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章節
”,說他性情暴躁會“不得好死”。但子路卻是孔子最貼心的弟子,孔子第一次去衛國就是住在子路的舅舅家。
大家都在想子路為什麽不高興?而子路的不高興還引起孔子的賭咒,說,如果我做錯什麽,上天一定會厭棄我!
就因為師徒二人不尋常的行為,讓後人有足夠的遐想空間。
孔子離開衛國回魯國後,子路留在了衛國,成為孔悝的家臣。孔悝是孔文子的兒子,母親是太子蒯聩的姐姐。衛靈公死後,太子的兒子,衛靈公的孫子繼位。太子從國外回來搶班奪權,脅迫孔悝和他一起謀反,子路就是在這次事變中被砍死得。
孔圉死後,他的夫人和孔家的仆人渾良夫通奸,一起和太子脅迫孔悝作亂。孔悝被迫就範。孔圉的谥號為“文”。子貢他們都很不理解,就問孔子:“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意思是孔圉把家都沒有管好,有什麽資格享受“文”的谥號。孔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孔子的意思是他家的事,是他死後才發生的。他生前勤奮努力,禮賢下士,光這個品格,就有這個資格。孔子的言外之意是說,評價一個人應該注重他為人的品格。
孔子是否也希望後人用這樣的觀點來評價他,而不是糾纏于他一生的一些細枝末節,似有若無的東西。
南子可能與孔子只是簡單的一次見面,卻遭百般非議,成了這位聖人一生忙碌生涯的一段桃色新聞的女主角。這不得不讓南子感到尴尬。
孔子一生不語:怪﹑力﹑亂﹑神。其實他還不言女人,但他卻對中國所有女人說了一句很刻薄的話,他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是他這句話,讓中國的女性被桎梏兩千多年,其影響直至現在。
46
46、歷史重演 ...
春秋早期,衛國發生過一件“新臺案”,衛宣公建造新臺,半路攔截了齊國送來與太子完婚的兒媳婦——宣姜。春秋末期一個秦國女子也遭受了同樣的命運。她就是秦哀公的女兒孟贏,她原本是為太子建迎娶的新婦,卻被未來的公公楚平王偷梁換柱,據為己有。
伍子胥的大名耳熟能詳,知道他忠心為吳,輔佐兩代吳王成就千秋霸業,知道他随同吳王阖闾破楚進郢都,為報家仇,鞭屍楚平王。而伍子胥的一生遭遇的起因,都是因為這個叫孟贏的秦國女子。許多人知道吳王阖闾讓刺客專諸在魚腹裏藏名為“魚腸”的匕首,刺死國君篡奪得王位。知道他殚精竭慮,讓吳國成為春秋末期的強國,聽說過他的美姬被孫武試兵演練時斬首,卻有人不知道吳王率兵直搗楚國,攻進郢都後,霸占楚宮,□楚王的妻妾,他甚至對楚昭王的母親起了邪念,而還是孟贏,她以死抗争,保全了自己的尊嚴。孔子在中國家喻戶曉,他的好多至理名言,許多學齡前兒童都能朗朗上口,卻很多人不知道他曾這樣誇贊過楚昭王,他說:“楚昭王通曉大義,他沒有失掉國家,應該啊!”孔子和弟子被困陳蔡邊境時,是楚昭王派軍隊解圍,把孔子接到楚國,楚昭王甚至準備給孔子一塊封地,只可惜被令尹子西谏阻。而楚昭王就是孟贏的兒子。
孟贏的美貌肯定是可以光耀日月,不然也不會讓楚平王不顧廉恥,收入後宮,并立為夫人。等她的兒子都快二十歲時,吳王阖闾見了,還對她起了邪念。孟贏肯定是一個品行良好的女子。她在楚國的出現客觀上讓楚平王父子反目成仇,讓伍子胥父兄冤死,使其含恨離鄉,誓報家仇,最後率領吳軍破楚。可孟贏并沒有像褒姒、骊姬那樣遭到唾罵,遭到後世的口誅筆伐。就因為她有品性,當郢都陷落,楚人成為吳王的刀俎之肉時,她敢橫刀對吳王說不。她養育了一個德才兼備的中心之主——楚昭王。是她的宗國秦國,在楚國山河破碎,中原各國坐視不管,幸災樂禍時,出兵協助楚國複國。孟贏之于楚國的這場災禍,是有點“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感覺。一切的發生都與她有關,而她卻是無辜的,甚至也深受其害。
孟贏這個品貌俱佳的大美人,卻被吳越紛争中的另一個大美人——西施的光芒蓋住了。我們無法想像孟贏和西施站在一起誰更美,也許各有各的美。
(1)孟贏
Advertisement
公元前527年,楚平王為連秦抗晉,派太子少傅費無忌為太子建到秦國去迎親。費無忌發現嬴氏貌美,當嬴氏到郢都後,費無忌勸平王自娶。平王好色,不顧倫常,用孟贏的一個陪嫁女調包,自娶嬴氏為夫人,後生了個兒子叫轸(即楚昭王)。楚平王為立楚昭王為太子,殺伍奢一家,殘留伍子胥一人逃亡吳國。伍子胥後被吳王阖闾重用,伍子胥為報仇雪恨,鼓動吳王攻楚。公元前506年冬,吳師攻破郢都,開始燒殺搶掠,淫虐後宮。阖闾見伯贏貌美,意欲□,伯贏斥責,誓死不從,吳王無奈,退出宮外。申包胥在秦庭恸哭七日七夜感動了秦哀公,秦哀公為他賦《無衣》,出師援助楚。越國趁機偷襲吳國,吳王阖闾的弟弟夫概私自回吳稱王,阖闾率軍被迫退走,昭王回郢都,伯贏美德傳開,被衆人贊頌。由于她勸楚昭王不殺被吳王奸污的妃子,更被衆人景仰。她常參與楚國政事,可算一位有為的女政治家。
(2)“妻後門”事件
吳王破楚後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 “妻後門”事件。公元前506年(魯定公四年、吳阖闾九年、楚昭王十年),郢都陷落前天,楚王及将領們倉皇出逃,留下妻兒,吳王占領郢都後,吳王的将領按地位高低住進了楚國大夫的家。楚國後宮及豪門之家受到極大地侮辱。
各大史書有相關記載:
《春秋.定公四年》記載:“庚辰,吳入郢。”
《左傳》記載:
“庚辰,吳入郢,以班處宮。”
《公羊傳》記載:
“庚辰,吳入楚,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蓋妻楚王之母也。”
《榖梁傳》記載:
“何以為之吳也?狄之也。何謂狄之也,君居其君之寝,而妻其君之妻;大夫居其大夫之寝,而妻其大夫之妻,蓋有欲妻楚王之母者。”
《史記》記載:
“吳乘勝逐之,五戰及郢。巳卯,昭王出奔,庚辰,吳人入郢。”
司馬遷沒有提起“妻後門”事件,不知是出于什麽原因避諱此事。
趙晔的《吳越春秋》記載:
“吳王入郢,止畱伍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左足踐腹,右手抉其目,诮之曰:‘誰使汝用讒谀之口,殺我父兄,豈不冤哉!’即令阖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孫武、白喜亦妻子常、司馬成之妻,以辱楚之君臣也。”
《列女傳》更增記為:
吳勝楚,入郢,昭王亡,阖闾盡妻其後宮。次至伯贏(伯贏即孟贏),伯贏持刀曰:“……妾聞生而辱,不若死而榮,以死守之,不敢承命。”
這段歷史史實越記載越花樣百出,越演繹越離譜,記錄者就像親歷一般,描述的場景生動逼真。真實的歷史早已流逝,可是我們可以想見在楚都淪陷半年多的歲月中,楚國人民以及楚國的貴族很多人肯定都經歷烈火般的煎熬——遭到掠奪,付出尊嚴甚至生命的代價。楚昭王在收複郢都後,一向咄咄逼人的楚國,養兵休息了足足十年,才恢複元氣。可見吳王阖闾此次戰争對楚國的打擊有多大。
47
47、西施之死 ...
北宋蘇轼《飲湖上初晴居雨》一詩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脍炙人口。
詩中“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指的便是春秋末期的越國美女西施。
西施最後的結局如何,不見之正史。西施同時代的墨子在《墨子親士》篇中說:
“是故比幹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其中西施之沈”的“沈”在古代就是“沉”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西施是被沉于水中的,她的死是因為她的美麗。
然
而西施又是被誰沉死的。後人衆說紛纭。
傳說一:
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洩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将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
“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态,據雲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傳說二:
勾踐滅吳