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章節
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将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東周列國志》裏持這種觀點。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西施舌”是閩菜中的一道神品。
傳說三:
範蠡怕越王一樣會被西施美貌所迷,将其沉水。
在文人墨客的許多詩詞中,對西施被沉江而死有很多的描繪。
李商隐《景陽井》絕句一首:
景陽宮井剩堪悲,不盡龍鸾誓死期;
腸斷吳王宮外水,濁泥猶得葬西施。
皮日休有詩題《館娃宮懷古》共五絕,第五首是:
響屟廊中金玉步,采蘋山上绮羅身;
不知水葬今何處,溪月彎彎欲效颦。
世人不願西施這樣美好的人有如此悲慘的結局,人們只能把現實的凄慘,在悠悠的歲月中轉變成傳說的凄美。故民間還傳說範蠡帶着西施隐居起來。最早它見于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記載說,“吳亡後,西施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範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範蠡帶着西施隐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随範蠡隐居。
東漢趙晔《吳越春秋逸篇》中說:“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終。”
《修文禦覽》轉引《吳越春秋》有關西施的記載說:“吳亡後,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終。”
明代楊慎《太史升庵全集》卷六十八《範蠡西施》錄《修文禦覽》所引《吳越春秋逸篇》之文亦雲:“吳王敗,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終。”這裏的“浮”字也是“沉”的意思。以上的“鸱夷”被解釋為是範蠡。
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它的記載是“越乃飾美女西施、鄭旦,使大夫種獻之于吳王。吳王大悅。”這和《吳越春秋》類似,但結局不同,認為“西施亡吳國後,複歸範蠡,同泛五湖而去。”
對于西施和範蠡隐居,古人的詩詞中也有很多描述。像李白的《西施》詩裏就寫道:
Advertisement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蘇轼的《水龍吟》詞裏也寫道:
“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
杜牧《杜娘詩》中有句雲:
“西子下姑蘇,一舸逐鸱夷。”
《辭海》(修訂本)也這樣說:
“西施一作西子,春秋末年越國苎蘿人,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傳說吳亡後,與範蠡偕入五湖。”
吳國滅亡後,西施肯定是死了,而且是沉水而死無疑。墨子是一個嚴肅的思想家,又與西施生活得時代相差不遠,他不可能杜撰一些沒有的事實,何況他之前提到的比幹,孟贲,吳起三人都确有其人其事,不可能提到西施時虛構其事。司馬遷在《越王勾踐世家》中詳細記載範蠡離開越國後到了齊國,改名換姓,自稱鸱夷子皮,後又從齊國隐居陶地,經商積聚財産累計達到萬萬,天下人稱他陶朱公。司馬遷對範蠡贊賞有加,但他沒有任何只言片語提起西施,以西施的赫赫美名,即便跟範蠡隐居起來,也肯定會引起世人關注。
司馬遷提到,範蠡定居陶地後,生下小兒子。
關于那句“千金之子,不死于鬧市”就出自範蠡之口。他的二兒子殺人,陷于楚國牢獄,範蠡想讓小兒子帶重金去找老朋友莊生想法救出。而長子以死要挾父母,要讓他去辦此事,長子到楚國遵照範蠡的意思,去登門拜訪廉潔正直的莊生,并放下千金。莊生囑咐他趕緊離開楚國,然後找機會進宮會見楚王,以星象變化預示禍福,要求楚王大赦天下,楚王應允了。長子聽到消息,覺得莊生無功,不該受他的千金,遂又再次來到去莊生家,莊生沒想到範蠡的長子去而複返,莊生知道他是想要回金子,覺得被兒輩戲耍而深感羞恥,于是又進宮。
最後楚王先殺掉範蠡的小兒子,才實行大赦。長子帶回了弟弟的屍體。周圍人都很傷心,範蠡卻說早在預料之內的事。當初不讓大兒子去就是知道他跟着自己創業吃過很多苦,吝惜錢。而小兒子自小生活富裕,視金錢如糞土。所以決定讓小兒子去。範蠡的原配已垂垂老矣,不可能再生育子女,只能說明他又新娶了女子,有人推測此女子就是西施。
西施被吳王寵愛十幾年。據歷史記載,西施并沒有生下一男半女,這是為什麽呢?
我們推測:
一、西施沒有生育能力;
二、越國在向吳國敬獻西施時,給她服了一種讓她不會生育的藥,目的是讓她永遠當一個越國忠實的“間諜”。西施一旦有了吳王的子嗣,她的心肯定會偏向吳國。勾踐集團為複仇不擇手段,他們完全有可能這麽做。他們曾把谷粒煮熟,然後歸還吳國所借的糧食,讓吳國的百姓布種,導致顆粒無收。這種缺德事都幹得出來。犧牲一個女子對他們來說又算得了什麽。
因此推知範蠡所娶的女子肯定不是西施。
西施純粹成了越王的一顆棋子,等吳國被滅後,西施已無存在的意義。長期的間諜生活,西施身上肯定背負許多事關國家機密以及不可告人的大事,越王絕不可能留下西施,留下禍患,更別說讓西施随範蠡逃出越國,過逍遙自在的隐居生活。因此越王對西施只有兩種處置方式,把她安置進後宮放在身邊,相當于軟禁,這種方式阻力很大,影響不好;還有就是秘密處死她。越王肯定選擇後者。
至于西施與範蠡有情人關系,應該可信,範蠡急如星火地離開越國,連家眷都不帶,肯定與西施之死有關,他給自己取個“鸱夷子皮”的怪號,想必也是為了懷念西施。
吳國與周王室同性,吳國的祖先是周太王古公亶公的兒子,周文王的伯父。
吳王夫差寵愛西施,愛得神魂颠倒。春天到了,夫差就和西施到采香徑、玩花池游玩,四周百花吐豔,夫差還親手摘花給西施戴。到了夏天,夫差就和西施在洞庭的南灣避暑。南灣有十多裏長,二面環山,吳王将此處取名消暑灣。并令人在附近鑿一個方圓兒丈的白石池子,引來清泉,讓西施在泉中洗浴,起名為香水溪。秋天兩人一起攀登靈岩山。到冬天下雪的時候,夫差與西施披着狐皮大衣,令十多個嫔妃拉車尋梅,盡興後方才返回。
他特地把位于姑蘇(江蘇省吳縣)城外的姑蘇臺,加以擴建,又增蓋了一座“館娃宮”,銅溝玉檻,珠玉裝飾,又建“響屧廊”,屧是鞋子裏的襯墊,走廊地下是空的,用大甕填滿,上面再用木板鋪平。西施和其他宮女經過這個走廊時,玉足所至,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這比夏桀、商纣王兩位蓋的那些酒池肉林,不知風流文雅的多少。吳王夫差還命人在館娃宮附近修了玩花池、玩月池、吳王井、琴臺,還有采香徑、錦帆烴和打獵用的長洲苑,以及養魚的魚城、養鴨的鴨城、養雞的雞陂和造酒的酒城。
後人有詩嘆曰:
館娃宮中館娃閣畫棟侵雲峰頂開
猶恨當時高未極不能望見越兵來
48
48、執政女主 ...
芈八子,戰國時期,楚國王室之女,楚國國姓為芈。“八子”是她的封號,秦國後宮分八級:皇後、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芈八子是秦孝公的兒媳婦,秦惠文王的後妃,秦昭襄王的母親,秦始皇的玄祖母,史稱宣太後,是先秦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女強人。
傳奇一生,風情萬種。
芈八子之所以能成為權傾天下的宣太後,都得益于有強勢的兄弟——魏冉和芈戎。
輔佐芈八子治理天下的魏冉,是芈八子同母異父的弟弟。他在秦先後五次為相,計二十五年受封爵位為穰侯。
穰侯之于秦國,功高蓋世。司馬遷在《史記穰侯列傳》末尾評述時說:秦國之所以能向東擴展領土,削弱諸侯,一度稱帝,天下都對秦俯首聽命,那都是禳侯的功勞。芈八子很受秦惠文王的寵愛,一共生下三個兒子——稷、市和悝。則繼位為君,是為秦昭襄王,他在位五十六年,芈八子執掌朝綱三十多年,為秦統一奠定了一半的基業。
秦武王舉鼎折骨而死,無子,諸弟争立。芈八子的異父長弟魏冉擁兵支持姐姐的兒子在燕國做人質的公子稷為王,即秦昭襄王。昭王年十九即位,她掌權,號宣太後,以魏冉為相邦,封穰侯(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