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第84章
梁廣發這一聲嚎叫把周圍人都招過來了, 就連遠在北回廊的秦铎、楊華和其他幾個愛看熱鬧的發掘人員也都跑過來了。
楚孑他們雖然還沒把整個鍋都挖出來,但露出土面的部分足以看出是個不同尋常的廚具了。
如果說中華大地有哪種沒事貫通南北東西,那麽火鍋一定榜上有名。
川渝地區有牛油火鍋, 北方地區有清湯銅鍋涮羊肉,南方地區還有打邊爐等等……
一道火鍋足以慰藉大多數華國人的胃。
就連楚孑他們坑裏來自五湖四海的隊員們, 晚上想打打牙祭也會選擇火鍋來吃, 昨天晚上就還吃過來着。
但要說火鍋是何時起源的, 是不是華夏本土的美食, 還是從世界的其他某處傳來的, 則是一直衆說紛纭。
曾經傳聞說華國北方地區吃火鍋的起源來自于游牧民族, 但随着北方及中原地區一些更早期的類似火鍋的器皿出現,如染、鼎等青銅器,則是明确顯示他們吃火鍋的年份更加久遠,将這個推論徹底推翻。
所以,對考究火鍋起源來講, 最關鍵的是考古學上面的證據。
僅從文獻來看的話,《三國志·魏書》或許是最早記載火鍋存在的。
魏文帝曹丕喜歡吃“五熟斧”, 根據上下文猜測, 這可能是一種可以同時煮食五種不同食材的火鍋, 更類似于關東煮,或者九宮格火鍋。
但這種吃法在當時的普及率并不算太高,畢竟衆所周知,三國年代戰亂不斷,銅質火鍋很可能是為了在外打仗的士兵為了取暖和方便而創造的。
到了唐宋,吃火鍋才算是流行起來, 白居易就曾在詩《問劉十九》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可見當時的小火鍋已經走進千家萬戶了。
既然有文獻記載,那麽火鍋的起源是三國時期嗎?
之前戰國時期常用的廚具陶罐,會不會是另外的一種火鍋呢?
Advertisement
漢書中記載的“鬥”又會不會是火鍋呢?
史學界一直都吵來吵去的,不少省份都想讓自己被冠上“火鍋發祥地”的稱號,但這些都缺乏真正的證據支持。
如果眼下楚孑挖出來的這個器皿真的是火鍋,那麽足以将火鍋出現的歷史再往前推200多年!
這是一個三組器皿,口小肚大,正好适合放水。
而其下面還有一個托盤,如果不是為了放炭火,實則想不出別的意義。
更絕得是,在楚孑他們把這個器皿完整發掘出來,送進實驗室之後,竟然在火鍋內發現了板栗等殘留物,而托盤上也有使用痕跡,還有碳殘留!
聽到這個消息,連見多識廣的梁廣發都有點詫異。
陪葬的不僅僅是一個火鍋,竟然還是一個用過的火鍋,海昏侯老兄,看來咱的命都有點苦啊……
不過,也正是這些使用痕跡,讓專家組基本可以确定,這就是火鍋了!
因為整個器具是用青銅打造的,所以專家組也給它起了一個簡單粗暴的名字——“青銅火鍋”。
雖然還不能斷定這是否是火鍋這種美食的起源,但卻足以将火鍋的起源年代推至漢代中期了。
而就在一衆考古學家因為挖掘出了青銅火鍋而感到興奮的時候,在這個位于東南方向的坑中也挖出了更多的器具。
比如成摞的漆盤、巨大的銅鼎、還有底部能一直加熱食材的溫鼎。
足以看出,這塊區域應該是一個存放廚具及宴會器具的“廚具庫”,而這些紛繁的器皿也足以證明西漢時期皇宮貴族的生活有多麽豐富。
就連楚孑、楊華和秦铎他們幾個每晚喝酒吃火鍋都不香了,沒想到更大的吃貨就躺在下面呢!
在挖出青銅火鍋之後,楚孑也正式開始了在“廚具庫”和“樂器庫”兩邊跑的生涯,別問,問就是梁廣發和秦铎都不想放楚孑走。
幸虧楚孑是個體力好的,現在就是在梁廣發這邊挖兩周、再去秦铎這邊挖兩周,誰也不得罪。
廚具庫的發掘漸漸接近尾聲,而就在它的東側,梁廣發他們又發現了一個擺放着各類酒具的“酒具庫”。
這個庫的大小幾乎和廚具庫一樣。除了一些放小型食物的器皿之外,還有一大堆的“儲酒器”,比如龍盤鳳碗、耳杯、樽、卮(zhi)等等。
其中最珍貴的,是一個帶着鳳凰紋路的“提梁卣(you)”,即形狀類似挎包,上面有個方便拎起的把手,充分顯現了墓主人的尊貴豪橫。
還有很大一部分酒器是佐酒的酒具,比如染爐、席鎮等等,再加上之前樂器庫出土的編磬、琴、瑟、排簫,足能想象出西漢時期貴族社會的佐酒之禮有多麽的風雅。
這種文化到現在已經不多見了,所以才彌足珍貴。
而數量如此龐大的餐具酒器,也從側面證明了西漢時期的貴族的确主要采用分餐制,為史書的記載也提供了證據。
多重證據法的必要性再次得到了體現。
經過長時間的相處,梁廣發越看楚孑越覺得親切,因為他們被分配到的廚具庫及酒具庫(并稱“食官庫”)不僅僅是目前發掘出來物件最多的,更是面積最大的,幾乎每一件出土文物都具備了以小見大,能體現當時文化風俗的作用。
別的史書記載暫且不管,就說海昏侯這“吃貨”的人設,看起來是屹立不倒了。
楚孑現在每每輪轉到他們組,梁廣發看他的目光就像是看待親兒子一樣,是越看越親切,越看越喜歡。
他本來都想送給楚孑一把手鏟了,這在考古界是一個意義非常重大的儀式,代表着前輩對後輩的完全認可。
但楚孑現在畢竟還是屠銮的學生,他也不能越俎代庖,屠教授還沒送,他當然不合适了。
所以,梁廣發這幾天也沒少動心思,不如把楚孑挖過來?
“小楚啊,”梁廣發給楚孑泡了杯茶,遞了過去,“嘗嘗,這是我老家種的白茶,我媳婦剛寄過來的,香不香?”
楚孑停下手裏的活兒,呷了一口,果真茶香四溢,豎起一根大拇指:“好茶。”
梁廣發開始自己的游說:“你看,我們海青大學雖然不如璞蘭大學,但我們的導師都很好啊,我的師父也是秦漢考古學界響當當的人物,而且行的端做得正的,你只要申請,他保準收你!”
見楚孑不動聲色,梁廣發繼續道:“而且,你來我們這就直接給你本碩博連讀算了,沒什麽不能操作的,而且我導師的孫女正好比你小兩歲,長得好看極了呢,怎麽樣,來不來嘛!”
這邊楚孑還沒說話,路過來幫忙的秦铎忽然從隔梁上探出個腦袋,用力嗅了一鼻子,微笑道:“真是好茶啊,梁隊!”
梁廣發:“……”
感覺有被影射到。
“你們海青大學位置比璞蘭還偏,走兩步就上青藏高原了,”秦铎嘟囔道,“學考古本來就夠吃苦的了,還讓我們小楚駐紮邊疆地區,你好狠的心啊,梁隊!”
梁廣發:“啊這……”
他泡的是白茶嗎?怎麽綠茶味這麽沖啊!
梁廣發本來還想再回兩嘴,但一看楚孑這邊一幅挖着土歲月靜好的樣子,倒也不好意思再開腔了。
楚孑這邊聽着倆人鬥嘴,其實還覺得有點好玩,但手底下又有不一樣的觸感了,他不得不嚴肅起來。
而且,這次是個大家夥。
梁廣發也發現了楚孑看上去似乎忽然嚴肅了起來,于是也趕緊過來支援。
這一幫不要緊,越挖越覺得蹊跷。
蹊跷到後來這片工地的人都不看別的了,專門過來看他們挖土。
梁廣發和楚孑這即使是在合作,也過了整整兩周,才把這玩意的全貌挖出來。
然後,倆人更傻了。
眼前的是一個橢圓形的大容器,和小型的酸菜缸一邊高,但周身都是青銅的,怎麽看怎麽像個煤氣罐。
而且這東西兩邊還有兩個方便提抓的“銅環”……
這下連經驗十足的梁廣發都不确定了,“這是個缸嗎?”
但顯然不是。
因為他們将這個青銅器倒轉過來,發現它的底部有菱形的栅格紋箅,并有一個收攏的圈足。
意思就是這底下能漏水,顯然盛放不住什麽東西。
這下二人都懵了。
楚孑繼續發掘,但沒想到,就在這個青銅圓柱體旁邊兩側,還放着兩個釜。
就是兩個像是青銅制砂鍋的東西。
這三個玩意離得這麽近,還都有銅環的設計,像是一套。
可這是一套什麽東西呢?
楚孑完全想不出來。
周圍圍着的一圈考古學者也都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麽東西。
常言道,遇事不決呼喚大佬。
于是楚孑立即向着自己的攝像頭說了一句:“麻煩幫我們呼叫一下屠銮教授。”
片刻後,屠銮教授帶着滿身泥土,風塵仆仆地出現在了食官庫中。
他也沒和楚孑打招呼,徑自下了坑,開始端詳起這個器具。
“整體應該是竈上甗(yǎn)的結構,下部為圓釜,上半部類似甑(zèng)卻不盡然……”屠銮教授嘟囔了幾句,然後推了推眼鏡,回頭問道,“你們這個庫,目前出土的都是酒器吧?”
楚孑:“是的。”
屠教授思忖片刻,點了點頭,問向楚孑:“你還記得我和你說,考古工作要有想象力嗎?”
楚孑還記得這是他第一次見屠銮教授面試的時候,屠銮教授說的,這話還引起了一衆其他教授的嘲諷。
“你想想,有儲酒器和佐酒器了,還缺什麽?”屠銮伸出三根手指,“三……”
楚孑腦海開始飛速運轉。
“二……”
楚孑瞬間只能想到一個非常……不同尋常的答案。
“一。”
“釀酒器!”
楚孑和屠銮的聲音一起出來。
“握草?”
工地周圍的圍觀群衆發出了一陣驚呼。
本來沒看這邊的人也都支棱起來腦袋,朝這邊望着。
屠銮點頭:“我推測這是一個用來釀酒的蒸餾器,你先收拾一下,準備送實驗室吧。”
說完,他也不顧衆人目光,徑自翻上隔梁走了,頭也不回。
留下一衆震驚的人,看向這個圓柱形的青銅器。
這要真的是用來釀酒的蒸餾器的話,那是什麽概念……
不僅僅改變了酒文化的歷史,更是改變了科技史!
竟然在西漢,我國人就掌握了蒸餾酒的技術了嗎……
這比現如今記載的,提前了一千三百年啊!
梁廣發呆滞了。
他望向屠銮教授的背影,腦海中只有一個字。
好酷。
面對這麽大的發現都能毫不留情的離開……
而楚孑也立即收斂了心思,準備這個青銅器的交接事宜……
他也好酷。
梁廣發的心中忽然升起了大逆不道的想法。
他也想考考屠教授的博士生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