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9
書,竟然找不到!
衛舟在街道上轉悠了一圈又一圈,卻怎麽也沒找到書店,腆着臉拉人問了,尋着路人指的方向去了個小鋪面,裏邊也沒什麽客人,掌櫃的無聊的打哈欠,見衛舟進來也不怎麽熱絡待客。
衛舟打量了眼鋪子,這鋪子跟當鋪一樣的布置,并不把東西擺着在廳裏,只在掌櫃身後的櫃臺上,只是沒有擋板而已。
掌櫃身後也只見少許紙張、毛筆、墨臺,并不見書,衛舟先想起這兩天鄭蘊在家裏削竹子制筆,說要給阿茂開蒙的事,便問掌櫃的:“您這兒的紙怎麽賣?”
掌櫃的拉聳着眼:“你要什麽紙?”
衛舟對紙張沒有了解,只常識來說,毛筆字不就是要宣紙麽,便開口問道:“有宣紙麽?”
掌櫃總算擡頭打量他了,道:“有是有,不多,一刀三千文,我這裏統共只有三刀。”
衛舟:“......”默默地倒吸一口涼氣。
這可比牛還貴!
衛舟便問:“能便宜點麽?”
掌櫃詫異的看向衛舟,似乎驚訝有人在購買宣紙這般神聖高潔的書香文物居然也敢講價,便道:“只能這個價,買不起便買別的紙吧!”
衛舟好脾氣的問還有什麽紙,頓了頓又補充道:“要能書寫的。”
掌櫃便一口氣說了:“還有麻紙,兩百文一刀,皮紙一百八十文,竹紙五百文,草紙八十文。”
衛舟嘆氣,琢磨一番,四種紙各買了一刀,接過紙一看,便是最好的竹紙也看着一般,便咬牙又買了一刀宣紙。
掌櫃臉上總算有了笑意,道:“這縣城裏宣紙我這是獨家,正宗的宣州府地出産,你下次想要,來找我說一聲,我給你預備着便是。”
還預備,是根本沒人買吧!衛舟腹诽着,一邊好聲好氣的問這掌櫃:“您這有書麽?!”
掌櫃眼神閃了閃,道:“沒有!”
原來古代文具店是不賣書的麽!衛舟便問:“那,哪兒有書店呢?”
掌櫃輕笑一聲,道:“小郎君,您可真會說笑,這世上怎麽會有專門賣書的店?!識字的自己看還來不及,看完了也是要留着給後人,詩書傳家麽。那不識字的人家哪裏拿的出書賣,又哪裏找的到書來買,買了書又有什麽用呢?!”書本典籍何等寶貴,歷來是世家收藏之物,怎麽會有人願意拿出來到店鋪裏賣!
原來不是小鎮太落後,而是這個時代竟然沒有書店?!沒有書店去哪裏買書?不買書怎麽看書怎麽自學?莫非那些書院學堂有?!
此時雖然科舉制度建立不久,但書本典藏大多掌握在上層士族手中,便是寒門也多指末落世家或根基不穩的新貴,真正靠讀書參與科舉出人頭地的極少,所以科舉雖有,但推行不易,九品中正制也并未完全被廢除。
但這些衛舟都不知道,他又因打算自己先看看書知道自己的水平,才同鄭蘊商量此事,便沒同鄭蘊提起買書的事,不然鄭蘊也會提醒他一聲。
衛舟只好抱着買來的包好的紙張落寞的往回走,一路還眼巴巴盼望着街上能出現個家裏沒落出來賣書的人,在縣城這不大的街道徘徊轉悠了兩圈也沒收獲,衛舟便只得不甘心的打道回府了。
衛舟回到家時,鄭蘊的筆已經做好了,他顯然是個熟手,做了好幾支毛筆,那筆還是正好适合幼童開蒙的尺寸,此刻他正在阿茂自己的小廳裏,把着阿茂的手帶他寫字。
衛舟站在一旁看了看沒做聲,鄭蘊也沒停,等了一息,在一張紙上寫滿四個大字,他才停下道了聲:“回來了!”
還不等衛舟回話,阿茂趕忙舉着紙張給他看:“衛哥哥,你看我寫的字。”
衛舟拍拍阿茂的腦袋,鼓勵性的喂他一粒糖,又贊美一番小孩毛筆字首秀,小孩含着糖美滋滋的笑。鄭蘊看他順手塞糖的舉動,顯然是常做,到底沒說什麽。
衛舟把買來的紙一股腦遞給鄭蘊,道:“給你和阿茂用的!”
鄭蘊表情複雜,顯然不願接受,衛舟卻是立刻道:“買都買了,你不拿着也是浪費!”又轉移話題:“你們餓了吧,我去做飯!”說着便往廚房裏去,他一早出門趕集,回來都大中午了,這兄弟兩肯定餓了。
鄭蘊翻看了手中的紙,麻、皮、草、竹四種紙還沒什麽,待看到宣紙,鄭蘊久久不語,片刻後才摸着阿茂的腦袋道:“以後一定要好好孝敬你衛哥哥。”
阿茂自然乖巧點頭:“衛哥哥待我好!”他小小的人心裏倒是清楚明白的很。
時間很晚了,衛舟只随意煮了些吃食,等簡略的吃了午飯後,衛舟洗了碗,先陪阿茂走一圈玩一會,再哄着他去午睡,小孩子保持午睡的習慣對身體好。
他在現代時相當于皮球,祖父母去世後,他各個親戚家裏都住過一圈,寄人籬下自然要多做些活才好過,幫忙帶孩子也算一樁事,親戚裏有些家好幾個小孩,有些家裏兩家人獨寵一個孩子,嬌寵的、調皮的、腼腆的、霸道的,他都遇到過,現在只帶着阿茂一個實在不算什麽。
過後衛舟便坐在檐下的乘涼凳上,背着人翻開手機,沒辦法,雖然明知道不該在古代玩手機,但衛舟手癢控制不住自己,只能邊告訴自己注意分寸邊小心翼翼的玩,就跟上課時老師不許開小差,還是有人看小說一個道理。
手機快沒電了,這些日因忙些瑣事,手機沒電影響不大,好在他每日也有意識的曬太陽能充電寶,倒也不妨礙!
說到太陽能充電寶不免發散一下思維,衛舟在現代時也是迷過古惑仔的少年,無意中看到某個節目中,年過四十的愛豆展示自己的太陽能充電寶,他便也跟着買了個。
只不過愛豆買的是國外進口貨,美觀輕便,曬兩小時太陽手機充滿電沒負擔,他的麽,特價買立減,還買一送四,效果大打折扣需要曬上72小時的太陽不說,用着用着它居然膨脹了。
原本衛舟打算着再堅持一下便沒有換,沒想卻帶着這些物件一塊穿越到了古代,但到古代後可能用的少了,充電寶雖然沒有恢複成買來的樣子,但也沒繼續膨脹,衛舟便也勉強着用了。
其實不能聯網的手機玩着也沒什麽意思,只是現代人的毛病,手機瘾一時半會是戒不掉的,衛舟也是拿在手裏無意識的翻一翻。
這一會他是想起該趁現在把手機裏有用的信息資料全給謄出來,免得以後充電寶壞了,手機沒電再也打不開。
便進自己屋裏翻出那套手工記賬本出來,先記下了衛六生平中重要的事,如背景、地點、年限等等,又翻了翻別的能打開的文,凡是覺得有用的都抄上,什麽名言名句,關于技術方面的只言片語等等。
不免又想起自己所學所記的,這麽一番又抄又記又寫的,竟然就用了十多頁紙,一下子比那女孩記賬寫用的還多。
衛舟震驚片刻,突然想起了什麽,趕忙起身去找鄭蘊,問他家裏的大鍋大缸能不能用,又問了些別的。
鄭蘊自打算将衛舟留下那一刻起,便沒對他說過一個不字,自然有問必答,有求必應,還給了他一把鑰匙,告訴他除去各個主卧,其他耳房裏他大可去翻看有什麽需要的。
在這裏不免提一下鄭家房屋,一個勉強能算二進的院子,整體偏豎長形,進門左二右一三間倒座房,衛舟就住在左邊靠裏邊的小屋裏。
院裏一面照壁,照壁正前方是正房,三房兩耳式,正中間是大廳堂屋,左邊卧室是已故的鄭夫婦的房間,現已鎖上,另一間便是鄭蘊的房間,左右兩旁兩個耳房,一間是鄭蘊的書房,一間是儲藏室。
西廂同樣的三房兩耳,只格局比正房略小,靠近正房的一間落了鎖,是鄭家大哥鄭蓁原來的房間,靠倒座的一間阿茂在住,中間作為會客廳,兩個小耳房一個暫時作為阿茂的小書房,一個上了鎖。
西廂有兩層樓,一樓兩間正屋一間小耳房,二樓一間住房,一間是有頂有背牆兩面空的閣樓,這一整棟都是鄭蘊姐姐鄭芾居住之地,俱都上了鎖。
西廂正房交彙的小門後便是廚房,穿過廚房便是後院,後院裏除了牛房,還有兩個小屋,一間是柴火房,一間是雜物間。
前院裏只有碎石鋪成的十字過道,後院有兩塊小菜地,再就是籬笆碎石交錯圍成的護欄院牆。
順提,內院裏是沒廁所的,廁所在牛欄旁,各房裏有恭桶,要麽去上原滋原味的古代茅房,要麽需每日提着恭桶去倒。
幸好衛舟雖然混進了城市,但老家老房子裏的條件也沒比這裏好多少,只多了燈泡而已,他習慣的很快。
為什麽這麽着重介紹一遍鄭家房屋,因為衛舟每回問鄭蘊瑣碎物件在哪,鄭蘊都是說東廂西廂報夏耳房之類的,衛舟每回都要不好意思的問耳房是個什麽房,具體指哪間呢?東南西北??能直接說前後左右嗎?
衛舟不知道的是,這農家小院才哪到哪,等鄭家以後住了大院,知道了垂花門、儀門、迎門牆等,光是幾進小院每個門的叫法,那會他才知道大華夏建築的博大精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