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油渣芋艿
油渣芋艿
等到取炒米的宋夫子終于姍姍來遲的時候, 桑秋都已經快忍不住,要把留給他的那一袋炒米給泡着吃了。
炒米加進鹹口的泡飯裏,不會被泡得太軟, 香酥可口,而還有一種吃法,則是加上一小勺糖,用滾燙的開水泡着喝,當作下午茶, 或者夜裏腹中饑餓時的一小碗宵夜, 都很不錯。
因為桑秋慣愛搗鼓各種吃食, 一日三餐的菜品,是為了食堂做的,自然可以自由使用食堂的食材原料,而有些比如上次給小鳶兒的山楂一類, 這些小零嘴兒,桑秋自然不好心安理得地繼續用食堂的食物,所以她按着市價, 将用到的食材算了價格,付給書院裏。
其實給小鳶兒的這些, 亦可算作是給山長的,倒也不必如此自費,只不過桑秋覺得她跟小鳶兒之間是朋友往來, 給她做的那些吃食是她作為朋友或者姐姐的身份送的, 再加上一點山楂幹也不貴,于是就一并算了。
上次的那些山楂, 雖然小鳶兒和宋諸嘗着都覺得味道酸酸甜甜,很開胃解膩, 但桑秋并不是很滿意。
那些山楂在被晾曬成幹前,果實品質就只能算一般,酸澀感偏重,果肉也不厚實,回味的勁兒不足。而且若是再有山楂的話,不必切開晾曬成片,要知道,她山楂做出來的吃食,前世最出名的,可是冰糖葫蘆!
也不知道後山裏,有沒有山楂樹……
桑秋一邊想着,一邊又吃了一小把炒米,嚼得滿嘴焦米香。
今日雖然沒有新鮮的肉食,但晝食依然沒有少了肉味。
肉味的來源,便是桑秋前一日熬的那一大陶罐子豬油,和炸完後所撈起的那許多豬油渣。
用豬油來炒,無論原本多麽樸素的蔬菜,在油鍋底部的豬油裏翻炒上幾圈,不僅充分包裹上豬肉的葷味,而且還會激發出蔬菜本身的甜味。
豬油炒出來的菜,看上去油光水亮,光賣相就極佳,更不用說嘗起來,那豬油濃香伴着蔬菜清香,兩者相輔相成,形容獨特的豐富口感和味覺層次。
桑秋小時候就極愛吃豬油,就是單純用豬肉拌飯,簡單淋一勺醬油,就能吃下好大一碗白米飯。
只可惜豬油此物,偶爾吃上幾頓還行,要是頓頓如此,就不是那麽健康了。不過山中書院顯然沒有這個煩惱,他們這深山旮沓裏的,能有葷油吃就很不錯了,就不必擔心會營養過剩咯。
秋日的寒意下,豬肉凝固成了白花花的形狀,裝在陶罐子裏,很方便保存,能用上半個月不壞,按着食堂的用量,在豬油還沒變質前,肯定已經用得一幹二淨。
Advertisement
眼下用豬油炒的青菜已經熱騰騰地出鍋,濃香撲鼻,顏色又翠又綠,仿佛春日裏經過雨水洗潤的嫩葉,朝氣蓬勃,在蕭瑟的秋日裏煥發出幾春意來。
而另一道,則是芋艿豬油渣羹。
秋季正是芋艿成熟的季節,剛從地裏挖上來不久的芋艿只只個大而壯碩,摸上去表皮毛絨絨的,質感硬而堅實,上面還裹着不少從地裏帶出來的泥土。抖t掉上面的泥,擦拭清洗一番,就能看到根部附近有許多凹下去小坑。
桑秋小時候不明白,為什麽奶奶要特意挑些坑坑窪窪,長得不好看的芋艿,直到她也開始下廚房,她才知道,芋艿上這些小坑叫作沙眼,而沙眼是判斷芋艿是否好吃的關鍵,上面的沙眼越多,說明芋艿的質地好,又粉又糯,那些外表光滑好看的,反而不好吃。
也不知道這是不是植物的僞裝哲學,就像醜橘、醜蘋果,長得越難看,味道卻越好。
山間雖然食材有限,但這些生長在泥土地底下的塊莖類植物,例如土豆、紅薯、山藥等,都是一等一的好,桑秋這段時日在食堂裏吃到的這些食材,都是粉糯細膩,吃起來還有淡淡的食物本身的甜香。
這道是桑秋每次去奶奶家,奶奶都會做的一道菜,桑秋從小吃到大,等到後來長大開始和奶奶一樣熱衷于做美食,很快就将這道菜的做法學了來。
只要芋艿品質好,豬油渣炸得透,這道菜做出來就很難不好吃。最難的點,在于處理芋艿這一食材。
桑秋以前每次處理芋艿、山藥的時候,必定要帶上廚房手套,才敢放手去做,否則若是讓裸露在外的肌膚直接接觸到它們削開的表皮,就會奇癢難耐,恨不得狠狠抓撓上一番,來緩解這種癢到不行的折磨。
可是現在身處大頌,廚房手套這種東西,肯定是沒有的,桑秋只能用紗布來代替,纏繞在手上,防止手上的皮膚直接接觸到會産生癢感的過敏源。
只是這樣歸根到底還是不夠靈便,桑秋手上纏了紗布後,動作都木讷了幾分,削皮的時候也得多留幾分神,生怕不小心把自己的手指給削到了。
不過好在桑秋可不是自己一個人,阿重和小蛋兒忙完他們手上的活,趕緊很有眼力見地過來幫桑秋削芋艿。
雖然他們的刀工還在磨煉,但是削皮這項活計,他們之前也幹得不少,也能幫上忙。
阿重對于芋艿倒是沒有什麽過敏的反應,直接上手也神色如常,小蛋兒以前處理芋艿的時候,也和桑秋一樣會發癢,于是就學着桑秋的樣子,纏了點紗布,小心地削着皮。
待到所有的芋艿都被削去皮,桑秋把裝着芋艿的大竹筐拎起來,把大部分的芋艿攬了過來,只留了小部分,給他們幾人用來慢慢切着繼續練刀工。
她則熟練地操起菜刀,手起刀落,敲在砧板上,發出很有節奏的“篤篤篤”的聲響。
随着她的動作,原本塊頭挺大的芋艿在她手下刷刷刷變成了大小均勻,齊齊整整的芋艿小丁,桑秋切完一波 ,就利落地把砧板上切好的芋艿掃進備菜的碗盆中,眼見着大盆中的芋艿丁被堆得越來越高,備菜工作就完成了。
她扭頭看了看還在琢磨研究刀工的小蛋兒,輕咳了兩聲:“準備開火啦。”
小蛋兒一聽,趕緊應了一聲,放下手中的刀,跑到竈爐前生火,原本和他一起在切芋艿的阿重也跟着跑過來,站到桑秋身邊,準備給她幫忙打下手。阿壯本在進進出出忙別的,見桑秋準備做新菜,也暫停了手中的活,往這邊看過來。
“現在只是蒸芋艿,還沒開始做呢!”桑秋看着他們三人嚴陣以待的樣子,有些苦笑不得。
最後只留了小蛋兒在這兒照看着蒸芋艿丁的火候,阿重和阿壯被桑秋趕回去繼續忙他們的活。
芋艿蒸上兩刻的時間,就變得十分軟糯,筷子輕輕一插就能戳穿,拈一塊到嘴裏,帶着芋艿特有的那股香甜之氣,屬于澱粉的那種口感沙沙綿綿,沒有蘸上任何的調料,空口吃就很是美妙。
若是蘸上醬油,鹹香可口,或者蘸些白糖,就可以當成一道甜品。
不過桑秋今天兩種都不做,要做的是豬油香味濃郁,還能嘗到又軟又酥的豬油渣的芋艿羹。
桑秋抄起鍋鏟,拎過那一口大鐵鍋擱到竈上,摩拳擦掌,同時不忘把他們幾人都拉過來教上一番。
熱鍋倒油,蒸熟的軟糯芋艿丁先入鍋翻炒香,随後加入沒過芋艿的清水,大火煮至水開後,再将爐火撥小些,看着咕嘟咕嘟翻滾着氣泡的開水,将原本就已經很綿糯的芋艿繼續煮至在鍋中微微化開,湯汁也變得漸漸濃稠。
豬油渣芋艿羹,可以放鹽,保持芋艿有些粉紫的顏色,配上金黃的豬油渣,出鍋前撒的那一把綠色蔥花,顏色清新好看。
而她奶奶習慣的做法,則是用醬油汁來調味,整鍋芋艿羹會染上一層棕褐的色澤,看上去很适合用來伴着米飯一起食用。
桑秋用的,自然是後者。
她熟練地往鍋中調入适量的醬油,随後又将之前已經炸好的豬油渣下入鍋中。
金黃的豬油渣入鍋,頓時讓芋艿羹的表面覆上一層油光,屬于豬油的那股濃醇的香氣,随着沸騰的熱氣直往上冒。
芋艿已經有一小部分煮化在湯底裏,桑秋又另外調了一碗水澱粉,勾芡在鍋裏,稍加攪勻,再撒上提前切好的蔥花碎,便可以宣布大功告成。
炸好的豬油渣帶着微微的焦酥,嚼起來絲毫沒有肥肉的油膩之感,只覺酥香無比。油渣在芋艿羹中浸泡了些許時候,表皮有些被泡軟,但咬開來,內裏仍然酥脆,豬油的那股醇厚的油脂香從齒間溢出。
而與之相配的,是先蒸後煮,已經軟到用舌尖和上颚輕輕一抿,就可以将芋艿化開的程度,又沙又糯。
一軟一酥兩種不同口感的食物,同時吃到口中,非但絲毫不違和,反而有一種純樸的互補之美,豬油渣的油香更襯芋艿的香甜,而芋艿飽腹又解油膩,直讓人一勺接着一勺,欲罷不能。
“桑廚娘,需要現在就搬出去嗎?”
桑秋搖了搖頭:“天氣冷,飯菜涼得快,放在鍋裏還保着些溫度,等再過上一刻,再盛起來搬出去也不遲。”
說起來,也該再想想如何讓飯菜保溫的法子了。
雖然桑秋會算好學生和夫子們來食堂的時間,盡量讓菜多在竈上待上一會,以免過早失了溫度,影響口感不說,涼了的飯菜吃進胃裏,總歸不是那麽熨帖。
桑秋回想起前世常見的食堂裏用來保溫飯菜的保溫槽,在槽裏注入熱水,再把需要保溫的菜裝在打菜盆裏放到上面,就可以保持很長時間的溫度不變涼。
或許,他們也可以模仿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