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沒有誰能一直勻速奔跑
沒有誰能一直勻速奔跑
每天晚上,隊員們都會利用二十分鐘的大課間來田徑場訓練。
“接力賽的規則是這樣,”鄒雲手裏拿着用A4紙卷成的接力棒,對李豫則,也對其他人說,“我離你六到九米的時候,你就可以從标記線起跑了,然後你得在十米的距離內完成接棒以及加速,你交給李孝寅,李孝寅交給馬廉安,都是一樣的流程。”
他們不約而同放棄了原地接棒,采用專業跑法縮短時間,當然也更難。難點在于交棒本身,一要在固定距離內完成,二要交得穩交得準,不能丢棒,這就需要培養配合度和默契感。
總結經驗,改進方法,驗收成果。理論知識很豐富了,接下來就是枯燥而辛苦的訓練。
但訓練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沒有什麽比共同完成一項體育賽事更令人團結的了。每個隊員都殷切地關注着他人,真心誠意為對方加油,希望對方比自己還要優秀,而接力棒的交與接更是一個神聖的儀式,代表着相互信任,代表着使命的托付和承諾的兌現。對于學習競争異常激烈的A班來說,這是很不同尋常的一種體驗,大家雖然都沒說出口,但內心裏都很喜歡和期待每晚不到半節課的訓練時間。
其實,他們都知道最後一棒在賽場上注定是最耀眼的,但沒人和馬廉安去搶這個位子。為了整體的勝利,每個人都願意挑戰自己的極限,而且也願意犧牲那一點存在感和虛榮心。
跑了幾輪以後,鄒雲和李孝寅調換了順序,因為後者的起跑反應更靈敏。這半秒鐘的時間也是要争取的。
在磨合期,李豫則起跑後總有些不放心,要回頭看着李孝寅和他縮短距離,結果當然是速度減慢。李孝寅注意到了,就說:“你放心往前沖,不要回頭,我會很快追上的。”
李豫則為了照顧李孝寅的左撇子而換的左手接棒,實踐下來發現賽道足夠寬敞,左右手不同更方便交接,就換回了慣用手。
接力賽訓練結束後,李孝寅照舊要跑自己的1500米。馬廉安和李豫則訓練百米短跑,只有鄒雲回去了。
李孝寅嘗試控制自己的速度,用快-慢-快的方式跑了一次,不比平時差,但感覺并不好,慢下來後的加速是比較難的。
“變速跑最累,也最不持久。”一個聲音從身後傳來,“就像一個時快時慢跳動的心髒是最先罷工的。”
他循聲望去,看到一個穿着運動服的年輕人站在樹下,胸前挂着銀白色的口哨。
還是李豫則先喊了一聲“高老師好”,然後對其他人介紹:“這是我們班的體育老師。”
“是的,雖然你們還沒上過體育課,但,你們是有體育老師的。”高老師一手叉着腰,一手用食指提着棒球帽,邊說邊走了過來。
“這位同學我看過了,底子很好,不是體特生跑成這樣已經相當不錯,但你更适合勻速跑。勻速跑,即使最後不沖刺,成績也不會差。”
李孝寅同意地點點頭,看到高老師有指點的意思,就請教怎麽才能提高成績。
“距離運動會就十天了,你們A班,也這麽看重體育成績嗎?”不知怎的,李豫則聽出高老師語帶嘲諷,他雖然不理解也不喜歡,但仍然代替其他人堅定地答道:“是的,老師,我們很重視。”李孝寅看了他一眼,李豫則感覺對方似乎是笑了一下,但沒有看過去。
高老師只是淡淡地說,蠻好的,蠻好的。他教李孝寅如何調整呼吸,如何擺臂節省體力,說接下來十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讓身體習慣長跑,最好每天跑個十公裏,也就是圍着操場跑二十五圈。
“十公裏的勻速跑,也是蠻有挑戰性的。”馬廉安道。
高老師沉思了一會兒,掃了一眼大家,緩緩搖頭:“沒有誰可以一直勻速奔跑。偶爾有減慢也很正常。保持在跑道上就好了。”說完,他戴上棒球帽,眼睛隐藏在陰影中,似乎是對三人鼓勵地微笑了一下,轉身走出了田徑場。
“餓死我了,”下課後,鄒雲就按着肚子伏在桌上,望着右前方上次被調換了座位的那個同學大聲問,“喂!秦逸!有沒有吃的?”
秦逸舉着一個紅色的袋子,頭也沒回:“我只有辣條。”
鄒雲站起身沖過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從秦逸手中搶走了辣條,秦逸大喊:“你給我留點!”
鄒雲已經迅速撕開袋子,往嘴裏卷進了半包,沒有搭理秦逸。
陳會甲扭頭對鄒雲說道:“我有糖果你要嗎?”
鄒雲客氣地連說“謝謝謝謝”,伸手接過兩顆大白兔奶糖。
李豫則邊聽着這些對話邊翻着語文老師留的作業,他倒不覺得餓,但他在想李孝寅餓不餓,畢竟對方跑得最多。
然而李孝寅在飛快地寫着什麽,對周遭的一切充耳不聞,非常投入。坐在他前面的紀婵悅回過頭,拿着化學課本跟他讨論,他就停下了手中在做的題。聲音很小,李豫則聽不清他們具體在說什麽,但見紀婵悅面帶微笑,時不時點着頭。
王遠拍拍馬廉安的肩膀,遞給他一只小蘋果。學校門口的超市雖然有萬般不是,但他們的小蘋果還是挺脆挺甜的。畢竟,蘋果和香蕉是兩樣最沒有風險的水果,就好像食堂的西紅柿炒雞蛋只要不做成西紅柿炒番茄就行了。
青少年就是這麽容易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