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生态養殖
今年八月底的氣溫比往年高, 這為育苗提供了絕佳的天然條件。
因為生根期需要較高的溫度,所以鄭宇他們先搭好了一個小“溫室”,在裏面鋪上沙土。白天掀開上面的茅草通風,讓扡插後的枝條曬曬并不烈的太陽, 晚上在溫室內燒幾桶炭火, 輪流讓人看着。
澆水這件事是文琪親自做的,她自己偷偷把生根粉倒進水桶裏, 然後才把這些特制的水平均澆在那些枝條周圍。
半個多月後, 整體氣溫轉涼,那些枝條也都萌發了根系。
青陽村的人對這件事都很感興趣, 一聽說鄭宇那邊培養新種苗成功了, 就時不時過來看看情況。當時有些老人家還覺得鄭宇和文琪他們胡鬧,一般人想從老樹上取枝條育苗, 也只會挑選最好的部分,精心伺候才能成功生根、移栽成活。
而文琪是把老樹上符合一年生以上、有兩到三結點條件的枝條全剪下來,然後對它們集中處理, 大量繁殖。也就楊柳這類植物能被這樣随意對待了。大家剛開始都不覺得文琪能成功。
但是,現在他們親眼看到了結果,這些被批量扡插在半沙質土地上的枝條都成功生根了,有些甚至還長了新葉子。
“這不合常理啊!”寶嬸掏出一根金銀花樹苗仔細觀察,發現它确确實實地長出來了新根,而且長度都有半截小拇指那麽長了。以這個速度,大約再過五六天,鄭宇就可以帶着弟兄們把這些種苗弄去移植了。
因為種苗剛開始比較脆弱, 所以并不能立刻就移栽到荒山上去,而是要先移到鄭宇自家的地裏養一段時間,等明年開春後才能移植到山上。
為了種苗們能夠順利過冬,它們移栽的地方都被搭了保溫棚。鄭宇把找個金銀花樹種苗的事情交給了袁大、袁二負責,自己開始琢磨釉料的事情。
文琪這次培育種苗很是廢了一番心思,她帶來的生根粉被用了一半,而且畢竟老金銀花樹只有五十六株,她再怎麽用心,也只能弄出一千多的小種苗出來。同時,這些老樹經過一番折騰,身上幾乎是光溜溜一片了,文琪還得照料着這些老樹,別讓它們失去生機。
八。九月本身就是農忙期,等金銀花樹種苗被移栽好,水稻等作物都早被收拾好了。關于作物的事,文琪還因為她地裏不合常理的高産量,被村裏所有人關注了呢。
青陽村的人們這段時間親眼看到文琪的收獲,內心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這裏水稻平均的畝産量是八百到九百斤濕谷,青陽村今年也是如此。但文琪的畝産量明顯超過了村裏的平均水平,濕谷重量竟然達到了一千多斤。
村民們都很想來取取經,但又不怎麽好意思,只好去找村長打聽。村長自己也忍不住來找了文琪,他想知道文琪做的這些事情——比如說稻田養魚,到底有哪些好處,而這些好處,是不是文琪一開始就預想到的。
Advertisement
文琪一直等着別人來問呢,她本來就是想以自己的成功來做範例,然後再帶着村裏人一起做這些事情。不過,她要怎麽跟村裏人解釋生态農業這個理念呢?
“胡大叔,你應該知道我兩次收魚,總共賺了二十多兩的事。除了自家要投入的力氣活,我額外因為養魚多付出了将近六兩的成本費,總體來說還是賺的多。”
文琪先從養魚收獲上說起,因為這個是最直觀的。不過她最主要的還是想解釋一下稻田養魚的原理,“我一開始之所以要在稻田裏養魚,是因為這兩樣東西很适合搭配在一起。”
将草魚或者鲫魚投入稻田水體中,它們能夠從水裏獲得很多天然餌食,基本上只需要投入很少的魚食,就能讓它們好好長大。另外魚類可以吃掉稻田裏的雜草、害蟲、浮游生物等,産生的排洩物又可以直接起到肥田的效果,使水稻增産。
把這個原理跟村長詳細解釋一遍之後,文琪又順便說了其他的一些生态養殖方法。
村裏有幾個大池塘,而池塘養魚也可以跟養豬相結合,部分濾食性魚類,比如說鲢魚、胖頭魚等,是可以使用豬糞尿作為魚食的一部分來飼養的。若是能建沼氣池,各種禽類、畜生的糞便發酵後都是很好的魚食,一些雜食性魚類同樣也可以這樣飼養。
雖然這聽起來很惡心,但是在現代,已經有不少農業養殖戶學習了這種技術,将養豬、養魚、種稻相結合,用少量的資源獲取大量的收成。
文琪倒是想慢慢嘗試這樣的養殖方法,但是随着她對這個世界越來越了解,她發現自己預定的一些計劃可能沒辦法施行了。“可惜我們這邊不養蠶,也不能大量養豬,不然養豬、養魚、種桑樹、種稻子幾樣養殖相結合,這中間能産生的額外增益就更大了。”
說到這個,文琪還覺得有點可惜。
在平王朝,并不是說你想做什麽就能做什麽的。王朝剛開始更替為平王朝時,當朝慢慢放開了對幾乎所有行業的限制,使得那一百多年裏,國家得到了急速的發展。
但完全不限制人們做什麽,他們就會慢慢偏向于既輕松、又能賺大錢的行業,先不說商戶之間的惡性競争了,就連農戶都想着要撿簡單暴利的作物種植。
好在多地官員及時發現了這種不良勢頭,向朝廷反饋之後,開始對各行業插手,引導人們分別從事不同方面的工作。在農業上,就規定水稻、小麥等主作物的種植比例,必須占據良田的三分之一以上;農戶一般都會同時涉及種植和養殖,若是一窩蜂全養豬、養羊之類的,那對市場的沖擊會很大,所以一般當地府衙會調查治下各地情況,再召集各村村長一起商讨,最終确定每個村子能夠大量養殖的物種。
雞鴨等小禽類不受限制,青陽村各家基本上都養了一點,除此之外,按照武泰鎮的規定,青陽村可以大量養魚,但不能随意涉及到其他養殖業。養蠶是賢郎村的活,養豬是金明村的活,其他村子大量養殖這些的話,就是違背了武泰鎮的地級律法。
這種規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管控了市場,但同時也限制了生态養殖的發展。
若是文琪穿越到大城鎮,說不定能更好地推行生态養殖方法,畢竟越小越偏的地方,各村莊越是泾渭分明。
村長聽文琪這樣說,也覺得很可惜,想要幾個村子之間密切往來可沒那麽容易。胡嬸就是金明村的人,但要從青陽村直接去金明村的話,需要翻過青陽山才行,一般人想不開了才會去翻那麽高的山,他們平時都是從鎮上繞着走去金明村,途中會花費至少三個時辰。
在武泰鎮幾個村子中,從青陽村起步,也就去賢郎村方便一點。人們只需要坐小船跨過東邊的一條大河,就能到賢郎村的地界。這兩個村子之間的通婚和來往也更多。
村長嘆了口氣,他讀過很多書,能從文琪簡單的話語中聽出來很多東西,她所說的生态養殖,若是能夠在合适的地方推行開來,恐怕她一人的貢獻就能比得上蘇家這五十多年的貢獻。
“可惜了,可惜啊!”村長搖搖頭,想到他已經給蘇家去了信,現在也不好再發一封了,若是當時他過來找文琪談談,說不得蘇家會派更權重的人物過來也不一定。來的人越厲害,就越能理解文琪的思路,這樣才能給她申請足夠的獎賞。
目前平王朝所有農業上新的技術,都要經過蘇家的認可,才會被遞到皇帝和朝臣的面前,所以村長才會直接給蘇家寄推薦信。
在蘇家确認來人之前,村長不打算把這件事告訴文琪,以免她心中産生太多期待和緊張感,反而影響她的生活。
村長先把文琪說的這些記住,打算等蘇家的人過來,自己也跟着幫忙解說一番,畢竟老人家說的話更能讓人信服。他在心裏想着給文琪争取獎賞的事,眼角看到院子裏挂着的大量玉米,想起來村裏人還問過這個玉米是不是新作物,他自己也沒見過,便趁此機會問個清楚。
“我們之前見你種了兩畝甘蔗一樣的東西,結果長了很多棒槌,你還特意把那些棒槌掰下來曬了,那個是什麽東西,也是跟水稻一樣的主食作物嗎?我們以前還沒見過這個呢。”
這裏沒有玉米這一點,還是挺讓文琪感到意外的。她之前跟唐老板确認切糖原料的時候,知道武泰鎮周邊雖然很少有人種小麥,但小麥在其他一些地域仍屬于主作物。這兒既然有水稻、玉米、紅薯等農作物,怎麽就偏偏沒有玉米呢?
根據現代的數據統計,在全世界所有糧食作物中,小麥的總産量位居第二位,而第一位就是玉米,由此可見玉米的常見、高産性。
文琪本來還想讓唐老板購入大量的玉米,用以替代制作麥芽糖所需的糯米,好減低成本。沒想到就連唐老板也沒見過玉米。按照唐老板的說法,要麽這玩意還沒有被發現可食用,要麽就是被外國當成不能外傳的物種給封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