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章
第 41 章
議和暫停, 雙方無法就馬邑歸屬一事達成一致,氣氛一下子變得緊張起來,總讓人擔心燕國人随時會趁夜離開然後再度宣戰。
如果沒有這次議和, 一直打下去倒也罷了, 夏國百姓便不至于對和平有多渴望。但讓人看到和平的希望,再告訴他們或許無法取得和平, 最終仍要打仗,未免讓人絕望。
絕望之下, 民間多想改變上議,盼着雙方能夠化解矛盾,最終和談。夏國主流聲音成了希望本國可以稍微讓步,避免戰争。當然也有更激進的聲音, 直言幹脆将馬邑讓給燕國換個太平。
上方議和, 下方從何得知議到了哪一步就很耐人尋味了。
消息的确是聞人式一令人放出, 目的就是利用百姓的聲音迫使夏國低頭。
事情鬧得滿城風雨,即便如此,無論是夏國還是燕國仍然保持緘默,似乎都不願退讓。
和議暫停之事明光殿亦有所耳聞。受父輩或是祖輩的影響, 王仙露與鄭凜都不支持和談。只是朝廷最終還是選擇議和, 她們并沒有什麽話語權,只能默默關注着事情變化。如今一直被推行的議和突然議不下去了, 帶着對未來的茫然與對未知的恐懼,侍讀們向夫子請教。
何夫子自燕國人來除了在得知公主的侍女江好在夜宴上大勝燕國人時笑了一遭後,其餘時候一直心事重重的樣子。
在聽伴讀們問出議和之事會如何發展後,何夫子将本要翻開的書本合上。衆人頓時豎起耳朵, 知道這堂課夫子不講書本,要講些課外的東西。
“我就不贊成議和!”何夫子先說了這麽一句, 很是憤憤。
他嘆了口氣,顯得十分無奈:“不必擔心,到最後,議和總能成的。”他十分篤定地做出判斷。
“啊。”王仙露與鄭凜發出疑惑又驚訝的聲音,不明白夫子為什麽會這麽肯定。(看 xiao 說 公 衆 號:xttntn)
何夫子道:“能坐到一起議和,就說明議和之事成了一半。如今暫停也不是因為沒機會了,而是雙方都還在試圖對方底線,比的是耐心。”
(看 xiao 說 公 衆 號:xttntn)
“那馬邑……”鄭凜眉頭擰緊問道。
Advertisement
“馬邑不可能讓,這是夏國的底線。”何夫子果決道。雖然朝中幾人的政見他都不大支持,但是他相信無論哪位大臣都不會做出割讓馬邑的決定。
王仙露似有所悟:“您的意思是燕國最後會讓步。”她的眉眼放松許多,為着夏國最後的勝利。
何夫子卻又搖頭:“燕國不會輕易讓步,雙方都要退,現在僵持,就是為着日後少退一些。”
鄭凜忍不住道:“既然如此,幹脆集全城之力将來議和的燕國人都……那個了,再将馬邑搶回來。”她的“那個”的意思是殺。
何夫子瞥她一眼:“你去搶?”
鄭凜便知道這招很蠢。
何夫子開始教書育人,糾正狹隘思想:“兩國交戰,不斬來使,聽過沒有?”
女孩子們紛紛點頭,公主點頭點得慢半拍,但也配合。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而一個國家若是沒有信用,就失去了立足于世的基礎。國家言而無信,授人以柄,其它國家還怎麽敢與你交往,百姓又如何才能信任你?政策上反複無常,也顯示出一種無能與無知。”何夫子補充,“聞人式一固然可惡,但夏國與燕議和,燕人深入腹地來談,轉眼咱們談不攏就将燕國來使殺了,像話嗎?”
鄭凜慚愧地低下頭。
何夫子輕咳一聲,壓低嗓音:“若是殺了聞人式一能讓燕國像我們失去趙将軍一樣倒也罷了,但燕國不缺将領,我們缺。将人殺了給燕國正當開戰的理由,屆時夏國沒了,名聲也臭了。”
鄭凜驚愕地擡起頭,這才是不殺來使的真正原因吧!不過她也被說服。
王仙露又生疑問:“既然如此,燕國為什麽要和咱們議和呢?”先前夫子倒是講過夏國為什麽要與燕國議和。
何夫子說得多了有些口幹,喝了口茶潤嗓,講解起來:“适才我說的夏國沒了是立足于夏國明目張膽地将使者殺了,給了燕國正式發兵的借口,同時讓百姓們知道是我們挑起戰争基礎上。外有強敵破釜沉舟誓要報仇,內有民心流散天災橫行,這才容易沒了。正常情況下如夏國這樣龐大,是很難因為外部原因而沒了的。”
“這也是為什麽燕國要和我們議和。”何夫子解釋,“對手覺得與你打下去風險極大,并不劃算,他們就願意和你坐下來談了。燕國雖然勝了,但一旦長線作戰要從燕國源源不斷地運送物資,長久打下去勝負難說,所以肯談。”
衆人聽得心情沉重,無論從哪方面來說夏國如今都占據下風,以後要怎麽辦呢?
何夫子講完沒忘問候公主一句:“公主,您懂了嗎?”
公主坐得端正地輕輕颔首,雙髻紋絲不動,表示自己聽懂了。
何夫子的目的便達到了。
……
經過十日的暫停,由盧中書監重新牽頭,雙方重新坐下來談。願意坐下來,意味着默認各退一步。
“馬邑必須歸還,軍費上夏國可以再湊五萬兩銀。”盧中書監一副割肉的樣子,用詞也很生動。一個湊字道盡無數心酸。
聞人式一不為所動,不接他茬,只問:“遷入城的燕國百姓已經紮根,安居樂業,又當如何?”
崔尚書令問:“依将軍之見,又該如何?”
聞人式一吐出四個字:“共治馬邑。”
夏國大臣們都聽得一愣,沒想到他能有如此膽大妄為的想法,反應過來後都要指着他破口大罵。
崔尚書令冷靜否決:“不可能。一城之中兩國官員,城算誰的?”
聞人式一微微一笑:“自然算夏國的,我只要保證我燕國百姓在馬邑能夠安居樂業。”看樣子他并不在乎歸屬名頭,但燕國官員一旦在馬邑擁有實權,就算說起城歸夏國,反而更讓人感覺無能了。
“若是兩國百姓出現矛盾,又由哪國官員審理?依據哪國法令?”崔尚書令的問題個個一針見血,戳穿聞人式一試圖共治的虛僞。
聞人式一微擡了眉:“共同審理,按照兩國律例裁決。”
“如此還算是共治?”崔尚書令反問。
沈紹聽着兩人之間快速的你來我往一時間甚至忘記呼吸,直到崔尚書令這句問話落下而将軍沒有立刻回答,他才有了換氣的時機。
他默默地長出口氣,将眼前場景死死記在心中。他在今日見識到何為頂級交鋒,在心中暗暗發誓未來自己也要如聞人将軍一樣厲害,為燕國攫取更大的利益……甚至讓燕國成為這世上唯一的國家。
聞人式一微皺起眉,沉下臉:“崔大人說該如何?”他的愠怒只是裝出來的,實際上他的心無波無瀾。同時他也知道崔複清楚他是裝的。
重啓後的議和仍舊矛盾重重,但于一片坎坷中,雙方勉強為着共同的目标暫時和平而努力,最後完成和議,簽訂盟約。
和議即成,馬邑最終由夏國拿回,也沒有離譜的兩國共治,但燕國人拿到了雁門以北馬邑為首包括附近山陰、汪陶三城的居住權,代價還有每年五萬支公主筆持續三年,以及三年後交付公主筆的配方。公主漏每年三萬只,換百匹未被閹過、有公有母的燕國馬,三年後交付配方,能換千匹。
除此之外就是先前約定好的結為兄弟國,互不侵犯,邊境互市通商,十萬軍費。
夏國已經盡可能地使損失将到最低,即便如此也無可避免地需要花上一大筆錢,使國家本就不樂觀的經濟狀況雪上加霜。值得人稍微松一口氣的是公主筆與公主漏在此次議和中發揮出夏國人完全意料之外的作用。
每年五萬支公主筆聽起來數目巨大,但公主筆原料随處可見,一棵柳樹就能做千餘支筆,算下來不過是每年幾十棵樹,總共三年就換回了馬邑的主權。
至于公主漏換燕國馬就是更劃算的事了。
縱然互市通商,三城居住權想也知道後面會有數不盡的麻煩事,但這已經是比夏國計劃的還要好的局面。
議和的結果夏國人完全能夠接受,燕國人也完全能接受。
聞人式一從頭到尾就沒打算将馬邑收歸燕國,一來名不正言不順;二來馬邑向來歸夏國所有,暫時占有也難使全城歸心,時刻要提防着城中原住民是否會起義,以及外界随時可能派來的營救。
(看 xiao 說 公 衆 號:xttntn)
他現下所有安排都是為着燕國的未來。
互市通商使得燕國百姓能夠買到夏國的調料、綢緞等等,過得更加舒服,同時賣出他們羊毛等等,叫人民生活更加富足。他們可以從交易中慢慢學會夏國各種技術,促進兩國關系的融洽,使得夏國人慢慢不再排斥燕國。
而三城的居住權則是更加隐秘的一步棋,燕國人合理地入住三城,未來三座城中的燕國人會越來越多。縱然城池的主權仍歸夏國所有,但漸漸的三座城中的夏國人總有一日要習慣燕國人的存在,三座城慢慢演變為燕國的居住地。未來一旦再興戰事,內外聯合,燕國得到的便不止是馬邑一城,三城都會淪為燕國的地盤。三城相近,便不再是孤立無援。以此為據,可像雁門以北的其它城池肆意進攻。
公主筆與公主漏都是錦上添花之物,這一次他們來夏國也算是收獲頗豐。
夏國很滿意,燕國也很滿意。
難得雙方都很滿意,只不過在對方面前誰也不會表現出這份滿意。吃過踐行宴,洛陽終于送走了這群燕國來使。離別時沒有什麽執手相看淚眼,望着人漸行漸遠的身影,夏國文武百官齊齊松了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