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帝王之術
帝王之術
帝王之術
在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皇帝在一個王朝的穩定和發展過程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皇帝本人為了保證家族榮耀的延續和維護封建王朝的統治,都需要一種特殊的方法來中和王朝下的各種勢力,由此産生了“帝王之術”。
“帝王之術”簡單來說就是治國之道、帝王學、統禦天下之術三者糅合并用,以達到皇帝利用這種謀術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使皇權能安穩地延續下去,其範圍涵蓋十分廣泛。在現代人看來,這可能是屬于哲學範疇的“人君南面術”。
“帝王之術”到底有多玄乎?
1、治國之道
“帝王之術”在各種學術學問中或輕或重、或多或少都有所涉及。各個朝代都有各自的理論思想與治國之道。但總的來說,治國之道就是權謀學、運籌學、管理學、縱橫術等多種學術綜合運用。皇帝依據整體的社會規則,制定符合朝代要求的選官原則,以此來立國立法立德。
中國古代以儒家思想為基本綱領,但各個朝代在實際操作時又有所偏重,其內部性質會發生一定的轉變。如漢初采用黃老之學,休養生息;但漢武帝時則獨尊儒術,以德選官。
還有歷代統治者常用的法家,“法、術、勢”是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在總結前人的思想的基礎上所認為的“帝王之術”。“法”是一國政治之基本法律;“術”是帝王統治的手段與策略;“勢”是一國之主的權威與尊嚴。這三者以鞏固統治為出發點相輔相成,有機地形成了一套嚴密的政治理論體系。
2、帝王學
《反經·大體》中:“臣以能行為能,君以能賞罰為能。”
所以說,對于古代的帝王,明賞罰才是最重要的。真正的帝王,“功則賞,過則罰”,有一套自己的賞罰規矩秩序,往往會用獎賞與懲罰使将領或謀士忠心耿耿地為他所用。
除了賞罰,制衡也是至關重要的。任何一位想要坐穩江山的皇帝,都把“坐山觀虎鬥”“坐收漁翁之利”的方法使用地爐火純青。制衡是我國古代皇帝用來鞏固皇權與推動政治體系的發展的最常用的政治手段之一。
将相們大多在皇帝面前勢如水火,在紛争中整合自己家族的內部關系,以求變得更加強大更有利于自己的生存。而皇帝則會扮演一個中間人的角色,調和兩家的矛盾,以求勢力達到一個均衡點。如唐朝的兩相四将,就是皇帝最高明的分衡、分權。
臣子間的針鋒相對或韬光養晦都是在促進制衡之術的發展與政體的完善。而當臣子們逾越了自己的本分,使皇權受到威脅,皇帝就會在暗中扶植新的勢力。
皇帝往往會用制衡之法,去除掉那些不為己用的勢力,設法維系黨争之間的勢力的同時又能降低黨争的消耗,達到無法讓一派或一黨獨掌朝政,又能鞏固或壯大皇權的目的。
Advertisement
當兩個或多個派別交鋒時,收益最大的還是皇帝,鞏固的還是皇權。
3、統禦天下之術
統禦天下之術其實就是善于發現和利用人才。
歷朝歷代中,每個開國皇帝都是懂得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運用人才的。這也反映了帝王之術的根本就是用人之道。
《人物志》中:“臣以自任為能,君以能用人為能。”
“臣以能言為能,君以能聽為能。”
這幾句話全面而深刻地總結出帝王識人鑒人、量人用人以及君臣之間的關系,是古代皇帝必須要具備的一種思維,是一個統治者對于國家機構參與者的一種了解與剖析。
帝王與臣子
英明的帝王,可以不會沖鋒陷陣,但不能不會運籌帷幄。臣下以能勝任帝王派給的工作為榮耀,而皇帝要以能否慧眼識人為才能。皇帝扮演着一個“伯樂”的角色,統治者只需要對人才委以重任,掌握全局,讓他們替自己高效地完成事務即可。
《勸學》中:“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君子的天資與常人并沒有什麽區別,之所以能成為君子,是因為他能善于利用外物。同樣,帝王能夠成就一番霸業,并不是他們有多麽高的才能,而是他們能善于利用人才。
除了善于利用人才,及時虛心聽取人才的意見與建議也是至關重要的。
古代帝王一般不會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宣之于口,而是多方聽取他人意見,使臣子們暢所欲言,兼聽則明,擇其善者而從之。臣子們以出謀劃策為能力,而皇帝以善于聽取臣民們的意見為才能。
皇帝決定執行某項方針政策後,就需要在适當時候放下手中的權柄,讓他人去幫自己完成事情,不必事必躬親。
帝王作為制度的制定者與國家的掌控者,只需要監督臣下的言行,維持社會正常運轉的秩序,便能成就大事。《人物志》中:“此能用非其有,如己有者也。”古代的“帝王之術”,總之就識人用人,兼聽則明,賞罰分明的結合。
這些鼎鼎大名的大佬對“帝王之術”得心應手。
1、漢高祖劉邦
《史記·高祖本紀》中:“夫運籌策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饷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正是劉邦懂得自己的缺點,善于察人用人,才會“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這就是劉邦能夠得天下的根本原因。小亭長出身的劉邦,竟然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有一範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如果劉邦沒有很好地識人用人,讓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那麽他就難以在61歲時感慨“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作為把“帝王之術”掌握地爐火純青的帝王之一,講究清心明察,順其自然,掌控全局,選賢舉能。
2、漢武帝劉徹
“十六登基心自斂,羽毛豐滿敢撐天。”不拘一格、文韬武略的一代天驕劉徹是中國歷史上成就最偉大的帝王之一,他自然也就把“帝王之術”發揮地淋漓盡致。在劉徹年少之時,朝廷內外自己的勢力還不夠強大,他不得不聽從王太後和窦太皇太後的心意。
但随着他年歲的漸長與勢力的不斷培植,劉徹最終隔岸觀火,巧妙地利用二者的矛盾,雄霸天下,最終能依照自己對朝廷局勢的掌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而為幾千年的儒家思想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地位。
3、唐太宗李世民
《舊唐書·魏徵傳》中:“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
李世民以善于納谏著稱,他善待功臣,恩威并施,熟掌“帝王之術”,最終成為一代明君。
4、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也是一個洞察人心精通帝王之術的皇帝。他精通馭人之術,困擾前朝多年的宰相制度,他就幹脆廢了,把權力集中于皇帝一人。
除此之外,他不光沿用了前朝的六部尚書,還特意設置了與之能相制衡的六科和用于監察百官的特務機構錦衣衛,使之朝廷內外能夠按照自己的心意施政。
除了這些“大佬”們,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也都是深谙“帝王之術”的“高端玩家”。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之所以能夠延續數千年而不衰,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統治者和思想家們能夠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運用帝王學和統禦天下之術制定并實施有利于國家的治國理念,從而不斷解決朝廷的內憂外患,使之能發展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