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永王亂八柱歸何當(一)
永王亂八柱歸何當(一)
前孝宗太熙朝十九年,正在其位的皇帝賀疇多年來身體一直不好,近幾個月更是日漸衰朽。照太醫署私下傳來的消息,怕是挺不到來年了。
永嗣王賀镕與其子——上谷郡王賀定隆,一直以來因秘傳的“太/祖血脈”之事蠢蠢谷欠動。這幾年,他們趁着皇帝在病榻休養,暗中聯絡了守宮監事于博、龍武軍左護軍程智等七位高官将領,意圖謀反。
這些人有的是對皇帝給自己的待遇嘉獎不滿,有的是想趁此機會讓争奪權勢,也有人同樣聽說過“太/祖血脈”的傳聞,真的對永王一脈的繼承權深信不疑。
賀镕還有個親弟弟名叫賀镪,受封臨海郡王,其長子賀伏晟尚未襲爵,平日看來總是一副和善近人的讀書人模樣,然而連兩個父親都不知道,他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樣無谷欠無求,賀定隆所做的不少勾當,其中都有他的手筆——
比如私下豢養數百名男女死士制造動亂、再比如捉無家可歸的乞兒們來為他們試毒。
賀定隆手下有個心腹劍客名叫眉山,在江湖上小有名氣,人稱“鬼劍”。賀伏晟親自在那些要被拿來試毒的乞兒之中選了三十人出來,讓她們跟随眉山學劍。
賀定隆曾問他:“為何不讓我們辛苦訓練出來的死士們學?”
賀伏晟回答:“死士之所以為死士,是因他們能靠着我們吃飽穿暖、家人無憂,若再給更多,他們的野心就會更大了。這些乞兒原本是要死的,我們救了他們,他們才會感激我們。”
哪知眉山看過之後,第一下便從三十人中剔除了一多半,只留下十一個人,并說:“根骨不夠,學也白學。”
賀伏晟臉上仍挂着他溫潤和煦的笑,對手下說:“剩下的帶回去吧,該他們自滅,怨不得旁人。”
眉山的訓練方式既殘忍又高效,她用三個月時間教了這十一人最基礎的功夫和招式,随後便把她們封閉起來,只給三個生還名額,活到最後的人,才能繼續活下去。
最後勝出的三人,是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年七九,以及一對乞兒姊妹——卓晴、尤阿蠻。
劫後餘生的三人正處在巨大的恐慌之下,賀伏晟适時地出現在了他們面前,果真如他所說,三人開始感念他的恩情,七九被他送給了賀定隆,姊妹倆則被他收編成了貼身暗衛。
到第二年春,皇帝病危,恰逢天子春祭,為穩定人心,便有朝臣提出由太子賀霄代替皇帝去宗廟舉行祭天儀式,不僅為百姓祈春雨,也為皇帝求健康。太子自然是責無旁貸,于是在與朝臣商議過後,決定将政務暫交給中書令游子靜、尚書令劉豐及祁王賀霆,三人共襄佐治。
這是賀定隆自己創造出的時機,他們立刻調整人手,打算在祭天儀式前一天、太子離宮之後發動政變。分散在四個地點的人馬,在宵禁前刻聚集到了皇城外。
Advertisement
此時天上淅淅瀝瀝下起了小雨,漫天烏雲來勢洶洶。
直到崗哨輪值,賀定隆帶近千人的隊伍一湧而出,強闖皇宮,意圖挾持垂危病榻的皇帝。他們所喊的口號是“廢禍還政,重尊太/祖”,相當于明目張膽地宣傳成祖賀玄英得位不正,還說這幾年災情連連,都是老天不認當今皇帝,所以降災于人間,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內宮禁軍沒有防備,被叛軍解了兵權,任由他們長驅直入,抓捕妃嫔、皇子、皇女,大肆搜尋國玺。
賀定隆親自抓着已然不能言語的皇帝,叫他簽下禪位诏書。賀疇誓死不從,賀定隆便一刀了結了他,幹脆要內侍拟禪位诏。
外頭雨簾密布,宮牆之內的喧嚣絲毫沒有傳到外面來。
賀伏晟就站在屋裏,屏息注目着窗外的遠山,不知作何感想。
眉山忽然闖了進來,她是從賀定隆府上來的,急道:“殿下,郡王不聽我勸,執意要在今日動手,已經帶人殺進宮去了!”
“百姓還不夠苦,人心就還沒散……更何況老皇帝沒死,太子也無大差錯,他貿然動手,拼的只能是兵力了。”賀伏晟笑了笑,“晴兒、阿蠻,認得右監門衛将軍石大良吧?現在去他府上,拿了他的人頭來。眉山,你去殺北衙統軍崔骕——就算殺不了人,也務必拖住半個時辰,這二人手握重兵,萬一歸到太子那邊,就麻煩了。”
“是!”“是——”
“還有,找人去送口信給從兄,要他一定斬草除根,一個禍患都不能留。”
幾人立刻分頭出發,按照賀伏晟的安排前去執行刺殺。
為給自己留一條後路,賀伏晟又喚來心腹手下,讓他去送信給在渭水一帶頤養的魯國公,信上只有四個字——永王正道。
“你不會讓我死吧……”
窗外電閃雷鳴,風雨大作,賀伏晟的臉在一閃而過的光下,顯出了幾分陰森可怖之味。
卓晴二人借風雨的掩護,趁着宮裏的消息還未傳出,潛入石大良府中,打算對他下手。哪裏知道,太子其實并未出城去祭祖,而是帶着父親留給他的“第一刺客”雲舟,以作客為名藏在了石大良家中。
兩名刺客皆是眉山高徒,劍術爐火純青,雲舟一人竟只能勉力與之抗衡。為護衛太子逃脫,石大良最終慘死二人劍下。
但她們也沒在雲舟手上讨到好處,卓晴受了重傷,尤阿蠻為掩護她脫身,自己卻被雲舟纏住。卓晴好不容易奔逃出來,奪了一匹馬疾馳而走,可到途中,她又想起日日作伴的好姊妹來,咬牙反複半晌,終是掉頭往回去了。
這時路上忽然出現一人,正是應該跟在賀定隆身邊的七九。他說賀定隆還是忌憚他是賀伏晟調教出來的人,今日沒讓他随行,他得到二人在此的消息,于是趕過來幫忙。
雲舟殺掉了尤阿蠻追趕上來,七九與卓晴一同抵擋,但因卓晴受傷且聽聞尤阿蠻死訊受了打擊,執劍不穩,即便二人聯手,仍落在下風。甚至七九一招不慎,在雲舟面前露了相!
三人就這麽僵持着,直到眉山解決完崔骕也趕到,這才一舉扭轉戰局、大敗雲舟。但她也無心戀戰,立刻帶着兩個徒弟離開了。
卓晴和七九默契地沒有說出露相的事,她們心裏都清楚,若此時被上報給賀伏晟,七九這條命怕是就要斷送了。
太子賀霄其實早對永王黨謀逆一事有所預防,這次有人忽然在皇帝病危時提出要太子代為祭天,他便想到這幫人有可能打算動手,于是早兩天便發了急信給母家姨舅——神行關守将桓樓,要他帶四千騎兵連夜趕回勤王。
然而這樣大的暴雨卻阻擋了桓樓大軍的腳步,他們耽誤的這段時間,便讓賀定隆搶了先機。
于是有臣下建議賀霄,以太子“教”調動京畿一萬駐軍。不想卻被賀霄怒斥:“大軍非皇命不可動!陛下仍健在,我怎可行此僭越之事、落人口實?”
說罷,他長嘆一口氣,帶着僅有的兩百太子宮禁軍,掉頭殺入了宮牆之中。
好在城中賀霆已經開始有序地組織反抗了,他率領幾百羽林軍與反賊的千餘人在雨中厮殺。正在危急之時,卻聽人喊“太子駕到、太子駕到——”
賀霄回歸的消息着實讓不少人重樹信心,禁軍各方都發起了小規模的反擊。
局面從意想不到之處開始失控,形勢漸漸逆轉。賀霆喊出“勤王封賞”的旗號,禁軍頓時氣焰大漲。
可叛軍雖節節敗退,但若天亮之後,賀霄仍舊沒有奪回皇城,那麽這一仗,勝負就難料了!
幸好桓樓不負所托,連夜冒雨急行軍總算趕到,騎兵大軍硬生生突破外圍,撕開了叛軍的防衛圈,拿下了被叛軍占據許久的宮牆。至此叛軍敗局已定,賀霄在衆将士擁護之下步入皇城,滿目狼藉觸目驚心,然而他的心卻随着天空一起明朗起來了。
到翌日中午,一場浩浩蕩蕩的平叛才算徹底結束。
皇帝于當夜的政變中悄然過世,賀霆為拱衛兄長于交戰中身亡,其妻陳王妃為護太子妃逃離犧牲。
太子賀霄得以順利登基,改元“建興”,擢升桓樓為從一品“骠騎大将軍”,敕令:凡勤王有功者,無論品階大小,皆論功行賞。
上谷郡王賀定隆與其同闖宮禁的家人被現場抓獲,永王賀镕聽聞兵敗噩耗,為求兒子們活命,寫“罪己書”包攬罪狀,後自盡伏誅。賀定隆被新帝當堂削爵入獄待斬,跟随他的一個弟弟因害怕砍頭,幹脆撞牆而死。
與永王黨有牽連的大小官員全部被捉拿問罪,五品以上竟有十七人參與其中!查處的黨羽之多,在京的武将們幾乎半數被桓樓快刀斬亂麻式處置掉,有的抄家、有的滅門。
大屠殺式的清洗接連進行了好幾日,不少大臣聯名上書,勸說新帝止殺,但他置若罔聞,反問這些大臣:“永王黨謀逆之時你們怎不去勸他們?而今朕不過發落幾個逆賊,用得着你們來指指點點麽!”
賀锵對兄長和侄兒們的死恐懼不已,竟在驚吓中暈厥,中風面癱了。因他們父子并未參與當夜謀逆,所以不在前幾批的名單之上。
而就在皇帝下決心徹底要對他們斬草除根之時,一直在外休養、不管國事的魯國公竟及時趕了回來!
魯國公盧照是太/祖起兵前就在身邊的老人,曾為兩朝太子太師,前後侍奉過三任皇帝,門生遍朝野、家族勢力盤根錯節,甚至桓樓在他面前,都得尊稱一聲師祖。他的到來,讓滿朝不贊同皇帝大肆屠殺的官員們仿佛有了主心骨,更加堅定地再次聯名上書反對。
面對已過期頤之年的魯國公,皇帝再怎麽強硬,也只能暫時停下了手中的鍘刀。
魯國公須發皆白,從轎辇上蹒跚而下,只需一個侍從手扶,另一手拄着拐杖,穿過向皇帝請願的百官,一步步走進了正殿。他與皇帝閉門長談,一夜過後,被皇帝親手攙扶出來,鞠身恭送。
同日,皇帝下旨說:永嗣王既認罪自戕,其餘人等便不再處以極刑。牽連未殺者,重罪流放、抄家、賣身為奴,輕罪罰銀、處勞役。而審判的權柄,則被從桓樓的手中轉到了大理寺和刑部,不經手宗正長老們。
賀定隆聽說此事,怒呼“刑不得以上天子”,自命“皇子”,絕食明志,幾天後竟真的死在了牢裏。獄吏每日只管給他換飯,而沒去查看,是以直到屍體腐臭、被老鼠啃噬得不成樣子才發現。
至此,永王一脈僅存了三個男丁——臨海郡王之子賀伏晟、賀定隆的異母幼弟賀瑜旻,以及賀伏晟唯一的兒子賀邦。
轟轟烈烈的永王謀逆案落下帷幕,朝堂內外皆是一片離亂。
魯國公為穩定人心,搬回了長安城居住,于建興四年在睡夢中安然離世,由皇帝親自護送棺椁,一路從神道而上,葬在了太/祖的陪葬墓區,輔長眠于此的一代帝王于萬世之後仍舊俯視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