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繁榮街市
第31章 繁榮街市
來時騎馬還提心吊膽的,經過數天磨練,回來的時候不再像過去那樣死死的抓住馬鬃,勒緊馬缰,坐在馬匹上也自然很多。
心情放松,感覺整個世界也完全不同,望着遠處村莊,依稀有前世景象。
官道寬寬的,足足可以四匹馬并辔而行,現在坐在黃骠馬上,騰挪跌宕,如同前世坐在拖拉機上那樣上下颠簸。
平壩(平原地帶)房子很多,每隔一兩裏都有幾個大院子,或者幾戶住戶人家。
平壩的水田多有翻耕,旱地也種了莊稼,很少出現抛荒現象,看來在明末時期平原地區基本上開發了。
在丘陵、山區則不是這樣,除了一些正溝,或者地勢平坦山地得到很好的開發,很多坡地都長滿一尺多高的青草,看來丘陵、山區還沒有怎麽開發。
除此之外,就是民衆房屋,可能擔心遭到豺狼虎豹,或者擔心土匪襲擾,大家選擇聚群而居,常常四五家住在一起,形成一個的大的院落,而不像前世那樣單門獨戶的。
由于川北丘陵衆多,森林茂森,木材極其豐富,大多數都是瓦房,當然很多也在瓦房旁邊搭建一兩間茅屋,全都是茅屋的非常少。
除此之外,川北丘陵衆多,地勢異常險要,特別是在一些丘陵地帶、山區,民衆在其險要之處修築山寨,以防備豺狼虎豹或者土匪的襲擾。
川北民衆築寨而居,除了因為生活環境使然,當時很多山區、丘陵遠未開發,地方豺狼虎豹衆多,更主要因為受到戰争的影響。
南宋末年,蒙古入侵中原,四川作為西邊主戰場抵抗蒙古大軍,民族英雄餘階在四川建立衆多山城,将官衙遷往山寨之中,以抗拒蒙古大軍。這其中比較有名的如合川的釣魚城,蓬州相如縣的運山古城,成都金堂縣雲頂城,通江的大獲城等。
自古以來反抗侵略的戰争多是全民戰争,除了官府修築山城之外,民衆更是自發的修築山寨,如此在川北,川中,川東民間出現大大小小的山寨。
看着這些山寨,楊軒有的時候內心頗為疑惑,在冷熱兵器交替使用年代,八代王張獻忠怎麽能夠在不到兩年半的時間內憑借手中利劍攻破民衆多如繁星的山寨,屠盡四川民衆?
難道明末四川滅省之事另有隐情,屠戮四川的另有其人?
看着眼前一個個繁華的小市鎮,楊軒內心頗為疑惑,有的時候想仔細看一個夠,擔心一覺醒來這一切都被那個大惡棍破壞殆盡。
自古以來就有揚一益二的說話,明末四川不但農業發達,而且城鎮經濟也頗為發達。
先拿嘉陵江附近的鐵佛塘來說,是一個沖積平原,方圓十餘裏都是平地,遠遠望去比前世八十年代初農村也差不了多少。(除了引進玉米、土豆、紅薯等高産農作物之外,都是刀耕火種,差別不太大)。
鐵佛塘在儀隴縣也只算中等規模集市,但集市足足有半裏多長,道路約五六米寬,都鋪着青石,其他則是店鋪。
簡單統計了一遍,一個小小的鐵佛塘竟然有七八家雜貨店,四五家客店飯店茶館,再加上鐵匠鋪木匠鋪打油鋪糧店什麽的,大小商戶工戶什麽的足足超過20餘家。
古代一般逢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趕場,趕場的時候整個街道上都擠滿了各式各樣的人群,大家從七鄉八裏的趕到場口買賣貨物,采辦日常生計。
在這街口簡單統計,當天趕場的足足超過2千餘人,男女老少穿着自己最要好的衣服,挑着擔子,推着獨輪車來到場口買賣貨物。
在土暴子之亂前,鐵佛塘到處都擠滿人,那才叫繁榮,現在人比過去少多了。
為了采辦生活油鹽醬醋,大家從十裏八裏開外趕來,大多數人穿着厚厚的棉衣,外面罩着麻布做的短卦,腳上穿着布鞋。
雖然破破爛爛的,很多打了補丁,但非常整潔,有的更是洗白了,可以看出大家非常将衛生,看得出大家非常節儉。
這之中也有一些穿得非常考究的生意人,他們大多數是讀書人、生意人,以顯示自己身份地位。
在洪武年間生意人是不能夠穿绫羅綢緞的,但到了明朝中葉之後,很少人再計較這些了。
街面上到處都是人,在狹隘之處人群也會擁擠在一起。
一些老人感嘆,大家劫後餘生,土暴子在的時候大家提心吊膽,現在可好,官軍光複縣城,現在方圓四五十裏沒有土暴子蹤跡,大家現在不像過去那樣恐懼了;。
現在雖然比過去好多了,但老百姓也不時一點都不擔心,大家最擔心的就是拉雜役,五天前總兵劉佳胤率部路過鐵佛塘,硬是逼着裏長拉了50個壯丁幫忙拉軍糧什麽的。
那可是生離死別的場面,父母苦喊着叫喚兒子的小名,兒子小腿跪在地上不想離開。
但現在民衆好像忘記當日場景,雖然有的還竊竊私語,但現在是臘月,馬上就要過年了,大家可不想再提這種晦事。
場口裏面到處塞滿着嘈雜的人群,街中飯店旁邊有賣藝的,高聲吆喝的,大家圍着圈子看大家表演,表演不錯的高聲叫喊着鼓掌,也在這時一個小姑娘拿着一個精致飯碗走到衆人前面,低聲央求着,也不強逼大家,大方的逃出幾枚銅錢叮叮當當的落在碗裏面。
場口到處都是擺攤的,大家按照所賣東西自覺的分為幾個大類,然後在籮筐、背簍上面展示着自己的貨物,與過往人群小聲交流着。
買賣完成之後,需要稱重的用買主的稱,如果感覺不太準的,場中有一個公稱,大家付上兩枚銅錢之後使用公家稱稱重。
街面上什麽東西都有,有買雞鴨魚的,有買雞蛋鴨蛋的,有豬肉的,有賣各種農業雜糧的,還有賣各種農具、菜刀,砍刀什麽的。
那些賣農具、菜刀砍刀與各種生活用品的很多都是祖傳的,非常注重信譽,本鎮王鐵匠打造的菜刀砍刀那是遠近聞名,很多人專門跑到鐵佛塘前來購買。
大家日常買賣主要使用銅錢,有的商人脖子上竟然将着幾吊銅錢,來回與大家讨價還價,成交的就解開繩索取出銅錢交付給大家。
場中也有使用碎銀的,非常麻煩,大家需要看碎銀成色,有的拿在手中掂量一番,報出數字,如果雙方有出入的再用小稱稱重,然後換算成銅錢交付。
但民衆常常抱怨一些店鋪老板非常刻薄,若是看到對方是外地人常常瞞稱。
楊軒購買一點東西,使用碎銀,本來約2錢3分的碎銀,店家看對方憨厚老實,硬說不到2錢,稱重時再使用了一點小手段剛好2錢。
店家一個勁抱怨不老實,不足2錢的碎銀竟然口口聲聲超過2錢。
連看了十餘家店鋪,每家店鋪都擠滿了人,大家高聲叫喊着,店主忙得滿頭大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