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十章
全京城誰人不知,夏尚書最疼他這個才華橫溢的寶貝女兒,蔣峰也是他親自認可的女婿,一家人向來關系和睦,如果不是真的,他女兒女婿怎會污蔑自己的親爹自己的岳父呢?這根本得不到任何好處不是麽?
可見,夏尚書是真的幹了通敵叛國的罪惡勾當,他女兒女婿發現後,因心系大榮安危,見不得将士與百姓們繼續承受戰亂之苦,這才不得不大義滅親舉發了。
榮帝召見蔣峰詢問細節時,蔣峰的回答果然與他猜測的并無大異。
蔣峰自稱陪有孕在身的妻子回娘家休養期間,他無意間聽到了其岳父與他國奸細在書房的對話,他大為震撼,意識到如今國家連連吃敗仗正處危機時刻,是與他岳父夏尚書當內奸出賣國家機密脫不了幹系。
蔣峰遂與其妻子夏芸商議,他素知妻子也是個心有大義心懷國家和百姓的女子,征得妻子的大力支持後,他便立馬送交舉報密件給天召堂陳堂主。
事關聖上的愛臣夏尚書,陳輝看完舉報密件後一刻都不敢耽擱,亦不敢擅自對夏尚書采取任何行動,而是立馬去向皇帝呈交密件請求指示,之後……
通敵叛國可是重罪,一旦定罪,不論是誅九族亦或滿門抄斬都只在皇帝的一念之間。
但為盡早扭轉內憂外患的危急局勢,榮帝親審親判此案,從案發到定罪,不過短短三日。
榮帝急着給夏明安定罪,既是為了殺雞儆猴,警告某些有反叛之心的其他黨派,也是為了安撫吃了幾次敗仗士氣低迷的衆将士們。
當然,第三個重要原因,就是榮帝也是急于給自己一個開脫,榮國幾代帝王都将大榮治理得繁榮昌盛,一直穩居于三國之首,其他兩小國向來依附于大榮俯首稱臣,未曾有過如此惡劣的以下犯上之圖。
但他齊淵登上帝位才不過五年,就致使大榮落得個內憂外患,被兩小國逼迫得連吃幾場敗仗、民不聊生,将士們白白犧牲的局面。
盡管這一切,都因天降旱災引起,但對自己要求向來嚴苛的榮帝認為,歸根結底,是他所治理下的大榮還不夠強,也是他自己治國不力。
所以才會早就埋下了隐患。
朝堂上下結黨營私、徇私舞弊以及貪官腐敗現象層出不窮,中央集權早已被分散嚴重,他堂堂皇帝下令振個災都會遭到各方阻礙,就更別說,他想再新選拔幾個能人領兵打仗了!
那可真是,一個個要麽養尊處優慣了、要麽就是貪生怕死,居然無人可勝任,或者根本就是另有他謀唯恐天下不亂!如今戰事四起,全靠幾名忠誠英勇的老将苦苦支撐。
旱災前的繁榮昌盛只是表面的也只是短暫的,正因為,大榮朝堂內部的隐患衆多,才會在天災降臨時,無法快速妥善解決旱災,在需要更多軍事才能者站出來時,卻無人可用,才會連最基本的國家軍事等機密都輕易洩露了出去,才會造成如今大榮的危險又窘迫的局面。
得有人成為掩飾他齊淵治國不力的擋箭牌,也更得有人成為他齊淵整頓這一切的開端!只要有第一個以通敵叛國的罪名抹殺的黨派,那麽就可以處理掉第二個第三個……或者更多圖謀不軌的黨派,不論是通敵叛國,亦或是謀反、謀殺、貪污等,都不能放過!
從賊臣夏尚書開始,身為大榮帝王,他齊淵會将任何不利于國家安穩,以及妨礙他統治的賊□□派全部清除掉。
既然要拿夏尚書開刀殺雞儆猴,那這“通敵叛國”之罪的懲罰判決必然要往重了判!
榮帝下令将夏家滿門抄斬,夏家上下不論男丁女眷還是老人小孩一個都沒有放過,就連夏家的奴仆也都未能逃脫。
若不是夏尚書身為獨子,沒有兄弟姐妹,沒有其他親戚,不然,按榮帝的狠心必然也一個都不會放過。畢竟,就連夏尚書八十一歲老母,六歲兒子,榮帝也不顧大榮律法也執意要誅殺斬草除根呢。
大榮律法規定,即使犯下了重罪,不論是被判誅九族還是滿門抄斬,只要不是主謀,那麽八十歲及其以上的老者,和七歲及以下的孩童,都可以免除死罪,當然死罪可免,活罪難逃,能活命,但一輩子也将凄苦永無翻身之日。
但是夏尚書的女兒夏芸幸運的逃過了一劫,并非是因為她早已嫁出了尚書府成了蔣家人,而是,她跟她夫婿蔣峰是此案的舉發人,所以,不僅沒有受到牽連,反而被榮帝大大嘉獎了一番。
榮帝認為,既然要殺雞儆猴,達到以禁效尤的效果,那麽不止要對罪犯進行重罰,也該對敢于站出來的舉報者尤其還是這種大義滅親的義舉進行重賞才行,這樣才能宣揚正向風氣,以便日後,能有更多的心懷蒼生的仁義之士站出來。
夏芸被榮帝賞賜了大量绫羅綢緞,他夫君蔣峰更是直接從一個四品小官被提拔為了位置正空缺的從一品的刑部尚書。
案發後第四日,既是舉發者蔣峰夏芸接受封賞的日子,亦是夏家上下接受火刑處決的日子。
大榮律法在定罪範圍上非常寬容,但是卻盛行酷刑,可以免除無辜老人小孩死刑,但是卻對主謀犯人非常殘忍,除了淩遲腰斬車裂等血腥酷刑,還非常盛行火刑。
在陳堂主的提議下,榮帝選擇了看起來不那麽血腥,但是卻非常折磨犯人們的火刑。
所謂火刑,就是将犯人們集中押送火場,火場會設有專門執行火刑的大木屋,将所有犯人用鐵鏈綁了後集中關進大木屋裏,再澆上大量火油連同木屋和犯人們一起燒成灰燼,連一片屍骨都不會留下。
一場火刑下來往往費人費物又費力,真要說的話,比起其他簡單粗暴的酷刑來說一點也不劃算,但是在大榮國卻非常盛行。
在大榮國,火即代表正義之劍,用火來消滅罪孽非常具有象征意義,如果有不明原因的火災發生,往往人們會認為是受災的人們做了什麽壞事,才會天降大火來懲罰他們。
其次,是因為被火活活燒死是最痛苦的死法之一,因為,往往不會被一下子燒死,犯人通常要長時間承受被火燒的劇烈痛苦,因此用來懲罰罪孽極其深重的犯人非常适合,就有很多犯人,一聽說要接受火刑,常常吓得在押送火刑場的路上,就選擇咬舌或是割腕自殺,就是為了免受火刑之苦,這種事發生的多了,押送這種犯人的官差們都會特別注意。
然後就是,死無全屍,對于犯人來說是一件非常恥辱的事情,更何況,火刑還是直接将犯人化成灰燼的這種程度。在大榮,人們對于“保全屍”非常有執念,對于無全屍者,往往都不能直接入祖墳。
而火刑,就是專門為了打擊重刑犯們僅剩的最後一點體面。
最後是,火刑非常具有觀賞性以及宣揚性,特別适合用來震懾心裏藏有不軌之徒。
當然,在大規模整頓大榮朝堂內部老鼠屎之前,乘機作亂的兩小國,是他齊越首先要收拾的對象!
夏家滿門被處以火刑半年後,旱災與戰亂終于被成功解決,但兩重大危機解除後,榮帝回過頭來複盤夏家通敵叛國一案,才意識到,此案當時确實判的太過于急躁以及輕率。
若按正常流程,本至少該花費半月時間對此案進行梳理調查,應該要對信件筆記等物證進行細致的辨查,也應該對人證進行更加深入的調查,以此杜絕任何冤假錯案的可能性,但事已至此,早已為時已晚。
榮帝自己親自審的案判的案,他又該如何主動拉下臉面來重新徹查此案呢?更何況,才剛盡舉國之力打贏勝仗,平息旱災,朝中局勢尚不穩定,當務之急,是處理更加急迫的事情。
以此為借口,夏家一案的複查一事,便就這麽封塵了十八年之久。
其實當年榮帝也并非單純因為認證物證具在,以及為盡早扭轉戰事形勢的需要,才不多加深查此案,就輕率審案判案,而是,在榮帝心中,本就對夏家家族根源有所猜疑。
夏尚書剛被逮入獄那會兒,榮帝本是想親自見見他的,畢竟,在那之前,夏尚書是榮帝最信任的心腹之一,夏尚書才能卓越、為官清廉、心存百姓,但最讓榮帝歡心的是他的忠心耿耿,所以,一直以來榮帝其實是極為信任他的。
夏尚書本是先皇的心腹,先皇病重後,就命令他所有信得過的心腹愛臣都全力擁護當時還只是太子的齊淵,護他順利登上皇位,并且輔佐他穩固大榮的江山。
既是父皇的心腹大臣,齊淵自然一直對他們都信任有加,未曾有過任何猜疑。
但是,夏尚書被抓入獄後不久,鄭丞相忽然才敢把他了解到的,一直埋藏心裏很久的,關于夏尚書夏氏一族根源很蹊跷的事上報于榮帝。
榮帝聽完後,原本對夏尚書的信任卻因此産生了裂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