很豐富。
兩種蔥油餅的味道都很不錯,至于吃到哪一種,随機發放,就看各位學生的運氣了。不過今日的主角,還是那鍋老鴨蘿蔔湯,與其想着吃到的蔥油餅是哪一種,還是想想自己能不能多分到一塊蘿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