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吳君翊已經記不起母親的模樣了。
他的母親姓張,出身卑賤,本是小官之女,卻因罪連坐入宮,連個普通宮人都不如。偏偏她又生得美貌,于是無意間入了某日路過的建寧帝眼中。
那時建寧帝還不到而立之年,正是器宇軒昂,風流倜傥的時候。張宮女從沒想過受寵,一時也沉醉在帝王的愛情裏。
可帝王的愛情往往是烈火烹油、繁花着錦,熱烈卻短暫。張宮女既不懂詩詞,也不擅書畫,除了一張臉,再沒有什麽武器。
而繼位多年的建寧帝也懂得了平衡朝政,不會偏寵一個出身低微的女子,更何況他已有數不勝數的美人。張宮女的容貌新鮮,所以享受幾日,新鮮勁過了,便把她忘在腦後,只給了個寶林算是有個交代。
誰知數月後,這個都快被建寧帝遺忘的女子,卻診出身孕。
大齊一朝數位皇帝子嗣艱難,先皇成年的兒子有三個,其中一個還是遺腹子,還有一個女兒,這已經算子嗣豐盛了。建寧帝繼位十七歲大婚,十多年來,也只有許昭儀誕下他的長子,這一胎不管是兒是女,都頗受重視。
誰知張寶林的福分淺,生産時艱難,禦醫在産房外團團轉,她在裏面哭嚎了一晚,拼盡全力誕下一子,便撒手人寰。
建寧帝只能懷着悲傷追封她一個美人,僅此而已。
吳君翊從小長在父皇身邊,對于生母所知甚少,也沒有太多感情。只有一次,他偷溜去看望許昭儀,聽到了宮女的閑談:
“二殿下再怎麽受寵又如何,就憑着咱們娘娘的母家,也越不過咱們大殿下!”
“看看張大人那個樣子,啧啧,還真以為能當國舅爺了。”
“快別說笑了,二殿下被養在陛下身邊,還不是因為他沒了娘……”
最後建寧帝聽完小太監哆哆嗦嗦的禀報後,牽着他去指認嚼舌頭的宮女,親自下旨杖斃。許昭儀被勒令閉宮反思一月,連他的太子兄長,都來給他賠罪。
然而吳君翊并不滿意,他也不清楚,連路都走不穩的他為何牢牢記下了每一句話,随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義,但他偏要讓這些人看見,他不比嫡出的皇子,或是他的兄長,差在哪兒!
所以他從小處處模仿父皇,他的書法是臨摹父皇和兄長的手書,四歲就能寫出徑尺大的字,六歲作詩就有模有樣,讓建寧帝在群臣面前稱贊他。
他求父皇給已經赦為平民、授予散官的舅父加官進爵,把所有提及他生母的宮女太監拖出去掌嘴。
張美人沒能給他母親的照料與關愛,卻給他留下了敏感的性格和強烈的自尊心。
在聽完皇後的一番話後,歷歷往事從吳君翊眼前閃過。
他終究搖了搖頭。“母後,兒臣與您本就有母子之實,不必在乎一個名頭。”
皇後險些失态,指甲戳破了手帕。“太子當真是這麽想的?”
“是。”吳君翊終于起身,“兒臣還要去一趟春和宮。母後若無事,兒臣先告退了。”
春和宮的一宮之主是許昭儀。在端仁太子薨後,許昭儀就開始每日吃齋念佛。建寧帝也敬重她,封後時晉她為賢妃,給春和宮側殿修了佛堂,又特地囑咐宮務交與皇後,不準打擾她。
吳君翊當年與她也有些情分,但如今不想刺激她,也很少去春和宮了。
春和宮如同這裏的主人一樣,一塵不染,靜悄悄的。宮女無聲地引吳君翊來到側殿的小佛堂,才出聲,依舊是輕輕地說:“娘娘,太子殿下來了。”
賢妃跪坐在蒲團上,穿着素色不加裝點的衣裳,若不看嘴唇的蠕動,整個人如同一尊毫無生機的泥塑。
聽到宮女的話,她毫無反應,也沒有看向吳君翊。
吳君翊要向她行禮,被宮女攔住了,“殿下……娘娘現在不願受禮。”
吳君翊看着一動不動的賢妃,輕輕地問:“娘娘是在為兄長祈福麽?”
“不。”
在吳君翊以為等不到回答時,賢妃才突然出聲,“我在為蒼生祈福。”
吳君翊默然。他給佛像上一炷香,又陪賢妃坐了一會,直到賢妃念完了一卷經,他才起身離開。
自打出了坤寧宮,李起就一聲不敢吭,生怕觸黴頭。直到文華殿的小太監一路尋來,低眉順眼地跪下禀告:
“殿下,楚王殿下給您傳口信:鄧大人進京,請您做好準備。”
終于來了。
吳君翊上書已經五天了。五天前,他親自起草了那封請求召鄧先入宮,傳授兵法策略的奏折,由楚王潤色,他謄抄後提交。
建寧帝在早朝上聽到折子內容時,據說表情十分莫測。
不過楚王沒騙他,他的父皇的确沒有發脾氣,大臣們也順着這個臺階,極力勸說他召回鄧先。
建寧帝沒有拒絕。
沒有拒絕就是一種态度,吏部已經開始拟旨了。吳君翊唯一的擔憂就是鄧先會作何反應。
現在終于等到了,他們賭贏了。
“走,孤回去更衣。”
鄧先入宮時,吳君翊得做好準備才是。
名義上,鄧先入宮是教導太子,而他原先就是面聖過的将軍,也不必教導什麽禮節了,所以進宮的第一站是乾清宮,第二站就是文華殿。
吳君翊還指望給這位留下好印象,所以要趕在他面聖前換好一身衣裳,去乾清宮等着。
朝中的主戰派都在慶幸終于迎回鄧先将軍。主和派想着怎麽把他再趕回去,但他們都不是最郁悶的。最郁悶的,反而是建寧帝。
召回被自己罷免的人,雖然是順應時勢應準兒子的奏折,但還是無異于打臉。吳君翊趕到時,建寧帝的臉色并不好看。
吳君翊也不多說,老老實實待在一邊,等着鄧先來。
鄧先不管是在宮廷還是在民間都是名聲赫赫,所以當聽到小太監尖聲細語傳通報唱時,殿中伺候的太監宮女也悄悄擡頭朝門口瞟去。
迎面走來一個中年人。
乍一見到他,大多數人都有點失望。原因無他:這人看着,實在不像是個戰無不敗、威風凜凜的武将。
第一反應,他有些過于年輕了,看着不過而立之年,臉色白皙,留着時興的一把美髯,看着竟有幾分斯文氣。他個頭不甚高,體型更是十分瘦弱,穿着一件淡青長袍,倒像個文官。他的胳膊仿佛也沒多少肉,行動起來,卻十分利落。
他行至殿中,低頭下拜,口稱:“草民鄧先拜見陛下。”
原先還在怕被他吓到的宮女太監這才意識到,這個看起來文質彬彬的讀書人,就是鄧先。
吳君翊倒是有幾分了解,鄧先原本就是文官,是考中進士,分去戶部做郎中的。後來被派去督辦糧草,士兵不知怎麽的,嘩變了。
據說鄧先直接将幾人合抱的戰鼓信手抱起,猛擊數下後,令人發放兵糧。士兵都丢下武器,安分守己。那之後,大家才知道鄧郎中天生神力。
後來鮮卑來襲,又是鄧先主動請兵,數次大捷後才一路高升做了将軍。
建寧帝神情複雜,一時沒有叫起。吳君翊輕輕咳了一聲,高公公上前扶起了鄧先。
建寧帝像是才回過神一樣,目光撇到一邊,“朕就這麽一個兒子,交給你了。”
“臣可不敢保證什麽。”這是鄧先開口說的第二句話。
“你……!”建寧帝氣結,視線又猛然轉回來,怒視鄧先。
鄧先冷靜地回答:“臣原先學的是聖人之言,兵法本就一知半解,若是武藝,殿下生長宮廷,有侍衛保護,着實不大需要,所以臣說,不敢保證什麽。”
“孤願随鄧大人學騎射之術,以作強身健體之用。”吳君翊的心跳得很快。他原本就是這麽打算的。每個孩子心中都有個英雄夢,鄧先就是他眼前活生生的一個大英雄。
建寧帝看看兒子,又看看毫無反應的鄧先,只覺得更加煩悶。“你去文華殿吧,別在朕面前礙眼了!”
吳君翊自然是甘之若饴。
他出了乾清宮,讓鄧先坐自己的軟輿,鄧先自是推拒,他便陪鄧先一路走,噓寒問暖,彬彬有禮,鄧先卻只是冷淡地不時回兩句,讓吳君翊一腔熱情付之東流。
楚王在文華殿等着,鄧先來後,他們也各自見禮。
吳君翊又讓出自己的上座,這才道:“鄧大人,您……”
“殿下且慢。”鄧先突然出聲。
吳君翊原本只是想寒暄親熱兩句,見他有話說,自然讓他先說。
“陛下要臣教導太子殿下,臣有言在先,”鄧先還是在乾清宮那樣直接。“學武是自小的功夫,殿下這年紀開始已經有些晚了,而普通的騎射之術,練習起來也是要吃苦的。殿下找我來應付差事,大可不必,不如早早打消念頭,我去向陛下請罪,只說是我教不好殿下。”
一番話,聽得兩人都愣了。
吳君翊自以為态度已經擺得足夠低,可這字字句句聽在耳中,沒想到鄧先根本就不打算承情!他到底是儲君,是未來的天子,只是略微放低身段,包括周曠在內,哪個大臣不是誠惶誠恐?
說什麽找他來應付差事,鄧先根本就是看不起他!
鮮血湧上頭,吳君翊恨不得掀了桌子拂袖而走。
理智尚在,他到底沒有直接走人,只是臉上難免挂相。鄧先看在眼裏,似乎也不以為然。
好在楚王還在。
吳慕皓道:“鄧大人今日應召入京,不知家眷如何安排的?”
鄧先簡短回答:“一同上京。”
“趕路想必辛苦,既如此,鄧大人便先回去休息吧。”
楚王把人打發走了,才轉過頭問吳君翊:“殿下今日怎麽這麽沒有耐心了?”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各位的支持,祝小仙女們平安夜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