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顧命大臣
顧命大臣
顧命大臣
顧命大臣是指帝王臨終前托以治國重任的大臣。
中國歷史上從秦朝的趙高開始,一直有“顧命大臣”攝政一說。攝政,是指代替皇帝掌管朝政的人,他可能是太後、皇後,也可能是攝政王、外戚權臣、輔政大臣,其權勢應在當朝皇帝之上,甚至可以決定皇帝的廢立。
能被選中做“顧命大臣”的人,才能、品德一般都是文官中的翹楚,再加上沒有裙帶關系做後臺,他們一般都比較小心謹慎,整體表現遠好于外戚,給人的印象也遠好于外戚。
顧命大臣和托孤大臣相似。
托孤,意思是指把身後的孤兒相托給別人,在歷史上有許多著名的例子,其中,就三國這一歷史階段,就以劉備的白帝城托孤最為著名。在夷陵之戰後,劉備停留在永安白帝城。臨終前,劉備将劉禪托付給諸葛亮和李嚴。當然,對于三國時期,托孤并非只有這一次,至于托孤大臣,更是達到了14位之多。
一、諸葛亮
諸葛亮早年在隆中隐居。三顧茅廬後,諸葛亮向劉備提出占據荊州、益州,聯合孫權共同對抗曹操的“隆中對”策,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漢,與孫權、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伐吳失敗後,劉備于永安舉國托付于諸葛亮。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先後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實現興複漢室的目标。終因積勞成疾,于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境內),享年五十四歲。
二、李嚴
李嚴(?-234年),後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陽人。公元223年,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軍北伐時,李嚴押運糧草因為下雨道路泥濘延誤時日,為推卸責任反而怪罪諸葛亮的北伐,使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獲罪,最終被廢為平民,遷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李嚴得知這個消息後,認為以後再也不會有人能夠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懷激憤而病死。
三、曹真
曹真幼年喪父,被曹操收養,力大勇猛,授虎豹騎。因讨伐靈丘的賊寇,封為靈壽亭侯。歷任偏将軍、中領軍、征蜀護軍等職,參與漢中之戰。曹丕繼位後,拜為鎮西将軍,負責鎮守西北邊境,進封東鄉侯。公元226年,曹丕臨終之際,将曹叡托孤給了曹真、曹休、司馬懿、陳群這四位托孤大臣。
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曹真被冊封為大将軍,進封邵陵侯。後率軍抵禦蜀國諸葛亮進攻,遷大司馬。太和五年(231年),曹真因病去世,谥號為元,配享□□(曹操)廟庭。
四、曹休
Advertisement
曹休于曹操起兵讨伐董卓時前往投奔,被稱為“千裏駒”。漢中之戰時,曹休識破張飛的計謀,大敗吳蘭。曹魏建立後,鎮守曹魏東線,都督揚州,多次擊破吳軍,誘降吳将。曹丕駕崩,曹休受遺诏成為四大托孤大臣之一。曹叡即位後,官至大司馬,成為曹魏武将之首,封長平侯。太和二年(228年),曹休在魏吳石亭之戰中大敗,不久因背上毒瘡發作而去世,谥號為壯。
五、陳群
陳群出身名門望族颍川陳氏,早年被劉備辟為豫州別駕。曹操入主徐州時,被辟為司空西曹掾屬。曹魏建立後,歷任尚書令、鎮軍大将軍、中護軍、錄尚書事。曹丕駕崩後,陳群受诏輔政。曹叡即位,任司空、錄尚書事,累封颍陰侯。青龍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病逝,谥號“靖”。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廟庭。
六、司馬懿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任丞相後,強行辟司馬懿為文學掾。因司馬懿曾支持曹操稱帝,所以逐漸贏得了曹操的信任。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托孤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臨終時,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馬懿和曹爽。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控制京都洛陽。嘉平三年(251年),司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歲,辭郡公和殊禮,葬于首陽山,谥號宣文。
七、曹爽
曹爽是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大司馬曹真的長子。公元239年(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病危,拜曹爽為大将軍,假節钺。與司馬懿并為托孤大臣。少帝曹芳即位之後加侍中,改封武安侯。公元249年(正始十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解除曹爽大将軍的職務。不久,曹爽被屠滅三族。
八、諸葛恪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三國時期吳國大将軍諸葛瑾的長子。赤烏八年(245年)丞相陸遜病逝,諸葛恪升任大将軍并代領其兵。神鳳元年(252年)孫權病危時,在孫峻的力薦下,将諸葛恪任命為托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後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大權。建興二年(253年)十月,同為托孤大臣的孫峻暗中聯合吳主孫亮,将諸葛恪及其死黨以赴宴為名誘入宮中,在宴會上将諸葛恪殺害,時年五十一歲。
九、孫弘
孫弘(?—252年),,揚州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人。魯王孫霸與太子孫和各植黨羽,孫弘即依附孫霸。孫權病篤,而太子年少,于是以孫弘領少傅。孫權臨終,召他與諸葛恪、孫峻等囑以後事,孫弘與諸葛恪同為顧命大臣。孫權死後,孫弘因素來與諸葛恪不和,故而隐瞞了孫權的死訊,欲矯诏除掉諸葛恪,被孫峻告發。後諸葛恪請孫弘議事,于座中将其誅殺。
十、滕胤
滕胤儀表堂堂,後娶公主為妻。孫亮繼位後,出任太常、衛将軍。諸葛恪被殺後,群臣推舉滕胤為司徒,但遭權臣孫峻黨羽所阻撓,滕胤也有意避嫌,最終只晉爵高密侯。
孫峻死後,由其堂弟孫綝執掌大權。滕胤的連襟、骠騎将軍呂據聯系北伐前線諸将推舉滕胤為相,希望分割孫綝權力,但并未成功,滕胤被改任大司馬,鎮守武昌。不久,滕胤與呂據密謀推翻孫綝,因計劃洩露而被殺,慘遭滅族。
十一、呂據
呂據(?-256年),字世議,汝南細陽(今安徽太和)人,三國時期吳國将領,大司馬呂範的次子。黃武七年(228年),呂範去世,呂據襲封南昌侯爵位,拜安軍中郎将。太平元年(256年),呂據率軍攻打魏國,途中孫峻已死,孫綝掌權。大怒之下率軍返回,意圖廢除孫綝。孫綝得知後,命文欽、孫憲率兵迎擊呂據。呂據自殺,夷三族。
十二、孫峻
孫峻骁勇果敢,精明強幹,初任武衛都尉兼侍中,孫權病危時。聯合諸葛恪共受遺诏,選為輔政大臣。會稽王孫亮即位,升任武衛将軍,冊封都鄉侯。設計誅殺太傅諸葛恪,開始掌握吳國大權,拜丞相、大将軍,冊封富春縣侯。太平元年(256年),孫峻跟随文欽征伐魏國,因病去世,時年三十八歲,托付于堂弟孫綝。
十三、濮陽興
濮陽興(?-264年),字子元,陳留(治今河南開封)人,三國時期東吳大臣,吳景帝孫休末年至末帝孫皓初年任丞相。永安七年(264年),孫休去世,濮陽興與張布作為托孤大臣,選擇迎立孫皓。擔任侍郎,兼任青州牧。同年被萬彧谮毀,流放廣州,途中被孫皓派人追殺,并夷三族。
十四、張布
張布(?—264年),三國時吳國将領,歷任長水校尉、輔義将軍、骠騎将軍,封為永康侯。孫皓即位不久,張布因口出怨言,被孫皓夷滅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